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新覺羅·玄燁

(清朝第四位皇帝)

鎖定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1661年2月4日 [17]  —1722年12月20日 [186]  在位),自號體元主人 [152]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 [143] 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 [144]  [183] 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玄燁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1]  。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開始真正親政。九年,肅正朝綱,恢復內閣制度,頒佈《聖諭十六條》 [2]  。成年後,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 [140] 澎湖海戰,統一台灣 [3]  ;挫敗沙俄侵略軍,簽訂《尼布楚條約》,確保中國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 [4] 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標榜仁政,籠絡漢族士人,同時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但是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其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玄燁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衞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5-6]  [141]  ,也有學者尊稱其為“千年一帝” [7]  [184]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9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全    名
愛新覺羅·玄燁 [40] 
體元主人 [152] 
諡    號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8] 
尊    號
恩赫阿木古朗汗(蒙古);大慈普度息爭錫福至聖上乘文殊皇帝(西藏);千古一帝;千年一帝 [183-184] 
廟    號
聖祖
年    號
康熙
愛新覺羅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地
北京紫禁城景仁宮 [8] 
出生日期
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
逝世日期
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逝世地
北京暢春園
陵    墓
景陵
在位時間
1661年2月4日 至 1722年12月20日 [17]  [161] 
前    任
愛新覺羅·福臨(清世祖)
繼    任
愛新覺羅·胤禛(清世宗)
主要成就
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三次親征噶爾丹;舉行多倫會盟,收服蒙古諸部;驅逐沙俄;派兵驅準保藏
治理黃河、永定河,疏通漕運;固定丁銀
組織編纂《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等圖書典籍
主要作品
《御製道德經講義序》
《四書講疏義序》
《庭訓格言》

愛新覺羅·玄燁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玄燁早時勤學

少年康熙帝寫字圖 少年康熙帝寫字圖 [40]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燁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時為庶妃。史載孝康章皇后向太后問安之時,出門時看到有龍繞身,孝莊太后才知道孝康章皇后有身孕。孝莊太后説:“我當初懷順治皇帝的時候就有這種景象,如今佟佳氏也是如此”。 [9] 
玄燁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宮中一名不受恩寵的庶妃,玄燁降生時,父親順治皇帝專寵貴妃董鄂氏,對玄燁並不非常關心 [147]  。出生不久,玄燁即遭到天花的侵襲,順治帝特委託奶媽帶他到紫禁城外哺養。他小時候未經出痘(天花)。因此,他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多少年後,康熙帝猶抱憾不已 [10]  。但是他所患天花之症並沒有危及性命,僅在臉部留下幾個細小的麻點。這使他對當時這種最可怕的疾病有了終身免疫力。而他出過痘竟成了他將來繼登帝位的一個有利因素。
玄燁從五歲開始讀書識字,很快顯露出勤奮好學的天分。史載玄燁天表英俊,聲音洪壯有力。六歲的時候,偕同眾兄弟向父皇問安。世祖福臨問皇子們最想做什麼。皇二子福全説作為一個賢王足矣。唯有玄燁説道希望效法父皇。於是福臨十分看重玄燁。 [11] 
後來,康熙帝曾談到自己的學習情況,八歲“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後愉快。日所讀者,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及四子之書既已通貫,乃讀尚書,於典謨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接着,“讀大易,觀象玩佔,實覺義理悦心”。自此便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樂此不疲” [12]  ,“好學不倦” [13]  ,每每讀書至深夜,而不知倦怠。他十七、八歲時,因讀書過勞,至咯血也不肯罷休。 [14]  他所説的自己的學習情況,並非是自誇之辭。官方檔案記載他舉凡“帝王政治,聖賢心學,六經要旨,無不融會貫通”,亦非過譽之辭 [15] 

愛新覺羅·玄燁少年天子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福臨突然病逝。順治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臨終時接受湯若望的建議,因玄燁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選其為繼承人,以遺詔的形式冊立玄燁為皇太子。順治遺詔同時指派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16]  正月丙辰日(2月4日 [17]  ),玄燁即位於太和殿,時年未滿7週歲(虛歲八歲),頒詔大赦,並改為康熙元年。 [17]  [185]  兩年後,母親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病重。 [18]  生母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十歲喪母,玄燁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説,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青年康熙朝服像(局部) 青年康熙朝服像(局部)
四輔臣聯合輔政的局面並未維持很久,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公開而激烈起來。在四人中,逐漸專擅實權的是鰲拜。他平時已表現出居功自傲,盛氣凌人,但受“顧命”之初,尚能謹慎從事,履行誓詞。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驕橫和專權的野心。他位在最末,不甘人後,處處越位抓權。首先便跟蘇克薩哈不相容。 [19]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大赦天下 [20]  但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21] 
當時,康熙帝經常召集少年侍衞在宮中作“布庫”之戲,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這些侍衞在鰲拜進見時將其逮捕。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不久鰲拜死於禁所。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的爵位。 [22]  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康熙帝剷除鰲拜之後,甄別官吏,為被鰲拜矯旨處死的蘇克薩哈等昭雪,獎勵百官上書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實操朝政大權。

愛新覺羅·玄燁削平三藩

平定三藩之亂 平定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 [23]  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七月,吳三桂假裝請旨撤藩,康熙帝同意。 [24]  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提出反清復明,殺雲南巡撫朱國治 [25]  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佈檄文。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川六省丟失,一時間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西陝西甘肅等省。
康熙帝的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敵軍,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 [26]  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安親王嶽樂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漢將、漢兵作戰。 [27]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後投降。 [28-29]  廣東的尚之信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 [30]  陝、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定。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 [31] 

愛新覺羅·玄燁統一台灣

平定三藩之亂後,將台灣納入版圖又被提上日程。早在吳三桂發動叛亂時,鄭經派人與耿精忠聯絡,派遣軍隊在福建沿海登陸,攻城略地。但耿精忠很快“反正”,鄭經孤立無援,亦遭失敗,退回台灣。康熙十九年(1680),鄭氏政權所固守的金門、廈門被清軍收復後,再也無力反攻了。鄭經回到台灣,不理政務,沉湎於酒色,以“嬉遊為樂”。他的岳父馮錫範乘機竊取權力,主宰一切。這預示着鄭氏政權正走向衰落。 [156]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台灣內部發生政變,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位,大權實際上為馮錫範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 [32]  福建總督姚啓聖認為是進攻台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
但朝廷對徵台滅鄭,大臣們的意見並不一致。一部分反對動用軍隊徵台,以為剛剛平息吳三桂之亂,天下初定,不宜再開兵端;在福建的一些封疆大吏尤其反對武力統一台灣,以水師提督萬正色反對尤力.他斷然説:“台灣斷不可取!”還有一些認為“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有些甚至懷疑施琅的忠誠,斷定他徵台灣,“必叛”無疑。以內閣大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啓聖、巡撫吳興祚為主戰代表,力主趁機攻取台灣.永絕後患。他們力保施琅可當大任,因為他與鄭氏有世仇,其心可保;熟悉海上情況,又有謀略,威震海上。康熙帝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終於決定下達了進軍台灣的命令,正式任命和起用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委以全權,統率大軍取台灣。 [156]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33] 

愛新覺羅·玄燁驅逐沙俄

清軍入關後,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中國領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清領土。沙俄軍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今黑龍江愛輝縣)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游沙俄軍建立的據點均予焚燬,使雅克薩成為孤城。但沙俄軍負隅頑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統彭春赴愛琿,數日攻克雅克薩城,即行回師,留部分兵力駐守愛琿,另派兵在愛琿、墨爾根(今黑龍江嫩江)屯田,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 [145] 
中國軍民保衞雅克薩之戰 中國軍民保衞雅克薩之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俄軍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引起清政府的極大憤慨。次年初,康熙帝接到奏報,即下令反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進抵雅克薩城下,將城圍困起來,勒令沙俄侵略軍投降。俄將阿列克謝·托爾布津不理。八月,清軍開始攻城,托爾布津被清軍擊斃,俄軍改由杯敦代行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考慮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薩,必待援兵,且考慮隆冬冰合後,艦船行動、馬匹糧秣等不便,於是在雅克薩城的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在城西河上派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侵略軍被圍困,戰死病死很多。826名俄軍,最後只剩66人。雅克薩城旦夕可下,俄國攝政王索菲亞急忙向清廷請求撤圍,遣使議定邊界。清廷答應所請,准許沙俄軍殘部撤往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雅克薩之戰結束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中國的領土。

愛新覺羅·玄燁北征塞外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清朝,喀爾喀蒙古厄魯特蒙古各部,與清朝關係密切。
40歲的康熙 40歲的康熙
康熙年間,準噶爾在領袖噶爾丹的統治下,勢力強盛。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參加中俄邊界談判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專門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策動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噶爾丹本來就與喀爾喀三部中的土謝圖汗部有矛盾,遂掀起對喀爾喀蒙古的戰爭。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蒙古,很快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與哲布尊丹巴一世決定投清,於是喀爾喀三部數十萬分路南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帶,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康熙一面把他們安置在科爾沁放牧,一面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徵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面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先後在烏蘭布通昭莫多大破準噶爾。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鑑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死去。至此康熙時期討伐噶爾丹之戰始告結束,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便成為準噶爾部的統治者。隨着他的統治地位的鞏固和地盤的不斷擴大,又萌生向東擴張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斷襲擊清軍據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軍事重鎮,並派兵侵入西藏。由於康熙及時派兵進藏協同藏軍圍剿,才將準噶爾勢力趕出西藏

愛新覺羅·玄燁朝中傾軋

1699年康熙皇帝讀書像(45歲) 1699年康熙皇帝讀書像(45歲)
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立時年兩歲的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胤礽之母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索額圖以皇親而為相,專權貪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殺索額圖,父子關係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皇十八子病重,九月初四日,康熙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 [136]  的理由,宣佈廢除太子。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皇長子胤禔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立八阿哥胤禩,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允(胤)禩必大貴”,又説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禩嚴加提防。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惡胤禩勾結胤褆,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1711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太子胤礽再度被廢后,八阿哥胤禩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禎(四阿哥同母弟,後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於為胤礽説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伺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阿哥黨和以胤禩為首的八阿哥黨兩大勢力。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户部尚書趙申喬疏請再立太子,康熙帝不準。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拘禁中的胤礽借治病的機會,以礬水寫密信給宗室普奇,要普奇保舉他為大將軍,親信數人為將軍,論太醫傳遞。事被揭發,康熙帝將普奇治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漢人大學士王掞、御史陳嘉猷等相繼上疏,請復立胤礽。康熙帝怒加申斥,指為“植黨希榮”,充軍西北。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翰林院檢討朱天保(滿人)奏稱“儲位重大,未可移置如棋”,力言胤礽仁孝,請復立為太子。遭到康熙帝斥責,朱天保處斬。八皇子胤禩原來謀立不成。胤礽被廢后,胤禩又謀繼立,被康熙帝察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康熙帝出"巡塞外,駐蹕遙亭。胤禩往祭亡母,遣太監赴遙亭向康熙帝請安。康熙帝大怒,指為“藐視朕躬”,在帷帳前將所遣太監夾訊,追查胤禩黨羽事。隨即傳諭諸皇子,指斥胤禩原曾謀殺胤礽,並説:“胤礽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等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朕恐後日必有行同狗彘之阿哥,仰賴其恩,為之興兵構難,逼朕遜位而立胤禩者。”康熙帝時刻擔心皇子發動政變,指胤禩為“大奸大邪”,嚴加監視。十四皇子胤禵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將軍,進討準噶爾部。出師前,康熙帝親自授印,並命用正黃旗纛。朝中因而傳言,允禵已“默承儲眷”。皇位繼承遷延未決,朝臣議論紛紜。 [159] 
康熙帝的皇太子兩立兩廢,徹底暴露出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度的種種弊端,儲位之爭的時間之長,捲入者之多,波及面之廣,以及對皇朝及皇帝本人影響之大,無不超出前代。 [129] 

愛新覺羅·玄燁晚年去世

康熙帝畫像 康熙帝畫像
康熙帝晚年一度懈怠,曾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30]  ,“政寬事省”,“凡事不可深究者極多” [137]  ,不能嚴禁浮費和規銀,寬縱州縣火耗和虧空。 [138]  同時他還標榜仁政,對官吏儘量以寬鬆待之,導致出現吏治廢弛,官場貪污,國庫虧空,弄虛作假,粉飾浮誇 [134]  “大小官員,怠玩成習,徇庇尤甚”,後來的雍正帝還斥責“人心玩偈(貪圖安逸)已久,百弊叢生”。個別地區出現暴動和騷亂,統治秩序奏出了不和諧音符。 [131]  盛世處於衰微的現象,給繼任者雍正帝留下許多隱患。更有甚者指出清朝衰亡,病在康熙。 [128]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御史參劾户部堂官希福納等侵貪户部內倉銀六十四萬餘兩,牽連的官吏多達一百一十二人。康熙説“朕反覆思之,終夜不寐,若將伊等審問,獲罪之人甚多矣”。 [132]  最後只把希福納革職,其餘官吏則勒限賠款。康熙末年社會矛盾日趨激化,有江蘇無錫縣人劉三因縣令李牧殘酷成性,聚數百人于山中反抗,後被捕。 [133]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當時八爺黨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遺囑,命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為康熙帝上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愛新覺羅·玄燁為政舉措

