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林書院

鎖定
東林書院,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解放東路867號,又稱“龜山書院”,由楊時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後廢棄;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顧憲成等人重建書院並在此講學,後被魏忠賢下令拆毀;清代書院重建,後改為東林小學;2002年騰退小學,開闢為旅遊景點 [2] 
東林書院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 [4]  ,有石牌坊、泮池、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居廟、道南祠等建築。東林書院倡導的“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在明末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使得書院聲名大著;書院在明末黨爭中是“東林黨”成員的聚集地和來源地,是全國政治的焦點,也是江南地區人文薈萃之地、議論國事的主要輿論中心。東林書院內懸掛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得到了全國民眾較為廣泛的認可 [6] 
2006年5月25日,東林書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0年,無錫市梁溪區東林書院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7-8] 
中文名
東林書院
外文名
Donglin Academy [24] 
地理位置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解放東路867號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13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9:00—17:00
著名景點
石牌坊
著名景點
心鑑齋
麗澤堂
依庸堂
道南祠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6-0524-3-227
建築面積
2800 m²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免費 [22] 

東林書院歷史沿革

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學者楊時到訪無錫,見無錫城東門內古木森天,與他曾居住過的廬山東林寺相似,便在無錫地方官李夔的幫助下,開辦書院講學,名曰“東林書院”。
元至正十年(1350年),僧人月秋潭在東林書院遺址東北處建有東林庵。
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無錫邑人宋子華對東林庵稍作修葺擴大。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僧人信諒將東林庵加以重修。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無錫人顧憲成高攀龍等學者,在朝中因言事被罷免官職後,回到家鄉無錫研究傳統文化。因講學需要,積極上呈無錫地方官府,請求在宋代楊時講學原址修復東林書院。同年四月,無錫地方官批准顧憲成等人的請求,東林書院進行修復工程,工程由顧憲成仲兄顧自成親自組織督理。同年九月,東林書院修復工程告竣,修復後的東林書院,共佔地約16畝,其中基田6畝,院田10畝,均為顧憲成捐資所購;顧憲成擔任東林書院山長,進行講學。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顧憲成病逝,高攀龍接任東林書院山長一席。
明天啓年間(1621年—1627年),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把持朝柄,弄權亂政,將與東林書院講學者有聯繫的正直官員統稱為“東林黨”人,加以迫害;並大興冤獄,向全國頒示共309人的《東林黨人榜》,進行公開通緝;還編造黑名冊,如《東林籍貫錄》《東林點將錄》《東林朋黨錄》等;大批東林人士遭到殘酷打擊迫害,許多人冤死詔獄。
明天啓五年(1625年),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下令拆毀全國的書院,尤其是常州府無錫縣的東林書院。同年,東林書院主要建築依庸堂先被拆毀。
明天啓六年(1626年)四月,魏忠賢又責令將蘇州、常州等處私造書院盡行拆毀,刻期回奏,並以“邸報”形式發佈,傳檄嚴令執行;時任無錫知縣吳大樸接令,立即來到東林書院,實地監督執行拆毀之事;差役當場坐提易價,倉促變賣,並詳細登錄領買者名姓、物料名稱、數量、銀額等,同時備文畫冊,畫押具結,作為題解憑證,以便 “星馳”上報。同年五月上旬,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書院院田200畝、書院所佔16畝院田等,也經差役現場實際變賣,共折得白銀600餘兩;書院西側的道南祠,因系用官資建造,是用以表彰紀念書院創始人楊時及其在無錫門人弟子的專祠,故未被拆除。
明天啓七年(1627年),崇禎帝即位,懲處閹黨,為東林蒙冤諸人平反昭雪。
