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應欽

鎖定
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興義人。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到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
1916年秋回國,到貴州任講武學校校長、黔軍參謀長等職。1924年赴廣州,任大本營參議、黃埔軍校總教官兼教導第一團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職。1927年4月追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浙江進行反革命屠殺。1930年3 月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此後任“剿共” 軍隊前線指揮, 積極參與第一、二、四次“ 圍剿”。1933 年5月,與日本簽訂《塘沽協定》。1935年6月又與日本簽訂《何梅協定》。同年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12] 
全面抗日戰爭時期,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參謀總長 [16] 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1941 年1月同蔣介石策劃皖南事變。1945年9月9日,何應欽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侵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遞交的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署的投降書。 [1-2] 
1946年6月,任中國駐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5月辭職,8月去台灣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理事長、“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中文名
何應欽
外文名
He Yingqin
別    名
何敬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0年4月2日
逝世日期
1987年10月21日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貴州省興義市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服役軍隊
中國國民革命軍
服役時間
1924年——1987年
軍    銜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參與戰役
北伐戰爭,芷江戰役,國共內戰

何應欽人物生平

何應欽東洋留學

何應欽 何應欽
1890年4月2日(農曆庚寅年閏二月十三日,清光緒十六年),何應欽出生在貴州興義市泥凼鎮。其祖輩於清朝末期隨軍出鎮貴州,由行伍轉為經商兼事農耕,先後落點於黃草壩、捧乍,最後定居泥凼的風波灣。
何應欽自幼身體強健,7歲發矇就讀於泥凼私塾,勤奮好學。
1905年,考上縣裏興義高等小學堂(前身為筆山書院,現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1907年冬,貴陽陸軍小學在全省徵選學生,何與同班同學李毓華、李儒清等同到貴陽,考取該校。
1908年,被選送到武昌陸軍第三中學;次年秋,清政府陸軍部招考留日學生,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績應選,入日本振武學校。何應欽在日本振武學校讀書時,蔣介石(蔣志清)也就讀於該校,比何高一級。何在學習期間。一面接受軍事教育,一面開始接觸到反清革命思想。當時留日學生中,加入孫中山創辦的“同盟會”者達數百人,何也加入了這一革命組織。
1909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0年,入日本振武學堂。

何應欽被逐昆明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日本後,何與其他同盟會員回國,與蔣介石同在駐節上海的陳英士(陳其美)的滬軍都督府任職,先後任科員、連長、營長。討袁失敗後,何再次東渡日本繼續學習。結業後轉入日本士官學校27期步科。
何應欽 何應欽
1916年秋,何應欽在士官學校畢業,逢貴州督軍劉顯世創辦講武學堂,劉電囑其子劉燧昌(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聘何等數人回貴陽為劉訓練新軍。經劉顯世和黔軍總司令王文華保薦,任黔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兼學生營營長。
1917年4月,何應欽與劉顯世之外甥女、王文華之胞妹王文湘於在貴陽結婚。
當時黔系軍閥內部,以王文華為首的“新派”與劉顯世為首的“舊派”內訌中,何成了“新派”的骨幹。當時貴州政局中,由於王掌握了軍隊,實力雄厚,何在短短的近兩年時間裏先後當上了貴州講武學校校長、省會警察廳廳長、全省警務處處長、第五混成旅旅長等要職。何善抓機遇,在“五四”前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他組織了“少年貴州會”宣傳民主與科學;“五四”運動爆發後,他又發起召開貴州國民大會,支持學生愛國運動,抵制日貨,反對巴黎和會及北洋賣國政府。
1920年11月,何參與和直接指揮了“民九事變”,與王文華一起迫使劉顯世交出了貴州大權。
1921年3月,王文華在上海被仇家刺殺身亡,黔軍5個旅長各自為政,何旅兵弱,遂被二旅旅長谷正倫、警衞團團長孫劍鋒逐出貴州,於1921年底奔赴昆明,滇軍總司令顧品珍聘何為高等軍事顧問。
因劉顯世被逐出貴陽,對何異常寒心,在昆明囑其子侄收買刺客用槍將何應欽胸部和腿部打傷,何隨身副官救護入法國人辦的醫院搶救脱險,休養半年後離雲南赴上海,在其內兄王伯羣(王文華之兄)家中繼續養傷、賦閒。