愛新覺羅·玄燁政治

  • 強化皇權
康熙皇帝青年時期 康熙皇帝青年時期 [40]
康熙帝親政後,着手強化皇權。首先,不斷削弱八旗旗主的勢力。康熙帝清除鰲拜集團,使“上三旗”的權力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時,決定改變八旗職官的名稱,“以後固山額真漢字稱為都統梅勒章京稱副都統,甲喇章京稱參領,牛錄章京稱佐領,昂邦章京稱總管”。固山額真漢譯為“旗主”,改稱為都統,這不單純是一個名稱改變的問題,而是通過名稱的改變,説明八旗的主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康熙十八年(1679年)規定八旗官職正式設置都統、副都統,“掌宣命教養,整詰戎兵,以治旗人”。各都統、副都統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並聽命於皇帝,各旗的王公無權干涉旗務。這就進一步削弱了八旗諸王和原旗主的權力。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帝又派遣自己的兒子管理八旗旗務,進一步加強了對八旗的控制。他對議政王大臣們説:“見今正藍旗滿洲都統延信前往出兵,其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之事,著七阿哥胤祐辦理。正黃旗滿洲都統巴塞,署理黑龍江將軍事務,其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之事,著十阿哥辦理。正白旗滿洲都統和禮差往雲南,其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之事,著十二阿哥胤裪辦理。如此,則別旗相效法,自必發憤勤事也。”這樣,聖祖就牢牢地掌握了作為清朝軍政支柱的八旗,皇權明顯地加強。 [153] 
另一方面,康熙帝勤於政務,舉行御門聽政;還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設立南書房,“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 [34]  ,並使之草擬聖旨,與聞機要,待遇非常優渥。大量漢族士大夫如高士奇陳廷敬李光地張廷玉朱彝尊王士禛徐乾學王鴻緒查慎行胡渭熊賜履方苞等先後進入南書房任職。南書房的設立,一方面籠絡了漢族知識分子,一方面使康熙受到更多漢文化的薰陶,最重要的是削弱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外朝內閣的權力,強化了皇權。
  • 控抑宦官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宣佈“十三衙門盡行革去”,仍由內務府管理宦官。康熙朝還嚴格控制宦官的數量和品銜,如限定宮中太監不過四五百人,宦官品銜最高為四品,不得加至三品以上。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二十七日,設置敬事房,這是專管宮內一切事務及管理太監、宮女的機構,也是自康熙朝設置的唯一的宦官機構。其職掌是:管理皇帝、后妃、皇子、皇女的生活,負責宮內陳設、清掃、守衞,傳奉內務府的諭令,辦理與內務府各衙門的往來文件。可見敬事房僅管理官內具體事務,遠離了朝廷政務。這樣就使太監難以有干政的機會。這一機構從設置之日起就隸屬內務府,不能單獨對外行文。康熙四十年(1701年)還下令搗毀禍國殃民的明廷太監首領魏忠賢之墓,以壓抑宦官勢力的惡性膨脹。應該説康熙朝對宦官勢力控抑是有成效的。 [155] 
  • 打擊朋黨
康熙晚年畫像 康熙晚年畫像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談到明廷朋黨的危害時指出,朋黨之害"歷代皆有,而明末為甚”,“分樹黨援,飛誣排陷,迄無虛日,以致釀禍既久,上延國家”。因此對朋黨"深切痛恨"。儘管如此,在康熙朝大臣朋黨仍有出現。如內大臣索額圖,其侄女是康熙帝第一任皇后。在清除鰲拜勢力的鬥爭中索額圖立有功勳,被擢升為大學士,自此成為朝臣中的最大實力人物。其勢力就此膨脹,朝臣中黨附者甚多,直接威脅到了皇權。為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提拔户部尚書明珠為武英殿大學士,用以牽制索額圖。康熙十八年(1679年),左都御史魏象樞密疏索額圖"朋比徇私”,“予政貪侈”等不法事,被迫辭去大學士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又革去索額圖內大臣、議政大臣職,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仍任其為領侍衞內大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索額圖依附、教唆太子胤礽爭位事發,康熙帝以“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將其拘禁,不久死於幽所。並將索額圖諸子逮捕,交索額圖之弟心裕、法保拘禁,同時禁錮了黨附索額圖的大臣麻爾圖、額庫禮、温代等人。明珠任武英殿大學士之後,其勢力也漸大,黨附者日見增多。明珠在內閣中與勒德洪、餘國柱李之芳等也營私結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隸巡撫于成龍疏揭明珠、餘國柱賣官納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疏劾明珠與餘國柱“結黨行私”、“背公營私”,明珠被免去大學士職,勒德洪、餘國柱及其他黨附的大臣均被免職。這樣,康熙朝兩個較有勢力的朋黨集團先後被抑制、粉碎。 [154] 
  • 頒佈聖諭
康熙九年(1670年),親政一年的康熙帝曉諭禮部,稱“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蓋法令禁於一時,而教化維於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捨本而務末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緩刑化民成俗。”於是在順治帝“六諭”的基礎上頒佈《聖諭十六條》,作為康熙的施政綱領,內容是“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穆、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 [35] 
  • 治吏親民
康熙帝親政後,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康熙帝還親自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南懷仁記載他巡視時“親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圖讓所有人都能看見自己,就像在北京時的慣例一樣,他諭令衞兵們不許阻止百姓靠近。他盡力撤去一切尊嚴的誇飾,讓百姓們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傳下來的樸質精神。” [36]  此舉極大的促進了康熙帝對民情的瞭解,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愛新覺羅·玄燁軍事

康熙帝戎裝像(中坐者) 康熙帝戎裝像(中坐者) [40]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吳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繼響應,最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
康熙朝由於平定三藩之亂以及抵禦外來侵略的需要大量製造火器,無論是造炮規模、數量、種類,還是火炮的性能和製造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康熙朝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銅、鐵炮達905門之多,而其中半數以上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就質量而言,其“工藝之精湛,造型之美觀,炮體之堅固,均為後朝所莫及”。 [37] 
烏蘭布通之戰後,康熙更加重視在戰爭中發揮火器的戰鬥威力,使火器營成為清軍新的戰鬥編成。 [38] 
康熙採納了大學士李光地的意見,授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兵攻克台灣,鄭克塽降清,康熙於翌年設置台灣府。後來雍正帝稱述康熙的功績説:“台灣地方……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 [39] 
康熙親征噶爾丹之昭莫多之戰 康熙親征噶爾丹之昭莫多之戰

愛新覺羅·玄燁經濟

  • 土地制度
中年康熙(實為乾隆帝) 中年康熙(實為乾隆帝) [40]
康熙親政後,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税年限。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和發展經濟。康熙帝廢止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説:“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 [151] 
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税,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徵税。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帝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對於已交過“易價銀兩”的,可以從來年的常税中沖洗。
  • 蠲免錢糧
康熙帝秉持“藏富於民”的思想,在陝、雲、貴、川、粵等全國二十多個省區蠲免錢糧、丁銀、逋賦,其中重大蠲免計32次。並從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普免天下錢糧。下令“凡遇蠲免之年,免業主七分佃,户三分。”使佃農也能得到好處。在康熙帝在位的61年間,清政府蠲免錢糧共計545次,免除天下錢糧計銀1.5億兩。 [41] 
康熙帝對按丁徵收丁税的方法進行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決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額數作為定額,以後新增人丁,不收丁税,即所謂“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樣丁税額數便固定下來了,實現了地丁合一。這種辦法先在康熙末年行之於廣東、四川等省,雍正元年(1723年)以後又相繼在各省普遍推行。
  • 修治漕運
清初,黃河多次氾濫成災,在河南、安徽一帶經常決口,後來竟改道與淮河合流,從蘇北地區入海,既影響了漕運,又使許多良田成了沙洲,嚴重威脅着國庫收入和人民生活。對此,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務、漕運作為其時三件大事,並親自書寫成條幅,懸掛於乾清宮中大柱上。他選派靳輔河道總督,又對治河專家陳潢委以重任 [164]  。經過十年(1677年—1687年)的辛苦經營,終於使黃河、淮河各歸故道。
永定河原名渾河,又稱“小黃河”,在流經北京附近時,常常淤塞成災。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招募了十幾萬民夫,在l盧溝橋附近的良鄉到東安,開掘了一條200里長的新河道,使原來的斥鹵之地,成為膏腴良田。康熙帝曾親自視察,並將渾河改名為“永定河”,賦予永遠安定之義。 [42] 
  • 廢除匠籍
清朝初年,凡手工業工匠,均另有匠籍,要按政府規定服勞役,或者交納班匠銀代役。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下令將班匠銀併入田賦中徵收,從而使工匠們擺脱了人身的控制,有利於促進手工業發展。 [27] 
康熙南巡歸朝圖(局部) 康熙南巡歸朝圖(局部)

愛新覺羅·玄燁文化

  • 尊崇孔儒
康熙帝御筆“萬世師表” 康熙帝御筆“萬世師表”
康熙帝深諳治國之術,統治一個幅員廣闊,漢族人居多的國家,依靠武力不行,還要實行文治,籠絡漢人,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 [142]  康熙八年(1669年)四月十五日,康熙帝採納漢官建議,不顧鰲拜的阻力,首次率禮部諸臣前去國子監視學,舉行臨雍大典,以示自己尊孔崇儒,興道致治的決心。接着,他不經鰲拜同意,恢復了順治朝所定的孔子、孟子、曾子、顏回等聖人子孫送監讀書的“聖裔監生例”,並親自指定孔興詢等十五人到國子監學習。鰲拜被捕後,康熙帝更是不遺餘力地推行其尊孔崇儒政策,在宮中特建傳心殿,專祀孔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帝第一次南巡歸途中經過山東曲阜,親詣孔廟參渴,並行三跪九叩大禮,特賜“萬世師表”匾額,懸掛於大成殿,並決定重修孔廟。此外,他還親自撰寫孔子、孟子、周公廟的碑文,以及孔子、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的贊文。以後,他每次離京出巡,都要給各地孔廟和學府寫牌匾,以示其尊孔崇儒之至虔至誠。 [158] 
康熙強調興禮教,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下詔説:“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説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 [43]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製《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佈他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説(尤其是程朱理學)為治國之本。
  • 博學鴻儒科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定“三藩”的戰爭局勢發生了巨大轉機,清廷已經勝券在握,明朝遺老復辟故國的最後幻想已不復存在,藉此良機,康熙帝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宣佈開一次薦舉和考試相結合的制科——“博學鴻儒科”。凡屬重點人物,無論年紀多大,疾病多重,態度如何執拗,一概抓住不放,此次薦到人員共有一百七十餘人,參加考試的有一百五十三人。被徵之士到京之後,在生活待遇、考試安排、考後授官等各方面給與優待。這次被錄取的士大夫們,大多是文才出眾、學間紮實的學者。這些人當中,有不少的人原來抱有嚴重的反清情緒,可一旦被錄用,有了高官厚祿,豐衣足食,享受到各種特權,從而動搖了原有的反清意志,逐漸放棄其反清立場。 [158] 
  • 編纂圖書
康熙帝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子史精華》《朱子全書》《大清一統志》《曆象考成》《數理精藴》《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
  • 注重西學
康熙對西方文化也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頗有著述。 [44]  有學者指出,有才華的傳教士被皇帝欣賞和重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推崇和應用。而在民間,民人與西方傳教士能夠互相交遊,西學在社會中得以自由傳播,亦指出分別由康乾敕輯的叢書——《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亦收錄了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 [45] 
康熙除了學習西方科技之外還會應用實踐,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發現原來的地圖繪製方法相對落後之後,用科學方法和西方儀器繪製全國地圖。康熙亦會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實地測量,吸取經驗。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委任耶穌會士雷孝思白晉、社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楝、明安圖等人走遍各省,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經緯圖法、三角測量法、梯形投影技術等在全國大規模實地測量,並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繪製成《康熙皇輿全覽圖》,其作被稱為在當時世界地理學的最高成就,英國李約瑟亦稱之為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要好、更精確。 [46] 
康熙帝常召耶穌會教士進講西洋的科學,並任用之為歷政的顧問,因以改革明代的歷法而編纂《康熙曆法》。 [47]  康熙還以巡視之便訪求民間的有才之士,例如將在數學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轂成調進宮中培養深造。梅轂成亦通過學習西方數學知識,使得中國古代數學重新受到重視。 [48]  但是,康熙不能把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的個人行為轉變為國家行為。
  • 宗教態度
康熙對於宗教基本上是寬容的,除了籠絡藏傳佛教,他也大致接受基督宗教傳教士講道,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依於門下。康熙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中國文化傳統和清朝政治,並且皇子信仰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對天主教有所抵制,引發中國禮儀之爭
  • 興文字獄
康熙在思想上為了控制臣民,興文字獄,發生的文字獄案共有11起,比較著名的有《南山集》案。戴名世僅僅因為贊同方孝標南明正名的觀點,結果就被斬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牽連為奴。還有朱方旦案、親政前鰲拜等顧命大臣製造的莊廷鑨明史案等。

愛新覺羅·玄燁社會

  • 救荒賑災
有災必救,賑災防變,這是康熙帝一貫奉行的原則,即使在平叛用兵極度缺少糧餉期間也是如此。賑災的辦法主要有頒帑賑濟、發倉糧賑濟、蠲免被災錢糧、設粥廠煮粥散賑。例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河南、山東兩省受災,朝廷一面蠲免受災地區當年的部分額定賦税,一面委派户部侍郎查庫等前往辦理賑濟事宜,調集錢糧賑濟饑民。康熙三十年(1691年),陝西遭受特大旱災,有些州縣出現百姓大批流亡的嚴重局面。陝西是明末李自成起義的爆發地,康熙帝對此十分重視,立即派員速往陝西查看受災和百姓流亡情況,決定“大沛恩施”以“遍蘇疾苦”。 [163] 
“耕九餘三”是中國古代的積粟制度,即耕作九年應當有三年餘糧存貯,以備荒年。康熙帝在學習儒家經典、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接受了這一思想。在經歷了康熙十七年那場災荒後,翌年六月,他傳諭户部,要求全國地方官員大力督促百姓按照“耕九餘三”之法積穀備荒。他認定,只要百姓節用積糧,即能“凶荒可備”(《清聖祖實錄》)。在此後二十餘年裏,康熙帝對官民捐積糧谷設常平倉、義倉、社倉作了長久不懈的動員和督催。雖然節食積穀及預設常平倉的諭令屢屢頒發,但每遇災荒,百姓仍然饑饉流移,朝廷必須調發國庫錢糧賑救方能濟事。有鑑於此,大約在四十二年(1703年)南巡和西巡之後,康熙帝逐漸感覺“耕九餘三”的辦法不可行,康熙帝認為,依靠現有的國家庫存錢糧和源源不斷的漕糧即可應對災荒。 [163] 

