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犖

鎖定
宋犖(1634年—1713年),字牧仲,號漫堂、西陂 [1]  、綿津山人 [2]  ,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 [3]  。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詩人、畫家、政治家。“後雪苑六子”之一。 [4] 
順治四年(1647年),宋犖應詔以大臣子列侍衞。康熙三年(1664年),被授予湖廣黃州通判、康熙十六年(1677年),補理藩院判,遷員外郎。歷官山東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江西巡撫、江蘇巡撫。康熙三十八至四十四年(1699—1705年),康熙皇帝三次南巡,皆由宋犖負責接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升任吏部尚書。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春,加太子少師。同年九月逝世,享年八十歲,賜祭葬於商丘西陂別墅。 [5] 
宋犖為官正直,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 [4]  宋犖篤學博聞,能詩文,工書畫,精鑑賞,尤以詩享盛譽於清初文壇,一時文士多與之交遊。 [6]  並與朱彝尊施閏章等人同稱“康熙年間十大才子”。編著有《西陂類稿》50卷、《漫堂説詩》及《江左十五子詩選》等。 [7] 
(概述來源:河南商丘宋氏宗祠掛像) [4] 
本    名
宋犖
別    名
漫堂先生 [8] 
商丘先生 [9] 
字牧仲
號漫堂、西陂 、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商丘
出生日期
1634年2月23日(崇禎七年正月二十六日)
逝世日期
1713年11月3日(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十六日)
主要作品
《西陂類稿》50卷;《漫堂説詩》;《江左十五子詩選》等
主要成就
“後雪苑六子”之一,主盟東南文壇
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
官    職
吏部尚書,加官太子少師

宋犖人物生平

宋犖鋒芒初露

宋犖像 宋犖像 [10]
崇禎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634年2月23日),宋犖出生於河南商丘一個官宦世家, [11]  [135]  為時任陽曲縣令宋權(後入清出任國史院大學士)之子。 [12]  宋犖十歲能騎烈馬,十一歲始學聲律、書法,篤學好交遊。 [13] 
順治四年(1647年)三月,年僅十四歲的宋犖應詔以大臣子弟的身份入充侍衞。 [14]  九月,順治帝外出圍獵,宋犖跟隨出行。兩個月後已是寒冬,順治帝一行返回途中經過桑乾河,天寒水凍,宋犖揚鞭大呼,躍馬而過,順治帝十分欣賞他的勇猛。 [15] 
順治五年(1648年),順治帝諭令吏部在入朝侍衞和官宦子弟中酌情選用通曉文理的人才。當時十五歲的宋犖通過考試,被授予通判一職。 [14]  [16]  父親宋權以他年齡還小不諳政事為由,強令他在鄉里讀書,準備鄉試。於是上書請求暫緩任命,順治帝準允。 [6] 

宋犖文名鶴起

順治六年(1649年),十六歲的宋犖隨父親滯留京師。在此期間,他廣交名士。五月,宋權北京住宅裏原本枯萎的蘭花再度盛開,便召集同鄉諸位有德行學問的學者和他們的子女共同觀賞。 [17]  當時名士王鐸坐在庭院裏描摹蘭花。《枯蘭復花圖卷》記載,宋犖也在場,並結識了前輩梁雲構(梁眉居)、黃甲第(黃於石)張縉彥(張坦公)張鼎延(張玉調)薛所藴(薛行塢)傅景星(傅夢楨)、劉昌(劉瀛洲),還和他們共同在槐樹下宴飲。 [18] 
順治八年(1651年)三月,宋權致仕。八月,宋犖跟隨父親返鄉。宋權回家後,邀請故人賈開宗、門人侯方域為宋犖講習詩文, [19-20]  宋犖追隨侯方域、賈開宗、徐作肅、徐世琛、徐鄰唐等人,與他們重修雪苑舊社, [20]  組成“後雪苑六子”,成為後起之秀。侯方域讚賞他年少就有了不起的才幹。 [21] 
順治九年(1652年)六月,宋權逝世,宋犖打算在家守喪,但有人勸宋犖外出結交天下貴人,宋犖不知如何是好。侯方域從賈開宗處聽聞到宋犖的窘境,便寫信給他,勸他力學篤行,不要把心思放在結交貴人上,守道讀書才是解決困境的正道。並囑咐他多收藏古今書籍。 [22]  此後,宋犖一直在家勤奮讀書,期間參與了一次鄉試,結果落第。 [6] 

宋犖困守清閒

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宋犖以侍衞之職出任湖廣黃州通判。 [23]  將行之時,與米漢雯、梁熙宴於汪琬家設宴送別,三人各贈以言並賦詩為別,當時宋犖因為官卑職小而頗有忿躁不平的心思。為了安慰他,三人分別贈以“守之以靜”、“承之以寬”、“基之以學”。 [24]  到任後,有好友頻頻來訪,宋犖也已習慣了淡然清貧的生活。 [25] 
康熙八年(1669年)十月二十二日,生母趙氏逝世,宋犖回家丁母憂。 [26]  次年春末夏初,宋犖修築筠廊,不避寒暑,在其中繼續苦讀。 [27]  期間,還撰寫成了《筠廊偶筆》,陳維崧為其作序。 [28] 

宋犖基層奔波

康熙十一年(1672年)後,宋犖兩次進京等待候補,期間為了得到一官半職,他在京中四處奔走。 [6]  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後,宋犖被授予理藩院院判的職務。 [29] 
康熙十七年(1678年)夏,宋犖升任刑部貴州司員外郎。每有案件,宋犖都堅持親自審訊,昭雪了多起冤假錯案,當時任大司寇的魏象樞極為刮目相看。 [6]  同年十一月,由堂官保舉才能,宋犖以刑部員外郎之職奉命督察贛州。 [30]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宋犖出任贛州榷關。時值三藩之亂,贛州剛剛被收復,商船寥寥無幾,宋犖豁免船税七千餘金。於是,商賈舟楫紛紛重新聚集於贛州,税額也如期繳納。次年,宋犖奉召回京。 [6]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宋犖升直隸通永道僉事兼屯田、驛傳、海防、河道、漕糧、餉務、税課、倉場職。 [31]  到任後,他發現通州官府由地震所毀,便自掏腰包建造房屋六間,取陸游詩句以“漫堂”命名。在任期間,宋犖體恤民眾,積極豁免賦税,政事安寧。公事之餘,宋犖常常與文友來往于山水之間,怡然自得。 [32] 

宋犖歷官善舉

宋犖石刻像 宋犖石刻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宋犖遷山東按察使。抵任後,開釋疑獄,禁絕誣枉,保全貽誤,一時間吏民畏懷德威,俱稱無冤。 [6]  十月,宋犖升任江寧布政使。一到任,宋犖就查到江蘇司庫虧空銀兩三十六萬。宋犖向江蘇巡撫田雯如是報告,請求向前任布政使追回虧空數額。 [33]  隨後,宋犖以江蘇不產銅、朝廷所開銅價和運輸費用不對等為由,向田雯請求停止採銅。朝廷經過部議後決定,提升銅價從每斤六分到一錢。 [33]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宋犖被提拔為江西巡撫。原湖廣總督親兵夏逢龍作亂,朝廷徵召江西兵前往剿滅叛軍。軍隊到了九江後,因為糧餉不足幾近譁變。六月十三日(7月10日),赴官路上的宋犖一行到九江府境內的彭澤縣,聽到稟報後,便傳檄發配湖口庫帑(官庫所藏的錢財)作為行糧,軍隊才前進。十九日,宋犖到達南昌府署接受任命。不到一個月,原兩江總督親兵李美玉、袁大相糾集三千人作亂,謀劫倉庫,響應夏逢龍起事。宋犖得知後,當機立斷,連夜用計捕得李美玉、袁大相。次日就斬首示眾,並下諭其他受到二人煽動起事的人責任概不追究,於是叛軍作鳥獸散,叛亂平定。 [34-35]  十月二十日(11月12日),當時江西省要準備竹木,饒州府提供紫竹,南康、九江供檀、柟諸木,通省派供貓竹,名義上是官方籌辦,實際上還要加徵民税。宋犖上《條議採買竹木疏》,請求請動用國庫裏的錢財採買。 [36]  同年末,康熙帝命巡撫視察布政司庫,宋犖疏請糧驛道庫由布政使查核。宋犖還發現當時的漢軍文武官吏任滿由新官代替,其家屬經過一路的州縣時要受到盤剝和搜查,還需要出示證明。他認為這是像對待罪犯一樣對待官員家屬,於是下令取消這些冗雜的關卡,不給沿路官府貪污餘地。他還請刑部追查官員剋扣的款項,併到京城做好交代。這些舉措都得到了實施。 [37] 
康熙三十一年八月四日(1692年9月14日), [38]  宋犖升任江蘇巡撫 [6]  當時,蘇州濱海各縣遇颶風,上元、六合諸縣山洪爆發,淮、揚、徐下屬各縣河水漫漲。宋犖一方面上疏請求康熙帝按照江蘇境內各地區受災輕重豁減當地的賦税,一方面發放江寧、鳳陽倉庫裏儲存的糧食賑災。宋犖還另請免除太湖邊上的窪地應納的賦税,户部以地域寬廣為由命宋犖仔細考察,宋犖再次上疏,康熙帝例外答應了宋犖的請求。 [39]  由於宋犖賑荒撫飢,深得人心,康熙帝讚譽他“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 [6] 

宋犖居官平和

禹之鼎《西陂授硯圖》中宋犖形象 禹之鼎《西陂授硯圖》中宋犖形象
康熙三十八至四十四年(1699年—1705年)間,正值康熙皇帝三次南巡,都駐蹕蘇州,由江蘇巡撫宋犖負責接待。康熙皇帝嘉贊宋犖居官平和安靜,賞賜豐厚,御書:“仁惠誠民”四字,又“懷抱清朗”四字以賜,又御書詩扇,又臨米芾書,董其昌書天馬賦,淵鑑齋法帖及耕織圖以賜”。康熙皇帝以宋犖年過七十歲,書“福”、“壽”字以賜。 [6]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月十七日,宋犖因操勞過度,氣脱舊病復發。康熙聞訊,特“頒賜珍藥”,並御書“福”、“壽”二字賜宋犖。該“壽”字被稱為“天下第一壽”。同年十一月,宋犖患氣脱病,康熙派御醫黃運為他醫治,並賜聖藥和高麗蔘 [6]  一天,宋犖氣脱偃卧,不能赴宴,御醫大用補劑方才保住他的性命,可是他到達淮揚一帶後,即刻主持督賑。到達揚州時,宋犖已是病勢纏綿,頭暈氣喘,日漸衰弱。御醫認為他年老病劇,方靜養才能奏效。但宋犖卻以“江蘇地方事務繁重,並不是我躺在牀上就能處理的了的”為由堅持處理公務。康熙帝見宋犖為國為民嘔心瀝血,便授予他吏部尚書 [6]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宋犖以年邁為由致仕,臨行前,康熙帝有詩贈與他。 [40] 

宋犖生榮死哀

禹之鼎《樂春園圖》中宋犖形象 禹之鼎《樂春園圖》中宋犖形象
康熙五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712年2月20日),恰逢宋犖八十歲壽誕,內外親故均織作錦緞稱賀,京城與外省素日交遊者紛紛以書畫和贈金來祝賀。 [6]  三月,宋犖奉詣入京師為康熙帝六十歲聖誕賀壽,被加官為太子少師,復賜以詩。 [41]  五月,宋犖回到家鄉商丘。 [42]  九月十六日(11月3日),逝世,享年八十歲。 [40]  [135] 
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17日),康熙帝下旨賜祭葬於其家鄉商丘,祟祀名宦鄉賢,葬於西陂別墅(今大史樓村) [43-44] 

