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衣羅漢圖

鎖定
《紅衣羅漢圖》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人物畫,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1-2] 
《紅衣羅漢圖》重彩畫一紅衣僧人,頭上有光環,坐於大樹下,滿頭深褐色短髮,絡腮鬍須濃密,鼻子隆起,耳佩金環,目光深邃,皮膚黝黑,壽眉朱唇,座下鋪硃紅毛氈,身傍置一雙紅色僧鞋,面帶微笑,表情靜穆而慈祥,左手伸出,手心向上。 [3] 
《紅衣羅漢圖》是借悼念去逝的薩迦派帝師膽巴之名, 隱喻正在薩迦大寺做總持的故宋恭帝(瀛國公),以寄託畫家內心的哀婉情思。 [1] 
《紅衣羅漢圖》,全畫無論人物、衣飾、樹石,均用勾勒法,其風格並非寫實,而系仿古手法。 [4] 
中文名
紅衣羅漢圖
外文名
Monk in a Red Robe
作    者
趙孟頫
創作年代
元代
畫作類型
設色畫
現收藏地
遼寧省博物館
材    質
紙本
規    格
縱:26釐米; 橫:52釐米
作品別名
紅衣天竺僧

紅衣羅漢圖畫作內容

紅衣羅漢圖細節

《紅衣羅漢圖》繪一紅色袈裟的僧人,盤膝端坐在嘉樹下的坡石上。此僧濃眉深眼,大鼻隆突,鬍鬚絡腮,膚色黝黑,一看就不像是漢人。其目光深邃,面容慈祥,左手向前平伸,掌心向上,右手抱入紅衣之內,身後藤蔓纏繞着菩提樹。似在説法佈道,而頭後有光環,則顯示此僧已經得道修成,是一個了脱生死的羅漢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僧人,而是一個來自印度的羅漢。 [5] 

紅衣羅漢圖題跋

趙孟頫
大德八年,暮春之初。吳興趙孟頫子昂畫。 [4] 
餘嘗見盧楞伽羅漢像,最得西域人情態,故優入聖域。蓋唐時京師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語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齊翰輩,雖善畫,要與漢僧何異?餘仕京師久,頗嘗與天竺僧遊,故於羅漢像自謂有得,此卷餘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觀者以為如何也。庚申歲(1320年)四月一日,孟頫書。 [6] 
董其昌
趙文敏與中峯禪師為法喜禪悦之遊,曾畫歷代相師像,藏於吾郡北禪寺。然皆梵漢相雜,都不設色。不若此圖之猶佳。觀其自題,知為得意筆也。董其昌觀。 [4] 
陳繼儒
曾見羅漢卷數卷,如楞嚴變相,則楞伽最古,松雪發脈於此,非梵隆輩所夢見也。陳繼儒題。 [4] 

紅衣羅漢圖創作背景

趙孟頫在元初畫壇中,無論在畫藝上或理想上,都居於領導地位。他提倡古意之説。主要是以為南宋晚年,畫風過於浮薄,於是提倡古意,從古畫中吸取古人寫真實人物牛馬山水精神,而再創出新的作風。人物畫到了宋代,其重要地位已為山水畫代替。但到了元初,趙孟頫,錢選等仍希望從魏晉以來的古畫中,吸取其傳統的精神,而開創新的道路。《紅衣羅漢圖》就代表了趙孟頫及元初復古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4] 
趙孟頫長時期提學江南,南宋的故國山河實在太容易使他這樣的宗室後裔觸景生情,浮想連翩,遠在西南做薩迦寺總持的灜國公,也使他同樣難以忘懷。轉輾傳來的薩迦方面的消息,不管是直接的或間接的與少帝有關,都會在趙孟頫的心頭激起波瀾,當他聞知曾與瀛國公有來往的膽巴喇嘛過世時,就情不自禁地揮動起畫筆,以唐人的古意為準範,借西域僧的形象,一吐心中的情愫。 [1] 

紅衣羅漢圖藝術鑑賞

紅衣羅漢圖主題

紅衣羅漢圖局部
紅衣羅漢圖局部(3張)
紅衣袈裟是薩迦派喇嘛的象徵,背景中小青綠的樹石,將此鮮紅的記號襯托得更為奪目。尤其是趙孟頫對喇嘛手印的處理,似乎亦有寓意。左手掌平直伸出,大拇指貼掌微翹,羅漢的手印,此“吉尼印”,取外道邪法之意,修其法者得自在之通力。趙孟頫的方外好友釋大訴好象通曉此義,故以“岩石寧須着幼奧,陵煙不必求諸將”的典故隱喻之。這是一種對大唐盛世的追慕來補償眼前趙宋皇帝無可奈何的境遇,對趙孟頫和釋大訴來説,瀛國公無疑是《紅衣羅漢圖》名實關係中最終亮相的主角了。 [1] 

