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鯉科、鱅屬魚類)

鎖定
鱅是鯉形目鯉亞目鯉科鱅屬的魚類動物 [12] 鱅別名花鰱、黑鰱、胖頭魚、大頭鰱。鱅最大體長約1000毫米,個體可達40千克,體灰黑色,背面和上側面暗褐色,密具黑色細斑,下側面和腹面銀白色;各鰭淡灰色;體側扁,延長;眼小,口寬 [13] 鱅的繁殖與草魚、青魚、鰱一樣是在大中型江河及大型水庫庫尾具泡漩水域的流水環境中產漂流性卵,產出後隨水漂流,發育為仔魚、稚魚、幼魚 [14] 因其頭胖大,故名胖頭魚 [15] 
鱅主要分佈於亞洲東部地區,中國各大水系也均有分佈,但以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為主要產地 [16] 鱅多棲息於流水或較大靜水水體的中上層,如淡水湖泊、河流、水庫、池塘等。鱅為温水性魚類,冬季在湖泊或水體深處越冬,能適應較肥沃的水體環境。鱅性温馴,不愛跳躍,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食物為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和部分浮游植物 [17] 鱅性成熟年齡為4-5齡,親魚於5-7月在江河水温為20-27℃時於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魚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屬水體中肥育,到性成熟時期至江中繁殖,以後又回到湖泊食物豐富的地方肥育 [18] 鱅的壽命在10年左右 [19] 
鱅肉味甘,性温,有暖胃益筋骨的功效。用鱅頭入藥可治風濕頭痛,婦女頭暈。其膽味苦,性寒,有毒,用以靜脈注射有短暫降壓作用 [20] 現代研究指出,鱅肉含多種氨基酸,其中以穀氨酸含量最高 [21] 鱅是著名四大家魚之一,經濟價值高,是湖泊、水庫、池塘重要養殖對象 [22] 
中文名
[2] 
拉丁學名
Aristichthys nobilis [23] 
別    名
花鰱
鱃魚
皂包頭
皂鰱
黑包頭魚 展開
別名
花鰱
鱃魚
皂包頭
皂鰱
黑包頭魚
鱅頭鰱
包頭魚
胖頭魚等
黑鰱、大頭鰱 [15]  收起
外文名
bighead、bighead carp
國際瀕危等級
極危(C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鱅屬
鱅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科
鰱亞科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Richardson,1845
保護級別
(IUCN 2010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4] 
壽    命
10年左右 [19] 

動物學史

鱅起源於2500萬年前,在中國又稱為花鰱、胖頭魚、大頭魚、黑鰱。養殖的地域主要集中在廣東、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是池塘養殖及水庫漁業的主要對象之一,經濟價值較高。現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保障性主導品種。
研究發現包括鰱魚、鱅魚和草魚、團頭魴在內的東亞鯉科魚類在920萬年前左右分化出來,這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時間接近,因此科學家們推測高原隆起可能對新種羣分化和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因其頭胖大,故名胖頭魚 [15] 

形態特徵

成魚

背鰭Ⅲ-7~8(多數為7);臀鰭Ⅲ-10~13;胸鰭Ⅰ-16~19;腹鰭Ⅰ-7~8。側線鱗
;背鰭前鱗64~66;圍尾柄鱗43~48。第一鰓弓外側鰓耙40。以上。下嚥齒1行,4~4。脊椎骨數4+38。 [5] 
體長為體高的2.7~3.7倍,為頭長的2.5~3.9倍,為尾柄長的5.2~7.6倍,為尾柄高的7.7~11.6倍。頭長為吻長的3.0~4.2倍,為眼徑的3.6~7.7倍,為眼間距的1.8~3.0倍,為頭寬的1.4~1.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3~1.9倍。 [5] 
有紀錄的最大體長可達146釐米,一般在60釐米左右;最大體重可達60千克。 [1]  體側扁,較高,腹部在腹鰭基部之前較圓,其後部至肛門前有狹窄的腹稜。頭極大,前部寬闊,頭長大於體高。吻短而圓鈍。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稍突出,口角可達眼前緣垂直線之下,上唇中間部分很厚。無須。眼小,位於頭前側中軸的下方;眼間寬闊而隆起。鼻孔近眼緣的上方。下嚥齒平扁,表面光滑。鰓耙數目很多,呈頁狀,排列極為緊密,但不連合。具發達的螺旋形鰓上器。鱗小。側線完全,在胸鰭末端上方彎向腹側,向後延伸至尾柄正中。 [5] 
背鰭基部短,起點在體後半部,位於腹鰭起點之後,其第1-3根分枝鰭條較長。胸鰭長,末端遠超過腹鰭基部。腹鰭末端可達或稍超過肛門,但不達臀鰭。肛門位於臀鰭前方。臀鰭起點距腹鰭基較距尾鰭基為近。尾鰭深分叉,兩葉約等大,末端尖。 [5] 
鰾大,分兩室,後室大,為前室的1.8倍左右。腸長約為體長的5倍左右。腹膜黑色。雄性成體的胸鰭前面幾根鰭條上緣各具有1排角質“櫛齒”,雌性無此性狀或只在鰭條的基部有少量“櫛齒”。 [5] 
背部及體側上半部微黑,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各鰭呈灰色,上有許多黑色小斑點。 [5] 

