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圍魏救趙

(漢語成語)

鎖定
圍魏救趙(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 
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軍事。 [1] 
中文名
圍魏救趙
拼    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1] 
近義詞
圍城打援聲東擊西、出奇制勝、虛虛實實、出其不意 [1]  [6] 
注音字母
ㄨㄟˊ ㄨㄟˋ ㄐㄧㄡˋ ㄓㄠˋ [1] 
用    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軍事 [1]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 

圍魏救趙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2] 
後人由此延伸出成語“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成語典故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中山。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兩得。魏王從之,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是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臏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臏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説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説:“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軍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十三年後,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2] 

圍魏救趙成語寓意

孫臏就是看準了魏國內部空虛,才想出了對魏國趁虛而入的方法,從而達到了救趙國的目的。因此避實就虛,擊中要害,才是解圍的好方法。就像生活中,有時候遇到困難正面迎擊得不到解決,逆向思維,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反而更有效。當然這要做到知己知彼,看到事情有隙可乘,才不會坐失良機。作為三十六計中的圍魏救趙就是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3] 

圍魏救趙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軍事。比喻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1] 
運用示例
·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四回》:“倘用圍魏救趙之計;且不來解此處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十寨。” [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4] 

圍魏救趙成語啓示

"圍魏救趙"體現了《孫子兵法》中"避實就虛"的戰略思想,而這一原則在今天的許多領域同樣適用。當我們遇到強大的對手時,不要直接與其進行正面的交鋒,而應避其鋒芒,從側面攻擊對手比較薄弱的要害部位,這樣就可以分散、瓦解對手的力量,從而在競爭中輕鬆取勝。 [5] 
參考資料
  • 1.    圍魏救趙的解釋|圍魏救趙的意思|漢典“圍魏救趙”詞語的解釋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10-09]
  • 2.    仲新朋主編. 中華典故[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05:399~401
  • 3.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55
  • 4.    李瀚之編著. 成語故事 你應該讀的中專國曆史經典故事 新世紀普及版[M].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2014.11:430
  • 5.    文心,李廣主編.《邯鄲成語典故∶故事大全集》:河北美術出版社,2018年:858頁
  • 6.    鄭偉編.《漢語成語詞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年: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