何應欽黃埔教官

1922年夏,任雲南講武堂教務長。
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孫中山命廖仲愷、蔣介石等籌辦黃埔軍校,四處延攬人才。何應欽赴廣州,在孫的元帥府任參議。何因與蔣介石既有“同學”、“同事”的關係,又在貴州辦講武學校頗有名氣,於是被蔣看中,參與軍校籌建工作。黃埔軍校成立,何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任黃埔軍校副總教官。
1945年12月何應欽於上海 1945年12月何應欽於上海
何任教官時,參與討平廣州商團叛亂。9月初,軍校學生編為兩個教導團,蔣委託何兼該校第1教導團團長。廖仲愷、蔣介石又任命何為軍校教務處代理處長。廣東軍閥陳炯明叛亂,蔣介石率兩個教導團討伐。何帶的第1團連戰皆捷。後兩個團合編為第1旅,何升任旅長。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何任軍事委員會委員。軍委會將所屬軍隊編成國民革命軍,黃埔學生軍編入第1軍,蔣介石任軍長,何應欽任師長(周恩來為該師黨代表),9月,陳炯明再次兵變時,國民政府派兵第2次東征。蔣為總指揮,後分三路,何應欽、李濟琛、程潛分任各路指揮。何部多有建樹,深受國民政府讚賞。何於11月5日出任潮汕善後督辦;升任第1軍軍長兼潮梅綏靖委員、軍校潮梅分校校長。“中山艦事件”後,又出任黃埔軍校教育長。
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參加平定商團叛亂、劉楊叛亂和兩次東征陳炯明
1926年7月,北伐戰爭時期,何任第1軍軍長,何的一部保廣東根據地,大部分兵力向閩浙攻擊。9月,北伐軍全力在湖南初戰告捷,東向長江下游5省。10月,福建都督周蔭人傾巢西移,企圖竄犯潮梅,何乘機率部襲擊周總部駐地永定,取得全勝後揮師繞道,兵分5路,在鬆口攻周軍主力,俘敵師長以下4000餘人,蔣去電嘉勉,電匯銀元2萬犒勞將士,升何為國民革命軍東路總指揮。12月佔福州,進閩北,控制福建全省,何任該省臨時政治會議主席,又乘勝進軍浙江,攻克杭州,後在南京外圍迂迴作戰,等到2、6軍去強攻南京後開入城內,搶佔有利地勢。

何應欽反革命政變

何應欽公館 何應欽公館
1927年4月2日在東路軍指揮部召開“剿共”會議,研究“剿共”方案。何在會上極力支持主張“剿滅中共”。1927年4月9日,何在南京直接調兵解除了林祖涵(林伯渠)所率的第6軍3個主力團武裝,包圍江蘇省黨部和省總工會,逮捕了部分革命者。次日何又令軍警解散南京共產黨支部,逮捕全體共產黨幹部。何的東路軍26軍在上海對工人糾察隊進行突襲,大規模剿殺了共產黨員,這就是著名的“四一二”慘案。這年5月,繼續北伐,由蔣和李宗仁、何應欽分任各路部隊指揮官。何北渡長江,遭到張宗昌、孫傳芳直魯聯軍反攻,何、李遵蔣之命,退到長江沿線。

何應欽蔣何矛盾

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衞於通電反共反蔣。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馮玉祥為首的西北軍和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與蔣有矛盾,公開逼蔣下野。何應欽此時判斷失誤,以為蔣樹敵太多,已四面楚歌,必敗無疑。於是暗中支持桂系逼宮。這樣,蔣只好下野。當白崇禧在會上要蔣離職時,蔣回顧何,而何一聲不吭,蔣傷心異常,拂袖而走。蔣事後説:“當時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這是蔣、何的第一次矛盾。
蔣下野後,由何、李、白組成軍事常務委員會,對國民革命軍實行集體領導。何、李擊退孫傳芳唐生智等對南京的進攻。
1927年11月10日,蔣由日本回上海。12月10日,國民黨第二屆四中全會預會通過決議,敦請蔣復職。蔣復職後,於1928年2月,不與何應欽打招呼,乘何去南京,蔣直接去何的第一路軍徐州總指揮部,撤消了何的本兼各職,將軍隊編為4個集團軍,蔣自任總司令。後又經別人圓場,蔣才又委何為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何應欽重新啓用

