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簡稱“中大”,位於廣東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國家“珠峯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等,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粵港澳高校聯盟、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成員。
[44]
[47]
1924年,孫中山親手將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如今該校由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於2001年10月合併而成。
- 中文名
- 中山大學
- 外文名
- Sun Yat-sen University
- 簡 稱
- 中大、SYSU
- 創辦時間
- 1924年(甲子年)
- 創辦人
- 孫中山
- 辦學性質
- 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
- 綜合類
- 學校特色
-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47]
985工程
211工程
全國重點大學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展開- 學校特色
-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47]
985工程
211工程
全國重點大學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2011計劃
強基計劃
珠峯計劃
中國旅遊教育合作聯盟 [60] [62]
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64] 收起
- 主管部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
-
陳春聲(黨委書記)
高松(校長) [43] - 專職院士數
-
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含雙聘5人)
[59]
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含雙聘2人) - 本科專業
- 141個
- 碩士點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4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4個(不含一級學科覆蓋)
專業學位類別43種
- 博士點
-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7個
- 博士後
- 科研流動站44個 [1]
- 院系設置
- 69個學院(系部)
- 校 訓
-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 校 歌
- 《中山大學校歌》
- 校慶日
- 11月12日
- 地 址
-
廣州校區南校園: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510275)
[55]
廣州校區北校園: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510080) [55]
廣州校區東校園: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外環東路132號(510006) [55]
珠海校區: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519082) [55]
深圳校區: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公常路66號(518107) [56] - 院校代碼
- 10558
- 主要獎項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截至2018年5月)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6項(截至2018年5月)
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0項(截至2018年5月)
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1年)
中山大學歷史沿革
編輯中山大學原中山醫科大學
嶺南大學醫學院
1866年,博濟醫局搬遷並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
廣東光華醫學院
中山大學主校區地點-廣州(51張)
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1909年春,廣東公醫學堂成立。1915年易名為廣東公立醫科專門學校,1924年改稱廣東公立醫科大學。
1925年併入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1年改稱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
中山醫科大學
中山大學(10張)
1954年,公立廣東光華醫學院與華南醫學院合併,成立新的華南醫學院,是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6年,華南醫學院改名為廣州醫學院。
1957年改名為中山醫學院,1961年被定為衞生部屬全國重點高等醫科院校。
1985年,經國家衞生部批准,中山醫學院改稱中山醫科大學。
2000年,經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報國務院同意,中山醫科大學由衞生部主管調整為廣東省主管
[2]
。
中山大學原國立中山大學
格致書院
中山醫科大學歷史圖片(4張)
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是美國友好人士在廣州創辦的一所私立大學,1927年收歸中國人自辦。嶺南大學建校之初,校址幾經變遷。先從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樓福音堂、花地萃香園,1900年又遷往澳門,1904年,將永久校址設在距廣州城東南十里的康樂村。
此後,經歷了戰火洗禮的嶺南大學,又於1937年南遷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嶺南大學得以重返康樂。
國立中山大學
1924年2月鄒魯接管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廣東法科大學兩校之後,即於當月24日召集三校學生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舉行大會,會上宣佈籌建國立廣東大學,並報告了籌備經過和進行計劃等。3月3日,廣東大學召開首次籌備會議,着重討論並通過了國立廣東大學籌備處組織大綱。為保證籌備工作的開展和國立廣東大學的順利開辦,孫中山親自動手籌措資金。1924年6月9日,孫中山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首任校長。
1924年6月21日,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和學生畢業典禮,孫中山委託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大元帥在會上宣讀了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峯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孫中山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
國立廣東大學定於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課。當時,學校並沒有舉行開學典禮與成立典禮。後又經校務會議複議,將開學典禮及成立典禮日定於1924年11月11日這一日,也就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的校慶日。
1925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成為廣東最高學府。
1926年8月17日,國民政府下令改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改名後,國內出現多所以“中山”為名的大學,如武漢、杭州、南京、上海、蘭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間,以蔡元培先生為院長的大學院有鑑於此,決定除保留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以資紀念外,其餘中山大學均改為所在地方名。
1928年3月,複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國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設師範學院,理工學院增設建築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遷至雲南澄江,1940年遷回粵北坪石。
1945年1月,中大被迫進行抗戰以來第三次遷校。坪石校本部師生先後撤往樂昌、仁化。據《國立中山大學滯留仁化員生概況》記載,由於仁化亦處於抗戰前線,學校不久又擇定校本部和研究院在龍川,師範學院在龍川龍母圩,理學院和工學院在興寧東壩朱屋,農學院在五華歧嶺,法學院在蕉嶺路亭,文學院、醫學院和先修班在梅縣縣城。後來,校本部、研究院、理學院緊急疏散到梅縣。
[3-5]
1945年,遷回廣州石牌等原址復課,1947年設置體育系,袁浚從武漢大學被聘至中大任體育系主任。
中山大學學校發展
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調出,組建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華南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華南師範學院(現華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天文系由趙卻民教授率領調往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陳國達教授率領全系師生49人調去湖南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哲學系由系主任朱謙之教授率領前往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由人類學系主任楊成志教授率領調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分別於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長沙、北京等地報到。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原中山大學文理院系與嶺南大學文理院系合併,組成新的中山大學。新組建的中山大學由石牌遷入原嶺南大學校址康樂園。中山大學原石牌校址,遷入了新組建的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等學校。中山大學原百子崗校址,興辦華南醫學院。
1952年11月25日,調整後的新的中山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首次調整後的新中山大學,設有中文、外文、歷史、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財政、金融、會計、貿易、企業管理、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等18個系, 另有俄文、會計、金融、企業管理4個專修科,中國語言文學、歷史、植物等3個研究所。
