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中国广东省公办高校
展开4个同名词条
Sun Yat-sen University
收藏
0有用+1
0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简称“中大”(SYSU),学校法定住所为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29],部省共建、是现代综合性大学 [1]中央直管高校 [200],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7],入选“985工程 [31]211工程 [30]珠峰计划 [170]“111计划” [171]“英才计划” [172]“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173]“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174],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175]、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176]、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 [177]、大学通识教育联盟 [178]、粤港澳高校联盟 [179]等成员。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1940年,迁往广东北部山区韶关坪石办学 [144]。1952年,与岭南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合并,定名为中山大学 [29]。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39]。2000年,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1]。2001年,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新的中山大学 [29]。2017年,中山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7]
截至2023年2月,学校占地面积达13726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96万平方; [157]截至2024年12月,有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有70个院系,本科专业(办学权)129个;有博士后流动站4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9个;在校学生 69940人;专任教师4722人 [1] [8]。截至2025年6月,有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80]
创办时间
1924年 [1](甲子年)
主管部门
教育部 [166]
知名校友
陈凯旋 [140]许松青 [140]
图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中山大学
外文名
Sun Yat-sen University [1]
简    称
中大(SYSU) [29]
所在地
广州市 [1]
创办时间
1924年 [1](甲子年)
创办人
孙中山 [1]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29]
学校类别
综合类 [1]
学校特色
双一流 [7] [156](2017年入选、2022年入选)
985工程 [31](2006年入选)
211工程 [30](2005年入选)
101计划 [28](2023年入选)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14](2018年入选)展开
主管部门
教育部 [166]
现任领导
朱孔军(党委书记)高松 [19](校长)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 [13](截至2024年7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167](截至2024年7月)
本科专业
129个 [1](截至2024年12月)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9个 [1](截至2024年12月)
专业学位类别36个 [1](截至2025年6月)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2个(截至2024年12月)
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80](截至2025年6月)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47个 [1](截至2024年12月)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 [185](截至2022年4月)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 [185](截至2022年4月)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 [185](截至2022年4月)
院系设置
70个学院 [1](截至2024年12月)
校    训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1]
校    歌
中山大学校歌 [1]
校庆日
11月12日 [34]
地    址
广州校区南校园: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10]
广州校区北校园: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10]
广州校区东校园: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 [10]
珠海校区: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 [10]
深圳校区: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公常路66号(518107) [11]
院校代码
10558 [145]
主要奖项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47](2011年)
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4](2021年)
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22](2023年)
知名校友
陈凯旋 [140]许松青 [140]
知名教师
陈望道 [230]
学生人数
69940人(普通本科生33367人,全日制硕士19768人,非全日制硕士4394人,全日制博士10735人,留学生517人) [1](截至2024年12月)
教师人数
4556人 [1](截至2024年12月)
占地面积
13726 亩 [157](截至2023年2月)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前身溯源

  • 原中山医科大学
岭南大学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Pok Tsai)医局”。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广少白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医科大学。2000年,经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报国务院同意,中山医科大学由卫生部主管调整为广东省主管。
  • 原国立中山大学
格致书院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7年,格致书院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国立广东大学
国立广东大学钟楼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孙中山先生训词真迹
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孙中山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
国立中山大学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
国立中山大学校门
1927年7月,更名为“国立第杠迁拳一中山大学” [111];8月,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开始筹备,即着力于聘定教授,设置各研究组,公布招生简章,成立各研究会,发行定期刊物及丛书等五方面;11月《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创刊号出版 [111]请料垫。
1928年1月,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同年2月,改回“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全国唯一纪念孙中山的大学 [111]。1930年7月4微备日,国立中山大学校友会举行成立典礼 [35]。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5年6月,正式设立研究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院的院校 [35-36]。1938年8月,接奉教育部令,将原有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并合设立师范学院,成为设立师范学院的五所国立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之一;10月21日,广州沦陷,国立中山大学首次迁校择定罗定县城关岳庙(即牖明小学地址)为校本部办事处,拟农、法、医三学院迁往罗定县城,理、工两学院迁往郁南县属之大湾,文师两学院及研究院迁往罗定县属之罗镜,附属中学迁往附近郁南属塔溪乡 [35]
1939年1月10日,中山大学决定从罗定迁校至云南澂江,并在昆明、龙州、香港等地设立办事处。2月,中山大学员生陆续到达云南澂江,择定院址,开始办公 [35]。1942年,教育部准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增设医科研究所,下设病理学部,为中山大学研究院第四个研究所 [35]
1945年1月,中大被迫进行抗战以来第三次迁校。坪石校本部师生先后撤往乐昌、仁化。据《国立中山大学滞留仁化员生概况》记载,由于仁化亦处于抗战前线,学校不久又择定校本部和研究院在龙川,师范学院在龙川龙母圩,农学院在五华岐岭,法学院在蕉岭路亭,理学院和工学院在兴宁东坝朱屋等地,文学院、医学院和先修班在梅县县城。很快,日寇侵入东江地区,龙川撼动,校本部、研究院、理学院紧急疏散到梅县。 [189]
1颂体举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201]
中山大学第四次迁校分布图

