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珠區

鎖定
海珠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南部,介於東經113°14′~113°23′,北緯23°3~23°16″之間, [11]  北部與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隔江相鄰,東部、西部、南部分別與黃埔區荔灣區(原芳村)、番禺區相望。 [1]  轄區總面積90.40平方千米。 [11]  區域主體為海珠島、河南島,此外還有官洲島和丫髻沙島。截至2023年6月,海珠區轄18個街道 [19]  。截至2022年末,海珠區常住人口179.83萬人,户籍人口110.35萬人。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市政府於1950年7月將現海珠地區的3個區(蒙聖、洪德、海幢)合併,成立河南區。以後30年間,其名稱多次變動。1980年7月,稱海珠區。1986年6月,赤崗街道和新滘鎮劃入海珠區。 [11]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海珠區轄18個街道,區人民政府駐地海珠區廣州大道南999號。 [1]  2021年8月17日,海珠區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名單。 [8]  2022年7月,海珠區入選2022賽迪百強區,排名第40。 [10] 
2022年,海珠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2.52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478.02億元、增長14.8%。 [1] 
中文名
海珠區
外文名
Haizhu District
別    名
河南
行政區劃代碼
440105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廣東省廣州市
地理位置
廣州市南部
面    積
90.4 km²
下轄地區
18個街道
政府駐地
海珠區廣州大道南999號
電話區號
020
郵政編碼
51022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79.83 萬(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廣州塔、琶洲塔、純陽觀、海珠湖、古海岸遺址、赤崗塔、鄧世昌故居、息園遺址等
車牌代碼
粵A
地區生產總值
2502.52 億元(2022年)

海珠區建置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市政府於1950年7月將現海珠地區的3個區(蒙聖、洪德、海幢)合併,成立河南區。以後30年間,其名稱多次變動。
1980年7月,稱海珠區。
1986年6月,赤崗街道和新滘鎮劃入海珠區。 [11] 
1993年至1994年11月,海珠區與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黃埔區、番禺縣等周邊縣、區開展區域界線勘定工作,完成區域之間的界線勘定約40千米,制定《海珠區勘定行政區域界線的意見》。 [11] 
海珠區

海珠區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珠區轄18個街道(26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區人民政府駐地海珠區廣州大道南999號。 [1]  [19] 
海珠區行政區劃(截至2021年10月31日)
/
/

海珠區地理環境

海珠區位置境域

海珠區位於廣州市南部,介於東經113°14′~113°23′,北緯23°3~23°16″之間, [11]  北部與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隔江相鄰,東部、西部、南部分別與黃埔區荔灣區(原芳村)、番禺區相望。 [1]  轄區總面積90.40平方千米。 [11] 

海珠區地形地貌

海珠區地處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北部,北面、南面分別瀕臨珠江廣州河段的前、後航道。總的地勢是北高南低,地貌類型可分為低丘、台地和平原三種,以三角洲平原為主。北部從西往東為一列略有起伏的低丘崗巒,海拔一般約50米,最高的聖堂崗海拔54.3米;台地分二級,一級海拔約40米,另一級海拔約20米;南部和東部為河海沖積的沙洲平原,河網密佈,一般海拔10米以下。區內有很多由風化剝蝕、海浪侵蝕或堆積而造成的遺蹟,如七星崗海蝕遺蹟、七星崗丹霞地貌、七星崗“鱗石”地貌、松崗及赤沙的沙堤及赤崗塔甌穴羣等。 [12] 

