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健

(明朝中期名臣)

鎖定
劉健(1433年2月27日-1526年12月9日 [1]  [42]  ),字希賢,號晦庵。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2] 明朝中期名臣、內閣首輔
劉健師從於大儒薛瑄,於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登進士第,歷庶吉士翰林編修、翰林修撰、少詹事,並擔任太子朱祐樘(明孝宗)的講官。孝宗即位後,升禮部右侍郎翰林學士入閣參預機務,累遷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為首輔,連加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孝宗病重時,受遺命輔弼太子朱厚照(明武宗)。武宗即位後,耽於享樂,劉健聯合羣臣奏請誅殺宦官劉瑾等“八虎”未成,只得致仕歸家。不久,便被列為“奸黨”之首,後削籍為民。劉瑾被誅後復官,於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逝世,年九十四。獲贈太師諡號“文靖” [3]  。《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劉文靖公奏疏》 [4] 
劉健歷仕英宗、憲宗、孝宗、武宗,為四朝元老,誠實正直,忠於職守 [42]  。他入閣十九年,任首輔八年,崇儒興學,注重實務。居官敢言,極陳怠政之失,指出財政困難之原因在於齋醮、織價、冗官營造帶來的浪費,對弘治、正德兩朝政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57-58]  。時稱“李公(李東陽)謀,劉公斷,謝公(謝遷)尤侃侃。” [25]  後人贊為“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 [25] 
本    名
劉健
別    名
劉希賢
劉晦庵
劉文靖
劉洛陽
希賢
晦庵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洛陽
出生日期
1433年2月27日 [1] 
逝世日期
1526年12月9日 [1] 
主要作品
《劉文靖公奏疏》《晦庵集》
主要成就
歷仕四朝;輔佐明孝宗弘治中興
官    職
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左柱國
追    贈
太師
諡    號
文靖 [3] 
任首輔時間
1498年-1506年

劉健人物生平

劉健就學期間

劉健生於明宣宗宣德八年二月八日(1433年2月27日 [1]  ),是三原(今陝西三原龍橋鎮)教諭劉亮的第三子。受父親影響,劉健少年時就端正持重,善於交遊,曾與同鄉閻禹錫、白良輔同遊天下,並跟隨理學家薛瑄讀書。 [5]  [45]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三月,劉健登進士第,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授翰林編修 [53]  他進入翰林院後,閉門讀書,謝絕交遊,眾人都稱其為木頭。但這段經歷使得劉健得以熟讀經書,逐漸生出了經世濟民之志。 [6] 
天順七年(1463年)十二月,劉健丁憂歸鄉。 [53] 

劉健講學東宮

天順八年(1464年)八月,新即位的明憲宗命劉健回京參與撰寫《英宗實錄》,十一月劉健抵京,因喪期未滿,請求讓自己終制,憲宗不準。成化三年(1467年)八月,《英宗實錄》書成,劉健升為翰林院修撰 [53]  [8] 
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受命參預編纂《宋元續通鑑綱目》。成化十年(1474年)八月,與庶子黎淳共同主持順天府鄉試。成化十二年(1476年)六月,因修撰九年秩滿,轉升右春坊右諭德。次年(1477年)四月,《宋元續通鑑綱目》書成,升左春坊左庶子。七月,與翰林院侍讀周經主持應天府鄉試。 [53]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月,皇太子朱祐樘出閣進學,劉健被選為太子的講讀官 [53]  。二人的關係十分融洽。 [8] 
成化二十年(1484年)二月,與詹事兼翰林學士彭華主持禮部會試。成化二十二(1486年)正月,因左庶子九年秩滿,升詹事府少詹事,但職事如故。 [53] 