明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崇禎帝下詔提學官將各地書院宜表彰者盡行修復。
明崇禎二年(1629年),無錫文人吳桂林得到崇禎帝的詔旨後,獨自捐資,在東林書院荒廢舊址上恢復修建了麗澤堂三間,修復了院前門牆,題書院門額曰“東林精舍”;並於麗澤堂西側建來複齋三間,作為自己燕息起居之地,東林書院一度中斷的講學諸事又得以恢復。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東林書院原址多數建築仍未獲修復,茂草叢生,巡撫張國維助公費銀100兩,指示無錫縣會同地方諸紳或建堂,或贖田,對東林書院進行整飭修復。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無錫籍官員高世泰任滿回原籍無錫,在東林書院講學。
清代初期(1644年—1700年左右),東林書院講學修復仍在繼續進行,高世泰擔任山長並承擔講學工作。
清順治十年(1653年)秋,常州郡守宋之普政暇親臨東林書院講學;當時尚無學舍,於是就在東林遺址上搭蓋草棚數間會講;並向高世泰當面建議説:“此地急宜興復,後死者不得辭責。”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春,高世泰捐資修建了東林書院燕居廟以及三公祠、祭器室、典籍室、再得草廬,同時修葺道南祠與麗澤堂等;經高世泰此次修復後,東林書院除依庸堂這一重要主體建築尚未修復外,其餘大部分明末被毀建築均得到恢復,書院基本恢復舊貌。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高世泰之子高菖生、高芷生兄弟發起,會同裏中戚朋友好,並呈報官府後,對書院建築進行了修繕,使講堂學舍規制較從前更加完備。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無錫知縣徐永信督理經始書院修復之事,經一年時間工程告竣,東林書院主體建築依庸堂修復完成。
清雍正四年(1726年),東林書院改屬金匱縣管轄。
清雍正九年(1731年)春,東林書院各堂齋等進行重修;凡“棟宇之欹者植之,垣墉之缺者完之,黝堊丹漆之漫漶而剝落者新之”;經此次整修油漆後,書院面貌煥然一新。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無錫人許獻等編纂的《東林書院志》計22卷刊行,書中記載了東林書院創建始末、興毀大端及沿革歷史、人物軼事、祠祀典儀、會約規條、碑文典藉等項內容的書院專志;它臚列史事詳備,體列完整,內容翔實,是人們認識瞭解和研究東林書院的必讀之書和重要文獻。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金匱知縣王允謙蒞職到任後,即首先捐俸修葺東林書院依庸堂及道南祠。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東林書院依庸堂的西邊建有時雨齋四楹,又於依庸堂東側建尋樂處等。
清乾隆元年(1736年),東林書院麗澤堂修葺。
清乾隆五年(1740年)春,東林書院內易址重建再得草廬,並恢復門外“觀海來遊”之石坊。
清嘉慶七年(1802年),東林書院修葺。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東林書院道南祠修葺。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東林書院修葺。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東林書院內新建東林報功祠。
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東林書院道南祠毀於戰火。
清同治七年(1868年),東林書院道南祠重建。
清光緒元年(1875年),時任無錫知縣廖綸修復東林書院,併為東林書院道南祠題寫匾額;他鋭意振興東林講會之事,召集地方士紳學人,大會於東林書院依庸堂,並推年長者一人手執《高子遺書》,升座領講。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東林書院應旨改為“東林高等小學堂”。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東林書院(東林小學)祠宇歲久失修,吳敬恆、華文川、錢基博、錢基厚、顧寶琛、鄧肇圻、裘維裕唐文治等30位無錫文人發起重修,集議恢復明清講學舊觀。
1983年,東林書院文物保管所成立,修復東林書院(東林小學)內麗澤堂、依庸堂、東林精舍、道南祠、碑亭、石牌坊,並恢復部分文革中被毀匾聯。
1994年,東林書院文物保管所更名為東林書院文物管理處,修復東林書院(東林小學)內來複齋、晚翠山房、重建大門、石橋、泮池、西廊等。
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無錫市人民政府協調搬遷東林書院內的東林小學,並撥專款對東林書院進行全面保護,修繕燕居廟、典籍室、祭器室和三公祠建築,並對西園、東園進行環境治理,恢復東林書院,作為旅遊景區向公眾開放 [2] 

東林書院建築佈局

東林書院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 [4] 進入書院大門後,主要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石牌坊、東林精舍、麗澤堂、依庸堂、燕局廟、三公祠;東路由北向南依次為東林庵舊址、還經亭、道南祠、正心亭;西路由北向南依次為心鑑齋、尋樂處、來複齋、晚翠山房;書院東西兩側都有池塘等景觀 [23] 
東林書院全景圖 東林書院全景圖

