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番禺區

(廣東省廣州市轄區)

鎖定
番禺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中南部,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中心,毗鄰港澳,北與廣州市海珠區相接,東臨獅子洋,與東莞市相望,西與佛山市南海區順德區相鄰,南濱珠江口,與南沙區接壤。行政區劃面積約530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7月,番禺區設有5個鎮、11個街道、275個村(社區)。 [28]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常住人口282.29萬人,户籍人口120.52萬人。 [45] 
番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縣,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嶺南建築、嶺南畫派粵劇曲藝、廣東音樂廣府文化鰲魚舞飄色乞巧醒獅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番禺還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歷來有“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的美譽。番禺區內有廣州南站、蓮花山港等海陸交通樞紐,廣州大學城聚集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一批高等學府。 [12]  [42] 
2023年,番禺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66.95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4.6%。 [46] 
中文名
番禺區
外文名
Panyu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440113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
地理位置
廣州市中南部
面    積
約 530 km²
下轄地區
11個街道、5個鎮
政府駐地
市橋街道清河東路
電話區號
020
郵政編碼
5114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82.29 萬(2023年末常住人口) [37]  [39]  [45] 
著名景點
長隆旅遊度假區 [27] 
蓮花山旅遊區 [27] 
海鷗島 [27] 
寶墨園 [27] 
大夫山森林公園 [27]  展開
火車站
廣州南站 [28] 
車牌代碼
粵A
地區生產總值
2866.95 億元(2023年)

番禺區名稱由來

今廣州市古時稱為“番禺”。古番禺縣始置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是廣東四大古縣之首,南海郡治。自三國孫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置廣州,才改稱“廣州”,治所仍為番禺。
“番禺”之得名,歷來説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説。《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誌》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雲:“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説,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説,即番山之隅説。酈道元《水經注》載:“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蠻夷之地”説。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有鑄上“蕃禺”二字的漢式銅鼎。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據出土文物認為,秦至漢初,番禺的“番”,寫作“蕃”,與“藩”通。即番蠻、蠻夷之意。《周禮·秋官》雲:“九州之外謂之蕃國”。禺,猶隅,指區域、邊遠之地。秦漢之前,番禺一帶僻處一隅,中原漢人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因以為名。
以上三説,未有定論。歷代省志、府志、縣誌,多持“二山”説。中國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慣例,多數人相承古説,認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番禺區歷史沿革

番禺區先秦時期

秦以前,番禺一帶泛稱百越之地。 [47] 

番禺區秦漢至南北朝

始皇三十三年 (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並設立桂林、南海、象郡等三郡。其中南海郡跨粵東、粵中及粵北大部,下設番禺、博羅、四會、龍川四縣,番禺建縣自此始,時為南海郡郡治所在地。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 [47]  [48] 
番禺設縣至今2230多年,境域多次變動,先後析出增城、東官 (東莞)、南海、從化、花縣 (花都)等,並由這些縣再析出龍門、香山 (中山)、新安 (寶安)、順德、三水、珠海、斗門等縣市以及香港、澳門地區。 [47]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48]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將南越地重新劃為9郡,番禺仍為南海郡治。
赤壁之戰後,東吳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東下番禺城考察,《水經注》對此記載説:“騭到南海,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日‘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遷州番禺,築立城廓。”州治從廣信遷到番禺後,平整番山北部,修復並擴建“佗城”。
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廣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設番禺。此後1700多年間,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級政權所在地。 [48] 

番禺區隋唐至宋元

和北宋年間,番禺也曾兩度併入南海。
隋開皇十年(590年),撤銷南海郡,改番禺縣為南海縣,隸屬廣州總管府。隋仁壽元年(601年),改廣州為番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復南海郡,隸屬揚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再置番禺縣(一説在長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復置番禺縣),縣治設江南洲(今廣州河南)。唐末,農民起義,羣雄割據。
公元917年8月,劉巖稱帝於番禺(廣州),國號大越,後改稱漢,史稱南漢,設興王府。番禺隸興王府。
宋開寶五年(972年),撤銷番禺縣,併入南海縣。宋皇祐三年(1051年),析南海縣地置番禺縣,縣治設城東紫泥港(巷)。宋祥興元年(1278年),廣州改為翔龍府,番禺沿為府治。
元皇慶元年(1312年),複稱廣東道廣州路,番禺沿為道治、路治。 [48] 

番禺區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番禺又先後析地劃入從化縣、花縣,至1921年廣州建市的二百三十五年間境域基本沒有變動。 [47] 
明洪武九年(1377年),改為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沿為府治,隸廣州府。 [48] 
清順治四年(1647年),設兩廣總督。地方政權分省、道、府、縣四級。番禺屬廣東省廣南韶道廣州府,沿為省、道、府治。 [48] 

番禺區中華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廣州府,番禺屬廣東省粵海道。民國七年(1918年),廣州設市政公所,民國十年(1921年),正式設市,捕屬 (廣州市東半部,歸入捕所管轄)及河南街區劃為市區。國民政府期間,番禺先後隸屬廣東省粵海道(廣肇羅道)、中區綏靖公署、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縣府從廣州移至新造。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縣政府移治市橋,初在先鋒巷謝氏祠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縣政府移到海傍路西段。 [48]  [47] 
抗日戰爭期間番禺淪陷後,原國民黨縣政府流亡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偽縣府駐廣州東山)。1945年抗戰勝利後,縣政府移治市橋,初在先鋒巷謝氏祠堂,1949年初,移到現址。 [48] 
1930年9月,番禺縣部分區域劃入廣州市區。
1937年7月,番禺縣屬公和鄉、敦和鄉、瀝滘鄉、彬社鄉 (今海珠新滘和小谷圍一帶)、崇文二十四鄉、龍洞堡、石牌堡、冼獵揚、車陂堡劃屬廣州。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為動員民眾抗日,上列各鄉暫歸番禺縣管轄。
1946年12月,番禺縣復歸廣州市。其後數年,近郊鄉村相繼劃屬廣州。 [47]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分數次將禺北、禺東一帶劃入廣州市區,隸屬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方軍事管制委員會。 [48]  [47]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隸屬珠江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隸屬粵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起,隸屬佛山地區專員公署。 [47] 
1958年1月,禺北禺東的南崗、蘿崗、黃陂、石井、江村、嘉禾、神山、崗樓、鴉湖、蚌湖、同文、太和、龍歸、良田、竹料、鍾落潭、九佛17鄉劃歸廣州。同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順德合併為番禺順縣,縣治設大良鎮,其間一度改隸廣州。恢復兩縣建置後,番禺縣府沿設市橋鎮。 [48]  [47] 
1975年1月,番禺縣改隸廣州市,新造公社的深井大隊劃歸廣州市黃埔區。 [48] 
1991年,番禺縣轄22個鎮,有305個村民委員會、81個居民委員會。
1992年5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
2000年5月,國務院同意撤銷番禺市,改為廣州市番禺區。
番禺嶺南建築 番禺嶺南建築
2002年3月25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將市橋街道辦事處劃分為市橋、沙頭、東環、橋南4個街道辦事處,作為番禺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47] 
嶺南印象園

