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合著的書籍)

鎖定
《德意志意識形態》(Die Deutsche Ideologie. Kritik der neuesten deutschen Philosophie in ihren Reprasentanten,Feuerbach,B.Bauer und Stirner,und desdeutschen Sozialismus in seinen verschie denen Propheten)是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作的哲學著作,該書首次出版於1932年。
在該書中,馬克思、恩格斯對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布魯諾·鮑威爾馬克斯·施蒂納為代表的各式各樣唯心史觀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並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標誌着唯物史觀的創立。
該書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熟。 [1] 
作品名稱
德意志意識形態
作    者
卡爾·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首版時間
1932年
類    別
哲學著作
字    數
362099

德意志意識形態內容簡介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原稿分為兩卷,第一卷的內容主要是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批判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的哲學觀點。第二卷的內容是批判各種“真正的社會主義”的代表。
第一卷包括一個序言和三章。序言概括地揭示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核心。闡明寫作的目的。第一章批判了費爾巴哈哲學,系統地闡述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指明瞭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對立,論證了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這一章在全書中居於核心地位,起着全書的總論、總導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獨立的意義。第一卷的第二、三兩章分別批判布·鮑威爾和施蒂納。第二章分為四節,分別駁斥了布·鮑威爾對費爾巴哈、對施蒂納、對馬克思恩格斯、對赫斯的所謂“批判”,指出他是用唯心主義觀點批判唯物主義。第三章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施蒂納及其代表作《惟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第二大部分是揭露和批判施蒂納為維護自己著作所發表的論文——《施蒂納的評論者》。
第二卷除了前面有一個序以外,共分五章。其中第二、第三章的手稿已丟失。現在只剩下第一、第四和第五章。第一章是對《萊茵年鑑》表現出來的“真正社會主義”觀點的批判。第四章是對“真正社會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卡爾·格律恩的批判。第五章是對“真正社會主義”另一代表人物格奧爾格·庫爾曼的批判。 [2] 

德意志意識形態作品目錄

第一卷 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的批判
序言
一、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
A.一般意識形態,德意志意識形態
1.歷史
2.關於意識的生產
B.意識形態的現實基礎
1.交往和生產力
2.國家和法同所有制的關係
3.自然產生的和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與所有制形式
C.共產主義。——交往形式本身的生產
萊比錫宗教會議
1.“徵時”費爾巴哈
2.聖布魯諾對費爾巴哈和施蒂納之間的鬥爭的思考
3.聖布魯諾反對“神聖家族”的作者
4.與“莫·赫斯”的訣別
三、聖麥克斯
1.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舊約:人
1.創世記,即人的生活
2.舊約的經濟
3.古代人
4.近代人
A.精神(純粹的諸精神史)
B.中迷者(不純粹的諸精神史)
a.幽靈
b.怪想
С.不純粹的-不純粹的諸精神史
a.黑人和蒙古人
b.天主教和新教
D.教階制
5.在自己的虛構中享樂的“施蒂納”
新約:“我”
1.新約的經濟
2.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的現象學,或關於辯解的學説
3.啓示錄或“新智慧的邏輯”
4.獨自性
5.所有者
A.我的權力
Ⅰ.法
A.一般的聖化
B.用簡單的對偶式實現佔有
C.用複雜的對偶式實現佔有
Ⅱ.法律
Ⅲ.犯罪
A.犯罪和刑罰的簡單聖化 388
(a)犯罪
(b)刑罰
B.通過對偶式獲得犯罪和刑罰
C.通常理解的和非通常理解的犯罪
5.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社會
Ⅱ.暴動
Ⅲ.聯盟
1.地產
2.勞動組織
3.貨幣
4.國家
5.暴動
6.聯盟的宗教和哲學
A.財產
B.資產
C.道德、交往、剝削理論
D.宗教
E.對聯盟學説的補充
C.我的自我享樂
6.所羅門的雅歌或唯一者
2.辯護性評註
萊比錫宗教會議閉幕
第二卷 對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真正的社會主義”
一、“萊茵年鑑”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哲學
A.“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B.“社會主義的建築基石”
第一塊建築基石
第二塊建築基石
第三塊建築基石
四、卡爾·格律恩。“法蘭西和比利時的社會運動”(1845年達姆斯塔德版)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歷史編纂學
聖西門主義
1.“一個日內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
2.“實業家的政治問答”
3.“新基督教”
4.聖西門學派
傅立葉主義
“目光短淺的卡貝老頭”和格律恩先生
蒲魯東
五、“霍爾施坦的格奧爾格·庫爾曼博士”或“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預言
弗·恩格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
註釋
人名索引
期刊索引
譯後記
插圖
卡·馬克思筆記本中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
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的第一頁。序言
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費爾巴哈”中的一頁手稿
卡·馬克思和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聖麥克斯”的一頁手稿 [3] 