東林書院主要景點

  • 書院大門
東林書院大門始建於明萬曆後期(1604年—1620年),大門計三楹,門上題寫有牌匾“東林書院”。大門原在院前七箭河附近,後河塞門廢。1994年,重建於此。
東林書院大門上原懸有門聯“此日今還再,當年道果南”。此聯引用書院創始人宋代楊時典故。他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學》長詩,勉勵學人珍惜時間,刻意攻讀,否則時去不返,難以再得。明代書院修復重新開始講學,所以説“此日今還在”。另外,楊時一次南歸時,其師程顥目送他曰:“吾道南矣”。後楊時居東林長期講學,故曰:當年道果南。原聯久佚,現聯由無錫著名學者錢偉長重新題寫 [5] 
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
  • 石牌坊
東林書院石牌坊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又稱馬頭牌坊,是東林書院的標誌與象徵。它位於書院建築羣導入部位,起烘托整個建築作用,使書院建築顯得莊重、古樸。明天啓六年(1626年),閹黨毀書院,石坊同時被毀。明代原石坊上題“觀海來遊”“洛閩中樞”等字樣。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改建木坊。清乾隆五年(1740年)恢復石坊,坊額上改題“東林舊跡”“後學津樑”字樣。此坊為三間四柱五樓構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飾有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等精美圖案。通體設計合理,結構嚴謹,是石構建築珍品 [5] 
石牌坊 石牌坊
  • 旗杆石
東林書院石坊後甬道兩側設有兩塊旗杆石。此兩塊方形旗杆石系前代原址遺物,每塊約100釐米見方,厚約15釐米。中鑿圓孔,孔徑25釐米左右。為書院講學期間懸掛院旗之用。據文獻記載,旗杆木製,固定於基石上。旗杆上懸長方形旗幟,東西各一面。西側旗上有“聲徹瓊林”四字,東側旗上有“香飄桂殿”四字。瓊林指宋代朝廷在京城汴京瓊林苑宴賀新及第進士處。科舉時代又稱及第為折桂。明代東林講學又有“東林社”子兼習舉業,做到講學科舉兩者兼顧,為社會國家培養人才 [5] 
旗杆石 旗杆石
  • 泮池
東林書院泮池始鑿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明代稱之為月河。深約2.5米,寬約6米,長約60米,東西橫貫道南祠與東林精舍門前,呈半圓形,黃石駁岸,上架橋。其來歷與古代學宮前所鑿泮池涵義一樣。明代泮池現仍深埋地下,距地面約70釐米。1994年,在發掘明代泮池的基礎上,改砌方池與拱形小橋,現今泮池僅為原月河的六分之一,深與原河保持一致,是講學的象徵建築 [5] 
泮池 泮池
  • 東林精舍
東林精舍現址處原為東林書院的內大門,又稱為“儀門”。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建。明崇禎二年(1629年),無錫人吳桂森重建此門,並題顏曰:“東林精舍”,精舍即指學舍。吳桂森是明代東林書院被毀後應旨修復書院第一人,也是東林書院山長,東林學派學者。現存“東林精舍”“洛閩中樞”磚雕門額均系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6年)遺物,是書院紀念建築的歷史見證 [5] 
東林精舍門額上題寫有“洛閩中樞”四字。洛指“洛學”,即北宋二程(顥、頤)之學,因二程兄弟為河南洛陽人,故稱“洛”。閩指福建朱熹“閩學”。中樞指重要部分或中心部分。此處喻指東林書院創辦人楊時。他系二程高足,朱熹是他的三傳弟子,他對宋代理學南傳作出重大貢獻。他將洛學南傳後,成為閩學的鼻祖。朱熹成為理學集大成者。這一磚雕內容,反映了東林學派繼承推崇程朱理學的思想主張 [5] 
  • 麗澤堂
東林書院麗澤堂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麗,連接意;澤,水。兩澤相麗,萬物滋益。此處以麗澤名堂,借喻朋友之間相互切磋講學。
該堂名由東林首領顧憲成擬取,就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顧憲成指出,學問須大家商量,須用大家幫扶,方可得手。並要求學人並膽同心,細細參求,細細理會,未知的要與剖明,已知的要與印證,未能的要與體驗,已能的要與保持。顧憲成強調“實學”“實用”“實益”的務實學風。
明天啓六年(1626年),麗澤堂被拆毀,明崇禎二年(1629年)修復。麗澤堂是東林書院會眾講學的重要場所。當時,吳越江南士友及全國各地學人同志聯翩來集,會聚此堂討論,經常師眾盈庭,盛況空前 [5] 
麗澤堂 麗澤堂
  • 依庸堂
東林書院依庸堂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即依乎《中庸》之意。此堂為東林書院主體建築,是東林大會之前舉行講學禮儀之所,被稱為東林學派學術領地象徵。
