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欺世盜名

鎖定
欺世盜名(拼音:qī shì dào mí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荀子《荀子·不苟》。 [1] 
欺世盜名指竊取名譽,欺騙世人。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4] 
中文名
欺世盜名
拼    音
qī shì dào míng
近義詞
盜名欺世、欺世惑眾
反義詞
名副其實
出    處
《荀子·不苟》
注音字母
ㄑㄧ ㄕㄧˋ ㄉㄠˋ ㄇㄧㄥˊ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欺世盜名成語出處

戰國·荀子《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暗世者也,險莫大焉。”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欺世盜名”。 [1] 

欺世盜名成語故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一説時人相尊而號為卿), 戰國末期趙國人 ,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戰國時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荀子》中,曾尖鋭地對欺世盜名的行徑作過批判。 [3] 
在他所著的《不苟》篇中,講了這樣兩件事:一件事是説,夏秋時衞國有個大夫名叫史魚,他屢次納諫衞靈公,均未被靈公採納。為此史魚很不甘心,直到他臨死之時還囑咐他的兒子説:“我多次規諫衞靈公重用遽伯玉,不要用彌子瑕,他都不聽。我作為一個大夫生前不能改正國君的過失,死後就不應成殮。”這事很快就被衞靈公知道了,很受感動,決心改過。 [3] 
另一件事是説,戰國時齊國有個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在朝中做了大官,收入的俸祿多達幾萬石,但田仲既不去做官,也不接受做官的哥哥的給濟,而靠自己種菜過活。當時,這兩人的異常舉動.曾博得了不少人的稱讚。但苟況卻認為:“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暗世者也,險莫大焉。”意思是:這兩個人都是盜名之人的行徑。像這樣的狡詐之人,在動亂的時代以欺騙世人的手段去竊取虛名,危險是非常大的。 [3] 

欺世盜名成語寓意

社會上,八面玲瓏者、自作聰明者不可勝數,有的人為了一己之私絞盡腦汁,弄虛作假,沽名釣譽。然而,假象總有暴露的一天,要知道,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因此,無論多聲名顯赫,一旦欺世盜名,被發現之後只會敗壞名聲,遭到無情地鞭答與痛罵。成語告訴人們,與其費盡心思、混淆視聽,不如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去辦事。實實在在,讓人們備受歡迎;奉獻社會,讓人們功德圓滿。不是為錢為名為利,而是簡簡單單的學習平淡,用一顆平淡的心去生活,去做人。 [2] 

欺世盜名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欺世盜名”指竊取名譽,欺騙世人。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4] 
運用示例
元·脱脱《宋史·鄭丙傳》:近世士大夫有所謂道學者,欺世盜名,不宜信用。 [1]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不知平日所講何學,居然欺世盜名。 [1] 
清·譚嗣同 《仁學》:“是以奸猾桀黠之資,憑藉高位,尊齒重望,陰行豪強兼併之術,以之欺世盜名焉。” [1] 

欺世盜名成語辨析

欺世盜名—盜名竊譽
“欺世盜名”與“盜名竊譽”意義相近,兩者都有竊取名聲的含義;區別在於“欺世盜名”的手法一般是公開的,含有“欺世”之意,語意較重;“盜名竊譽”的手法一般是隱蔽的,不含“欺世”之意,語意較輕。 [4]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799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444
  • 3.    彭朝丞,王秀芬著. 中華成語故事 4[M]. 北京:線裝書局, 2016.08:655
  • 4.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名利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