愛新覺羅·玄燁民族

  • 民族思想
康熙帝處理民族問題的指導思想,簡言之就是“滿漢一家,中外一體”。所説的“外”,非指外國而是指外族,而是泛指除滿族以外的中國境內其他各民族。康熙帝認為滿族與漢族同為一家,滿族與國內的各個民族都是同一個體系。這種處理民族關係的思想在康熙帝的言論中經常流露出來。例如他説:“朕纘承丕基,義安天下,滿漢軍民,原無異視”;又説“朕統御寰區,遐邇一體,仁育萬民,皆欲使之共享安樂”;還説“朕統御天下,要以中外一體為務”。 [157] 
  • 漢族
在康熙帝執政前後一段時間裏,由於滿族貴族對漢族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使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一度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康熙帝親政後,為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首先在經濟上停止圈地暴行,限制滿族親貴掠奪漢族土地的慾望,穩定漢族人民的生產情緒。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下詔停止圈地時説“滿漢軍民,原無異視。比年以來,復將民問房地圈給旗下,以致民生失業,深為可憫。自為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巳圈者,悉令給還。”同時他又實行“更名田”,即把一部分明代藩王所霸佔的田地,還給原種之人。在政治上為了籠絡漢族官僚,首先調整漢官員的級另。在順治時期,滿漢官員的政治地位是不平等的,比如滿族大學士是一品官的待遇,而漢族大學士卻是五品,官員職掌相同而待遇因族而異,自必激化滿漢問固有的矛盾。為消除這種矛盾,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對滿漢官員的品級進行了調整,井強調“滿漢大小官員,職掌相同,品級有異,應行劃一。”為吸收更多的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來參政,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下詔舉用“山林穩遺”,即吸收哪些原來不肯仕清而隱居於林中的漢族知識分子出來做官。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開設博學鴻儒科 [187]  ,大批地吸收漢族知識分子入仕當官。當年正月,康熙對吏部官員們説“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闡發經史,以備顧問。朕萬幾餘暇,思得博通之士用資典學,其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士,不論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舉所知,朕將親試焉。”當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一次博學鴻儒科,共有天下名士學者一百三十四名參加,康熙親自錄用五十名,分別授以官職,其餘則全部參加纂修圖書的工作。康熙不分彼此地重用漢族知識分子,既消除了滿漢矛盾,強化向心力,又推動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157] 
  • 蒙古族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爾喀與內蒙古的王公們會聚於多倫諾爾,史稱“多倫會盟”。此次會盟標誌着喀爾喀三部歸順清朝,康熙後來表示:“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49]  ,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無別矣” [50]  ,可見康熙將漠北納入中國版圖,並使之成為北疆的堅實屏障。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又下令編修《理藩院則例》,以鞏固對蒙古的統治。
  • 維吾爾族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原屬準噶爾的哈密統治者額貝都拉內附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後,清軍陸續進駐巴里坤地區,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吐魯番額敏和卓內附清朝,從此嘉峪關外上千裏土地收入版圖,成為清朝打擊準部、進軍西域的前哨。
  • 藏族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尊敬並冊封達賴喇嘛的政策外,還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冊封羅桑益喜(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進一步籠絡黃教。後來由於準噶爾汗國入侵西藏,他於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18年至1720年)間派兵入藏,驅逐準軍。此後,清朝分兵駐藏,開始了對藏區的實際控制,並任命康濟鼐頗羅鼐二人協助達賴、班禪分理前後藏事務。

愛新覺羅·玄燁外交

  • 日本
康熙帝畫像 康熙帝畫像
清朝統一台灣後,康熙由鄭氏那裏瞭解到對日貿易的眾多好處,於是清政府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式廢除了“遷海令”,頒佈了“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這一政策致使赴長崎的唐船驟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稱空前。甚至中國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 [51]  同年,日本政府頒佈“貞享令”,規定每年去長崎貿易的總額:中國船貿易額不得超過白銀六千貫,荷蘭船不得超過三千貫。貿易總額超過白銀六千貫後,即禁止此後該年入港的其他中國船舶進行貿易,勒令運回貨物。故來得較晚的中國商船常被禁止入港,不得不駛回中國,不過不少中國船就在日本沿海進行走私貿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達117艘,而該返回中國而從事走私貿易的船達22艘。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貿易的唐船為80艘。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為防止日本產銅原料之外流,幕府公佈“正德新令”,限止每歲赴日唐船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長崎者鋭減。 [52] 
  • 朝鮮
康熙年間,朝鮮放棄了北伐論,康熙也對朝鮮實施德化政策,中朝兩國宗藩關係得以平穩發展。三藩之亂時,朝鮮國王李棩(顯宗)抵住國內輿論壓力,並未起兵進攻清朝,而是繼續進貢,從而獲得了康熙的信任。 [53]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朝鮮發生大饑荒,國王李焞(肅宗)請求清朝賑濟,康熙帝慷慨允諾,派人運送5萬石糧食以救助朝鮮,並御製《海運賑濟朝鮮記》以紀念此事。 [54] 
不過,康熙時的中朝關係也有波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發生了朝鮮邊民越界殺人的三道溝事件,康熙帝對此嚴肅處理,迫使朝鮮方面處死相關責任人,並罰銀20000兩。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與朝鮮勘界,劃定了鴨綠江-圖們江一線的中朝邊界,並豎立了穆克登碑
  • 俄國
順治年間,沙俄對華外交曾受挫。另一方面,俄國殖民者不斷蠶食中國東北邊境,先後佔領雅克薩尼布楚等地,甚至收容了戰敗叛逃的索倫(鄂温克族)酋長根特木爾。俄國步步逼近,讓康熙帝不得不派兵赴黑龍江一帶防衞,並向俄國抗議,要求其交還根特木爾,不許再騷擾邊境。但俄國不但不遣回根特木爾,反而派使者密洛瓦諾夫前往北京,宣達俄皇密諭,要求康熙帝向俄國納貢。密洛瓦諾夫抵達北京後,似未拿出俄皇密諭,也沒有向清政府説明俄人佔領尼布楚的事實,甚至還向康熙帝行跪拜禮。密洛瓦諾夫的恭順態度,讓康熙帝誤以為中俄邊界的衝突不是出自俄國政府主導,只是少數哥薩克鬧事。於是康熙帝致信俄國沙皇,要求俄國約束哥薩克,不要再侵犯中國邊境。俄國政府雖未能解讀這封信件的內容,但因當時俄國正與波蘭作戰,又有貴族引發的內亂,不願再與中國開釁。因此,俄國再次遣使來華,欲解決邊境問題,但對清帝國引渡根特木爾的要求,多有推託。
康熙十二年(1673年),俄國派遣尼果賴率團來華。康熙十五年(1676年),尼果賴使團抵達卜魁(今黑龍江齊齊哈爾),由禮部侍郎馬喇迎接使團,尼果賴卻提出接待禮儀的問題:若按照“朝貢禮”的方案,尼果賴等人自然被當作貢使,而貢使入境,應拿出國書、表文,證明其使節身份。尼果賴卻表明自己是沙皇全權代表,只願與中國皇帝對話,並認為中國官員位階太低,無權過問俄國國書。康熙帝仍允許尼果賴進京談判,希望能解決哥薩克侵犯邊界的問題。尼果賴進入北京後,理藩院要求尼果賴先交出俄國國書,並要求尼果賴覲見皇帝時,需行跪拜禮。然而,尼果賴仍堅持向康熙帝面遞國書,還要求覲見皇帝時,康熙帝必須站立,向俄國沙皇問安,表示兩國平等。就這樣,因遞交國書的儀式問題,中俄雙方相持不下。最後,理藩院採取折衷的辦法,在午門特設一張鋪着黃綢的桌子(黃案),讓尼果賴將俄國國書放在黃案上,由大學士轉交皇帝。對覲見禮的爭執,尼果賴也有讓步,同意向康熙帝行跪拜禮,康熙帝先後在太和殿、保和殿接見尼果賴,賜宴賞物,表示禮遇。可是理藩院提出的引渡根特木爾、俄使遵守中國禮法、俄國須約束邊民等條件被尼果賴拒絕,只好離京回國。康熙帝由此察覺“朝貢禮”不可行於俄國,並清楚俄國已有與清帝國對抗的實力。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經過兩次雅克薩之戰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東段邊境,中俄關系暫時獲得穩定。為了防止俄國支持準噶爾,康熙帝認識到武力不可久恃,“撫綏外國,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故傾向於與俄國友善,視為“敵體之國”,與之對等往來。《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俄國仍與準噶爾暗中往來,多有邊民叛逃之事,讓清政府相當不滿。適逢俄國使團來京,理藩院曾向俄使伊台斯提出抗議,要求俄國遵照條約,懲處邊民,遣送逃人,並希望與俄國舉行談判,議定喀爾喀與俄國的疆界。伊台斯同意行“跪拜禮”,遂獲得康熙帝的召見,並提出俄國的6項要求。對俄方的要求,理藩院只同意遣回俘虜,但駁回遣回逃人、互換使節、中國商人可出境通商等節。 [166] 
另一方面,《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中俄之間的經濟文化往來不斷深化。為此康熙帝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設俄羅斯館,隸屬理藩院,安置來京俄商及傳教士、留學生,附設東正教堂。為了適應中俄交流的需求,康熙帝還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設俄羅斯學,隸屬內閣,招收八旗子弟,培養俄語翻譯人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圖理琛等人前往俄國轄境撫綏土爾扈特部。作為交換,彼得大帝提出派遣以修士大司祭列扎依斯基為首的教士團回訪北京,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來華。
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領土劃分 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領土劃分
  • 歐洲
康熙曾經委派傳教士閔明我返回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 [55]  法國漢學家杜赫德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着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甚至説“全歐洲的貿易量都無法跟巨大的中國貿易量相比”。 [56]  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王國,他們都拿各自的特產來進行貿易,而且有了聯盟保護的趨勢,這種趨勢佔據着所有的城市。 [57-58]  以致於大臣們都在商業領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許多官員都把自己的資金委託信譽好的商人代理,以圖自己的資產能在貿易往來中穩健增值。並總結説除了那最貧苦的家庭,(中國人)都能通過各自的商業活動能輕鬆過上小康生活 [59-60]  同時記載了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稱“中國商人都會在做買賣時表現的看上去很真誠,特別是同外國人做生意時;他們總是儘可能的抬高商品價格,而且他們在行銷自己的商品時通常沒有任何顧慮。” [61] 
全球通史》裏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 [62]  同時,康熙對歐洲國家表示警惕,他曾説:“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63] 
  • 中亞與西亞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大臣圖理琛出使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汗國,沿途收集各國情報,回國後以《異域錄》一書呈報,書中甚至清楚記錄了大北方戰爭查理十二的事蹟(參見詞條圖理琛使團)。 [64] 
  • 海禁、弛禁
康熙為了打擊鄭氏台灣,初年實行了遷界禁海政策,規定沿海30裏的居民內遷,片板不準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實行,後又推廣到廣東浙江沿海。清政府劃定一個瀕海範圍(從最初的瀕海三十里左右,到後來的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總之,讓距離海邊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一個無人區。此政策所造成的破壞和後遺症遠遠超過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 [65] 
康熙七年(1668年),在鄭氏已退居台灣的情況下,清廷開始弛禁,並以廣東先行。 [66]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開澳門漳州寧波雲台山,史稱四口通商 [67-68] 
美國聖人羣體像中的康熙(右三) 美國聖人羣體像中的康熙(右三)

