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骅

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朱家骅(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骝先,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景星学社社员。 [3-4]
少时先后就读于正蒙学堂、南得公学,1908年秋考入上海同济德文医学校(同济大学前身)。1935年5月,与厉麟似等留德归国著名人士,在南京创办了第一个代表中国官方的对德交流机构——中德文化协会
曾任任国民党中央政委会代理秘书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解放后随国民党逃往台湾
1963年1月3日,因患心脏病死于台北,终年70岁。 [1]
中文名
朱家骅
别    名
字骝先
性    别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
1893年5月30日
逝世日期
1963年1月3日
毕业院校
柏林洪堡大学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战场救护,任中国敢死团驻汉口代表。
毕业后,1914年赴德国留学,入柏林矿科大学研究地质。
朱家骅
1917年回国,到北京大学教德文。
1918年,公费赴瑞士研究地质学。
1920年,转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1922年,获地质学博士学位。
朱家骅肖像-北大教授
192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德文组主任。参加声援五卅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加入中国国民党,后受北洋政府通缉潜回原籍。
1926年,赴广州任石井兵工厂秘书,后转任广东大学教授。10月学校改称中山大学,任校务委员、代理校务委员长,主持校务。
1927年,广州四一五“清党” 后,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并任国民党中央广州政治分会委员,从此登上政治舞台。他创办两广地质调查所,兼所长,8月改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兼中山大学副校长,同年冬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口他提出“用新人,行新政”口号,借以培植亲信,扩大个人势力。
1929年3月,出席国民党三大,参加主席团,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
1930年11月,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后兼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长。
1931年底,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次年调任交通部部长。
1935年5月,与厉麟似等留德归国著名人士,在南京创办了第一个代表中国官方的对德交流机构——中德文化协会 [2]
1935年12月,任国民党中央政委会代理秘书长,次年春被聘兼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36年冬,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人物之一, 积极支持其反动的内战卖国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兼党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代理书记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兼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部长等职,继续被选为国民党第四、五、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在南京主持战时教育复员工作,竭力压制各地学生民主运动。
1948年冬,主持将中央研究院搬迁台湾, 把故宫等处大量珍贵文物书籍运往台湾。
1949年夏,在广州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不久随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此后曾任台湾国民党“总统府”资政。

人物逝世

播报
编辑
1963年1月3日,因患心脏病死于台北,终年70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