宋犖主要影響

宋犖政治

  • 整頓官風
宋犖任官期間,以身作則,清正廉明,為下屬及其後任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45] 
宋犖十分注重吏治風氣的整頓,並根據地方實情針對性地找到突破口,對症下藥。在山東任時,由於山東獄訟繁多、官員怠政問題嚴重,宋犖到任後杜絕宴會,半年之內妥善處理三百多件陳年積案。 [45]  在江蘇時,針對江蘇省財政虧空嚴重、官員相互包庇的現象,宋犖雷厲風行,逐一仔細審核,“查明司庫虧空三十六萬有多,事出異常”, [46]  並“責前布政使劉鼎、章欽文分償。” [33]  宋犖考慮到江蘇作為財賦大省,財政和吏治問題不容小覷,便充分運用自己的才智以及人際關係,妥善解決了虧空的難題,“揭報清刷,後來者始可居。” [46]  看似是對貪官贓款的追討,實際上是對江蘇財政的一次梳理,以及對官員的一種警示,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康熙對宋犖的信任。
  • 考核官員
宋犖在任期間注重對官員的考核,希冀通過官員職責的界定以及制定不同的考察辦法,提高官員的行政效率。這方面的工作,主要表現在對催科官員的考察上。 [45] 
首先,加大對催科(催租收税)官員的處罰力度。宋犖認為“江南為財富重地,而蘇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尤為繁劇”,再加上定例過於寬鬆,導致官員對催徵事務懶惰。宋犖針對條例過鬆,而提出“將催科官員處分的條例酌量加重”。 [47]  具體方法是:“如有催徵拖欠到三成以上的,立即降一級調用。” [47]  如此可使官員心存警惕,抓緊時間完成,逋欠也會越來越少。同時,宋犖還提出“將年限內處分條例改輕”。按照舊例,如果有一成以上沒有完成要降三級。宋犖認為蘇松等府任務很重,然而即便在年限內清完所欠錢糧,按照定例仍然被處罰,由此官員索性鬆懈。 [47]  據此情況,宋犖規定在年限內完成未完成任務八成的,則繼續留任。 [45] 
其次,對催科官員中的經徵(經辦徵收賦税)接徵(經徵官員在徵收期間必須離任時,所經徵項目未完成由接任官員接替)兩者分別考核。按照慣例接徵前任的舊欠,如果兩年能完成,則不會追究職責,否則前舊任均受處罰,所以條令規定了地方官只需以徵糧為能事,根本就談不上對百姓的安撫體恤。 [48]  更有甚者,迫於考成,只能偽報。 [49]  宋犖認為,接徵官的任務本就繁重,因為前任的遺欠,任務難以完成,不到兩年就被調離,使公事廢弛,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宋犖建議按經徵官本來任務規定應當完成欠款的多寡來商榷考成的重輕。如經徵官每年完成九成,則不用催科。接徵官不能完成前任舊欠,如果不是他的責任,就免去降級。 [49]  如此,區分二者職責,接任官不致因前任所連累,必然會更加勤勉,想辦法多完成新的錢糧,舊欠錢糧也會逐漸完成。對地方來説,地方的官員固定,有利於行政效率的提高,也有利於國計民生 [45] 

宋犖經濟

  • 減免賦税
江南地區的重賦問題由來已久。宋犖的前任韓世琦曾説:“財賦之重,惟蘇州、松江稱最。”宋犖自然瞭解賦税的徵收對國家的重要性,盡心替朝廷徵收財賦。但作為地方的父母官,也深知重賦的弊端,因此,在擔任江蘇巡撫期間,宋犖在保證朝廷需要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圖一定程度上減輕民眾的負擔。 [45] 
首先,減輕漕糧數量。宋犖曾多次上奏請豁免漕項,為百姓謀取實惠。康熙帝南巡雖減免了三年的地丁銀雜税,但是對於漕糧未做發落,宋犖隨即上書以舊例中漕糧與地丁銀一體為由請求蠲免漕糧, [50]  還指出“新舊糧並徵實則顧此失彼。民眾剛辦完新糧更無法補齊舊糧,更加拮据”, [50]  因此,希望康熙帝准許分年帶徵。 [50]  在此基礎上,宋犖指出涸田耕作的不易,請示朝廷寬緩對荒地起科(對農田計畝徵收錢糧)年限。宋犖分析,首先要招徠百姓墾田,才能保證朝廷有糧可收,因此要有長遠眼光,把荒地演變成熟地,放寬年限讓百姓更有積極性去耕種。 [51]  既減免民瘼,更增加國家的耕地面積。 [45] 
再者,減輕災區人丁賦税。宋犖指出:江南地區常年受水災困擾,一旦發生,百姓就會逃亡,而逃亡人口的賦役會落到現有人丁身上。因此,宋犖在受災地區尚未恢復時請求將編審人口工作推遲。 [52]  他指出流“人丁逃竄,既難以追責於臨省,又無法徵賦於被淹沒之地,以致年年拖欠,州縣各官雖頻遭罷免,導致徵税仍無成效。” [53]  請求朝廷免去所缺人丁應該擔賦役,如此一來,百姓更加感念朝廷的恩澤,逃亡的人丁也會迴歸故土。 [45] 
  • 清理財政
宋犖對地方財務的清理有自己的見解,巡撫江西時,為避免地方上出現嚴重的財政虧空,上書題請將糧驛二道的檢察權歸由督撫,他在奏摺中指出:“藩庫是一個省錢糧總彙的地方,稽查最為嚴密。每年奏銷(將錢糧徵收實數報部奏聞)時只有糧儲道驛鹽道,各有專庫貯存錢糧,也不歸屬巡撫盤查範圍。因此應當一併歸交督撫清釐,肅清侵佔挪用亂象,永遠杜絕虧空弊端。” [54]  宋犖的建議得到了康熙帝的認可,得以在地方上實施,隨後地方上的鹽課、關税的虧空盤查也逐漸交由地方巡撫,加強了對地方財務的監督。 [45] 
  • 丈量土地
江南税收常年拖欠,宋犖在巡防中發現,崑山縣“因為額賦倍多,地方豪強和貪官得以從中弊混。有的擁有肥田而坐享輕税,有的貧地卻往往輸納重賦。輕重失均,因此導致應徵賦税年年拖欠。” [55]  因而宋犖認為:“應當按畝丈量核定賦税,以後便以此為定論,該縣處此賦額繁重之區,不處理丈量的話勢必難兼顧錢穀、刑名、催科。” [45]  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宋犖上書請求對崑山的田地進行重新清丈,並且編造清冊存案,作為以後賦税徵收的依據。不僅如此,宋犖考慮到,崑山地處錢穀催科拮据之所,本地官員進行清丈土地,勢必存在勾結,難以推行,因此向朝廷建議由蘇州府督糧,以保證工作順利進行。宋犖在土地問題方面,能夠把握關鍵,對症下藥,而收穫奇效。 [45] 
  • 請停採銅
清代貨幣原料是銅,因此清廷設置“寶泉局”,工部所需銅料到各省採買。後隨着制錢需求的不斷增加,採取了關差鹽差合併辦銅。而在實際的運行中,銅價每斤六分五釐,相比之下關税鹽課數額太少, [33]  户部提出“江南等省各有蘆課(對蘆田徵課的租税)額銀,如關税不敷,於蘆課銀內添補。”就將蘆課銀與銅政掛鈎。 [45] 
宋犖在擔任江蘇按察使時“以定價不敷”奏請停止在江蘇採買銅,列舉了江蘇採銅的四個不便:
  1. “辦銅事宜不便”,他指出江南一方面由於江蘇地區本身銅產並不多,則所需銅斤只能赴雲南等地採買,本身存在困難,需要從其他地方轉輸;另一方面銅斤的轉輸中需要支出各個關口的轉輸盤剝,致使官員在採買的時候畏手畏腳、瞻前顧後。 [56] 
  2. “部價不敷賠累不便”,蘆課辦銅,原是為彌補鹽課、內地榷關採買的不足,卻在實際的過程中由於地丁銀與銅價比例懸殊造成了辦銅日益困難的局面,朝廷所定的收購價遠不及地丁銀的數額。 [56]  朝廷對蘆田制定了五年一丈量的制度,然蘆田大多經常遭到江水的侵淹,賦税仍然必須繳納,這些賦税便成為百姓的負擔,蘆課銀加重,蘆課辦銅的比價卻沒有變化,百姓自然不願意用蘆課辦銅。
  3. “辦完解運便”。朝廷規定,銅斤的解運,每擔給水腳銀六分五釐,從蘆課銀中撥款。但是,宋犖發現肩挑小民,負荷貨物行不數里索價就有二三分,江蘇到京城路途遙遠,所規定的腳銀完全不夠用。除此之外,募集挑夫、僱船裝運、以及沿途的關卡盤剝均從腳銀中扣除,能夠支付給的少之又少。
  4. “派買數多不便”。根據宋犖的估算,户部規定的各省的銅額中,江蘇所佔份額是最高的,由此請求將江蘇的的銅斤分攤到產銅的省份,減輕百姓的負擔。 [56] 
宋犖的建議得到了康熙的重視,經商議,雖未能停止在江蘇採銅,但是提高了朝廷收購銅的價格,蘆課辦銅價值由原先的每一斤銀六錢五分,增三錢五分,共一錢,緩解了江蘇銅政面臨的尷尬局面,也改善了“肩挑小民”的生活。 [33] 

宋犖社會

  • 救濟賑災
江南位於長江中下游,水患是江南最大的災害,進而引起饑荒。 [57]  宋犖擔任江蘇巡撫期間,其下轄的淮安府揚州府頻繁發生水災。在災害發生之後,宋犖積極採取措施,展開救濟災荒工作。發生災害後,宋犖請蠲請賑不厭其煩,就其收錄《西陂類稿》的奏稿中,請蠲賑濟的達五十幾篇,可見宋犖對救災的重視。 [45] 
第一,親自勘查災情。災害發生之後,宋犖第一時間奔赴災區,親自勘察受災情況,以便做出下一步的部署。他説“之前的巡撫查勘,都只高坐鈴閣(州郡長官辦事的地方),委託地方官員督辦。唯獨我減少隨從,親自深入基層,不讓左右虛言矇蔽耳目。”如果幾個地區同時受災,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之下,宋犖選取廉官進行查勘,以防止地方官員徇私舞弊,漏報虛報災情,使朝廷更全面瞭解受災地區的真實情況。 [58] 
第二,積極請求撫卹。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蘇州府下屬五地由於大雨導致莊稼淹沒, [59]  據布政使張志棟彙報情況後,宋犖立馬上書請求蠲免該地區的賦税錢糧 [60]  ,隨後發令各地,務使災民受到實惠。 [61]  宋犖還動員地方官開放常平倉分發積穀賑災。 [62]  次年再發洪水,宋犖竭力截住漕糧賑濟淮、揚饑民, [63]  體現了宋犖一心為民的精神。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淮揚徐河湖泛漲時, [57]  宋犖隨即請求破例將地丁漕糧豁免, [62]  部議只同意蠲免十分之三。宋犖又聯同總漕上書,表明受災的嚴重性,最終全部蠲免。 [64]  即使因為“蠲租二百萬”而屢遭非議, [58]  宋犖仍然積極為災民謀取福利,為災後重建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45] 
第三,帶頭捐賑。宋犖宋犖知道如果單純的依靠國家賑款,遠不能解決問題。因此,每次救濟時,宋犖以身作則,帶頭捐俸,倡導各方踴躍捐賑。 [45]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淮揚徐河堤決口,宋犖一方面動支江寧、京口儲米,並且截留鎮江揚州二府的漕米,還親自倡捐米兩千石,又從家中運輸小麥三千石,親自督賑。崇明遭遇水災後,宋犖一方面提請蠲免,一方面同兩江總督範承勳捐銀二千兩,收斂溺死屍骸,修葺被毀村社, [62]  以緩災情。宋犖雖然沒有提出系統的救濟方案,但是其政策具體入微,並且實心救援,因此深得人心。 [45] 

