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鰻鱺

(硬骨魚綱魚類)

鎖定
鰻鱺,是鰻鱺目鰻鱺科鰻鱺屬魚類。其體頗長,鰻形,前部近圓筒狀,後部側扁;頭平扁,鈍錐形;吻短鈍,平扁,眼較小,埋於皮下;眼間隔寬平,約等於吻長;前鼻孔具短管,後鼻孔裂縫狀;口大,上頜向後伸達眼的後緣下方,下頜稍長於上頜;齒細小、尖鋭,帶狀排列;鰓孔垂直,位於胸鰭基部前方;臀鰭低平,與尾鰭相連;胸鰭短小,無腹鰭;肛門位於體的前半部,體背側暗綠色,腹側淡白色,背鰭和臀鰭後部邊緣黑色。
鰻鱺分佈於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其各通海的淡水河流,在日本北海道至菲律賓之間的西太平洋水域及朝鮮半島、日本、馬來半島也有分佈。 [9]  鰻鱺為暖温性降河洄游魚類,棲息於江河、湖泊、池塘等的土穴、石縫裏;晝伏夜出,有時可從水中游上陸地,以皮膚呼吸,經潮濕草地移居到別的水域。以田螺、蟶、蟹、蝦、橈足類和水生昆蟲為食; [9]  鰻鱺在淡水中肥育,海水中繁殖,開始產卵洄游後,一般不攝食,產卵量約為700萬-1000萬粒 [10] 壽命很長,最長可活50年。 [11] 
鰻鱺全體可入藥,味甘、性平,歸肺、脾、腎三經,有健脾補肺、益腎固衝、祛風除濕、解毒殺蟲的功效,主治五臟虛損、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肺癆咳嗽、陽痿等症。 [12]  鰻鱺是亞洲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名貴魚類,肉質細嫩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高,可鮮食、熏製、醋漬、制罐,中國沿海民間常將之作為滋補食品。其血清中含有魚血清毒素,人生飲鰻血有時會起中毒,破損皮膚接觸鰻血會引起炎症。 [9] 
中文名
鰻鱺
拉丁學名
Anguilla japonica
別    名
河鰻
鱔魚
溪滑
日本鰻鱺等
外文名
Freshwater ee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鰻鱺目
鰻鱺科
鰻鱺屬
鰻鱺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1846年
保護級別
(IUCN 2013年 ver 3.1)——瀕危(EN) [3] 

鰻鱺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14.9-16.8倍,為頭長的8.1-8.8倍,為體寬的20.3-25.3倍,為肛前軀幹長的2.3-2.6倍,為背鰭前距的2.9-3.5倍,為胸鰭長的17.7-30.8倍。頭長為吻長的4.9-5.7倍,為眼徑的11.0-11.9倍,為眼間隔的5.4-8.4倍。口裂長為口裂寬的1.0-1.2倍。 [4] 
成魚體長一般300毫米,最大可達1.3米,重達5千克。 [5]  體延長,軀幹部圓柱形,尾部側扁。頭中等大,尖錐形。吻短而鈍。眼較小,卵圓形。眼間隔寬闊,略顯平坦。鼻孔每側2個,前後鼻孔分離;前鼻接近上唇前緣,呈短管狀,兩側鼻孔分開較遠;後鼻孔位於眼正前方,裂縫狀;前後鼻孔之間的距離略小於兩前鼻孔間的距離。口大,端位;口裂微向後下方傾斜,後伸達眼後緣的下方;下頜稍長於上頜。齒細小,尖鋭,排列成帶狀;上下頜齒帶前方稍寬,具齒4-5行,向後漸減少至2-3行;犁骨齒帶前方寬闊,具齒5-6行,向後漸減少至2-3行,呈細錐狀向後延伸,後端幾伸達上頜齒帶後端相對的位置。唇發達。舌遊離,基部附於口底。鰓孔中等大,側位,位於胸鰭上角稍後的下方,呈縱垂直裂縫狀。肛門明顯位於體中部的前方。 [4] 
體表被細長小鱗,5-6枚小鱗相互垂直交叉排列,呈席紋狀,埋於皮下,常為厚厚的皮膚粘液所覆蓋。側線孔明顯,起始於胸鰭前上方的頭部後緣,平直向後延伸至尾端。 [4] 
背鰭起點明顯在肛門遠前上方,其起點至鰓孔的距離約為起點至肛門距離的1.7-2.2倍。臀鰭起點與背鰭起點的距離小於頭長。背、臀鰭較發達,與尾端相連續。胸鰭較發達,外緣近圓形,長略大於口裂的長度。尾鰭後緣鈍尖。 [4] 
液浸標本身體的背側淺棕灰色,腹下側淡黃色。背、臀鰭在尾部相連處的邊緣呈暗黑色,胸鰭淺黃或淡白色。 [4] 