1928年10 月,任訓練總監,下月又被調為裁軍委員會主持工作。在國民黨三次全國代表會議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委員,旋被任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後又出任開封、鄭州、武漢行營主任。他主持軍隊工作時,利用編遣、整軍之法,忠心地為蔣兼併異己,擴充嫡系,南征北伐,馬不停蹄。
1929年,任國民黨海陸空司令部參謀長。在國民黨“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其父何明倫去世,此時正逢蔣馮閻中原大戰,何一直在前線督軍,無暇回興義奔喪,蔣深為感動,親往設在南京的何父靈堂祭弔,並親筆寫了讚辭,使何深受感動。
1930年,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後任“剿共”軍前線指揮,參與對中央蘇區的一、二、四次軍事“圍剿”。3月10日,何當上了蔣的軍政部長。6月,李宗仁攻長江,何坐鎮武漢指揮,將李擊退;朱德、彭德懷乘蔣桂戰爭之機率部攻長沙,也遭到何部鎮壓。
1931年2月,任南昌行營主任,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特別事務委員會委員。指揮部隊對湘贛地區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進行第二次“圍剿”。但紅軍在15天裏連打5個勝仗,打垮了他的15個師。當時蔣剛當上國民政府主席,心緒頗佳,不僅未責備何,反而任其為前線總指揮,兼國民黨空軍司令,蔣親自出馬任第三次“圍剿”紅軍總指揮,但最後仍慘遭失敗。
1932年春,任湘贛粵閩邊區“剿共”總司令。但因日軍進逼華北,蔣認為何與日本關係素來較好,能調和日本人口味,於是命何去職北上,出任中央政治會議特別事務委員會委員。
1933年的長城戰役,日本侵略軍兵臨北平城下,國民黨當局在華北的主要負責人黃郛、何應欽已準備放棄北平。 [3] 
1935年初,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期間,曾遭到過日本人精心策劃的兩次暗殺。 [4] 
1935年5月,梅津向國民黨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提出“驅逐東北系及中央勢力出華北”的無理要求。 [5] 
1935年6月,何應欽儘管痛恨日本關東軍對他策劃的暗殺陰謀,但迫於日軍的淫威,又顧及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與日本華北駐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秘密簽訂了《何梅協定》。 [4] 
此後,何遂回南京行使軍政部長之權。1936年6月,“兩廣事件”發生,粵桂軍閥以抗日為由逼蔣下台,由於何應欽等施加壓力,事件平息。9月,何以軍政部長身份兼廣州行營主任。 [6] 
1936年10月31日是蔣介石50大壽壽辰。這時,蔣介石正積極充實軍備,修築國防工事,陳果夫想出了一個發動全國各界人土向蔣介石獻機祝壽的主意。他的這個建議是向何應欽提出的,理由是:“委座生日,最好發動由各方面捐獻飛機,作為壽禮,可固國防。”何應欽表示贊成。 [7]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拘捕了正在西安督師的蔣介石,發動“西安事變”。蔣介石被扣押後的第二天,何應欽親率數十萬大軍逼近陝西潼關,揚言要“血洗長安”,營救蔣介石。 [8]  以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堅決主張用武力討伐平息事變。 [8] 
1945年12月何應欽於上海 1945年12月何應欽於上海
12月17日,在何應欽通電就職“討逆總司令”之時,國民黨軍機對陝西三原、渭南和赤水車站等地的大肆轟炸已進入第二天,數百居民死傷。 [8]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時,何在四川主持整軍會議,即被蔣召回南京,商討抗日大計,並出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在討論南京戰役計劃時,何等多數將領主張用20個團左右兵力,以殲日軍有生力量。但蔣未採納,結果大敗,造成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1938年1月,何任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負責戰時軍制計劃和參與各個戰役的指揮。
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強令黃河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在一個月內全部撤到江北。中國共產黨從維護抗戰大局出發,答應調離。 [9] 
1941年1月6日,國民黨軍七個師八萬餘兵力,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襲擊北撤的新四軍,製造了皖南事變。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向何應欽、白崇禧等提出最嚴重的抗議,怒斥何應欽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13] 

何應欽滇緬作戰

1943年2月7日,何以參謀總長的身份,偕同史迪威等飛赴印度檢閲中國遠征軍,3月3日返抵重慶。何此行奠定了中國軍隊駐印訓練及遠涉緬甸叢林配合英美盟軍作戰的基礎。
1944年11月20日,何擔任了近14年的軍政部長職務,被蔣介石的另一親信陳誠奪去。
1944年12月25 日,何在昆明就任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統一負責西南各戰區部隊作戰、指揮及訓練,兼指導貴州全省黨政事宜。
何在昆明訓練由美國提供裝備的36個陸軍師,再次受蔣委託指揮中央軍。昆明練兵集中了國民黨中央軍大部主力,是蔣的王牌。
1945年1月底,中國遠征軍攻克緬北重鎮苗斯,與滇西的中國軍隊在滇緬公路會師。何於2月初飛赴該地,主持升旗儀式,後參與指揮了中國遠征軍的第二次入緬作戰。3月7日克臘戍,30日與英美盟軍勝利會師,第二次緬甸戰役勝利結束。