宋犖文教

  • 興辦義學
宋犖在《條議畿東十事》中詳細的提出了“興教化以厚風俗”的具體方法,主張從基層的教育工作抓起,“自出如月課之宜獎賞,貧士之應賑恤,鹹當次第舉行。若民間子弟有志讀書而交不起學費,將在各州縣設立義學,幫他們畢業。其中選擇文德俱佳的諸生,由專門的書院進行教誨開導。如果需要脩脯(給老師的酬金),如有學田(以其地租收入供學校、書院用費的田地),就在學田的收入內領取補給。如果沒有學田,就由各官捐出俸祿支出開銷。各義學中放置課簿於年末申送查核,如果諸童文義可觀,即已有成效。立馬予以獎賞,以示鼓舞。” [65]  首先是對錶現優異生員的獎賞以起楷模作用,其次發揮官員的推動作用,學業優異者予以獎賞,以此激勵學生。可見宋犖十分重視貧困學子的教育措施。 [45] 
  • 修整書院
在清代,文教的重心在於書院的建設。所以宋犖上任便着手修整書院,保證書院的正常運行,進以推動府學文教活動的發展。 [45] 
首先是修繕書院。清初書院復興,宋犖同樣致力於書院的修繕,擔巡撫江西期間,重建九江濂溪書院,議修鵝湖書院。由於調任時間倉促,此舉無法進行,只得委派可信之人繼續。 [66]  在江蘇巡撫任上,宋犖立即拜謁東林書院,見早已破敗,便與禮部尚書熊賜履、提學督政許汝霖共同捐資重建。 [67]  不僅如此,宋犖在碑記中還指出了書院日常學習內容應以四書五經為主,講學目的則是讓學子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 [68]  同時,他強調,書院應該發揮應有的教化作用。 [68]  並且,宋犖對學子們的道德品質也提出了要求,鞭策他們以聖賢為楷模,學習仁義禮智信 [68]  書院修成之後,將《重修東林書院碑記》刻於石碑,放置在書院的依庸堂後,時刻激勵書院的學生。 [45] 
其次是恢復書院祀典。在中國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活動。一是為了表明對先師的推崇,二是為了標舉對道統的繼承。宋犖對祀典非常重視。 [45]  宋犖認為東林書院為楊時講學地,從祀諸賢應當與其在學術上有淵源。 [69]  能夠接受祭祀的,應該是龜山學派嫡傳弟子。但是現實中書院擅自增加祭祀對象,“為了迎合當地富紳鄉黨,對楊龜山的敬仰淪為巴結情面的工具,敗壞書院風氣。” [69]  宋犖提出,“東林祀典關係理學薪傳,鄉賢寧缺毋濫,地方官員不能徇私枉法,應當注重公允。”要求府縣官增加祭祀對象必須等候批示,僅僅為善鄉鄰而對書院無功的,不得擅自做主將其納入祭祀,所有受祀先賢必須登記在冊。 [69]  由於先師擺放的位置混亂,宋犖便對先賢們的牌位按照師承關係、時間次第進行重新擺放。 [70]  為了預防以後再次出現混亂情況,宋犖還要求將該檄文用楷書刻在石板上,放置在書院的講堂,以示警戒。 [45] 

宋犖文學

  • 詩歌
題材
從宋犖詩作的題材內容來看,其詩主要吟詠山水、賞鑑文物,朋友酬唱之作更是氾濫其間。 [71] 
宋犖的紀事詩表現出他為國操勞,關注民生疾苦與發揚文化的思想。 [7]  他在《海上雜詩》中表達他縱然誠心想望對這些荒沙土地開發政治,可是掌權官員指只知“天天觀日出,夜夜看潮生”,像秦始皇那樣只有浩浩蕩蕩求仙求藥之心,而無開發國土之志。這首詩體現了宋犖整治土地,發展農業的抱負。並表達了對一些官員的失政的痛惜。 [71] 
宋犖的詠物詩中,以詠花鳥詩為多。這是他遊山、觀畫之外的又一大樂趣。他在《虔州雜詩》曾説“且喜尋常了公事,木蘭花下任題詩。”又如在《黃海山話題詠》十二首中,詠吟了十二種奇花異卉,各出妙筆,傳神描摹爭奇鬥豔的姿態。宋葷的詠鳥詩如《山呼》, [72]  既寫出“山呼”鳥的奇異多知,又暗喻對皇帝的“山呼”,構思奇巧。而他的《浴鷗池》詩又寫出了野鷗“慣與高人狎”、“終不逐鬼鴨”的孤傲特性,借喻保持高節,不隨流俗之人。 [7] 
藝術手法
在藝術師法上,宋犖的前期創作基本上主要取徑唐詩,學唐之作,比比皆是。其中一些詩作能夠直接看出模仿唐詩的痕跡,如“鸚鵡已去洲覆沒,滾滾惟見長江流。”(《鸚鵡洲歌》)直承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登黃鶴樓》)“曲港危檣密,空江落日圓。”(《舟泊老鸛口與丘曙戒登岸小飲》)則仿效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還有一些詩作選用唐人韻腳,如《樓上望江南諸山,用太白韻》,意態瀟灑飄逸、語言清奇豪壯,頗有太白之風。還有一些作品能融會貫通,師得唐人興象玲瓏之意境。 [71] 
而宋犖的後期創作明顯地轉向學宋,最終達到了擺脱束縛、自成一家的境界。宋犖後期主效法蘇軾,不少詩作直接採用蘇詩的韻腳。這些詩往往奔放雄壯、筆力縱橫。如《吳漢槎吳兆騫歸自塞外,邀同王阮亭王士禎祭酒、小集,作歌以贈,用東坡〈海市詩〉韻》,飛揚健舉、卓犖磊砢,有氣勢、懷古意味沉雄。詩歌一氣貫注、筆力動盪,深得蘇軾豪放灑脱、變幻莫測的風致。除蘇軾外,宋犖廣所師法,宋代優秀詩人都進入了他的視線,比如梅堯臣,如《上元前一夜留錢介維小飲,用梅聖俞〈答吳長文內翰遺石器八十八件〉韻》平淡含蓄,形象清切新穎、語言質樸古硬,用語用字多有散文化傾向。 [71] 
風格
宋犖詩歌的雍容暇豫之風起始於創作前期,並演進成其作品的主要風格,弘揚盛世,點綴昇平的作用居於主要地位。宋犖前期的作品由於多有世態亂離的慘狀和仕途偃蹇的抑鬱,其格調顯得較為愁苦蕭瑟。而後期詩作主要刻畫自然山水、品評法書名畫,展現官餘閒適生活,從容不迫,恬淡悠然,體現出盛世之下温和平正的格調。其前期詩作還有着寒士氣,而後期詩作則時時顯露出上層士大夫的貴族氣。 [71] 
詩學
宋犖論詩,主張“取材富,而用意新”,強調“詩者,性情之所發”。他認為“詩道本體大”,“詩道本靈通”,故而反對“狹小”和“拘泥而穿鑿”,提出“性之所近,不必撫唐,不必撫古,亦不必撫宋、元、明,而吾之真詩,觸境流出。……隨吾興會所至,漢魏亦可,唐亦可,不漢魏,不唐、不宋亦可。無暇撫古人,並無暇避古人,而詩候熟矣。”他論詩主張尊杜甫,認為“七言古詩上下千百年當推少陵為第一,蓋天地元氣之奧,至少陵而盡發之,允為集大成之聖”。認為韓愈蘇軾黃庭堅、陸游、元好問都是學杜而成家的,但他對蘇軾“彌覺神契”(《漫堂説詩》) [7] 
宋犖也填了一些詞,其詞集曰《楓香詞》,共26首。其詞受當時浙派的影響較大,好為詠物詞。結識徐倬、李良年、朱彝尊等浙派詞人後,宋犖開始從受陳維崧為首的陽羨派“尚稼軒”的影響轉向以師法南宋草窗、玉田詞為宗旨,主張醇雅清空的南宋詞風。 [7]  自己的作品中也體現了周密等南宋詞家“細膩”、“超脱”的特點。 [7]  隨着他官位日顯,逐漸成為其詞學思想的主體。在醇雅詞論大熾於詞壇的過程中,以宋犖為代表的河南詞人羣體做出巨大努力,與西泠、陽羨及浙西派共同構成了清初南北詞壇的中興局面。 [73] 
宋犖的寫景抒情詞寫得很好,如《高陽台·章江舟次讀玉田詞步集中韻》 [74]  ,此詞即作於宋犖曾由刑部員外郎出掌贛關榷税時,經由九江前往贛州途中。南宋張炎《玉田詞》曾有《高陽台·西湖春感》一首,宋犖步其原韻。上片寫舟行章江時所見的水光山色以及沿岸的秀麗風光,下片轉而寫客中鄉思。全詞寫景歷歷在目,語言清麗,而景中寓情。“垂楊不負東君約”,是楊柳的多情撩人興致,是有情芳草引起鄉思,是芳草之凝情。在宋犖的筆下,山水動靜相襯,而漁歌村煙,更有悠然自得之感,似乎江山風物、自然景色,無不一往情深。全詞情文並茂,風格雅健,堪稱佳作。 [7] 

宋犖繪畫

宋犖《風竹圖》 宋犖《風竹圖》
由於宋犖鑑賞大家的身份,他常請書畫名家臨門,臨摹其所藏副本,自己也得畫法。他善畫水墨蘭竹,工整、簡率間出,疏逸瀟灑。水墨、色墨並施,頗有韻致。 [75]  同時亦擅長山水畫,筆墨蒼秀,構圖嚴謹。畫風清新疏朗,意境俊逸高遠。 [7] 
宋犖深諳歷代畫派、名家及其作品的風格特點,因此在繪畫創作中常常渾然天成融合了各家的風格。他在《論畫絕句》二十六首中,涉及歷代畫家三十二人,重點評論了王希孟李成米芾父子、巨然、倪瓚等十三人。 [7] 
在宋犖的繪畫美學思想中,認為“畫雖一藝,其用最大”,強調繪畫對於人的心理具有調節舒適的功能,其用在於“適吾心”,“當於塵埃中,忽得名畫,便如置身長林巨壑,心為一洗,或對古名賢高士,則肅然起敬”。 [7]  通過對名家的研習,他極其重視天賦對於創造藝術的作用。 [76]  並指出畫家和文學家的共通點,在博大雄奇的作品中,尤為明顯。 [77]  又認為古人各有所長,均應尊重。 [7]  在對繪畫作品的審美評價中,宋犖使用“天骨”、“移情”、“樸淡”、“古秀”、“清蒼”、“秀潤”、“神髓”、“風致”等審美範疇,尤其讚美“雄奇”的美學風格。他還指出畫家要創造優秀的作品,不僅要師法自然, [78]  尚須與文化界朋友切磋,提高其審美修養。(《漫堂書畫跋》) [7] 

宋犖文物鑑藏

西陂六景圖之和松庵 西陂六景圖之和松庵
宋犖“性嗜古,精鑑賞”,有《西陂藏書目》一卷,計數萬冊之多。有人評價其“所收藏唐宋名跡,宋元秘帙,冠於河右”,有“江南第一收藏大家”之稱。近代人周紹良撰《清代名墨叢談》載《宋犖墨品》三卷,認為宋犖“鑑賞之精,收藏之富,不惟冠絕一時,後來者也難倫比。” [79] 
宋犖在與同僚鑑藏家,如梁清標高士奇等的交往中,豐富了鑑賞經驗,並有一些鑑藏類的著述傳世,如《筠廊偶筆》《漫堂墨品》等。 [80]  在鑑賞一幅書畫作品時,宋犖常常通過目鑑的方式觀察畫作的用筆、用色及風格特點來最終判斷其作者或者真偽,並根據自身的喜好將鑑賞過的古籍字畫進行交易或者收購過來。其中,宋犖對於不同風格特點的古書畫的瞭解,往往也是根據真跡作為對比依據。對於不能判斷的作品,宋犖常持有“寧按勿斷”的態度。僅根據該畫作的特點,大致判斷其所處年代。在鑑賞的過程中,其鑑藏方式和態度與當時嚴謹的學術風氣相一致,這一定程度上受清初考據之風的影響。 [81] 
石渠寶笈記載宋犖收藏 石渠寶笈記載宋犖收藏
宋犖的實踐也很豐富,他從事鑑藏活動近60年,經他手、過他目的書畫不計其數。其生於卿相之家,父親宋權經常獲得朝廷賞賜,范寬的《雪山蕭寺圖軸》就是其一, [82]  加之與收藏家袁樞是同鄉,故得藏名品。順治十二年(1655年),宋犖遠遊安徽等地、收羅大批秘籍、名帖。毛晉汲古閣”藏書散佚後,大半為宋犖所得。如石介徂徠文集》、韓駒《陽陵先生詩》、朱槔《玉瀾集》、張詠《乖崖先生文集》、黃庭堅《送四十九侄詩》均為宋版;另加班固《白虎通》、趙孟頫《松雪齋集》、姚汝能安祿山事蹟》等書,均為精品。 [80]  其收藏的書畫也有很多傳世之作,比如杜牧《唐張好好詩卷》、蔡襄《虛堂詩帖》、王詵煙江疊嶂圖》等,南宋馬麟的《層疊冰綃圖》、林椿果熟來禽圖》以及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等。並尤為喜好元代的文人畫,元代趙孟頫紅衣羅漢圖》、張中桃花幽鳥圖》也曾被他收藏。 [81]  宋犖曾在商丘古城老宅內建“御書樓”,專門收藏康熙皇帝給他題寫的墨寶。其它藏書樓有“青綸館”、“魚麥堂”、“和松庵”、“西陂”等,藏書多鈐有各藏書樓印記。 [75] 