鰻鱺近種區別


鰻鱺
體量
成魚體長一般300毫米,最大可達1.3米,重達5千克
體長60-80釐米,極少長於1米,特殊的例子可以長達140釐米
特徵
其體頗長,鰻形,前部近圓筒狀,後部側扁;頭平扁,鈍錐形;吻短鈍,平扁,眼較小,埋於皮下
身體細長,皮膚粘滑,呈棕色、黑色或橄欖綠色,腹部黃色,一些成體可能呈銀色 。體圓細長,下頷比上頷長;鱗片隱藏魚皮膚之下;成魚的背部黑灰綠色,腹部為銀色
圖片
鰻鱺 鰻鱺
歐洲鰻鱺 歐洲鰻鱺

鰻鱺棲息環境

鰻鱺平時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和靜水池塘的土穴、石縫裏,晝伏夜出,有時從水中游上陸地以皮膚呼吸,經潮濕草地移居到別的水域。 [5] 

鰻鱺生活習性

鰻鱺為暖温性降河性洄游魚類,生長肥育期5-8年,並開始性成熟。親魚在秋末冬初由淡水水域向河口移動,隨流出海,進行降河產卵洄游。入海後性腺迅速發育至成熟。產卵場約在中國台灣南部深海水域。孵出仔鰻隨海流漂移,在漂流過程中由仔鰻變為扁平的柳葉鰻,進入河口前變為線鰻。每年冬季12月和早春2月已有部分鰻苗到達長江口區,在河口區形成一年一度的鰻苗汛。鰻苗溯河而上,到長江各幹、支流索餌、肥育、生長。成熟後又進行降河生殖洄游。 [5] 
鰻鱺適應能力很強,能在惡劣環境中生存。鰻鱺有明顯的趨温性,春季水温上升到12℃以上時,鰻鱺開始洄游和攝食。夏秋季水温處於24-30℃時最為活潑,生長迅速。冬季水温降到10℃以下時,不食不動,處於冬眠狀態。當水中溶解氧量為5-12毫克/升時,攝食與生長旺盛。當溶解氧下降到0.7毫克/升時,鰻鱺開始浮頭,下降到0.15毫克/升時則會窒息死亡。白仔鰻苗有喜淡水的習性,而性成熟的親鰻則有喜鹹水的習性。 [6] 
鰻鱺是肉食性魚類,主要以田螺、蟶、蟹、蝦、橈足類和水生昆蟲為食。不同生長階段其攝食對象有明顯變化。白仔鰻苗主要攝食輪蟲、枝角類、水絲蚓、水生昆蟲幼蟲、貝類殘渣和有機碎屑等。體重100克以上的幼鰻常追食小魚、小蝦,還可攝食各類動物屍體。 [6]  [5] 
鰻鱺攝食強度與水温有密切關係。一般在3月中、下旬,當水温上升到12℃左右時開始攝食;11月中、下旬,水温下降到12℃左右時停食;6-7月和9-10月間,水温在24-30℃時攝食強度最大,其攝食量佔體重的5-10%左右。 [6] 
野生鰻鱺比養殖鰻生長慢。如春季從海口進入錢塘江口的白仔鰻,體長6釐米左右,體重約0.1克;翌年春體長達15釐米左右,體重約5克;第三年春天,體長達25釐米左右,體重約15克;第四年以後才能達到上市規格約150克。池塘培育的鰻苗生長較快,體重0.1克的白仔鰻苗,經過6個月培育,當年秋後達到14克,翌年秋天,大部分達到上市規格。温流水培育鰻苗生長更快,體重0.1克的白仔鰻苗,經過6個月培育,平均規格達到25克,再經過4-6個月的飼養,可全部達到上市規格。 [6] 

鰻鱺分佈範圍

  • 海域範圍
廣泛分佈於日本北海道至菲律賓間的西太平洋淡水域,包括島嶼與亞洲大陸等注入太平洋的大、小河川溪流。在中國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沿岸及其江河,在台灣各河口區與其中、下游皆有其分佈。 [1]  [7] 
  • 國家地區
原產地: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 [3] 
存在和遊蕩(非繁殖):中國香港。 [3] 
存在不確定性:柬埔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越南。 [3] 
引進(非繁殖):關島。 [3] 
鰻鱺分佈圖 鰻鱺分佈圖