劉健弘治首輔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五月,劉健受命代祀西嶽、西鎮。八月,憲宗駕崩,朱祐樘登基,即明孝宗。十一月,作為孝宗在東宮的舊臣,劉健被擢升為禮部右侍郎翰林學士,進入內閣參預國家機務。 [9] 
劉健半身像 劉健半身像 [7]
隨後,劉健迅速得到升遷。弘治元年(1488年)閏正月,劉健擔任《明憲宗實錄》的總裁官。二月,同知經筵事,為日講侍班大臣。弘治三年(1490年)三月,任殿試讀卷官。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升為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弘治六年(1493年)三月,再任殿試讀卷官。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因三年秩滿,加升太子太保,改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進階榮祿大夫,得賜玉帶、麟袍。弘治八年乙卯(1495)二月,與首輔徐溥一同舉薦李東陽謝遷入閣。八月,作為副使,持節冊封衡王妃沈氏。弘治九年(1496年)三月,任殿試讀卷官。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劉健擔任《大明會典》總裁官。同月,孝宗御文華殿,召徐溥、劉健等閣臣議政。四月,任副使,持節冊封雍王妃吳氏。八月,孝宗御平台,召劉健等閣臣議政。十二月,任副使,持節冊封壽王妃徐氏。弘治十二年(1499年)三月,三任殿試讀卷官。 [10]  [53]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月,《大明會典》書成,劉健進官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贈先祖三代官,接替徐溥成為內閣首輔 [11]  劉健學問博大精深,敢於諫言,以天下為己任。同年,受孝宗寵信的太監李廣因勸孝宗修建萬歲山毓秀亭而招致災禍一事畏罪自殺。李廣死後,其貪贓罪行被揭露。劉健與閣臣李東陽、謝遷上疏説:“古代帝王沒有不遇到災害而恐懼的,向來奸人佞臣炫惑聖明皇帝的視聽,賄賂流行,賞罰失當。災異的積累,正是這些原因,現在所幸首惡消除,陛下開始醒悟,然而餘惡尚未除盡,過去的積弊尚未革除,臣願意奮發有為於政事,舉薦賢才,貶退奸惡,賞罰分明。凡是所應當施行的,果斷處置毫不猶豫,不再因循守舊,以免後悔。”孝宗正讚賞接納劉健的意見,而李廣同黨蔡昭等隨即取到聖旨,給予李廣祭祀安葬和祠堂牌匾,劉健等極力勸諫,但孝宗僅停賜祠堂牌匾而已。 [13]  [49] 
當時,北京、南京的言官在奏疏中指論時政,時常對朝臣加以彈劾,劉健作為首輔,從不加罪這些言官。國子監生江瑢彈劾劉健、李東陽阻塞言路。孝宗為了安慰劉健、李東陽,將江瑢下獄,劉、李二人不計較私人恩怨,大力為江瑢辯護,將他救了出來。他的為人,使朝中上下十分信服。 [13] 
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同心輔政,盡職盡責,竭盡所能,知無不言。開始的時候孝宗還不是全部接受,後來由於他們所奏都見成效,於是再有所奏,孝宗無所不納,還尊敬地稱呼劉健為“先生”。劉健每次進見,孝宗都屏退左右和他密談。無論是劉健提出或是罷免文武大臣,還是他所建議實行的政治措施,孝宗絕大部分都能接受。 [17] 
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韃靼騎兵南下侵犯明朝,大同鎮告急,京師戒嚴。四月至六月間,孝宗屢召劉健等閣臣至平台議邊情軍政,最終決定罷黜遂安伯陳韶等三人,另用頗有武幹且“清慎守法”的鎮遠侯顧溥總督團營,以整頓京營軍務。孝宗在位末期,倦於上朝,劉健等人屢次以此進言,但孝宗並不採納,只是頷首而已。 [14] 
弘治十四年(1501年)二月,為副使,持節冊封榮王妃劉氏 [53]  。同年,孝宗想增加軍餉,讓大臣們商議。劉健力主減輕百姓負擔,通過縮減宮廷費用、土木工程、裁減冗官等保證軍餉供應。這些建議都被孝宗接受。 [15] 
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月,第四次任殿試讀卷官。四月,因年已七十,自請辭職,孝宗不允。 [53] 
弘治十六年(1503年),因纂修《大明會典》功,再進官少師太子太師,改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還因陪同郊祀天地,和李東陽、謝遷一同獲賜玉帶、蟒衣,這也是明朝內閣大臣受賜蟒衣的開始。 [16]  五月,因九載考績,獲孝宗璽書獎諭,加特進,兼支大學士俸。 [53] 
弘治十七年(1504年)六月至八月間,孝宗御暖閣召議軍務,十月,劉健援引故例,請求蔭封其孫劉成恩為國子監生,孝宗因劉健輔導年久之勞,特命授劉成恩為中書舍人 [53] 

