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捨本逐末

鎖定
捨本逐末(拼音:shě běn zhú mò)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上農》。 [2] 
“捨本逐末”的意思是放棄根本的而追求枝節的(舍:放棄。本:根本。逐:追求。末:樹梢,枝節);後用以比喻輕重主次顛倒,做事不從根本的、主要的問題着手,而只在細枝末節上用力氣;在句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捨本逐末
拼    音
shě běn zhú mò
近義詞
捨近求遠本末倒置
反義詞
追本溯源順藤摸瓜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上農》
注音字母
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成文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感情色彩
貶義詞

捨本逐末成語出處

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 [2] 

捨本逐末成語故事

齊國使者探訪趙威後 齊國使者探訪趙威後
戰國時,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使節往來。有一天,齊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
齊王的這位使者沒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就聽説趙威後是一位很賢德的王后,所以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我作為齊國使者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高興。她一高興,説不定會賞賜一些貴重的禮品。因此,他覺得此次出使趙國,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
這個使者披星戴月,馬不停蹄,終於到了趙國國都邯鄲。到了邯鄲,他直奔趙王城,去問候趙威後。趙威後果然不負賢名。當齊王的使者被一位美麗的宮娥引進後宮時,趙威後早已端坐在一個繡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嚴正氣,滿臉的慈祥。以禮拜見之後,齊王使者把隨身帶來的齊王的親筆信呈給了趙威後。但不知怎麼回事,趙威後竟然沒有先去拆閲齊王的信,卻躬身問齊王使者道:“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又問:“黎民百姓好嗎?”“好。”使者答。趙威後再問:“齊王也很好嗎?”“也很好。”齊王使者答。使者回答完問話,心裏很不是滋味。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麼,便直接問出來:“尊貴的威後,我奉我國大王的旨意,專程向您來問安。照説,您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您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您怎麼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放在了後面呢?”趙威後微笑着説:“話可不能這麼説。我之所以這麼問,自有我的道理。”
使者納悶地問:“什麼道理?”
趙威後説道:“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麼活下去呢?假如沒有黎民百姓,又哪裏有大王呢?所以説,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捨本逐末。你説是不是這樣呢?”
“這……”使者啞口無言了。召見一結束,使者已經沒有心情再去瀏覽邯鄲的美景,便直接回齊國去了。在歸國的路上,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雖説那趙威後什麼禮品也沒有賜給他,可他並不認為是空手而回。他覺得,趙威後那有關“捨本逐末”的幾句問候,比什麼禮品都貴重。 [1] 

捨本逐末成語寓意

該成語故事趣味橫溢,富於機智。一代女傑趙威後的那句“苟無民,何以有君”,是那樣的擲地有聲,而又意味深長,令人不禁產生一種精神的愉悦。它是趙威後“民貴君輕”進步思想的集中展示,充分體現了趙威後是一個顧全大局,頗具遠見卓識,洞悉民情、開明而又極具智慧的治國者。細品該典故,會得到至少兩點啓示。一是趙威後“無歲則無民,無民則無君”的民本思想,對於當代國家治理和組織管理具有積極意義。萬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應以安民、得民作為根本。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二是該成語也諷刺了那些短視的人,不從遠大的將來打算,卻斤斤計較於眼前的利益,結果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由此告誡人們,尤其是青年學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取捨有度。《禮記》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在學習知識,提升技能的同時,也要學會做事。在工作、生活、學習中,都應分清主次,不要混淆顛倒主次順序;要關注主要問題、根本問題,切不可急功近利,不要只看表面,也不要過多地關注細枝末節,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遊刃有餘。 [3] 

捨本逐末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捨本逐末”比喻辦事、處理問題抓次要的,不抓主要的;在句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也説“捨本求末”“逐末捨本”。 [2]  [1] 
  • 運用示例
南北朝·北魏·賈思鰓《齊民要術·序》:“捨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飢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 [1] 
東晉·葛洪《抱朴子·自敍》:“又患弊俗,捨本逐末,交遊過差,故遂撫筆閒居,守靜蓽門,而無趨從之所。” [1] 
清·錢泳《履園叢話·協濟》:“一以小民窮困,捨本逐末而不墾,是以荒瘠之地日多而懶惰之民日積。” [1] 
錢玄同《隨感錄》:“有些成語和譬喻,為胡適之先生所舉的‘捨本逐末’‘無病呻吟’之類,原可以用得。” [1] 
秦牧《藝海拾貝》:“如果藝術表現的事物沒有若干程度的普遍性、代表性,蒐集那樣的事物來描寫,只是捨本逐末罷了。” [1] 
郁達夫《行書》:“因為中國目前之大患,原在物質的落後,但尤其是使我們的國命斫喪的,卻是那一班捨本逐末,只知快樂而專謀利己的盲目的行屍。” [1] 

捨本逐末成語辨析

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捨本逐末”與“本末倒置”這兩者都有輕重顛倒、主次不分的意思,但有區別:一是意義不同。“捨本逐末”多指處理事情而言,“本末倒置”多指評論事理而言。二是用法不同。“捨本逐末”作謂語時,主語多指一件事,一種做法;“本末倒置”作謂語時,主語多指一種理論,一種説法。“捨本逐末”作定語時,多用“辦法”“方法”“措施”“做法”等為中心詞;“本末倒置”作定語時,多用“説法”“提法”“結論”等為中心詞。 [1] 
捨本逐末—捨近求遠
“捨近求遠”的意思是捨棄近的,尋求遠的;指所求不切實際。“捨本逐末”“捨近求遠”的區別:“捨本逐末”偏重在“做的內容不當”,而“捨近求遠”偏重在“方式不當”。 [1] 
參考資料
  • 1.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做事篇 2[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7:26-28
  • 2.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604
  • 3.    郭麗著.齊國成語典故今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0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