合并发展

中山大学历史沿革
1950年9月9日,中央教育部批复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经政务院核定:公立学校概不加冠“国立“、“省立”、“县立”或“公立”字样。根据这一规定,国立中山大学称中山大学 [112]
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新组建的中山大学由石牌迁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大会
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请戏战、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195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广州医学院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37]。1978年,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终于恢复招生 [38]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39]。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40] [42]。1993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 [41]。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40] [42]
2000年,中山大学与里昂第三大学展开合作 [43]。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 [42];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42];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05年,与里昂第三大学签署两校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教师交流等项目 [43]。200店匪骗精7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44]。2009年9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山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46]。2010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146];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45]
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47]。2012年4月,与里昂第三大学签署续签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并在此框架下签署两校学生交换协议、联合培养法语硕士研究生协议及法语专业本科生协议 [48];同年,中山大学入选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173]
2015年7月,中山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49];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举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动。深圳校区选址深圳市光明新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学校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
2016年8月26日,中山大学和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合力打造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挂牌仪式隆重举行。本次签约挂牌后,中山大学将全面接管福田人民医院 [50];同年,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发起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中山大学为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会理事长单位,联盟秘书处常设在中山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179]。2017年9月21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51]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挂牌仪式
2018年1月,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成立 [52];3月,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181];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学位列其中;8月31日,中山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 [53];10月24日,中山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57]
2019年3月,中山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54];5月6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55];7月2日,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56];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0年7月10日,中山大学成为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创始成员;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60];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为副理事长单位 [61]
2021年1月,首批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 [58-59];2月,中山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5月,中山大学成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APRU)成员单位 [175];10月21日,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190]
2022年2月,中山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62];10月21日,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63];11月12日,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这是该校成立的首个学部,也意味着中山大学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 [64]
2023年1月,中山大学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 [65];2月8日,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揭牌成立 [66];3月28日,中山大学成立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至此,中山大学七大学部全部上线,标志着中山大学正式进入探索“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阶段 [67];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山大学进行了大约90分钟的访问。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体育馆,马克龙举行与中国青年的见面会,作了简短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临别之时,马克龙留下感言,为中山大学题字:“感谢中山大学的友谊与信任。埃马纽埃尔•马克,2023年4月7日。” [191]
2023年6月10日,中山大学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牌 [68];8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与视觉合作中心”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式启动 [69];9月2日,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文学园举行 [70];9月27日,中山大学对外公布,自2023年9月27日开始,社会公众可预约在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参观校园 [192];10月6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图书馆正式启用 [71];11月12日,中山大学举行深圳校区建设碑记石、校训石、孙中山铜像落成仪式 [72];11月12日,中山大学与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在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揭牌,预计于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 [193];11月12日,中山大学举行深圳校区建设碑记石、校训石、孙中山铜像落成仪式 [194];同日,中山大学99周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在广州南校园怀士堂隆重纸剃员举行。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标识于怀士堂外的草地发布 [73];11月15日,中山大学柔性电子学院揭牌 [75];12月23日,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 [74]
2024年1月4日,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批成果发布会在中大怀士堂举行 [76];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三场“代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山大学将在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 [77];5月10日,广东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在中山大学揭牌 [78];5月15日,百年中大·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讲坛暨中山大学·深圳创新创业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举行 [79];6月,中山大学加入联合国“海洋十年”进校园联盟,共同宣读联盟倡议 [195];6月,腾讯混元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推出全新图生视频模型“Follow-Your-Pose-v2” [197];7月2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深圳)揭牌仪式在第四届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举行 [196]。8月30日,中山大学与南方航空公司举行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签约会,达成联合共建中大“飞行技术专业”的协议。 [202]9月,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 [203]10月14日,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在香港科技园揭牌成立,开启内地高校跨境办学新尝试。 [205]11月9日,中山大学校史馆开馆,该馆位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格兰堂 [206];同日,中山大学博物馆在广州校区南校园开馆 [208]。11月11日,中山大学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 [210]
(图册来源: [198-199]
2024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金银纪念币发行仪式在中山大学博物馆举行。 [207]11月12日,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 [209]同日,中山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成立。 [211]11月25日,中大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揭牌成立。 [212]
2025年1月11日,蒙牛集团与中山大学宣布正式成立中老年营养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 [215] 5月6日,中山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会上举行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并宣布成立17个研究中心。 [226]同日,中山大学宣布将在2025年本科招生中新增4个“人工智能/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并面向在校学生推出9个相关微专业,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227]6月10日,中山大学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交叉研究院揭牌成立。 [228]6月11日,中山大学全球与区域治理研究中心成立。 [229]