愛新覺羅·玄燁歷史評價

愛新覺羅·玄燁國內評價

  • 康熙帝自評:
    • ①“朕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漠北,皆出一心運籌。户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妄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採繢,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餘萬,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 [69] 
    • ②“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八齡踐祚,迄今五十七年,從不許人言禎符瑞應,……惟日用平常,以實心行實政而已。” [69] 
    • ③“予年將七旬,在位五十餘載,天下粗安,四海承平。雖未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謹慎,夙夜未敢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豈僅勞苦二字所能概括?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後世史論,輒以為酒色奢侈所致,此皆不過書生好為譏評,雖純全盡美之君,亦必擇摘瑕疵而後快意。予其為前代帝王剖白,蓋天下事繁,不勝勞憊所致也。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為人臣者,僅有諸葛亮一人耳。若為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諉,豈臣下所可比擬?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遊自適。為君者勤勞一生,了無休息。”
    • ①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 [70-71] 
    • ②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裏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 [72] 
  • 韓菼:皇帝御極以來,政教覃敷,恩澤翔洽,薄海內外,防不率俾,方偃戈釁甲,以文德懷柔四方,煦嫗生息,休養萬姓,兼容並覆,銷弭孽芽。 [150] 
  • 潘耒:皇上亶聰濬哲,允武允文,法夏後之卑宮,師姬文之昃食,歲下蠲租之令,朝頒省罰之科。轉圜從諫,鼗鐸遍於宮廷;側席求賢,弓旌周於巖壑。兢兢業業,無怠無荒,……治定功成,仁漸義洽於是…… [150] 
    • ①皇上謨略深遠,功德隆盛。 [73] 
    • ②我皇上德位兼隆,心契聖學,躬備至道,作君作師,以立人極。是以尊聖重道,典禮隆備,度越千古。 [162] 
  • 高士奇:皇上躬詣闕里,盛舉儀章,正以宣揚聖化,烝育羣生,凡有血氣,莫不感發。誠海內向風之自,億載太平之基,不獨孔氏子孫感沐皇恩已也。 [162] 
  • 徐元正:皇帝於孔氏,既崇其先,厥後宜賚……此治與道偕隆,君與師兼作。蓋非孔氏一家之私榮,直邦家之慶而史冊之光也。 [162] 
  • 張玉書:天章雲藻,照耀宇宙,載籍以來所未有也。 [162] 
  • 蔣弘道:千秋文教訖遐荒,俎豆前陳闕里堂。道繼唐虞真統緒,星躔奎壁大文章。 [162] 
  • 朱軾:今聖天子崇儒重道,超軼漢唐。嘗謂朕所重者大儒、真儒。所惡者小儒、偽儒也。覺世牖民之盛心至矣盡矣。 [150] 
  • 雍正帝:本朝自太祖、太宗、世祖、聖祖相承。聖祖在位六十二年,仁厚恭儉,勤政愛民,乾綱在握,總攬萬幾,而文德武功超越三代,歷數綿長,亙古未有。 [74] 
  • 李紱:聖祖皇帝深仁厚澤,六十餘年朔南暨訖,三代以來所未有今。(《廣西通志序》) [150] 
    • ①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75] 
    • ②仁皇夙好程、朱,深談性理,所著《幾暇餘編》,其窮理盡性處,雖夙儒耆學,莫能窺測。所任李文貞光地、湯文正斌等皆理學耆儒。嚐出《理學真偽論》以試詞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書》等書,特命朱子配祠十哲之列。故當時宋學昌明,世多醇儒耆學,風俗醇厚,非後所能及也。
    • ③仁皇臨御六十餘年,凡一切起居飲食,自有常度,未嘗更改。雖酷暑燕處,從未免冠。 [179] 
    • ①一則不蹈漢誅晁錯之輒,歸咎於首議撤藩之人。二則不從達賴剌麻裂土罷兵、苟且息事之請,力申天討。三則不寬王貝勒老師養寇之罪,罰先行於親貴。
    • ②兵多而民不擾,餉費而賦不增。至矣哉!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是知覆蚩尤於涿鹿者軒皇,非力牧也;禽豨、佈於荊、吳者高祖,非絳灌也;江漢常武,績賴周宣,鬼方三年,克由殷武。自古及今,或以殷憂啓聖,或以道謀潰成,廟算不定,而大難克削者,未之前聞。 [76] 
    • 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
    • ②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啓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 ①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嚮慕尤眾。
    • ②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採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77] 
  • 趙爾巽等《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78] 
  • 徐世昌:有清聖祖仁皇帝,以乾德之中,躬儒素之業,少而好學,至老而不休,御經筵者四十年,成圖書者萬數千卷。觀摩朱子之言,擷其綱領推其説以治天下,而天下治矣……聖祖之教,涵育於二百餘年者,信而有徵矣。凡斯舉譬,並取宏規,自餘諸家,各隨所造,猶之泰岱之接徂徠,大江之納漢水。 [148] 
  • 汪榮寶:聖祖自親政以來,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外交軍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於漢唐之盛。 [79] 
    • ①帝之治河,謂能一勞永逸,非也,然愛惜人才,曲盡眾論,有疑義則身臨決之,一時理想之説,朝野沸騰,未嘗熒聽而輕罪爭執之人,兢兢業業於武功告成之後,在帝尚為盛年,而持重有為若是,可謂有道之氣象矣。 [170] 
    • ②藏安而西寧、青海、川、滇之邊舉安,以宗教為綱領而提挈之,初不甚費兵力,蓋處之得其道也。唯準部尚在,西域未平,尚在雍、乾兩朝之繼述。然在康熙時則為中國所拓之藩籬,較漢、唐盛時已駕而上之,更無論宋、明兩代矣。 [171] 
  • 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80] 
    • ①自古藩鎮,鮮有不生變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遲撤而養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較易。清聖祖力主撤藩,正英斷有為之主。洎乎倉卒告警,舉朝震動,聖祖獨從容遣將,鎮定如恆,且不允索額圖之請,自損主威,聖祖誠可謂大過人者。
    • ②康熙帝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親征,卒平朔漠,撻伐之功,未始不盛。 [81] 
  • 蕭一山:聖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觀。以其有好學不倦之精神,寬大愛民之治術,謹事惜時,深耕易耨,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葉雖稍流縱弛之弊,然大亂之後,亟需休養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徑也。 [82] 
  • 毛澤東:康熙皇帝頭一個偉大貢獻是打下了今天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康熙三徵噶爾丹,團結眾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兵西藏,振興黃教,尊崇達賴喇嘛,護送六世達賴進藏,打敗準噶爾人,為維護西南邊疆的統一,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進剿台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台灣的大業。他在東北收復雅克薩,組織東北各族人民進行抗俄鬥爭,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保證我永戍黑龍江,取得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為鞏固東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康熙皇帝的第二個偉大貢獻是他的統一戰線政策。滿族進關時兵力只有五萬多,加上家屬也不過二十萬,以這樣少的人口去統治那麼一個大國,佔領那麼大領土,管理那麼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發明了一個統一戰線,先團結蒙古族和其它少數民族,後來又團結了漢族的上層人士,他還全面學習和繼承了當時比滿文化要先進得多的漢文化。康熙除了會幾種民族語言之外,還會好幾種外語,包括希臘文,他還精通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康熙皇帝是最早懂得向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知識學習的開明君主,他喜歡研究自然科學,對數學、天文、地理、醫學、生物學、解剖學、農藝學和工程技術有濃厚興趣,還親自主持編輯科技書籍。 [3] 
  • 劉大年:第一,康熙的統治促進了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他的進一步統一全國,抵制西方早期殖民勢力的鬥爭,都是富有進步意義的。因此,第二,康熙統治時期和整個清代前期的歷史車輪是向前進的,是應當充分肯定的。 [83] 
  • 袁良義:康熙是清初的一位傑出政治家,在當時國內外形勢下,開展了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活動,這些活動有一部分到今天仍然保留它們的深刻影響。至於他的一些缺點,那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所造成的,只要它們不影響他的主要成就和貢獻,我們就不必過分苛求於古人了。 [84] 
  • 啓功:歷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説。據我看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時代最強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復台灣,平定噶爾丹、力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絕後的遼闊,制定了開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大度而主動地拜謁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遺老的對立情緒,穩定了人心;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優待人才,並注重選拔人才,促進了清代的文化建設和學術發展。 [85] 
  • 白壽彝:康熙帝是清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剛剛從武力取天下轉入和平建國時期。他順應這一形勢,大力倡導漢族的傳統文化,並率先示範,把自己所學與為政緊密地結合起來,孜孜求治,取得了先輩們所不曾有過的業績;同時,又把自己造就成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才,這在中國曆代皇帝中確屬罕見。 [87] 
  • 田淼:康熙作為一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政務之餘,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為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不能不説是非常可貴的。 [86] 
  • 柏楊:玄燁大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 高陽:(康熙)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
  •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鰲拜、平三藩,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以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獎勵墾荒,致力治河;爭取漢族士大夫官僚,勵精圖治;他又統一台灣,驅逐沙俄入侵,平定噶爾丹,奠定了清朝統治的基業。不過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諸皇子爭位,舉朝不寧。
  • 李治亭:聖祖即位時,清朝正處於建立全國政權後需要鞏固、發展的重要時期。其時,清入主中原還不足20年,根基未穩,百廢待興。因此,穩固統治,丕揚祖業,是當時歷史賦予清朝統治者的重大使命。聖祖親政後,慨然以維繫清朝國運為己任,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消弭叛亂,清除割據,抗擊外來侵擾,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逐步進入鼎盛時期。聖祖在位凡61年雖曰守成,實同開創。其間備歷艱難,屢經風險,終能化險為夷,恢弘基業,這與聖祖本人的統治風格有很大關係,更與他的為政之道密切相關。聖祖在儒家學説的薰陶下逐漸成為明君賢主的典範。 [88] 
    • ①康熙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經過長期的社會動亂,人民普遍盼望太平,渴望過上安定生活。康熙皇帝順應廣大人民的這一正當願望,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其堅韌不拔的努力,圓滿地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從而使他躋身於中國歷史上最為優秀的帝王之列。因而這個臨御天下六十多年的一代英主,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在清朝歷史上也佔有着突出的地位。 [168] 
    • ②康熙皇帝生活的時代雖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但在他出生前不久發生的滿族入據中原的歷史事變卻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使得中國封建社會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向上發展的時期。時勢造英雄,封建社會新的發展使得出身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康熙皇帝成為一個能夠對歷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但是,對當時中國社會發展做出這些重要貢獻的是康熙皇帝而不是別的帝王,這又説明,康熙皇帝的這些成就是和他的個人努力密不可分的。因此,對於這個通過個人努力圓滿完成時代使命的歷史人物,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而不應該以他身上有某些階級、民族侷限性過多地加以指責,也不應該超出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對他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完全可以説,康熙皇帝是一個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在中國古代帝王羣中也是十分優秀的一員。 [167] 
  • 姚念慈:總體來説,玄燁是一位富有憂患意識,具有理性和剋制力的統治者,他的內心情感和衝動大多情況下會服從於理性。……玄燁或許是忍人,但絕不是暴君。玄燁勤政,這是公認的。玄燁也比較精明,對於社會隱患,多能防微杜漸。他雖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對於南方反清勢力卻毫不放鬆;他雖然時時保護滿族的特權,卻又很在意贏得廣大漢人的擁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並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財政過分集中於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帶來許多弊端,官員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進入晚年,具體地説,康熙四十六年之後,玄燁變得日益孤獨,理性逐漸削弱,更多受情緒支配,立儲問題和準部之役都沒有處理好,使朝局和社會陷入混亂。……把玄燁視為歷史上最偉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為製造的產物。事實並非如此。玄燁非但不如唐太宗豁達,也不如他父親順治皇帝福臨率真。更關鍵是,玄燁結束了鰲拜等四大臣輔政之後,其政治取向卻與四輔臣一樣,都在於中止順治皇帝的漢化之道。 [89-90] 
    • ①他八歲繼位,在位六十一年。其間,曾經先後智擒權臣、平定三藩、收復台灣、打敗帝俄,還有綏服蒙古、撫安西藏,武功盛極一時,前朝無人可比。他重視個人修養,好學習武、敬孝仁愛、克己修身。他又能重視學術、弘揚文化、編纂圖書、獎勵學者,文治上的成就也很多。他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皇帝,佔有歷史偉人之地位。康熙帝六十一年的君主生涯,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有着重大貢獻。就其貢獻而言,概括説來,主要有五——中華版圖奠定、民族關係穩定、中華文化承續、經濟恢復發展、社會秩序安定。 [181] 
    • ②康熙時代,英國尚未工業革命,而法國大革命和美利堅獨立都是乾隆朝的事。俄國和日本的崛起,都在19世紀中葉。俄國的彼得大帝,法國的路易十四,與康熙帝同時代,他們都是當時世界上的偉大君主。但是,康熙朝是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最為眾多、經濟最為雄厚、軍力最為強大的大帝國。康熙大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年一帝,而且是世界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無論就中國歷史做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做橫向比較,都可以説康熙帝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千年名君。 [181] 
    • ③康熙大帝吸收了中華多民族的、西方多國家的文化營養。這為他展現雄才大略、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陶冶了性格,開闊了視野,蓄聚了智慧,奠定了基礎。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他確是應該佔有歷史偉人地位的,難怪當時在清朝宮廷裏的西洋傳教士們,也有讚譽他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帝王”。李約瑟博士稱其為“科學的皇帝”。無論就中國歷史作縱向比較,或就世界歷史作橫向比較,都可以説康熙大帝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史上的千年名君。他同當時俄國彼得大帝、法國路易十四,同列世界偉大的君主。但他也有另一面,如他對成年兒子幾乎都革過爵,或圈禁過;對有的大臣“以鐵釘釘其五體於壁而死”,這就是他專制君主的猙獰一面。 [91] 
  • 陳捷先:他請歐洲傳教士到宮中教他西方的天文、地理、數學、理化、醫學、語文、音樂等學科,他也是很用功學習的,並且有很好的成績,使他成為當時學貫中西的學者。 [177] 
  • 金庸:在中國皇帝中,我對康熙的評價很高,他不但思想開明,而且很好學,還去學了外國的學問。 [180] 
  • 二月河:論才能,彼得大帝遠不及康熙皇帝,但康熙的問題就是不能把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工作聯繫起來,他思想意識不開放……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康熙皇帝開放“海禁政策”20年,開始搞對外貿易,但之後又停止了。康熙就是中國的潘多拉,康熙打開潘多拉寶盒,只看到裏面裝滿了戰爭、禍害、災難和瘟疫等,之後就把寶盒合上了,也就把光明和希望蓋在盒子裏……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有機會把中國帶進現代文明,但始終沒邁出這一步,這就是封建政治家。 [228] 

愛新覺羅·玄燁國外評價

  •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並且稱呼康熙帝為“上國聖人”。 [92]  二戰時期日本人研究異族征服中國的歷史,對康熙更加欽佩,認為:“清朝三百年的政績,也是靠它擁有像康熙帝那樣以衞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範帝王的地位,成為鞠躬盡瘁的賢能天子,才爭取到那樣難治民族(指漢族)的全面信任和擁護。在這點上説他獲得了更光輝燦爛的成就,也非過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謂‘統治者的恩德’。”並把康熙作為自己未來統治中國的榜樣。 [93] 
  • 朝鮮人對康熙帝的評價經歷了一個從昏君到聖君的變化過程,康熙親政時正值朝鮮肅宗年間,朝鮮雖為清朝屬國,思明反清情緒卻很濃厚,對康熙的評價也很負面,如有使臣説康熙“只知清書,不解文字”, [135]  “驕淫日甚,以遊戲為事”,“荒淫遊畋,不親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後期,評價開始轉變,稱康熙“節儉惜財,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無愁怨”。 [94]  一些燕行使團成員亦高度評價康熙,如金昌業説:“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至若治尚儒術,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則雖比於魏孝文、金主雍無愧矣。第其為人,明秀有餘,渾厚不足。才多,故好自用;量狹,故喜自矜。……又聞通官之言:(康熙)惡聞諫諍,峭直之臣不容於朝,此豈君天下之量也?……儉德雖可尚,過儉而近於吝。” [95]  洪大容説:“六十年天下之奉,宮室之儉如此,宜其威服海內,恩浹華夷,至於今稱其聖也。” [96]  “臣見暢春園而知康熙真近古英傑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97]  乾隆以後,朝鮮君臣對康熙的評價變得非常高,他們認為“康熙,千古英傑也”,“大抵康熙,天下之聖主”。英祖初年朝臣洪致中稱:“康熙自是豪傑之主,政令施措,動合事宜,至今維持,皆其餘蔭”。 [98]  李宜老認為:“康熙,即英傑之主,亦可謂有學力,故立國甚固,至今所以維持者,全是康熙之力也”。 [99]  清末的朝鮮國王李熙(高宗)也認為:“康熙,英傑之主也”。 [100] 
  • 法國白晉
    • ①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
    • ②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101] 
  • 德國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麼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反輔政臣僚的意願,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准基督教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後,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 [102] 
  • 法國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於精通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准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公開講授基督教義。 [103] 
  • 法國傳教士洪若翰:他始終很勤奮,對於政務也絲毫不懈怠,沒有一天誤了上朝。他並不只認死理,總是把所學的知識付之於實踐,他學習的很開心,對於給他上的課程理解得很好。 [172] 
  • 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康熙帝確實是一個知識廣博的人,他相信他的國家的所有誇張的讚美,還帶有一點孩子氣的虛榮心。 [176] 
  • 日本內藤湖南:康熙帝是個對西洋學術非常感興趣的人,又有統一各民族的雄心,因此,絕對不是隻尊重中國學術的人,在尊重中國學術的同時,對西洋的學術也很尊重,大量地使用西洋人。 [149] 
  • 日本宮崎市定:當時,清朝正如旭日東昇一般國運興隆。康熙帝在其執政初期,不僅平定了國內的大叛亂,鞏固了清朝的基礎,而且把台灣納入了版圖,蒙古的遊牧民族和部落也舉部請求投降歸附。康熙帝為了保衞蒙古,親自率兵穿越戈壁沙漠,與阿爾泰山麓剽悍的騎馬民族梟雄噶爾丹在昭莫多決戰並大敗之。那年他四十三歲,正年富力強。然而,與壯年時代光輝的文治武功相反,康熙帝在晚年的十幾年裏因家庭內訌而精神煩悶,這使他的個人生活愁雲密佈,自然也對他的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 [182] 
  • 法國布羅代爾:令歐洲君主羨慕的是,在多爾袞、順治帝和康熙帝奠定的牢固基礎上,清朝統治者建起了一個疆域遼闊、文化燦爛的強大帝國。在此後的近兩個世紀中,中國的版圖幾乎比明朝的領土擴大了一倍。因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再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夠向清朝的統治挑戰。 [169] 
  • 美國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
    • ①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104] 
    • ②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併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 [105] 
    • ③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閲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106] 
  • 史景遷《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
    • ①玄燁是中華帝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更是最複雜的。也許同時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斷的時候會犯錯誤,但是他卻擁有敏鋭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對帝國的使命感,這都標誌着他是少有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人!而且被眾多歷史學家(包括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誌着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 [107] 
    • ②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斷,對於統治和文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與品格則成為理解導致清朝秩序鞏固的眾多因素的入口點。” [108] 
  • 旅日華人學者楊啓樵:“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 [128] 