何應欽主持受降

(左四)何應欽芷江受降儀式後與將領交談 (左四)何應欽芷江受降儀式後與將領交談
1945年3月底,何主持的陸軍總司令部策定打通廣州到海口的計劃,遭到日軍破壞;何即從4月初開始組織湘西戰役,首先督率第四方面軍王耀武部阻敵於雪峯山,命第二方面軍湯恩伯部攻擊日軍側背。5月初,又令陸軍全線反攻。
6月2日,湘西會戰結束,殲敵萬餘。同時,他令二、三方面軍向廣西進軍,5月收復南寧、河池,6月克柳州,7月克龍州,復桂林。何在此期間曾飛赴前線各要點考察部隊情況,將陸軍總司令部由昆明推進到柳州,在南寧設指揮所。當何在南寧行署按計劃向廣州和雷州半島進軍時,8月15日,日軍宣佈無條件投降。 [14] 
8月18日,蔣介石委任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負責中國戰區內接受日軍投降事宜。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連續發佈關於受降和對日展開全面反攻等7道命令。 [10] 
日本投降書 日本投降書
8月21日,何應欽的代表在湖南芷江接受了日軍代表的洽降。 [10] 
1945年9月8日上午9時,由8架戰機護航,何應欽乘坐“美齡號”飛機從湖南芷江飛臨南京,佈置第二天的受降儀式。第二天上午9時9分,在南京原軍校大禮堂舉行“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 [11] 
受降儀式開始時,坐在受降席上方的是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及陸、海、空軍上將顧祝同陳紹寬、張廷孟等5人;下方投降位置上是日本駐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參謀長小林線太郎中將,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少將和艦隊司令官福田中將等人;東西兩側觀察席上有美國軍官和中外記者,中國官員湯恩伯、李明揚、鄭洞國廖耀湘谷正綱等人。
何應欽接下的日本投降書 何應欽接下的日本投降書
何應欽受降 何應欽受降
日軍參謀長把日軍的編制、人數、裝備、駐地等清冊雙手捧交給何的參謀長肖毅肅。肖用一隻手接過清冊。接着是日本侵華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向何應欽遞交投降書,小林兩腿立正,彎腰低頭,雙手將降書送到何手裏,何連忙接過降書。 [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戚厚傑分析,當時,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都,也是侵華日軍的指揮巢穴所在,選擇在南京的軍事機構中受降,必定對侵華日軍產生巨大震懾作用。 [2]  中國戰區受降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標誌,是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有力地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勝利之姿。 [11] 

何應欽因病去職

何應欽 何應欽
1946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成國防部,何受陳誠等排擠,失去了參謀總長和陸軍總司令兩個重要職務,而由陳誠和白崇禧分任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何僅任小小的重慶行營主任一職。被蔣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
1948年5月31日,改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長。
1948年底到1949年末,蔣介石宣佈“引退”,由李宗仁任代總統。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5月13日,何應欽內閣在廣州集體辭職,把職權交給了閻錫山戰時內閣,他自己則先到香港,後到台灣。

何應欽晚年冷落

何應欽題詞 何應欽題詞
何隨國民黨遷到台灣後,寓居台北牯嶺街,自稱閉門思過,不聞政事。1950年3月1日,蔣介石恢復“總統”職權。何備受冷落,被排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只任一席中央評議委員;軍隊中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
官場失意,但他仍以民間方式繼續為蔣效力。他發起組織了“中日文化經濟協會”,當了幾年常委,便一直任會長;他又恢復了“中國童子軍總會”,一直掛副會長頭銜(會長為蔣介石);他又是台灣道德重整會會長,前後十次出國進行“國民外交”。八十年代後,他與郭為藩、李廉、沈君山、倪摶九、周應龍還當上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
晚年何應欽 晚年何應欽
1986年4月,何應欽中風,被送進醫院。
1987年10月21日,因病在台北死去。 [15] 

何應欽人物故居

何應欽故居
何應欽故居(3張)
何應欽故居地處興義城南部45公里,位於峯林、石林之中的小集鎮。興義市何應欽故居陳列館是興義市最為重要的人文景點,也是瞭解興義近現代歷史最為重要的場所。陳列館佔地面積近4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興義市何應欽故居陳列館也是國內資料最為齊全的何應欽專題陳列館。

何應欽影視形象

序號
上映時間
作品名稱
飾演人員
1
2009年
2
2012年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