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良牧

鎖定
謝良牧(1884—1931),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字叔野。早年留學日本,結識黃興。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參與組織同盟會,任會計部長,又赴南洋各地籌建分部。三十三年(1907)參加廣東潮州黃岡之役。1911年武昌起義後,力排眾議,説服曾頑抗革命的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反正,促進廣東光復。1912年民國成立後被選為參議院議員。1917年參加護法運動。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任中路討賊軍總司令,號召討陳。1924年國民黨改組時,當選為中央臨時執行委員。孫中山逝世後,遊離政事。 [1]  [8]  1931年病逝於廣州,葬於廣州黃光崗。 [2] 
中文名
謝良牧
別    名
字叔野,號圉人 [2]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廣東梅縣人 [2]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31年
畢業院校
汕頭同文學堂,東京弘文學院
主要成就
參加黃岡起義、護法運動

謝良牧人物生平

謝良牧,家名鈞元,學名延譽、圉人,字叔野、良牧,以字行。1884年生於嘉應州鬆口堡銅瑟村。
1888年由父啓蒙,1889年隨兩位兄長師從嶺東名儒饒芙裳,1894年父親病故,1898年春夏間幫助兄長逸橋安排被清廷通緝的會黨領袖陳鶴雲潛赴香港。1900年去香港探訪陳鶴雲,陳贈給他以鶴頂格(平頭格)聯:良如婦女謀成漢,牧在邊關績絕胡。同年,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在香港籌劃革命,謝良牧和謝逸橋專程赴港謁見孫中山。1902年和兄長逸橋進入新創辦的汕頭同文學堂。
1904年,謝良牧、謝逸橋兄弟兩人東渡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在東京結識了黃興等一批愛國志士。
1905年8月,孫中山、黃興等在日本東京組織同盟會,謝良牧兄弟同時加入,謝良牧任執行部會計長;謝逸橋為嶺東(粵東)地區代理主盟人。是年冬,謝良牧跟隨孫中山從日本橫濱到越南西貢籌組同盟會支部。
1906年春,謝逸橋兄弟奉孫中山命回國,在嶺東地區宣傳同盟會主張,吸收同盟會員,擴展民主革命勢力。
1907年3月,孫中山委派許雪秋負責潮州、惠州一帶起義工作,謝良牧負責在梅縣策動,謝逸橋則利用其祖父、伯父是潮汕鐵路公司的股東和他本人在鐵路局供職的機會,通過鐵路渠道秘密運送軍火和傳遞信息,參加了5月22日舉行的黃岡起義。失敗後,謝氏兄弟與温靖侯等一批同盟會員返回梅縣,在鬆口創辦體育學堂,培訓革命軍事人才。是年冬,謝逸橋在汕頭創辦《中華新報》,宣傳革命,謝良牧率鬆口體育會部分成員赴廣州聯絡新軍,策劃起義。
1908年春,謝逸橋、謝良牧奉孫中山之命,赴南洋募集經費以支持黃興等組織的欽州、河口起義。起義失敗後,孫中山赴南洋活動,與謝氏兄弟共商安置流亡海外的革命志士和籌備召開同盟會幹部會議等事宜。
1910年11月,孫中山到檳榔嶼召開同盟會會員會議,謝氏兄弟參與接待工作。會上孫中山決定組織廣州起義,並在香港設立統籌部,計劃籌措經費10萬銀圓,謝氏兄弟主動承擔籌募任務。經過他們的努力,募得革命活動經費20萬銀圓,其中由謝氏兄弟在東南亞埠募集的近8萬銀圓。辛亥廣州起義前夕,謝氏兄弟還解囊資助嘉應五屬前往廣州參加起義人士的旅費。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為團結一切力量,支持革命,謝良牧力主策動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起義,通過香港革命黨人聯繫,李準表示願依所列條件執行,以加速廣東的光復進程。此時,謝逸橋和許雪秋一起,率民軍參與張醁村發動的潮汕起義。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謝逸橋多次謝絕政府當局的邀請,不願為官,返鄉居住。謝良牧當選為參議院議員,繼續追隨孫中山革命,參加討袁護法運動。
1917年,謝良牧奉孫中山之命,奔走於河北、山西等地,與海軍總長程璧光共謀護法,率艦隊南下。
1921年5月,謝良牧任中華革命黨廣東籌備處處長、陸海軍大元帥府參議。
翌年6月,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孫中山避走於寶壁艦,後轉移至永豐艦指揮平叛。謝良牧隨孫中山,在永豐艦上就任中路討賊軍總司令職,組織力量討陳。
1923年,謝良牧先後任廣東政務廳廳長、大本營內政部第一局局長。
1924年國民黨改組,謝良牧被選為中央臨時候補執行委員,擁護孫中山推行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主張,為促進國共兩黨合作,推動國民革命盡心盡力。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謝良牧不再過問時局。
謝逸橋、謝良牧兄弟參加民主革命的過程中,與孫中山結下深厚的情誼。1918年5月,孫中山由廣州經汕頭到大埔三河壩視察援閩粵軍時,專程到鬆口探望謝氏兄弟,駐足於謝氏“愛春樓”盤桓3日,親書門樓兩聯以贈,一是:“博愛從吾好,宜春有此家。”另聯是:“愛國愛民,玉樹芝蘭佳子弟;春風春雨,朱樓畫棟好家居”。還填詞《虞美人·為謝逸橋詩鈔題詞》:“吉光片羽珍同璧,瀟酒追秦七,好詩讀到謝先生,另有一番天籟任縱橫;五陵結客賒豪興,揮金為革命,憑君紐帶作橋樑,輸送僑胞熱血慨而慷。”盛讚謝氏襄助革命義舉。
1926年5月,謝逸橋因長期患咯血病,於汕頭病逝。謝良牧於1931年病逝於廣州,終年48歲(虛歲),葬於廣州黃花崗,國民政府為其舉行隆重葬禮,時任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居正撰謝良牧墓銘。 [3] 

