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取而代之

鎖定
取而代之(拼音:qǔ ér dài zhī)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1] 
“取而代之”的意思是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 [1] 
中文名
取而代之
拼    音
qǔ ér dài zhī
近義詞
改朝換代
反義詞
一如既往
注音字母
ㄑㄩˇ ㄦˊ ㄉㄞˋ ㄓ
成語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
語法結構
連動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取而代之成語出處

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1]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成語“取而代之”。 [1] 

取而代之成語故事

楚霸王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他小小年紀,就已經非常勇敢了。他的叔父項梁覺得這個孩子是個可造就之材,所以從小就培養他,希望他將來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項梁為他請來名師教他讀書,但是項羽學過一陣子之後就厭倦了。他天天跑出去和其他孩子舞刀弄劍,項梁又給他請來有名的劍術老師教他習劍,但是不久他又覺得舞刀弄劍也沒有意思了。 [3] 
項梁看侄子學無所成,非常生氣,就把項羽找來嚴厲地訓斥了一番。可是項羽一點兒也不服氣,他理直氣壯地説:“讀書不過是記個名姓罷了,劍術學得再好,也只能對抗個人。我不願學習這些,我要學習的是領兵打仗的本領。”項梁聽了,覺得這個孩子有大志,心裏很高興,就教他學習兵法。 [3] 
那時候,秦始皇滅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建立了統一強大的秦朝。他為了宣揚威德,進一步鞏固統治,經常到全國各地巡遊。一次,秦始皇南巡會稽,當他的車馬儀仗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地經過南江時,人們都在大路兩旁駐足觀看,少年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其中。就在這時,項羽忽然指着秦始皇對他的叔父説:“我可以奪取他的地位取代他。 ” [3] 
項梁聽了,嚇得變了臉色,急忙伸手捂住項羽的嘴,小聲責備他道:“這可不能亂説,你難道不怕咱們全族上上下下都被殺頭嗎。”可是在心裏,項梁卻也暗暗讚賞他這個小侄子的膽識。其實項梁看到秦始皇濫用民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覺得秦朝的氣數將盡,早在心裏盤算着怎樣推翻秦朝、恢復楚國的事,不過他從沒有流露罷了。自從這件事情之後,項梁就更加用心栽培項羽了。 [3] 
後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項梁和項羽也在會稽殺死當地太守,舉旗響應。他們帶領義軍轉戰南北,把秦軍打得大敗,最後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直搗秦朝都城咸陽,秦王子嬰出城投降,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 [3] 

取而代之成語寓意

西楚霸王順應形勢,連同其他反秦力量一起推翻了秦王朝,實現了自己取而代之的理想。這一方面是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他實力的體現。因此,一個人能否取代別人,成為更受他人認可的人,實力往往是決定性的因素。 [2] 

取而代之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取而代之”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用於人或事物,表示取代。 [1] 
  • 運用示例
元·俞德鄰《佩書齋輯聞·卷一》:“始皇南巡會稽,高帝時年二十有七,項籍才十二三耳,已有取而代之之意。” [1] 
作家·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六回:“清帝方今玩於彼股掌之上,及其時則取而代之耳。” [1] 
參考資料
  • 1.    取而代之  .漢典[引用日期2021-09-13]
  • 2.    關煒炘,田靜編著. 中華經典故事全集[M]. 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0.09:35
  • 3.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 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8.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