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民不聊生

(漢語成語)

鎖定
民不聊生(拼音:mín bù liáo shē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策·秦策四》。 [2] 
“民不聊生”本義指百姓沒有辦法生活下去(聊:依靠,依賴)。形容生活極端困苦。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分句,也作定語、補語。 [2-3] 
中文名
民不聊生
外文名
The people are destitute [4] 
拼    音
mín bù liáo shēng
近義詞
民窮財盡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水深火熱
反義詞
豐衣足食物阜民豐國泰民安
出    處
《戰國策·秦策四》
注音字母
ㄇㄧㄣˊ ㄅㄨˋ ㄌㄧㄠˊ ㄕㄥ
成文用法
作謂語、分句、定語、補語
語法結構
主謂式

民不聊生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本國殘,社稷壞,宗廟隳,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革澤,頭路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虜,相隨於路;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旌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戰國策·秦策四》) [5] 
句中的“百姓不聊生”後演化為成語“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成語故事

成語漫畫《民不聊生》 成語漫畫《民不聊生》 [7]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殘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紛紛舉起反抗的義旗,其中,以陳勝吳廣率領的大澤鄉農民起義軍規模最大。他們打下陳縣後,建立了張楚政權,很多人都來投靠他們。有兩個義士也前來投奔,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餘,兩人都是大梁人,住得相距不遠,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陳餘從小就喜歡讀書,而且特別喜歡到處遊玩,曾經到過趙國很多地方,對趙國也非常熟悉。
這時,河南各郡縣的百姓因不堪忍受秦朝的苛捐雜税,紛紛殺掉當地官吏,響應陳勝起義。於是,陳勝派吳廣為假王,監督諸將,西攻滎陽。吳廣出征後,張耳、陳餘因為得不到陳勝的重用,也想乘此請戰,離開陳縣。在經過一番謀劃之後,陳餘向陳勝獻計説:“大王舉兵攻打梁楚,志在西討暴秦,入關建立千秋基業。所以,秦軍大多集中在這兩地,他們對河北一時難以顧及,我們若突發奇兵攻佔趙國,肯定可以一舉成功。微臣曾經在趙國住過,熟悉河北地勢,並且也結交過一些豪傑,現在願意領兵請戰,出奇兵攻佔趙國,既可以牽制秦軍,又可以安定趙地人民,這不是一舉兩得嗎?”陳勝聽了之後,也覺得這是好計策,但因為陳餘是新來歸附的,所以還不是很放心,就派遣老部下武臣為將軍,張耳、陳餘分別擔任左右校尉,帶領精兵三千,直撲趙地。張耳、陳餘因為心中另有打算,也不在乎官職大小,就和武臣一起往北開拔。
這支部隊從白馬津(今滑縣北)渡過黃河北上,打了很多勝仗,沿途民眾紛紛響應,隊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連續攻下趙地十多座城池。他們一路上安民護城,很得老百姓擁護,沿路的老百姓一聽説是他們來了就紛紛出來迎接。武臣等人藉機向老百姓做宣傳,揭露秦朝的殘暴統治,號召百姓參加義軍造反。
他們宣傳説:“秦朝實行殘暴的統治已經整整十年,我們百姓受的苦已經夠多了。他們連年攤派苦役,強徵戍卒,殘害百姓,弄得財匱力盡,民不聊生……”義軍的號召打動了許多貧苦百姓,他們羣情激憤,都覺得加入義軍反抗暴秦才是自己的出路,所以義軍的隊伍很快就壯大到了幾萬人。
趙地的秦朝官員見武臣農民軍聲勢浩大,不敢抵抗,紛紛望風而降,武臣很快就引軍進駐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武臣進駐邯鄲之後,經張耳、陳餘勸説,於公元前209年8月自立為趙王。 [6] 

民不聊生成語寓意

“民不聊生”用來形容勞動人民在剝削階級的殘酷統治下極端貧困,無法生存。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主。國家要安寧,就需要保障人民的生活穩定,保證人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現代社會,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逐步在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滿才可以讓社會更和諧,讓國家更加繁榮富強。所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但是如果人民羣眾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那麼社會一定不安穩,就更難以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所以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使之民心所歸,大事可成。 [8] 

民不聊生成語用法

民不聊生成文用法

“民不聊生”本義是百姓沒有可以依賴生存下去的東西,形容生活極端困苦。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分句,也作定語、補語。 [2]  [9] 

民不聊生運用示例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1] 
清末民初·陳夔龍《夢蕉亭雜記》:“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閒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餘處。連帶關係,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 [2] 
近代·蔣光慈《現代中國社會與革命文學》:“過去的許多年中,民不聊生,國無寧日。” [2] 
近代·魯迅《娘兒們也不行》:“明朝的魏忠賢是太監——半個女人,他治天下的時候,弄得民不聊生。” [2] 
現代·任光椿《戊戌喋血記》:“何況現在又是國難當頭,民不聊生的年景,這種淫樂的生活,更加使他痛恨。” [2] 
現代·馮德英《迎春花》:“在那些年月,軍閥混戰,土匪橫行,民不聊生。” [2] 

民不聊生成語辨析

民不聊生—生靈塗炭
兩者都表示“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區別在於:“生靈塗炭”着眼於人民的“境遇”——備受蹂躪、殘害,“民不聊生”着眼於人民的“生活”——衣食無着,活不下去。“生靈塗炭”的語義比“民不聊生”重,有時含有“遭殃”的意思。“民不聊生”不含“遭殃”的意思。 [9] 
參考資料
  • 1.    民不聊生  .漢典[引用日期2016-12-28]
  • 2.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176-177
  • 3.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貧苦篇 2[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3:10-12
  • 4.    錢蓮生,劉玉傑編. 漢語成語英譯詞典[M]. 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1999.03:335
  • 5.    高坊清編著.《戰國策》七彩人生[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06:74-75
  • 6.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01:185
  • 7.    崔曉光主編. 學生漫畫成語故事 軍事戰爭[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07:80
  • 8.    陳營編著.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399
  • 9.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9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