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言猶在耳

鎖定
言猶在耳(拼音yán yóu zài ěr),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 [1] 
言猶在耳原意是話音彷彿還在耳邊迴響。猶:還。喻指對所説的話印象深刻。亦指別人的話剛説不久。在句中作謂語。 [1] 
中文名
言猶在耳
外文名
the words are still ringing in one’s ears [1] 
ring in one's heart [1] 
拼    音
yán yóu zài ěr
近義詞
念念不忘記憶猶新餘音繞樑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1]  [4] 
反義詞
置之腦後如風過耳置若罔聞 [1]  [4] 
出    處
左傳·文公七年》
注音字母
ㄧㄢˊ ㄧㄡˊ ㄗㄞˋ ㄦˇ [1] 
結    構
主謂式
用    法
在句中作謂語

言猶在耳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1]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言猶在耳”。

言猶在耳成語典故

春秋時,晉國趙盾執掌國政。第二年,晉襄公去世,因太子夷皋年少,趙盾便説:“襄公弟弟雍年長有經驗,而且為人和善,晉文公重耳在世時,對他十分喜愛。雍的母親是秦伯的女兒,與秦國關係友好,如果立他為國君,國內穩定,外鄰友好,再恰當不過了。”
趙盾力排眾議,堅持立公子雍,而公子雍此時正在秦國,於是趙盾便派人往秦迎接。
太子夷皋的母親繆贏得知公子雍將回國,十分失望,日夜抱着夷皋在朝廷上痛哭。她訴説着:“襄公有什麼地方對不起大家?太子又有何罪?國內的太子不立,反而去國外迎接公子,你們將怎樣處置太子呢?”下朝後,她又抱着夷皋到趙盾家哭訴:“襄公生前把太子託付給你,説:如果孩子成才,他便感激你;如果不成才,他便怨恨你。現在襄公死了,言猶在耳,你就拋棄太子,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趙盾與諸大夫一向懼怕繆贏,在她的再三逼迫下,只好答應立夷皋為國君,並派人阻止公子雍入境。 [3] 

言猶在耳成語寓意

現在的人們,總是會由於時間長久,忘記給他人的承諾或者忘記別人的囑託,輕則不守信用,重則背信棄義。可是得到承諾的人們,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忘記承諾的話語,對人家講的話明明還記得清清楚楚。告誡大家一定不能做背信棄義、不守信用的人。 [5] 

言猶在耳成語用法

言猶在耳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謂語,形容雖然離説話時間長了,但仍然記得很清楚。通常和“記憶猶新”一起連用。 [1]  [4] 

言猶在耳運用示例

西晉·陳壽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2] 
宋·孔平仲續世説・直諫》:“高宗欲廢王后,立武后,褚遂良謙曰:‘先帝不豫,執陛下手以語臣下:我好兒好婦,今將付卿。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 [4] 
清·姚廷遴歷年記》:“不料言猶在耳,竟成泡幻。” [4] 
現代·高陽慈禧前傳》:“軍機大臣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恭親王之女,聰慧軼羣,為文宗顯皇帝所鍾愛,屢欲撫養宮中,晉封公主;聖意肫肫,言猶在耳。” [4] 

言猶在耳成語辨析

“言猶在耳”的近義詞有“記憶猶新”“沒齒難忘”“刻骨銘心”“餘音繞樑”等。“言猶在耳”的反義詞有“如風過耳”“置之腦後”“置若罔聞”等。
“記憶猶新”的意思是過去的事,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楚,就像剛才發生的一樣。“沒齒難忘”的意思是一輩子也忘不了,一般用於形容對別人的恩情或關懷終生不能忘記。“刻骨銘心”的意思是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餘音繞樑”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言猶在耳”與“記憶猶新”都有對過去的事情印象深刻、記憶清晰的意思,但有所區別:“言猶在耳”強調的是“言語”,指某些對自己影響顏深的人所説過的話的記憶非常深刻;“記憶猶新”強調的是“記憶”,指對言語或者一些特殊的經歷、感受等記憶深刻,像是剛剛發生過一樣。
“如風過耳”的意思是像風在耳邊吹過一樣;比喻漠不關心,不相關涉。“置之腦後”的意思是放在一邊不再想起。“置若罔聞”的意思是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似的,指不予理踩。 [4] 
參考資料
  • 1.    言猶在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5]
  • 2.    諸葛亮  .中國地情網[引用日期2022-11-03]
  • 3.    朱立春.中華成語故事圖解詳析 超值全綵珍藏版[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1:262-263.
  • 4.    王俊編.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言語篇 2[M].北京:開明出版社 , 2015.03:69-70.
  • 5.    景元祥.三晉典故[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