1953年7月開始第二次院系調整。
中山大學的財經、政法各系分別調至武漢大學、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等院校。同時對圖書、儀器、設備等進行了調配。中山大學圖書館原藏有前華南聯合大學及廣東法商學院所藏財經政法圖書資料,全部調配給中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
1954年,將全國惟一的語言系由中山大學調整到北京大學,語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帶領全系師生48人整體遷出。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現華南植物園)劃歸中國科學院管理。同時將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華中師範學院、廣東省立法商學院等院校部分有關科系師生調至中山大學。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山大學成為全國首批有權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單位之一。
1987年12月,國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成立。
1993年開始,教育部、衞生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學。
1997年,進入國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中山大學。12月,首批獲准試辦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
[7]
2007年, 經教育部批准,成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17所首批試點高校之一。
2010年,入選國家“珠峯計劃”。
中山大學(東校區)(62張)
2015年7月,中山大學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10]
11月3日,中山大學與深圳市政府舉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啓動。深圳校區選址深圳市光明新區,佔地面積約5000畝,是中山大學的主體校園之一,學校形成“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
中山大學(東校區)(78張)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山大學增列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7月,首批入選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9月,成為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單位。
[15-17]
2020年7月10日,中山大學成為粵港澳高校智慧校園聯盟創始成員。
[18]
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
[19]
10月29日,成為廣東省高校港澳台僑學生管理研究聯盟理事單位。
[20]
2021年1月,首批加入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
[21-22]
2月,中山大學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47]
10月21日,中山大學與澳門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旅遊教育合作聯盟”。
[61-62]
11月12日,中山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成立,這是該校成立的首個學部,也意味着中山大學學部制改革正式啓動。
[63]
2023年1月,中山大學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
[70]
2月8日,中山大學-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水平公共衞生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揭牌成立。
[80]
3月28日,中山大學成立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理學部、工學部、信息學部。至此,中山大學七大學部全部上線,標誌着中山大學正式進入探索“學校—學部—院系”三級學術治理體系階段。
[84]
中山大學辦學條件
編輯中山大學院系專業
學部名稱 | 所含院系 |
---|---|
嶺南學院、管理學院、旅遊學院、國際金融學院、商學院 | |
中山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光華口腔醫學院、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深圳)、藥學院(深圳)、附屬第一醫院、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第三醫院、中山眼科中心、腫瘤防治中心、附屬口腔醫院、附屬第五醫院、附屬第六醫院、附屬第七醫院、附屬第八醫院 | |
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博雅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歷史學系(珠海)、哲學系(珠海)、國際翻譯學院 | |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心理學系、新聞傳播學院、信息管理學院、國際關係學院、體育部、粵港澳發展研究院 | |
數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數學學院(珠海)、物理與天文學院、理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氣科學學院、海洋科學學院、生態學院、農學院 | |
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海洋工程與技術學院、航空航天學院、材料學院、智能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先進能源學院、先進製造學院 | |
計算機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軟件工程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 |
學院(系) | 招生專業 | 所屬校區(園) |
---|---|---|
漢語言文學 | 廣州南校園 | |
歷史學 | ||
哲學類(哲學、邏輯學) | ||
社會學類(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 |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 經濟學類(經濟學、金融學) | |
外國語言文學類(英語、德語、法語、日語) | ||
法學 | 廣州東校園 | |
公共管理類(行政管理、政治學與行政學) | ||
工商管理類(工商管理、會計學) | ||
心理學 | ||
新聞傳播學類(新聞學、傳播學) |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圖書館學、檔案學) | ||
數學類(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 | 廣州南校園 | |
物理學類: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理學) | ||
化學類(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廣州東校園 | |
地理科學類(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地理科學、城鄉規劃) | ||
生物科學類(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態學) | 廣州南校園 | |
材料類(材料物理、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廣州東校園 | |
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 | 電子信息類: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學) | |
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國家保密學院) | 計算機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保密管理) |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 ||
臨牀醫學(八年制) | 廣州北校園 | |
臨牀醫學 | ||
基礎醫學 | ||
法醫學 | ||
口腔醫學 | ||
口腔醫學(5+3一體化) | ||
預防醫學 | ||
藥學 | 廣州東校園 | |
護理學 | 廣州北校園 | |
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 | 漢語言文學 | 珠海 |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 | 歷史學 | |
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 | 哲學 | |
經濟學類(經濟學、金融學) | ||
外國語言文學類(英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朝鮮語、俄語) | ||
國際政治 | ||
旅遊管理類(旅遊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 | ||
中山大學數學學院(珠海) | 數學類(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 |
物理學類(物理學、天文學) | ||
大氣科學類(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 | ||
海洋科學 | ||
地質學類(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工程) |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
海洋工程與技術 | ||
核工程與核技術(普通班、中法合作辦學) | ||
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 | ||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
遙感科學與技術 | ||
人工智能 | ||
軟件工程 | ||
臨牀醫學 | 深圳 | |
預防醫學 | ||
藥學 |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生物醫學工程 | ||
電子信息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 | ||
計算機類(智能科學與技術、交通工程) | ||
航空航天類(航空航天工程、理論與應用力學) | ||
農學 | ||
生態學 | ||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
機械工程 |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
網絡空間安全 | ||
經濟學 | ||
工商管理 | ||
物理學 | ||
音樂表演(藝術類) | 廣州南校園 | |