幼魚

剛孵出的仔魚長度為7~8毫米,較鰱苗粗壯,軀幹部肌節為24~25對,尾部較長,接近全長的1/3。古維爾氏管和尾下靜脈為其最初幾天的呼吸器官,此時躺卧少動,有時上躍,隨後又恢復平卧狀態。孵出後2~3天,全長7.5~9.3毫米,頭圓,眼間距寬,體側出現稀疏而呈花狀的黑色素。尾靜脈細小,和青魚、草魚魚苗尾靜脈有明顯的不同。孵出後4~6天,鰾1。室,體長8.1~10.5毫米,卵黃尚未吸盡,即開始攝食。呼吸器官為鰓。腹鰭褶和臀鰭褶均有黑色素,尾鰭褶下葉有弧狀黑色素。 [6] 
鱅

近種區別


體量
鱅最大體長約1000毫米,個體可達40千克
/
特徵
體灰黑色,背面和上側面暗褐色,密具黑色細斑,下側面和腹面銀白色;各鰭淡灰色;體側扁,延長;眼小,口寬
個體大,體側扁,稍高,腹部扁薄,從胸鰭基部前下方至肛門間有發達的腹稜;吻短而鈍圓,口寬大,口裂稍向上傾斜
圖片
鱅
鰱

棲息環境

鱅多棲息於流水或較大靜水水體的中上層,如淡水湖泊、河流、水庫、池塘等。鱅為温水性魚類,冬季在湖泊或水體深處越冬,能適應較肥沃的水體環境。鱅性温馴,不愛跳躍,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食物為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和部分浮游植物 [17] 

生活習性

生活於江河干流、平緩的河灣、湖泊和水庫的中上層,幼魚及未成熟個體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屬水體中生長,性成熟時到江中產卵,產卵後大多數個體進入沿江湖泊攝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它們又回到江河的深水區越冬,翌年春暖時節則上溯繁殖。為温水性魚類,適宜生長的水温為25~30℃,能適應較肥沃的水體環境。性情温馴,行動遲緩。從魚苗到成魚階段都是以浮游動物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魚類。 [5]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也食豆餅,米糠,酒糟等人工飼料,以及禽畜的糞便。攝食強度隨季節而異。每年4~10月份攝食強度較大。 [6] 

分佈範圍

原產地:中國。 [4]  在中國分佈極廣,南起海南島,北至黑龍江流域的中國東部各江河、湖泊、水庫均有分佈,但在黃河以北各水體的數量較少,東北和西部地區均為人工遷入的養殖種類。 [5] 
引種: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白俄羅斯、不丹、文萊、保加利亞、柬埔寨、捷克、丹麥、多明尼加、埃及、愛沙尼亞、斐濟、法國、德國、希臘、中國(香港和台灣)、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韓國、朝鮮、老撾、拉脱維亞、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尼泊爾、荷蘭、巴基斯坦、巴拿馬、秘魯、菲律賓、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伐克、斯里蘭卡、瑞典、瑞士、泰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4] 
存在不確定性和引入:奧地利、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 [4] 
鱅分佈圖 鱅分佈圖