宋犖歷史評價

侯方域:①宋子年少有異材,是吾昔者雪園四子之所未及見者也。 [83]  (《雪園六子社序》)②牧仲年未二十,博學能文章詩歌,筆翰動天下。(《贈宋子昭序》) [84]  ③郡中自吳、徐二三子凋謝之後,近二十年,絕無有清才標映如公子者,嘗心口嘆頌不能置。(《與宋公子牧仲書》) [6] 
朱彝尊:妙鑑誰能別毫髮,一時難得兩中丞卞永譽和宋犖)(《論畫詩》) [79] 
伊桑阿:江寧巡撫宋犖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轉自《清實錄》) [6] 
王鐸:①(犖)不貴與人爭一旦之名,而藏修潛德千秋不朽之業。②仲學書學詩,學經生應制義,詩受鑄於唐,音調清新,範我馳驅,遊意乎無窮之次。(《古竹圃稿序》) [85] 
計東:天下俊傑非常之士也。十五六能盡交天下士,斐然有令名。其騎則能御趹踶之馬,上下峻阪,一日行四五百里;其射則能插矢於地,縱馬射之,兩矢相合不纖黍失;其制義則規矱先型,能自變化,盡奇正之法;其詩則上自蘇、李,下迄三唐,盡臻其妙;其交天下士,則折節虛左如寒士。(《贈宋牧仲序》) [86] 
汪琬:①今公子質敏而才高,可謂學道之器矣。(《贈宋牧仲序》) [6]  ②牧仲宋先生,自名其前後所為詩也。先生以文康公子,自少嶄然頭角,綽有聲譽。其稍長也,以侍衞往來殿廷交防之內,進則長楊校獵,宣曲馬射,未嘗不扈從其間,為世祖所賞識。退而侍文康公側,賓接名公鉅卿,熟習言論,風指耳濡目染,練達累朝典故之沿革、文獻之盛衰,既而從事宦遊,所過名山大川,無不往探古今金石之刻、鼎彞之噐,百家之學無不採覽。隠逸之谷,耆舊之廬,與夫四方騷人寓。公之所在,無不延訪而折節,所以拓其胷次,而陶育其性情者,復久且深其志,於以發為詩歌。其長篇雄變如蛟龍之幻化,其短章秀傑如珠玉之瑩潤,甚至聯句角勝,則寫難狀之物而吐難言之頃,如傾降倒河,益注益不窮。洵乎其才之高,學之宏,而養之裕也!③若先生之為人固已光明而俊偉,博大而醇深,及其逹於政事也。廉而不劌,嚴而不苛,撫循吏民,煦煦慈愛而不失之姑息。當其蒞吳,僅四閲月耳,裁決簿書,勾稽金谷,往往至丙夜,雖精鋭少年不敢望。一二老奸宿蠹,俯首側足,亦率不敢旁睨,考其設施。④詩歌亦先生之餘緒也,顧輒以其聞,與賓客置酒贈答、方揖讓談笑之頃,落筆如風雨,他人未及構思,而先生則數百言立就矣,苟非賦才之高,而佐之以學,深以之養,必不及此。夫豈屑屑焉,摛章繢句,僅以詩人自矜者,所得而侔哉!(《綿津詩集序》) [87] 
吳偉業:①往餘在京師,公仲子朝宗遇餘特厚,輒又躍然起曰:吾雪園近有年少軼才,若之所未見者,為宋君牧仲。牧仲,相國太保公之子也。相國久致政歸,中州人稱牧仲者不容口,餘心向慕之。牧仲通守黃州,文章政事,有當官聲。如牧仲,生平所願見者,遠在江山千里之外,焉得而與之遊乎?②牧仲宰相子,生長兵間,目擊乎梁宋亂離,蘄黃糜爛,生民之脱鋒鏑者,曽幾何人,豈知一旦官於其土江樓嘯詠,為今日之勝耶?夫勞止之歌,瑣尾之嘆,詩人所不容已者。餘故舉其流風遺俗,以告牧仲,庶幾休養生息聲施乎。昔賢而已若夫臨臯之館,快哉之亭,風防沙鳥,煙巒雲樹,此牧仲攬之有餘,而黃亦餘所舊遊也。(《宋牧仲詩序》) [88] 
湯斌:牧仲之在刑曹,一副郎耳。每慮囚,必細審其得罪之由,察其情偽稽之律。例有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俱無憾之意。有不合者,動色力爭,即豐鎬舊臣,亦諒其真誠改容,而敬禮之。雖不能盡如已意,其所全活者亦多矣。今其視也,由司寇推舉,天子臨軒而遣之,授以專勅,其體為京朝官與督撫藩鎮不相轄也。吾嘗謂司政者,禁胥役之需索,信放闗之期防,則商不病,杜豪強之夾帶,絕權貴之請託,則課不絀。而其要在律已,嚴而綜核慎此,皆牧仲之所優為者也。(《送宋牧仲分司贑關序》) [89] 
宋犖 宋犖
周龍藻:①生平業詩為專家,恆與新城王公方駕。②商丘宋公詩風行海內,海內推服無異詞。③其文無剿説,無雷同,興會偶發,隨物賦形,而自合於規矩。是故序記之文長於切,論辯之文長於醇,考訂之文長於核,哀誄之文長於思,下至寸簡尺牘,似屬匆卒不經意者,而亦躍躍有生氣,尚何家數、行墨之可拘哉?(《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吏部尚書漫堂宋公墓表》) [90] 
魏裔介:宋子牧仲之為詩久矣,其天姿敏妙,搜獵最博。屬韻和聲,宮商必諧。稱名取類,考證必確。採華擷實,輕重必勻。而內以達其自然之識,外以通乎人事之變。學富情深,歸於大雅。牧仲昔與賈子靜言詩餘,深服其論載之溯洄集首,以風示海內作者。牧仲之自為詩,宜其卓然大家,無所不足,如此也。餘嘗謂詩道國朝最盛,軼宋明而方駕於唐,中州詩人有十餘子,牧仲後起而上駟絕塵也。後世論詩者當以餘為知言。(《宋牧仲詩序》) [91] 
姜宸英:本朝相業于歸德太保宋公首頓一指,公當世祖初政,用前朝舊徳。時僉憲公方年少耳,風貌清整,學殖該富。其時見者無不相欽挹,以為能為公家文饒者,非是而誰。未幾起家,通守黃州,吏事精敏,居然有當官聲。及郎官比部,讞決精明,每奏疑獄,援據律令,傅以經典,多從矜恕,上官恆屈意從之,而吏不得因緣為奸。自公在事,所全活以無數。天子異其才,特命監司持節通永,蓋處之三輔,股肱郡以觀其所設施,而將以大用之也。公至則威徳並敷,請屬杜絕屬吏,望塵逐影,竦息帖服,雈苻匿跡,闔境大治。當時所謂雪園文社者零落盡矣,公獨振其頹響於簿,領倥匆左支右掣之際,士類且靡然從風,此可謂精力之過人,而文章事業兼而有之者也。餘獨以君之濡染,家學為能施於有政,彷佛於古世家之風,故樂從諸君之後為之誦説。他日有系公於宰相之表,稱為本朝盛事者。(《壽宋牧仲僉憲序》) [92] 
湯右曾:①公素德舊望,一旦殂謝,為可痛惜也!②公顯懿休美,著聞於朝廷;風流衣被,宗仰於四方……故公一生好尚風雅,雖出天性,而根株派別,蓋有所自。明季詩文壇坫,黨人門户,焚香燕坐,歷歷道其所以。東南名士多從之遊,所獎成者,率皆發聞當世。(《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吏部尚書漫堂宋公墓誌銘》) [93]  [94] 
沈德潛商丘公官部曹時,列《十子詩選》中。撫吳時,有《漁洋綿津合刻》。又嘗選江左十五子詩,以提唱後學,固風雅之總持也。所作詩,古體主奔放,近體主生新,意在規仿東坡,時宗之者,非蘇不學矣。茲所錄者,俱近唐賢諸作,公晚年訂定,意或轉在是與!(《國朝詩別裁集》) [95] 
紀昀:犖雖以任子入官,不由科目,而淹通典籍,練習掌故。詩文亦為當代所推,名亞於新城王士禛。其官蘇州巡撫時,長洲邵長蘅選士禛及犖詩為《王、宋二家集》,一時頗以獻媚大吏為疑。趙執信尤持異論,並士禛而掎軋之。平心而論,犖詩大抵縱橫奔放,刻意生新,其淵源出於蘇軾。後謁選果得黃州通判,為軾舊遊地。又施元之《蘇詩注》久無傳本,犖在蘇州,重價購得殘帙,為校讎補綴,刊板以行。其宗法可以概見。故其詩雖不及士禛之超逸,而清剛雋上,亦拔戟自成一隊。其序、記、奏議等作,亦皆疏暢條達,有眉山軌度。(《四庫全書總目》) [96] 
宋至:晚年位益崇望益重,海內以為泰山北斗……少喜為詩,老而不休,世恆以漁洋、綿津並稱。(《少師公行狀》) [97] 
陳維崧:著事皆幽奇瑰麗,上補輶軒冊府所未備,下亦可徵得失、稽謠俗焉。語則遒峭整潔,不名一體,大約在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伯仲間,非餘子能彷彿也。向惟秋浦吳次尾先生《觚不觚錄》議論絕有根據,近則汪鈍庵户部《説鈴》敍述不苟,點染復自斐然。吾目中所見説部,僅此二種,今又得牧仲是編相鼎足矣。今觀宋子是書,核萬物之源流,貫三才之同異,稱名邇而寄意遠,是書也,而詎偶然乎?(《筠廊偶筆序》) [98] 
吳陳琰:本朝雜紀諸書,推孫益都(孫廷銓)南征紀略》、王新城《皇華紀聞》、宋商丘《筠廊偶筆》,久已鼎峙中原。今新城續刊《池北偶談》,而商丘復有《筠廊二筆》,微言緒論,多發人所未發。海內並稱王宋二公,豈虛譽哉?(《筠廊二筆跋》) [6] 
吳綺:清近之詞家互為澁體,施於樂府,競號新聲,實有江河之憂,豈獨風雅之變哉!先生楷模八代,衣被九州,乃以大雅之才,間為小山之制。具周秦之麗節而去其靡,寫辛蘇之壯懐而去其亢,所謂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也!(《 宋牧仲楓香詞防》) [99] 
方苞:尚書久負詩名,所交一時名輩。自長洲韓公以文學為海內宗,羣士壇坫莫盛於吳中,而尚書開府江蘇,尤體貌文士。方是時,吳中知名士汪份武曹、張大受日容、吳士玉荊山數輩皆家居,生徒各數十百人。天下士以文術自命者,過吳中必進謁尚書,而退從諸君子游。(《宋山言墓表》 [100] 
李元度:①公在官,能持大體,以清節見推。②公雖以任子入官,不由科目,而淹通典籍,且練習掌故,詩文皆為當時所推。(《國朝先正事略》) [101] 
陳廷敬:①先生以學術為吏治,兩開府於東南,所至事集民和,以其瑕,則益覃精古學,著書滿家。(《筠廊二筆序》) [93]  ②先生之文之美矣,夫世之彯華纓曳,髙裾駕輕,防肥以防於名利失得之場,飄忽震盪而不知止者。蓋其所樂在彼,而不在此也!③先生有道而能文,得之於心,行之於己,澤加於天下,其達於制述,徴於比興者。西陂之樂,蓋無時而忘之。故能興感於人心,學者隨其所見,皆有以自得於塵世之表,忘其所憂而樂其所樂也。④先生恬澹寡慾,有超然遠覽之志。自其服膺,文獻紹美,前光學成,而仕遊歷中外,常以書卷自隨。晩而彌篤,故其文閎深雋永,尤長於諷諭之言。以予之思,雜風塵樂而不倦,則亦豈徒耽文辭翫耳目而已哉!(《西陂類稿序》) [96] 
李修易:牧仲善畫,精鑑別,其特論如此,真得飲水思源之義,足振聾點瞶,餘深服之。然吾恐今之渴筆儉黑,強作解人,而自鳴得意者,皆掩耳而急走矣。(《小蓬萊閣畫鑑》) [102] 
李祖陶:所著《綿津山人詩集》,子湘採之與漁洋山人並行,號為《王宋二家詩選》。才雖少遜,格亦蒼秀。近有以附庸風雅目之者,要不可謂非一家也。文不多作,作即質有其文,含吐從容,有典有則,不必高妙而自有遠神,不必刻深而自無佻步,所謂有家數者非耶?中如品題侯、魏、汪三子及序阮亭、鈍翁之文,皆萬世公論;志子湘墓亦佳。(《國朝文錄·西陂文錄引》) [100] 
張謙宜:古詩神清氣肅,思路鑱刻,至律詩便不能爾,想所見尚非全集,未足以罄所長耶?此君單能押險韻,其音頭落處,鏗然清脆。擬古感慨而不怒張,沐於古者深矣(五古)。《過北莊》之三,氣靜而有縱送之勢,是以為妙。《筵上詠鐵腳聯句》,有《石鼎》之奧,仿宋、齊之排,押韻更極匠心(五排)。《詠蕉花》七律則是小家數。(《絸齋詩談·卷七·宋牧仲》) [103] 
楊際昌:商丘宋公七言古詩,心摹手追於眉山,得其清放之氣,各體亦秀,以台閣人成山林格者也。《即事六首》其一雲、其三、其五皆出骨毓秀。此種風致,安得謂宦途中定是塵容俗狀耶?與新城獎掖後進幾四十年。毗陵邵子湘(長蘅)有《王宋合選》之刻。(《國朝詩話》卷一) [103] 
趙爾巽:(三藩)蹂躪所及,湖南北、江西、四川,受害最甚。雍建於貴州,締虞於四川,弘祚於廣東,騭於江西,犖承騭……兵後撫綏甚勤。大亂方定,起衰救弊,出水火,登衽席,偉哉諸人之功歟!(《清史稿》) [104] 
徐世昌:西陂雍容暇豫,其氣和,其辭煉,在盛唐雅近王、韋,五言尤粹美。細讀之,使人躁釋矜平,知其涵養者深也。子至詩稍有圭稜,然名章秀句,不愧名父之子。(《晚晴簃詩匯》) [105] 
張舜徽:其為詩,早負盛望,幾與士禎相齊。邵長蘅即嘗選士禎及犖詩,為王宋二家集,以流佈於世,雖趙執信力持異論,然其詩為當時所推重,固無以易之也。(《清人文集別錄》) [106] 
袁行雲:宋犖好延文士,為吳中風雅總持。詩學盛唐,又趨效東坡,清麗健舉,有縱橫裨闔之勢。《望龍蟠磯》等,卓犖可傳。沈德潛所選,多近王、韋,亦見其不可一繩矣。他作如詠居庸、盤山,《海上雜詩》、《西陂雜詠》、《濟南雜詩》、《廬山詩》、《李卓吾墓》,取材廣而可徵事。撫吳最久,表彰風雅,選刻《江左十五子詩》。自稱於世味尠所嗜好,顧獨嗜朋友。一時布衣、畫師,如杜濬、魏禧、鄭茵、羅牧,鹹從與遊,不獨顯貴達官也。或雲:‘尚書北闕霜侵鬢,開府江南雪滿頭。誰識當時兩年少,王揚州與宋黃州。’詩出,聲價增重,引為比肩王士禛。惟其詩興會飆舉,而不能格奇創往。蔣士銓論詩比之蘇季子位尊金多,未必知人;洪亮吉謂宋不及王(《北江詩話》),亦是公論。(《清人詩集敍錄》卷一〇) [103] 