劉健矢志除奸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劉健第五次任殿試讀卷官。四月,孝宗召他商議政事。五月,孝宗病重,召劉健等入乾清宮。劉健入宮後,孝宗從病榻上坐起來,自敍即位以來所經歷的事情,並令近侍作了記錄。接着,孝宗拉着劉健的手囑託道:“先生輔助朕很辛苦,朕深為感激。東宮(此處指太子朱厚照)聰明,但年齡尚幼,貪圖逸樂,先生應常勸他讀書學習,輔助成為一個明君。”劉健等聞言欷歔不已,“頓首受命而出”。次日,孝宗駕崩,太子朱厚照即位,即明武宗。 [48]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七月,武宗進拜劉健為左柱國,支正一品俸;賜誥命,並再贈其祖上三代如其官。十二月,受命為《孝宗實錄》總裁官。正德元年(1506年)二月,劉健同知經筵事;行籍田禮。七月,為副使持節行冊迎夏皇后。九月,為副使行冊妃禮。 [53] 
孝宗死後,劉健等奉遺詔輔政。武宗被身邊以劉瑾為首的宦官誘惑,貪玩享樂,不理政事。劉瑾等“八虎”乘機干預朝政。劉健等人多次上書要求武宗上朝處理政務,清理後宮的玩樂設備,武宗總是表面答應,實際並不執行,反而變本加厲地在後宮玩樂。身負先帝重託的劉健看着年輕的武宗這麼不爭氣,十分自責,於是只得上書請求退休,武宗婉言相留,但仍然不理朝政。於是,劉健等人不斷上疏,指出政令錯誤的地方,尤其指斥貴戚、宦官。由於奏章很多,呼聲很高,武宗迫不得已,假裝命令下面商議。劉健十分失望,再次請求退休回家養老,李東陽、謝遷也跟着提出退休,武宗沒有辦法,只得按劉健等的意見處理朝政。 [18] 
劉健等人眼看武宗被宦官誘惑,沉迷享樂,不理朝政,於是接連上奏,決心剷除“八虎”,朝中大臣紛紛響應。劉瑾等人非常害怕,於是哭着向武宗求救。武宗聽信他們的哭訴,非常惱怒,於是下令將部分反對宦官很積極的官員下獄。“八虎”不僅沒有除掉,劉瑾還被任命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大權在握。在努力沒有結果的情形下,失望的劉健、謝遷再次請求致仕歸家,這次武宗批准了。 [19]  十月,劉健致仕,得賜寶鏹襲衣,武宗下敕允許其馳傳還鄉;有司每月撥給公廩五石,每年拔給夫隸八名,供他役使。 [53] 

劉健追奪名誥

劉健回家後,劉瑾等人更加囂張,增設特務機構,四處活動,鎮壓異己,排斥忠臣,引進私黨,大肆掠奪農民土地,導致階級矛盾迅速激化。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廣、江西等地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退休在家養老的劉健痛心疾首,卻毫無辦法。而劉瑾也一直在尋找機會想陷害劉健。在他致仕的第二年(1507年)三月,劉瑾等人誣陷五十三人為奸黨,榜示朝堂,而劉健位列第一。 [20] 
正德四年(1509年)二月,劉健舉“懷才抱德”之士案,被削職為民。五月,劉瑾又指摘劉健等修《大明會典》多有糜費,於是奪去其一切官職勳封。十二月,被追奪誥敕及受賜玉帶服色等。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因劉瑾被誅,劉健官復原職。 [21]  [53] 
劉瑾被殺後,武宗仍然寵幸宦官張永等人,數次南下巡遊,沿途不斷騷擾人民。劉健聽説後,氣得吃不下飯,連連嘆息説:“我辜負了先帝的重託啊!” [21] 

劉健福壽康寧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明世宗朱厚熜專門命行人來慰問劉健,把他比做北宋名臣司馬光文彥博,並大加賞賜 [26]  。這年劉健年滿九十,世宗下詔命令大臣專門到劉健家裏送上束帛、餼羊、上尊等,並封他的孫子劉成學為中書舍人 [22] 
嘉靖五年(1526年),一向身體康健的劉健偶染疾病,隨後絕粒,最終在同年十一月六日(1526年12月9日)壽終,享年九十四歲 [51]  。劉健死後,留下數千言的奏章,勸世宗正身勤學,親近賢才,遠離奸佞。世宗聞訊後,十分驚愕悲悼,為其輟朝一日,派官員按例賜祭葬,並追贈劉健為太師諡號“文靖”。 [1]  [23] 