謝良牧主要事蹟

1905年,謝逸橋、謝良牧兄弟倆在日本東京協助孫中山、黃興等組織中國同盟會,成為中國同盟會的第一批會員,謝良牧擔任同盟會執行部會計長,謝逸橋被委任為同盟會嶺東地區(含今汕頭市、汕尾市、潮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梅州市)代理主盟人。同年孫中山擬赴南洋進行革命宣傳,但缺乏經費,也是由謝逸橋、謝良牧及其叔父慷慨捐贈和積極募捐。是年冬,謝良牧跟隨孫中山輾轉南洋各埠宣傳革命,籌組同盟會南洋支部。  
1906年,謝逸橋首先受命回嶺東進行革命活動,與温靖侯回鄉後即一起聯絡有聲望的開明人士,創辦了鬆口師範講習所,發展了一批同盟會會員,如丘哲、陳嘯橋、温翀遠等,為推翻滿清地方政權積蓄力量。為了培養革命幹部,1907年夏天,温靖侯、謝逸橋等革命黨人又在鬆口創辦了鬆口體育傳習所,發展會員和培養軍事人才。鬆口體育傳習所儘管只在半年時間辦了一期,卻培養了120多名學員,其中的30多名骨幹也加入了同盟會,並參加了後來的廣州黃花崗起義,不少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10年冬,孫中山決定再次發動廣州起義,但經費欠缺太多而無法進行。謝良牧接受籌款任務,取得僑胞梁密庵、古亮初等的支持帶頭捐款,並組織其他僑胞募捐。不少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華僑工人亦慷慨捐出了自己的血汗錢支持革命。因此,1918年孫中山拜訪在鬆口隱居的謝逸橋時,曾填詞一曲,盛讚他“揮金為革命”的義舉。 [4] 

謝良牧親屬成員

祖父:謝益卿,經商南洋英屬檳榔嶼,致富鉅萬,晚年兼辦錫礦。
伯父:謝春生(夢池),世其業,益光大,"曾任清駐檳榔嶼領事"
父親:謝國生(可階),婆羅洲歸僑,一生多病,居鄉讀書養親,早歲受業於粵中大儒陳灃,學有根柢,能詩善畫,為邑名士,著有《紅葉山莊詩鈔》。
謝良牧共有兄弟八人,排行第三,長兄逸橋,仲兄逢元,四弟輝元,五弟適羣。 [5] 

謝良牧主要作品

書感
大江東去日西斜,酒半醒時恨倍賒。吳市吹簫燕市築,依然歌哭走天涯。
入都志感
衣上沙痕間淚痕,馳車橫度莽平原。烽煙暗淡三邊日,風雪飄搖五族幡。
革命何曾償夙願,故人猶有未歸魂。王孫憔悴今如此,觸處酸辛入國門。 [6] 

謝良牧後世紀念

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居正撰謝良牧墓銘,蓋以彰其遺烈令聞。
文雲:
君謝氏,諱良牧,廣東梅縣鬆口堡人,少遊學日本,憤滿清失敗,與湖南黃君克強等,聯絡各省志士,陰圖改革,適孫公中山自歐至日,組中國同盟會本部於東京,推孫公為總理,君為會計部長,赴南洋各島籌設分部,成革命軍供給之基礎,返國進行革命事,豎義旗於廣東饒平之黃岡;庚戌廣州新軍之役挫後,江蘇趙君伯先走英屬庇能,擬趨緬甸入雲南,君以地險人疏,且內地事非無可為,力阻其行,籌十萬金謀再舉,遂有辛亥三月二十九日攻督署之事;武、漢起義,君瞷知水師提督李準有悔禍意,闢眾意,招致加盟,而廣東光復,不血刃焉;民國成立,君被選參議院議員,時袁氏勢盛,君燭其奸,首彈劾之;民國六年,北平督軍團謀亂,君與海軍總長程壁光謀護法,率艦奉孫公南下,開元帥府於廣州,奉孫公命,奔走燕、趙間,粵軍回粵,因無後顧憂;民國十年,國會以非常會議,舉孫公為大總統,將出兵北伐,而陳炯明叛變,孫公出駐永豐艦,時勢危迫,左右有勸其暫避兇鋒者,君獨持不可,即在艦上就中路討賊軍總司令職,號召討逆。陳氏去粵,國民黨改組,君被任為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未幾孫公歿於北平,君亦優遊滬、粵間,不與聞時事矣。計自同盟會成立以來,凡革命之措施,君皆居中任責,堅苦卓絕,口不言功,身亦不及祿。民國二十年六月,疾卒廣州醫院,年四十有八,葬黃花岡之原。越數月,君弟適羣,將瑩修治完整,因伐石紀其事。君元配李,生女懷琛,適番禺周氏;繼配徐,生子康基,銘曰:“志遂矣,心瘁矣,功成不居,吁嗟兮,今之介之推。”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