愛新覺羅·玄燁軼事典故

愛新覺羅·玄燁外貌記載

康熙帝畫像 康熙帝畫像
法國傳教士白晉:“他威武雄壯,儀表堂堂,身材高大,舉止不凡。他的五官端正,雙目炯炯有神,鼻尖略圓而稍顯鷹鈎狀。雖然臉上有一點天花留下的痘痕,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美好形象。”
荷蘭使節:“皇帝中等人材,是位慈祥、穩重、舉止端莊的人,他那威嚴的外表,無論從那一方面看,即使放在千人之中,也與眾不同,能夠立即分辨出來,這是由於他想使自己的容態和舉止,讓人一看便是心地高尚的人所造成的。”
法國耶穌會士李明《中國現狀》:“據我所見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稱恣態優美,比我們稍胖些,但還達不到中國人所謂的‘富態’的程度。臉也稍寬,有痘痕,前額寬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國普通人小些。嘴美,頤和靄,動作温柔,一切容態舉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見便引人注目。”
朝鮮使節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廣顙,頤稍殺,疏髯犯頰而斑白,雌雄眼,神氣清明。” [109] 

愛新覺羅·玄燁廢棄長城

歷代王朝修長城,沒有擋住遊牧民族的鐵騎奔馳。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率諸王、貝勒、大臣前往多倫諾爾(今內蒙古多倫),約集內外蒙古來此“會盟”,定疆界,製法律,為外蒙的喀爾喀蒙古諸部編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轄,從而實現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統一,蒙古問題宣告解決。
就在多倫會盟之後,古北口總兵蔡元看到長城年久失修,建議撥款修理。康熙帝繼承皇太極順治帝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進而又發展成為“中外一視”“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發現長城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尤其不利於與“三北”遊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於是否定了修長城的建議。康熙帝總結歷代修長城的歷史教訓,悟出惟有“養好”百姓,才會得到治國之本,邊境自固而無憂。康熙帝拆除了漢人與“三北”少數民族的一道牆,不再有內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

愛新覺羅·玄燁精通數學

康熙帝使用過的簡平儀 康熙帝使用過的簡平儀
在中國曆代帝王中,康熙帝是僅有的一位認真學習過歐洲天文學、數學和地理學,並親自主持了幾項大規模科學活動的皇帝。 [172]  康熙帝開始注意科學事物並對數學發生興趣。當他發現朝中大臣對此幾乎一無所知時,他親自加以鑽研。而耶穌會士們的測算在被證實是準確的之後,他任命他們來執掌欽天監,並向他們請教西方科學。 [173]  擔任康熙皇帝數學老師的西洋傳教士,有比利時的南懷仁、安多,葡萄牙的徐日升、蘇霖,法國的張誠、白晉等,他們給康熙講解天文歷算以及與之有關的歐幾里得原理與阿基米德幾何學,演示天文儀器、數學儀器的使用方法。當事人白晉在其《康熙皇帝》一書中,生動詳細地描述了康熙學習數學的情形。他説:“皇上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已感到最大的樂趣……皇帝認真聽講,反覆練習,親手繪圖,對不懂的地方立刻提出問題,就這樣整整幾個小時和我們在一起學習,然後把文稿留在身邊在內室裏反覆閲讀。同時,皇上還經常練習運算和儀器的用法,複習歐幾里得的主要定律,並努力記住其推理過程。這樣學習了五、六個月,康熙皇帝精通了幾何學原理,取得了很大進步,以致於一看到某個定律的幾何圖形,就能立即想到這個定律及其證明。除上述課程外,康熙皇旁還掌握了比例規的全部操作法,主要數學儀器的用法和幾種幾何學和算術的應用法。”不僅如此,康熙帝還首創“元”、“次”、“根”等方程術語的漢譯名,沿用至今,惠澤無數學人。 [178] 
在康熙帝的最後十年中,他選拔了一批滿漢青年交由耶穌會教士傳習,這批人共同編纂了一部包含數學、曆法、音樂的叢書,名為《律歷淵源》。由於康熙的提倡,西學風靡一時,而“西學”或“天學”這門自晚明興起的新異之學,在清初也成為最優秀學者爭相談論和研究的對象之一。 [173]  康熙帝傳世還有《積求勾股法》和《三角形推算法論》兩種數學論著,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發現。 [178] 

愛新覺羅·玄燁推廣西藥

康熙40歲那年得了瘧疾,中醫藥未能治癒,耶穌會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康熙服用後,很靈驗,病好了。他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內賞賜房屋,後這裏成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給他,可惜藥沒送到,曹寅就去世了。此後,康熙便對西藥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內煉製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製藥品,親自臨觀。他提倡種痘以防天花。他破除因循,推廣種痘,命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這就使千萬人因種痘而免去患天花死亡或不死而留下麻子的悲劇。

愛新覺羅·玄燁交往法皇

路易十四致康熙帝書信(複製品) 路易十四致康熙帝書信(複製品)
熱衷於瞭解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康熙帝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派遣白晉赴法國招募科學家來華,並讓他攜帶贈送路易十四的珍貴禮品。這一舉動,就是白晉所説的:“(康熙帝)又命我來法國,要我直接向陛下(路易十四)為他派去儘可能多的傳教士,尤其是派那些象正在皇帝周圍的傳教士們一樣具有特長的耶穌會士,因為皇帝對這樣一些傳教士非常器重。”(《康熙帝傳》,《清史資料》第一輯,第248頁)白晉於1697年回到法國,在途中寫出《康熙帝傳》,晉呈路易十四。路易十四支持白晉,批准他和他的同行者耶穌會士巴多明、馬若瑟、雷孝思等十餘人乘坐安菲特里特號商船東來,並由他攜帶贈送康熙帝的禮物,白晉一行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返回中國廣州。白晉的“出使”,是康熙帝與路易十四的直接交往。路易十四派遣的學者傳教士和以前來華的同道,共同促進了康熙帝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的熱情,並起用傳教士雷孝思、白晉、杜德美等人,和中國學者一起,到各直省和邊疆地區進行勘測,繪製以行省為單位的全國地圖,積十幾年之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製成《皇輿全覽圖》(《康熙皇輿全覽圖》) [174] 

愛新覺羅·玄燁收藏鐘錶

康熙帝珍藏的鐘表之精之多,從1720年3月13日馬國賢所見可知大概情形。他奉命陪同俄國使臣伊斯梅洛夫參觀康熙帝鐘錶收藏,一進入房間,數量和品種太多,令伊斯梅洛夫大吃一驚,他以為那些物件是贗品,觀察後知道全是極品,而且這些是用作送禮的,康熙擁有的遠不止這些。 [175] 

愛新覺羅·玄燁養生之道

康熙他壽命長與其含性養身,飲食、起居鹹成規度,潔衣淨寶,注意生活細節有關。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序。這是康熙的養生之要。康熙帝認為人若想長壽,不能靠服食所謂的可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而是靠飲食起居有序、有節、有度。這也是他養生之道的核心。 [110] 
二、衣着潔淨,室內温馨。愛乾淨,講衞生,成習慣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認為:不論在家裏或出門在外,人們都應該養成乾淨整潔的好習慣。如果平常注意個人衞生,那麼清爽之氣便會附着於身,否則自身的清明之氣就會逐漸被污穢之氣所取代。康熙帝雖提倡潔淨,但也反對太過潔淨而成癖。 [111] 
三、飲酒有度,反對抽煙。康熙不反對飲酒,反對沉湎於酒中及不節制。康熙能飲酒而不多飲,只是“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飲小杯一杯。”他厭惡貪杯之輩。 [112] 
四、清虛棲心,神靜心和。“寡慮”、“寡嗜慾”、“寡言”,是康熙養生之道的另一招方。康熙認為一個人若想做到神靜心和,必須堅定自己的意志,不意氣用事。若雜念不起,心中清明,即可清察明審,感情和順,自然身健長壽。 [113]  此外,康熙帝還勸誡後人要心懷寬廣,他在《庭訓格言》中説:“惟寬坦從容,以自頤養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人們把心胸放得寬坦一些,讓心氣平和一些,才能頤養天年。 [114] 
康熙從不追求長生不老,他認為人的一生,生長壯老已,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自然過程,是不可遏止的。因而人只能順應自然,多加保養,以求在一定範圍內延長壽命。

愛新覺羅·玄燁人際關係

愛新覺羅·玄燁長輩

輩分
關係
姓名
祖輩
祖父
祖母
孝莊文皇后(昭聖太皇太后)
父輩
父親
愛新覺羅·福臨(清世祖,順治皇帝)
嫡母
孝惠章皇后(仁憲皇太后)
生母
孝康章皇后(慈和皇太后)

