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鎖定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是河北省邯鄲市的民間文學。2005年10月26日,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河北省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據專家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
中文名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相關景點
中華成語文化園學步橋回車巷
相關成語
完璧歸趙黃粱美夢毛遂自薦
成語數量
超過1548條成語典故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背景介紹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澱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藴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係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邯鄲的成語典故,集中原與邊塞之風韻、藴文化與哲理之內涵,在華夏曆史文化長廊中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瑰寶。 [1]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發展歷史

這些成語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也有500條之多。另外還有眾多的成語典故遺址景觀。位於邯鄲市趙苑景區內的“成語典故苑”,佔地102畝,以園林為載體,以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為內容,以碑刻、浮雕、繪畫、自然山石象形喻義等多種藝術手法為表現形式,將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再現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勵後人,是中國唯一的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文化園林。 [1] 
2005年10月26日,經中國文聯批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成語典故文化已成為邯鄲市十大文化脈系中一顆明珠。 [1]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成語典故

邯鄲學步
這個故事説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跟着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着回到家鄉。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這是一個流傳的很廣的故事。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去邯鄲,同事們見到我都開玩笑説,看你又不會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鄲了呀?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啓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
在邯鄲市區中心地帶有一座學步橋,傳説燕國少年就是在這裏學邯鄲人走路的。現存的石橋建於明代,已不再通車,圍繞石橋修建成了一個市民休閒娛樂廣場,把學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後代,廣場還刻立了許多碑文,講述着邯鄲的歷史,還有一個不規則雕塑上面刻了與邯鄲有關的成語條目,寓教於樂,很有意思。
負荊請罪
在邯鄲老市區距離火車站不遠的街道里,有一處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車巷,這裏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如今這裏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築,巷子也名存實亡,古風盡失,但是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這是一個曾經入選中學課本的故事,現在也入選蘇教版小學課本,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趙國文官藺相如出使秦國禦敵有策,使得價值連城的和氏美玉完璧歸趙,又赴澠池會舌戰秦王,維護國體尊嚴,被封為上卿,位於大將廉頗之上。因此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兩人乘坐馬車相遇與窄巷之中,藺相如顧全大局,讓自己的馬車退出窄巷避讓廉頗,致使廉頗深受感動,於是廉頗便光着上身,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這個故事也很快演變成成語,表示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懲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勇於承認,勇於接受處罰,就能夠獲得他人的原諒,徵得別人的尊敬。這是個應用得非常廣泛的成語。
回車巷一帶是邯鄲的老城區,那裏有很多老房子,有幾處深宅大院,是民國時期邯鄲市政府機構的院落,今天住在那裏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雖然老舊了,民風依然俠義猶存。那一日我揹着相機在老街閒逛,一位工人模樣的中年人自告奮勇地領着到處轉,在他的帶領下,我看到了邯鄲古城牆遺蹟,民國邯鄲政府的税務局和機械局的大院,還有一座簡易的土地廟。老街上的人們閒適自在,放學的學生們嬉笑打鬧,沒有呼嘯的汽車,偶爾響起一聲小販的叫賣聲,深處其中恍如隔世。不過拆遷改造的推土機的轟鳴聲已經隱約地聽到了,不知道這份寧靜還能守護多久。
黃粱美夢
一枕黃粱 一枕黃粱
這個故事跟戰國沒什麼關係,但是故事發生在邯鄲。説古時候有個姓盧的書生進京趕考,路過邯鄲投宿店家,窮困潦倒,失意落魄,獨自慨嘆,恰遇呂洞賓也路過此地,見此情形打算開導開導他,就給了他一個瓷枕頭,盧生枕着枕頭入睡後開始做夢,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為妻,又進京考中了進士,繼而到處建功立業,當了宰相,後被妒賢嫉能的奸人陷害險受牢獄之災,後來轉危為安,子孫滿堂,終老而死。夢到了死,盧生就驚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這個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説《枕中記》,後來湯顯祖和蒲松齡都對這個故事進行過演繹,故事中呂仙后來被演繹成呂洞賓。人們利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可能實現的虛幻夢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過一個夢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經歷的榮華富貴和坎坷曲折,表達人生如夢的消極厭世的觀點,故事的結尾説盧生夢醒之後對人生大徹大悟,跟隨呂洞賓雲遊佈道去了。
後人在盧生做夢的小店修建了呂仙祠,現存最早遺蹟是門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據説石刻“蓬萊仙境”這四個大字是呂洞賓手書,蒼勁灑脱,有一股子仙風道骨之氣。其他殿堂如鍾離殿、呂祖殿、盧生殿都是重修的。
在呂仙祠的東跨院,有一個以夢為題材的博物館,把古籍、傳説中比較著名的“夢”,如莊子夢蝶、紅樓夢、南柯一夢等等,用繪畫和説明形式展出,生動有趣,彷彿進入了夢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國畫技法繪製的繪畫很有水準,如果用展出的內容出版一本連環畫,一定受歡迎。
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這個故事我認為它算不得成語,充其量只能是個典故。這個典故告誡人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對處在社會變革當中的我們,還是具有比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邯鄲市西的插箭嶺相傳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邯鄲市區的叢台公園中的武靈叢台則是趙武靈王檢閲軍隊是使用的。如今從台已經成為邯鄲市的地標建築,許多商品都以叢台命名,當地人還送過我一瓶“叢台”酒呢。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叢台,除了檢閲練兵之外,還是王侯休息娛樂的地方,頗負盛名,歷史上屢建屢廢,主體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留下來的。歷史上許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處文化古蹟。如今,這裏建成了叢台公園,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娛樂的場所。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相關景點