繁殖方式

鱅性成熟

自然繁殖

鱅產漂流性卵。性成熟為4~5齡,雄魚最小為3齡。繁殖期在4~7月。產卵場多在河牀起伏不一,流態復什的場所。當流域降雨,水位陡然上漲、流速加大時進行繁殖活動。 [5]  最長年齡達20年。 [1]  在江河水温為20~27℃時於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 [18] 
在中國長江干流一般5齡成熟。生殖羣體,年齡序列最短,5~7齡的個體佔總數的勺90%以上,以體長950~1050毫米,體重15~19千克的個體為主。成熟最小型雄性為6齡,體長890毫米,體重11.4公斤J雌性為5齡,體長800毫米,體重8.5公斤。絕對懷卵量在78.0~172.8萬粒之間,平均為129.5萬粒,相對懷卵量在46.6~92.6粒/克體重之間,平均值為74.0粒/克體重。4月下旬卵巢發育到Ⅳ期,卵巢灰白或呈青灰色。最大卵徑1.6~1.7毫米。成熟係數4.6~17.7。生殖季節較鰱稍晚,產卵較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長江干流產卵場主要集中在宜昌到監利這一江段。促進鱅產卵的外界因素和鰱基本相同。產卵活動大多發生在水位陡漲的汛期,水位下跌,流速趨予平穩,產卵活動即行停止。發育卵具漂浮性。受精卵吸水膨脹,卵膜透明,膜徑5.0~6.5毫米,卵黃徑1.5~1.7毫米,卵黃呈篾黃色。水温19.4~21.2℃,從卵裂至孵出歷時約40小時。 [6]  幼魚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屬水體中肥育,到性成熟時期至江中繁殖,以後又回到湖泊食物豐富的地方肥育 [18] 

人工繁殖

  1. 親魚培育:畝放親魚總重量100~150公斤(每尾體重7.5~10千克,放12~15尾)。可混養,也可單養。主養鱅的池中混養草魚的重量佔10~20%。或在草魚的親魚池中搭配少量鱅魚。雌雄按1:1.5配比放養。培育以施肥為主,投飼為輔。施肥以牛糞為主,一般70%牛糞,30%人糞。親魚池以茶褐色且水質較濃為宜,透明度為25~30釐米較適宜。 [6] 
  2. 催產:催產時間在草魚和鰱之後,青魚之前,長江中、下游地區適宜催產的季節是5月、中旬至6月中旬。水温一般在20~30"C。性成熟的鱅,雌雄易於區別,主要是雄鱅胸鰭內側有骨質的刃狀突起,用手橫摸時有割手感覺,雌魚胸鰭光滑。鱅在池塘裏不能自然產卵,必須經過人工催產。催產劑及其用量在上海地區為5~10微克LRH-A(魚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加1~2毫克垂體或激素/千克。應用1次或2次注射,應用二次注射法時,則第一次注射1~2微克LRH-A/千克。第二次注射餘量,可達良好的催產效果。成熟的親魚,二次注射間隔12小時,成熟稍差的親魚,可將二次注射間隔拉長到24小時,但第一次注射劑量不宜過高,以防24小時內自行產卵、排精、完成受精作用。也可進行人工授精,當親魚發情到一定階段,開始產卵時,立即捕起,用人工的方法使精子與卵子結合。 [6] 
  3. 孵化:卵屬半浮性,在流水中漂浮,在靜水中下沉。受精後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上海地區使用的孵化器有孵化環道、孵化槽、孵化桶和孵化缸等,按每立方米放卵100萬密度進行流水孵化。 [6] 

養殖技術

魚苗培育

中國上海地區一般採用二級培育法,即從魚苗經15~20天的培育,長成16.5~26.4毫米或30~6.5毫米的夏花,然後由夏花再培育到魚種(培育方法與青魚同)。苗階段單養,二級培育時原則上亦需進行單養,因鰱行動敏捷,爭食力強,而鱅則行動遲緩,爭食力弱,如鰱、鱅混養,鱅可能因得不到充分食料而生長不良,如果要混養,則只可在以鰱為主的池塘搭配少量鱅(一般在20%以下)。在以鱅為主的池塘,不可混養鰱,即使餛養少量鰱,也可能對鱅的生長有不良影響。江蘇地區近幾年試用一級培育法,如蘇州市水產養殖場,每畝放養1~1.2萬尾,另配養1000尾左右的細鱗斜頜鯝或青魚苗,出塘冬片魚種規格均在165~98毫米。 [6] 