海珠區氣候

海珠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位於北迴歸線以南。由於四周環水,氣候具有海洋性較強的特點。全年暖熱,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較小,乾濕季節明顯。年平均氣温21.8℃,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温13.3℃,極端最低氣温0.0℃,出現在1957年2月11日;最熱為7月,平均氣温28.4,極端最高氣温38.7℃,出現在1953年8月12日。日平均氣温全年均在0℃以上。無霜期年平均33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6小時,年總輻射4489兆焦/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約1694.1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4月至9月,雨季長達6個月,平均降雨量為1391.1毫米,佔年降雨量的82.1%。旱季總降雨量只有303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17.9%。5月最多,達293.8毫米,佔全年的降雨量的17.3%,最少為12月,只有24.7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1.5%。極端日最大雨量為284.9毫米,出現在1955年6月6日。冬夏季風交替是區內季風氣候突出的特徵,冬季吹偏北風,夏季吹偏南風,每年4~8月盛行夏季風,9~3月盛行冬季風。夏季風盛行季節,有時會受熱帶風暴和颱風侵襲。冬季風盛行季節,有時會受強冷空氣南下影響,會形成“寒露風”和“霜降風”天氣。 [12] 

海珠區水文

海珠區境內河道屬珠江流域,水系具有珠江三角洲河網的特色,漢道眾多,主要有西北部的海珠湧、東北部的黃埔湧、南部的赤沙落—石溪涌3個水網系統。主要河道有一級河(一類河涌):石榴崗河、黃埔湧、海珠湧等20條,總長50.85千米;二級河(二類河涌):龍潭湧、淋沙湧、五鳳湧等20條,總長20.05千米;三級河(三類河涌):康樂湧、大塘湧、北山湧等36條,總長44.9千米。河流總長度115.8千米,河網密度1.3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0.9億立方米,年排澇量0.5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0.7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石榴崗河,從東到西流經侖頭、土華、海珠湖,長5.75千米,流域面積20平方千米,平均流量8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土華湧、龍潭湧、大塘湧等。 [12] 
海珠區地圖 海珠區地圖

海珠區自然災害

海珠區的自然災害主要是大風災和洪水。由於處於洪潮混合作用區,加上區內河網密佈,地勢平坦偏低,雨季易受來自北江、西江、流溪河的洪水襲擊,易產生水浸或內澇。受潮汐影響,有5~6月的“龍舟水”,8~9月的“白露湯”。每年7~9月從西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形成的熱帶風暴及颱風,常影響農作物收成。另外受冷空氣南下影響,寒露節氣前後會形成“寒露風”天氣,霜降節氣前後會形成“霜降風”天氣,影響農業生產。 [12] 

海珠區人口

截至2022年末,海珠區常住人口179.83萬人。户籍人口110.35萬人,增長0.76%;全區户籍人口中出生率6.91‰,户籍人口死亡率7.6‰,自然增長率-0.7‰;出生性別比116.77%。 [20] 

海珠區經濟

海珠區綜述

根據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海珠區地區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達到2086.93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3億元,同比增長9.0%;第二產業增加值342.95億元,同比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1742.05億元,同比增長2.1%。海珠區GDP增速高於全國(2.3%)、省(2.3%)、市(2.7%),增速位居全市第六。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0.1:16.4:83.5,第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1.8%和57.9%。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6.0%,經濟密度達23.09億元/平方千米,人均GDP達11.78萬元。
2021年,海珠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2405.16億元,同比增長9.3%。 [1] 
2022年,根據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海珠區地區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達到2502.52億元,同比(下同)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億元,下降8.2%;第二產業增加值450.69億元,增長5.5%;第三產業增加值2050.68億元,增長0.6%。海珠區GDP增速高於市(1.0%),排名全市第5。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0.1:18.0:81.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升0.4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10.4%,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7.8%,經濟密度達27.68億元/平方公里,人均GDP達13.83萬元。 [13]  [23] 
財政
2022年,海珠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20億元,增長24.1%,排名全市第1;其中税收收入29.13億元,下降21.2%;非税收入40.07億元,增長112.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8.13億元,增長4.3%。
税收
2022年,海珠區税收總收入167.88億元,下降30.4%,累計辦理新增減税降費及退税緩費超38億元。 [23] 
固定投資
2022年,海珠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478.02億元,增長14.8%,排名全市第1。其中,完成建設改造投資額208.39億元,增長2.5%;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額269.63億元,增長26.6%。 [23] 
人民生活
2022年,海珠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30元,增長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支出45419元,下降9.3%。 [23] 
重點項目
2022年,海珠區牽頭60個市“攻城拔寨”重點建設項目全年累計完成投資額196.07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121.7%。 [23] 