漫步在邯鄲的街頭巷尾,隨處都能見到成語典故,邯鄲學步雕塑(學步橋)、胡服騎射雕塑、荀子雕塑、羅敷雕塑、武靈叢台七賢祠回車巷插箭嶺等等,無不讓你感到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中華成語文化園
2013年,河北省文化產業類項目——中華成語文化園正式落户邯鄲市。據介紹,該項目總投資280億元,包括成語文化特色度假服務區、文化休閒旅遊服務區、娛樂遊憩區等多個片區,主要建設成語文化博覽體驗中心、文匯館、邯鄲古郡、主題遊樂園等,力爭將其打造成為世界華人成語文化尋根樂園和全球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每年可吸引國內外遊客超過200萬人次,帶動相關行業新增就業崗位10萬餘個,年綜合經濟效益將超100億元。
邯鄲成語典故苑
邯鄲成語典故苑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插箭嶺公園內,佔地6.8萬平方米。它建於1996年,是邯鄲市委、市政府為弘揚邯鄲歷史文化而建。具有豐富文化底藴和園林特色,199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邯鄲道之回車巷
河北省邯鄲市回車巷 河北省邯鄲市回車巷
藺相如回車巷,位於邯鄲市叢台區串城街街區,為戰國時趙邯鄲內城南門裏路西。戰國時趙上卿藺相如曾在此處為大將廉頗回車讓路。回車巷呈東西走向,巷寬2.3米,為古代一車之距,巷深約300餘米。
回車巷在此處,歷史上的地方誌多有記述。據明·萬曆《邯鄲縣誌》載:該巷於明代萬曆十二年,邯鄲知縣肅察曾在巷牆上鑲有“藺相如回車巷”石刻。寬0.97米,高0.49米(1957年修民房時將石刻取下鑲在水泥座內,文革中被毀)。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相關成語

成語石——位於學步橋北 成語石——位於學步橋北
拒諫飾非 罰不當罪葉公好龍

邯鄲成語典故文化文化遺產

所屬地區: 河北 · 邯鄲
文化遺產名稱: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遺產編號:1—1—4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邯鄲市
遺產級別: 省
邯鄲位於河北省南部,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這裏被稱為中國的“成語之鄉”、“典故之鄉”。古城邯鄲在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燦爛的文化,湧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