公共事業管理(高水平運動隊) | 廣州南校園 | |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醫院、眼科研究所) | |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 |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深圳)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深圳福田) |
中山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9月,學校有5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6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5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43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4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有廣東省重點學科37個,其中攀峯重點學科20個、優勢重點學科17個。
[1]
[23]
[42]
[53]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生物學、物理學、基礎醫學、化學、數學、臨牀醫學、工商管理、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哲學、公共管理、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理論經濟學、口腔醫學、藥學、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海洋科學、地理學、外國語言文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大氣科學、心理學、政治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生態學、世界史、考古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民族學、法學、地質學、特種醫學、地球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網絡空間安全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核科學與核技術、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牀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特種醫學、醫學技術、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不含博士點覆蓋):系統科學、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城鄉規劃學、植物保護、藝術學理論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體育教育訓練學、設計藝術學、工程熱物理、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臨牀醫學博士、口腔醫學博士、資源與環境博士、生物與醫藥博士、電子信息博士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工商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法律碩士、臨牀醫學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口腔醫學碩士、公共衞生碩士、會計碩士、翻譯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社會工作碩士、金融碩士、應用統計碩士、國際商務碩士、保險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護理碩士、藥學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圖書情報碩士、審計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應用心理碩士、藝術碩士、體育碩士、電子信息碩士、機械碩士、材料與化工碩士、資源與環境碩士、能源電力碩士、土木水利碩士、生物與醫藥碩士、交通運輸碩士、城市規劃碩士、農業碩士、文獻與文化遺產保護碩士
哲學 | 工商管理 | 數學 | 化學 |
生物學 | 生態學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基礎醫學 | 臨牀醫學 | 藥學 | - |
截至2020年7月,根據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簡稱ESI)的統計,在ESI數據庫全部22個學科中,中山大學有20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入選學科數目並列全國高校第3位。其中有15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工程學 |
生物與生物化學 | 分子生物與遺傳學 | 植物與動物學 | 計算機科學 |
環境與生態學 | 微生物學 | 農業科學 | 免疫學 |
臨牀醫學 | 藥理學與毒理學 | 神經與行為科學 | 材料科學 |
社會科學總論 | 地球科學 | 精神病學與心理學 | 經濟與商業 |
注:根據ESI2020年7月統計結果 |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生物學、工商管理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學、人類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古代文學、英語語言文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人文地理學、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內科學(腎病)、神經病學、外科學(普外)、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衞生毒理學、藥理學、行政管理
廣東省重點學科(攀峯重點學科):理論經濟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牀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廣東省重點學科(優勢重點學科):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民族學、考古學、世界史、基礎心理學(二級學科)、海洋科學、統計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口腔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在2012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佈的第三輪全國高等院校學科評估中,按學科水平計算,中山大學有16個學科進入前5,32個學科進入前10。參評學科分數及排名如下:
學科名稱 | 評估得分 | 全國排名 | 學科名稱 | 評估得分 | 全國排名 |
---|---|---|---|---|---|
86 | 1 | 76 | 7 | ||
工商管理 | 87 | 2 | 世界史 | 75 | 12 |
87 | 3 | 82 | 10 | ||
臨牀醫學 | 85 | 4 | 地理學 | 79 | 8 |
82 | 4 | 69 | 6 | ||
中國史 | 84 | 5 | 護理學 | 76 | 8 |
79 | 6 | 外國語言文學 | 75 | 17 | |
海洋科學 | 74 | 4 | 統計學 | 74 | 15 |
基礎醫學 | 82 | 5 | 心理學 | 71 | 15 |
口腔醫學 | 75 | 5 | 69 | 12 | |
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 | 83 | 5 | 藥學 | 76 | 10 |
公共管理 | 83 | 5 | 數學 | 76 | 16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79 | 8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75 | 17 |
84 | 7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74 | 21 | |
生物學 | 82 | 8 | 軟件工程 | 72 | 23 |
76 | 5 | 法學 | 74 | 17 | |
理論經濟學 | 79 | 9 | —— | —— | —— |
中山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1年5月31日,中山大學有專任教師4471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746人、副高職稱1909人;研究生導師6399人(含兼職導師),其中博士生導師2790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7人(含雙聘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含雙聘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5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5人,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3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66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獲得者10名,國家衞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3人。 截至2021年5月底,以中山大學為依託單位,學校已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94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86項。此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項目9項,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9項,廣東省重大人才工程創新創業團隊項目27項;共有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78人次,農業部“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項目負責人2人次,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32人次。
[26]
姓名 | 學術專長 | 當選時間 | 所屬學部 | 備註 |
---|---|---|---|---|
主要從事手性催化配體和不對稱合成研究 | 2001年 | 化學部 | - | |
主要從事生物無機化學研究 | 2003年 | 化學部 | - | |
主要從事配位化學與分子磁性研究 | 2007年 | 化學部 | ||
主要從事功能配合物與晶體工程研究 | 2009年 | 化學部 | - | |
主要從事引力實驗的精密測量物理研究 | 2009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 | |
主要從事地震地質和新生代地質研究 | 2013年 | 地學部 | - | |
主要從事地球物理與深部構造研究 | 2015年 | 地學部 | - | |