办学条件

播报
编辑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有70个院系,本科专业(办学权)129个; [1]截至2025年6月,中山大学设有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 [32]
中山大学的学部
学部名称
所含院系
岭南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金融学院、商学院
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中山眼科中心、肿瘤防治中心、附属口腔医院、附属第五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第七医院、附属第八医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博雅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学系(珠海)、哲学系(珠海)、国际翻译学院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学系、新闻传播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体育部、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与天文学院、理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生态学院、农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航空航天学院、材料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先进能源学院、先进制造学院
计算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截至2024年7月)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广州校区有33个学院(系、部),珠海校区有20个学院(系),深圳校区有17个学院,开设135个本科专业 [1] [8]
校区院系
校区
院系
广州校区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学系、新闻传播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
珠海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数学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被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深圳校区
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材料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态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先进能源学院、网络安全学院、商学院、理学院、柔性电子学院
参考资料: [8](截至2024年7月)
中山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专业
院系名称
招生专业(类)
各省招生目录名称(以各省公布为准)
所属校区(园)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广州)
广州南校园
历史学系
历史学
历史学(广州)
广州南校园
哲学系
哲学类(哲学、逻辑学)
哲学类(广州)
广州南校园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社会学类(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
社会学类
广州南校园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考古学
考古学
广州南校园
岭南学院
经济学类(经济学、金融学)
经济学类(广州)
广州南校园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德语、法语、日语)
外国语言文学类(广州)
广州南校园
法学院
法学
法学
广州东校园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公共管理类
广州东校园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会计学)
工商管理类(广州)
广州东校园
心理学系
心理学
心理学
广州东校园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类
广州东校园
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图书馆学、档案学)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广州东校园
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广州东校园
数学学院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数学类(广州)
广州南校园
物理学院
物理学类(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学))
物理学类(广州)
广州南校园
化学学院
化学类(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
化学类
广州东校园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城乡规划)
地理科学类
广州东校园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
生物科学类
广州南校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类(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类
广州东校园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类
广州东校园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
计算机类(广州)
广州东校园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广州东校园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广州东校园
中山医学院
临床医学(八年制)
临床医学(八年制)
广州北校园
中山医学院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广州)
广州北校园
中山医学院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广州北校园
中山医学院
法医学
法医学
广州北校园
光华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
广州北校园
光华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5+3一体化)
口腔医学(5+3一体化)
广州北校园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广州)
广州北校园
药学院
药学
药学(广州)
广州东校园
护理学院
护理学
护理学
广州北校园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珠海)
珠海
历史学系(珠海)
历史学
历史学(珠海)
珠海
哲学系(珠海)
哲学
哲学(珠海)
珠海
国际金融学院
经济学类(经济学、金融学)
经济学类(珠海)
珠海
国际翻译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朝鲜语、俄语)
外国语言文学类(珠海)
珠海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
珠海
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
旅游管理类
珠海
数学学院(珠海)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类(珠海)
珠海
物理与天文学院
物理学类(物理学、天文学)
物理学类(珠海)
珠海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类
珠海
海洋科学学院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
珠海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
地质学类
珠海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珠海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海洋工程与技术
海洋工程与技术
珠海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普通班、中法合作办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含中法合作办学)
珠海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珠海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珠海)
珠海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
珠海
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珠海
软件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
珠海
医学院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深圳)
深圳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深圳)
深圳
药学院(深圳)
药学
药学(深圳)
深圳
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深圳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深圳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深圳
智能工程学院
计算机类(智能科学与技术、智慧交通)
计算机类(深圳)
深圳
智能工程学院
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
深圳
航空航天学院
航空航天类(航空航天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
航空航天类
深圳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农学
农学
深圳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
深圳
生态学院
生态学
生态学
深圳
集成电路学院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深圳)
深圳
先进制造学院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深圳
先进能源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深圳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
深圳
商学院
经济学
经济学(深圳)
深圳
商学院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深圳)
深圳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深圳)
深圳
理学院
物理学
物理学(深圳)
深圳
柔性电子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深圳
艺术学院
音乐表演(艺术类)
音乐表演
广州南校园
以下专业实行校内二次遴选
学院
专业
所属校区(园)
博雅学院
该院学生可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法学专业
广州南校园
哲学系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
广州南校园
国家保密学院
保密管理
广州东校园
生命科学学院
整合科学
广州南校园
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广州东校园
智能工程学院
智慧交通
深圳
旅游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
珠海
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
优中选优信息工程专业实验班
广州南校园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广州南校园
参考资料: [9](截至2024年5月)