依庸堂前懸掛有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由東林領袖顧憲成所撰,是東林志士讀書講學而不忘國家安危的真實寫照。此聯現為廖沫沙於1982年手書 [5] 
依庸堂 依庸堂
  • 燕居廟
東林書院燕居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始建。中設几案,奉木主,為祀至聖先師孔子專祠。燕居取自《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閒居之意。書院為社會私家講學之所,它有別於府縣學宮孔子的“大成殿”,故取“燕居”名祠。
燕居廟東西兩側分別設典籍室、祭器室,是專門貯藏書院經籍圖書及祭器樂器之所 [5] 
燕居廟 燕居廟
  • 三公祠
東林書院三公祠始建於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為時任東林山長、無錫人高世泰捐資營構。其功用為專祀明代常州知府、潛江人歐陽東鳳,明常州繼任知府、漳浦人曾櫻,以及明代無錫知縣、峽江人林宰三人。他們在明萬曆至明天啓年間(1604年—1627年)為東林書院的修復、道南祠的保護及東林學者後裔受閹黨迫害時據理力爭,主持公道,一身正氣,保護有功,受地方人民愛戴。同時,他們也遭閹黨詆譭,皆被列入《東林黨人榜》而受到打擊迫害。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三公祠被毀。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西一間為書房,東為正殿 [5] 
三公祠 三公祠
  • 晚翠山房
東林書院晚翠山房建於清代(1644年—1911年),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現建築為1994年在原址重建。為東林書院講學書齋之一。晚翠,一般指樹木經冬仍保持鮮豔綠色,或日沉西斜之際蒼翠景色,此處兩者涵義兼而有之。因為,此建築位於書院主體建築中軸線西側長廊外,故與後一層含義較為貼近。山房,本指山中房屋,此處指幽靜讀書之所。此建築為三間捲棚頂。內懸掛有前代所題“晚翠山房”匾。另懸柱聯曰“茶熟酒香客到,月明風細花開”。
晚翠山房 晚翠山房
  • 來複齋
東林書院來複齋始建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1994年重新修復。為時任東林山長、學者吳桂森的書齋。明天啓六年(1626年),閹黨禍興,東林書院除道南祠外其他建築全被拆毀。崇禎帝即位後,下旨修復東林書院,因當時人們尚心有餘悸,皆環顧不敢響應。無錫人吳桂森得旨大悦,個人單獨捐資修麗澤堂及書院內大門,名曰東林精舍。並於麗澤堂西側建來複齋三楹,作為個人燕息居業地。同時主持東林書院講學之事。“來複”一名取自《周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原意指“欲速反之與復而得其道,不可過遠,唯七日則來複,乃合於道也。”寓意是借指很快恢復東林講學之事 [5] 
來複齋 來複齋
  • 尋樂處
東林書院尋樂處位於依庸堂西側,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金匱知縣王允謙構建。為來學者偃息之所。尋樂處由邑人華豫原題名。清代又稱得樂處、賢樂處或尋樂齋等。王允謙撰有《尋樂齋記》,其齋名“蓋取明道(程顥)先生所得於周子(敦頤)之語也”。意為反覆探尋,領悟先賢奧旨,則樂在其中。勉勵師眾勤奮學業 [5] 
尋樂處 尋樂處
  • 心鑑齋
東林書院心鑑齋始建於明末(約1604年—1644年),為東林書院重要書齋之一,是高攀龍門人、丹陽人周彥文(號季純)在東林書院就學的專門起居書齋。他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春,決志專住東林書院,長期就學高攀龍,並將高攀龍日常講授微言奧旨,記錄成帙。其所撰《東林景逸高夫子論學語序》一文,即於明天啓四年(1624年)歲季冬望日“書於東林書院心鑑齋中”。其所輯錄高氏論學語被收入《高子遺書》中。其內容對於學之脈絡,道之源委,知性復性,本體工夫等均有補益作用 [5] 
心鑑齋 心鑑齋
  • 東西長廊
東林書院東西長廊始建於明末(約1604年—1644年),採用中國古代常見的“廊院制”組合形式,即書院講學主體建築軸線兩側以長廊連接,使各堂室齋舍內外相通,晨啓昏閉,晴雨通行,較為方便。同時,各院落的空間組合自然又富有變化,對陶冶學人情操起到良好作用。此廊明天啓五年(1625年)被閹黨拆毀,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修復。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又加重修。現廊內壁間置有書院明、清以來歷代重修碑刻二十餘方。其中另有明代文徵明著名《停雲館法帖》原石三方及東林學者鄒之麟墨跡之碑,為明代書法精品 [5] 