番禺區自然地理

番禺區位置境域

番禺區地圖 番禺區地圖
番禺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網地帶,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中心,毗鄰港澳,北與荔灣區、海珠區、黃埔區相接;東臨獅子洋,與東莞市相望;西與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區相鄰;南濱珠江口,與南沙區接壤。地理座標在北緯22°26′至23°05′、東經113°14′至113°42′之間,面積1313.8平方公里,摺合197.07萬畝。 [49] 

番禺區氣候

  • 綜述
番禺境濱臨南海,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對農業生產頗為有利。 [50] 
  • 氣温
番禺區內氣温,冬無嚴寒,夏不酷熱。由於受地形和季風影響,南北氣温稍有差異,北部比南部稍高1℃左右。年均積温在7900℃~8100℃之間。最多為8214.3℃(1960年),最少為7769.0℃ (1969年),變幅445.3℃。從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氣温變化最小,平均在25℃~28℃之間,最適宜作物生長。2月份温度變化最大,乍暖還寒,忽冷忽熱,相差可近一倍。高低温差15.2℃。日夜温差不大,在6℃~9℃之間。
番禺區低温期短,無霜期長。最低氣温≥5℃,歷年平均約8天,主要出現在1月份。約有一半年份出現霜凍。平均初霜1月6日,終霜1月20日。 [51] 
  • 降雨
番禺區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為1635.6毫米,最多是1965年的2652.8毫米,最少是1963年的1030.1毫米。南部降雨稍多,年均1600~1700毫米,北部與中部稍少,年均1400~1600毫米。陸地面積年均降雨總量12.94億立方米。降雨量的季節分配不均,旱季雨季分明。降雨集中在4~9月,這6個月的降雨量平均達1323.4毫米,佔全年的81%。10月至次年3月的降雨量只佔全年的19%。
番禺區各地的降雨強度,由於地勢高低不同,受季風影響程度不一。 [51] 
番禺區是沿海平原地區,風向以偏東風或東南風為主,年均風速2.4米/秒。冬季1月,風向以偏北風為主,春季4月,風向不甚穩定,以南或東南風為主,夏季7月,盛行風向是東南風;秋季10月,以偏北風為主。全年少吹西風。各季的平均風速,相差不大。 [51] 
  • 濕度
番禺區相對濕度一般是81%~84%。其季節變化,1月份約為73%,4月偏南氣流活躍為86%,7月約為84%,10月約為79%。 [51] 
  • 日照
番禺區年均日照2000小時左右,南部比北部約多100小時。日照月份分佈,5~12月各月份均在150小時之上,其中7月最多達238.3小時。8月次之,為222小時。最少是2、3月,每月日照100小時左右。 [51] 

番禺區地質

  • 綜述
番禺區地質的發育演變,最早可追溯到距今5億年的古生代寒武紀,當時全區被海水淹沒,出露後由一套中一深變質岩組成,後又海浸到中生代侏羅紀(距今約1.5億年)沉積,構成砂岩、頁岩。第四紀(距今250萬年至現在)以來,地殼經歷上升運動與相對穩定階段,形成不同展布方向的斷裂。境內三角洲原是淺海灣,約形成於更新世(距今3萬年至1.7萬年)。 [53] 
  • 斷裂
縣境位於粵中拗褶斷束的南部,經歷了各期的地殼運動,構成不同展布方向的斷裂,主要斷裂有:市橋斷陷、蓮花山斷裂、獅子洋斷陷、沙灣斷裂、萬頃沙斷陷、新會斷裂。 [53] 
  • 海蝕遺蹟
番禺區海蝕遺蹟有多處:蓮花山東側山足海蝕壁龕,石樓村紅層海蝕穿洞,靈山龜崗西側海蝕平台及海崖地形,黃閣小虎山及烏洲崗東側亦有海蝕崖及海蝕平台。 [53] 

番禺區地貌

  • 綜述
番禺區地勢,由北、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低丘,南部是連片的三角洲平原。境域構成的比例,低丘約佔10%,河灘水域約佔35%,沖積平原約佔55%。境內地貌大體可分為市橋台地、南部三角洲、海塗、平原殘丘四類。 [55] 
  • 市橋台地
市橋台地即北部低丘地區,包括大石、鍾村、化龍的大部分,還有石碁、石樓、沙灣的一部分。台地久經侵蝕、風化殼厚,以低丘崗地為主,方圓數十里,蜿蜒起伏,乍斷猶連。較高的有大烏崗(海拔226.6米)、青蘿嶂(海拔198.2米)、浮蓮崗(海拔116.6米)、蓮花山(海拔105米)。山包多呈平圓,坡地大都平緩。 [55] 
  • 三角洲
番禺衝缺三角洲的發育形成,主要是西、北江干流在通過順德與市橋丘陵間缺口後,沿丘陵向四面擴延,自西北向東南伸展。 [55] 
  • 海塗
海塗集中分佈在東南的萬頃沙、南沙、新墾的沿岸,其範圍東起伶仃洋,西至洪奇瀝,北接虎門口,南抵淇澳島。按-5米以上高程計,海塗面積近30萬畝,約佔全省海塗面積的12%。海塗地形呈帶狀,北西——南東向,與海岸平行延伸,寬廣平緩。 [55] 
  • 平原殘丘
平原殘丘原為古海灣的島嶼,經過三角洲的沉積,留下平原殘丘。主要有靈山龜崗、大崗客家村龍頭石、黃閣烏洲崗等。 [55] 

番禺區土壤

經查,番禺區土壤分佈為3個土類,6個亞類,11個土屬,24個土種,37個變種。3類是:水稻土、赤紅壤(磚紅壤性紅壤)、濱海鹽漬型沼澤土(海坦)。
番禺區土壤土種類型集中如泥田、油格田、泥骨田和泥釘田分別佔耕地面積的12.48%、21.52%、7.78%和30.74%;土質良好,東南部的沙田全是油泥田,為壤質粘土、壤粘土、粉砂粘土和粉砂粘壤土,一般保水保肥性能較好,適種性廣;土層、耕層深厚;土壤養豐富。 [54] 