紅衣羅漢圖形象

《紅衣羅漢圖》中,僧盤腿而坐,全身披紅衣,僅胸部稍露,胸毛甚多。此外其左手伸出,掌向上。以印度之手勢而言,當為施恩之意。僧頭部之背後,有光環,表示此僧已成羅漢。僧座石上,眥後亦有大石數堆,並有一大樹,枝開兩旁,一部分樹葉垂下;全畫中,羅漢之衣及坐下之獸皮與腳下之皮履,均為紅色;地下及石塊,均用青綠,樹幹則用褐色。全畫無論人物衣飾、樹石,均用勾勒法,其風格井非寫實,全系仿古。 [4] 

紅衣羅漢圖畫法

紅衣西域僧圖
紅衣西域僧圖(3張)
《紅衣羅漢圖》與前代的一些作品相比,也具有明顯變化:人物採用工筆畫法,衣紋用遒勁圓暢的中鋒作鐵線勾描,洋紅底上暈染硃砂,色彩效果鮮豔而厚重。背景採用小青綠山水的畫法,地面和石頭以較細而靈活的線條勾出輪廓,每以幹筆側鋒作粗略的麻點皴,在淺草綠底色上薄薄地暈染一層石綠,地面凹陷處,輕掃幾筆淡赭色,而在僧人背後,則畫了一棵根深葉茂、古藤纏繞的大樹。樹和藤的畫法染色,又與坡石不同,更顯得古拙而蒼秀。樹根、石縫以及石頭與地面相接處,均以墨綠色剔畫小草十數叢,穿插其間,筆筆見力,起到一種統一協調的作用。僧人前邊,又畫小花兩株,亦用雙勾法,花着洋紅,莖葉染石綠,看上去畫法似不甚經意。 [3] 

紅衣羅漢圖研究價值

《紅衣羅漢圖》把人物畫與山水畫的技法結合起來,在色彩運用和線條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大膽的嘗試,充分發揮出了自己的特長,為研究者研究元代的重彩人物畫,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7] 

紅衣羅漢圖歷史傳承

《紅衣羅漢圖》曾經《清河書畫舫》、《式古常書面匯考》以及《秘殿珠林》著錄。 [4] 
《紅衣羅漢圖》長期藏於清內府,後被溥儀盜出宮外。日本戰敗,溥儀倉皇出逃途中丟棄于山路。後被解放軍于吉林通化的大栗子溝中發現,1951年移交給東北博物館, [8]  即現在遼寧省博物館 [1] 

紅衣羅漢圖重要展覽

2017年9月6日至12月5日,《紅衣羅漢圖》亮相於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舉辦的“趙孟頫書畫特展”。 [9] 

紅衣羅漢圖作者簡介

趙孟頫畫像 趙孟頫畫像
趙孟頫(1254—1322)是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出仕,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作為元代的藝壇領袖,素有博學多聞、操履純正、文詞高古、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譽。對於書畫,趙氏用力最勤、最深,就繪畫創作的表現形式明確提出“書畫本同”、“以書入畫”的藝術觀點,針對南宋筆法大壞的頹勢書風以“託古改制”的方式加以扭轉,其倡導的藝術主張對中國藝術史的貢獻尤為卓著。與之相呼應,趙孟頫書法楷、草、行、隸、篆諸體兼擅,繪畫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竹石皆精,是中國藝術發展史上無可爭議的藝苑大師。趙孟頫不僅與其身邊的諸多文藝家共同開創了元代書畫的時代新風,更對後世藝苑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死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繪畫代表作有《秀石疏林圖》、《紅衣羅漢圖》等,著作有《松雪齋集》等。 [9-10] 
參考資料
  • 1.    洪再新:趙孟頫《紅衣西域僧(卷)》研究,《新美術》1995年第1期,30-33頁
  • 2.    玲瓏編,國畫風采 中國名畫鑑賞,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6.01,第117頁
  • 3.    孫亦非:《趙孟頫和他的紅衣羅漢圖》,《海內與海外》 ,2007年第02期,78-78。
  • 4.    李鑄晉.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77-78
  • 5.    姜鵬 :趙孟《紅衣羅漢圖》,《書畫世界》,2017年,12-17
  • 6.    李維琨:松根胡僧憩寂寞——讀趙孟頫的《紅衣羅漢圖》卷,《上海文博論叢》, 2007年04期,32-33。
  • 7.    孫亦非:《趙孟頫和他的紅衣羅漢圖》,《海內與海外》 ,2007年第02期,78-78。
  • 8.    元代趙孟頫《紅衣羅漢圖》, 新民晚報, 2009年05月11日
  • 9.    2017年9月故宮博物院展覽活動報告  .鳳凰[引用日期2018-05-30]
  • 10.    李廣柏等.《中國文學作品選》(元明清時期):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