東西長廊 東西長廊
  • 小辨齋
東林書院小辨齋為顧允成在無錫城中讀書講學處。顧憲成兄弟為方便東林講學,在書院建成後次年,即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由顧憲成仲兄顧自成督理建造。與顧允成同年,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撰寫齋記,雲:用小辨齋“以名其居,稱名以小而取數大”。顧允成著述《小辨齋偶存》一書亦由此齋得名。顧允成系東林八君子之一,他性格好靜,平常角巾布鞋,衣食簡樸無華。望之如木雞,其言吶吶。唯對世道人心、王霸、義利、忠佞、儒釋等大是非,斤斤計較,針芒辨析,從不含混。顧允成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六月下旬,病逝於此齋內。享年五十四歲 [5] 
小辨齋 小辨齋
  • 再得草廬
東林書院再得草廬於清順治十一年(1655年)由無錫人高世泰建。草廬因楊時詩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學》而命名。為清初學者、時任東林書院山長高世泰讀書講學的場所。高世泰為高攀龍之侄,生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他辭官歸裏後“主東林書院三十餘年”講學。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卒,享年七十三歲。是明清鼎革之際、東林建築修復與講事振興的承先啓後的重要人物。另外,清雍正刊本《東林書院志》一書亦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上浣編定完稿於再得草廬內。
再得草廬 再得草廬
  • 時雨齋
東林書院時雨齋位於依庸堂東。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金匱知縣王允謙構建。清雍正四年(1726年),無錫縣東境析置金匱縣,東林書院由無錫縣改屬金匱縣管理。王允謙就任金匱知縣後構建此齋,以為鄉邑士子課藝休息之地。此齋為清代正式課習舉業之所,標示書院講學向官學轉化開始。該齋所建,時值夏五月,天久不雨,甫落成而雨適至,邑紳華豫原顏曰“時雨齋”。王允謙撰有《時雨齋記》。這是地方官府對修講所、增師儒、注重培養人才的具體反映 [5] 
  • 道南祠
東林書院道南祠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為祀書院創始人、宋代學者楊時及其弟子門人專祠。因楊時南歸故里時,其師程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意將道學傳之南方。該祠當年用官資建造,系無錫地方鄉賢祠之一。明天啓年間(1621年—1627年)閹黨毀書院,道南祠獲存。計有大門、前堂、享堂等。道南祠內祀宋代楊時及明清東林學者等約八十餘人,均經官府批准入祠。是標榜前賢、激勵後學的重要場所。東林開講事,各地官員、學者人等均入祠中,拜謁先賢 [5] 
道南祠 道南祠
  • 東林報功祠
東林報功祠於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建。為專祀宋至清代歷朝對東林書院修復、保護、捐助等地方各界有功之官佐、宿儒、士紳、賢達等。該祠建成,當年延請李鴻章題書祠名,由鄒鳴鶴撰記,由當時錫邑書法名家鄒安鬯(暢)書碑。原碑現仍存祠內 [5] 
東林報功祠 東林報功祠
  • 東林庵舊址
東林書院到了元代時一度荒廢。僧人月秋潭在書院遺址偏西處建東林庵。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僧信諒重修。當時東林庵四周遍植桃花,清明時節,遊人如織、騷人興會,為無錫城東著名賞桃勝地,因而有“東林庵裏看桃花”之諺語廣為流傳 [5]  。現存東林庵舊址。
東林庵舊址 東林庵舊址
  • 弓河
明代(1368年—1644年),東林書院東側有一內護城河,因形似弓背而名“弓河”。原河隨歷史變遷已被填沒。2004年重新修復開挖,因客觀條件限制,恢復其中的200米及明式碼頭,其南端尚保存有明代弓河黃石駁岸約25米。高攀龍曾作詩“閒來觀物妙,靜後見人親”,因此碼頭命名為“觀妙”,兩旁懸掛對聯“雲開青嶂峯當筆,水落銀河月是弓”。書院東側以弓河為界,不設圍牆,使典雅秀麗的東林舊跡直接呈現於路人眼簾 [5] 
弓河 弓河
  • 正心亭
東林書院正心亭內所懸匾額仿原無錫孔廟前牌樓上匾額複製,原匾現存無錫市博物館內。匾額上紀念旌表的皆為無錫歷代科舉中的優秀考生。無錫共有五名狀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進士,並有“一榜九進士”“六科三解元”等美談。東林先賢顧憲成、高攀龍、葉茂才名列其中 [5] 
正心亭 正心亭