海珠區第一產業

2022年,海珠區農業實現總產值2.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降5.2%,比上年收窄17.5個百分點。全年蔬菜產量1.32萬噸,增長7.0%;水果產量0.32萬噸,下降19.6%;水產品產量0.32萬噸,下降6.0%。 [23] 

海珠區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海珠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806.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降9.4%。受國際形勢影響,天然氣價格迅速飆升,市場需求減少,規模以上供應業實現產值660.41億元,下降10.6%。規模以上製造業受疫情期間停工停產影響,實現產值145.92億元,下降2.5%。吸引超50家優質企業及都市工業項目落户,2022年全區工業增加值增長8.8%,排名全市第1。 [23] 
建築業
2022年,海珠區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892.85億元,增長2.0%。16家億元以上企業實現正增長,3家龍頭企業合共實現產值653.09億元,增長5.4%,拉動行業增速4.0個百分點。 [23] 

海珠區第三產業

2022年,海珠區新引入30餘家數字經濟產業鏈企業,成立琶洲產業互聯網聯盟,篩選推廣59個產業互聯網運用場景,培育5個市數字經濟應用場景標杆案例。加快推進“琶洲算谷”建設,組建全國首個算法產業聯盟——琶洲算法產業聯盟,舉辦首屆廣州·琶洲算法應用國際大賽,認定首批3個算法產業基地,推動百度飛槳人工智能產業賦能中心落地,積極引進一批優質算法項目。加快佈局遊戲產業,組織召開3場遊戲行業座談會,推動企業遊戲產業項目落户我區。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571.23億元,增長22.5%。 [23] 
2022年,海珠區規模以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65.80億元、349.58億元。 [23] 
會展文旅業
2022年,海珠區打造“數字+總部+會展”新高地,成立全市首個會展產業聯盟,首批成員單位包括28個單位,發佈全區會展要素。全年舉辦展會83場次,展覽面積305.7萬平方米。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會展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4.26億元、19.87億元。 [23] 
金融業
2022年,海珠區共有境內外上市企業10家,上市後備企業32家。2022年,全區金融業實現增加值68.70億元,增長9.5%。 [23] 
對外經濟
2022年,全區外貿進出口總額259.8億元,下降22.0%。其中,出口額191.9億元,下降23.6%;進口額67.9億元,下降17.2%。全區實際利用外資26.15億元,下降32.7%。 [23] 

海珠區交通運輸

海珠區是廣州市能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縣,和深圳珠海經濟特區的重要通道。區內河涌密佈,水上交通方便,不僅是廣州市區內的重要水路航道,還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內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區內有客運貨運碼頭,船舶可直達汕頭海口三亞廈門等沿海城市。陸路有主幹道、次幹道、支路,三級路網遍佈海珠區,12座跨江大橋與市內各區相連,內環路環城高速公路橫貫海珠區,廣州地鐵2號線廣州地鐵3號線廣州地鐵4號線廣州地鐵8號線、廣州地鐵18號線,廣佛線廣州地鐵APM線通過行政區。
海珠區交通 海珠區交通

海珠區政治

蔡澍:區委書記 [21] 
毛松柏: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 [9]  [22] 

海珠區社會事業

海珠區教育事業

2022年,海珠區全年新開辦公辦幼兒園(區)2個,轉制民辦幼兒園(區)7個,實施中小幼擴班工程89個。新增中小學、幼兒園公辦學位1.16萬個。建有“1+X+Y”課後服務模式,“雙減”漸顯實效長效,全區近八成義務教育學校提供特色託管,開設素質特色課程1543門,午休“平躺睡”比例大幅提升至99.1%。新增區少年宮學校分教點3個,培育“雙減”教研基地試點學校5個。10所學校獲評廣州市紅色教育示範校,數量排名全市第1。實施教育集團2.0工程,新增教育集團成員校13個。完成9個校園新建和改擴建項目。 [23] 

