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經地義

(漢語成語)

鎖定
天經地義(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1] 
“天經地義”指天地間理所當然而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問題;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主語、定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天經地義
拼    音
tiān jīng dì yì
近義詞
理所當然千真萬確
反義詞
天理難容豈有此理
注音字母
ㄊㄧㄢ ㄐㄧㄥ ㄉㄧˋ ㄧˋ
成語出處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

天經地義成語出處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天經地義”。 [1]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規定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猛繼位。但是,周景王生前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為世子。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結果姬朝把姬猛殺死後,姬猛的弟弟姬句在晉國的支持下繼位,這就是周敬王。無奈姬朝兵強馬壯,周敬王只好出逃晉國。 [3] 
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黃父會盟,商討如何使爭鬥平息。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遊吉、宋國的樂大心等。 [3] 
主持會盟的趙鞅向遊吉詢問揖讓、周旋之禮。遊吉説:“你説的這些只是儀式,不是禮。”趙鞅又請教什麼是“禮”。 [3] 
遊吉回答説:“我曾聽到鄭國的子產大夫這樣説過,‘禮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老百姓行動的依據’……”他口若懸河,將禮的來龍去脈,説得頭頭是道。趙鞅聽得入了神,感慨道:“禮真是宏大到了極點。” [3] 
遊吉接着又説:“禮是上下的綱紀,天地的準則,百姓生存的憑藉,因此先王尊崇它。所以人們能夠從不同的天性經過改造或直接達到禮,這就是成人。”趙鞅聽後暗自説:“趙鞅啊趙鞅,請牢牢記住這些話,並終生奉行。” [3] 
於是,趙鞅號召各諸侯國全力支持周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草,幫助他將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周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3] 

天經地義成語寓意

天經地義的核心是要遵循原則,依照規則做事。如果大家做事都全憑自己的興趣,置客觀原則而不顧,那麼世界會陷入混亂之中。比如説,父母用心撫養子女長大成人,子女們長大後反哺,照顧年邁的父母,這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假如為人父母對自己的子女不管不顧,為人兒女卻拒絕贍養自己的父母,這種行為就是違背道德倫理,應當受到堅決抵制。 [2] 

天經地義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天經地義”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主語、定語;含褒義;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1] 
  • 運用示例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三〇回》:“伯集自然順了他的口風幫上幾句,又著實恭維黃詹事的話是天經地義、顛撲不破的。” [1] 
參考資料
  • 1.    天經地義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2.    夢梵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5.01:144-145
  • 3.    曾凡躍編. 成語故事[M].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 2017.0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