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

[shā dīng yú]
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的统称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沙丁鱼是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及鲱科某些食用鱼类的统称。分布于北纬14-68度的海洋区域中。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沙丁鱼食用价值很高,整体营养价值高,被大量捕捞运用于食品加工领域。沙丁鱼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鱼类,它们往往是远洋捕捞的重要产物。 [16]
沙丁鱼是小型、银色、细长的鱼类,背鳍短,没有侧线,头部没有鳞片。它们的长度从大约 15 到 30 厘米不等,生活在密集的鱼群中,沿着海岸迁徙并以浮游生物为食,它们消耗大量的浮游生物。它们主要在春季产卵,卵和几天后,幼鱼被动漂流,直到它们蜕变成自由游泳的鱼。 [16]
中文名
沙丁鱼
拉丁学名
Sardina pilchardus [15]
别    名
沙鲻、大肚鰛、真鰛、沙脑鰛、南美拟沙丁鱼、鰯
沙丁鱼属
沙丁鱼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纲
辐鳍亚纲
亚    种
2亚种 [1]
分布区域
经常出现在大西洋以及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周围的水域。它们在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也很常见
命名者及年代
(Walbaum, 1792)
保护级别
无危(IUCN标准)
栖息环境
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咸水海洋、海洋和其他水体中 [6]

动物学史

播报
编辑
沙丁鱼在香港被人们称沙甸鱼,又称萨丁鱼、鳁和鰯。小者长二寸,大者尺许,下颚较上颚略长,齿不显,背苍腹白,肉美,多用来制为罐头食品。最初在意大利萨丁尼亚捕获而得名,古希腊文称其"sardonios"意即"来自萨丁尼亚岛"。分布于南北纬度6~20度的等温带海洋区域中。
沙丁鱼一词并不准确,通常的含义因地区而异;例如,对许多人来说,“沙丁鱼”是一种年轻的欧洲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组织)沙丁鱼罐头法典标准列举了21种可归类为沙丁鱼的种类。这些鱼分布在11属中,其中10种属于Sandinops和Sardinella属(每属5种),3种属于Engraulis属。FishBase是一个关于鱼类信息的综合数据库,列出了至少六种被称为“pilchard”的物种,十几个被称为“沙丁鱼”的物种,还有更多物种的两个基本名称由各种形容词限定。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沙丁鱼为细长的银色小鱼,形态特征长,鱼体延长、侧扁,鳃盖骨上有显著放射状隆起线,背鳍短且仅有一条,无侧线,头部无鳞,腹部具棱鳞,体侧为圆鳞且大小不一;体长20~26 cm;体重85-175克。背鳍16-20个;臀鳍16-20个;下鳃耙44-68条;脊椎骨50-52节;体侧鳞约30枚。身体近圆柱形,腹部较圆(幼体腹部扁平)。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沙丁鱼鳃开口的后缘为平滑圆形(无肉质突起);具有3-5条明显的体纹,在盖下部向下辐射;下部鳃耙在第一鳃弓角处并未变短,下鳃耙在鳃弓弯曲处长度一致,不形成短鳃耙,上颌骨不伸达眼中央下方。靠近尾部的最后2条臀鳍线变大。臀鳍最后两鳍条扩大而在小沙丁鱼属的鳃盖骨上则无隆起线,但在肩带前方具两个皮质突起。 [2] [17]
沙丁鱼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众多物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咸水海洋、海洋和其他水体的近海中,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它们游泳迅速,通常栖息于中上层,但秋、冬季表层水温较低时则栖息于较深海区。多数沙丁鱼的适温在20~30℃左右,只有少数种类的适温较低,如远东拟沙丁鱼的适温为8~19℃。 [18]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下表为沙丁鱼3属(沙丁鱼属、拟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部分种群的分布范围: [1] [18]
沙丁鱼部分种群的分布范围
种群
分布区域
沙丁鱼属
欧洲沙丁鱼
北大西洋东部海岸,从冰岛和北海向南到塞内加尔的戈里湾;还有地中海、马尔马拉海和黑海。
地中海沙丁鱼
拟沙丁鱼属
远东拟沙丁鱼
日本海附近
加州拟沙丁鱼
美国加州附近太平洋海域
南美拟沙丁鱼
南美洲周边部分海域
澳洲拟沙丁鱼
大洋洲周边海域
南非拟沙丁鱼
南非附近海域
小沙丁鱼属
长头小沙丁鱼
印度西太平洋各海区
金色小沙丁鱼
鳞小沙丁鱼
艮带小沙丁鱼
太平洋东部
巴拿马小沙丁鱼
巴西小沙丁鱼
百慕大小沙丁鱼
金色小沙丁鱼
大西洋东部
马德拉小沙丁鱼
厄巴小沙丁鱼
喀麦隆小沙丁鱼
中国沙丁鱼类
中国周边海域
沙丁鱼分布图