東林書院主要展覽

東林書院收藏文物

東林書院是“無錫市東林書院(無錫市薛福成故居)”博物館的一部分,博物館共藏有文物107件 [14]  ,其中,東林書院內藏有典籍、碑拓、瓷器、書畫等多項文物。
東林書院藏碑拓包括《五人墓碑記》碑拓、《邵寶孝子祠四詠》碑拓、錢泳刻王紱《墨竹圖》碑拓、錢泳刻《熹平石經》碑拓、《洛神賦十三行》清代碑拓、《高攀龍題秋圃晨機圖》碑拓 [15] 
東林書院藏瓷器包括龍泉三族爐(明)、哥釉筆砥(清)、淡描青花碗(明)、青花獅紋罐(明)、人物紋八角形馬蹄杯等 [16] 
東林書院內藏書畫包括東林課徒圖(現代)、高攀龍畫像(清代)、顧皋梅花立軸(清代)、顧允成絹本設色畫像、明史忠正公書聯、墨拓忠憲公像等 [17] 

東林書院展出內容

  • 《東林八君子展》
東林書院陳列有《東林八君子》展。東林書院在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時,由無錫本邑人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葉茂才劉元珍,及武進人薛敷教錢一本講學其中,時稱“東林八君子”。東林八君子為官清廉,鋭意圖新,凡正俸以外的賄賂,或上繳,或救災,決不入私囊;東林八君子要求革除朝野積弊,振興吏治;東林八君子憂國憂民,敢言直諫,雖居水邊林下,卻仍志在世道,講學之餘,往往間或議及朝政,裁量人物。東林八君子開創了自由講學的風氣,以及文人講實學、重實用、議朝政的先河。東林書院內陳列的《東林八君子》展覽展示了八君子的生平事蹟、道德品行 [9] 
  • 《東林廉政官員展》
東林書院內陳列有《東林廉政官員展》 [10] 
  • 《東林老照片展》
東林書院內現有《東林老照片展》,展示清末和民國年間東林書院及東林小學的老照片。清末,受西學東漸影響,中國教育步入近代化進程。按照規定,因府州縣鄉邑,公私現有之書院、義學、社學、學塾,皆改為兼習中西之學校,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府州縣之書院為中等學,義學、社學為小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東林書院應旨改為“東林高等小學堂”。以後歷經校名更迭。
東林書院藏有自清宣統元年(1909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東林學子早年影像。照片成像質量較高,均使用進口座機,察司、天賽等德國鏡頭拍攝,底片使用玻璃葉片。部分照片裝裱較為精良,使用進口卡紙封底 [11] 
  • 《東林學子展》
東林書院內設有《東林學子展》。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一月,清廷下詔,將全國的書院改設為學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東林書院改為東林高等小學堂。同年十月一日,東林高等小學堂開學,由陶雲祖任總耋,後由東林書院最後一任山長陶世鳳繼任。東林這方古老的學苑沃土,在讀書、求實、關心國事的精神鼓舞下,走出了較多的著名學子和拔尖人才。如無產階級革命家秦邦憲;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陳翰笙;經濟學家薛暮橋;作家錢鍾書;中國音樂史學家、民族音樂家楊蔭瀏;中國工程院院士季國標侯芙生;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錢天聞;經濟學家王寅生;數學家孫克定;計量學家王世瑄;運動健將惠均、丁玲玲等 [12] 
  • 《中國著名書院展》
東林書院陳列有《中國著名書院展》,展示有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東坡書院蓮池書院五峯書院等幾座中國書院的介紹,供觀眾對書院的傳統及其精神有深入系統的瞭解 [13] 

東林書院人文歷史

東林書院藝文

  • 對聯
東林書院依庸堂內懸掛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由顧憲成所撰。顧憲成強調,在研究學問之餘,仍然要關心天下事,所以他講學的時候經常會評議朝政。此句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對仗工整,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這副名聯,後被廣為傳誦,成為許多學仁人志士的共同心聲和座右銘 [6] 
  • 詩詞
《和韻》
(明)王問
蓮蓉湖上錫城東,舊是先生講學宮。
性善已聞推孟子,道名端為闡中庸。
春生絳幄橫經坐,寒壓橋門立雪從。
遺址久蕪今復振,今人千載仰高風。
《遊惠山山詩》
(清)康有為
少讀明學案,傾仰在東林。
高顧抗崇節,千仞振芩岑。
《敬題涇陽先生闈卷墨寶》
(清)梁啓超
舉業論才事已衰,行間正氣尚崔巍。
亡明未是東林罪,為有書生作黨魁。