宋犖軼事典故

宋犖“香雪海”

主詞條:香雪海
香雪海
香雪海(6張)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時任江蘇巡撫的宋犖冒雨來到蘇州城西南的鄧尉山賞梅,放眼望去,但見白梅似雪,綿延數里,暗香浮動。 [107]  遂寫《雨中元墓探梅》一詩:“探梅冒雨興還生,石徑鏗然杖有聲。雲影花光乍吞吐,松濤巖溜互喧爭。韻宜禪榻閒中領,幽愛園扉破處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題名。”後來宋犖還題寫了“香雪海”三字,鐫於崖壁,從此“香雪海”名揚天下。 [108] 

宋犖深受聖寵

●康熙賜物
宋犖的清廉和才幹,深得康熙帝的恩寵。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蘇州織造李煦的奏摺御批中寫道:“巡撫宋犖,朕南巡二次,謹慎小心。特賜御筆書扇二柄,賜李熙扇一柄。爾即傳於宋犖,不用寫本謝恩。以後有奏之事,密摺交與爾奏。”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月,康熙帝賜給宋犖“鹿肉二方,鹿筋二條,鹿舌二個,鹿尾二個,鹿肉乾十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七月,康熙帝賜給宋犖“御書詩扇一柄”。同年九月,康熙帝賜宋犖“鹿舌二個,鹿尾二個,鹿肉十件,鹿幹十束”。同年十月,宋犖因操勞過度,氣脱舊病復發。康熙帝聞訊,特頒賜珍藥,並御書“福”、“壽”二字賜予宋犖。同年十一月,宋犖患氣脱病,康熙派御醫醫治,並賜聖藥和高麗蔘,直到十二月病癒,御醫一直跟隨宋犖身邊。康熙帝三次南巡皆有宋犖迎送。因此,宋犖在奏摺中聲稱:“聖駕三次南巡,(我)屢次蒙受聖上的垂問,宋犖已經榮寵至極,甚至忘記了自己年衰力疲。” [79] 
●康熙賜字
王士禎香祖筆記》中記載了康熙帝南巡時賜書宋犖的情形: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視河,賜江蘇巡撫宋犖“仁惠誠民”四大字,又賜“懷抱清朗”四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再南巡渡江,駐蹕江天寺。宋犖此時扈從,請奏道:“臣在西陂有別墅,請您御書‘西陂’二字恩賜予臣,以致不讓宋代范成大‘石湖’二字獨留千年。”康熙帝説:“這兩個字不是很容易書寫。”宋犖再奏:“臣多次求訪能書法的人書寫這兩個字,大都寫不好,刑部尚書王士禎年輕的時候與臣是同學,曾經跟我説:‘如果二字得以讓聖上書寫,乃為不朽盛事。’”康熙帝笑罷,立即揮毫寫下這四個字頒賜,駕回行宮後,又命侍衞取入,重新書寫裝潢一番,再賜“清德堂”大字。 [79] 

宋犖“碧螺春”

康熙年間,茶農至洞庭山區碧螺峯石壁採茶時,因為其葉較多,僅靠筐子裝不滿,因此放在懷裏,突然茶葉冒出熱氣,異香迸發,採茶者爭呼“嚇殺人香”,於是以此為茶名。某次康熙南巡,正值宋犖任江蘇巡撫,特向康熙進奉一種“嚇煞人香”,色香味俱佳,康熙惡其名粗俗,乃賜名“碧螺春”,一直沿用下來,成為一種名茶。從此以後地方大吏每年必採辦作為貢品。這一故事流傳甚廣,清人筆記多有記載,以王應奎所撰《柳南隨筆》為詳。 [109-110] 

宋犖漁洋情緣

據《蕉窗雨話》記載,康熙年間,世人均以文壇領袖王士禎王漁洋為標杆。就連當時盛負文名的宋犖,也還要引王士禎以自重。但是,眾人認為二人仍大相徑庭。因為宋犖平素顯著,大家也不好辯駁,只是隨口敷衍。後來,士禎有一個門生,窮困潦倒,希望到宋犖處謀差事。士禎便揣摩宋驕矜自負的心意,又在推薦信後寫詩,藉此來結其歡心。士禎還特別叮囑:信一定要在宋公生辰給他。宋犖生辰當日,門生上門交遞書信。宋犖展紙,喜不自勝,揚言道:“我曾説王先生推我為知己,以前你們還不信。今天先生親自來信,證明我所言非虛。”詩大意,是説兩人相交,是早年就有的事;並表明二人不分伯仲。於是,王士禎的詩篇被眾人競相傳閲,相顧歎賞。這時,宋犖笑逐顏開,就像是處在無上尊榮境地一般。隨後,宋犖出於感激,為來人安排了一個職位,並且對他刮目相看,多有資助。 [111] 

宋犖鑑定專家

康乾年間,古董商舉物以宋犖鑑定為榮耀。宋犖自言:“若是晚上有書畫作品送過來,我只需仔細摩挲並且聞一遍氣味,就可以辨別真假。” [112] 
關於宋犖的鑑賞水平之精,清代梁章鉅《浪跡叢譚》中曾引《筠廊隨筆·宋漫堂(犖)鑑賞》一則:“合肥太史許孫筌家藏畫鶉一軸,陳洪綬題字‘此乃北宋人的作品’。時人不知此畫出誰手,宋犖閲覽過後,斷定這是崔白畫的。不相信的人認為宋犖實乃妄言。沒過多久,宋犖把畫放到太陽底下曝曬,陽光在背面映出一方圖章,文曰子西。子西即崔白的號,眾人方才歎服宋犖的本事。” [79]  黃州司理王俟齋不信,在客廳懸一畫以試宋犖。宋犖坐在門外車上便斷定是林良所作,王俟齋終於心服口服。可見宋犖鑑賞之精。 [79] 

宋犖人際關係

  • 家族成員
因宋犖《緯蕭草堂》詩有“偃仰幽事多,好待鹿門説”之詩句,為與商丘古宋家族一支有別,故稱宋犖一支為商丘“鹿門宋”。
家世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父
嘉靖三十四年(1559)進士,歷官山東道監察御史、山西按察使、右僉都御史禮部尚書 [113] 
祖父
宋沾
萬曆十九年(1591)舉人,官至山東福山知縣。 [114] 
祖母
丁氏
明朝時封太孺人,清朝時奉旨合葬,贈一品夫人。 [114] 
父親
天啓五年(1625)進士,歷官吏科給事中、山西按察副使、順天巡撫、國史館大學士。 [115] 
嫡母
劉氏
明萬曆舉人劉永貽之女,贈一品夫人。
母親
趙氏
明太僕少卿趙時之女,封淑人。
——
葉氏
商丘人。崇禎朝兵部右侍郎葉廷桂之女。順治四年(1647年),年十三歸宋犖。生五男六女。贈一品夫人。 [116] 
薛氏
揚州人。康熙五年(1666年),年十四歸宋犖。子宋筠。贈孺人,再贈淑人。 [117] 
同輩
宋焞
崇禎十五年(1642年)歿於李自成破商丘之戰,年僅十二。 [118] 
宋炘
以父蔭授中書舍人,後歷官吏部稽勳清吏司主事、户部主事、奉政大夫。 [119] 
宋炌
康熙二十年(1682)舉人,候補內閣中書,敕授徵事郎。有《西湄草堂詩》一卷。 [120-121] 
子輩
宋基
貢生,直隸保定府同知。 [122] 
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官至浙江學政。撰《緯蕭草堂詩》六卷。 [123] 
宋陸
諸生,早卒。以從子華金官贈承德郎。 [124] 
宋著
諸生,早卒。以子韋金官贈中憲大夫。 [125] 
宋致
貢生。歷官福建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湖南布政使,誥授通奉大夫。 [126] 
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官至奉天知府。撰《綠波園詩集》八卷。 [127] 
孫輩
宋韋金
宋著之子。康熙五十年(1711)舉人,官至刑部郎中、大名道監察御史。
宋吉金
宋陸之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寶慶知府。
宋華金
宋至之子。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官至刑部郎中。
外孫
官至豐城知縣。詩人。
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7]  [6]  [128] 

