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路不拾遺

鎖定
路不拾遺(拼音:lù bù shí yí)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1] 
“路不拾遺”的原義是路人看見道路上的失物而不會據為己有,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在句中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路不拾遺
拼    音
lù bù shí yí
近義詞
夜不閉户
反義詞
世風日下
注音字母
ㄌㄨˋ ㄅㄨˋ ㄕˊ ㄧˊ
成語出處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語法結構
緊縮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定語

路不拾遺成語出處

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路不拾遺”。 [1] 

路不拾遺成語故事

商鞅,原名衞鞅衞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鞅。商鞅年輕時代就喜歡刑名之學。他之所以會到秦國去任宰相,完全是出於逃生。那時,他的父親衞叔痤在魏國當宰相。有一次,衞叔痤病重,魏王來探望。魏王問衞叔痤:“如果你的病難以治癒,朝廷中有誰能代替。“叔痤説:“我兒子衞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個喜歡以法治國的人,所以,對叔痤的薦舉自然不高興。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臉色,心裏明白了許多,為了表示對魏王的效忠,就對魏王説:“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殺了吧,千萬不要讓他跑到別國去,讓別國用他。"衞鞅聽到這個消息,就逃到了秦國。 [2] 
在秦國,秦孝王錄用了他。他不斷地勸説秦孝王進行治理國家的改革。秦孝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任他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以免去徭役。他認為,貴族世襲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為準。商映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由於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兵士都樂意打仗。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社會秩序安定,夜不閉户道不拾遺,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 [2] 

路不拾遺成語寓意

商鞅變法啓示人們,事無大小,遇到難題不能解決,哪怕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一定要想到去變化,用合理的變化來解決難題。如果一味地走老路,只會越走越窄。“改則進”,改革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所醖釀的一種特殊形式,人只能當“弄潮兒”順應歷史的潮流,並積極推動它,而不是當時代發展的“絆腳石"。積極推動變法的商鞅正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因此,秦國大受其利,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社會風氣日益良好,國家實力逐漸強大,最終鯨吞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壯舉。提高人們道德修養和自身素質的前提,首先是擁有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2]  [3] 

路不拾遺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路不拾遺”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定語;含褒義,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1] 
  • 運用示例
漢·賈誼新書·先醒》:“百姓富,民恆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1]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 [4]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夜不閉户,路不拾遺,四方瞻仰,稱為西方聖人。” [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户,路不拾遺。” [1]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農會勢盛,地方牌賭禁絕,盜匪潛蹤。有些地方真個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户。" [5] 

路不拾遺漢英成語翻譯

【路不拾遺】honesty prevails throughout society [6] 
例:如果治安不改善,這個城市要想路不拾遺,夜不閉户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If public security is not im- proved how can one expect people tosleep with doors un- bolted at night and walk the streets in safety? [6] 
參考資料
  • 1.    路不拾遺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0]
  • 2.    水中魚,袁鈺編著. 中華成語故事大全集 超值金版[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2010.09:278-279
  • 3.    墨彩書坊編委會編. 全新升級兒童注音版成語故事大全 冬[M]. 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 2014.08:102
  • 4.    吳蔚著. 雪滿弓刀 下[M].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01:296
  • 5.    苑清民主編.《邯鄲成語典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261頁
  • 6.    施正信,王春菁,張健鍾編著.《漢英成語詞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年:3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