生长繁殖

播报
编辑
沙丁鱼最早可以在一到两岁时产卵,它们主要在春季产卵,最初,科学家认为沙丁鱼每个季节只产卵一两次,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更频繁,雌性可以有 10,000 到 40,000 个卵子可供受精,鱼卵在孵化后幼鱼会被动漂流,直到它们蜕变成可自由游泳的鱼。 [19]

沙丁鱼属

性成熟发生在2-3龄,雄性和雌性第一次性成熟时的大小分别为15.8(±0.29)厘米和15.8(±0.35)厘米。种群的产卵期为10月至次年7月,产卵高峰期为10月至次年2月。沙丁鱼在水深20-25米处的海岸附近或离海100公里的地方产卵,每只雌性产50000-60000个卵,每个卵直径为1-1.5毫米。第一次繁殖的沙丁鱼幼鱼(14.5-17厘米)在11月至次年6月产卵,而较大的鱼(17.5-25厘米)在10月至次年7月产卵。在性静息期,条件因子(K)在夏季增加;在繁殖期的冬季变弱。关于性别比例,雌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 [9-10]

拟沙丁鱼属

怀卵量通常为27000~84000粒,产卵适温12~19℃。生殖在半夜进行。在17.5℃水温下,受精卵经56小时化。孵化期和仔鱼期的死亡率甚高,受精卵在化时已死亡70%,到受精后约50余日(仔鱼全长约17毫米)时存活率不到 1‰。仔鱼期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无节幼虫。 [18]

小沙丁鱼属

小沙丁鱼属在1龄或2龄开始性成熟,春、夏季为生殖期。怀卵量随种类和个体大小而有变化,多半在10万粒以下。卵球形,浮性,成熟卵径约0.6~0.9毫米,初仔鱼长约2.3毫米。 [18]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节律行为

沙丁鱼属集群性洄游鱼类,通常白天深度位于25-100米,晚上上升到深5-10米处。每年三月上旬,浩浩荡荡的沙丁鱼群会从较深的海区分批出发,游向靠近海岸的水域索饵,并且进入长达三个月的繁殖季。即春、夏季生活在近岸海域,秋、冬季水温较低时,洄游到水温较高的深海海域。 [5] [8]

觅食行为

沙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沙丁鱼摄食的浮游生物种类如下:细菌、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原生动物、十足目、幼小藤壶、鱼卵、甲藻、桡足类等。沙丁鱼的季节饵料组成随水文条件而变化。在上升流剧烈的时期,饵料组成以浮游植物为主;而在上升流微弱的时期,饵料组成以浮游动物为主。 [2] [5-6]
沙丁鱼是滤食动物,它们通过鳃过滤海水,捕获通过鳃的浮游生物。另外沙丁鱼拥有透镜眼,透镜眼大大提高了分辨率和图像亮度。因此它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视力追踪在水中过滤的猎物。 [6-7]
沙丁鱼吃的食物量取决于它们的体重、环境和食物供应。根据食物供应情况,沙丁鱼每天吃掉体重的2%-5%。沙丁鱼幼鱼和沙丁成鱼吃同样类型的食物,但它们主要依靠浮游植物生存。当沙丁鱼幼鱼长大后会捕食更大的生物。与此同时,它们可能会从其他鱼类身上拾取寄生虫,或啄食水中的其他碎屑。 [6]
季节不同,沙丁鱼捕食活跃程度也不一样。沙丁鱼摄食最活跃期为5-10月,沙丁鱼摄食率在夏季(7-8月)为高峰期,可达0.83-0.88,而在冬季(1-3月)只有0.65-0.70。 [5]

防御行为

除了和大多数鱼类一样借助较快的游动速度逃离外,沙丁鱼也会利用群体行为以躲避捕猎者。例如遇到捕食沙丁鱼的海豚时,沙丁鱼则以聚成大群的方式来对抗海豚的捕食;在没有外部威胁或障碍物时,鱼群常常会聚成接近球形的形态,以便协同躲避。 [4]
沙丁鱼沙丁鱼沙丁鱼沙丁鱼沙丁鱼沙丁鱼沙丁鱼沙丁鱼群
防御行为

近种区别

播报
编辑
沙丁鱼
远东拟沙丁鱼
体长15-30厘米;体重85-175克。
成年远东拟沙丁鱼体长为39厘米左右。
沙丁鱼属集群性洄游鱼类,通常白天深度位于25-100米,晚上上升到深5-10米处。
远东拟沙丁鱼是海洋冷温水性中上层鱼类,水深0-200米。
卵直径为1-1.5毫米。
浮性卵,卵径0.33-1.17毫米。
沙丁鱼
远东拟沙丁鱼