(注:官网简介页面和院系及专业介绍数据不一致)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6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截至2025年6月,有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80]。截至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 [81]
学科建设
类别
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83]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心理学、地球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土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护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82]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区域国别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不含一级学科覆盖) [84]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85]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作物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艺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区域国别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不含一级学科覆盖) [85]
体育学、艺术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82]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医学技术、土木水利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82]
金融(MF)、应用统计(M.A.S.)、国际商务(MIB)、保险(MI)、数字经济、法律(JM)、社会工作(MSW)、社会调查、体育(MPE)、国际中文教育、应用心理(MAP)、翻译(MTI)、新闻与传播(MJC)、博物馆、城乡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农业、临床医学(M.M.)、口腔医学(S.M.M)、公共卫生(MPH)、护理(MNS)、药学(M.Pharm)、医学技术、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旅游管理(MTA)、图书情报(MLIS)、工程管理、审计(MAud)、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文化管理、音乐、戏剧与影视、文物
(截至2024年7月)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哲学
工商管理
数学
化学
生物学
生态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
参考资料: [86](截至2017年12月)
重点学科
类别
名称
国家重点学科
药理学 [180]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病原生物学 [180]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49-151]
生物学、工商管理
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 [87]
理论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哲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优势重点学科) [87]
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世界史、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海洋科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注:名单不全,仅展示部分
(截至2024年7月)
截至2023年9月,科睿唯安公布了最新的全球ESI学科排名情况,中山大学在此次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97名,内地高校第6名。中山大学20门上榜学科中,共有10门学科进入全球前1‰,新晋一门全球前1‰学科——一般社会科学 [113]
ESI世界前1%学科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工程学
生物与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与遗传学
植物与动物学
计算机科学
环境与生态学
微生物学
农业科学
免疫学
临床医学
药理学与毒理学
神经与行为科学
材料科学
社会科学总论
地球科学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经济与商业
参考资料: [113]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556人(其中校本部376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51人、副高职称2226人,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2297人,专业技术人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系列)999人;有院士(含非全职)22人。 [1]
院士
姓名
学术专长
黄维 [147]
柔性电子、特别是有机电子和塑料电子研究
郭烈锦 [148]
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姓名
学术专长
当选时间
所属学部
备注
徐至展
主要从事光学光子学、激光、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研究
1991年
数学物理学部
双聘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
2001年
化学部
-
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
2003年
化学部
-
陈霖
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研究
2003年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双聘
曾益新
主要从事肿瘤学研究
2005年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双聘
主要从事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
2007年
化学部
- [5]
许宁生
主要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
2009年
信息技术科学部
双聘
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与晶体工程研究
2009年
化学部
-
主要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
2009年
数学物理学部
-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地质研究
2013年
地学部
-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
2015年
地学部
-
陈大可
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
2015年
地学部
双聘
主要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研究
2019年
地学部
-
主要从事陆面过程机理与模式研究、陆面模式与气象/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及其应用研究
2019年
地学部
-
主要从事乳腺肿瘤的临床治疗及其应用基础和转化研究
2019年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主要从事鼻咽癌的诊治及基础研究
2023年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24]
参考资料: [88-89](截至2024年7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姓名
学术专长
当选时间
所属学部
备注
主要从事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的研究
1997年
农业学部
-
主要从事肿瘤遗传研究
2013年
医药卫生学部
-
主要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
2015年
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
-
主要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等领域研究
2015年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双聘
参考资料: [13](截至2024年7月)
国家级教学名师
年度
获奖人
院系
2003年
王金发
生命科学学院
2003年
邓东皋
数学学院
2006年
中国语言文学系
2007年
中山医学院
2008年
李萍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8年
中山医学院
2009年
公共卫生学院
2011年
历史学系
2011年
附属第一医院
2014年
王庭槐
中山医学院
2018年
陈敏
物理学院
2021年
公共卫生学院
2021年
李辉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资料: [25](截至2024年7月)
省级教学名师
年度
获奖人
院系
2003年
王金发
生命科学学院
2003年
邓东皋
数学学院
2006年
黄天骥
中国语言文学系
2006年
陈小明
化学学院
2006年
王庭槐
中山医学院
2006年
方积乾
公共卫生学院
2006年
詹希美
中山医学院
2007年
李萍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7年
陈春声
历史学系
2007年
中山眼科中心
2007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08年
中山医学院
2008年
外国语学院
2008年
童叶翔
化学学院
2009年
化学学院
2009年
肖海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11年
桑兵
历史系
2011年
中山医学院
2011年
化学学院
2011年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2014年
物理学院
2014年
中山医学院
2014年
陈敏
物理学院
2015年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2015年
化学学院
2016年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2016年
附属第一医院
2016年
中山医学院
2016年
生命科学学院
2016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年
蒋小云
附属第一医院
2017年
田宇
管理学院
2018年
郝元涛
公共卫生学院
2018年
光华口腔医学院
2018年
大气科学学院
2018年
附属第三医院
2019年
郝元涛
公共卫生学院
2019年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年
生命科学学院
2021年
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资料: [26](截至2024年7月)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中山大学已有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4;7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有1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7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67门;建设国家级虚拟教研室9个,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内外平台上线279门次 [1]
质量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58]