劉健主要影響

劉健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開始入閣,參預政事 [9]  ,後為內閣首輔。弘治十四年(1501年),他借韃靼南侵,孝宗下旨廷議的時機上奏説:“國家的財富生產是有限度的,而今光祿寺一年費用增加了數十倍,各種織造都講究新奇玲巧,供奉僧侶的齋費一天就達鉅萬,太倉的儲備怎麼夠供應的呢?皇宮內府動輒四五十萬,宗藩、貴戚兼併土地、奪佔鹽利,其數目以千萬計,加之大興土木,苛捐雜税必然徵收不已。單是就冗官的俸祿,內府工匠的飯費,歲增月積,越來越多,沒有止境,這樣資財那能不匱乏呢?而今陝西、遼東邊患剛發生,湖南、廣東、貴州又興軍旅,不知如何籌措應付?望陛下斷絕無益的費用開支,躬行節儉,為內外官員帶個好頭,讓羣臣為國家社稷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講求興利除弊之策,這是天下人所盼望的。”劉健的建議為孝宗所採納,次年(1502年)四月就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 精簡機構,裁撤冗官,提高辦事效率。具體來説,對不稱職或閒散官員實行革職,其中一部分人還要論罪謫戍,全國共有五百餘人被革職。二是對晉升冗濫的中下級官吏實行降職使用,從三品至八品各降一到兩級,並進行了全國性的大調動,使官吏離開了自己經營多年的基地,從而有利於廉潔執政。三是迫令致仕,對各級應到退休年齡而沒有退休的官吏,令其照原官致仕。通過這一番整頓,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機構大大精減了,辦事效率提高了,同時也節省了財政開支。
  2. 抑制僧尼道士人數的膨脹,停止營造寺廟道觀。憲宗在世時崇信佛、道二教,在全國營造了大量寺觀,僧道人數達五十餘萬人,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孝宗繼位後,在劉健等人的幫助下,罷免和遣散禪師真人法王國師近千人,命令部分無度牒的行童道童立即還俗。對於利用宗教進行罪惡活動的妖僧,則給以嚴厲打擊。通過這些措施,節約了大量經費,解放了大批生產力,抑制了宗教活動的惡性膨脹,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3. 經筵,恢復一日三朝制。孝宗繼位後,在劉健等人的督促下,孝宗恢復了在文華殿聽課的制度,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日三天,由侍講官給皇帝和大臣們講課,講授內容是歷朝歷代的興廢得失,治國安邦的經驗教訓,並結合現實,頌揚或批評時政。劉健以自己特有的身份,鼓勵講官要直言不諱。他説:“如果唯恐傷時,而勸戒少頌揚多,雖日日進講,又有何益?”在他的支持下,一時言路大開,在朝中形成了勇於批評時政的風氣。與此同時在劉健的倡儀下,孝宗恢復了早朝午朝、晚朝的朝儀。這一制度是在明初創業伊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但後世皇帝多有廢止。孝宗繼位後,百業待興,有許多事情需要及時奏報研究處理,這樣在劉健的倡導下,恢復一日三朝,這一制度的恢復表明了孝宗朝君臣決心勵精圖治、安邦興國的決心。
孝宗朝,凡是選拔或罷黜文武大臣、科税屯田、監税馬政等大政方針的制定,都是劉健提出並具體組織實施的。在劉健等人的努力下,孝宗所實行的改革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45] 
在“弘治中興”的過程中,劉健以其深厚的理學底藴、果敢的為政風格、剛正的人格魅力,以及與孝宗的特殊關係,產生了獨特而突出的作用 [57]  。因此,《明史》稱其“事業光明俊偉,明世輔臣鮮有比者”。 [24]  但由於理學存在的僵化傾向,使得以孝宗和劉健等為代表的弘治君臣,在以這種思想意識和致政風尚從事治國致政過程中,表現出了相對保守、拘於祖制而缺乏變革氣勢的缺陷。因此,研究者認為,“弘治中興”背後更多的是人為對“祖制”的強化,而非順應時勢做出的變革舉措所引發的“中興”氣象。 [56] 

