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拒諫飾非

鎖定
拒諫飾非(拼音:jù jiàn shì fē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荀子及其弟子《荀子·成相》。
拒諫飾非(諫:規勸君主、尊長,使改正錯誤;飾:掩飾;非:過錯,錯誤)指拒絕規勸,掩飾錯誤或過失。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1]  [5] 
中文名
拒諫飾非
拼    音
jù jiàn shì fēi
出    處
《荀子·成相》
注音字母
ㄐㄨˋ ㄐㄧㄢˋ ㄕㄧˋ ㄈㄟ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分句

拒諫飾非成語出處

戰國·荀子及其弟子《荀子·成相》:“請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倀倀!請布基,慎聖人,愚而自專事不治。主忌苟勝,羣臣莫諫,必逢災。論臣過,反其施,尊主安國尚賢義。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1]  [6]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拒諫飾非”。 [1] 

拒諫飾非成語故事

荀子是戰國後期趙國一位思想家,經常探討國家政體與管理的問題,他在《荀子·成相》這篇著作中寫道:人世間的災禍,往往就是愚昧無知而陷害忠良;而對於君主來説,沒有賢臣輔佐,就像瞎子無人領路,不知走向何方。 [2] 
荀子接着寫道:君主若是愚昧無知,卻又要獨斷專行,自以為勝過他人,如果羣臣又不予以勸諫,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如果説臣下的過失,那就是“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即是説,拒絕諍諫,掩飾過失,這就是作為臣下的愚昧和過失,而這樣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國家必然會引起災禍。荀子説,什麼是無能?那就是國家多弊,君主疏遠賢能,接近邪僻,忠臣沒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難保了。荀子又寫道,什麼是賢能?那就是通達於君臣之禮,對上能尊敬君主,對下能順從民意,君主真正能聽賢臣之言,這樣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荀子又説,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於讒臣當道,賢臣隱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這樣,國家就必然要覆滅,君主必然要成為夏桀一類的賊子。 [2] 
荀子所説的“拒諫飾非,愚而上同”為後世許多政治家引為借鑑,漢唐時期還將“拒諫飾非”作為法律規範而列入法典之中。 [2] 

拒諫飾非成語寓意

一棵大樹,病害纏身,加上風摧雷擊,結局是頹然委地。一座大廈,年久失修,加上外力侵擾,結局也是轟然倒塌。一個人,自身病魔纏身,加上拒絕治療,結局只能是一命嗚呼。唐太宗認為“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善於納課也就成了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政只有廣開言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才能集思廣益、羣策羣力,克服獨斷專行、閉目塞聰、拒諫飾非的弊端,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科學、民主、正確的決策。 [3-4] 

拒諫飾非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拒諫飾非”指拒絕規勸,掩飾錯誤或過失。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1]  [5] 
“拒諫飾非”也作“飾非拒諫”。 [1] 
運用示例
唐·吳兢《貞觀政要·規諫太子》:“從善如流,尚恐不逮;飾非拒諫,必是招損。” [1] 
宋·楊萬里《宋故龍圖閣學士張公神道碑》:“德宗拒諫飾非,奉天所聽陸贄之言皆出強勉;陛下從諫如流,實宗社之福。” [1] 
明·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三:“湯以從諫弗怫而興,紂以飾非拒諫而亡。” [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四:“自朝廷用王安石為相,變易祖宗制度,專以聚斂為急,拒諫飾非,驅忠立佞。” [1] 
趙爾巽《清史稿·洪亮吉傳》:“今特宣示亮吉原書,使內外諸臣,知朕非拒諫飾非之主,實為可與言之君。” [1]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790-791
  • 2.    李正栓編譯. 中國成語典故英譯 漢英對照[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5.11:51
  • 3.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469
  • 4.    餘愛國著. 中國和諧史論[M]. 長沙:嶽麓書社, 2009.03:243
  • 5.    拒諫飾非的解釋|拒諫飾非的意思|漢典“拒諫飾非”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31]
  • 6.    李學勤,葉玉麟. 譯解荀子[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1.0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