愛新覺羅·玄燁后妃

皇后容像
孝誠仁皇后 孝誠仁皇后 [188]
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189]
孝懿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227]
孝恭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 [190]
妃嬪容像
惇怡皇貴妃 惇怡皇貴妃 [191]
慧妃 慧妃 [191]
成妃 成妃 [191]
端嬪 端嬪 [191]
安嬪 安嬪 [191]
后妃
身份
姓名
諡號/封號
簡介
皇后
(4位)
赫舍里氏
正黃旗滿洲,輔政大臣、文忠公赫舍裏·索尼孫女,承恩公、領侍衞內大臣赫舍裏·噶布喇之女,平妃胞姐。
順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大婚,冊立為皇后。因難產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申時崩,享年二十二歲。
初諡仁孝皇后,雍正元年六月改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儷天襄聖仁皇后”。
生第二子承祜、第七子和碩理密親王胤礽 [192] 
鈕祜祿氏
鑲黃旗滿洲,清初開國五大臣之一、弘毅公鈕祜祿·額亦都孫女,清太宗元妃侄女,輔政大臣、果毅公、領侍衞內大臣鈕祜祿·遏必隆第二女,温僖貴妃胞姐,清代最後一位居住在坤寧宮的皇后。
順治十六年生,至遲在康熙十五年四月已經入宮,稱為妃;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立為皇后。
同年十二月病重。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時崩,享年二十歲。 [193] 
佟佳氏
原正藍旗漢軍後抬鑲黃旗漢軍檔記滿洲,承恩公、領侍衞內大臣佟國維之女。世祖孝康章皇后親侄女,康熙帝表妹,愨惠皇貴妃胞姐。
康熙十五年七月初四日入宮,稱格格,屬妃級;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冊封為貴妃;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冊封為皇貴妃。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病重,初八日詔立為皇后,初九日冊立為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申時崩。
生第八女。 [194] 
烏雅·瑪琭
原正黃旗包衣後抬正黃旗滿洲,承恩公、護軍參領烏雅·威武之女。
順治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生,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參加挑選內務府秀女被選中,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入宮,期間位分等級不明。康熙十八年已封為貴格格(貴人),同年十月十三日,冊封為德嬪;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冊封為德妃。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聖祖崩逝,世宗即位,尊為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丑時崩,享年六十四歲。
生第十一子世宗憲皇帝胤禛、第十四子胤祚、第七女、第九女温憲固倫公主、第十二女、第二十三子多羅恂勤郡王胤禵。 [195] 
皇貴妃
(3位)
佟佳氏
原正藍旗漢軍後抬鑲黃旗漢軍檔記滿洲,承恩公、領侍衞內大臣佟國維之女,孝懿仁皇后胞妹。
康熙七年七月十四日生,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十一日入宮,稱格格,屬妃級。康熙三十九年冊封為貴妃。
雍正帝即位後尊封為皇貴妃;乾隆元年尊封為壽祺皇貴太妃。
乾隆八年四月初一日薨,享年七十六歲。 [196] 
章佳氏
原鑲黃旗包衣後抬鑲黃旗滿洲,二等侍衞章佳·海寬之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期間位分等級不明;康熙二十八年晉封為嬪級。
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同年閏七月初二日,追封為敏妃。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追晉為敬敏皇貴妃。
生第二十二子和碩怡賢親王胤祥、第十三女温恪和碩公主、第十五女敦恪和碩公主。 [197] 
瓜爾佳氏
鑲紅旗滿洲,三品協領瓜爾佳·祜滿之女。
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生,康熙年間選入宮中,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冊封為和嬪;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冊封為和妃。
雍正二年,世宗尊封為貴妃;乾隆元年,高宗尊封為温惠貴太妃,乾隆八年尊封為温惠皇貴太妃。
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十四日薨,享年八十六歲。
生第十八女。 [198] 
貴妃
(1位)
鈕祜祿氏
鑲黃旗滿洲,果毅公、領侍衞內大臣鈕祜祿·遏必隆第三女,孝昭仁皇后胞妹。
康熙十九年十月入宮,稱格格,屬妃級。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冊封為貴妃。
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辰時薨,諡曰温僖貴妃。
生第十八子固山貝子胤䄉、第十一女。 [199] 
(11位)
博爾濟吉特氏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三等台吉博爾濟吉特·阿鬱錫之女。
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入宮,稱格格,屬福晉級。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追封為慧妃。 [200] 
烏喇納喇氏
正黃旗包衣,郎中烏拉那拉·索爾和之女。
康熙初年被選入宮,屬格格級。康熙九年晉封為小福晉級;康熙十六年冊封為惠嬪;康熙二十年冊封為惠妃。
雍正元年六月,獲准出宮,移居於和碩廉親王胤禩府邸。雍正四年(1726年),因胤禩獲罪而回宮居住。
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初七日薨。
生第三子承慶、第五子固山貝子胤褆。 [201] 
馬佳·吉鼐
正黃旗包衣,員外郎馬佳·蓋山之女。
康熙初年被選入宮,屬格格級。康熙八年晉封為小福晉級;康熙十六年冊封為榮嬪;康熙二十年冊封為榮妃。
雍正元年六月,獲准出宮,移居於多羅誠隱郡王胤祉府邸。
雍正五年閏三月初七日薨。
生第一子承瑞、第四子賽音察渾、第三女榮憲固倫公主、第六子長華、第八子長生、第十子多羅誠隱郡王胤祉 [202] 
郭絡羅·納蘭珠
原正黃旗包衣後抬鑲黃旗滿洲,佐領郭絡羅·三官保之女,郭貴人胞妹。
順治十七年生,康熙十六年以內務府秀女身份被選入宮,期間位分等級不明,同年八月二十一日冊封為宜嬪;康熙二十年冊封為宜妃。
雍正元年六月,獲准出宮,移居於和碩恆温親王胤祺府邸。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七十四歲。
生第十三子和碩恆温親王胤祺、第十七子胤禟、第二十子胤禌 [203] 
赫舍里氏
滿洲正黃旗,承恩公、領侍衞內大臣赫舍裏·噶布喇之女,孝誠仁皇后胞妹。
康熙十九年入宮,稱格格,屬貴格格(貴人)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月,晉封為妃級。
康熙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薨,追封為平妃。
生第二十四子胤禨 [204] 
覺禪·雙姐
(衞氏、魏氏)
正黃旗包衣,內管領覺禪·阿布鼐之女。
康熙元年生,康熙十四年參加挑選內務府秀女被選中,期間位分等級不明;康熙二十八年晉封為嬪級;康熙三十九年冊封為良嬪;康熙四十八年左右進封為妃級。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薨,享年五十歲。
生第十六子胤禩。 [205] 
博爾濟吉特氏
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和碩達爾漢親王博爾濟吉特·和塔之女。
至遲康熙十六年六月已經入宮,為嬪級貴格格(嬪級貴人);康熙二十六年前後晉封為妃級,稱鹹福宮格格;康熙五十七年冊封為宣妃。
乾隆元年八月初八日寅時薨。 [206] 
戴佳氏
原鑲黃旗包衣後抬鑲黃旗滿洲,司庫戴佳·卓奇之女。
至遲在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已經入宮,其間位分等級不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晉封為嬪級;康熙五十七年冊封為成妃。
雍正元年六月,獲准出宮,移居於和碩淳度親王胤祐府邸。
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
生第十五子和碩淳度親王胤祐 [207] 
萬琉哈·妞妞
(謝氏)
原正黃旗包衣後抬正黃旗滿洲,郎中萬琉哈·拖爾弼之女。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三日生,康熙十四年參加挑選內務府秀女被選中,期間位分等級不明;康熙五十七年冊封為定嬪。
雍正帝即位後尊封為定妃,雍正元年六月,獲准出宮,移居於和碩履懿親王胤裪府邸。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九十七歲。
生第二十一子和碩履懿親王胤裪。 [208] 
王氏
蘇州民籍,知縣王國正之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期間位分等級不明。康熙四十八年正月晉封為嬪級;康熙五十七年冊封為密嬪。
雍正帝即位後尊封為密妃,乾隆元年尊封為順懿密太妃。
乾隆九年四月十八日薨。
生第二十五子多羅愉恪郡王胤禑、第二十六子和碩莊恪親王胤祿、第二十八子胤衸。 [209] 
陳氏(陳佳氏)
原鑲黃旗包衣後抬鑲黃旗滿洲,浙江巡撫陳秉直之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期間位分等級不明。康熙五十七年冊封為勤嬪。
雍正帝即位後尊封為勤妃,乾隆元年尊封為純裕勤太妃。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二十日薨。
生第二十七子和碩果毅親王胤禮 [210] 
(10位)
董烏鼐
(董佳氏)
正黃旗包衣,員外郎董德啓之女。
康熙二年參加挑選內務府秀女被選中,屬格格級。康熙十年晉封為小福晉級;康熙十六年冊封為端嬪。
康熙五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薨。
生第二女。 [211] 
赫舍里氏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康熙十六年冊封為僖嬪。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十一日薨。 [212] 
李氏(李佳氏)
正藍旗漢軍,宣府總兵官剛阿泰之女。
康熙十年入宮,稱格格,屬福晉級。康熙十六年冊封為安嬪。康熙二十八年時仍在嬪位,至康熙三十六年時已不在嬪位,其後不明。 [212] 
完顏氏(王佳氏)
鑲紅旗滿洲,護軍參領完顏·華善之女。
康熙十年入宮,稱格格,屬福晉級。康熙十六年冊封為敬嬪。康熙二十八年時仍在嬪位,至康熙三十六年時已不在嬪位,其後不明。 [213] 
烏喇納喇·翟濟邁
正黃旗包衣,七品監生烏拉那拉·常素保之女。
康熙三年生。康熙十六年參加挑選內務府秀女被選中,期間位分等級不明。
雍正帝即位後尊封為通嬪。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八十一歲。
生第十女純愨固倫公主。 [214] 
高氏
正定府民籍,高廷秀之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期間位分等級不明。雍正即位後尊封為貴人。乾隆元年尊封為襄嬪。
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
生第二十九子胤禝、第十九女、第三十子多羅簡靖貝勒胤禕 [215] 
色赫圖氏
員外郎色赫圖·多爾濟之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雍正即位後尊封為貴人。乾隆元年尊封為謹嬪。
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
生第三十二子多羅恭勤貝勒胤祜 [215] 
石氏
陝西寧夏民籍,石懷玉之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雍正即位後尊封為貴人。乾隆元年尊封為靜嬪。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六月初六日薨。
生第三十三子郡王品級多羅誠貝勒胤祁 [215] 
陳氏
陳玉卿之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雍正即位後尊封為貴人。乾隆元年尊封為熙嬪。
乾隆二年正月初二日薨。
生第三十一子多羅慎靖郡王胤禧 [215] 
陳氏
陳岐山之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雍正即位後尊封為貴人,稱白貴人。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薨,乾隆元年追晉為穆嬪。
生第三十四子和碩諴恪親王胤秘。 [215] 
貴人
(20位)
兆佳氏
正白旗包衣,參領兆佳·塞克塞赫之女。
康熙初年被選入宮。原封常在後晉封為貴人。
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亥時薨。
生第五女端靜和碩公主。 [216] 
不詳
出身不詳。
雍正六年(1728年)四月薨。 [217] 
出身不詳。
乾隆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申時薨。 [217] 
馬氏
出身不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康熙四十二年薨。 [217] 
袁氏
出身不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二日戌時薨。
生第十四女愨靖和碩公主 [217] 
不詳
出身不詳。
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17] 
尹氏
出身不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薨。 [217] 
不詳
出身不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初五日薨。 [217] 
出身不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乾隆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17] 
出身不詳。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初十日薨。 [217] 
郭絡羅·布音珠
原正黃旗包衣後抬鑲黃旗滿洲,佐領郭絡羅·三官保之女,宜妃胞姐。
順治十年生,原嫁某氏,因故寡居。康熙十六年以內務府寡居婦人的身份被選入宮中。其後不明。
生第六女恪靖固倫公主、第十九子胤䄔。 [217] 
納喇·妞妞
(貴人那拉氏)
正白旗包衣,驍騎校那拉·昭格之女。
康熙十六年參加挑選內務府秀女被選中;其後不明。
生第九子萬黼、第十二子胤禶 [218] 
納喇氏
(貴人那拉氏)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其後不明。 [218] 
陳氏
陳秀之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其後不明。
生第三十五子胤禐。 [219] 
蘇氏
蘇貴人
出身不詳。出自康熙四十六年宮分檔案。 [220] 
不詳
仙貴人
倩貴人
出身不詳。出自雍正十三年宮分檔案稿本,也可能是襄嬪、謹嬪、靜嬪、熙嬪其中一位獲得嬪位之前的稱呼。 [220] 
秀貴人
玉貴人
綺貴人
庶妃
(9位)
博爾濟吉特氏
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四等台吉博爾濟吉特·多爾濟的侄女。
康熙八年入宮,稱儲秀宮格格,屬福晉級。因故於康熙十六年出宮,被族人接回蒙古,其後不明。 [221] 
佟佳氏
鑲紅旗漢軍檔記滿洲,廣東廉州總兵官佟國璽之女。
康熙十年入宮,稱格格,屬福晉級。因故於康熙十六年出宮,返回本家,其後不明。 [222] 
扎斯瑚里氏
正白旗滿洲,三等男、副都統扎斯瑚裏·瓦爾達之女。
康熙十年入宮,稱格格,屬福晉級,其後不明。 [223] 
鈕祜祿氏
鑲黃旗滿洲,果毅公、領侍衞內大臣鈕祜祿·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温僖貴妃姊妹。
康熙十年入宮,稱格格,屬福晉級,其後不明。 [223] 
葉赫那拉氏
正黃旗滿洲,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明珠之女。
康熙十年入宮,稱格格,屬福晉級,其後不明。 [224] 
鈕祜祿·薩爾丹
內務府包衣,員外郎鈕祜祿·晉寶之女。
康熙三十九年參加挑選內務府秀女被選中,其後不明。
生第二十女。 [219] 
張桂姐
出身不詳。
康熙初年被選入宮,屬格格級。後晉為小福晉級,其後不明。
生第一女、第四女。 [225] 
王氏
出身不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其後不明。
生第十六女。 [225] 
劉氏
出身不詳。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其後不明。
生第十七女。 [225] 
常在
(12位)
不詳
出身不詳。
雍正二年四月十九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出身不詳。
雍正二年十月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出身不詳。
雍正十一年九月初七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徐氏(徐佳氏)
內務府包衣。
康熙年間被選入宮中。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十四日薨。 [226] 
尹氏
出身不詳。
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不詳
石氏
不詳
牛氏
牛常在
出身不詳。出自康熙四十六年宮分檔案。 [220] 
不詳
查常在
堯常在
答應
(15位)
不詳
出身不詳。
雍正十一年九月初七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出身不詳。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六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出身不詳。
乾隆五年薨逝。 [226] 
出身不詳。
乾隆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出身不詳。
乾隆十九年四月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出身不詳。
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出身不詳。
乾隆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牛氏
出身不詳。
雍正十一年九月初六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6] 
不詳
出身不詳。
雍正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奉安景陵妃園寢。 [220] 
蔣氏
蔣答應
出身不詳。出自雍乾兩朝的內務府檔案。 [220] 
袁氏
袁答應
不詳
豐答應
玉答應
御答應
採答應
(關係主要參考資料 [115-116] 

愛新覺羅·玄燁子女

  • 兒子(35人)
序列
人物
生卒年
爵位
母親
皇子
1667-1670
幼殤,未序齒
---
榮妃馬佳氏
皇子
1670-1672
幼殤,未序齒
---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皇子
1670-1671
幼殤,未序齒
---
惠妃納喇氏
皇子
1672-1674
幼殤,未序齒
---
榮妃馬佳氏
皇長子
(原名保清)
1672-1735
直郡王,後降為貝子品級
惠妃納喇氏
皇子
1674-1674
幼殤,未序齒

榮妃馬佳氏
皇次子
(原名保成)
1674-1725
皇太子,後被廢;諡曰密,為理密親王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皇子
1675-1677
幼殤,未序齒
---
榮妃馬佳氏
皇子
1675-1679
---
貴人那拉氏
皇三子
1677-1732
誠郡王,諡曰隱,為誠隱郡王
榮妃馬佳氏
皇四子
1678-1735
雍正帝
皇子
1679-1680
幼殤,未序齒
---
貴人那拉氏
皇五子
1680-1732
恆親王,諡曰温,為恆温親王
宜妃郭絡羅氏
皇六子
1680-1685
---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皇七子
1680-1730
淳親王,諡曰度,為淳度親王
成妃戴佳氏
皇八子
1681-1726
廉親王
良妃衞氏
皇九子
1683-1726
固山貝子
宜妃郭絡羅氏
皇十子
1683-1741
初封敦郡王,雍正時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後釋放,授輔國公品級
温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子
1683-1684
幼殤,未序齒
---
貴人郭絡羅氏
皇十一子
1685-1696
11歲殤,無諡號
宜妃郭絡羅氏
皇十二子
1686-1763
履親王,諡曰懿,為履懿親王
定妃萬琉哈氏
皇十三子
1686-1730
怡親王,諡曰賢,為怡賢親王
皇十四子
1688-1755
恂郡王,諡曰勤,為恂勤郡王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皇子
1691-1691
幼殤,未序齒
---
平妃赫舍里氏
皇十五子
1693-1731
愉郡王,諡曰恪,為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
1695-1767
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後,後改封莊親王,諡曰恪,為莊恪親王
皇十七子
1697-1738
果親王,諡曰毅,為果毅親王
皇十八子
1701-1709
---
順懿密妃王氏
皇十九子
1702-1704
---
襄嬪高氏
皇二十子
1706-1755
貝勒,諡曰簡靖,為簡靖貝勒
皇二十一子
1711-1758
慎郡王,諡曰靖,為慎靖郡王
熙嬪陳氏
皇二十二子
1712-1744
恭貝勒,諡曰勤,為恭勤貝勒
謹嬪色赫圖氏
皇二十三子
1714-1785
郡王品級貝勒,諡曰誠
靜嬪石氏
皇二十四子
1716~1773
諴親王,諡曰恪,為諴恪親王
穆嬪陳氏
皇子
出生當日殤,未序齒
---
貴人陳氏
注: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惟皇十三子怡親王胤祥與雍正最為親密,去世後雍正又命復其名中胤字。 [78] 
  • 女兒(20人)
序列
生卒年
爵位
母親
皇長女
1668年12月29日-1671年
無封
皇二女
1671年4月17日—1673年
無封
端嬪董氏
皇三女
1673年6月20日-1728年5月29日
榮妃馬佳氏
皇四女
1674年3月16日—1678年
無封
皇五女
1674年6月9-1710年
布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
1679年7月4日-1735年4月4日
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
1682年7月5日-1682年9月
無封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皇八女
1683年7月13日-1683年8月6日
無封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皇九女
1683年11月10日-1702年8月21日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皇十女
1685年3月20日-1710年4月22日
通嬪那拉氏
皇十一女
1685年10月24日-1686年
無封
温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
1686年6月14日-1697年
無封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皇十三女
1687年12月31日-1709年7月27日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皇十四女
1690年1月16日-1736年12月17日
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
1691年2月3日-1710年1月2日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皇十六女
1696年1月15日-1707年
無封
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
1699年1月12日-1700年
無封
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
1701年11月17-1701年
無封
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
1703年3月30日-1705年
無封
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
---
無封
庶妃鈕祜祿氏
養女
---
生父恭親王常寧,生母庶福晉晉氏

愛新覺羅·玄燁主要作品

康熙存有《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176卷,囊括了飭諭、奏書、表、辨、序、記、銘、贊及古今體詩等多種文體,其中古今體詩1135首,詞12首,賦18篇。 [146]  其中代表作品如下:
種類
內容
詩歌
《彈琴峽》《登海樓》 [117]  《登澄海樓觀海》 [118]  《天寧寺》 [119]  《十架頌》 [120]  《滇平》 [121]  《中秋日聞海上捷音》 [122]  《御賜施琅》 [123]  《瀚海》 [124]  《班師次拖陵》 [125]  《賜將士食》《剿平噶爾丹大捷》《示諸皇子》 [126] 
著作
《御製道德經講義序》《四書講疏義序》《庭訓格言》