海珠區科學技術

2022年,海珠區有高新技術企業665家,其中“四上”高新技術企業363家。全年發明專利授權量2524件,增長17.6%。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零的突破,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75家、創新型中小企業310家。入選廣州市獨角獸企業6家,連續三年位居全市第1;入選未來獨角獸企業13家,位居全市第3;入選廣州擬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百強企業9家。 [23] 

海珠區文化事業

2022年,海珠區出台《廣州市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案》《海珠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二天油製作技藝”入選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素馨花傳説”“廣州剪紙”等5個項目入選市級名錄。成立文物監測中心,完成興仁書院等文物的修繕工程。南石頭監獄遺址、第一次勞動大會舊址、赤崗塔獲評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建成圖書館、文化館分館78個。舉辦各類文化活動630場,開展第十屆“中國(廣州)潮流文化周”“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藝術展演廣州街舞專場”。 [23] 

海珠區體育事業

2022年,海珠區出台《廣州市海珠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新建重建社區體育健身設施49處,建成莊頭智能體育公園。開展“海珠體育薈”活力海珠杯系列賽事、全民健身月系列活動、“活力海珠·樂滿新春”線上樂遊活動,新增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802名,新增註冊運動員1379人,新增註冊射擊、射箭、柔道、冰球、攀巖、速度輪滑和滑板項目。 [23] 

海珠區醫療衞生

截至2022年末,海珠區共有醫療衞生機構558間。共有托育服務機構79間、普惠托育機構5家。建成醫養結合機構19家、省級老年友善醫療機構11家。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全區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國家基本藥物配備使用金額比例100%達標,開展醫保定點一體化管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海珠區婦女兒童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海珠灣院區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累計培訓金牌家醫163名、進階課程家醫25名、金牌護士29名、進階課程護士12名,打造區域性聯合醫務工作室13間;組建家庭醫生團隊98支,其中全國優秀家庭醫生團隊1個、市級五星級家庭醫生9名,建成中英合作全科醫學培訓示範基地1個、省家庭醫生培訓基地2個,全人羣簽約率39.69%,重點人羣簽約率78.28%。海珠區素社街道基立新村社區獲評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23] 

海珠區社會保障

2022年,海珠區新增就業2.2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1.58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6657人。海幢街道杏壇社區獲評國家級充分就業社區。建立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制跟蹤服務工作機制,建立“一人一檔”,實施“一人一策”,提供“1311”服務,分級幫扶就業困難人員1.64萬人次。舉辦“海創季”第十季創業大賽暨第六屆“海青杯”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開展“粵菜師傅”培訓1661人次、“南粵家政”培訓6894人次、創業培訓432人次。全區創新創業(孵化)示範基地12家,基地實有在創企業838家,帶動就業7424人。
2022年,海珠區安排用於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支出104.75億元,下降1.6%,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80.8%。其中,教育支出37.02億元,增長9.0%;衞生健康支出18.84億元,下降8.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7.26億元,增長17.8%。
截至2022年末,海珠區五大險種參保人數212.35萬人次,下降1.8%。其中,參加養老保險50.03萬人次,失業保險52.64萬人次,醫療保險56.98萬人次。全面落實低保低收、特困人員、困難家庭等認定提標,低保標準提高至1196元/人/月,低收入困難家庭認定標準提高至1794元/人/月,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提高至1914元/人/月,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養育標準提高至2808元/人/月。全年發放低保金、特困金、散居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補助金、臨時救助等保基本民生資金共計約7205.31萬元,惠及約6萬人次。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4285.74萬元,惠及人次17.87萬人次,增長2.1%。
2022年,海珠區建成頤康服務站134個、家庭養老牀位2900張。全區現有長者飯堂58個,全年累計服務約28.4萬人次。掛牌設立18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一人一檔”動態管理困境兒童1075名。成立社區慈善基金18個,新增慈善空間31個。開展廣州市海珠區“慈泉杯”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資助社會公益服務項目18個。與對口幫扶的大埔縣、豐順縣共建產業園區全年引進重點項目12個,在全省率先建立支持對口幫扶地區“會展業幫扶”機制,支持和鼓勵脱貧地區參加廣交會、茶博會、鄉村振興展覽會等,打響品牌知名度。全年東西部協作消費幫扶總額增長15.4%。 [23] 