番禺區水文

  • 綜述
番禺區河網交錯,多自西北流向東南,河涌及圍外水域461.5平方公里,約佔總面積的35%。上源為西、北二江,流經縣境入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出海。四口門湧入的潮水量也很大。
番禺區各種水資源,包括境內陸地產水量(含集雨水和地下淺層淡水),西、北江徑流量,年潮流量(減除枯水季節鹹潮)等三方面的水資源總量,在豐水年為1407.87億立方米,平水年為1323.96億立方米,枯水年為879.1億立方米。1979年工業、農業和生活用水總量估算約11億立方米。西、北江枯水年的徑流量,為番禺區年需水總量的70多倍。 [52] 
  • 河流
番禺區有珠江干、支流21條,總長351.4公里,多自西北流向東南。支流寬約100至250米,河深在-2至-6米之間;幹流寬多在300至500米,河深在-4至-9米左右,干支流均屬平原河流,水流平緩,潮汐明顯,潮差平均為2.4米,各河流年均徑流總量
珠江水系流經番禺區的主要河道有虎門水道、沙灣水道、蕉門水道、洪奇瀝。
流經番禺區境內河流的西、北江水年徑流量較為充足,豐水年為1345.7億立方米,枯水年為783.3億立方米。 [52] 
  • 水庫
番禺區有小型塘庫184宗,共控制集雨面積44.9平方公里,有效庫容1038.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9762畝,堵湧蓄水塘工程奄宗,蓄水面積3745畝,庫容716萬立方米。這些塘庫面積小,在抗鹹防旱方面雖起一定作用,但不是解決農田灌溉的主要設施。 [52] 
  • 地下水
番禺區地下水資源有低丘台地區的淺層地下淡水,沙圍田區及低丘台地深層的地下鹹水。 [52] 

番禺區植被

番禺區境內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天然林極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

番禺區自然災害

番禺區地處珠江下游出海口,上有西北江洪水下泄,下有伶仃洋潮水頂託,加上地勢低平,以及季風氣候的影響,颱風暴潮、洪、澇、鹹、旱等自然災害頻繁。

番禺區自然資源

番禺區生物資源

  • 動物資源
番禺區浮游動物79屬146種,分別為:輪蟲27屬65種,原生動物35屬60種,枝角類10屬14種,橈足類7屬7種。
番禺區的底棲動物有37種,隸屬於7綱,其中以腹足綱13種,多毛綱5種,瓣鰓綱7種,軟甲綱6種,寡毛綱4種,其他共2種。優勢種為蘇氏尾鰓蚓、霍普水絲蚓、顫蚓河蜆和溪沙蠶。番禺區的底棲動物體現了鹹淡水的特點,多毛類較多。
番禺區水域共有魚類10目25科,包括青魚草魚鯿三角魴鰻鱺沙丁魚七絲鱭泥鰍赤眼鱒翹嘴鮊麥瑞加拉鯪等60種。
番禺區境內鳥類有候鳥、留鳥和觀賞性鳥。候鳥主要有燕子、禾仡雀、鶴等。留鳥主要有麻雀、烏鴉、喜鵲、鷓鴣、鵪鶉、鷹、鷗、伯勞、鸕鷀、翡翠(釣魚郎)、貓頭鷹等。還有供觀賞的畫眉、鵝哥等。
番禺區境內繁育着眾多魚類。境內水域的魚分四類,約1萬多種。第一類為隨鹹水上湧到海口附近繁殖的棘頭梅童魚(黃皮)、刀鱭(黃鱭)、黃鯽、黃姑、青鱗、狼蝦虎魚(乃魚)、馬鮁、曹白、鯔魚、鯰魚(暗丁)、白春。第二類為從鹹水溯江作迴游產卵的鰣魚(三黎魚)。第三類為從江河入海迴游產卵的河鰻(風鱔)。第四類為常年在江河附近繁殖的七絲鱭(青鱭)、鱸魚、銀魚、邊魚、撻沙(比目魚類)、花魚、和順、鮒魚、鯉魚以及自然生長的鱅、鰱、鯪、鯇等。
番禺區境內甲殼類動物主要有蝦、蟹。蝦主要有河蝦、對蝦、九節蝦、內蝦、沙蝦、銀蝦、基圍蝦、羅氏沼蝦。蟹有青蟹、絨螯蟹(毛蟹)、蟛蜞。
番禺區境內昆蟲主要有蜂、龍蝨、蠶、蟬、蜘蛛、螞蟻(黃蟻、黑蟻、白蟻)、蜻蜓、蒼蠅、蟑螂、螟蟲、蚊、蜈蚣、粘蟲、金龜子、飛蝗、蚱蜢、蚜、蛾、椿象、地老虎、蟋蟀、紅蜘蛛、毛蟲、瓢蟲等。其中多是害蟲。
  • 植物資源
番禺區水域浮游植物共有269種(包含變種和變型),隸屬於8門101屬。其中,綠藻門42屬110種,硅藻門25屬52種,藍藻門19屬35種,裸藻門5屬59種,甲藻門5屬6種,金藻門2屬2種,黃藻門1屬2種,隱藻門2屬3種。
番禺區水生維管植物共35科69屬100種,無蕨類植物,雙子葉植物24科38屬48種,菊科和蓼科植物種類佔優勢,單子葉植物11科31屬52種,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種類佔絕對優勢。濕生植物28種,挺水植物61種,漂浮植物6種,沉水植物5種,以挺水植物佔絕對優勢,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較少,無浮葉植物。
番禺區境內樹木主要有松、水松、杉、落羽杉、池柏杉、柏、木麻黃、銀樺、烏桕、苦楝、木棉、榕、大葉相思、台灣相思、桉、紅荷木、玉蘭樹、木芙蓉、楊柳、桂、夾竹桃、楓、鳳凰樹(影樹)、梧桐、槐、茶樹等。境內極少樹齡500年以上古樹。樹齡百年以上者多為榕樹、木棉樹和烏欖樹。
番禺區境內生長的花草分藥用和觀賞兩種。藥用的花草主要有桔梗、半夏、白芷、桑白皮、崩口碗、野葛菜、水翁花、紫蘇、車前草、生地、香茅、蓖麻子、地骨皮、茅根、土茯苓、夏枯草、蛇舌草、燈芯草、穿心蓮、金銀花等。觀賞的花草主要有菊花、杜鵑、秋海棠、緋桃、茉莉、劍蘭、桂花、月季、蓮、梅、蘭、鳳仙、金盞、豆蔻、石榴、紫薇、玫瑰、仙人掌、指天劍、九里香、米蘭等。在海邊灘塗遍生的鹹水草,可作編織草鞋、席墊、繩索用。 [56] 