哲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海洋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心理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法医学、护理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图书馆学、旅游管理、逻辑学、国际政治、人类学、汉语言、阿拉伯语、传播学、考古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生物科学、统计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基础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档案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质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材料物理、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公共事业管理、音乐表演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58]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交通工程、管理科学、朝鲜语、通信工程、国际商务、马克思主义理论、西班牙语、天文学、应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材料化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人工智能、遥感科学与技术、地质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农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159] [165]
医学统计学(高级篇)、健康评估、禽类交易市场外环境禽流感病毒、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治通鉴(隋唐)、热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动力气象学、生物科学综合实验、恢复生态学、口腔修复学、生物化学、城市管理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刑事诉讼法、传染病学、信息资源共享、创新思维训练、创意写作与翻译、管理会计学、旅游地理学、战略管理、计量经济学、行政管理学、营销学原理、中国哲学史、现象学经典导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系列)、中国政府与政治、认知心理学、中国近代史、新闻英语视听说、深度报道、新生研讨课、遗传学、植物学、外科护理学、牙体牙髓病学、人体寄生虫学、口腔黏膜病学、病理学、水污染控制工程、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通用教程、海商法、光学、儿童口腔医学、卫生统计学、图书馆管理、近现代世界环境史、法医病理学案例分析、内科护理学、骨科学概论
教学团队(部分)
国家级教学团队
负责人
国际金融课程群教学团队
陈平 [93]
实验生理科学教学团队
王庭槐 [94]
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赵虎 [95]
行政管理教学团队
马骏 [96]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
王金发 [92]
(截至2024年7月)
国家级精品课程(部分)
数学分析 [114]
生理学 [115]
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116]
实验生理科学 [119]
领导科学 [114]
人体寄生虫学 [115]
政府绩效评估 [120]
法医病理学 [117]
思想道德修养 [114]
人体解剖学 [119]
史学概论 [118]
放射诊断学 [119]
牙体牙髓病学 [122]
药理学 [119]
中国古代史 [118]
外科学 [119]
中国古代文学 [121]
中国近代史 [118]
病理生理学 [119]
信息资源共享 [152]
(截至2024年7月)
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基地)
类别
学科点/专业点/基地名称
年份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学
1991
物理学
1993
化学
1993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09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中国语言文学
1995
历史学
1995
哲学
1995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002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2009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9
中国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1992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2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2012
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201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5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6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6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07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2008
法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9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2012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2012
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
2015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19
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19
基础医学(陈心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19
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19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0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0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0
“深蓝”海洋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1
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1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1
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1
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2020
历史学
2020
哲学
2020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20
物理学
2020
化学
2020
生物科学
2020
生态学
2020
基础医学
2020
理论与应用力学
2021
参考资料: [97](截至2024年7月)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在近一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以参与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 [1]
教学成果(部分)
获奖时间
获奖成果
获得奖项
2022年
“水土交融,场网共享”新时期大土木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示范 [160]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2年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经济学专业“1+3”融合教学模式 [161]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2年
“三思四能”高性能计算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162]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2年
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体系 [163]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3年
科教、产教、交叉融合导向下,基于“要素协同育人”理念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164]
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已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换或交流学习平台 [123]
合作交流
时间
名称
2016年
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孔子学院于2016年被国家汉办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先进孔子学院 [101]
学院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 [132]
6月,学院荣获中法两国政府联合颁发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项 [133]
11月正式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 [102]
2018年
4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与香港大学牙学院续签合作备忘录 [131]
2021年
5月31日,中山大学已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 [100]
6月11日,中山大学加入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 [130]
2022年
1月5日,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在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99]
10月21日,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四所高校联合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129]
1月5日,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在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99]
2023年
3月29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校长Deborah Terry教授、副校长Rongyu Li先生等一行3人来访中山大学 [98]
6月27日,中山大学-中移互联网超级算力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举行 [128]
9月23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赴嘉应学院文学院开展交流 [127]
12月13日,中山大学-台山海洋发展优势种业与智慧养殖联合研发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举行 [126]
2024年
4月24日,中山大学与安家医健携手共建生物医疗芯片联合实验室 [124]
5月28日,中山大学与澳门城市大学联合学术研讨会于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成功举办 [125]
11月11日,中山大学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 [210]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12月,中山大学拥有10家附属医院。 [1]

