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音樂

鎖定
廣東音樂,是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廣府方言區的傳統絲竹樂種,是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漢族音樂 [20]  ,是廣府文化的代表之一 [12-13]  。其前身主要是粵劇過場音樂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約在二十世紀初期,發展成為獨立演奏的器樂曲,流傳到外地後,被稱為廣東音樂。 在20世紀20-30年代達到鼎盛,廣東音樂開始在全國流行 [1]  。進入40年代後,不少廣東音樂名曲更成為了國宴、迎賓音樂而被譽為“國樂”。 [11] 
代表性曲目有《彩雲追月》《平湖秋月》《柳浪聞鶯》《月圓曲》《醉翁撈月》《旱天雷》《賽龍奪錦》《步步高》《倒垂簾》《娛樂昇平》《雨打芭蕉》《雙鳳朝陽》《楊翠喜》《雙聲恨》《春郊試馬》《山鄉春早》等。 [13-19]  [23-25] 
2006年5月20日,廣東音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49。 [2] 
中文名
廣東音樂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遺產類別
傳統絲竹樂
遺產編號
Ⅱ-49

廣東音樂歷史淵源

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2張)
廣東音樂是流行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廣府方言區的傳統絲竹樂種,它以輕、柔、華、細、濃的特點和清新流暢、悠揚動聽的風格備受民眾的喜愛,影響遍及大江南北,流行於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 [21] 
廣東音樂有四百餘年的歷史,自明清以來,經歷了萌發期、發展期和成熟期等階段,曲名和樂譜可稽的樂曲現有五百多首。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雙聲恨》、《三寶佛》、《步步高》、《平湖秋月》、《娛樂昇平》、《賽龍奪錦》等。其樂隊有多種組合,最典型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五架頭”(又稱“硬弓組合”,即二絃、提琴、三絃、月琴、橫簫)和“三架頭”(粵胡、揚琴、秦琴),各種絲竹樂器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全面展示了絲竹音樂的精微和華美。 [21] 
20世紀20-30年代是廣東音樂的興盛時期,出現了許多專業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呂文成、易劍泉、尹自重等。約在1926年間,受江南絲竹影響,呂文成將二胡引進港、澳,並改用鋼絲琴絃,移高定弦,創制了發音清脆明亮的粵胡(又稱高胡),後又加入揚琴、秦琴,並以高胡為主奏樂器,此為“三件頭”,又稱“軟弓”。後來在“三件頭”的基礎上加入洞簫、笛子、椰胡等絲竹樂器,樂隊進一步擴大,大約在1930年左右定型,這一時期的代表曲目有何柳堂的《賽龍奪錦》《鳥驚喧》《醉翁撈月》《七星伴月》;呂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獅》《岐山風》《焦石鳴琴》;尹自重的《華胄英雄》及易劍泉的《鳥投林》等。自20世紀20年代初到1949年,廣東音樂創作樂曲多達300首,其中約50首至今仍流傳於海內外。世有“凡有華僑處,即有廣東音樂知音”之説。 [1] 
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東音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音樂工作者對廣東音樂進行蒐集、整理,並對廣東音樂的和聲、配器等方面進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樂譜,創作並演出了大量優秀曲目,如陳德巨的《春郊試馬》、林韻的《春到田間》、劉天一的《魚遊春水》和喬飛的《山鄉春早》等。 [3] 

廣東音樂基本特徵

廣東音樂樂器演變

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3張)
十九世紀初,廣東音樂以“硬弓五架頭”二絃、竹提琴、橫笛或短喉管、月琴、三絃為主,音色激烈、音量宏大,但隨着人們的審美觀念轉變,粵劇不再使用高腔、假嗓演唱,硬弓組合漸漸被“軟弓五架頭”高胡、椰胡、揚琴、秦琴、橫簫或洞簫所替代。 [26] 

廣東音樂音樂風格

廣東音樂作品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活潑、明快的作品佔了很大比重,抒情、明朗的作品也不少,有一些作品是風趣、詼諧的或富有造型性的,也有些作品是哀怨的或帶有敍事風格的,許多廣東音樂作品帶有一些“民族輕音樂”體裁的特色。二是音樂結構精短、簡潔、集中是其傳統特色。三是調式上常用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的徵調式、宮調式、商調式、羽調式,而角調式較少。在這些調式中,徵調式最為多見。在調式音階上重用微分音7,4的“乙凡調”特性使音樂更具神韻。四是多使用富於特色的五、六、八度音程的大跳,賦予音樂更強的明快、活潑的現代感。五是有許多精巧的加花、變奏、裝飾、滑音手法。 [2] 

廣東音樂結構形式

廣東音樂曲式是樂曲的結構形式,是藝術作品形式之一。曲式取決於作品表現之內容,形式由內容而決定。廣東音樂產生多種的曲式結構,其源於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所以説,曲式結構的發展,是作品表現之內容變化而來的。綜觀廣東音樂一百多年曲式發展史,走過了沿襲傳統樂曲、借鑑出新、自主創新等階段;經歷過從簡單到複雜、從單調到豐富的過程。它的曲式結構不拘一格,可以説是融會中西,豐富多樣,多姿多彩。概括起來大體有:單段體、二段體多段體、變奏曲體、迴文曲體、串曲體、組曲體和複合樂段曲體等八種。 [4] 

廣東音樂代表作品

廣東音樂的代表性曲目有《彩雲追月》《平湖秋月》《柳浪聞鶯》《月圓曲》《醉翁撈月》《旱天雷》《賽龍奪錦》《步步高》《倒垂簾》《娛樂昇平》《雨打芭蕉》《雙鳳朝陽》《楊翠喜》《雙聲恨》《春郊試馬》《山鄉春早》等。 [13-19]  [23-25] 

廣東音樂傳承保護

廣東音樂傳承價值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評論家劉月寧認為:“廣東音樂能夠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形成為一個有旺盛生命力的新興樂種,除其具有優越的歷史、地理、經濟條件外陀自身所獨有的特性——即音樂風格的開放性、放射性、兼容性以及善變性,使其超脱於一般民間音樂的或過於典雅或過於粗獷,或過於呆板的侷限,形成了清新明快、活潑優美的氣質,受到人們的特別喜愛,獲得迅速傳播。” [1] 

廣東音樂傳承現狀

廣東在改革開放後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廣東音樂在形式和內容上卻沒有進行相應的改革,加上外來文化的衝擊,致使廣東音樂走向低潮。沙灣廣東民間樂社也隨之步入低谷,廣東音樂這一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這種狀況在廣東音樂的發源地沙灣至今不但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而且情勢越來越嚴重。

廣東音樂傳承人物

劉英翹,男,漢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廣東省台山市申報。 [5] 
陳哲深,男,漢族,1938年5月出生,廣東台山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台山市申報。 [6] 

廣東音樂保護措施

2017年4月28日,台山少兒廣東音樂團成立暨開班儀式在市文廣新局舉行,旨在尋找廣東音樂傳承人,培養更多的廣東音樂愛好者和專業人才。 [7] 
2019年7月8日,台山市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辦星海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大學生黨建和藝術實踐基地(廣東台山)簽約掛牌儀式。 [8]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廣東省台山市文化館、廣東音樂曲藝團有限公司獲得“廣東音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廣東音樂項目保護單位廣東音樂曲藝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台山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22] 

廣東音樂社會影響

重要展出
2019年5月1日,由台山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市文聯、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台山廣播電視台聯合主辦,台山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之“多彩非遺·魅力僑鄉——台山市2019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台山影劇院上演,廣東音樂在其中得到展示。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