東林書院名稱由來

東林書院的名字由其創始人楊時所取。楊時十分喜愛江西廬山東林寺的風景名勝,曾撰有《東林道上閒步》一詩,曰:“寂寞蓮塘七百秋,溪雲庭月兩悠悠。我來欲問林間道,萬疊松聲自唱酬。”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楊時在地方官的陪同下,到訪常州、無錫等地,發現無錫城東門內古木森天,與他曾居住過的廬山東林寺相似,便在無錫地方官李夔的幫助下,開辦書院講學,名曰“東林書院”。
清代無錫地方學者認為,楊時撰作此詩,“斯言也,有道存矣。及歸而講道錫邑,其地即以‘東林'名。”這就是東林書院名稱來歷的一種説法 [2] 

東林書院講學禮儀

東林書院講學時有會約儀式,每年一大會,或春或秋,臨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啓知。每月一小會,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舉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為始,會各三日。願赴者至,不必遍啓。每會推一人為主,説“四書”一章。此外,有問則問,有商量則商量。凡在會中,各虛懷以聽。

東林書院相關人物

  • 楊時
楊時(1053年—1135年),字中立,號龜山,東林書院創始人,南劍將樂(今福建將樂)人,宋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曾官瀏陽徐耀蕭山知縣,龍圖閣直學士。先後學於程顥、程頤。北宋知名理學家。一生主要在我國東南各地遊學。他於宋政和元年(1111年)至宋建炎三年(1129年)在常州及東林書院講學達18年之久。對北宋理學南傳貢獻較大。著有《龜山集》等 [19] 
  • 顧憲成
顧憲成 顧憲成
顧憲成(1550年—1612年),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無錫)人,字叔時,號涇陽,東林書院主要復建者,稱“東林先生”,東林八君子之一,曾任東林書院山長。明萬曆八年(1580年)進士,曾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東林學派主要首領。他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因言事被削職為民,返回無錫,與本邑高攀龍等人於宋楊時講學舊址修復東林書院。明萬曆四十年病卒於家。著有《東林會約》《涇皋藏稿》《小心齋札記》等 [9] 
  • 顧允成
顧允成(1551年—1607年),字季時,號涇凡,顧憲成的弟弟,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無錫)人,東林書院的主要復建者之一,東林八君子之一。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歷任北直隸保定府學教授、國子監博士、禮部主事等。性耿介,自厲名節,因言事謫官歸裏參與東林講學。著有《小辨齋偶存》等 [9] 
  • 高攀龍
高攀龍 高攀龍
高攀龍(1562年—1626年),字存之,號景逸,常州府無錫縣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東林八君子之一,曾任東林書院山長。曾官行人、都察院左都御史。辭官歸裏,與顧憲成等人長期講學東林書院,系東林學派主要首領。明天啓六年(1626年)因反對閹黨枉法,後被迫害投宅後水池自沉,終年64歲。著有《高子遺書》等 [9] 
  • 安希範
安希範(1564年—1621年),字小范,常州府無錫縣人,東林八君子之一。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曾授行人、進禮部主事等。因上疏朝廷用人不當,權臣挾私植黨,輔國誤事等,被斥為民。性恬靜簡易,參與東林講學。著有《天全堂集》 [19] 
  • 葉茂才
葉茂才(1560年—1631年),字參之,號閒適,常州府無錫縣人,東林八君子之一。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曾官刑部主事、南京太僕少卿等。因建言被排斥自引歸裏,參與東林講學。性恬淡,寡嗜好。著有《興至吟》《旁囂止囂錄》等 [19] 
  • 劉元珍
劉元珍(1568年—1619年),字伯先,號本孺,常州府無錫縣人,東林八君子之一。少苦貧,勤於理生,能體人情。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曾官南京禮部主事,因建言被貶秩調極邊,後被除名。參與東林講學。著有《依庸絮語》《東林志稿》等 [19] 
  • 薛敷教
薛敷教,字以身,號玄台,常州府武進縣人,東林八君子之一。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東林八君子之一。曾官鳳翔教授、國子監助教等。因言事棄官省親歸裏。平常禔身嚴苦,垢衣糲食,終身不受人饋。但識見機敏,參與東林講學。著有《浮弋集》《泉上雜語》等。卒年59歲 [19] 
  • 錢一本
錢一本(1546年—1617年),字國瑞,號啓新,常州府武進縣人,東林八君子之一,明萬曆十一年(1582年)進士。除廬陵知縣、福建道御史。因爭國本被斥為民,歸至東林講學。尤精《周易》之學。著有《像象管見》等。卒年71歲 [19] 
  • 秦邦憲
秦邦憲(1907年—1946年4月8日),又名博古,江蘇無錫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是東林小學的學生。民國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九年(1930年)起,歷任全國總工會宣傳部幹事、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長、共青團中央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臨時中央總書記。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作為中共代表之一,赴重慶與中國國民黨談判。同年4月8日,與王若飛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罹難。享年39歲 [19] 
  • 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著名作家、學者,江蘇無錫人,曾在東林小學學習。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他創作的長篇小説《圍城》家喻户曉,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管錐篇》《談藝錄》是他的學術研究成果,聞名海內外。錢鍾書學貫中西,掌握多國文字,治學嚴謹,富於創新,其知識的淵博、學問積澱的深厚、見解論述之精闢,使學術界為之驚歎 [19] 
  • 楊蔭瀏
楊蔭瀏(1899年—1984年2月25日),出生於江蘇無錫,曾在東林小學學習。著名中國音樂史學家、民族音樂家、樂律學家,中央音樂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曾先後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一、二、三屆理事會,曾任中國音協民族音樂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楊蔭瀏先生堪稱“中國音樂一代宗師” [19] 

