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

(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基礎)

鎖定
教育出現於人類社會之初,起源於社會勞動,為適應傳授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經驗的需要而產生。 [16] 
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基礎。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跨越式發展都伴隨着相應的教育大革命。 [17] 
中文名
教育
外文名
Education
拼    音
jiào yù
廣    義
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狹    義
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
本質屬性
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定義

教育的定義方式決定着教育的定義內容。從哲學認識論角度分析,教育的定義方式可以分為實在論定義方式和現象學定義方式。教育的實在論定義方式把教育當作一個已經完成的實體或存在者,教育定義是對實體的“符合”或趨近;教育的現象學定義方式把教育當作一個正在發生的存在,教育定義是定義者參與其中而生髮出的對教育的認識。 [15]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 [2]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教育實在論

實在論認識視角中的教育是給它下描述性定義,即把教育當作一個客觀的實體,定義的內容就是對這個實體進行描述,並且總是力求與它相符。如果這個描述被認為準確,這個定義就成為關於教育的真理性認識,或者説反映了教育的本質。 [15] 
關於教育的綱領性定義是指對教育的認識一般與某種假設的行動原則有關,它或明或暗地包括了“應當怎樣”的成分,它試圖告訴人們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15] 

教育現象學

教育存在於教育之中,正如聲音存在於發聲之中。要真正認識教育,把握它的內涵,就必須身處教育之中,通過與教育各要素打交道來認識它,而不是從外面用審視的、打量的目光來看它。 [15] 

教育本質

教育的本質與作用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對人類來講,教育的作用是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傳承與發展;二是對一個國家來説,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國民素質,為國家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增強國家競爭力;三是對受教育者個人而言,接受教育主要是為了追求人生幸福,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 [16] 

教育功能

教育文明進步

小朋友正在與父親一起參觀體驗 小朋友正在與父親一起參觀體驗 [29]
教育是使人社會化現代化而不斷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教育的功能是由內及外產生的,通過內化而對外有用,內是本質、外是功用。教育在推進物質文明方面的作用容易顯現,而在推進精神文明方面卻易於形重實輕。缺失內化於心的教育,有可能會造就現代野蠻人,無法真正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29]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緩慢的,社會文明的發展也是漸進的。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具有目標指向的發展過程,主要目標包括教育強國、人的全面發展和先進文化促進。社會文明是國家的軟實力,教育讓一代代人推動社會的進步,教育發展需要與文明進步同向同行。 [29] 

教育社會需求

教育 教育
教育具有成長篩選雙重作用。孩子長大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成長是迴避不了的議題,正確的方向是健康成長;而教育資源是有限的,人是有差異的,因此又具有相應的篩選功能。實施義務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所有兒童都能夠在符合育人規律的條件下成長,為未來滿足基本的社會需求服務。 [29] 

教育發展歷史

教育農耕教育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的最初形式。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文化科學知識落後,教育還處在萌芽狀態。原始社會的教育既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也沒有專門的教師和教材,教育方式主要靠年長一代的言傳身教。原始社會的教育活動緊密圍繞着社會生產勞動進行,沒有與生產勞動分離,教育內容以傳授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的技能以及從事漁獵、採集和原始手工業勞動的經驗為主。 [17] 
由於私有財產的形成,出現了階級分化,原始社會解體,人類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特別在文字出現後,專門從事教育的學校出現了,學校最早產生於東方的埃及、巴比倫、亞述、印度、希伯來、中國等文明古國。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的產生和發展,逐漸形成和發展了專門的學校教育,也出現了從事教育的教師。特別是到了春秋戰國的“軸心時代”,教育進入了個性化時代。 [17] 

教育規模化教育

封建社會後期,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與農業社會的生產關係相適應的、個別化的、分散式的農耕教育,逐漸不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工業文明。一些資產階級啓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積極倡導新式教育,反對封建的落後教育。特別是隨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需要大批有一定知識和技術的產業工人。 [17] 

教育個性化教育

時下,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社會的信息傳遞方式,使得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變得更加廣闊,教育已經突破了空間限制。第三次教育革命是從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的,在校學習和在家自學、教師教和自學、教授式和網上學的混合式,小班化、在家化、個性化、協作化新的學習模式的出現,將使人類第二次教育革命帶來的以班級授課製為核心的規模化教育發生革命性影響。 [17] 
2018年12月3日,第73屆聯合國大會第44次全體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通過決議,將每年1月24日定為國際教育日。 [1] 

教育基本要素

教育教育者

凡是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人以及對教育活動承擔教育責任的人都是教育者。一般而言,教育者主要是指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具有一定資格的從事專門教育教學活動的人。 [3] 

教育受教育者

寒假安全教育進校園 寒假安全教育進校園 [31]
凡是進入學習過程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責任和接受教育,學校教育中是指級各類學校的學生。 [3] 