主要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研究 | 2019年 | 地學部 | - | |
主要從事陸面過程機理與模式研究、陸面模式與氣象/地球系統模式耦合及其應用研究 | 2019年 | 地學部 | - | |
主要從事乳腺腫瘤的臨牀治療及其應用基礎和轉化研究 | 2019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 | |
主要從事光學光子學、激光、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等研究 | 1991年 | 數學物理學部 | 雙聘 | |
主要從事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研究 | 2003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雙聘 | |
主要從事腫瘤學研究 | 2005年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雙聘 | |
主要從事真空微納電子學研究 | 2009年 | 信息技術科學部 | 雙聘 | |
主要從事物理海洋學基礎研究 | 2015年 | 地學部 | 雙聘 |
姓名 | 學術專長 | 當選時間 | 所屬學部 | 備註 |
---|---|---|---|---|
主要從事魚類生理學及魚類養殖學的研究 | 1997年 | 農業學部 | - | |
主要從事腫瘤遺傳研究 | 2013年 | 醫藥衞生學部 | - | |
主要從事基礎工程設施安全維護理論與技術研究 | 2015年 | 土木、水利與建築學部 | - | |
主要從事眼前節疾病的應用基礎研究和臨牀診治 | 2001年 | 醫藥衞生學部 | 雙聘 | |
主要從事航天遙測、測控通信和深空探測工程等領域研究 | 2015年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雙聘 |
中山大學教學建設
培養目標
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模式
以“通識教育、大類教學、複合創新”的為本科教育觀念,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求創新”的為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特色。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堅持以提高質量、服務需求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培養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為着力點,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激發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完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推動碩博貫通培養,實施“優生優培”資助計劃,推動課程訓練和科研訓練結合,加強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和創新性研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培養學術人才;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機制,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加強行業實踐和職業能力培養,培養行業領袖人才。
質量工程
截至2021年11月,學校有10個專業入選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11個學科專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總數位居全國並列第4;58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總數位居全國並列第5;在近一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以獨立完成單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8項,總數位居全國並列第5。經濟、管理、工科、醫科等多個本科專業通過了國內(國際)認證,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等國際一流大學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順利通過相關國際認證。
[1]
國家級教學團隊 | 負責人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負責人 |
---|---|---|---|
臨牀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團隊 | 黎孟楓 | 國際金融課程羣教學團隊 | 陳平 |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 吳承學 | 實驗生理科學教學團隊 | 王庭槐 |
中國近現代史本科教學團隊 | 桑兵 | 法醫學專業課程教學團隊 | 趙虎 |
化學教學團隊 | 陳小明 | 行政管理教學團隊 | 馬駿 |
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性教學團隊 | 王金髮 | 外科學教學團隊 | 梁力建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團隊 | 李萍 | - | - |
漢語言文學 | 歷史學 | 哲學 | 人類學 | 化學 | 法醫學 | 護理學 |
行政管理 | 工商管理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網絡工程 | 臨牀醫學 | 會計學 | 預防醫學 |
微電子學 | 生物科學 |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 軟件工程 | 生物技術 | - | - |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生物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歷史學 | 哲學 |
中山大學 | 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
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
“深藍”海洋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
哲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
經濟管理 | 法學 | 信息技術 | 物理學 | 化學 |
生物學 | 公共衞生 | 基礎醫學 | 臨牀醫學 | - |
數學分析 | 生理學 | 中級宏觀經濟學 | 現代生命科學 | 現代化學實驗與技術 |
領導科學 | 人體寄生蟲學 | 無機化學 | 法醫病理學 | 細胞與遺傳學實驗 |
思想道德修養 | 行政管理 | 史學概論 | 放射診斷學 | 政府績效評估 |
細胞生物學 | 基礎會計 | 綜合化學實驗 | 醫學統計學 | 實驗生理科學 |
植物學 | 藥理學 | 中國古代史 | 旅遊地理學 | 牙體牙髓病學 |
有機化學 | 中國近代史 | 病理生理學 | 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 | 外科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人體解剖學 | 電動力學 | 中級微觀經濟學 | 大學英語 |
國際金融 | 公共關係學 | 信息資源共享 | - | - |
教學成果
中山大學設立了“中山大學學生創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專項基金”,鼓勵學生早期介入科研。學校學生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GMC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CM/ICM)、國際空中機器人大賽(IARC)、MathorCup高校數學建模挑戰賽、“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牀技能競賽、“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等學科競賽中成績優異。2021年,學校學子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CM/ICM)中獲特等獎、在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中獲金獎。2021年,在第十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中,學校獲得臨牀醫學專業八年制賽道金獎、臨牀醫學專業五年制賽道銀獎、預防醫學專業賽道銅獎。
[1]
中山大學社會評價
2017年10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發佈,中山大學位列中國第八。
年份 | 世界排名 |
---|---|
2012 | 451-500 |
2014 | 384 |
2015 | 321 |
2016 | 307 |
2017 | 297 |
2018 | 319 |
2019 | 295 |
2020 | 287 |
2021 | 263 |
2022 | 260 |
中山大學學術研究
編輯中山大學研究機構
截止2019年,中山大學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臨牀試驗研究中心、1個P3實驗室、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7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野外台站、1個公安部重點實驗室、3個衞生部重點實驗室、1個衞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分級登記實驗室、40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73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3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14個廣東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9個廣東省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及1個廣東省野外台站。
中山大學擁有1個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9個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廣東省重點智庫、1個國家漢辦重點基地,建設有60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37]
。
中山大學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是中山大學跨學科實體學術機構。
[71]
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 ||
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
數字家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牀試驗研究中心 | AMOLE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 | |