劉健歷史評價

閻禹錫:“伊洛淵源續有人矣。” [12] 
白良輔:“吾中夜乃思得之,始知吾子賢予遠甚。” [12] 
時人語:“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 [25] 
陳獻章:“孔子日:人之生也直,閣之生也幸而免。劉文靖廣之以詩日:王網一紊國風深,人道方乖鬼境侵;生理本直宜細玩,著龜萬古在人心。噴,斯言也,判善惡於一言,決興亡於萬代,其天下國家治亂之符驗歟!” [27] 
李東陽:“先生以實學篤行,生明聖世,為大臣元老,方使朝信道、工信度、史信事,以施實政於天下。” [50] 
朱厚熜:“卿資稟醇正,器識恢宏。粵自早年,究心理學,上探河洛之傳。登名賢科,蜚英藝苑。勞勤茂著,聞望彌隆,遂以碩德長才,受知於我孝宗皇帝。簡自聖心,擢居政府。朝夕獻替,不詭不隨。培植人才,愛惜善類。宣達民隱,慎守彝章。延訪於便殿,賜問於平台。危言黨論,禆益弘多。是致弘治十有八年之間,政事清明,實惟卿與二三大臣佐理之功。至於顧命之際,推誠付託,至切至專。卿感激知遇,益竭勞瘁。故當武宗皇帝改元之初,隨事納忠,曲為匡救。其毅然不可回之氣,往往形於詞色。釐革宿弊,斥逐羣小。直道難容,告老而歸。高風大節,播在天下。中遭權奸,橫加讒抑。旋復昭雪,人鹹欽仰之不置。乃今年近九旬,體履康泰,全名盛福。求之當代,實鮮其倫。惟昔宋之名賢,如司馬光文彥博輩,皆卿鄉哲。揆其始終進退之大義,卿亦不多讓焉。……卿有嘉謨至計,尚無所隱,以輔朕之不逮,期於海內。又安共享太平之福,而卿亦永有令譽於無窮矣。” [26] 
  • 惟我國朝文臣,得諡文靖者三人,尚書蕭山魏公年九十六,顧未得柄用,不甚顯。少師宜興徐公顯矣,壽才七十二耳。公位極人臣,壽至九十有四,功成身退,完名以歸其鄉者,二十年有奇。謂為古今之僅見者然耶! [52] 
  • 在昔孝皇,天下文明。乃眷舊學,登之弼丞。公為元宰,式總樞衡。帝曰良哉,茲作朕股肱。惟李與謝,引之同升。沃心造膝,言聽諫行。如輔車相依,如耦在耕。不識不知,以迓熙平。玉幾既憑,顧命丁寧。爰相武廟,惟弘治是承。有弗循度,不遺力以爭。羣梟在廷,撓我鳳鳴。請借尚方,謝先帝之靈。豈能幹沒,默以為容。讒譖蝟興,帝則諒只。詔允歸休,優遊桑梓。以其餘齡,導鄉人孫子。謂我餘忠,庶幾在此。天錫之上壽,待綏治理。我皇中興,念舊德當禮。勑使存問,於公之裏。尚詢茲黃髮,公則巳矣。嵩卭鬱郁,伊洛瀰瀰。我志我銘,以備公終始。 [52] 
賈詠:“幼不好弄視,羣兒嬉戲,獨端坐默,然天資穎絕,嗜學尤篤,文務恩至理,以發聖賢之藴,不事詞藻。……公立朝幾四十年,其典文衡鄉試二、會試四、廷試讀卷六,俱號得士。” [12] 
費宏:“孝宗敬皇帝臨御十有八年,敬天法祖,任賢使能,中國乂安,四夷賓服。其繼體守成,治化之美,上媲聖祖,駕軼帝王。一時輔臣則有若太師晦庵劉文靖公、西涯李文正公、太傅木齋謝文正公。至於孝廟始終,明良相值,於斯為盛。” [12] 
  • 弘治間,予從先大夫遊京邸,飫聞文靖劉公當國,正色率下,凡諸僚宷謁私宅者,不與交一言。及入朝,事關大義,累幾千言不缺。及子登甲科,列史館,公尚無恙,卒無一言幹求恩澤,豈古之所謂大臣與。 [54] 
  • 嵩嶽峨峨,汴河湯湯。伊洛瀍澗,迴繞北邙。惟彼東都,元氣攸萃。爰有大老,鍾茲間氣。耿耿大節,侃侃正言。力詆邪説,中扼權奸。公考正命,公神不死。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54] 
唐樞:“英、景震嚴,樑棟森列,不有其後,幾其替矣。而憲孝相承仁厚賢明之治,又能灌洽而培植之,幾四十年。豐芑流長,阿菁道茂,萃發於一時。是以碩才輩出,文明化光,猗歟盛矣。當是時海內晏安,含哺鼓腹,鬱郁乎太平氣象,不知帝力之何有?究厥所自,其誰以為遺也?獨念諸君子保泰之功,能備九三之德,悉艱貞之義乎?夫後以裁成,輔相以左右,民陂平復往,不可不畏耳。” [28] 
鄭曉:“康陵(明武宗)時,劉公(劉健)鞠躬盡瘁以匡其始,楊公撥亂反正以扶其終。或去或不去,均之為大臣。” [43] 
項篤壽:“徐、劉諸公,受明主知,造膝論議,可謂榮遇。跡其直言不阿,正色立朝者,非耶?” [29] 
  • 孝廟時,最多名臣。輔弼則劉文靖公健、謝文正公遷、丘文莊公浚、李文正公東陽。 [31] 
  • 夫以楊文貞(楊士奇)、李文達(李賢)、商文毅(商輅)、劉文靖、楊文忠(楊廷和)之賢於輔,而不得從(配享)。 [32] 