教育教育內容

任何教育活動都有具體的教育內容,教育內容是指對受教育者的信息影響及運用這種信息影響的活動方式和方法,即在教育活動中所傳遞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知識傳授、思維方式、文化禮儀、品德習慣、技能技巧、等等。學校教育內容一般表現在教材中,沒有教育內容也無從產生教育活動。 [3] 

教育教育物質

教育物質資源包括教育場地、設備、教具、器材等,也包括教材。教育物質是現代教育必須具有的教育手段,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工具。 [3] 

教育教育類型

教育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按照現代觀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著名臨牀心理學家郝濱老師曾説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着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家庭教育作為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愈來愈受社會各界的重視。

教育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是每一個兒童接受集體教育的開啓,是每一個人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幼兒教育,指的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兒童所實施的教育。科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兒教育會給孩子未來(小學及以後階段)更高級的身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孩子成人後較少依賴社會援助。而受到良好幼兒教育的孩子犯罪的可能性也較低。 [11] 

教育學校教育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必須要突出實踐特色。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關鍵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遵從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和青年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探索並找到科學有效的實現途徑和實踐模式,努力在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集體生活實踐中促進學生道德精神的發展。 [8] 

教育職業教育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 [26]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着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 [25] 

教育體育教育

傳統武術豐富多彩校園 傳統武術豐富多彩校園 [28]
“國家鼓勵、支持優秀民族、民間、民俗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整理、保護、推廣和創新,定期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2022年6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對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和保護作出明確要求。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體育文化,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傳承和身份認同。作為中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體育事業的重要基礎,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教育對學生身心發展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27] 

教育教育機構

教育校內

在校內管理體制上,實行“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高校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的顯著特色是“教授治學”。 [9] 

教育校外

(一)面向全體少年兒童,面向學校,面向少先隊,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 [10] 
(二)德、智、體諸方面的教育應相互滲透,有機結合; [10] 
(三)遵循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符合少年兒童的特點,寓教育性、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於活動之中; [10] 
(四)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在重視和提高普及性教育活動的同時,對有特長的少年兒童加強培訓和訓練,使其健康發展。 [10] 

教育教育評價

現代教育的弊端 現代教育的弊端
教育評價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評價直接影響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影響學校的辦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時,評價還深刻影響全社會的教育觀念,進而影響家庭的教育選擇,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塑造了一個時代的教育生態。 [32] 

教育理論研究

蘇聯教育學深受歐洲特別是德國的影響。 [13]  新中國成立後,以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為主體的教育學體系成為國內主流。 [14]  各師範院校仿照蘇聯教育學編寫了數十本教材,其中北京師範大學編寫的《教育學講義》影響很大,這是模仿凱洛夫的嘗試作品。 [13] 

教育馬克思

從19世紀40年代起,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許多著作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初步原理(比如《資本論》第1卷,第13章;《德意志意識形態》第1卷,第1部分;《哥達綱領批判》第4部分;《共產主義基本原理》)。正是在這一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較系統的教育理論。十月革命及其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實踐的需要,大大推動了這一理論的發展(列寧、克魯普斯卡婭、勃朗斯基、馬卡連柯)。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基本是一種實踐的理論。對此做出貢獻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倍倍爾、饒勒斯、蔡特金、李卜克內西、葛蘭西、郎之萬瓦倫、塞夫。許多研究者當前正致力於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
該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以下幾點:
(1)對所有兒童一律實行義務免費公共教育,以確保消滅文化或知識的壟斷,消滅教育的種種特權。在最初的表述中,這隻能是一種由各種公共機構所辦的教育。當時所以這樣提,是防止工人階級惡劣的生活條件阻礙兒童的全面發展。後來,明確地提出了其他目標,比如必須削弱家庭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必須根據平等的條件來培養兒童,必須利用社會化的羣體力量。無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實驗,從馬卡連柯學校到古巴的學校,都是按照社會的方案來進行的。
(2)教育與物質生產相結合(或用馬克思的話來説,就是把智育、體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這裏所包括的目標,既不是進行較好的職業訓練,也不是反覆灌輸職業道德,而是通過確保人人充分了解生產過程來消滅體力勞動腦力勞動之間、觀念與實踐之間的歷史形成的差距。這一原則在理論上的正確性雖然為人們所廣泛承認,但其實際運用卻提出了許多問題(許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獲得成功的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在科學技術迅速變革的條件下,尤其如此。
(3)教育必須確保人的全面發展。隨着科學與生產的重新結合,人能成為完全意義上的生產者。在這一基礎之上,所有的人無論男女,其潛力都能得到施展。這樣將出現一個能夠滿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個人在消費、娛樂、文化的創造和享受、社會生活的參與、人際交往以及自我實現(自身創造)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施展才能。這一目標的實現,特別需要改變社會分工,而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迄今僅處於開創階段。
教育 教育
(4)社會在教育過程中被賦予新的巨大作用。學校的內部集團關係的這種改變(從競爭轉向合作和支持)意味着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將變得更為開放,並以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和積極配合的關係為前提。以上所概述的理論並沒有終結。對上述原則的解釋或依據上述原則所進行的實踐,還存在許多進退兩難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者之間以及在馬克思主義者與非馬克思主義者之間,正在對下列問題進行辯論:人的個性問題;“本性與教養”的問題;學校和教育在流行的社會決定論範圍內創新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內容、方法、結構在促進社會變革中的相對重要性。