數字家庭互動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半導體照明材料及器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物聯網芯片與系統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臨牀醫學分子診斷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血管疾病診治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新藥成藥性評估與評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RFID與物聯網芯片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轉化醫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腫瘤醫學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長非編碼RNA與重大疾病國際合作基地 | |
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 | 粵港澳發展研究院 | --- |
教育部重點科研機構 | 生物無機與合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基因功能與調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 機器智能與先進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眼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腫瘤學與抗腫瘤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熱帶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熱帶大氣海洋系統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生物醫學大數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數字家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超算工程軟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食品與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轉化醫學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
廣東黑石頂地帶與非地帶性森林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 |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 |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 邏輯與認知研究所 | |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 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 |
衞生部重點科研機構 | 眼科學衞生部重點實驗室 | 腎臟病臨牀研究衞生部重點實驗室 |
輔助循環衞生部重點實驗室 | 醫藥生物衞生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公安部重點研究機構 | 視頻圖像智能分析公安部重點實驗室 | --- |
中山大學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山大學圖書館紙質館藏總量達953萬餘冊(件),其中古籍35萬餘冊,碑帖3.8萬餘件,徽州民間歷史文獻39萬餘件,民國時期文獻約14萬冊。數字資源收藏豐富,居於國內高校前列。其中網絡數據庫1084個,電子圖書254.7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14.7萬種,音視頻資源15.4萬小時。
中山大學圖書館是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IFLA)會員機構,環太平洋學術圖書館聯盟(PRRLA)成員館,教育部部級科技查新工作站和首批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華南地區中心,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華南區域中心,廣東省高校圖工委秘書處單位。
[35]
學術期刊
序號 | 期刊名稱 | 國際標準刊號(ISSN) | 國內統一刊號(CN) | 備註 |
---|---|---|---|---|
1 | ISSN0529-6579 | CN44-1241/N | - | |
2 | ISSN1000-9639 | CN44-1158/C | CSSCI來源期刊 | |
3 | ISSN1672-3554 | CN44-1575/R | - | |
4 | ISSN1001-7098 | CN44-1391/R | - | |
5 | ISSN1671-0275 | CN44-1570/R | - | |
6 | ISSN0253-9802 | CN44-1211/R | - | |
7 | 中華神經精神疾病雜誌 | ISSN1002-0152 | CN44-1488/R | - |
8 | ISSN1007-1793 | CN44-1195/R | SCI收錄,IF 3.822 | |
9 | ISSN1000-4432 | CN44-1119/R | - | |
10 | ISSN1674-7445 | CN44-1665/R | - | |
11 | ISSN1004-1613 | CN44-1114/C | CSSCI擴展來源期刊 | |
12 | ISSN1674-0890 | CN44-1649/G0 | CSSCI來源期刊 | |
13 | 南方經濟 | ISSN1000-6249 | CN44-1068/F | CSSCI來源期刊 |
14 | ISSN1674-3202 | CN44-1649/C | CSSCI來源期刊 | |
15 | 中華顯微外科雜誌 | ISSN1001-2036 | CN44-1206/R | - |
16 | ISSN1674-2486 | CN44-1648/D | CSSCI來源期刊 | |
17 | 現代哲學 | ISSN1000-7660 | CN44-1071/B | CSSCI來源期刊 |
18 | 中華腎臟病雜誌 | ISSN1005-8001 | CN44-1217/R | - |
19 | ISSN1009-976X | CN44-1510/R | - | |
20 | 嶺南急診醫學雜誌 | ISSN1671-301X | CN44-1539/R | - |
21 | 熱帶醫學雜誌 | ISSN1672-3619 | CN44-1503/R | - |
22 | ISSN1671-0770 | CN44-1485/R | - | |
23 | ISSN1671-8283 | CN44-1530/R | - | |
24 | ISSN1007-1423 | CN44-1415/TP | - | |
25 | 家庭醫生雜誌 | ISSN1004-6348 | CN44-1121/R | - |
26 | Gastroenterology Report | - | - | SCI收錄,IF 2.688 |
27 | - | - | CSSCI集刊 | |
28 | 中國公共政策評論 | - | - | CSSCI集刊 |
29 | 管理學季刊 | - | - | CSSCI集刊 |
30 | 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 | - | - | CSSCI集刊 |
31 | 當代港澳研究 | - | - | CSSCI集刊 |
中山大學科研成果
2019年共獲得35.59億元科研經費。“十三五”以來,學校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63項,居全國高校前6位;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年度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第二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獲資助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十三五”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項目4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類項目44項;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5項;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3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3項。當前,學校正在加快建設天琴中心、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精準醫學科學中心、中子譜儀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其中,“天琴計劃”2017年獲教育部批准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教育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立項;2018年國防科工局批准“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衞星立項,國撥經費5000萬元;珠海市政府投資超6億元支持“天琴計劃”載荷研究基地、上山道路及山頂激光測距台站的建設;激光測距台站已建成,將進行首次地月測距工作;深圳市政府已批覆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書立項,總投資超過12億元。南海研究院以整合學校海洋多學科羣研究力量、支撐海洋學科羣發展、促進海洋多學科交叉為目標,並以此為核心聯合多方力量建設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珠海)於2018年12月正式掛牌成立,由珠海市政府6年投資60億元建設,力爭建成為體現國家意志、肩負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建成為面向國際科技前沿的海洋創新基礎平台。
截止2018年底,學校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6項、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0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突出貢獻獎共33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16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60項,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5項。
截至2019年底,以中山大學為依託單位,學校已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87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1項。此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羣體項目9項,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9項,“廣東珠江人才計劃”團隊項目27項;共有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63人次,農業部“十三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項目負責人2人次,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32人次。