学术研究

播报
编辑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中山大学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42个、省部级平台268个;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大谱仪、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
  • 国家级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984年
2
生命科学学院
1991年
3
肿瘤防治中心
2005年
4
中山眼科中心
2006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肿瘤防治中心
2001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转化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中山医学院
2013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长非编码RNA与重大疾病国际合作基地
孙逸仙纪念医院
2016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计算机学院
2010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数学学院
2020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21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生命科学学院
2021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海洋科学学院
2002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临床医学分子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
2
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2011年
3
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共建)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1年
4
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共建)
海洋科学学院
2011年
5
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2年
6
新药成药性评估及评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药学院
2013年
7
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附属第一医院
2015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RFID与物联网标签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5年
2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中山医学院
2018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工程实验室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AMOLE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
2
视频图像信息智能分析与共享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
智能工程学院
2016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原子能机构研发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
中山医学院
2020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天琴前沿科学中心
物理与天文学院
2020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物理与天文学院
2020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科学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科学中心
物理与天文学院
2020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2023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国家高端智库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
2015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哲学系
2000年
2
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哲学系
2000年
3
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
2000年
4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2001年
5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历史学系
2004年
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国语言文学系
2004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中山大学大数据管理行为与决策实验室
管理学院
2021年
参考资料: [17](截至2024年7月)
  • 省部级科研机构(部分)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化学学院
1999年
2
生命科学学院
2000年
3
眼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山眼科中心
2002年
4
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肿瘤防治中心
2002年
5
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山医学院
2003年
6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学院
2005年
7
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学院
2006年
8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山医学院
2007年
9
信息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3年
10
天琴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物理与天文学院
2016年
11
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学院
2019年
12
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3年
13
人体微生态与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附属第六医院
2023年
参考资料: [18](截至2024年7月)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序号
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成立时间
1
生命科学学院
2001年
2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附属第三医院
2006年
3
计算机学院
2009年
4
超算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学院
2013年
5
生物医学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山医学院
2019年
6
外科智能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附属第一医院
2022年
参考资料: [18](截至2024年7月)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科研经费超45亿元,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获资助项目数超1008项,立项数连续八年排名全国高校前三;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规专项立项项目15项和课题62项,立项经费逾5亿元;立项政府间/战略性合作项目3项 [1]。2023年国社科重大项目立项数位于全国高校并列第8,立项率近50%,较往年提升21%;国社科重点项目立项率较往年提升11%。学校建有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内外学术影响力高的科研创新平台 [1]
国家科技奖励
年度
奖项
项目
主持人
2023年
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高血压血管损伤新机制和干预策略的转化应用
黄辉 [134]
2023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
2023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
2023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
2023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
2023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林天歆 [216]
201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徐瑞华 [135]
2016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朱熹平 [136]
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新与应用
徐瑞华 [217]
2015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马骏
2015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何晓顺 [218]
2014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刘奕志 [137]
2013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3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沈培康 [219]
201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徐安龙 [220]
2011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1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国伟 [221]
2011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马骏 [222]
2006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余学清 [223]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罗笑南 [224]
2002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刘祖国 [225]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6月,实体资源总量已超过1000万册(件),其中古籍36万余册,民国时期文献14万余册,各类特色文献40余万件。数据库累计超过1000个,其中中外文电子图书320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4万余种 [2]
  • 学术期刊
截至2025年6月,中山大学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如下:
学术期刊
期刊名称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000-9639
CN44-1158/C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ISSN2097-0137
CN44-1752/N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ISSN1672-3554
CN44-1575/R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ISSN1755-3091
地方立法研究
ISSN2096-2959
CN44-1728/D
公共行政评论
ISSN1674-2486
CN44-1648/D
历史人类学学刊
ISSN1682-7880
逻辑学研究
ISSN1674-3202
CN44-1649/C
南方人口
ISSN1004-1613
CN44-1114/C
文化遗产
ISSN1674-0890
CN44-1645/G0
现代哲学
ISSN1000-7660
CN44-1071/B
Ocean-Land-Atmosphere Research
ISSN2771-0378
现代计算机
ISSN1007-1423
CN44-1415/TP
Annals of Eye Science
ISSN2520-4122
Asi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
ISSN2751-0069
Cancer Communications
ISSN2523-3548
Digestive Medicine Research
ISSN2617-1627
Gastroenterology Report
ISSN2052-0034
CN44-1750/R
Liver Research
ISSN2096-2878
CN44-1725/R
癌症
ISSN1000-467X
CN44-1195/R
解剖学研究
ISSN1671-0770
CN44-1485/R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ISSN1671-301X
CN44-1539/R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ISSN1009-976X
CN44-1510/R
器官移植
ISSN1674-7445
CN44-1665/R
热带医学杂志
ISSN1672-3619
CN44-1503/R
现代临床护理
ISSN1671-8283
CN44-1570/R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ISSN1674-7402
CN11-9301/R
新医学
ISSN0253-9802
CN44-1211/R
眼科学报
ISSN1000-4432
CN44-1119/R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ISSN1005-8001
CN44-1391/R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ISSN1002-0152
CN44-1213/R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ISSN1674-7429
CN11-9303/R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ISSN2095-3232
CN11-9322/R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ISSN2095-5782
CN11-9339/R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ISSN1674-1366
CN11-9285/R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ISSN1674-0793
CN11-9148/R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ISSN1674-3253
CN11-9287/R
中华肾脏病杂志
ISSN1001-7097
CN44-1217/R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ISSN1671-0274
CN44-1530/R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ISSN1001-2036
CN44-1206/R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ISSN2096-1863
CN10-1411/R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ISSN2096-367X
CN10-1480/R
参考资料: [16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1955年,是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发表反映学科前沿问题、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难点等问题的新成果。本刊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贯彻双百方针,以学术为本,追求科学性与创新性,强调学术规范,尊崇学术道德。 [153]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及交叉科学等领域的中英文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 [154]
《逻辑学研究》
《逻辑学研究》
该杂志是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与中国逻辑学会共同主办,并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逻辑学专业学术刊物,是我国在逻辑学领域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 [155]