愛新覺羅·玄燁人物爭議

愛新覺羅·玄燁死因爭議

  • 被害説
著名清史專家孟森認為,康熙當年的病情並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曾身臨其境的意大利人馬國賢記載:“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
也有人相信官方記載。《清聖祖實錄》記: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劇,命速召諸子至御榻前,傳位於雍正。還説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見康熙選定的繼承人就是雍正。中還説,康熙彌留之際皇四子“進一碗人蔘湯,不知何故,聖祖皇帝就崩了駕”,胤禛即位當了皇帝。也就是説,是雍正將其父毒死的。
據當時在暢春園的意大利人馬國賢回憶説:皇上駕崩的夜間,園內有呼號之聲,不安之狀。這就是説,即使沒有投毒之類事,但肯定也發生了“突然大變”。野史中還有一種説法,傳説康熙臨終時召大臣入宮,久無人至。猛地一睜眼,發現皇四子胤禛立在跟前,大怒,摘下自己所佩玉佛珠擲向胤禛。不久,康熙便駕崩了。胤禛拿出經過篡改的遺詔,向諸兄弟及文武百官宣佈父皇已經傳位給自己,並以佛珠為證。
  • 正常死亡
當然,也有的專家根據官方史書,尤其是根據雍正刪改的《聖祖實錄》,認為康熙屬於病死。康熙自四十七年冬開始,疾病纏身,衰老體弱,心悸幾危,右手失靈,頭暈、腿腫,“稍早起,手顫頭搖,觀瞻不雅”,“心跳之時,容顏頓改”,可能患老年心臟和血液循環方面的疾病,死得比較突然。

愛新覺羅·玄燁晚年怠政

康熙末年,貪官污吏,無視民瘼,懈怠公務,“念念只營功名,時時只顧身家,刻刻只慮子孫,而國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慼,毫不相關”。吏治之腐敗廢弛幾乎不可救藥。 [139]  康熙帝晚年,上到輔政大臣、總督巡撫,下到總兵守備、知府知縣,乃至書吏衙役、八品“老農”,污吏贓官,腐敗的亂相叢生。因此,整飭吏治成為繼任者雍正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128] 

愛新覺羅·玄燁後世紀念

康熙帝死後葬於景陵。景陵位於清孝陵東側一公里處,建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建築規制以孝陵為藍本,局部又有創新,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景陵的建築風格和喪葬形式為後世所效仿。景陵內葬康熙皇帝、孝誠、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和敬敏皇貴妃,共6人。
清景陵牌坊 清景陵牌坊