鰻鱺繁殖方式

冬季繁殖。 [5]  鰻鱺在淡水中肥育,海水中繁殖。開始產卵洄游後,一般不攝食,消化器官逐漸退化,生殖腺進一步發育。雄鰻3-4齡性成熟,雌鰻的成熟比雄鰻約晚一年。鰻鱺的產卵場水温要求16-17℃,鹽度為35‰以上,水深400-500釐米。一尾雌鰻的產卵量約為700-1000萬粒,產卵後因力竭而死。
受精卵內有油球,產出後隨海流漂浮、發育,在自然條件下經10天即可孵化仔鰻。仔鰻體長6毫米左右,帶有卵黃囊,體長7-15毫米時多分佈在水深100-300釐米的水層,隨着體長增長上升至水深30釐米的水層。此時,鰻苗扁平、形似柳葉,稱柳葉鰻。鰻鱺孵化後一年內開始溯河。秋季,在接近沿岸區變態為白仔鰻,溯河後白仔鰻的色素增加,漸帶黑色,變成黑仔鱺。 [6] 

鰻鱺養殖技術

  • 鰻苗的暫養和運輸
鰻魚人工繁殖技術尚未過關,苗種來源主要靠天然捕撈。捕獲的鰻苗集中暫養後外運,可降低運輸途中的死亡率。 [8] 
鰻苗的暫養主要採用網箱暫養法。網箱用30-40目的尼龍篩絹製成,箱深在1米以上。使用時箱上沿離水面30釐米以上,每隔3-4小時清洗網箱一次,並及時撈出死苗和髒物。下雨天應注意鰻苗活動情況,以防沿箱邊逃跑。水質清新、箱內外流通良好的情況下,每立方米水體暫養密度為6-8千克。本方法只適宜於短途運輸,若要長時間運輸,鰻苗的暫養可採用池塘暫養法。要求池塘水深1.5米左右,池頂部建防逃檐,池壁光滑,進排水口要有防逃設施,當池塘水温較高時,要投餵水蚤、熟蛋黃等。 [8] 
  • 池塘建造
培育苗種的池塘單池面積以10-100平方米為宜,水深不應超過80釐米。成鰻養殖池面積可達數百平方米,水深以100-150釐米為宜。 [8] 
工廠化養鰻池池底應有排污系統,露天養殖池底最好不用水泥,池壁應光滑,池子上方應有防逃檐,池內設有餌料台。工廠化養殖場冬季應採取加熱措施,在建造池塘時每個池塘應有加熱裝置。為保證能源合理利用,露天池塘可大棚覆蓋,以利於保温和延長生長期。 [8] 
  • 苗種培育
鰻鱺的飼養可分為苗種培育和成鰻養殖兩個階段。把0.1-0.2克的白仔苗培育至20克左右為苗種培育階段。 [8] 
鰻苗放養:鰻苗放養時應先進行魚體消毒。用1%的鹽水消毒4小時,接着用1.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10分鐘,同時注意調温放養。放養密度為0.2-0.4千克/平方米,以水温達到15℃時放養為宜。 [8] 
鰻苗馴養:為改變鰻鱺晝伏夜出、分散攝食的習性,要馴養2周以上,實現3個改變:變夜間攝食為白天攝食、變分散攝食為集中攝食、變攝食鮮活餌料為攝食全價配合飼料。具體分以下3個方面進行:
  1. 引食餌料:鰻魚馴食的引誘餌料以水絲蚓為好。放養後第一天晚上在池中撒投水絲蚓,第二天將水絲蚓放入食台上,每天投餵5-6次。利用鰻苗對弱光具有趨光性的優勢,用15瓦左右黃色燈掛於食台周圍,進行燈光誘食,使鰻苗由習慣於夜間覓食向習慣於白天攝食變化,大約經過一週時間就可轉變為白天攝食。 [8] 
  2. 保持配合飼料的適口性:鰻苗開始白天攝食後,把水絲蚓搗爛拌入配合飼料中成糊狀投餵,並逐日增加混合飼料比例,經過7-10天,鰻苗可完全適應配合飼料。 [8] 
  3. 馴養期間投飼量:日投飼量一般為鰻魚體重的7-10%,以1.5小時吃完為度。 [8] 
  • 鰻苗分級養殖
不同規格的鰻苗在飼養管理中也不盡相同,故分級養殖便於更好地管理。一般3-4周進行一次分級,力求分養後每個池塘規格一致。為防止鰻魚在分養過程中腹中有食物而操作受傷,分養前一天應停食;分養應在晴天上午進行。 [8] 
  • 成鰻養殖
成鰻養殖是把20克左右的鰻種養成150-200克的商品鰻的過程。 [8] 
鰻种放養:成鰻池放養前應進行徹底消毒,方法同鰻苗池。放養密度為:
  1. 露天養殖放養密度:每尾規格為20克時,每畝放養7500-10800尾或130-150千克;每尾規格為20-30克時,每畝放養8000-9000尾或180-240千克;每尾規格為40-60克時,每畝放養6600-7500尾或300-400千克。 [8] 
  2. 温室養鰻放養密度:每尾規格為20克左右時,每平方米放養1.0-1.5千克;每尾規格為30克左右時,每平方米放養2.0-2.5千克;每尾規格為40克左右時,每平方米放養3.0-3.5千克。 [8] 
水質管理:鰻魚池塘的透明度控制在20釐米。當浮游植物過多時,應加水稀釋;當浮游植物不足時,應施足肥。温室養鰻加水時的水温變化最好控制在3℃以內。由於温室養鰻放養的密度較高,攝食量大,殘餌多,應特別注意有毒物質對水質的影響,發現問題應及時更換新水或採取措施加以處理。 [8] 
飼料投餵:鰻鱺在攝食配合飼料後,完全消化和吸收需20小時,所以每天早晨8-9時只投餵一次,而當水温超過30℃時,應提前1-2小時投餵。 [8] 