  • 弘治修憲宗實錄,劉文靖健以侍郎學士總裁,正德修孝宗實錄,文靖復以少師總裁。……劉公首尾十九年,尤為盛事。 [44] 
焦竑:“劉文靖位極人臣,壽至九十四,功成身退,完名以歸其鄉二十餘年有奇。” [34] 
屠隆:“商文毅輅、彭文憲時、劉文靖健、謝文正遷、楊文懿守陳、王文恪鏊、吳文定寬風骨峻,整德器淵,涵才不露,鋒穎功不計歲月,外示凝然,中懷凜然。招之不來,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風焉。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30] 
孫奇逢:“健之論列,所關朝政國體,如詔遣中官於武當山設像修醮,因健等上疏,已之。詔建寺塔於朝陽門外,因健等上疏,罷之。又罷撰真人杜永祺誥命及封號。凡浮圖異端,蠧財惑眾,一切擯不得逞,直曰:‘我祖宗相傳以治天下,堯舜周孔之道而已。’庶幾乎古之大臣,以道事君者與。至上問李夢陽言事若何,輒對曰:‘此狂妄小人耳。’亦未免失言。其不為同鄉徇情面,亦當另有説,如事在當從而必不從,以示公,則偏亦甚矣。祁奚舉子,未嘗有咎其私者,春秋責備賢者之意。” [47] 
谷應泰:“當是時,冰鑑則有王恕彭韶;練達則有馬文升、劉大夏;老成則有劉健、謝遷;文章則有王鏊丘浚;刑憲則有閔珪、戴珊。” [33] 
劉永澄:“我朝劉文靖、謝文正(謝遷)及近日王山陰(王思任),皆侃侃諤諤、退不逾時,趙蘭溪(趙志皋)則病疏累數十上,而不獲請。豈前三君子見知之淺,而蘭溪結主之深,三君子能苦口犯顏,而蘭溪不能故也。進退之機,亦可見於此矣。” [35] 
  • 故陳言者之至乎吾前,知其所自起,知其所自淫;知其善而不足以為善,知其果善而不能出吾之圜中。蟬噪而知其為夏,蛩吟而知其為秋,時至則鳴,氣衰則息,安能舉宗社生民以隨之震動?而士自修其素業,民自安其先疇,兵自衞其職守,賢者之志不紛,不肖之奸不售。容光普照,萬物自獻其妍媸,識之所周,道以之定。故曰:“天下之動,貞於一者也。”……前乎此者丙吉,後乎此者劉健,殆庶幾焉。其他雖有煌炫之績,皆道之所不許也。 [36] 
  • 劉瑾一導淫之小豎耳,非有熒惑宮闈、動搖神器之危機也。韓文倡之,李夢陽成之,九卿隨聲而和之,劉、謝居中而應之;李東陽、王鏊俯仰其閒,亦非素結瑾以徼榮者;而參差(巨柄)[互持],竟以空朝廷而長宵人之氣。 [46] 
王士禛:“《西園雜記》記明大臣壽考者,自王端毅公(王恕)、魏文靖公(魏驥)而下十三人,而不及雒陽劉文靖公晦庵。文靖壽九十餘,近百歲。又弘正名相也,何獨遺之?” [37] 
張廷玉等:
  • 東陽以詩文引後進,海內士皆抵掌談文學,健若不聞,獨教人治經窮理。其事業光明俊偉,明世輔臣鮮有比者。 [25] 
  • 劉健、謝遷正色直道,蹇蹇匪躬。閹豎亂政,秉義固諍。志雖不就,而剛嚴之節始終不渝。有明賢宰輔,自三楊外,前有彭、商,後稱劉、謝,庶乎以道事君者歟。 [25] 
蔡東藩:“嗣主踐阼,八豎弄權,劉健等矢志除奸,力爭朝右,不得謂非忠臣,但瑾等甫恃主寵,為惡未稔,果其徙置南京,睽隔天顏,當亦不致禍國,必欲迫之死地,則困獸猶鬥,況人乎?尚書許進之言,頗耐深味,惜乎劉健等之未及察也。要之嫉惡不可不嚴,尤不可過嚴,能如漢之郭林宗,唐之郭汾陽,則何人不可容?何事不可成?否則兩不相容,勢成冰炭,小人得志,而君子無噍類矣。明代多氣節士,不能挽回氣運,意在斯乎?” [38] 
劉俊虎:“從弘治元年到正德元年,他入閣十九年,其中作為首輔八年,對明朝中葉弘治、正德兩朝政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弘治時期,他輔佐明孝宗,君臣上下同心,刷新政治,勵精圖治,使明王朝在經歷了三代暮氣和沒落之後又呈現出一派‘朝序清寧,民物康阜’的中興氣象。同時他又是在專制高壓下敢於犯顏死諫的為數不多的一位直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閹禍愈烈的明代,他還是第一個敢於站出來和宦官進行面對面鬥爭的內閣首輔。” [58] 
翟愛玲:“(劉健)以其深厚的理學底藴、果敢的為政風格、剛正的人格魅力,以及與明孝宗的特殊關係,在輔成‘中興之治’中產生了獨特而突出的作用。但秉持理學精神的劉健最終也只能在輔成‘守成’的範圍內發揮其政治作用與影響。” [57] 

