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密庵

鎖定
梁密庵(1880—1940),廣東梅縣鬆口大力村人,清末愛國華僑。出生於荷印巴達維亞。其父梁映堂是當地華僑富商,曾任巴城中華商會主席,荷印殖民當局委為華人甲必丹。梁密庵中學畢業後佐父經商。1905年梁密庵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參與發起革命組織寄南社,後改名為華僑書報社,被推舉為社長。孫中山先生親書“努力前進”立軸嘉獎;黃興書贈“是式南邦”橫軸留念。1911年黃花崗起義前夕,亟需鉅額經費,梁密庵毅然將父親的大筆存款取出,匯回支援。1941年梁密庵因病逝世後,梅州人民在鬆口中山公園建造密庵亭,以為紀念。 [1]  [8] 
中文名
梁密庵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廣東梅縣
出生日期
1880年
逝世日期
1940年
主要成就
支助辛亥革命
出生地
荷印巴達維亞

梁密庵人物簡介

梁密庵,清末愛國華僑。其父梁映堂是印尼富商,曾任巴達維亞中華商會會長和荷蘭當局委仟的巴城“甲必丹”。
梁密庵出生於巴達維亞,少年在巴城就讀,中學畢業後,協助其父經商。時孫中山在南洋宣傳革命,梁密庵深受影響,1905年,經謝良牧、梁鳴九介紹,加人同盟會,在巴城與謝逸橋等創設“寄南社”,被舉為社長。不久,“寄南社”改名華僑書報社,成為同盟會的秘密聯絡點,許多革命志士聚議於此,募款贊助祖國革命。為此,孫中山親撰“華僑書報社”匾額以贈,後又書“努力進前”立軸嘉勉。黃興亦書贈“是式南邦”橫軸留念。1911年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前夕,起義指揮機關亟需鉅款應用,梁密庵毅然將其父儲存之鉅款私自寄回國內,支援起義。事後為其父知悉,為父者亦深明大義,對兒子的愛國行動表示贊同。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為表彰梁密庵對革命的貢獻,特頒旌義狀,旌文稱:“梁密庵於中華民國開國之始,踴躍輸將,軍儲賴濟,特給予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
1918年,孫中山來粵東視察,特率胡漢民、姚雨平到鬆口探望謝逸橋、梁密庵等同盟會員並攝影留念。1940年梁密庵病逝於雅加達,終年61歲。1943年由華僑和地方熱心人士捐資在鬆口中山公園建“密庵亭”1座,作為紀念。 [9] 