[26]
出版了《全元戲曲》、《全粵詩》、《葉名琛檔案-清代兩廣總督衙門殘牘》、《清水江文書》和《歷史·田野》等叢書和著作。同時在《Nature》、《Science》、《Cell》、《The Lancet》等高水平學術刊物發表一批高水平論文。
中山大學合作交流
編輯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學已與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00所院校簽署了校級合作協議,開展與高水平大學多層次、寬領域務實合作。學校與20多個國際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係,開展實質性合作,例如:化學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傑-馬裏·萊恩)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學萊恩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與天文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領導的AMS合作體開展戰略協作等。
學校已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200多所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本科交換或交流學習平台,不斷拓寬本科國際化辦學空間。
中山大學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2016年,學院獲得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國際認證和歐洲工程教育認證(EUR-ACE),標誌着學院辦學水平已經達到了法國及歐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學院榮獲中法兩國政府聯合頒發的“中法大學合作優秀項目”獎項。
中山大學共設立了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111基地”8個,地理學國際化示範學院入選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試點單位。學校在海外建有三所孔子學院。
中山大學毗鄰港澳,與港澳台高校及教育機構交流密切。在校的港澳台籍學生逾千人。學校與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餘個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其中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建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更是香港首個獲得卓越計劃資助的人文社科項目。中山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於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邀請三地共計28所精英高校入盟,搭建粵港澳高層次科研學術和人才交流平台,為國家及珠三角產業發展提供支撐;與香港中文大學、嶺南大學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構建校際合作發展長效機制;此外學校與港澳台高校積極開展師生交流項目,每年邀請港澳台師生近千人次到學校參與交流學習活動。
中山大學文化傳統
編輯中山大學校訓
中山大學校訓為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説:“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
明末清初,隨着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述:“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 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 問、思與立志的統一。
孫中山則處於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
中山大學校徽
中山大學校徽為圓形圖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洞窗圖案以國立廣東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大鐘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借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與大鐘樓外觀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內兩邊的樹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意寓中山大學位於嶺南地區。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體現了中山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澱和輝煌的歷史進程。校徽通常為標準綠色,代表生命、發展、永恆,象徵着中山大學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
[1]
中山大學校歌
中山大學校歌,創作於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學校為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並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廣泛徵求校內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國父手創 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 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樑”,將歌詞最後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 吾校矗立 蔚為國光 中山手創 遺澤餘芳
博學審問 慎思不罔 明辨篤行 為國棟樑 莘莘學子 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 不息自強 發揚光大 貫徹主張 振興中華 永志勿忘
中山大學校友之歌
中山大學校友之歌《山高水長》,由知名詞曲作家、中山大學中文系78級校友陳小奇(代表作《濤聲依舊》、《九九女兒紅》《大哥你好嗎》等)於母校建校75週年時所作,普遍被認作中山大學的第二校歌。在中山大學校友中廣為傳唱,是中山大學校友活動場合的必備曲目。
山高水長
陳小奇 詞曲
你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講了許多年
風裏的鐘樓,火裏的鳳凰,激揚文字的昨 天
你是一支美麗的歌謠,唱了許多遍
燈下的背影,清晨的書聲,青春不老的容顏
山高水長,根深葉茂
上下求索,海納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樣報得三春暖
千百個夢裏總把校園當家園
你是一座高高的山峯,矗立在南天
肩上的道義,筆下的風采,鑄成民族的尊嚴
你是一條長長的大江,延伸到天邊
甘甜的乳汁,芬芳的桃李,連接四海的眷戀
山高水長,根深葉茂
上下求索,海納百川
悠悠寸草心怎樣報得三春暖
千百個夢裏總把校園當家園,總把校園當家園
中山大學吉祥物
中大“馬丁堂守護神獸”石獅,是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鍾榮光從廣州城內覓得並遷入校園安置的,在康樂園裏已經默默佇立了近百年。作為典型的“南獅”,它口銜飄帶、腳踩小獅、半蹲回首,隔着草坪,遠望着鍾榮光先生當年的宅邸黑石屋。
對應於校訓的五隻“中大獅”造型,還原了中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基本態:“博學獅”呈直立狀,身着學位服,透出對學問的敬重與追求;“審問獅”靈動活潑作前撲狀,回首四望,充滿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獅”似在假寐靜思,伏地不動;“明辨獅”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懷疑指正;“篤行獅”造型則直接還原馬丁堂前石獅的動作神情,從蹲姿變為站立,充滿蓄勢待發之感。
中山大學現任領導
編輯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國家監委駐中山大學監察專員 | |
常務副校長 | |
副校長 | |
黨委常委 | 李善民 |
中山大學校友名人
編輯中山大學中大大師
人文社會科學 | |
---|---|
數學自然科學 | |
醫學 | |
工程學 | |
農學 | |
藝術學 |
中山大學中大學子
領域 | 姓名 | 簡介 |
---|---|---|
政界 | ||
原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委書記 | ||
第十三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主任委員、原郵電部部長、全國僑聯主席 | ||
張沈川 | 中國共產黨無線電通信事業的創始人,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原型之一 | |
原廣東省副省長、黨委常委 | ||
原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局長,國家安全部諮詢委員會委員 | ||
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務委員 | ||
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 | ||
原中國革命博物館館長、農工黨中央副主席 | ||
原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 | ||
現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原衞生部副部長 | ||
十二屆全國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省長 | ||
原國資委副主任 | ||
原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 ||
原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委員 | ||
原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
原廣東省政協秘書長,中國致公黨中央常委兼秘書長、致公黨廣東省委會主委 | ||
原中央委員、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
原廣東省副省長 | ||
現任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 ||
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 ||
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 ||
現衞生與健康委員會副主任 | ||
工商界 |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副總裁 | |
