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鷸蚌相爭

(漢語成語)

鎖定
鷸蚌相爭(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是一則歷史寓言故事,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1]  [5]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兩相爭執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利的局面。其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 [1] 
中文名
鷸蚌相爭
拼    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近義詞
兩敗俱傷
反義詞
同舟共濟
注    音
ㄧㄩˋ ㄅㄤˋ ㄒㄧㄤ ㄓㄥ
出    處
《戰國策·燕策》
語法功能
作賓語、定語

鷸蚌相爭成語出處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2] 
後人從這個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語“鷸蚌相爭”,並常和“漁翁得利”一起連用。 [3] 

鷸蚌相爭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遊説之士蘇秦的弟弟叫蘇代,他也很善於遊説。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不要出兵。 [3] 
蘇代到了邯鄲,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説客來了,但明知故問:“蘇代,你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3]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 [3] 
講故事,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3] 
蘇代説了這個故事:一天,蚌趁着天晴,張開兩片硬殼,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鳥見了,快速地把嘴伸進蚌殼裏去啄肉。蚌急忙把硬殼合上,鉗住鷸的嘴不放。鷸鳥啄肉不成,嘴反被鉗住,便威脅蚌説:“好吧,你不鬆開殼就等着。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幹死?”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説:“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鉗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餓死!”就這樣,蚌和鷸鳥在河灘上互相爭持,誰也不讓誰。時間一長,它們都精疲力竭。正好有個漁翁經過這裏,見到它們死死纏在一起,誰也不能動彈,便輕易地把它們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3] 
蘇代講完故事後,又對趙惠王説:“如果趙國去攻伐燕國,燕國竭力抵抗,雙方必然長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憊不堪。這樣,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那樣坐收其利。請大王認真考慮再作決定。”趙惠王覺得蘇代説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3] 

鷸蚌相爭成語寓意

鷸蚌相爭這一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做事的時候,不能意氣用事,做事前要考慮得失,深思熟慮,不能只想着對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要互相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特別是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平時遇到糾結和令人不快的事情,先不要太過計較自己是佔了便宜,還是吃了虧,因為這會讓自己陷入一種錯誤的思維,而導致雙方爭吵不休,相持不下,最終只會讓他人趁虛而入,損害了自己和對方的利益,導致雙方得不償失。 [4] 

鷸蚌相爭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鷸蚌相爭”,常和“漁翁得利”連用,往往用來比喻雙方相爭,結果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獲利。這個成語在句子中作賓語、定語。 [1]  [3] 
運用示例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1] 
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三:“肅清日寇吾儕事,鷸蚌相爭笑列侯。” [1] 
劉紹棠《花街》六:“駐紮通州的官軍出了面。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通州東關碼頭收歸兩防局所有。” [2] 
參考資料
  • 1.    鷸蚌相爭的解釋|鷸蚌相爭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10-16]
  • 2.    許振生主編.新華成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924-925
  • 3.    遲紅葉編.寫給孩子的中華成語故事·故事裏的中國(智謀篇).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8:69-70
  • 4.    柯昌勳.我可以戰勝自己——能讓我變得更完美的故事.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5:83-84
  • 5.    王濤.中國成語大辭典 袖珍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2008.0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