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靈塗炭

鎖定
生靈塗炭(拼音:shēng líng tú tà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尚書·仲虺之誥》。 [1] 
“生靈塗炭”的原義是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裏,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生靈塗炭
拼    音
shēng líng tú tàn
近義詞
水深火熱民不聊生
反義詞
國泰民安安居樂業
注音字母
ㄕㄥ ㄌㄧㄥˊ ㄊㄨˊ ㄊㄢˋ
成語出處
《尚書·仲虺之誥》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生靈塗炭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尚書·仲虺之誥》) [1] 
  • 衍生典故
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塗炭。(唐·房玄齡等《晉書·苻丕載記》) [1] 
後人根據以上文獻總結出成語“生靈塗炭”。 [1] 

生靈塗炭成語故事

十六國時期,前秦在苻堅的統治下,加強中央集權,注意農業生產,增加了財政收入,逐步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並奪取了東晉部分土地。建元19年(公元383年)苻堅徵調90萬大軍攻伐東晉,結果在淝水大敗,使國家元氣嚴重受損,各族首領乘機反秦自立。 [4] 
兩年後,前秦受到後燕和後秦的攻伐,都城長安被困。苻堅被迫退到五將山,不久被後秦王姚萇的軍隊活捉,囚禁在一個寺廟裏。姚萇威逼苻堅交出玉璽,苻堅不僅堅決拒絕,而且痛罵姚萇。於是姚萇下令處死了苻堅。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派人通知苻堅的兒子苻丕,並擁立他即皇帝位。第二年,苻丕大封羣臣,王永被加封為左丞相。 [4] 
王永就任後,寫了一篇檄文(一種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等的文書),號召前秦在各地的武裝力量聯合起來,討伐後秦的首領姚萇和後燕的首領慕容垂。檄文中寫道:“先帝不幸在賊人控制的地方被害,京師長安成為敵人的巢穴,國家凋敗,百姓生活在泥沼、炭火之中,痛苦不堪。各地文武官員見到本檄文後,要馬上派兵馬前來會師,準備作戰。” [4]  [7] 
儘管如此,但由於後秦兵力強大,王永指揮的各地兵馬實力不強,終於失敗。公元394年,前秦被西秦攻滅。 [4] 

生靈塗炭成語寓意

東晉末年,天下混亂,十六國爭雄,互相征伐併吞,戰亂中受害最大的是廣大老百姓,百姓生活變得滿目瘡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也遭受嚴重挫折,所以,和平和穩定對人們來説是非常重要的。 [6] 

生靈塗炭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生靈塗炭”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含貶義;形容人民生活於極端艱苦的困境。 [1] 
  • 運用示例
宋·邵伯温《聞見前錄》:“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靈塗地。” [5] 
元·鄭德輝《伊尹耕莘》楔子:“不修德政,暴戾頑狠,諸侯多叛,至於禽鳥走獸不安,民生塗炭。” [5] 
明·宋濂《元史·世祖紀五》:“若能順時達變,可保富貴,毋為塗炭生靈,自貽後悔。” [5]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九十三回:“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 [5]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齊兵旦晚當至,事在危急,子能斬之儀之首,開城迎之,富貴可保,亦免生靈塗炭。轉禍為福,在此一時。”
清·李汝珍《鏡花緣》七回:“但小子初意,原想努力上進,恢復唐業,以解生靈塗炭,立功於朝。” [3] 
現代·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六章五節:“袁宮保派兄弟來的使命,是想勸都督化干戈為玉帛,免得生靈塗炭。” [3] 

生靈塗炭成語辨析

生靈塗炭—水深火熱
兩個成語都可形容人民受苦受難,但生靈塗炭強調的是多數,即百姓;而水深火熱既可強調多數,也可強調單數。生靈塗炭着重強調統治的黑暗,而水深火熱着重強調人民的困境。 [2] 
參考資料
  • 1.    生靈塗炭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6]
  • 2.    夢梵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5.01:130
  • 3.    趙丕傑著. 成語誤用辨析200例續編[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8.05:371
  • 4.    騰浩編. 中學生不可不知的成語故事[M]. 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2016.02:189-190
  • 5.    王大倫,景在峯著. 《毛澤東選集》中的成語典故[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9.05:903
  • 6.    墨人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4 精裝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11:94
  • 7.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晉書(唐)房玄齡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