下级分化

播报
编辑
全球统称为沙丁鱼的有3个属(沙丁鱼属、拟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共27种。沙丁鱼属仅沙丁鱼1种,又分成欧洲沙丁鱼和地中海沙丁鱼)2个亚种。拟沙丁鱼属共有5种,即:远东拟沙丁鱼,加州拟沙丁鱼,南美拟沙丁鱼,澳洲拟沙丁鱼,和南非拟沙丁鱼。 [18]
小沙丁鱼属种类最多,共有20余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各海区的就有16种,如长头小沙丁鱼、金色小沙丁鱼鳞小沙丁鱼等;太平洋东部有3种,即艮带小沙丁鱼、巴拿马小沙丁鱼和大眼小沙丁鱼;大西洋西部也有3种,即金色小沙丁鱼、巴西小沙丁鱼和百慕大小沙丁鱼;大西洋东部有4种,即金色小沙丁鱼、马德拉小沙丁鱼、厄巴小沙丁鱼和喀麦隆小沙丁鱼。中国沙丁鱼类主要为小沙丁鱼属约10余种,以金色小沙丁鱼和裘氏小沙丁鱼产量较高。 [18]
沙丁鱼
种群
沙丁鱼属
欧洲沙丁鱼
地中海沙丁鱼
拟沙丁鱼属
远东拟沙丁鱼
加州拟沙丁鱼
南美拟沙丁鱼
澳洲拟沙丁鱼
南非拟沙丁鱼
长头小沙丁鱼
金色小沙丁鱼
鳞小沙丁鱼
艮带小沙丁鱼
巴拿马小沙丁鱼
巴西小沙丁鱼
百慕大小沙丁鱼
金色小沙丁鱼
马德拉小沙丁鱼
厄巴小沙丁鱼
喀麦隆小沙丁鱼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3年 ver 3.1——无危(LC)。 [3]

种群现状

沙丁鱼广泛分布于地中海和中大西洋东部,种群没有出现严重下降,未被视为受到威胁。中东大西洋渔业委员会2011(Fishery Committee for the Eastern Central Atlantic,CECAF)报告称,在大西洋中东部,其范围北部的撒丁岛沙丁鱼资源再次被认为过度开发,但其范围南部的沙丁鱼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据报道,从2014年以往60年中,大西洋中东部的沙丁鱼渔获量有所波动,但在2010年逐渐增加到900000吨以上。 [10]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捕捞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5年期间,捕捞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符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受威胁阈值。 [10]

威胁因素

人类的大量捕捞:沙丁鱼是具有高度商业重要性的物种,人类主要采用围网和小型流网捕捞,在摩洛哥是远洋渔业的主要目标物种(占其小型远洋捕捞总量的70%)。 [10]
全球变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海水水温上升,沙丁鱼产卵种群数量会减少,进而影响沙丁鱼群整体数量。 [11]

保护措施

主要的保护举措是限制捕捞:摩洛哥作为沙丁鱼捕捞大国,虽然没有规定准许捕捞沙丁鱼的最小长度,但对沙丁鱼的捕捞规定了每千克最大个体数(每千克50个)。欧盟(EU)国家在地中海采用的最小捕捞尺寸为11厘米,同时允许欧盟成员国将此标准转换为每千克55个体。 [10]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经济价值

沙丁鱼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的优点,且肉质鲜嫩,含脂肪高。各地都在研制加工鱼羔、鱼丸、鱼卷、鱼香肠等多种方便食品。还可用于提炼鱼油、制革、制皂和金属冶炼等;也可制作鱼粉作为饵料。 [12]
日本农林水产省自1988年春季推行“海洋革新”计划以来,从螃蟹的甲壳,乌贼、沙丁鱼、海扇的内脏和脂肪,以及鱼的精子、大头鱼的骨刺中提取了各种试剂、凝集剂、医药品、防腐剂和人工骨,有的已制成了商品。 [9] [13]

食用价值

沙丁鱼中含有能防止心血管病的廿碳五烯酸,还含有核酸、牛磺酸及硒等多种营养成分,药用价值非常高。同时含有丰富的DHA,对心血管有帮助。另外,富含磷脂即OMEGA-3脂肪酸、蛋白质和钙。但由于此种鱼个体小,产量高产值低,保鲜加工困难大,多做成鱼粉原料或研制成鱼丸、鱼卷、鱼香肠等多种方便食品。 [12]
在沙丁鱼制品中,较为常见的是沙丁鱼罐头。由于高脂肪和蛋白质,新鲜沙丁鱼的口感十分细腻,但这也是不耐保存和运输的原因。其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变质,所以做成罐头是一个理想的长时间保存方式。另外腌制后的鱼骨能够直接被食用,同时鱼骨还能提供充足的钙质,在获得独特风味的同时也能够为人体补充营养。净重120克的罐头,其中的鱼肉和骨头就足以提供成人半天所需的钙质摄入量。这些罐头通常用整条沙丁鱼和番茄酱做成,也有油浸沙丁鱼罐头,是采用橄榄油或菜油制成。 [7]

扩展阅读

播报
编辑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挤成沙丁鱼罐头”来形容高峰期的地铁和公交,英语中同样有一句俚语“Paked like sardines”(沙丁鱼的英文为sardine),用于形容拥挤不堪的状态。 [14]
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虽经种种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鲶鱼效应”。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