鰻鱺保護現狀

鰻鱺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3年 ver 3.1)——瀕危(EN)。 [3] 

鰻鱺保護措施

  • 中國台灣保護措施
中國台灣鰻魚保育與管理:每年冬季是台灣沿海漁民捕撈鰻苗的季節,但河川鰻魚數量日益減少,為兼顧漁民生計並使部分鰻苗得以溯河成長,農委會2013年9月9日發佈“鰻苗捕撈漁期管制規定”,其重點如下:
  1. 每年3月1日至10月31日止,禁止於距岸3浬內海域、潮間帶及河口水域以任何方式捕撈鰻苗。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①於花蓮縣、台東縣海域、潮間帶及河口水域捕撈鰻苗。②基於學術研究目的,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准。 [1] 
  2. 於未禁止捕撈期間捕撈鰻苗者,應遵守依中國國家公園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文化資產保存法、漁業法及其他法令訂定保育區、禁漁區之規定。 [1] 
  3. 違反規定者,依漁業法第65條第5款規定,核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除了管制鰻苗捕撈,讓部分鰻苗得以溯河洄游成長,增裕鰻魚資源外,為了讓成鰻降河產卵,同時輔導13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公告轄屬至少一條河川之中下游流域,全年禁止以任何方式捕撈鰻魚,尤其宜蘭縣更公告全縣境內河川全流域禁止捕撈鰻魚,以進行鰻魚棲地保護工作。 [1] 

鰻鱺主要價值

鰻鱺為高級食用魚類,也是名貴的出口魚種之一。肉質細嫩,味鮮美,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高,可鮮食、熏製、醋漬、制罐。皮可制工藝品。中國沿海民間常將之作為滋補食品,並具有清涼解暑、滋補強身作用,是淡水養殖的重要對象之一。有些地區作為藥用魚類。 [5]  [6] 

鰻鱺主要毒素

鰻鱺血清含有魚血清毒素(ichthyohemotoxic),毒素可被加熱或胃液所破壞,但生飲鰻血(治病)有時會引起中毒。毒素還對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人體黏膜受損或手指受傷,接觸鰻血會引起炎症、化膿、壞疽,同時由於淋巴系統發炎、浸潤,嚴重的會引起組織浮腫。動物實驗表明,注射鰻血清會引起實驗動物神經系統中毒,產生強烈痙攣、心臟衰弱、呼吸停止而死亡。為預防鰻血中毒,除不吃生鰻鱺和生飲鰻血外,口腔黏膜、眼黏膜和受傷手指均需避免接觸鰻血,以免引起炎症。鰻鱺也是皮膚黏液毒類和藥用魚類。 [5] 

鰻鱺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鰻鱺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81 千卡
蛋白質 18.6 g
脂肪 10.8 g
膽固醇 177 mg
飽和脂肪酸 2.8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1.4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3.1 g
碳水化合物 2.3 g
59 mg
34 mg
248 mg
207 mg
42 mg
1.5 mg
0.18 mg
1.15 mg
33.7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2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2 mg
煙酸(煙酰胺) 3.8 mg
維生素E 3.6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Anguilla japonica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3-24]
  • 2.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4]
  • 3.    Anguilla japonica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4]
  • 4.    鰻鱺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3-24]
  • 5.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237頁
  • 6.    鄒葉茂主編,特種水產品養殖,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07,第30-31頁
  • 7.    鰻鱺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河北動物志)[引用日期2020-03-24]
  • 8.    劉國信.鰻鱺的人工養殖技術[J].科學養魚,2012,(第2期):34
  • 9.    鰻鱺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1]
  • 10.    鄒葉茂主編,特種水產品養殖,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07,第31頁
  • 11.    南朝君編著,食療,營養與烹調,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01,第1325頁
  • 12.    鰻鱺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6-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