德意志意識形態創作背景

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魯塞爾,馬克思向他敍述了當時大體已經形成的唯物史觀。這時,歐洲革命形勢逐漸臨近,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同一些工人組織建立了聯繫,他們的理論已經獲得一些知識分子,特別是在德國西部的一些知識分子的擁護。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必須科學地論證自己的觀點,使無產階級相信這種理論是正確的。正在這時,費爾巴哈根據自己的人本主義理論公開宣稱自己是共產主義者。同年10月,鮑威爾和施蒂納也在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雜誌《維幹德季刊》第3捲上發表文章,指責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費爾巴哈和M·赫斯。於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決定立即動筆,以對當時德國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進行總批判的形式來作出回答。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費爾巴哈》這一章的寫作從1845年9月,一直持續到1846年下半年,最後仍未完成。第二、三章的手稿已遺失。 [4] 

德意志意識形態作品思想

《德意志意識形態》既是一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宏偉鉅著,又是一部批判費爾巴哈、青年黑格爾派和“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的論戰性著作。該書正面闡述和理論批判相結合,在對唯物史觀的闡述中貫穿着對唯心史觀的批判,同時在對反面觀點的批判中也正面發揮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首先,為了闡發唯物史觀,該書論述了人類歷史的前提,指出,人們為了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這是歷史活動的第一個前提;而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該書揭示了物質資料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並論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雖然著作一般用“交往形式”和“交往關係”等不確切的術語來表達生產關係,但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辯證運動規律的根本內容,並以此為據,依次分析了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隸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相繼更迭,把社會發展看成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其次,該書進一步研究了社會政治結構同生產的相互聯繫,闡明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原理。指出,交往形式即生產關係,是生產力藉以運動的形式,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但是,對於全部社會政治結構和觀念的意識形態來説,卻構成決定它們性質的經濟基礎,而社會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則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
接着,該書具體説明了國家和法對所有制的依賴關係,揭示了國家的階級實質。第一次經典地表述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關係的基本公式:“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是他們生活的現實過程,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正因為社會意識形態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所以支配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着精神的生產資料,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
最後,該書還對唯物主義歷史觀作了一個概括性的論述:“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範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前對唯物史觀的最完整的表述。 [4] 

德意志意識形態後世影響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期的科學鉅著之一,它進一步發展了《神聖家族》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聖家族》開始的對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批判,同時也標誌着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對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的清算,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熟。 [4] 

德意志意識形態出版信息

1846年5月第1卷手稿的主要部分曾由J·魏德邁帶到威斯特伐里亞,準備請當地的企業家、“真正的社會主義者”J·邁耶爾和R·雷姆佩爾就地出版。但是在1846年7月,在第二卷的大部分手稿寄給他們以後,他們卻改變態度,拒絕刊印。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經多方努力,爭取出版,終未奏效。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8月和9月份的《威斯特伐里亞汽船》雜誌上發表了第二卷第四章,批判格律恩。恩格斯逝世後,手稿一直存放在德國社會民主黨檔案庫中。由於F·梅林的堅持,該書的個別章節曾公諸於眾,直到1932年才由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發表了該書的德文全文。著作標題和第一、二卷的題目是根據馬克思的《駁卡爾·格律恩》這篇論文而加的。1938年上海言行出版社曾出版郭沫若的部分譯文。全書的中譯文載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4] 

德意志意識形態作者簡介

卡爾·馬克思(1818—1883),共產主義學説的創始人,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先後在波恩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法律系就讀,18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資本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及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等。 [5]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及和卡爾·馬克思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等。 [6] 
參考資料
  • 1.    陳前進編.受益一生的600個哲學常識: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第233頁
  • 2.    艾福成.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49—150頁
  • 3.    (德) 馬克思 / (德) 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1961年:目錄頁
  • 4.    李楠明,姜海波主編.張奎良文集 第一卷: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66—68頁
  • 5.    (英)伯特蘭·羅素著;耿麗譯.西方哲學史=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重慶出版社,2016:第491頁
  • 6.    張恩台編著.活出一種精神來:敦煌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