成魚養殖

池塘養殖
養殖方法
具體介紹
池塘選擇和清理
池塘面積5~10畝為宜,水深1.5~2.5m,水質好,水源要充足,環境安靜,陽光充足避風向陽,池底淤泥要少,池塘淤泥不超過30釐米,輕微滲水池即可,水源要求質良好,無污染,池塘注、排水條件好。注水時要嚴格過濾,注排水方便,池塘使用前要求清池消毒,魚種放養前5~7天,每畝水面1米深施入發酵過的豬糞及鴨糞等有機肥200~300千克,進行池塘肥水,從而培育出適口生物餌料,以利於魚種的快速生長。在進水口一定要設置攔截野生雜魚的設施,池底平坦,每畝池塘用生石灰75~100千克,池塘水深10釐米時幹法清塘,以殺死池塘內的病原體、野雜魚和敵害生物為魚苗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7] 
放苗要求
放魚種要求體型好,活動力強、體質健壯、規格一致、無傷無病、游泳活潑,要保證一次放足。放養密度時間一般放養花鰱為700尾/畝,白鰱為100尾/畝,另放少量鯽魚。放養時間2~3月,放養魚種宜在水温8~10℃進行,魚種進箱時必須嚴格消毒。魚苗放養前,先施基肥。冬春季節主要施放糞肥、綠肥等有機肥,水質透明度保持在30釐米左右,夏秋季節要經常加註新水,一般15天1次,使池水透明度維持在20釐米左右,水質達到肥、活、嫩、爽,水色以茶褐、黃綠為好水。夏季也可以同時使用無機肥料、市面上出售的生態肥料、鱅魚專用肥等。 [7] 
飼養管理
日常管理做好早、中、晚“三巡四查”,掌握氣候、魚情、病情,保持魚快速生長,同時還要定期注水和做好防洪、防逃工作。鱅魚生殖腺的發育和產卵量的多少與培育的親魚所使用的餌料質量和數量有極大關係。飼養親魚的餌料,必須多樣化,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應兼顧到,以滿足魚對各種必需氨基酸的需要,但換水前後的水温差不得超3℃。在餵食時不要注水,以免魚苗頂水不吃食。鱅魚是温和濾食性魚類,不爭食,不搶食,在有其他魚類搶食的情況下,只是在外圍觀望,不進入食台搶食。因此用飼料餵養鱅魚只能單養,不能混養其他吃食魚類,包括鰱魚。投料堅持定質、定時、定位、定量“四定”,按魚種採食節律予以投餵。 [7] 
疾病防治
水黴病
其病原體是水黴和綿黴,菌絲形態細長,且有分枝,一端像根狀,着生於魚的體表皮膚內,其餘則露出體外。菌絲長達3釐米,呈灰白色,柔軟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魚體表黏液增多,形成一層白翳。患病後期,菌絲深入體表皮膚,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選用0.03克孔雀石綠或次甲基藍,溶於10千克水中,病魚浸洗3~5分鐘,再用清水漂洗後,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藥才可痊癒。 [7] 
赤皮病
該病是在養殖操作、運輸、拉網過程中,不慎導致魚皮膚受傷引起的。此病常和爛鰓、腸炎病併發,以加重魚的病情及增大死亡率。病魚瘦弱,常常單獨遊於水面,行動遲緩。鰭條末端腐爛,鰭條裂開。魚的體表局部出血、發炎、鱗片脱落,尤其是魚的腹部和兩側極為明顯,呈現塊狀紅斑。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就會引起死亡。治療方法:漂白粉全池潑灑,每立方米用藥1克,此法可作為預防。五倍子每立方米用藥1.5~3.0克,煎水全池潑灑。 [7] 
黏孢子蟲病
大型黏孢子蟲病,主要在鰓上,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包囊。鯽單孢子蟲病,主要在鯽體表和鰓上形成包囊,又可寄生在腎、鰾和膀胱等器官上。預防用生石灰徹底清塘,魚種放養前用聚維酮碘液浸洗。治療用外潑百毒清或殺滅海因,內服克孢散3~5天。 [7] 