金利來集團董事長、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 ||
香港昌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 ||
中國U盤之父、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 ||
7天連鎖酒店董事長 | ||
財訊傳媒集團執行董事 | ||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 | ||
徐子沛 | 阿里巴巴公司副總裁 | |
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總裁 | ||
袁文輝 | Polycom全球副總裁 | |
廣東香江集團董事長 | ||
現任天涯社區董事長 | ||
酷狗音樂創始人、總裁 | ||
人文社會科學界 | 知名文學家、詩人、政治活動家 | |
古典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 | ||
著名語言學家 | ||
台灣知名音樂家、作曲家 | ||
著名民族學和民俗學者,曾擔任中南民族學院副院長(今中南民族大學) | ||
著名歷史學家,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主任、中共黨史系主任、一級教授 | ||
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 | ||
中山大學教授、“中國行政管理之父” | ||
著名外語學家、原廣東外國語學院(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院長 | ||
原廣州外國語學院院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 | ||
原廣西師範大學校長 | ||
賴江基 | 原暨南大學副校長 | |
知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副主席 | ||
著名文學學者,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 ||
現任南方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 ||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 ||
原《光明日報》總編輯 | ||
黃燦 | ||
現任華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 ||
現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 ||
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 ||
現任温州醫科大學校長
[79]
| ||
著名人類學家,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 | ||
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原廣州大學副校長 | ||
自然科學界 與工程界 | 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稻作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醫學家、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
醫學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
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地貌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 | ||
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
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南中國生物防治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山大學副校長 | ||
建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水稻育種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淡水藻類學家 | ||
機械工程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美國科學院院士、心血管專家 | ||
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院士 | ||
結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盧駿 | 別名盧觀桂,心血管病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總統醫療顧問
[32]
| |
天文學家、天文學史專家、中科院院士 | ||
稀土材料與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昆蟲學家、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魚類生理學、魚類養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中國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藥物學、腫瘤藥理學專家 | ||
眼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半導體微電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
真空微納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院士 | ||
數學家、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 ||
腫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內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
腫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藥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山大學所獲榮譽
編輯中山大學校園環境
編輯中山大學共有三個校區五個校園,總面積達9.15平方公里,分別坐落廣州、珠海以及深圳。廣州校區南校園佔地1.239平方公里,廣州校區北校園佔地0.208平方公里,廣州校區東校園佔地0.989平方公里,珠海校區佔地3.571平方公里,深圳校區佔地3.143平方公里(選址紅線面積)。
[33]
廣州校區南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510275)
佔地面積:1.239平方公里(1858.5畝)
廣州校區南校園景觀(14張)
廣州校區北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74號(510080)
佔地面積:0.208平方公里(312畝)
廣州校區北校園景觀(7張)
廣州校區東校園
通訊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外環東路132號(510006)
佔地面積:0.989平方公里(1483.5畝)
廣州校區東校園景觀(8張)
珠海校區
通訊地址: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519082)
佔地面積:3.571平方公里(5356.5 畝)
珠海校區校園景觀(8張)
深圳校區
佔地面積:3.143平方公里(4714.5畝)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10張)
- 參考資料
-
- 1. 中大簡介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2-06-20]
- 2.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佈局結構實施意見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5-27]
- 3. 中山大學與梅州 .梅州日報數字報[引用日期2020-09-06]
- 4. 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山大學 .廣州文史網[引用日期2020-09-06]
- 5. 一段堪比“西南聯大”的學術抗戰史,在粵北四市被揭開 .韶關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官網[引用日期2020-09-06]
- 6.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6-11]
- 7. 首批試辦示範性軟件學院的高等學校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2-26]
- 8. 基地簡介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19-06-09]
- 9. 教育部公佈50所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名單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02-24]
- 10.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全國高校實踐育人 創新創業基地”入選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06-20]
- 11. 權威發佈:“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佈 .鳳凰網資訊[引用日期2017-09-21]
- 12. 國防科工局與教育部新增8所共建高校 蘭州大學位列其中 .絲路明珠網[引用日期2018-08-04]
- 13. 九個月內6家高校相繼成立農學院,為何由冷轉熱?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8-09-25]
- 14. 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在京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19-03-25]
- 15. 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成立大會在西安成功召開 .人工智能信息網[引用日期2019-10-02]
- 16.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認定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02-28[引用日期2019-03-17]
- 17. 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立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19-07-05]
- 18. 粵港澳高校智慧校園聯盟成立 .暨南大學[引用日期2020-07-14]
- 19. 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關於確定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範高校的通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11-01]
