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燮和

鎖定
李燮和(1873~1927),名代鈞,字柱中,號鐵仙,清安化縣藍田(今漣源市藍田)人。 [1-2] 
中文名
李燮和
別    名
代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清安化縣藍田(今漣源市藍田)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27年

目錄

李燮和簡介

李燮和 李燮和
李燮和(1873-——1927),字柱中。譜名代均,號鐵仙,漣源市藍田鎮人,辛亥革命風雲人物,光復軍總司令。
李燮和雖為軍政界人物,在文教事業方麗亦頗有作為。他小時受業於地方名師譚海珊、粱禮安等,啓蒙教育良好。1898年應安化縣試中秀才。1900年入長沙求實書院。1903年成為明德正經學堂第一班學生。後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常以教書為掩護。1905年,他以寶慶中學堂教員身份為掩護,與譚人風等密謀寶慶起義。1906年春,任安化駐省師範學堂教員,擬行長沙起事。事泄後,1907年轉到新加坡等地,創設華民學校,先後在南洋濱港中華學堂及雙溪、烈埠、啓智等地學堂,一邊教書,一邊宣傳籌劃革命。上海起義前,他召募中國體操學校和龍門師範學生組織敢死隊,成為光復軍的最初發軔。清帝退位後,他自解兵權退出政界,奮力投身文教事業。1912年3月,他幫助陳婉衍將女子北伐隊改組為女子學堂,以自己的名義向教育部申請經費,並將原光復軍北伐總司令部所在地南京之韜園撥作校址。他還與張繼、黃興等發起創辦《世界報》,並在上海福州路刨辦《東方日報》,延聘湘籍文人任總編輯、新聞記者、評論員。他同時積極投身實業活動,其目的是要使“野無曠土,國無遊民”。 [1] 

李燮和人物生平

光緒二十八年(1902)為縣學生員。次年,就學長沙求實書院,為首組織黃漢會,準備反清。三十年,任寶慶中學堂教員,與譚人鳳等謀劃寶慶起義,事敗,亡走長沙。
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李燮和任安化駐省城師範學堂教員,再謀長沙起義。湖南巡撫龐鴻書偵知,密令按察使張鶴齡捕李燮和,張故泄密,李燮和出走至上海。隨又東渡日本,與孫中山、黃興會晤,加入同盟會。是年冬,李燮和回國至江寧,謀刺兩江總督端方不遂,間道去上海。因偵捕緊急,復又去香港。次年春,經新加坡至爪哇寶三壠。八月,至榜甲擯港,任華民夜校教員,發起華民成立會館,刨設華民學校,建立同盟會分部30餘處。後潮、黃、惠、欽、廉、鎮南關、河口起義,而南洋一隅,供餉以鉅萬計,賴李燮和之力。
宣統二年(1910),光復會總部在東京成立,李燮和任南部執行委員,代總部行事,一時稱南部為革命黨根基。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會商廣州起義,會前,黃興書勸李燮和去共商。會後,李躬親力行、籌集餉銀達三萬餘元。並與陳方度等回廣州參加起義。
宣統三年三月,參與黃花崗起義。敗後,欲繼之以死,經廣州巡警道署教練所長夏壽華(益陽人)勸阻與掩護,才離廣州。七月,清吏緝捕甚緊,李燮和潛走漢口。武昌首義前李燮和得知其事,慨然説:“首舉武昌,其得地利,逾於廣州遠矣。然淞、滬,東南門户,得之則長江以南,可無血刃而定也。”遂東至上海,電告南洋,籌款備械。武昌首義後一日,捷聞上海,上海黨人以無成兵宿糧,莫可如何。李燮和説:“義旗既張,人心思漢。清軍將吏雖舊人,皆惴惴不自保,非固結不可動搖者。諸君患民黨之不聯絡,毋虞上海一隅之難取;患昭説清將之無其人,毋憂軍與餉之不繼。”又後6日,泗水僑民匯銀洋萬元至,乃分途進取。李燮和欲封鎖吳淞,截斷清兵後援,遂駐上海。不數日,王文慶從浙江派黨人百名至上海,李燮和將其分發至附近,招募敢死士5000名,編組成軍,光復軍由此伊始。與此同時,李燮和串聯上海城防、巡警軍官多人,勸其易幟。彼等審時度勢,表示願意聽號反正。九月十二日,李燮和與陳其美會於民聲報社,約定次日午後四時,令各軍營易旗,宣佈獨立。次日黎明,李燮和率眾攻打製造局,獲勝,上海遂告光復,吳淞亦同時反正,成立吳淞軍政分府,推黃漢湘為總司令。
上海既定,推李燮和為臨時總司令。李燮和提議擴軍西上,以應武漢、九江。陳其美力主先在上海建立督府,李燮和恐分裂江蘇政權,致起內訌,堅持不可。是月十七日,陳其美為護軍都督,署李燮和為參謀。軍警聞言大譁,李燮和以大局為重,退讓解釋,眾怒始息。越日,李燮和將軍務移交陳其美,退駐鋭進學社。十九日去吳淞,任軍政分府總司令,黃漢湘退居副職。李燮和就任後,復於中國公學設立光復軍總司令部,被推為總司令。
不數日,蘇、浙聯軍攻南京,李燮和命部將黎天才率師會同聯軍向南京進發。至十月初四日,黎進取烏龍、幕府,降清兵500餘人,光復軍名聲大振。十三日,李燮和麾師至南京,分兵追擊清軍於浦口,張勳敗走徐州,南京告定。時漢陽已失守7日,武昌危急,黃興電召聯軍西援,推李燮和為援鄂總司令,李將黎天才部擴為一鎮,升黎為統制,十五日率師西行。二十八日,南北議和在上海舉行,李燮和通電反對,指出:“和有何可議者,民主君主,兩言而決耳,豈有調停之餘地。”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李燮和上書直言:“一月以來,最足為失機誤事之尤者,莫如議和一事。”
民國元年(1912)元月12日,李燮和被任命為光復軍北伐總司令,即發表通電誓師。正當親率大軍進發煙台時,清帝退位,遂留止南京。4月,南京留守黃興任命李燮和為長江水師總司令,未幾辭去。袁世凱授以長江水師總稽查,亦堅辭不就,毅然歸裏。同年11月,李燮和與黃興、龍璋聯合僑商曾慶連等發起創辦中華汽船有限公司,招股200萬元,訂造商輪6艘,營業於湘漢航線。此外又與于右任等發起組織中華和平會附辦國民厚生銀行,專為振興實業及農業、工、商貸款。
民國2年3月,宋教仁被刺,李燮和以調停南北、免除兵端自任,經滬、寧至北京寓居。民國4年8月,袁世凱陰謀稱帝,李燮和在楊度邀約下列名發起“籌安會”。次年6月,袁世凱死,李退隱家園,不再問政治。民國12年,攜眷去爪哇榜甲。翌年,隻身返歸故里。民國16年農曆八月病逝,終年54歲。 [2] 
參考資料
  • 1.    餘國綱;湘中教育志/第十九章教育人物;嶽麓書社;1995年06月;第428頁
  • 2.    婁底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婁底地區志(下)/第十六卷人物;湖南出版社;1997;第1529-15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