番禺區土地資源

番禺區陸地中,平原717平方公里,佔84%;低丘及台地135平方公里,佔16%。
耕地主要在沖積平原,耕層深厚,土地肥沃。土地已開發利用程度高達98.6%。未利用及難利用土地僅佔1.4%。可供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不多。
1998—2000年間,農、林、牧用地逐年減少,居民點和t礦交通用地逐年增加。1988年,農、林、牧用地共70765公頃,佔總面積的53.6%;居民點及工礦交通用地共10470.94公頃,佔7.94%。2000年,(不含珠江場)農、林、牧用地共52092.95公頃.佔總面積的40.7%;居民點及工礦交通用地共26580.49公頃.佔20.7%。隨着城市化進程和工商業、房地產業的發展,農業用地逐年減少。全區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十分短缺。 [56] 

番禺區礦產資源

番禺區礦產資源以花崗岩、紅砂岩、玻璃砂(石英砂)等為主。南沙、黃閣、大崗、石碁等鎮均有花崗岩,藴藏量約2.5億立方米,已陸續開採。
紅砂岩主要分佈在蓮花山、大崗、黃閣、石樓鎮等地。儲量近5億立方米。歷史上曾大規模開採,後來為保護環境。已禁止石場開採花崗岩和紅砂岩。1999年,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劃為禁採區。
玻璃砂分佈於石碁、市橋、沙頭、南村、鍾村等鎮一帶。玻璃砂質純。已開發用於製作高質量的玻璃器材。
高嶺土分佈在石碁文邊,被開採用作陶瓷工業原料。
粘質土是燒磚瓦用原料,早已被開發利用。
白粉泥是化工原料,分佈在南沙,已開採。
重晶石主要分佈在南沙、大崗鎮,品位高,已被開採。
金屬礦儲量極少。 [56] 

番禺區水資源

由於番禺處於濱海河網區,河流落差小,故境域水力資源有限,基本沒有被利用。 [56] 

番禺區行政區劃

截至2024年6月,番禺區轄11個街道、5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市橋街道。 [1-2]  [28] 
番禺區區劃詳情

番禺區政治

番禺區主要領導
機構
職務
姓名
書記
黃彪 [57] 
副書記
葉珊瑚 [58]  饒潔怡 [59] 
常委
李育林 [60]  唐力明 [61]  、文曦 [62] 鄧耀棋 [63]  、呂自強 [64]  、鄧展鵬 [65]  、張恩銘 [66] 
區長
葉珊瑚 [23]  [28] 
副區長
鄧展鵬、張錦海、陳建任、楊少華、郭洪傑 [28] 
主任
副主任
梁豔燕、林仕國、葉碩榆、陳松輝、黃浩霖、王向東 [67] 
主席

番禺區人口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常住人口282.29萬人,城鎮化率為90.81%。户籍人口120.52萬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2.8‰,户籍人口死亡率5.0‰,自然增長率為7.8‰。在冊登記來穗人員189.04萬人,其中居住滿半年以上來穗人員161.29萬人。 [46] 
人口情況 人口情況 [69]
參考資料: [39]  [45]  [69] 

番禺區經濟

番禺區綜述

2023年,番禺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66.95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67億元,下降1.0%;第二產業增加值1050.83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1778.45億元,增長3.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3:36.8:61.9調整為1.3:36.7:62.0。第二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1.6%和48.7%。 [46] 
2023年,番禺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8.40億元,增長13.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1.04億元,增長14.0%。税收總額(不含海關代徵)415.95億元,增長23.0%。年末全區工商註冊登記個體、私營企業共38.70萬户,增長13.9%;註冊資金19409.16億元,增長233.4%。 [46] 
2023年,番禺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32.4%,民間投資增長1.8%。按產業分:第一產業下降100%,第二產業增長29.7%,第三產業增長7%。按投資性質分,新建和擴建投資下降0.5%,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增長42.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3.4%,其他投資下降52.7%。 [46] 

番禺區第一產業

2023年,番禺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86億元,增長0.2%。其中:種植業產值19.87億元,下降2.2%;漁業產值39.31億元,增長2%;畜牧業產值1.23億元,下降18.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38億元,增長15.6%。
漁業是番禺區農業的第一大行業,產值佔比超五成。區全年漁業累計產量130010噸,增長0.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和產值分別完成60842噸、25.1億元,分別增長2.6%和2.7%;觀賞魚產量1024.8萬條,增長13.3%。 [46] 

番禺區第二產業

2023年,番禺區工業總產值3321.94億元,增長10.6%;工業增加值913.60億元,增長6.4%。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情況表
指標名稱
產值(億元)
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2937.40
12.0
按登記註冊類型分


內資
2136.09
16.7
國有獨資公司
521.41
31.3
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250.77
-2.8
私營有限責任公司
575.21
2.7
港澳台商投資
269.80
3.1
外商投資
531.51
0.2
五大行業產值
2278.22
16.0
汽車製造
1315.37
33.3
通用設備
353.23
-1.5
電氣機械
334.88
-6.9
通信設備
169.76
7.4
金屬製品
104.97
-0.4
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931.76億元,下降0.7%,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1.7%。其中:產值超1億元的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63.28億元。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税總額177.01億元,增長4.4%,其中利潤總額102.47億元,下降4.7%。
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下同)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13.07億元,增長9.7%;其中:建築工程產值556.77億元,增長9.9%;安裝工程產值47.89億元,增長9.8%。 [46] 