劉健軼事典故

劉健器局嚴整

據《明史》記載,劉健氣度威嚴,以身作則。退朝後,同事私下晉見,他不説一句話。一次,許進等七人想要推選焦芳入吏部,劉健説:“老夫不久之後歸田,這個位置就是焦芳的了,恐怕諸公都要受他迫害。”後來許進等人果然遭到焦芳的排擠。當時,閣臣李東陽用詩文引導後來人,海內人士都擊掌談論文學。唯獨劉健執意教人研究經學,尋求性理的根源。 [24] 

劉健洛陽風第

嘉靖初年,楊一清再次復出。途經洛陽時,他首先拜謁閒居的劉健。劉健出迎作揖道:“你無法甘於澹泊,被時局所引誘,他日王上(朱厚熜)輕視我們這些人,這個先例就從你開始了。”説罷,一邊呵叱一邊走入府中,讓自己的子弟接待他。何喬遠評道:“自劉洛陽前輩風第。” [40] 

劉健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劉紹祖
元末任順德路總管,後攜家避亂至洛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曾祖母
翟氏
祖父
劉榮
贈官與劉紹祖相同。
祖母
曹氏
贈一品夫人。
父親
劉亮
官至三原教諭。贈官與劉紹祖相同。
嫡母
張氏
贈一品夫人。
生母
白氏
贈一品夫人。
原配
王氏
贈一品夫人。
繼室
張氏
生平不詳。
長子
劉來
早卒,贈中書舍人。王氏所生。
次子
劉東
進士,官至兵部車駕員外郎,早卒。王氏所生。
三子
劉傑
張氏所生。
孫子
劉成恩
門蔭任中書舍人,早卒。
孫子
劉成學
因門蔭任中書舍人。
曾孫
劉望之
舉進士。
曾孫
劉得之
生平不詳。
表格參考資料: [12]  [25]  [41] 