教育杜威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國的舊教育,建立了美國的新教育,他被稱為“創立美國教育學的首要人物”,其影響遍及世界各國,功績是巨大的。但由於杜威的教育理論過分強調以兒童為中心,輕視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曾導致學校教育中知識質量的下降,其理論因此而受到批評。他本人成為20世紀美國影響最大、爭議最多的教育家。 [18]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作者
書籍信息
M.W.阿佩爾
《意識形態與學校的課程》,1979年英文版
奧·倍倍爾
《婦女與社會主義》(1879),1886年英文版
P.布爾丟和J.C.帕塞隆
《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1979年英文版
S.鮑爾斯和H.金蒂斯
《資本主義美國的教育》,1976年英文版
茲蘇薩·弗吉
《形成中的社會》,1979年英文版,第4章
保羅·弗雷爾
《被壓迫者的教育學》,1970年英文版
安東尼奧·葛蘭西
《可供選擇的教育學》,1973年意大利版
讓·饒勒斯
《社會主義與教育》,1899年法文版
保爾·朗之萬
《思想與行動》,1950年法文版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論國民教育部的政策問題》(1913),1963年英文版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青年團的任務》(1920),1966年英文版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關於綜合技術教育對娜捷施達·康斯坦丁諾夫娜的提綱的意見》(1920),1966年英文版
D.林登貝格
《共產國際與階級學校》,1972年法文版
M.A.馬納科爾達
《馬克思與現代教育學》,1966年意大利版

教育法律

教育 教育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30] 
相關教育法律
全國中、小學勤工儉學暫行工作條例
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
幼兒園工作條例
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
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辦法
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辦法
河北省在職職工教育條例
河北省義務教育經費籌措使用管理條例
教育行政規章及其他規範性文件
中小學圖館(室)規程
中小學校實驗室工作的規定
普通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管理規定
示範性高級中學評估驗收標準
小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
中學教師職務試行條例

教育國際組織

教育IBE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2]
國際教育局(IBE)於1925年成立於日內瓦,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設的一類機構。IBE旨在提供智力上的領導並促進教育方面的國際合作,期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接受優質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機會。 [21]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IBE), founded in 1925 in Geneva, is a Category I Institute under UNESCO. IBE aims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leadership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nd expects that everyone has access to relevant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21] 

教育TEC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TEC)於2017年11月落户於中國上海,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下的二類機構。TEC以互聯網為依託,分享世界各國各地區教師教育領域的理念和實踐,宣傳上海乃至中國教師教育的經驗、理論和特色,不斷擴大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提升文化軟實力。TEC的使命與目標是成為教師教育領域的服務提供者、標準制定者和研究與資源管理中心。 [23] 
The UNESCO Teacher Education Centre (TEC), settled in Shanghai, China in November 2017, is a Category II Centre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Relying on the Internet, TEC not only shares th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but also promotes the experiences, the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Shanghai and even China, which will help to continuously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enhance cultural soft power. [23] 

教育UIS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UIS)是教科文組織一類機構,是教育、科學、文化和傳播方面國際可比數據的官方可靠來源。作為官方統計機構,UIS通過與國家統計局、職能部委和其他統計組織合作,在教科文組織的行動領域制定了一系列廣泛的指標。 [24] 
The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UIS) is the Category I Institute under UNESCO and is a trusted source of internationally-comparable data on education, scienc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24] 

教育產業統計

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3833萬人 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3833萬人 [20]
教育培訓及相關產業是指國家學校教育制度系統和非學制系統有計劃、有組織地為社會公眾提供各種教育培訓及相關產品(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集合,包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中教育門類,以及其他門類中教育培訓相關的產業。本分類將教育培訓及相關產業範圍確定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培訓服務、教育培訓管理服務、教育培訓相關服務、教育培訓用品及相關產品流通服務、教育培訓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教育培訓機構設施建設等8個大類。 [19]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規定:“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這意味着將“4%”的目標的實現由2000年推遲到2010年。2010年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又把這一目標推至2012年。
從1993年到2012年,4%這個數字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經,牽動着一個改革中的國家的各個方面。2000年提出4%的目標時,曾有聯合國教育官員説,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如貧困的烏干達”。為了它,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被人當面指出“政府説話不算話”。
2012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説,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
2021年,中央財政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安排1770億元,增長4.3%;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安排198億元,增長5.3%;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安排277億元,增長7.7%;學生資助補助經費安排660億元,增長16.3%。 [5]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0767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3005258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87163489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49658828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國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全國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7750200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906373人,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下降1.41個百分點。
2022年5月,教育部召開第二場“教育這十年”“1+1”系列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有關情況。據介紹,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得到穩步提高。 [7] 
2022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表示在教育方面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 [6]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3.5年提高到14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