梁密庵人物生平

梁密庵(1880—1940),諱玉樞,出生於荷印巴達維亞,祖籍梅州市梅縣區,梁映堂之長子,梁錫佑之父,梁世楨之祖父。青年時代隨父親在巴城經商,温文儒雅,廣交社會賢達,有古代孟嘗君之風。
1905年前後,孫中山到南洋各地宣傳革命,號召國人以推翻清朝封建專制,建設共和為使命。梁密庵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驅逐韃虜、推翻滿清、建立共和、成立民國”的革命綱領,在巴城與同仁創設寄南社,出任社長。後經僑賢謝良牧、梁鳴發等革命先進之介紹,梁密庵加入中國同盟會。不久,寄南社改為華僑書報社,社員擴大為一百多人,更具規模,實為中國同盟會在巴城的聯絡處。梁密庵身為巴城華僑書報社社長,積極在印尼各地發展華僑書報社五十二處,會員多達數萬名,大力推動中華文化,並發動華僑募集捐款資助祖國革命。
據新加坡華人著名學者顏清煌研究的資料記載,從1908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南洋華人社會是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活動的中心。其中由梁密庵等領導的印尼華僑書報社捐獻給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經費幾乎佔總數的30%-40%。當時孫中山為巴城華僑書報社親筆題簽,並親書“努力進前”四個大字立軸嘉勉。革命元勳、中國同盟會領導人黃興曾訪問巴城華僑書報社,亦書贈“是式南邦”,立軸留念。
革命先進李燮和、許汝為、章太炎等南來到巴城訪問華僑書報社,受到社長梁密庵等同仁的熱情款待。當章太炎在此見到孫中山先生為“華僑書報社”的題書,不禁肅立良久,長揖淚下。因其時袁世凱竊國,國父孫中山題書在祖國多被摧毀。
梁密庵在父親回鄉養老之時繼承父業,擴展業務,加設德瑞棧,廣購房地產,名震一時。不料,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船舶交通便利,歐美貨物源源不絕而來,巴城房地產及商品等大幅跌價。梁密庵之商務亦深受影響,不得不採取行動整頓收縮。1923年,梁密庵決定返回梅縣鬆口家鄉,專門料理僑匯業務,而印尼所經營各項業務則交給長子梁錫佑接班復興。
1910年,中國同盟會香港總部籌畫新軍起義,急需經費。梁密庵聞訊,即把華僑書報社籌集的港幣五萬元通過銀行匯回香港,匯票由梁鳴九帶往香港。但他所乘輪船在海上遇險,梁鳴九葬身魚腹,匯票亦告消失。梁密庵獲悉噩耗後幾經波折,才領回匯款,旋派遣巴城義成學校劉子芬老師專送五萬港元匯票回國,資助廣州義軍起義費用。
1911年3月29日,中國同盟會發動廣州起義前夕,起義指揮部需鉅款急用。巴城華僑書報社全體同仁四處募捐但已來不及。對此十萬火急之形勢,梁密庵毅然將父親梁映堂在銀行所存十萬銀元之鉅款提取,應急支持革命黨人的廣州起義。其時,他擔心父親責怪便出走星洲。梁映堂知悉兒子出走原因後,對兒子為國為民的義舉深表贊同,當即讓友人到星洲攜帶梁密庵返回巴城。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嘉獎梁密庵踴躍輸將、鼎力支持辛亥革命的功勳,在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初一日頒發旌義狀,以褒揚之。
1918年,國父孫中山到梅縣鬆口視察,謝逸橋謝良牧昆仲和梁密庵等以中國國民黨黨員身份歡迎,孫中山曾在謝氏昆仲之愛春樓下榻三天,並親臨梁密庵之承德樓歡敍。
抗日戰爭時期,國光中學內遷,梁密庵不但將承德樓無償提供給國光中學、鬆口中學作校舍,直至1986年才陸續遷出,歷時半個多世紀;還熱心出錢出力,為家鄉培育人才的教育事業貢獻良多。
1940年,梁密庵在印尼雅加達病逝,終年61歲。梅縣區鬆口家鄉民眾為紀念梁密庵對辛亥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功績,1941年在鬆口中山公園內建造一座密庵亭,將國父孫中山的旌義狀及民國政府領導人蔣介石林森于右任陳立夫何應欽戴季陶等題詞鑲嵌於內,以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2] 

梁密庵主要貢獻

孫中山當年在東南亞進行革命時,梁密庵積極加入同盟會,並帶頭捐巨資支持革命。同時他還建立了“華僑書報社”作為華人華僑捐資轉寄機制,為孫中山在東南亞進行革命解決了資金問題。 [3] 
據資料記載,從1908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南洋華人社會是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活動的中心。其中由梁密庵等領導的印尼“華僑書報社”捐獻給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經費佔總數的30%-40%。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表彰梁密庵作出的巨大貢獻,特頒發“旌義狀”褒獎。 [4] 