宋犖主要作品

宋犖著有:《漫堂説詩》《漫堂墨品》《漫堂年譜》《綿津山人詩集》《筠廊偶筆》《古竹圃詩集》《西陂類稿(50卷)《滄浪小志》等10餘種。 [75] 
編有:《商丘宋氏西陂藏書目》,著錄宋元明本134種,抄本72種,曾進呈御覽。又喜刻印書籍,刻有《商丘宋氏家乘》《嘉樂堂詩集》《柳湖詩草》《國朝二家詩抄》《施注蘇詩》等古籍30餘種,刻書頗為精美。抄本亦多。宋犖曾合刻侯方域魏禧汪琬三家文為《國朝三家文鈔》,影響頗大。 [75] 
清代邵長蘅曾選王士禎與宋犖詩為《王、宋二家集》。其詩多贈答、題畫、詠物、記遊之作。其中如《盤山詩》《黃山松石歌寄金仁叔將軍兼索子湘和》《烏江》《石盆峪龍潭歌》《椰子》《落花》《即事六首》《邯鄲道上》等詩,含蓄醖藉,標格雋上,頗見特色。 [75] 

宋犖後世紀念

宋犖陵墓

河南商丘宋犖墓 河南商丘宋犖墓
宋犖墓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路河鄉大史樓村。墓為圓形土冢,墓前立有墓碑及石像生。2002年,印尼華僑宋良浩捐資進行修復。 [6] 

宋犖楹聯

蘇州市光福鎮聞梅館 蘇州市光福鎮聞梅館
江蘇省蘇州市光福鎮鄧尉山塢的聞梅館兩旁的門柱上有一副石刻楹聯:上聯為“尋宋商丘題吟遺文入勝出幽十里梅香歸吐納”,下聯為“訪清高宗遊觀陳跡撫今懷昔四周山色感興亡”。“宋商丘”即指宋犖。 [129] 