番禺區第三產業

  • 國內貿易
2023年,番禺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7.91億元,增長4.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1038.50億元,增長0.6%;住宿和餐飲業279.41億元,增長20.4%。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零售額79.35億元,增長9.5%。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中,汽車類零售額下降7.1%,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6.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增長8.3%,日用品類零售額增長9.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下降13.1%。
  • 其他服務業
2023年,番禺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1065.96億元,增長1.5%;營業盈餘33.94億元,增長3.2倍;税金及附加6.39億元,增長19.8%;應交增值税19.03億元,下降7.5%;應付職工薪酬213.89億元,增長4.9%;期末用工人數14.55萬人,下降1.8%。
分行業看,文化體育娛樂業營業收入58.06億元,增長166.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162.70億元,增長11.9%,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營業收入24.50億元,增長8.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82.32億元,下降2.8%,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453.59億元,下降10.0%。
  • 對外經濟
2023年,番禺區外貿進出口總值1163.9億元,下降6.3%。其中:出口總值712.8億元,下降7.6%;進口總值451.2億元,下降4.1%。新批三資企業項目為484個,增長44.1%;合同利用外資6.50億美元,下降45.7%;實際利用外資2.96億美元,下降53.5%。
  • 郵政
2023年,番禺區郵政業務收入2.22億元,增長20.4%。
  • 旅遊
2023年,番禺區接待旅遊總人數5435.84萬人次,增長92.1%;旅遊總收入521.13億元,增長121.5%。
  • 金融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5262.75億元,比年初增長12.4%;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3496.13億元,比年初增長4.4%。 [46] 

番禺區交通運輸

廣州南站 廣州南站
番禺區位條件優越,交通四通八達,坐擁世界旅客規模最大的高鐵客運樞紐廣州南站,擁有以“六縱六橫”(六縱:東新高速、新光快速、番禺大道、南沙港快速、京港澳高速、東部幹線。六橫:南大幹線興業大道廣明高速蓮花大道亞運大道、沙灣幹線)為骨幹的高、快速公路和高鐵、城軌、地鐵、航運港口等組成的綜合交通網絡。 [3] 
蓮花山港全景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機動車擁有量30.74萬輛。年末公路通車裏程474.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79公里,一、二、三、四級公路分別為171.87公里、74.03公里、90.17公里、37.95公里。年末公路橋樑355座,其中:大型及以上橋樑32座。全年貨物運輸總量1726萬噸,增長25.1%,貨物運輸週轉量19.29億噸公里,增長18.0%;客運量1.26億人次,增長1.2%,旅客運輸週轉量12.07億人公里,增長9.9%。港口貨物吞吐量1708萬噸,增長15.0%。 [46] 

番禺區社會事業

番禺區教育事業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有幼兒園362所,在園幼兒9.13萬人。普通小學143所,在校學生18.47萬人,畢業生2.48萬人。普通中學82所,在校學生8.65萬人,畢業生2.64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所,在校學生1.08萬人。全區有廣州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215所,其中:公辦學校175所,民辦學校40所。全區報名普通高考人數1.28萬人,普通高考錄取人數1.18萬人,錄取率為92.14%。 [46] 

番禺區科學技術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高新技術企業1936家,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市級304家、區級9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家。專利授權量16794個,下降21.5%;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4064個,增長39.5%。 [46] 

番禺區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已建成行政村(居)文化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75個,文化館總分館27間,其中:總館1間、直屬分館1間、鎮街分館16間、其他合作分館9間;博物館6間,其中:公辦3間、民辦3間;公共圖書館總分館51間,其中:總館1間、直屬分館1間、鎮街分館18間、其他合作分館31間;藏書231.46萬冊。
全區共有21個鎮街級以上文化廣場,總面積33.27萬平方米;鎮街文化站有16個,其中:省特級文化站15個,省一級文化站1個。
全區有5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7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0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46] 

番禺區體育事業

2023年,番禺區舉辦區級羣眾體育賽事23項次,參加人數1.5萬人次。番禺籍運動員參加國際比賽獲金牌3塊、銀牌2塊、銅牌1塊;全國比賽獲金牌16塊、銀牌6塊、銅牌7塊;省比賽獲金牌76塊、銀牌58塊、銅牌41塊;市比賽獲金牌202塊,銀牌165塊、銅牌140塊。 [46] 

番禺區醫療衞生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各類衞生醫療機構883個,醫療病牀7453張,衞生人員18489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6197人,註冊護士7128人。 [46] 

番禺區社會保障

截至2023年末,番禺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人數為92.76萬人,增長6.3%;參加失業保險85.32萬人,增長6.8%;參加工傷保險93.48萬人,增長6.7%;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103.59萬人,增長3.6%。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總數為1.87萬人,再就業人數1.0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為57.6%。
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15.70萬人,下降2.9%;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為52.29萬人,增長1.5%。
2023年度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學生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398元,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920元;其他參保人員個人繳費標準為每人528元,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790元。全區每萬名城鎮企業職工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3391元,比上年提高5元;8.21萬人享受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46] 