海珠區歷史文化

海珠區名稱來歷

海珠得名於古代廣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與海印石、浮丘石合稱“廣珠三石”,又稱“羊城三石”“珠江三石”。在古代廣州珠江河段中,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東,今海印橋、海印公園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李調元的《粵東筆記》、範端昂的《粵中見聞》中對“珠江三石”均有記載。
海珠石因長年受泥沙沖積,漸與珠江北岸陸地部分連接,民國十七年(1928年),被闢為海珠公園,民國二十年(1931),擴築新堤(今沿江西路)時,與珠江北岸連成一片。民國二十一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2-1933年),分別修築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橋均以此命名。

海珠區民俗文化

海珠區大部分風俗與廣州市其他老城區基本相同,區內東南部原為農村地帶的居民傳統風俗觀念保留較多。傳統節日主要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各種應節儀式讓傳統節日變得莊重,富有地域特色,為人民羣眾的生活增添趣味。民間誕會主要有正月十九“穿天補”、正月廿六“觀音開庫”、二月初二“土地誕”(社日)、二月十三“洪聖誕”、三月初三“北帝誕”、三月廿三“天后誕”、四月初八“浴佛節”、四月十七“金花誕”、五月十三“關帝誕”、七月十四“盂蘭盆節”、七月廿四“鄭仙誕”、九月廿八“華光誕”等,部分誕會已不再舉辦。 [11] 

海珠區文物古蹟

  • 綜述
海珠區區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琶洲塔、廖仲愷何凝香紀念館、綸生白公祠及“樂善好施”牌坊、康樂園早期建築、鄧氏宗祠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海幢寺、純陽觀、古海岸遺址、赤崗塔等23處。更有黃埔古港遺址及黃埔村早期建築。全國科普教育基地7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個。轄區內有紀念館3處,鄧世昌紀念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十香園紀念館。 [12] 
  • 鄧世昌紀念館
鄧世昌紀念館,位於寶崗路龍涎裏鄧氏宗祠內。為紀念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而設,以省文物保護單位鄧氏宗祠為館址,1994年9月開館,佔地4700平方米,是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位於紡織路東沙街18號,是以“廣州大元帥府舊址”為名的,2011年底,建為紀念館。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六年(1917年)、民國十二年(1923年)在此建立大元帥府,領導民主革命。紀念館佔地8020平方米,南北主樓屬三層券拱式建築。十香園紀念館又稱隔山草堂,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昌崗中路懷德大街內,建於清朝咸豐年間,是嶺南畫派啓蒙祖師居巢、居廉居住、作畫以及授徒的地方,被譽為“嶺南畫派發源地”。面積約530平方米,內有3座普通平房。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曾在此學畫。 [12] 
鄧世昌紀念館 鄧世昌紀念館
  • 琶洲塔
琶洲塔,位於新港東路,又稱海鰲塔,是清代羊城八景“琶州砥柱”一景。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為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外觀9層內分17層,高59米。琶洲塔曾作為導航標誌,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琶洲塔 琶洲塔
  • 黃埔古港遺址
黃埔古港遺址,位於新港東路黃埔村、石基村一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埔古港素有“粵海第一關”之稱,是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窗口,見證了“海上絲路”的繁榮。黃埔古村因黃埔古港而繁榮,人才輩出,至今保存着古港口、古宗祠廟宇、古民居和名人故居等眾多建築遺蹟。 [12] 
黃埔古港遺址 黃埔古港遺址
  • 綸生白公祠
綸生白公祠,位於華洲街龍潭村內,白公祠俗稱白家祠,始建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落成。白公祠西面有“樂善好施”花崗石牌坊,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兩廣總督奉旨建立,是廣州現存唯一表彰慈善家的古牌坊。祠與牌坊於2002年7月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綸生白公祠 綸生白公祠
  • 小洲村
小洲村,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東南部小洲東路,面積4.5平方千米,四面環水,古稱“瀛洲”。元末明初建村,八卦型佈局,村內的古建築、小橋、古樹、古巷、古碼頭、界碑石、古商業街等,都較好地保存下來。2000年12月列入廣州市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區,2007年11月榮獲“中國鄉村旅遊最佳古村鎮獎”。 [12] 