校园文化

播报
编辑

学校标志

  • 校徽
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1]
校徽
  • 吉祥物
中大“马丁堂守护神兽”石狮,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从广州城内觅得并迁入校园安置的,在康乐园里已经默默伫立了近百年。作为典型的“南狮”,它口衔飘带、脚踩小狮、半蹲回首,隔着草坪,远望着钟荣光先生当年的宅邸黑石屋 [103]
中大狮
对应于校训的五只“中大狮”造型,还原了中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态:“博学狮”呈直立状,身着学位服,透出对学问的敬重与追求;“审问狮”灵动活泼作前扑状,回首四望,充满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狮”似在假寐静思,伏地不动;“明辨狮”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怀疑指正;“笃行狮”造型则直接还原马丁堂前石狮的动作神情,从蹲姿变为站立,充满蓄势待发之感 [103]

精神文化

  • 校训
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1]
孙中山亲笔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1]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1]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1]
  •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1]
校歌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1]
校歌

社团文化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共有159个注册学生社团,覆盖学术科研、思想理论、体育竞技、志愿服务和文化艺术等五大领域。学校体育类学生社团数发展到41个,“康乐杯”全校性系列体育赛事和品牌赛事已扩大到18项,每年近2万人次参赛,篮球、排球、足球、校园马拉松、龙舟赛等已成为中山大学校园品牌赛事 [104]
主要社团
名称
简介
国旗班 [105]
国旗班始终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通过组织理论学习、承办升国旗、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等精品系列活动
国际关系学社 [106]
在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的指导下,致力于为中大学子提供一个学习国际政治、提高学术能力的平台
民族乐团 [107]
曾获国家级、省级艺术比赛奖项二十余次,远赴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是一支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国乐特点的民族乐团
主持礼仪队 [107]
社团以“博学知礼、立德向善”为宗旨,以“诗书陶冶、礼乐熏陶”为理念,以“知诗,立德,阅书,懂礼,听乐”为目标,在各类艺术类赛事中屡获佳绩,曾获评中山大学“优秀学生社团”
手风琴乐团 [107]
乐团旨在提供一个专业的手风琴交流与展示平台,培养高素质手风琴人才,开展健康向上、求实创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活动
吉他协会 [107]
协会宗旨是“推广吉他音乐、以乐会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送歌活动、音乐节、北极光音乐会、社团内部音乐沙龙、吉他教学讲座等