宋犖史料索引

參考資料
  • 1.    《清代七百名人傳》:“宋犖,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十朝詩乘》卷四:“宋牧仲尤早貴,……以嘗拜御書‘西陂’二字之賜,其別業所在也,故亦號西陂。”
  • 2.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十《少師公家傳》:“視榷贛關,公餘,遊鬱孤八境、通天巖、綿津諸 勝,所至皆有題詠,因自號綿津山人。”
  • 3.    《甌缽羅室書畫過眼考》卷二:“宋犖,字牧仲,號漫堂,又自號西陂放鴨翁。”
  • 4.    商丘文史|宋犖:久任封疆事 蘇台淨點塵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0-04-05]
  • 5.    《清史列傳•大臣傳》:“宋犖,河南商丘人,大學士宋權之子。世祖章皇帝順治四年,犖年十四,應詔以大臣子列侍衞,逾歲考試。注銓通判。聖祖仁皇帝康熙三年,授湖廣黃州通判……二十六年二月,擢山東按察使,十月,遷江蘇布政使……三十一年六月,調江蘇巡按……內升吏部尚書。四十七年閏三月,以衰老乞罷……五十三年三月,赴京祝聖壽,詔加太子少師,賜詩有‘世家耆德自天全’之句。九月,卒於家,年八十。”
  • 6.    劉萬華.宋犖年譜[D].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2008:9-17、65-70、115-120
  • 7.    李鳳花.宋犖研究[D].甘肅:蘭州大學,2007:3-6、39-45、76
  • 8.    邵長蘅《青門剩稿》卷五《元墓探梅記》:“中丞公字牧仲,姓宋氏,學者稱漫堂先生。”同書卷八《題廬山詩刻》:“壬申秋,漫堂先生自江右移撫吳。”
  • 9.    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虹橋錄上”:“宋犖,字牧仲,商丘人。……折節下士,天下士多稱之,謂之‘商丘先生’。”
  • 10.    宋犖半身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 11.    宋犖《漫堂年譜》(以下稱《年譜》)卷一:“明崇禎七年甲戌,……犖以正月二十六日酉時生於京邸,命今名。”
  • 12.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宋犖,字牧仲,河南商丘人,權子。
  • 13.    計東《贈宋牧仲序》:年十歲,精騎射。十一,能制義、詩歌。
  • 14.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順治四年,犖年十四,應詔以大臣子列侍衞。逾歲,試授通判。
  • 15.    《今世説》卷六“豪爽”:“世祖章皇帝,嘗獵,過滹沱河,宋牧仲從行。時天 大寒,河冰闊二丈餘,宋揚鞭大呼,一躍而渡。上壯之。”
  • 16.    王先謙《東華錄》“順治九”載:“(順治四年冬 十月)己丑諭入朝侍衞、各官子弟內:通文理者,吏部酌用。尋部議監生以通判用,廩生附以州同用, 有未入庠者以州判用,從之(時宋犖年十五歲,擬監生以通判用)。”
  • 17.    《夢園書畫錄》卷十六《王文安公枯蘭復花圖長卷》:已醜夏五月廿二日。聞雨恭先生閣下盎中建蘭於既萎後倏發一莖三花。
  • 18.    《夢園書畫錄》卷十六《王文安公枯蘭復花圖長卷》載王鐸跋曰:“己丑五月夜,同觀畫梁眉 居、黃於石、張坦公、張玉調、薛行塢、傅夢楨、劉瀛洲、宋牧仲(宋犖)、宋赤城,主人玄平號雨恭,時同飲 三槐下。”
  • 19.    《文康公年譜》:“八月,歸裏。修西郊亭,重刻五老遺像。延故人賈開宗、門人侯方域校文賦 詩,犖與焉。召故舊會飲。”
  • 20.    《年譜》卷一:“八月,先文康延故人賈靜子先生開宗、門人侯朝宗方域,與犖講習詩文。裏中舊有雪苑社,又名應社,以應江南復社,故名。鼎革後,風流雲散,獨二公在,復邀徐恭士作肅、來 玉世琛、徐邇黃鄰唐及餘,為雪苑六子社,朝宗為之序。”
  • 21.    《侯方域集校箋》卷十一《雪園六子社序》: “乙酉,餘自吳返,賈子自淮陰歸,兩徐子相見唏噓,言及學院舊事,留連者久之。……於是三年焉, 而徐子鄰唐者出。徐子,宿儒之,是吾昔者雪園四子之所未及收也。……於是五年焉,而宋子犖學成於 燕而以至。宋子年少有異材,是吾昔者雪園四子之所未及見者也。於是相於左之右之,朝夕而切磨之, 又二年焉,而六子之社以成。侯子曰:‘吾昔者雪園四子,不可追矣。求之三年焉,而得一徐子焉;求 之五年焉,而得一宋子焉;又二年焉,而合徐子、宋子與吾四子者,而乃為六子焉。然則社之以六子名 也,夫豈存乎見少哉!’”
  • 22.    《侯方域集校箋》卷三《與宋公子牧 仲書》:“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嘗援其難;公子又不以僕為不肖,數下交,質以所為文業。僕竊見郡中 自吳、徐二三子凋謝之後,近二十年,絕無有清才標映如公子者,嘗心口嘆頌不能置。……僕聞之賈子 曰:‘諸人以太保既薨,有願公子出而結交天下貴人,一如太保在日,以為克似太保者。’……今公子善 病,體不任衣;太保清節,僕之所諒未有厚貲貽公子也。所謂財與力者,公子自審能之乎?破其業以致 貧,勞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結貴人之名,僕竊為公子不取也。……夫克似之道,在於守道讀書,公 子才氣超軼,何施不可?願且朝夕自愛調病,病癒之後,以諸人所陳交結之才,多收古今書籍;以交結 之力,閉户力學而篤行之。”
  • 23.    趙經達《汪堯峯先生年譜》:“康 熙三年,……宋牧仲犖以侍衞出為黃州通判,……於是,各賦詩為別,先生錄其語而序之雲。”
  • 24.    汪琬《鈍翁前後類稿》卷十四《贈宋牧仲序》:“宋公子牧仲□京師以侍衞出為黃州通判,行有 日矣。其友樑子曰輯、米子紫來與燕於汪子苕文之家,酒三行,公子乞贈言於三子。樑子執爵曰:吾猶 記公子之列侍從也,蓋及先文康 時,士大夫奔走 聲,孰無不願交公子者,公子亦豪矣哉。今相距十 五年耳,顧偃蹇宋莫不得已。而退就是官,得微有忿躁不平之心乎!寵辱貴賤彼此各一時也,吾願公子 守之以靜。米子執爵起曰:是官雖卑,然為二千石上,佐與有字人之責焉。日者楚方用兵,黃其要衝也, 挽粟踐更,民力蹙耗甚矣,非有以大慰安之將,何以堪此?夫退撫循其民,而進為之請命於上官,亦官 守宜爾也,吾願公子承之以寬。於是,汪子執爵繼之曰:美哉!樑子之言,達人之言也,其旨微;米子 之言,仁人之言也,其利溥。吾蔑以加此!雖然,竊有效於公子。黃州南頻赤壁,西望武昌,非蘇文忠 公所嘗遊處者乎? 文忠 黃每自念平生舉止,多不合於道,故其自誡有曰:道不足以御氣,性不足以 勝習。蓋文忠孜孜力學如此。今公子質敏而才高,可謂學道之器矣。使自今以往,能以沉潛者養氣,以 淡泊者存性,是即所謂齊寵辱、忘貴賤,而蒞官字人之本也,其於道不庶幾乎!吾故願公子基之以學而 已。於是,三子者各賦詩為別,而予又錄其語序之雲。”
  • 25.    《筠廊二筆》附《怪石贊》首王絲《序》雲:“宋子牧仲既以《聚寶山紀遊》六律為一時之獨 絕矣,復取其山之石之怪者十六枚,各予以贊。每念牧仲少從文康公宦,侍世祖數年,得縱意於天下之 非常,彼其時視今之治黃有閒也。牧仲已治黃矣,黃又甚劇,非可淡然其間者也,顧乃披籍檢勝不輟。 而借他山之小牧,發胸中之夙獲,若此乎?今觀其石而其形錯,誦其贊而其文雕,是贊與石俱怪者也。 殆仍然縱意於天下之非常,而贊石其寄者也。抑聞之江休映攝會稽事,及歸,貧無長物,舟至西陵渡, 取石鎮之。休映固宋州先賢,而黃亦古西陵。牧仲他日受異等之數,而行應即以此石為西陵渡頭鎮舟佳話,肥水王絲序。
  • 26.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康熙三年,授湖廣黃州通判。以母憂去。
  • 27.    《類稿》卷首宋炘《筠廊偶筆序》:“筠廊者,餘兄牧仲讀書處也。此地舊有小室,四壁陡竣, 竹石環繞,暑月每苦蒸濕,人鮮至者。庚戌,餘兄自楚黃歸,讀禮之暇,因撤去垣牆,易以梁構,而廊 始成。剪其蒙茸,洗其苔蘚,而怪石露修竹顯,對之翛翛有遠況焉。廊之下可以避風雨,其上可以望雲 霧,以其地多竹,故曰筠廊雲。”初春歸裏,治喪之後,暇治筠廊或在春夏之間,姑繫於此。
  • 28.    《年譜》卷一:“正月,服闋,著《筠廊偶筆》成。”案,是書前有陳維崧、宋炘二序,陳序雲: “《筠廊偶筆》若干則,分上下二卷,雪苑宋子牧仲撰著。事皆幽奇環麗,上補輶軒、冊府所未備,下 亦可徵得失、稽謠俗焉。語則遒峭整潔,不名一體,大約在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伯 仲間,非餘子能彷彿也。……今觀宋子是書,敷萬物之源流,貫三才之同異,稱名邇而寄意遠。”
  • 29.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十六年,授理藩院院判,遷刑部員外郎,榷贛關,還遷郎中。
  • 30.    《年譜》卷一。汪琬《堯峯文鈔》卷二十四《送宋牧仲榷贛州關詩序》:“康熙十七年仲冬之吉, 刑部宋子牧仲方以才能簡任關使者於贛州。”
  • 31.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二十二年,授直隸通永道。
  • 32.    王原《西亭文鈔》卷八《漫堂記》:“康熙二十二年夏,商丘宋公以比部郎觀察通永十四州縣。 通州官廨經地震毀,毀塌幾盡,公至則捐橐金,構室六間,以居前榮後榭,既雅且潔,取劍南詩句名曰 漫堂(原注:劍南詩云:投老宦遊真漫爾,平生懷抱固超然)。比民俗困窮,徵求旁午。公勵精吏治, 政通人寧,以其隙晷休於斯堂,則讀書為詩以自娛。時與山人墨客品畫賞帖,克蠟鬥韻,恆至丙夜忘倦。 由是,公之政聲與其高致交稱輦轂之下,單詞剩句甫落紙即傳佈人口,鹹目之為今之白分司、蘇玉局也。” 自有“漫堂” 之稱呼後,便相隨一生,不僅將通永僉事任間所為詩名曰《漫堂草》《漫堂唱和詩》諸集, 更以之為號,學者亦稱之漫堂先生。
  • 33.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再遷江蘇布政使,察司庫虧三十六萬有奇,犖揭報督撫,責前布政使劉鼎、章欽文分償。户部採銅鑄錢,定值斤六分五釐,犖以江蘇不產銅,採自他省,值昂過半,牒巡撫田雯,疏請停採。下部議,改視各關例,斤一錢。
  • 34.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二十七年,擢江西巡撫。湖廣叛卒夏逢龍為亂,徵江西兵赴剿,次九江,挾餉缺幾譁變。犖行次彭澤,聞報,檄發湖口庫帑充行糧,兵乃進。至南昌受事,舊裁督標兵李美玉、袁大相糾三千餘人,謀劫倉庫,應逢龍以叛。犖詗知之,捕得美玉、大相,眾洶々。犖令即斬以徇,諭眾受煽惑者皆貸不問,眾乃定。
  • 35.    《清俾類鈔》:康熙戊辰六月,商邱尚書宋犖奉命撫江西。舟次蕪湖,聞楚北兵譁,西江震恐,亟鼓棹入南昌,撫慰之。蒞事未十日,突有奸徒李美玉、袁大相勾結,以酉字帖授其黨,將以詰朝謀不軌。既偵知奸謀,乘夜計擒二元惡,旦即懸首藁街,餘黨遂散。
  • 36.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康熙二十七年條:江西巡撫宋犖疏言:江省每年採買竹木,名為官捐,實繫累民。請嗣後動支正帑採買供用,並嚴禁科派採買,勒掯經收等弊。從之。
  • 37.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江西採竹木,饒州供紫竹,南康、九江供檀、柟諸木,通省派供貓竹,名雖官捐,實為民累,犖疏請動支正帑採買。上命歲終巡撫視察布政司庫,犖疏請糧驛道庫,布政使察核;府庫,道員察核。漢軍文武官吏受代,家屬例當還旗,經過州縣,點驗取結。犖曰:“是以罪人待之也。”疏請自贓私斥革並侵挪帑項解部比追外,止給到京定限諮文,俾示區別。皆下部議行。
  • 38.    詩酒第一盛宴,《四庫》第一品  .手機網易網[引用日期2018-12-13]
  • 39.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三十一年,調江蘇巡撫。蘇州濱海各縣遇颶,上元、六合諸縣發山水,淮、揚、徐屬縣河溢,疏請視被災輕重,蠲減如例。發江寧、鳳陽倉儲米麥散賑。別疏請除太湖傍坍地賦額,户部以地逾千畝,令詳察。犖再疏上陳,上特允之。
  • 40.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宋犖傳》:犖在江蘇,三遇上南巡,嘉犖居官安靜,迭蒙賞賚,以犖年逾七十,書“福”、“壽”字以賜。四十四年,擢吏部尚書。四十七年,以老乞罷,瀕行,賜以詩。五十三年,詣京師祝聖壽,加太子少師,復賜以詩,還裏。卒,年八十,賜祭葬。
  • 41.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康熙五十二年條:諭大學士等年老諸大臣內,於世祖章皇帝時居官者,惟宋犖、田種玉而已。今年齒老邁,雖閒居林下。朕睹之不禁軫恤,宋犖現有尚書品級在身,田種玉著給與工部尚書銜。俱準給誥封宋犖、田種玉著酌加宮保,以示朕不忘耆舊之至意。尋議,宋犖加太子少師。田種玉加太子少傅。
  • 42.    《萬壽盛典初集》卷二“宸藻二”,詩云:“受祉林泉頤養年, 世家耆德自天全。少時佩劍登三殿,久任蘇台撫九阡。行儉銓衡有令譽,拔才籲俊入清篇。修齡善得人 間壽,雪作鬚眉興欲仙。”後跋雲:“吏部尚書引年致仕宋犖因朕六旬壽,慶祝來京,事畢,五月內回本 鄉,朕念舊臣特書七言律一首,以紀其盛云爾。”
  • 43.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十四《少師公家傳》:“歸自京師未數月,以疾終於家。遺疏上,上震悼,賜祭一罈,給全葬。”
  • 44.    《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五十七》 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條:予故原任吏部尚書太子少師宋犖、祭葬如例。
  • 45.    何靜.宋犖治蘇略論[D].江蘇:蘇州大學,2017:4-7、28-34、54-60
  • 46.    宋犖.江蘇藩司查明司庫虧空詳文//[O]西陂類稿(卷三十八).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63
  • 47.    宋犖.酌議催科處分書//[O]西陂類稿(卷三十六).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32
  • 48.    吳正治.請減蘇鬆浮糧蜀稿//[O]四庫全書存目從事(史部) 276冊.山東:齊魯書社,1996:128
  • 49.    宋犖.酌議經徵接徵處分疏//[O]西陂類稿(卷三十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443-444
  • 50.    宋犖.請帶徵漕項疏//[O]西陂類稿(卷三十六).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25
  • 51.    宋犖.請寬涸田起徵疏//[O]西陂類稿(卷三十六).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441
  • 52.    宋犖.漫堂年譜二//[O]西陂類稿(卷四十八).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604
  • 53.    宋犖.請免淮徐二屬缺丁詳文//[O]西陂類稿(卷三十九)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466
  • 54.    宋犖.請察道府錢糧疏//[O]西陂類稿(卷三十三).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367
  • 55.    宋犖.崑山請清丈疏//[O]西陂類稿(卷三十五).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399
  • 56.    宋犖.請停銅觔採辦詳文//[O]西陂類稿(卷三十九).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3014:472
  • 57.    王衞平,黃鴻山.清代江南地區的鄉村社會救濟——以市鎮為中心的考察.中國農史,2003,(4):85-94
  • 58.    宋犖.淮揚徐三屬請賑疏//[O]西陂類稿(卷三十九).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403
  • 59.    《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第四十一卷》康熙朝: 七月甲申,河道總督于成龍奏:邵伯更樓、高郵九里等處被水沖決。上諭大學士等:“朕慮各處閘壩俱已閉塞,大水一至必至氾濫,屢諭于成龍作速挑浚芒稻、人字兩河,今竟未挑浚,卒如朕言。着速行文巡撫宋犖,令親赴揚州、淮安收養被水百姓。江西巡撫馬如龍前奏,江西地方連年大熟,今歲亦有秋稔,着行文馬如龍,令速運米十萬石至揚州、淮安交與宋犖,或煮粥或賑濟,相機行事。”
  • 60.    《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第四十一卷》康熙朝:十月癸酉,諭大學士等:“江蘇巡撫宋犖奏請蠲免高郵等被水州縣雜項錢糧,此必前次蠲免時遺漏未奏,着依該撫所請,全行蠲免。”
  • 61.    宋犖.長洲等五縣請賑疏//[O]西陂類稿(卷三十四).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389
  • 62.    宋筠:少師公家傳[O]//宋筠.商丘宋氏家乘(卷八),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564-565
  • 63.    《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第四十二卷》康熙朝三十九年條:二月乙酉,江蘇巡撫宋犖以賑濟淮、揚饑民米石奏聞。得旨:“朕發內帑修理各處堤岸,總為下河民生起見。河工一日不竣,下河之民一日不得樂業,朕甚惻然。今歲漕運可截留二十萬石交付宋犖備賑。”
  • 64.    《江蘇省通志稿大事志·第四十一卷》康熙朝:三十六年正月己卯,免江南淮、揚、徐三府州去年水災額賦。
  • 65.    宋犖.條議畿東十事//[O]西陂類稿(卷三十八).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58
  • 66.    宋犖.請復鵝湖書院檄//[O]西陂類稿(卷三十九).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77
  • 67.    宋犖.漫堂年譜二//[O]西陂類稿(卷四十八).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602
  • 68.    宋犖.重修東林書院碑記//[O]東林書院志(卷十五).北京:中華書局,2004:412
  • 69.    宋犖.批允東林書院祀典檄//[O]西陂類稿(卷三十九).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79