水庫養殖
養殖方法
具體介紹
投放魚種
水庫養殖魚種的投放時間一般在冬季,因為冬季水庫水温較低,便於魚種運輸,對魚體造成的傷害小,容易成活。在魚種投放前,應對水庫先進行強消毒劑消毒,以免由於水温較低投放後發生水黴病。水庫養殖應按一定的投放比例進行,採取鰱、鱅的比例為1:4,或者全部放養鱅魚的方式。 [8] 
防治病害
在水庫大水面漁業養殖中,雖然魚病發生率較少,但仍不能輕視對魚病的控制,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魚病防治中採用先殺蟲、再殺菌的方法,一般每年對水庫進行兩次殺蟲、殺菌,分別在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使用殺蟲劑殺蟲和生石灰殺菌,殺菌時間在殺蟲後10天進行。由於水庫養殖鱅魚不能投餵藥餌,因此要定期在水庫中使用不殺藻類、不耗氧的消毒劑,有效殺滅各種病菌。 [8] 
合理施肥
水庫鱅魚在養殖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合理施肥。養殖户可以向水庫水面投放有機、無極肥料及生物複合肥等,補充水中的氮、磷等主要營養元素,提高水體的養殖環境質量,保證鱅魚養殖產量。根據鱅魚的食性特點,鱅魚對食物的攝取主要是有機肥中的腐殖質,因此有關漁業飼料公司專門研發了水庫生物有機肥和超能菌,充分考慮鱅魚的攝食習性,很適合鱅魚的生長。 [8] 
水質控制
在水庫飼養中,肥水飼養是提高鱅魚產量的重要保證。當前中國生態環境問題較為突出,要想在水庫大量施肥的情況下不對水體造成污染,同時還能提高鱅魚的產量,減少甚至避免魚類病的發生,必須科學使用中意超能菌進行調整,其調節水質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功能。 [8] 
通過改良水質起到調節作用。超能菌是一種複合菌,其進入水體後會發生氧化、氮化、反硝化、磷化、硫化、固氮等一系列作用,可以快速分解水底生物的排泄物、浮游動物殘骸以及有機物,降低水體中氨氮和亞硝酸鹽的濃度。 [8] 
超能菌的應用可以平衡水體,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有機物分解後的鹽類可以給單細胞藻類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單細胞藻類植物靠攝取鹽類生長,單細胞健康生長通過光合作用有有效提高了水中的溶解氧,形成一個良好的水質條件,通過循環能夠長期保持水質的穩定,促進鱅魚的健康生長。同時又增加了水域中藻類以及浮游生物,增加了餌料的來源,有效降低了飼養成本。 [8] 
超能菌起到了有效防菌防病的效果。在水體養殖中釋放了有益菌,可以將病原菌排斥開,還利於水中為生態菌羣的平衡,且還能產生抗菌物質和多種免疫促進因子,提高水體機構的免疫系統,增強了鱅魚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存活率和養殖的產量。 [8] 
飼料投餵
雖然水庫鱅魚養殖主要以天然有機肥和藻類為餌料,但由於餌料有限往往會導致產量下降,可以通過飼料的餵養提高產量,具體餵養方式為,當水温達到10℃以上時,在水域中適當投餵鱅魚精飼料,其含量主要是菜籽餅、大麥及麥麩等,要確保鱅魚產量,可在鱅魚上市前增加人工投餵飼料。通過提高人工投餵頻率的方式,實現增加鱅魚產量,提高養殖户經濟效益的目的。進一步發揮水產養殖的作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8] 