愛新覺羅·玄燁藝術形象

愛新覺羅·玄燁文學形象

作者
作品
康熙大帝 [127] 
鹿鼎記

愛新覺羅·玄燁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劇名稱
飾演者
1959
1976
1977
鹿鼎記(文雪兒版)
1980
1982
1983
1983
鹿鼎記(汪禹版)
1984
鹿鼎記(梁朝偉版)
鹿鼎記(李小飛版)
1985
1987
陳申生
滿清十三皇朝
白彪、陳俊年
1989
1991
1992
鹿鼎記(周星馳版)
康熙豔談
1993
陳建軍、藺達諾
正牌韋小寶
1994
1997-2002
1997
1998
鹿鼎記(陳小春版)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鄔朋達
2004
2005
2006
2007
廉吏于成龍
2008
2011
2012
巴雅爾馬格奈
2013
2014
2015
楊德民、戚辰煊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2
羅晉 [160] 
參考資料
  • 1.    王天晞主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中國曆代戰爭哲學探源》: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231
  • 2.    高文德.《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622
  • 3.    舒乙:毛澤東談康熙的三大貢獻  .中國新聞網.2004-01-07[引用日期2021-01-10]
  • 4.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冊》,中文大學出版社:30
  • 5.    許向乾.《細説康乾盛世》:台海出版社,2018:1
  • 6.    胡澤.《康熙傳》:花山文藝出版社,2016:3
  • 7.    李寅.《清十二帝疑案》:中國工人出版社,2017:95
  • 8.    【康熙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6-10]
  • 9.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后妃》:順治十一年春,妃詣太后宮問安,將出,衣裾有光若龍繞,太后問之,知有妊,謂近侍曰:“朕妊皇帝實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三月戊申,聖祖生。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24]
  • 10.    金梁:《清帝外記》第56頁。
  • 11.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天表英俊,嶽立聲洪。六齡,偕兄弟問安。世祖問所欲。皇二子福全言:“原為賢王。”帝言:“原效法父皇。”世祖異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3-10-24]
  • 12.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十七·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四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13.    蔣良騏.《東華錄》卷8:中華書局,1980:第113頁
  • 14.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9:清代史料筆記叢刊,清末:第803頁
  • 15.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總序》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16.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 卷之一·順治十八年正月一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17.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順治十八年正月丙辰,世祖崩,帝即位,年八歲,改元康熙。遺詔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 18.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二月庚戌,慈和皇太后佟佳氏崩。
  • 19.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十一月丙申,輔臣鰲拜以改撥圈地,誣奏大學士管户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等罪,逮下獄。四大臣之輔政也,皆以勳舊。索尼年老,遏必隆闇弱,蘇克薩哈望淺,心非鰲拜所為而不能爭。鰲拜橫暴,又宿將多戰功,敍名在末,而遇事專橫,屢興大獄,雖同列亦側目焉。
  • 20.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秋七月己酉,上親政,御太和殿受賀,加恩中外,罪非殊死,鹹赦除之。是日,始御乾清門聽政。
  • 21.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甲寅,命武職官一體引見。己未,輔臣鰲拜擅殺輔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姓。癸亥,賜輔臣遏必隆、鰲拜加一等公。
  • 22.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戊申,詔逮輔臣鰲拜交廷鞫。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衞、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衞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庚申,王大臣議鰲拜獄上,列陳大罪三十,請族誅。詔曰:“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沒拘禁。”其弟穆裏瑪、塞本得,從子訥莫,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噶褚哈、濟世,侍郎泰璧圖,學士吳格塞皆誅死。餘坐譴黜。其弟巴哈宿衞淳謹,卓布泰有軍功,免從坐。嗣敬謹親王蘭布降鎮國公。褫遏必隆太師、一等公。
  • 23.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三月丁丑,上視麥。壬午,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
  • 24.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秋七月庚午,平西王吳三桂疏請撤藩。許之。丙子,嗣靖南王耿精忠疏請撤藩。許之。
  • 25.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吳三桂反,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貴州提督李本深、巡撫曹申吉俱降賊,總督甘文焜死之。
  • 26.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丁巳,召梁清標、陳一炳還,停撤二藩。命加孫延齡撫蠻將軍,線國安為都統,鎮廣西。命西安將軍瓦爾喀進守四川。京師民楊起隆偽稱朱三太子,圖起事。事發覺,起隆逸去。捕誅其黨。
  • 27.    許海山主編.《中國歷史》.北京:線裝書局,2006:425
  • 28.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六月壬子朔,王輔臣降,圖海以聞。詔復其官,授靖寇將軍,立功自效,諸將弁皆原之。
  • 29.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十月)乙丑,康親王傑書師次延平,賊將耿繼美以城降。耿精忠遣子顯祚獻偽印乞降,傑書入福州,疏聞。
  • 30.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五月己卯,尚之信降,命復其爵,隨大軍討賊。
  • 31.    《清史稿·本紀六·聖祖本紀一》:“康熙元年壬寅春正月乙亥朔……二十年辛酉春正月壬申……十一月辛亥,詔從賊諸人,除顯抗王師外,餘俱削官放還。以諾邁為漢軍都統。癸亥,定遠平寇大將軍貝子彰泰、平南大將軍都統賴塔、勇略將軍總督趙良棟、綏遠將軍總督蔡毓榮疏報王師於十月二十八日入雲南城,吳世璠自殺,傳首,吳三桂析骸,示中外,誅偽相方光琛,餘黨降,雲南平。”
  • 32.    周雪玉.《施琅攻台的功和過》:台原出版社,1990:176
  • 33.    劉登閣,周雲芳.《正説中國帝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533
  • 34.    昭槤《嘯亭續錄》卷一  .中國社會科學網
  • 35.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三十四·康熙九年十月九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36.    南懷仁.《韃靼旅行記》載《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頁
  • 37.    王川《西洋望遠鏡與阮元望月歌》,學術研究(廣州,2000年04期),第82-90頁
  • 38.    李斌《西式武器對清初作戰方法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年第04期
  • 39.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十·雍正元年八月十九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40.    《故宮博物院藏〈玄燁朝服像〉的再探討》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0-12-14]
  • 41.    論康熙的經濟政策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4-04-30]
  • 42.    劉德仁 .論康熙的治河功績[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02)
  • 43.    《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
  • 44.    康熙學習科學的目的是炫耀和消遣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4-29]
  • 45.    李曉丹,王其亨,金瑩.《17-18世紀西方科學技術對中國建築的影響——從《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加以考證》: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1年03期
  • 46.    孟昭信.《康熙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9頁
  • 47.    陳安仁.《中國近世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356頁
  • 48.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卷三:“但是這些明代數學家沒有一個通曉宋元的代數學。宋元的代數學完全被廢棄不用了,直到耶穌會傳教士及其他人引入歐洲代數學以後很久,梅轂成等人才意識到隱藏在不習見語言下的中世紀中國化數學,並重新對它進行研究。”第113頁。
  • 49.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五十一·康熙三十年五月七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50.    《萬壽盛典》初集卷二,〈溥仁寺碑文〉。
  • 51.    杜赫德《中華帝國全志》:其中中國對日本出口物資主要有:藥材類、白糖、水牛、各類絲綢、木料類,甚至中國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
  • 52.    作者(日)上田信;(譯者)高瑩瑩.海與帝國:明清時代.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1日
  • 53.    孫衞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19頁
  • 54.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第2集,卷33,海運賑濟朝鮮記。
  • 55.    (日)夏瑞春《德國思想家論中國》
  • 56.    ‘The Trade carried on within China is so great that that of all Europe is not to be compared therewith;’
  • 57.    杜赫德《中華帝國全志》: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王國,他們都拿各自的特產來進行貿易,而且有了聯盟保護的趨勢,這種趨勢佔據着所有的城市。湖廣省和江西省向所有不自產大米的省提供大米;浙江省出產最優質的絲綢;江南盛產漆料、墨水,還有各種有意思的小作坊;雲南省、陝西省、山西省出產鐵、銅還有其他各類金屬,還富有馬匹、騾子和毛皮生意等等;福建產糖和最好的茶葉;四川盛產植物、藥物、像大黃等等;其他的省份亦有各自的特產,實在不能盡述各省份的所有特產。
  • 58.    ‘...the Provinces are like so many Kingdoms, which communicate to each other what they have peculiar to themselves, and this tend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Union, and makes Plenty reign in all the Cities. The Provinces of Hou quang and Kiang Si supply all the Provinces with Rice that are not well provided; the Province of Tcbe kiang furnishes the finest Silk; Kiang nan Varnish, Ink and curious Work of all forts; Yuan, Chensi, and Chan si yieldIron, Copper, and several other Metals, Horses, Mules, Furs, etc. Fo kien has Sugar and the best Tea; Se tcbuen, Plants, Medicinal Herbs, Rhubarb, etc. and so of the rest; for it is not possible to describe exactly the articular Riches of every Province.’
  • 59.    杜赫德《中華帝國全志》:總之,除了那些只有一點點資產的最最貧苦的家庭,(中國人)都能通過各自的商業活動能輕鬆過上小康生活。有許許多多家庭他們的資產總額不如皇室多,也不如父輩母輩的多,他們還有兩三個孩子,這樣的家庭能通過自己經營的小本生意能在重要儀式上穿着綾羅綢緞,而且幾年後他們的生意就能擴大到相當大的規模。
  • 60.    ‘The Mandarins themselves have their Share in Business, and there are some among them who give their Mony to trusty Merchant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in the way of Trade. In short there are none but the poorest Families, who but with a little Management can find means the subsist very easily by their trade. There are many families whose whole Stock does not amount to a crown, and yet the father and mother, with two or three children, and maintained by the little trade that they carry on, get garment of silk of days of ceremony, and in a few years time enlarge their commerce to something considerable.
  • 61.    ‘In a word the most frequented fair is but a fair resemblance of the incredible crowds of people that are to be seen in the generality of cities, who either fell or buy all sorts of commodities. It were to be wished the Chinese Merchants were more honest in their dealings, especially when they trade with foreigners they always endeavor to fell as dear as they can often make no scruple of adulterating their commodities.
  • 62.    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美國時代生活公司授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冊:第35頁
  • 63.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270,康熙五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條。
  • 64.    《滿漢異域錄》:傳至依番瓦什裏魚赤(伊凡·瓦西裏耶維奇)之時,其族類互相不睦,以至於亂,依番瓦什裏魚赤力甚微弱,乃求助於西費耶斯科(瑞典)國王,而西費耶斯科國王許助依番瓦什裏魚赤兵八千並糧餉,欲取鄂羅斯之那爾瓦城,依番瓦什裏魚赤從其言,將那爾瓦城歸於西費耶斯科國,因假此兵力,依番瓦什裏魚赤徵收其族類,而自號為汗焉,迄今三百餘年,從此強盛,將喀山並託波爾等處地方俱以徵獲,其後又侵佔伊聶謝並厄爾庫,尼布楚等地方,國勢愈大。鄂羅斯國現在國王察罕汗(沙皇)之名曰票多爾厄裏克謝耶費赤(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年四十一歲,歷事二十八載,所居之城名曰莫斯科窐,因遣使索取西費耶斯科國之那爾瓦城,而西費耶斯科國王不許,遂成仇敵,已一十五載。西費耶斯科國王名曰喀魯祿什(卡爾),年三十三歲,所居之城名曰四條科爾那(斯德哥爾摩)。初戰敗鄂羅斯國之兵,大加殺擄;後再戰,為鄂羅斯察罕汗所敗,傷人甚多,失城數處,以致危急,逃往圖裏耶斯科國拱喀爾汗所屬鄂車科,付之小城居住,已經八年。
  • 65.    潘楠,張金林,《清初遷海令對東南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蘭台世界》, 2015, 19期(19):156-157。
  • 66.    《清史稿》:“(康熙)七年,上遣都統特錦等會勘廣東沿海邊界,設兵防汛,俾民復業。”時周有德任兩廣總督,疏曰:“比外界遷入內地之民,頗苦失業,今聞沿海設兵,許遷户仍歸舊地,莫不踴躍歡呼。第海濱遼闊,若使勘界既明始議安插,尚需時日,窮民迫不能待。請於勘度設兵之時,即令州縣官按遷户版籍給還故業,俾裕生計,得旨允行。”
  • 67.    《清史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海貿易,謂於閩、粵邊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財貨流通,各省具有裨益。且出海貿易,非貧民所能,富商大賈,懋遷有無,薄徵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閩粵兵餉,以免腹裏省分轉輸協濟之勞。腹裏省分錢糧有餘,小民又獲安養,故令開海貿易。”
  • 68.    《清史稿》: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並於第二年,“在於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台山”分別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管理對外貿易。
  • 69.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七十五·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70.    《與徐乾學書》:“去歲得侍函文,不異布衣胥肉之歡。公卿不下士久矣,何幸身當其盛也。今聖主特召,入參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蓋未有兩。五百年名世,於今見之。朝野相賀,拭目以觀太平,非尋常之宣麻不關世運也……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
  • 71.    簡析黃宗羲文學思想中的“贊右文之治”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22]
  • 72.    朱學勤:從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義內在矛盾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5-22]
  • 73.    《康熙起居注》二十四年九月初十日,第 2 冊,第1352 頁
  • 74.    《雍正朝起居注冊》第三冊,雍正六年十一月十一日丁巳,中華書局 1993 年版。
  • 75.    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12-1
  • 76.    (清)魏源.《聖武記》:中華書局,1984:72-73
  • 77.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24頁
  • 78.    《清史稿·卷八·聖祖本紀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4-30]
  • 79.    汪榮寶·《本朝史講義》
  • 80.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9年10月
  • 81.    三部內鬨禍起蕭牆 數次親征蕩平朔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1-19]
  • 82.    《清代通史》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6-01-14]
  • 83.    劉大年.論康熙[J]:歷史研究,1961(03)
  • 84.    袁良義.論康熙的歷史地位: 對劉大年同志《論康熙》一文的商榷[J]:北京大學學報,1962(02)
  • 85.    啓功.《啓功全集》第9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頁
  • 86.    田淼.《中國數學的西化歷程》: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
  • 87.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 88.    李治亭.《清史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815-816頁
  • 89.    姚念慈:康熙真的是盛世聖君嗎?  .澎湃新聞網
  • 90.    姚念慈.《康熙盛世與帝王心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 91.    閻崇年:康熙大帝是中國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3)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8-19]
  • 92.    東龜年:《蘭田文集》二稿,卷1,心賦一節。轉引自中村久四郎:《近世支那の日本文化に及ぼしたる勢力影響(近世支那を背景としたる日本文化史)》,《史學雜誌》第25編,第2號,第12頁。
  • 93.    東亞研究所編,韓潤棠等譯.《異民族統治中國史》: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7頁
  • 94.    參見《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實錄》三年九月十六日、九年三月初七日、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三十九年三月三十日條。
  • 95.    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1989年
  • 96.    洪大容《湛軒書》外集卷九,燕記。
  • 97.    洪大容《湛軒書》內集卷二,桂坊日記。
  • 98.    《承政院日記》卷三十四,英祖二年九月十日。
  • 99.    《承政院日記》卷六十七,英祖四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 100.    參見《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三月初九日、正祖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英祖二年九月初十日條、高宗十年二月初三日條。
  • 101.    白晉(JoachimBouvet)《康熙皇帝》
  • 102.    孫小禮.萊布尼茨與中國文化: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1日
  • 103.    伏爾泰《路易十四時代》
  • 104.    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 美國時代生活公司授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冊:第35頁
  • 105.    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美國時代生活公司授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冊:第46頁
  • 106.    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 美國時代生活公司授權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十五冊:第54頁
  • 107.    Hsüan-yeh, born in 1654, reigned from 1661 to 1722 as the K’ang-hsi Emperor. He was one of China’s greatest rulers, and his reign was not only the longest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vibrant and complex in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Though he could be callous or negligent at times, and made errors of judgment, he possessed a self-analytical acuity and a sense of imperial mission that mark him as one of those rare individuals who, by acts of will, change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It has not escaped the notice of numerous historians – Chinese, Japanese, and Western – that his reign coincided chronologically with those of Tsar Peter the Great in Russia and King Louis XIV in France, and that the three shared certain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at marked perhaps the apogee of traditional kingship in pre-industrial societies.1(120頁)
  • 108.    Nevertheless, the K’ang-hsi Emperor acted decisively in so many matters, and took so great an interest in affairs of governance and of culture, that his actions and his personality serve as a valid entry point for comprehending the myriad elements that led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Ch’ing rule.2
  • 109.    朝鮮使臣筆下的康熙:由蠻夷暴君到上國英主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2-03-16]
  • 110.    康熙曰:“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他説,不可暴飲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貪睡”、“貪食”,更不可“沉湎於酒席中”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 111.    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潔淨。”就是説,不論在家裏或出門在外,都應該乾淨整潔。他説:“人平日潔淨,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沌氣所染。”
  • 112.    康熙曰:“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病疾。
  • 113.    康熙曰:“以‘寡思慮’養神,以‘寡嗜慾’養性,以‘寡言語’養氣,方可以養生。形體乃盛放生命之器,心乃形體之主宰,故朕以為精神安於內,心靜則心和,心和則形全,形不誘於外。
  • 114.    康熙養生之道:不濫用補藥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2-03-16]
  • 115.    孟昭信.《康熙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第438頁
  • 116.    白新良等.《康熙皇帝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第913頁
  • 117.    危樓千尺壓洪荒,聘目雲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歸領袖,往來萬國奉梯航。 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
  • 118.    朱欄畫棟最高樓,海色天容萬象收。海底魚龍應變化,天中雲雨每蒸浮。無波不具全潮勢,此日真成廣漢遊。 仙客釣鰲非我意,憑軒帷是羨安流。
  • 119.    小艇沿流畫槳輕,鹿園鍾磐有餘清。 門前一帶邗溝水,脈脈常含萬古情。
  • 120.    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兩番雞。 五千鞭撻寸膚裂,六尺懸垂二盜齊。 慘慟八垓驚九品,七言一畢萬靈啼。
  • 121.    洱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未衿幹羽三苗格,乍喜徵輸六詔寬。天末遠收金馬隘,軍中新解鐵衣寒。 回思幾載焦勞意,此日方同萬國歡。
  • 122.    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初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 123.    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 降帆來蜃市, 露布徹龍樓。 上將能宣力,奇功本伐謀。伏波名共美, 南紀盡安流。
  • 124.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積沙流絕塞,落日度連營。戰伐因聲罪,馳驅為息兵。敢雲黃屋重,辛苦事親征。
  • 125.    戰馬初閒甲士歡,揮戈早已破樓蘭。彌天星斗銷兵器,照徹邊山五月寒。
  • 126.    勤儉守家法,為仁勉四箴。讀書須立體,學問便從心。 佻達愆非淺,浮華罪漸深。人皆知此道,何必論古今
  • 127.    緬懷二月河 開山之作《康熙大帝》是這樣寫出來的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9-05-28]
  • 128.    整飭吏治,雍正帝不得不做的事情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03-11]
  • 129.    楊珍. 《康熙晚年的秘密建儲計劃》.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91.
  • 130.    《清聖祖實錄·卷二四五》:康熙五十年三月,偏沅巡撫潘宗洛陛辭,上諭之曰:“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職此意也。馭下宜寬,寬則得眾,為大吏者,若偏執己見,過於苛求,則下屬何以克當。”
  • 131.    成積春. 《治吏與“和平”——論康熙“中正和平”之道對吏治的影響》. 《 史學集刊 》. 2011.
  • 132.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四十二·康熙四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133.    黃印,《錫金識小錄》:“劉自知必死,訊時辭色侃侃,歷數其惡(指李牧)。備受極刑,終不委靡乞哀,下於獄,瘐死獄中。”
  • 134.    整飭吏治,雍正帝不得不做的事情——評李換運《雍正吏治錄》  .知網[引用日期2021-03-11]
  • 135.    《朝鮮肅宗實錄》:肅宗三年(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庚寅,陳奏使福昌君楨、權大載、樸純等自燕還,命引見。……大載曰:“聞其政令舉措,有同屯聚無賴之盜,皇帝率蝦輩【侍衞】常同浴於太液池,游泳為戲;且耽樂遊觀,出入無節,與蝦同其服色,而並騎馳逐,人不知何者為皇帝。其無度如此,而下未有諫之者。自執政大臣以下,貪瀆成風,賄賂公行。皇帝只知清書,不解文字,故凡幹文書,漫不省何事,一任該部之低昂雲。是安能久有天下乎?南方事情,雖未能詳知,而國內形勢,似不能長久矣。”
  • 136.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允礽列傳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02]
  • 137.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四十·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十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138.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凡事不可深究者極多。即如州縣一分火耗、亦法所不應取尋常交際一二十金、亦法所不應受、若盡以此法、一概繩人、則人皆獲罪、無所措手足矣。且如户部庫中錢糧、歷年存積、數極難清、前此庫貯一二千萬時、曾令部中遂案盤查、轉多二十餘萬。即各倉糧米、亦歷年堆積、陳陳相因、贏餘不少。不肖官役、侵盜銀米、未嘗無人、若行盤查、數仍不缺。總之定例所在、有犯必懲。其中細微、不必深究。諸事大抵如此
  • 139.    雍正整飭吏治一瞥  .共產黨員網[引用日期2021-03-13]
  • 140.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 民族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213
  • 141.    姜公韜.《中國通史·明清史》:九州出版社,2010:136
  • 142.    林濤.《正説清朝三百年》.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5年:30-31
  • 143.    (美)艾梅霞著;範蓓蕾等譯.《茶葉之路:中俄跨越大草原的相遇》.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170
  • 144.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西藏自治區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彙編 第2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250
  • 145.    國學經典文庫叢書編委會.《清聖祖康熙》.北京:現代出版社,2018:170
  • 146.    鄭欣森:《清代康、雍、乾三帝與詩歌評議》,《故宮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0期,第236頁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1-04-28]
  • 147.    有着相似幼年命運的君王 彼得大帝與康熙大帝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5-27]
  • 148.    徐世昌.《清儒學案》之《清儒學案·序》.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1-2
  • 149.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中華帝國的末代王朝清》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1-22]
  • 150.    《皇清文穎》3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1-24]
  • 151.    龔書鐸,劉德麟主編.《圖説中國史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嬗變中的東方帝國 清》: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5月1日:第45頁
  • 152.    (清)袁樹珊撰;謝路軍主編;鄭同校.《潤德堂叢書全編 7 中國曆代卜人傳 上》.北京:華齡出版社,2019:39
  • 153.    李治亭主編.《清史 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517-518
  • 154.    李治亭主編.《清史 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519-520
  • 155.    李治亭主編.《清史 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518-519
  • 156.    李治亭主編.《清史 上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457-461
  • 157.    覃延歡.試論康熙的民族政策[J]:廣西民族研究,1987(02):99-101
  • 158.    楊淑豔.論康熙帝對漢族士大夫的懷柔政策[J]:黑龍江社會科學,1998(06):64-65
  • 159.    蔡美彪等.《中國通史 第九冊》:人民出版社,2015:391-392
  • 160.    歷史劇《天下長河》開播  .蘭州日報社數字報刊平台[引用日期2022-11-27]
  • 161.    朱誠如主編,孟憲剛卷主編.《清朝通史 12 大事記分卷》: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76頁
  • 162.    清帝闕里祭孔與清前期統治合法性的確立(2019年第47期)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23-03-02]
  • 163.    康熙帝救荒思想及其轉變(《清史參考》2012年第29期)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23-03-02]
  • 164.    治水人物  .陝西省水利局[引用日期2023-03-04]
  • 165.    錢塘傳奇 第01集 片尾字幕第42分36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3-03-14]
  • 166.    尤淑君.接待俄使之異:論清朝對俄政策的變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3,23(03):55-67.
  • 167.    白新良.康熙皇帝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01:804
  • 168.    白新良.康熙皇帝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01:794
  • 169.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391
  • 170.    孟森.清史講義[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9.05:151
  • 171.    孟森.清史講義[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9.05:163
  • 172.    康熙皇帝與西洋科學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23-04-22]
  • 173.    乾嘉學術與西學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23-04-22]
  • 174.    康熙帝與路易十四的帝王共性  .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23-04-22]
  • 175.    馬國賢著,李天綱譯.《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9
  • 176.    馬國賢著,李天綱譯.《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6
  • 177.    陳捷先.《康熙寫真》:台灣遠流出版公司,2002:90
  • 178.    康熙皇帝與數學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引用日期2023-04-22]
  • 179.    昭槤:《嘯亭雜錄》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4-23]
  • 180.    讓金庸走下神壇——讀傅國湧《金庸傳》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3-06-13]
  • 181.    閻崇年.閻崇年集 16 康熙大帝[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4.05:302-309
  • 182.    (日)宮崎市定.雍正皇帝——中國的獨裁君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05:4
  • 183.    拉巴平措,陳慶英總主編;鄧鋭齡,馮智編. ..西藏通史 清代卷 上[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6:90
  • 184.    閻崇年.故宮六百年 下[M]:華文出版社,2020:513
  • 185.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一·順治十八年正月九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9-02]
  • 186.    《清史稿·卷八·本紀八》:(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戊子,上不豫,還駐申昜春園。以貝子胤祹、輔國公吳爾佔為滿洲都統。庚寅,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甲午,上大漸,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
  • 187.    董馥榮著. 清代順治康熙時期地方誌編纂研究[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018.04:130
  • 188.    清聖祖孝誠仁皇后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12-08]
  • 189.    清聖祖孝昭仁皇后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12-08]
  • 190.    清聖祖孝恭仁皇后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12-08]
  • 191.    《紫禁城2022.11》-《得失榮枯——由壽皇殿藏五位康熙帝妃嬪容像談起》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12-08]
  • 192.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31-232
  • 193.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35
  • 194.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39-240
  • 195.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42-243
  • 196.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50-251
  • 197.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82
  • 198.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85-286
  • 199.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49
  • 200.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52
  • 201.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57
  • 202.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60
  • 203.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63
  • 204.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47-248
  • 205.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89
  • 206.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55-256
  • 207.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93
  • 208.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96
  • 209.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98
  • 210.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01
  • 211.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67
  • 212.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69-270
  • 213.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73
  • 214.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03
  • 215.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05-309
  • 216.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11
  • 217.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12-316
  • 218.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17-318
  • 219.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19
  • 220.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27
  • 221.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54
  • 222.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75
  • 223.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77-278
  • 224.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280
  • 225.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20-321
  • 226.    王冕森.《清代后妃雜識》.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2:322-326
  • 227.    Consort of the Kangxi Emperor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引用日期2024-01-01]
  • 228.    二月河鄭州談帝王 稱康熙要為中國落後負責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4-01-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