番禺區人文

番禺區文物古蹟

截至2021年,番禺區有4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0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70] 
番禺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年代
批次
宋至清
第五批
清同治年間
第五批
五代南漢
第六批
參考資料來源:
番禺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番禺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序號
名稱
年代
地址
公佈時間
1
蓮花山古採石場
宋-清
番禺區石樓鎮蓮花山
2001年6月第五批
2
餘蔭山房
番禺區南村鎮
3
南漢二陵
德陵
五代南漢
番禺區小谷圍街北亭村
2006年6月第六批
康陵
五代南漢
番禺區小谷圍街北亭村
4
沙灣留耕堂
番禺區沙灣街北村
2019年10月第八批
參考資料: [70] 
番禺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番禺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序號
名稱
年代
地址
公佈時間
1
屈大均墓
(含八泉亭、
屈氏大宗祠)
屈大均墓
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6)
番禺區新造鎮思賢村
1989年6月第三批
八泉亭
中華民國十八年
(1929)
番禺區新造鎮思賢村
屈氏大宗祠
清嘉慶十八年
(1813)
番禺區化龍鎮莘汀村
2
蓮花塔
番禺區石樓鎮蓮花山
3
蓮花城
番禺區石樓鎮蓮花山
4
沙路炮台舊址
清光緒十年
(1884)
番禺區化龍鎮沙亭村
2019年4月第九批
5
善世堂
番禺區石樓鎮石一村
參考資料: [70] 
番禺區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番禺區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序號
名稱
年代
地址
公佈時間
1
板橋村黎氏宗祠
番禺區南村鎮板橋村
1989年12月第三批
2
植地莊抗日戰鬥烈士紀念碑
1956年
番禺區南村鎮里仁洞村
1993年8月第四批
3
瑜園
清光緒十八年
(1892)
番禺區南村鎮餘蔭山房內
4
番禺沙頭東漢墓羣
東漢
番禺區沙頭街番禺博物館內
1999年7月第五批
5
羣園建築
1941年
番禺區市橋街石街社區
2002年7月第六批
6
鰲山古建築
神農古廟
番禺區沙灣街三善村
先師古廟
番禺區沙灣街三善村
社道門樓
番禺區沙灣街三善村
鰲山古廟
番禺區沙灣街三善村
報恩祠
清康熙年間
番禺區沙灣街三善村
潮音閣
番禺區沙灣街三善村
7
孔尚書祠與
闕里南宗祠
闕里南宗祠
清光緒九年
(1883)
番禺區大龍街大龍村
孔尚書祠
清光緒九年
(1883)
番禺區大龍街大龍村
8
廣遊二支隊獨立一中隊隊部舊址
中華民國
番禺區沙灣街福湧村
9
鑑湖張大夫家廟
番禺區沙灣街龍岐村
2008年12月第七批
10
“文學流風”牌坊
番禺區沙灣街東村
11
陳元德墓
南朝
番禺區大龍街新水坑村
12
大嶺村龍津橋
清康熙年間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13
大魁閣塔
清光緒十年
(1884)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14
躍龍橋
清乾隆十二年
(1747)
番禺區石樓鎮茭塘西村
15
黃炎章夫婦墓
番禺區石樓鎮茭塘西村
16
煙管崗烽火台遺址
清咸豐四年
(1854)
番禺區化龍鎮莘汀村
17
劉仲達、劉廷光家族墓
番禺區化龍鎮柏堂村
18
穗石村林氏大宗祠
番禺區小谷圍街穗石村
19
曾豫齋墓
明萬曆十八年
(1590)
番禺區小谷圍街廣東工業大學內
20
渭水橋及石門樓
渭水橋
番禺區小谷圍街北亭村
喬門門樓
番禺區小谷圍街北亭村
渭水門樓
番禺區小谷圍街北亭村
21
北亭村崔氏宗祠
清光緒四年
(1878)
番禺區小谷圍街北亭村
22
穗石村炮台遺址
番禺區小谷圍街廣東藥科大學內
23
李宗禮家族墓
明清
番禺區化龍鎮山門村
24
後山黃公祠
明崇禎元年
(1628)、清
番禺區化龍鎮塘頭村
25
練溪村古建築羣
霍氏大宗祠
番禺區小谷圍街嶺南印象園內
淡隱霍公祠
番禺區小谷圍街嶺南印象園內
蕭氏宗祠
番禺區小谷圍街嶺南印象園內
三聖宮
明清
番禺區小谷圍街嶺南印象園內
關氏宗祠
番禺區小谷圍街嶺南印象園內
華光古廟
番禺區小谷圍街嶺南印象園內
26
李忠簡祠
番禺區沙灣街東村
27
屏山二村黃氏大宗祠
番禺區石壁街屏山二村
28
沙邊窯遺址
北宋
番禺區南村鎮市頭村
29
跨龍橋
番禺區大龍街新橋村
30
聖母宮
番禺區大龍街新橋村
31
北亭梁氏宗祠
番禺區小谷圍街北亭村
2015年7月第八批
32
三稔廳
番禺區沙灣街北村
33
仁讓公局
番禺區沙灣街北村
34
何少霞故居
中華民國
番禺區沙灣街北村
35
惠巖何公祠
番禺區沙灣街北村
36
何文可夫婦墓、
何子霆夫婦墓
何子霆夫婦合葬墓
番禺區沙灣街北村
何文可夫婦合葬墓
番禺區沙灣街北村
37
市頭蔣氏宗祠
番禺區南村鎮市頭村
38
何小靜、何虹烈士故居
中華民國
番禺區沙灣街北村
2021年3月第九批
39
天南聖裔祠
番禺區鍾村街詵敦村
40
沙圩陳尚書祠
番禺區市橋街沙溪大街
41
日泉、月泉
日泉
番禺區東環街蔡邊一村
月泉
番禺區東環街蔡邊一村
42
古氏大宗祠
番禺區大龍街傍江東村
43
九成書院
番禺區大龍街新橋村
44
顯宗祠
明清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45
兩塘公祠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46
區玉水埠
明清
番禺區石壁街石壁三村
47
禺南武工隊舊址
1947年
番禺區大石街會江村
48
赤山東戴氏大宗祠
番禺區石樓鎮赤山東村
49
區氏孖祠堂
區氏八世祖祠
番禺區石壁街石壁三村
雲林區公祠
番禺區石壁街石壁三村
50
禮村高氏宗祠
明清
番禺區大石街禮村
51
蔡邊蔡氏大宗祠
番禺區東環街蔡邊一村
參考資料: [70] 
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序號
名稱
年代
地址
公佈時間
1
菩山第一泉
清光緒庚子年
(1900)
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2010年11月第一批
2
茭塘東文武廟
番禺區石樓鎮茭塘東村
3
官堂康公古廟
清康熙甲申年
(1704)
番禺區南村鎮官堂村
4
羣廬
中華民國
番禺區化龍鎮山門村
5
敬修堂
1935年
番禺區大龍街茶東村
6
潘西莊家族墓
番禺區化龍鎮西山村
7
村心二街橫二巷7號古民居
番禺區化龍鎮塘頭村
8
適廬
中華民國
番禺區化龍鎮塘頭村
9
凌雷門、凌棟墓
番禺區石碁鎮凌邊村
10
傍江西羅氏大宗祠
番禺區大龍街傍江西村
11
叢桂坊門樓
清乾隆已丑年
(1769)
番禺區南村鎮員崗村
12
南村公社湧口水閘
20世紀50年代
番禺區南村鎮市頭村
13
南村鄔氏大宗祠
番禺區南村鎮南村村
14
節孝流芳牌坊
清咸豐二年
(1852)
番禺區石碁鎮凌邊村
15
凌邊會堂
1961年
番禺區石碁鎮凌邊村
16
黃採荃夫婦合葬墓
番禺區石樓鎮蓮花山
17
龍美張氏宗祠
番禺區東環街龍美村
2021年3月第二批
18
小龍曾氏大宗祠
番禺區石碁鎮小龍村
19
石崗西胡氏宗祠
番禺區大龍街石崗西村
20
南旗陳公祠
番禺區鍾村街鍾一村
21
靈蟠廟
番禺區石樓鎮石一村
22
汀根劉氏大宗祠
番禺區沙頭街汀根村
23
潭山許氏大宗祠
明清
番禺區化龍鎮潭山村
24
文峯社學
番禺區大石街植村
25
廈滘郭氏宗祠
番禺區洛浦街廈滘村
26
廈滘陳氏宗祠
番禺區洛浦街廈滘村
27
張氏賚成堂
番禺區沙灣街紫坭村
28
汝善何公祠
明清
番禺區沙灣街西村
29
汀根梁氏大宗祠
近代
番禺區沙頭街汀根村
30
何與鬥故居
民國
番禺區沙灣街北村
參考資料: [70] 