- 20. 廣東省高校港澳台僑學生管理研究聯盟正式成立-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引用日期2020-11-02]
- 21.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在山東財經大學成立 .大眾日報[引用日期2021-02-02]
- 22. 10餘所“雙一流”高校參會!又一重要大學聯盟成立 .青塔網.2021-02-06[引用日期2021-02-09]
- 23.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下達2017年審核增列的 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 .教育部官網[引用日期2018-03-27]
- 24.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 學科名單的通知 .教育部[引用日期2017-09-21]
- 25. 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引用日期2016-01-24]
- 26. 師資隊伍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1-02-03]
- 27. 清華進入世界前20名!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世界大學排名出爐 .中國教育在線百家號[引用日期2020-09-03]
- 28. 我校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批立項建設 .中山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19-04-23]
- 29. 中山大學與梅州- 梅州日報數字報 .梅州日報[引用日期2020-08-16]
- 30. 陳伯達 .博雅人物網[引用日期2020-07-30]
- 31. 曾生(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博雅人物網.2020-07-20[引用日期2020-07-20]
- 32. 盧駿 .博雅人物網[引用日期2020-07-31]
- 33. 中山大學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20-08-31]
- 34. 教育部公佈第二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1-03-06]
- 35. 本館概況 .中山大學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3-20]
- 36. 中山大學 : Rankings, Fees & Courses Details .QSChina[引用日期2021-06-14]
- 37. “中山大學”號今日凌晨順利移至碼頭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1-06-18]
- 38. 安徽大學名列其中 .安徽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6-29]
- 39. “三項大學使命”MosIUR第五次發佈!南京大學內地高校第四 .新浪財經[引用日期2021-09-20]
- 40. 【軟科排名】-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軟科[引用日期2021-09-25]
- 41. 7家“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獲授牌! .澎湃[引用日期2021-10-06]
- 42.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下達2020年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2021-10-26[引用日期2021-11-12]
- 43. 高松任中山大學校長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 .教育部[引用日期2021-11-19]
- 44. 中山大學加入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 中山大學新聞網 .中山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21-12-12]
- 45. 廣汽集團與中山大學達成戰略合作 打造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1-05]
- 46. 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147所高校入選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2-02-14]
- 47.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公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02-14[引用日期2022-02-17]
- 48. 現任領導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2-11-05]
- 49. 科教司關於首批高等級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基地名單的公示 .科教司[引用日期2022-05-22]
- 50. 院系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2-06-20]
- 51. 中山大學2022年本科招生章程 .中山大學本科招生網[引用日期2022-06-20]
- 52. 刁振強 .其他.2022-07-24
- 53. 增116個,撤3個!2021自主審核單位學位點名單公佈 - MBAChina網 .增116個,撤3個!2021自主審核單位學位點名單公佈[引用日期2022-07-30]
- 54. 清北、浙大躋身全球學術50強,2022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佈 .界面新聞[引用日期2022-08-15]
- 55. 中大校區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2-09-04]
- 56.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引用日期2022-09-04]
- 57. 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2-09-04]
- 58. 教育部公佈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2-09-20]
- 59. 院士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2-10-06]
- 60. 澳大與內地三高校成立中國旅遊教育合作聯盟 .澳門大學[引用日期2022-10-22]
- 61. 澳大與內地三高校成立中國旅遊教育合作聯盟 .海外網.2022-10-22[引用日期2022-10-23]
- 62. 澳門大學與內地三所高校成立中國旅遊教育合作聯盟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10-24]
- 63. 中山大學啓動學部制改革,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部 .人民日報客户端[引用日期2022-11-17]
- 64. 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在京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2-11-25]
- 65. 院系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2-12-12]
- 66. 科學家發現最強同位旋混雜現象 .科技日報.2022-12-13[引用日期2022-12-13]
- 67. 福田區政府與中山大學簽署合作協議,福田人民醫院正式納入中山大學直屬附屬醫院管理體系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引用日期2022-12-21]
- 68. 經管學部成立 我校學部制改革正式啓動 .中山大學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11-14]
- 69. 密集官宣!985大學,再成立新學部! .騰訊新聞[引用日期2022-12-13]
- 70. 多名院士專家擔任學術委員,中大新增一跨學科科研平台 .南方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1-11]
- 71. 中山大學成立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 校長高松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雲南網[引用日期2023-01-11]
- 72. 王秦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引用日期2023-01-14]
- 73. 徐少華、黃業斌辭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職務 .羊城晚報-百家號[引用日期2023-01-14]
- 74. 政務要聞 .梅縣區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1-14]
- 75. 彭清華 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四川人大網[引用日期2023-01-14]
- 76.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命名單 .《中國人大》雜誌社[引用日期2023-01-14]
- 77. (兩會受權發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八個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委員名單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3-01-14]
- 78. 權威發佈丨四川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名單及簡歷 .四川省情網.2023-01-15[引用日期2023-01-17]
- 79. 學校領導- .温州醫科大學[引用日期2023-01-26]
- 80. 中山大學-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水平公共衞生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揭牌 .廣州日報[引用日期2023-02-08]
- 81. 中山大學2位副校長履新,其中一人為“80後” .南方日報[引用日期2023-02-26]
- 82. 新華社快訊:李鴻忠、王東明、肖捷、鄭建邦、丁仲禮、郝明金、蔡達峯、何維、武維華、鐵凝、彭清華、張慶偉、洛桑江村、雪克來提·扎克爾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劉奇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3-03-10]
- 83. 王帆擔任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 .南方Plus[引用日期2023-03-11]
- 84. 中山大學再成立五個學部,至此七個學部全部上線 .廣州日報[引用日期2023-03-29]
- 85. 今天,中山大學七大學部全部上線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23-03-2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