保護現狀

保護現狀
保護現狀
概述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4]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9] 
種羣現狀
自20世紀下半葉起,研究人員觀察到野生鱅在其自然分佈範圍內顯著下降。鱅原產於中國中部和南部,已推廣到多個國家,並實現了近乎全球的分佈,在歐洲、北美和中亞都有該種羣。
致危因素
在其原生分佈範圍內,鱅的主要威脅來源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和河流改造,例如水壩、堤壩和水閘建設以及將河漫灘開墾為農田等。
保護舉措
對於人工養殖的鱅,清除水庫中的野生魚類及其他有害生物,為鱅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對於需要洄游的野生鱅,修建洄游的通道,以抬高水位和減緩流速,便於其洄游產卵;同時將人工繁殖的魚苗,放回河道,彌補因水利設施減少的鱅。

主要價值

主要價值
價值
概述
藥用價值
鱅魚性味甘温、無毒,有暖胃、補虛、祛頭眩、益腦、助記憶、延緩衰老、潤澤皮膚的功效,咳嗽、水腫、肝炎、眩暈、腎炎、小便不利和身體虛弱者都可以通過食用鱅魚來進行食療。 [11]  鱅肉味甘,性温,有暖胃益筋骨的功效。用鱅頭入藥可治風濕頭痛,婦女頭暈。其膽味苦,性寒,有毒,用以靜脈注射有短暫降壓作用 [20] 
經濟價值
鱅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經濟魚類之一,能適應各種水體的養殖,在人工放養的湖泊、池塘、水庫中,鱅生長快,疾病少,捕撈也比鰱方便,是各種天然水面主要放養對象。 [6]  鱅是著名四大家魚之一,經濟價值高,是湖泊、水庫、池塘重要養殖對象 [22] 
食用價值
鱅頭大而肥、肉質雪白細嫩,深受人們喜愛。鱅魚屬於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魚類。另外,鱅魚還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2、鈣、磷、鐵等營養物質。 [10]  清蒸、紅燒、砂鍋魚頭或煮味噌皆適宜。 [1] 
營養價值
現代研究指出,鱅肉含多種氨基酸,其中以穀氨酸含量最高 [21] 

物種危害

鱅在北美被視為入侵物種,鱅在當地水體中種羣氾濫,並與許多當地物種搶奪食物,已經對許多當地物種構成嚴重威脅,進而影響當地的生態平衡;另外鱅在尋找食物時,會將水底的水生植物連根拔起並進行破壞,對水域的自然環境造成影響;同時鱅還會攪動水底含磷的沉積物,從而破壞水的清澈度,從而加劇藻華。
參考資料
  • 1.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3-28]
  • 2.    Aristichthys nobilis  .hlasek[引用日期2020-03-26]
  • 3.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8]
  • 4.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8]
  • 5.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3-28]
  • 6.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編著,上海魚類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2,第202-205頁
  • 7.    宮民.鱅魚養殖技術[J].現代畜牧科技,2015,(第10期):27
  • 8.    詹斌桂.水庫鱅魚養殖技術及要點分析[J].南方農業,2018,(第5期:95-96
  •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948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0-03-28]
  • 10.    主流編著,實用飲食與營養常識,成都時代出版社,2016.05,第202頁
  • 11.    焦亮主編,吃對就健康,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1,第221頁
  • 12.      .動物志庫|物種詳情|鱅|Aristichthys nobilis[引用日期2023-05-29]
  • 13.    陳德牛主編,藥用動物原色圖譜及養殖技術,金盾出版社,2002.12,第155頁
  • 14.    梁秩燊,易伯魯,餘志堂著,江河魚類早期發育圖志=A PHOTOGRAPHIC GUIDE TO EARLY DEVELOPMENT OF FISH IN RIVERS,廣東科技出版社,2019.12,第108頁
  • 15.    陳德牛主編,藥用動物原色圖譜及養殖技術,金盾出版社,2002.12,第155頁
  • 16.      .淡水魚博物館_中國科普博覽[引用日期2023-05-29]
  • 17.    付志方主編,江山如此多嬌 自然河北 上下,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01,第606頁
  • 18.      .淡水魚博物館_中國科普博覽[引用日期2023-05-29]
  • 19.    張紹華編著,觀賞魚養殖問答,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06,第11頁
  • 20.      .淡水魚博物館_中國科普博覽[引用日期2023-05-29]
  • 21.    朱兆雲主編,雲南天然藥物圖鑑 第8卷,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2,第283頁
  • 22.    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編,遼寧省水生經濟動植物圖鑑,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1,第56頁
  • 23.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編著.湖南魚類志[M].湖南人民出版社.1977.07:14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