番禺區文化藝術

  • 綜述
番禺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民間藝術多姿多彩,有著名的廣東音樂和風格獨特的鰲魚舞、飄色、乞巧等,其中沙灣(飄色、廣東音樂)、大龍沙湧(鰲魚舞)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沙灣沙坑村、化龍、鍾村、石樓、南村先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龍獅之鄉”、“中國飄色文化之鄉”、“中國龍獅文化之鄉”、“中國龍舟文化之鄉”、“中國嶺南文化藝術之鄉”。
  • 廣東音樂
三稔廳 三稔廳
粵劇廣東音樂與嶺南畫派被稱為“嶺南三秀”。廣東音樂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是嶺南文化的傑出代表。番禺沙灣正是廣東音樂的發祥地,2008年國家文化部授予沙灣鎮“中國民間藝術(廣東音樂)之鄉”的稱號。《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名作就出自土生土長的“何氏三傑”之手。番禺區仍完整保留了三稔廳何少霞故居、惠巖祠等重要的廣東音樂遺址。活躍在沙灣等地的“私夥局”活動更體現了廣東音樂文化的傳承。
  • 嶺南畫派
番禺南村員崗村人高劍父高奇峯早年東渡日本留學,潛心研究日本及歐洲繪畫,將中、西、東洋畫法融為一體,善用色彩或水墨渲染,風格獨特,與同為番禺人的陳樹人先生成為嶺南畫派的主要創始人。
嶺南畫派是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派系之一,與京津派、海派鼎足而立。嶺南畫派創始人“二高一陳”曾師從“二居”(居巢、居廉),主張“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吸取古今中外的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自成一格。當代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趙少昂即為番禺人。
  • 番禺飄色
飄色是人物造型藝術。自唐、宋戲曲説書流行以後,民間便逐漸創造了另一種藝術形式——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戲曲、説書中的人物遊行,俗稱“賽色”,或稱“彩色”,之後發展為在馬上妝扮人物的稱“馬色”,在水上妝扮人物的稱“水色”,在台面上妝扮凌空而起的人物的則稱為“飄色”。
沙灣飄色 沙灣飄色
番禺飄色活動主要在沙灣、南村員崗、化龍潭山等地,員崗飄色從江西傳入,沙灣飄色學自員崗,潭山飄色則從福建蒲田傳入。其中,沙灣、員崗等飄色是日色,紫坭的卻是夜色,與佛山秋色一樣在晚間遊行。在每年春夜遊行,所以叫“春色”。大石“夜色”當年頗有名氣,“馬色”則流行於新造、南村、化龍、石樓、沙頭一帶,各鄉“神誕”出會均有馬色助慶。番禺沙灣、南村和化龍譚山村三地的飄色更分別三次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
  • 民間舞蹈
番禺民間喜慶活動舞龍獅相當普遍,遇有農曆新年和重要的鄉會巡遊(如鍾村康公出會、沙灣三月三北帝誕、迎神賽會、市橋十鄉會等)的日子,更是各方鄉村的龍獅、鳳舞、鰲魚舞交替出場。大龍沙湧“鰲魚舞”是一帶村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端午龍舟
番禺是水鄉,河網眾多,端午龍舟在番禺民間經久不衰,在番禺每年端午節期間各地均有組織賽龍、拜祭和走親訪友活動,並約俗形成三大龍船會,每年各鄉按約定從農曆五月初一起,輪流聚集比賽,吃“龍船飯”,場面熱鬧。
  • 七夕乞巧
乞巧源於久遠的“拜七夕”(農曆七月七)傳説,經演化為“擺七夕”,又稱“七夕貢案”。傳統農村婦女用手工製作的人偶塑像,配以精巧細緻的服飾,內容以傳統民間故事為題材,主題鮮明,如穆桂英掛帥、六國大封相、鵲橋會等。每逢七夕前後,在番禺石碁鎮凌邊村和化龍鎮譚山村一帶有很濃郁的傳統。2011年化龍鎮譚山村更憑一組“七月七日長生殿”題材的大型乞巧貢案,獲得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
  • 磚雕灰塑
沙灣留耕堂 沙灣留耕堂
番禺歷有2000多座具嶺南建築風格的祠堂,保存較為完整的有368間,遍佈於城鄉村落,其中沙灣留耕堂、南村光大堂和石樓善世堂是聞名中外。番禺祠堂建築廣泛採用木雕、磚雕、石雕、陶塑、泥塑、灰塑和彩繪畫等,別具嶺南特色。
  • 廣彩廣繡
廣彩廣府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豔、金碧輝煌為特色,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已有300多年曆史。
廣繡在番禺歷史悠久,番禺新造是廣繡的發祥地之一,主要包括番禺新造(包括大學城小谷圍)、南村一帶。
  • 鹹水歌
流行在廣州市海珠、番禺、南沙區的鹹水歌,又稱“白話漁歌”。 它既是疍民閒時娛樂的船歌,又是疍家迎娶習俗、慶賀中秋的一種歌唱形式,據古籍記載推算,已有600年曆史,明清時期尤為興盛。 [30] 
番禺鹹水歌的誕生,至少可以追溯到600年之前,明初汪廣洋,在《斗南樓詩二首》中道,“碧樹藏蠻邏,清歌發蜑舟”,説的就是鹹水歌,當年在番禺膾炙人口的盛景。 [29] 
那時候,珠三角的水上人家生活的地區,地處海河交界地帶,每當南海鹹潮湧入,鹹水流經的地方,大多是他們的聚居之地,由於長期與鹹鹹的大海打交道,因此他們傳唱的歌,被稱為“鹹水歌”。 [29]  男女青年互相試探時,會選擇用鹹水歌傳情達意,《廣東新語》中記載,疍人亦喜唱歌,婚夕兩舟相合,男歌勝則牽女衣過舟也,觸景生情,隨編隨唱,是這些亦漁亦農的百姓,口耳傳唱的口頭文化。 [29] 
江行水宿寄此生,搖櫓唱歌槳過滘,鹹水歌,成了漁家貧苦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正因鹹水歌淳樸簡單,具有生活的真實感,因此更具生命力。 [29]  新中國成立之後,廣州水上居民開始,由政府統一規劃遷居岸上,昔日宛似大海流雲一般扯帆逐浪,萬艇“耕海”的景象不復存在,離開了水的鹹水歌逐漸失去活力,隨着新的時代進程,鹹水歌的意義逐漸發生着變化。 [29] 