東林書院機構設置

東林書院由無錫市東林書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管理,該管理中心由原無錫市東林書院管理中心、原無錫市錢鍾書故居管理中心、原無錫市名人故居管理中心、原無錫市薛福成故居管理中心四家事業單位合併而成,為正科級單位,由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管理。除東林書院外,該中心主要管理的景區還有薛福成故居錢鍾書故居秦邦憲故居張聞天舊居顧毓琇紀念館 [25] 

東林書院文物價值

東林書院在宋明時期,是中國江南地區的理學傳播中心。東林書院在講習之餘,間或指陳時弊,裁量人物,鋭意圖新,自稱“東林人”,引起朝野傾慕,當時海內學者很多以東林書院為楷模,書院享有“天下言正學者首東林”之美譽。
東林領袖顧憲成所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胸懷遠大抱負,已被廣為傳誦,成為許多學人、志士的共同心聲和座右銘。東林書院在中國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史上均佔有一定地位。
東林先賢為官清廉、講學風、講正氣、躬行實踐、鋭意圖新及熱忱的愛國思想是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倡“實學以救世、視天下為己任”的東林精神延綿四百餘年而生生不息 [4] 

東林書院文物保護

1956年10月,東林書院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 
2006年5月25日,東林書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東林書院所獲榮譽

東林書院社會活動

2004年,東林書院被評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單位” [18] 
2005年,東林書院獲“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電視專題片展播活動”一等獎 [18] 
2006年5月,東林書院被評為2004—2005年度“假日新視野”活動優秀組織單位 [18] 
2007年3月,東林書院文物管理處被評為2006年度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管理工作先單位 [18]  。同年,東林書院獲“‘東林之魂’愛國主義教育——無錫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十大品牌提名獎” [18] 
2008年6月,東林書院文物管理處被評為2005—2007年度江蘇省“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動”先進單位 [18]  。同年,東林書院文物管理處被評為2008年度無錫市“放飛快樂、健康成長——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動”先進單位 [18] 
2009年3月,東林書院文物管理處被評為“‘假日新視野’活動先進集體” [18] 

東林書院旅遊服務

2003年,東林書院被評為“無錫旅遊十八景” [18] 
2005年10月23日,東林書院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20] 
2006年,東林書院文物保護項目在首屆江蘇省文物保護優秀工程評比中獲“工程組織獎” [18] 
2007年,東林書院被評為無錫市平安旅遊景區 [18]  。同年,東林書院文物管理處獲“‘無錫是個好地方’城市形象講解大賽優秀組織獎” [18] 
2009年2月,東林書院文物管理處被評為“2007—2008年度創建旅遊行業文明單位”工作先進單位 [18] 
2010年,無錫市東林書院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18] 
2021年8月,無錫東林書院被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為“江蘇‘運河百景’標誌性運河文旅產品” [1] 

東林書院旅遊信息

東林書院地理位置

東林書院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解放東路867號,北鄰保利廣場,東近古運河(護城河),向西為無錫市中心三陽廣場。

東林書院開放時間

東林書院的開放時間為每日09:00—17:00,16:45停止入園 [22] 

東林書院門票信息

東林書院免費對外開放 [14] 

東林書院交通信息

  • 地鐵
乘坐無錫地鐵2號線,在東林廣場站下車,1號口出,即到達東林書院 [21] 
  • 公交
乘坐無錫公交3路,3路區間、15路, 55路,57路,501路,701路,705路,712路,767路,東林書院(光大銀行)站下車,即到達東林書院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