海珠區方言

海珠區居民的主要方言是粵語粵語屬漢藏語系漢族漢方言,由古代漢語演變而來,始於秦軍徵百越,在歷史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中演變,逐漸形成近現代有着許多獨特的詞語、具有濃厚廣州地方特色的地區語言,在形式上具有單音節詞較普通話多等明顯的特點。改革開放以後,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外來人口增加、普通話普及推廣,粵語在學校教育、政府機構、衞生醫療、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及大眾娛樂等方面的應用逐漸減少。 [11] 

海珠區風景名勝

  • 廣州塔
廣州塔,俗稱“小蠻腰”,位於新港中藝苑路。2010年9月建成時為國內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整體高600米。有觀光、發射、展示三大功能。塔體白天銀灰夜晚五彩,是廣州的新地標,以“塔耀新城”被列入新羊城八景。 [12] 
廣州塔
  • 海珠湖公園
海珠湖公園,位於新滘中路南部,與廣州塔、花城廣場呈一直線。2011年9月開放。公園面積2248.3畝,其中湖心區1422.6畝,綠化配套用地825.7畝。海珠湖由內湖和外湖組成,外湖由6條河涌相連組成,環抱着圓形內湖,故被喻為“金鑲玉”。 [12] 
海珠湖公園
  •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位於赤崗,2002年底正式投人使用,是亞洲較大、世界第三大的多功能會展中心,每年兩屆的廣交會在此舉辦。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創下兩項“世界第一”:單體展館面積最大—39.5萬平方米;鋼橫架跨度世界最長——每個展廳的頂部由6個長達126.6米的大跨度預應力張弦梁鋼管析架支撐。 [12]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
  • 萬畝果園
萬畝果園,位於海珠區東南部,主要由上湧果樹公園、海珠湖、石榴崗河、龍潭果樹公園、瀛洲生態公園和小洲村等景點組成。其中瀛洲生態公園1998年建成,總面積142公頃,種有各類果樹5萬多株,是廣州最大的農業生態公園。 [12] 

海珠區地方特產

海珠區主要有土華石碘龍眼、尚書懷荔枝、紅肉楊桃、瀝溶紅嘴雞心黃皮、侖頭甜橙、大塘番石榴、嶺南木瓜等。龍眼已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以小洲村出品的石破龍眼最為出名。著名糕點有成珠荼樓製作的小鳳餅(又名雞仔餅),21世紀初店已停業,但名餅製法早已傳開,成為廣州特色餅食之一。 [12] 

海珠區榮譽稱號

2020年7月,海珠區入選2020中國秋季休閒百佳縣市。 [2] 
2020年9月10日,海珠區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榜”排名第38位。 [3] 
2020年11月,海珠區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4] 
2020年11月17日,海珠區榮獲2020中國樓宇經濟領軍發展城區獎。 [5] 
2020年12月,海珠區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 [6] 
2020年12月,海珠區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 [7] 
2021年8月17日,海珠區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名單。 [8] 
2022年7月,海珠區入選2022賽迪百強區,排名第40。 [10] 
2023年3月,入選2023年賽迪創新百強區,排名第42名。 [14] 
2023年8月,入選2023賽迪百強區,排名第40名。 [15] 
2023年8月29日,入選廣東省基層衞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單位名單。 [16] 
2023年12月,入選賽迪投資競爭力百強區(2023),排名第33。 [17] 
2024年1月,海珠區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