校区情况

播报
编辑
截至2023年,中山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达13726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96万平方米 [157]

广州校区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108]
占地面积:1.239平方公里 [108]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雅学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逸仙学院、体育部、艺术学院 [109]

广州校区北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108]
占地面积:0.209平方公里 [108]
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 [138]

广州校区东校园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 [108]
占地面积:0.989平方公里 [108]
院系设置: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心理学系、传播与设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院 [138]
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广州校区东校园建筑南,北学院楼图书馆工学院(夜景)工学院传播学院大楼学生宿舍区北门附近建筑东校区体育场
广州校区东校园景观

珠海校区

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 [108]
占地面积:3.571平方公里 [108]
院系设置: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学系(珠海)、哲学系(珠海)、国际金融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数学学院(珠海)、物理与天文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138]
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建筑珠海校区图书馆及南门教学实验大楼鸟瞰孙中山铜像珠海校区图书馆(夜景)隐湖畔逸仙大道校区全景风雨操场
珠海校区校园景观

深圳校区

通讯地址:深圳市光明区公常路66号(518107) [108]
占地面积:3.143平方公里(4714.5亩) [108]
院系设置: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材料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农学院、生态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先进能源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138]
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深圳校区建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深圳校区景观

行政管理

播报
编辑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校长、党委副书记
党委常务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山大学监察专员
党委副书记
常务副校长
副校长
参考资料: [19] [27] [204](截至2025年6月)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创始人
孙中山(创立:1924年) [1]
第一任校长
邹鲁(任职时间:1932-1940年) [110]
代理校长
许崇清(任职时间:1940年4月-1941年7月) [110]
张云(任职时间:1941年7月-1942年5月) [110]
金曾澄(任职时间:1942年5月-1945年9月) [110]
截至2025年6月 注:仅展示部分

校园环境

播报
编辑

马丁堂

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于1905年设计,落成于1906年;后为纪念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先生(Henry Martin)而改称马丁堂。马丁堂初为岭南学堂主要的教学、办公场所,并长期用作图书馆馆舍。其南面入口曾嵌有“MARTIN HALL”堂匾,现堂匾“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为费孝通所题。 [183]
马丁堂

怀士堂

位于中轴线上的怀士堂,又称小礼堂,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句铿锵有力的字句嵌刻在怀士堂墙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大学子。怀士堂前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是孙中山亲笔写下的校训。 [184]
怀士堂

格兰堂

格兰堂有“大钟楼”之称,自落成之日起,即为学校行政办公场所。身处校园中心的格兰堂,其一楼现在是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所在地。 [184]
格兰堂

校友情况

播报
编辑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名师云集,人才辈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优秀毕业生(含前身院校),广大校友奋斗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中大人的风采 [139]
校友(部分)
人文社会科学
数学自然科学
姜立夫、高兆兰、高由禧、王星拱、朱家骅黄际遇、张云、罗宗洛、何衍璿、戴辛皆、胡金昌、丁绪贤、邬保良蒲蛰龙、朱洗、胡世华、卢鹤绂、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杨遵仪陈国达、何杰、王之卓、陈可忠龙康侯林尚安叶良辅朱庭祜潘钟祥李一良
医学
工程学
农学
艺术学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主要荣誉
时间
奖项名称
2017年10月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发布,中山大学位列中国第八 [90]
2021年6月
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3]
2021年8月
位列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世界第233位 [91]
2021年9月28日
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4]
2022年2月14日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6]
2023年5月
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 [21]
2023年6月
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 [22]
注:仅展示部分

校园设施

百科校园大使协作认证

(更新于2024.05.29)

宿舍条件

空调
独立卫生间
独立浴室
上床下桌
四或六人间
WIFI
热水供应
洗衣房/洗衣机
热水器
住宿费1360元/年
门禁

校园环境

离地铁站近(3公里内)
5个食堂
清真档口
篮球场
足球场
羽毛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