梁密庵親屬成員

祖父:梁採臣 [5] 
父親:梁映堂 [5] 
孫子:梁世楨 [6]  、梁世京 [7]  、梁世譽 [2] 
梁氏家族是印尼雅加達梅州籍客家人五世其昌的名門望族 [5]  梁密庵之父梁映堂被印尼僑商推舉為巴達維亞中華商會會長,積極維護當地僑商利益,在當地極有聲望。 [4]  梁密庵有四個兒子;錫佑、銓佑、銑佑、錕佑。梁錫佑元配潘淑容女士出身梅縣南口鎮的“南華又廬”名門望族,是聞僑潘祥初之孫女、潘蔭庭之女兒,她與梁錫佑結婚後,育有五個男孩和一個女兒。銓佑,廣州嶺南大學畢業後,在印尼經商;銑佑服務軍界,抗日戰爭時立功獲得多枚獎章;錕佑,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在香港經營工廠。 [2] 
梁氏家族事業七代連續興旺。梁密庵的子孫後裔大多數在印尼、台灣、香港等地經商,其中他的兒子梁錫佑是著名僑團領袖,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而梁錫佑之子梁世楨創辦了印尼五大房地產上市公司之一,成為東南亞著名富商。富裕後的梁密庵後人桑梓情深,時刻關注家鄉的經濟社會建設,尤其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累計捐資1000多萬元為家鄉興學興教,因此贏得了“承德五世興學”美譽。 [3] 

梁密庵人物紀念

在中國廣東梅縣鬆口鎮景色秀麗的中山公園內,一座紀念辛亥革命功臣梁密庵先賢的“密庵亭”矗立於其間。“密庵亭”,這是1941年鬆口民眾紀念在印尼雅加達為辛亥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梁密庵先賢而建造的。“密庵亭”成為海內外人士緬懷先賢、奮發勵志的旅遊景點。綠樹掩映、繁花簇擁下的“密庵亭”呈六角形,黃色的外牆,金黃色的琉璃瓦,配上銀灰色的大理石欄杆,在秋陽的照耀下顯得莊嚴、肅穆。步入拱形的正門,只見牆壁上方鑲嵌着梁密庵先生遺像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親筆簽名的“旌義狀”。“旌義狀”文曰:“梁密庵於中華民國開國之初,踴躍輸將,軍儲賴濟,特給予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臨時大總統孫文。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一日。” [5] 
亭內牆壁上方分別用大理石鑲嵌上中華民國政府六位領導人於1940年為梁密庵先生逝世紀念的題詞。蔣中正先生題詞:“典型猶在”;林森先生題詞:“志事同欽”;于右任先生題詞:“忠貞報國”;陳立夫先生題詞:“風高弦卜”;何應欽先生題詞:“基宇宏邈”;戴傳賢先生題詞:“高義幹雲”。這些題詞,是對梁密庵先賢為辛亥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高度評價。 [5] 
亭內柱石上還鐫刻上紀念梁密庵先賢之三副楹聯:“同革命者幾何人?卻羨佳兒能述志;闢公園中一席地,好教遊客坐談天。(1941年,居士李柏存敬撰)”;“籌銀着辛勞,功業應昭先輩傳;存心惟淡泊,典型留與後人看。(梁石蓀敬題)”;“輸餉支軍,興學育才,五代家風昭青史;旌狀長存,典型永在,千秋碑碣頌先賢。(2002年重修,八七叟温澄章敬題)”。聯語雋永,寓意深長。 [5] 

梁密庵人物故居

承德樓是愛國華僑梁密庵的故居,承德樓得名於梁氏家族“唯德是崇”的祖訓,是梁密庵之父梁映堂於1908年設計建造,該建築融合了客家與歐洲地區建築特色,頗為獨特。1918年,孫中山到鬆口時,曾親臨“承德樓”與梁密庵歡敍。辛亥革命成功後,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為嘉獎梁密庵的功績,於民國元年三月向梁密庵頒發了“旌義狀”。抗日戰爭時期,梁密庵後人將“承德樓”無償提供當地作為校舍,歷時半個多世紀。承德樓中堂兩側掛滿了梁氏先輩幾代人的肖像,從承德樓走出的華僑均對新中國革命和家鄉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