  • 70.    宋犖 .飭查東林書院祀典檄//[O]西陂類稿(卷三十九).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78
  • 71.    黃治國.出唐入宋與折中唐宋:宋犖詩風演變及詩學主張析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5-84
  • 72.    《山呼》:“嶺外禽名喚亦奇,蒼衣素頰性多知。漫將翡翠誇英武,直覺清音奪畫眉。“”一聲婉轉西風冷,玉葷空山有所思。“
  • 73.    劉萬華.明清詞學轉關視閾下的宋犖詞學思想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26-30
  • 74.    宋犖《高陽台·章江舟次讀玉田詞步集中韻》:遠水拖藍,晴峯送翠,徐牽三板輕船。野岸風箏,撩人恰是新年。垂楊不負東君約,嫋鵝黃一色堪憐。更悠然,幾處漁歌,幾點村煙。家山回首料陽外,但姜姜芳草,森森長川。十八灘遙,舟人指向鷗邊。紅牙漫拍王孫句,倚蓬窗聊破愁眠。莫垂簾,尚有紅梅,尚少啼鵑。
  • 75.    李玉安,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383
  • 76.    《論畫絕句》其六:“華亭天授非人力,六法何妨有未工。多少畫家三昧語,留題斷紙故麻中。”
  • 77.    《論畫絕句》其七:“華原雪景特雄奇,韓碑杜句取相況,解道文人即畫師。”
  • 78.    《論畫絕句》其五:“二米落筆天機到,元暉得意圖雲山。畫本何處任撫取,金焦煙雨空濛間。”
  • 79.    商丘市:從“商丘宋犖審定真跡”印説開去  .河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1-26]
  • 80.    陸蓓容;宋犖和他的朋友們—康熙年間上層文人的收藏、交遊與形象[D].中國美術學院,2014:p56
  • 81.    清初北方官僚鑑藏活動的興起 一探宋犖的書畫鑑藏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8-17]
  • 82.    宋犖鑑藏活動研究  .參考網[引用日期2020-08-17]
  • 83.    侯方域.雪園六子社序[O]//壯悔堂文集·遺稿.續修四庫全書(冊1406)影印清順治刻增修本:101.
  • 84.    侯方域.贈宋子昭序[O]//壯悔堂文集(卷2).續修四庫全書(冊1405)影印清順治刻增修本:631.
  • 85.    王鐸.古竹圃稿序[O]//西陂類稿:卷首.清康熙間宋至補刻本.2-3
  • 86.    計東.贈宋牧仲序[O]//改亭文集:卷 5.續修四庫全書 1408 冊影印清乾隆十三年(1748)計璸刻本:136.
  • 87.    《堯峯文鈔·卷三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88.    《梅村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89.    《湯子遺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90.    周龍藻.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吏部尚書漫堂宋公墓表[O]//宋筠.商丘宋氏家乘(卷18).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276-277
  • 91.    《兼濟堂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92.    《湛園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93.    劉萬華.宋犖研究述略[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52-53
  • 94.    湯右曾.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吏部尚書漫堂宋公墓誌銘[O]//宋筠重修.商丘宋氏家乘:卷 16.清乾隆六年 (1741)刻本:431-434
  • 95.    《清詩別裁集·卷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96.    四庫全書本《西陂類稿》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0-04-05]
  • 97.    宋至.少師公行狀[O]//宋筠.商丘宋氏家乘:卷15.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265
  • 98.    《筠廊偶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99.    《林蕙堂全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100.    歷史事件:宋犖卒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7-04]
  • 101.    李元度.宋牧仲尚書事略[O]//國朝先正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p324
  • 102.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103.    歷史事件:宋犖生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104.    趙爾巽《清史稿》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05]
  • 105.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32)[M].北京:中華書局,1990:504
  • 106.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卷3[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69.
  • 107.    張鬱文《光福諸山記》:鄧尉山,在吳縣西五十里光福鄉……自宋淳祐間高士查莘休寧人居山塢植梅,土人效之,至今山中皆以圃為業。梅花開時,一望如雪,行數十里香風不絕,為吳中絕景雲……馬駕山在光福鎮西,與銅井並峙。山中人率樹梅、藝茶、條桑為業,梅五之,茶三之,桑視茶而又減其一,號為光福幽麗奇絕處也。俗稱吾家山,不甚高而四面皆樹梅。康熙中,巡撫宋犖題“香雪海”三字於崖壁。聖祖、高宗南巡皆臨幸駐蹕,舊有亭及御碑,今亭圮。
  • 108.    張鬱文《光福諸山記》:香雪海,在吾家山腰。清康熙中,巡撫宋犖摩崖題“香雪海”三字。聖祖南巡,駐蹕觀梅。高宗六次臨幸,俱有題詠。舊建御碑亭,兵燹被毀。亭為五角形柱石,亦作梅瓣,前有劇台,極寬廣。好事者往往攜杯榼登臨。今碑存而亭圯,方謀重建,猶未興工也。
  • 109.    王應奎《柳南續筆·卷二》: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採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採,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茶者爭呼“嚇殺人香”。“嚇殺人”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雲。自是以後,每值採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正,獨精製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己卯歲,車駕幸太湖,宋公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採辦,而售者往往以偽亂真。元正沒,製法不傳,即真者亦不及曩時矣!
  • 110.    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洞庭東山碧螺峯石壁,歲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殺人香”(“嚇殺人”三字,吳諺,見《柳南隨筆》)。康熙己卯,車駕幸太湖,撫臣宋犖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歲必採辦進奉矣。
  • 111.    陸士諤《蕉窗雨話》:新城王漁洋者,近代詩家之泰斗也,獨標神韻,籠蓋百家。在前清康熙間,名傾海內,莫之與京。而當時之能詩者,恆以一識荊州為快。求為門下士者有之,請結文字因緣者亦有之,一經品題,身價十倍。流風所趨,欣欣向榮,故雖以宋牧仲之賢,猶不能不引以為重也。牧仲黃州人,工詩,秀麗風雅,處處勝人。然衡之漁洋,大有逕庭之判。惟牧仲有才氣,頗矜負,自謂己之詩境,足與漁洋媲美。人以其聲望素著,不便駁訐,只得漫應之而已。光陰苒苒,眾口囂囂,積月累日,一再傳播,而漁洋之耳鼓,已有所聞,因是乃發現一段佳話焉。蓋漁洋與牧仲納交有素,性情才識,均稱莫逆,雅不欲拂矯其意,使牧仲愧赧。時漁洋有門生某者,潦倒異鄉,乞漁洋為之紹介於牧仲處。漁洋師弟情殷,慨允作書。復恐牧仲享之以閉門羹也,又為詩以贈牧仲,即本其自詡之意,而實真自矜之言,藉博牧仲之歡心。某頻行時,漁洋囑之曰:“宋公壽期在邇,此函當於彼時,在賓客前投之。”某唯唯應命而去。後至江南不數日,而牧仲幕府之中,羣賢畢至,大雅同登,鹹手捧蟠桃,申獻之忱。牧仲正分班應客時,某亦欣然入賀。出漁洋之書,呈之於牧仲之前。牧仲展而閲之,喜不自勝,即揚言於眾曰:“吾嘗謂漁洋推我為知己,君等多未之信,今請君等一讀其來詩,當知吾言之不謬也。”眾賓客取而讀之。其詩曰:“尚書北闕霜侵鬢,開府江南雪滿頭。謹識朱顏兩年少,王揚州與宋黃州。”讀竟相顧歎賞,益盡歌頌之能,而牧仲則笑逐顏開,若處無上尊榮之境矣。既感贈詩之高誼,又因來書之盛情,乃位置某以某職守,刮目相看,銀海常垂青雲。
  • 112.    趙慎畛《榆巢雜識》 :商邱宋漫堂太宰精賞鑑。嘗言,古字畫雖黑暗處,手摩絹素,亦能辨其真贗。此恐是英雄欺人語。獨言辨琥珀用鼻辨,寶石用舌辨。蓋寶從石出,自有鋒稜,性帶涼,不似假者之温而滑也。試之信然。
  • 113.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莊敏公諱纁,字伯敬,號慄菴,行三。明嘉靖壬子舉人,丙辰會試 中式,己未賜進士,授永平府推官。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陝西、應天、山西巡撫,順天府丞,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保定巡撫,南京户部右侍郎,改北轉左總督倉場,户部尚書,吏部尚書。贈太子太保榮祿 大夫,諡莊敏。……生嘉靖壬午正月五日,卒萬曆辛卯四月十三,享年七十。……配朱氏,封夫人,生 嘉靖壬午十一月十日,卒萬曆戊戌九月一日,享年七十七。”
  • 114.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福山公諱沾,字承恩,號復宇,行一。萬曆辛卯舉人,山東登州府 福山縣知縣。以子權官明贈徵士郎吏科給事中,以孫犖官清贈光祿大夫巡撫江寧等處地方總理糧儲提督 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級。生嘉靖乙卯七月一日,卒萬曆乙巳正月二十七,享年五十一,崇祀名宦 鄉賢。……配張氏,明贈孺人,旌表孝婦,清贈一品夫人,生嘉靖丙辰十二月二十七,卒萬曆丙午正月 二十九,享年五十一。庶丁氏,明封太孺人,旌表節婦,清諭祭,奉旨合葬,贈一品夫人,生萬曆戊寅 四月十四,卒順治戊子十二月二十三,享年七十一。子一:曰權,丁氏出。”
  • 115.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文康公諱權,字元平,號雨恭,又號梁園。天啓辛酉舉人,乙丑進 士。歷官山西太原府陽曲縣知縣、吏科給事中、工科右給事中、兵科左給事中、山西按察司都糧道副使、 大名道副使、順廣道副使、遵化道副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順天巡撫,清仍巡撫順天,詔拜內翰林國 史院大學士,加太子太保。諭祭諭葬,贈少保兼太子太保,諡文康,……生萬曆戊戌七月四日,卒順治 壬辰六月十二,享年五十五。……配劉氏,贈一品夫人,生萬曆戊戌二月十一,卒順治己亥六月二十六, 享年六十二。……庶趙氏、郝氏。趙氏,……生萬曆丁巳十二月十七,卒康熙己酉十月二十二,享年五 十三。……郝氏,……生萬曆癸亥正月六日,卒康熙乙丑正月八日,享年六十三。子三:曰犖,曰炘, 趙氏出;曰炌,郝氏出。”
  • 116.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配葉氏,贈一品夫人,生崇禎乙亥四月十二,卒康熙丁丑四月二日, 享年六十三。”
  • 117.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庶薛氏,以子筠官贈孺人,再贈淑人。生順治癸巳十一月二十三,卒康熙辛酉正月二十九,享年二十九。”
  • 118.    《文康公年譜》:“(崇禎)辛未四年,先文康三十四歲。春正月,長子焞生,母李氏。”“(崇禎)壬午十五年,先文康四十五歲。……春三月,寇李自成破宋,先文康負母丁太夫人避寇渡河,寓於曹,長子焞亡。”
  • 119.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工部公諱炘,字子昭,行二(案,誤,當行三),生員,以父蔭授中書舍人文林郎。歷任吏部稽勳司主事、户部陝西司主事、廣東司員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奉政大夫……生崇禎己卯九月二十三,卒康熙甲子正月九日,享年四十六。……配王氏,……生崇禎丁丑五月九日,卒康熙戊申正月三日,享年三十二。……繼馬氏,……生順治辛卯八月十一,卒康熙己卯四月七日,享年四十九。子二:曰起,曰超,王氏出。”
  • 120.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中翰公諱炌,字介子,號然若,行三(案,誤,當行四)。以父蔭官 生,中順天辛酉舉人,候補內閣中書,敕授徵事郎。生崇禎癸未三月二十七,卒康熙癸亥閏六月七日, 享年四十一。有家傳。配梁氏,敕封孺人,生崇禎癸未九月二十五,卒康熙庚午正月十二,享年四十八。 子二:曰壆,曰壔。”
  • 121.    《商丘縣誌》卷九:“宋炌,……少負雋才,喜詞賦,好交遊,吐納風流,翩翩自喜。而為人謙和 恭謹,初無貴介矜倨之習。平生工於詩,古勁幽折,有王、孟遺意。兼擅丹青,雲山一角,落筆清遠。” 案,《類稿》卷二十八《西湄草堂詩跋》稱介子有詩一卷,刻於江西官舍,但卷三十《亡弟介子行 狀》稱其有詩二卷。今據《明別集版本志》著錄有《西湄草堂詩》一卷,附刻於宋權《白華堂詩》後。
  • 122.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保定公諱基,字維德,號似齋。行一。貢生,直隸保定府同知。生順治辛卯五月十四,卒康熙乙亥八月二十八,享年四十五。……配狄氏,生順治辛卯八月二十三,卒康熙丙子六月二十,享年四十六。子二:曰如金,曰岐金。”
  • 123.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督學公諱至,字山言,號方庵。行二。康熙丙子順天副榜,己卯舉人,癸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提督浙江學政。以子華金官贈中憲大夫。生順治丙申七月八日,卒雍正乙巳十二月十八,享年七十。……配劉氏,贈恭人,生順治乙未正月十四,卒雍正戊申十一月五日,享年四七十四。子一:曰華金。”
  • 124.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贈公諱陸,字海叔,行三,生員,以從子華金官贈承德郎。生順治戊戌八月二十六,卒康熙戊午二月十六,享年二十一。配崔氏,贈安人,生順治戊戌十二月六日,卒雍正丙午正月二十四,享年六十九。……子一:曰吉金。”
  • 125.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贈公著,字錦含,行四。生員。以子韋金官贈中憲大夫直隸大名兵 備副使。生順治庚子三月十九,卒康熙庚申八月十一,享年二十一。……。配李氏,贈恭人,生順治辛 醜七月十六,卒康熙辛未六月十日,享年三十一。子一:曰韋金。”
  • 126.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方伯公諱致,字稚佳,號遠齋。行五。貢生。授福建提刑按察司僉 事,分巡海汀漳道。歷福建提刑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湖廣湖南布政使,誥授通奉大夫。生康熙辛亥十 一月十九,卒雍正甲寅十二月七日,享年六十四。……配劉氏,贈夫人,生康熙丙辰七月十日,卒康熙 甲戌九月四日,享年十九。繼王氏,封太夫人,生康熙丁巳六月二十三,卒康熙辛丑六月二十八,享年 四十五。……庶朱氏、徐氏。子六:曰品金,曰乾金,王氏出;曰鼎金,朱氏出;曰益金,曰 金,徐 氏出;曰殿金,朱氏出。 金為筠嗣。”
  • 127.    《商丘宋氏七編家乘》卷二:“京兆公諱筠,字蘭揮,號晉齋,又號澹庵,行六。康熙壬午舉人, 己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癸巳,授職檢討,敕文林郎,改兵科給事中,轉户科掌印給事中,欽差巡察山西。歷遷山西按察使、通政司右通政欽差協辦高偃河工,署理江西布政使,升奉天府府尹。誥授通 議大夫。生康熙辛酉正月二十二,卒乾隆庚辰十一月十三,享年八十。……配李氏,……繼劉氏,…… 庶趙氏。子二:曰 金,致之子為嗣;曰瑞金,趙氏出。”
  • 128.    商丘宋纁、宋犖世家  .姓氏家族數字博物館 [引用日期2020-04-05]
  • 129.    從蘇州一副楹聯看商丘文化影響力  .商丘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11-29]
  • 130.    《河南通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131.    《江南通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132.    《湖廣通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133.    《山東通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134.    《江西通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17]
  • 135.    湯右曾:《光祿大夫太子少師吏部尚書宋公犖墓誌銘》,《碑傳集》卷六十七:“生前甲戌正月二十六日,終今癸巳九月十六日。”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