番禺區特產美食

  • 美食
番禺美食文化源遠流長,是粵菜的發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的説法。
番禺十大特色名點
芝士焗新造番薯
番禺九層糕
番禺豬雜粥
沙灣原奶撻
番禺鹹水角
沙灣紫坭魚皮角
香煎番禺米粉
市橋白賣
  • 特產
番禺名優農產品
波波無花果
稼源水培葉菜
金洋筍殼魚
洛浦慈菇
綠航綠蘿
海鷗島麻蝦
沙灣墨蘭
沙灣盆景

番禺區風景名勝

“番禺新八景”為:歡樂長隆(長隆旅遊度假區)、蓮峯觀海(蓮花山旅遊區海鷗島)、寶墨生輝(寶墨園)、夫山疊翠(大夫山森林公園)、大學新城(廣州大學城)、餘蔭留光(餘蔭山房)、沙灣粵韻(沙灣古鎮)、番禺瀚映(番禺博物館)。
  • 長隆旅遊度假區
長隆旅遊度假區 長隆旅遊度假區
長隆旅遊度假區集旅遊景區、酒店餐飲、娛樂休閒於一體,擁有長隆歡樂世界長隆國際大馬戲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長隆水上樂園廣州鱷魚公園等設施,是全國首批國家AAAAA級景區,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 蓮花山旅遊區及海鷗島
蓮花山旅遊區是廣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2年3月,被廣州市政府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蓮峯觀海”。蓮花山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其中蓮花山古採石場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的蓮花塔和清朝康熙年間的蓮花城是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建成40.88米高的觀世音菩薩像,俗稱“望海觀音”。
  • 寶墨園
寶墨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集清官文化、嶺南園藝、嶺南古建築、珠三角水鄉特色、古今藝術品於一體,始建於清末民初,毀於20世紀50年代。1995年重建,歷時十載,擴至10萬平方米。
  • 大夫山森林公園
大夫山森林公園 大夫山森林公園
大夫山森林公園是生態型自然風景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沙頭街禺山西路,跨沙頭街、鍾村街,總面積約9000畝。公園由湖光花木區、田園生態觀光區、大夫山攬勝區、中心風景區、草坪曠野區、森林逗趣區、水寮野趣區和文體康樂區組成。
  • 廣州大學城
廣州大學城位於番禺區小谷圍島及南岸地區,已入駐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南方醫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暨南大學等15所高校,擁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廣東科學中心、體現嶺南民居及民俗歷史文化的嶺南印象園等特色景點。
  • 餘蔭山房
餘蔭山房 餘蔭山房
餘蔭山房建成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與佛山樑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合稱廣東四大名園。餘蔭山房有兩大景區,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區(俗稱舊園區),二是2006年擴建成的文昌苑景區。舊園區內有紅雨綠雲、浣紅跨綠、深柳藏珍等三處景觀和深柳堂臨池別館、卧瓢廬、玲瓏水榭等四大建築。
  • 沙灣古鎮
沙灣古鎮始建於宋代,原名本善鄉,因地處古海灣半月形的沙灘之畔,故名“沙灣”。沙灣古鎮曾先後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文明示範鎮”、“國家衞生鎮”、“中國文化旅遊名鎮”等稱號。
  • 番禺博物館
番禺博物館位於番禺區沙頭街銀平路龜崗東麓,館區所佔面積240畝,分為多功能主體陳列大樓、文博園、東漢古墓羣景區等三部分,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二級館。
番禺區圖書館
蓮花山望海觀音寶像 蓮花山望海觀音寶像
番禺區圖書館新館按照大型國家一級圖書館標準打造,總投資約5億元,佔地1.2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4.5萬平方米,設計總藏量160萬冊,閲覽座位1500個。
新館外觀設計上採用矩形平面旋轉切分的造型,同時融入“層疊的書籍”以及“散落的竹簡”等文化元素,將成為番禺區的文化地標建築。新館採用動靜分離和雙首層設計,地上4層,地下2層。不僅針對不同人羣、不同閲讀需求設置成人區、青少年區、視障區、親子閲讀區等相應區域。 [32] 

番禺區著名人物

番禺歷史上有明末詩人、書畫家黎遂球,清代詩人屈大均,廣東音樂“何氏三傑”(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高劍父高奇峯陳樹人,“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等一批文化名人。
近代以來,番禺籍的國家政要,曾任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凌文 [33]  ,香港特區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 [26] 

番禺區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番禺區入選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入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第17名)。 [4]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5] 
2019年9月,番禺區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19]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6] 
2019年10月29日,番禺區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13]  [38] 
2020年6月,番禺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7]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8] 
2020年11月25日,番禺區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9] 
2020年12月,番禺區入選廣東省雙擁模範城。 [10] 
2021年1月,番禺區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11] 
2021年8月17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名單。 [16] 
2021年8月,番禺區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 [17] 
2021年9月4日,番禺區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 [18]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2] 
2021年11月18日,番禺區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21年12月16日,番禺區入選2020年廣東省“校園網絡安全示範區。 [24] 
2022年1月18日,番禺區獲評第六屆“萬步有約”健走激勵大賽全國優秀健走示範區。 [25] 
2022年8月,番禺區入選2022年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縣。 [14] 
2022年10月,番禺區入選2022年“書香城市(區縣級)”發現活動。 [20] 
2022年11月,番禺區榮獲廣東省體育局2018-2021年度“突出貢獻單位”獎。 [21] 
2022年12月,番禺區入選廣東省實施“黃金內灣商業秘密保護創新工程”先行區。 [15] 
2022年12月,中國信通院“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區”排名第22。 [35] 
2023年1月,番禺區入選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31] 
2023年3月,入選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排名第19名。 [34] 
2023年8月,入選2023賽迪百強區,排名第31名。 [36] 
2023年11月,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第19。 [41] 
2023年12月,入選賽迪投資競爭力百強區(2023),排名第18。 [40] 
2024年1月,番禺區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示範縣。 [43] 
2024年3月,入選賽迪創新百強區(2024),排名第18名。 [4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