劉健主要作品

劉健曾參與編修《明英宗實錄》《宋元續通鑑綱目》《大明會典 [53]  。另有《晦庵集》傳世,今已散佚。《皇明經世文編》輯有《劉文靖公奏疏》2卷 [4]  [39] 

劉健人物爭議

  • 生、卒年與壽齡
關於劉健生、卒年與壽齡的記載,在明清的各種史籍中出現了重複、散亂的現象。 [51] 
劉健辭世不久後,由其門生故吏所撰的《劉文靖公行狀》《贈太師諡文靖劉公健墓誌銘》《贈太師諡文靖劉公神道碑銘》中基本採納了他“生宣德八年二月八日,卒嘉靖五年十一月六日,春秋九十有四”的説法。嘉靖中期以後陸續出現的各種劉健傳記對其記載較為簡略,基本不載生年,偶爾提及卒年,對其壽齡的記載,也由九十四歲誤記出了九十三歲(以何喬遠名山藏》為代表)、一百七歲(以郎瑛七修類稿》為代表)等不同的版本。而1985年洛陽劉氏續修《家譜》中記有劉健“生於正統癸丑二月八日”,但隨後又記“嘉靖丙戌九十四歲十一月初六日卒於家”,明顯前後記載不一,與各種史料記載及其史事也相差甚遠。可見《家譜》所記“正統癸丑”應系“宣德癸丑”之誤。 [51] 
以上這些錯誤的記述影響到了近代以來的一些年裏碑錄之作,使其承襲了明清時期對劉健的生、卒年及壽齡的含糊記述。直到現代以後,對劉健生、卒年與壽齡的記載才漸顯明確,確定了宣德八年二月八日(1433年2月27日)生,嘉靖五年十一月六日(1526年12月9日)卒,享年九十四歲的説法 [42]  [51] 
  • 死因
關於劉健的死因,劉龍《行狀》記:“公素善調攝,晚年少疾。偶稱不怪,遂絕粒,至於大病。”楊一清《神道碑》中先記其“以疾卒於家”,後又承劉龍《行狀》之説稱“公素善調攝。少疾,偶不懌,遂絕粒,至屬纊”。明人温如春《祠堂記》、陸深《知命錄》中則説劉健無疾而終。此後明、清記述中,就形成了“以疾而終”與“以壽而終”兩説。後世學者則認為劉健雖然身體健康狀況素來良好,但以九十四歲高齡,在臨終前偶染疾病,並且不食,應該屬於壽終前的正常表現。故此,劉健“以壽而終”的可能性更大。 [51] 

劉健史料索引

明清時期關於劉健的傳記資料較為豐富,大致如下:

劉健後世紀念

劉健逝世後,嘉靖帝下詔在洛陽西關為劉健修專祠,以“理學名臣”題匾,讚語曰:“著書闡理道脈接乎程邵,輔幼定邦相業比於伊周。” [58] 
參考資料
  • 1.    《劉健墓誌銘》:“距生宣德八年二月八日。……嘉靖丙戌冬十一月六日,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致仕晦庵劉公,壽九十有四考,終於家。河南撫臣以聞,上震悼,輟視朝一日,遣官祭葬如制,贈太師,諡文靖。”按中國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換算,劉健生卒日期分別為儒略曆1433年2月27日、1526年12月9日。
  • 2.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劉健,字希賢,洛陽人。
  • 3.    《諡法考》曰: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
  • 4.    《皇明經世文編·卷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7]
  • 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父亮,三原教諭,有學行。健少端重,與同邑閻禹錫、白良輔遊,得河東薛瑄之傳。
  • 6.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舉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謝交遊,鍵户讀書,人以木強目之。然練習典故,有經濟志。
  • 7.    劉健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8.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成化初,修《英宗實錄》,起之憂中,固辭,不許。書成,進修撰,三遷至少詹事,充東宮講官,受知於孝宗。
  • 9.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既即位,進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
  • 10.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弘治四年進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累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
  • 11.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十一年春,進少傅兼太子太傅,代徐溥為首輔。
  • 12.    《國朝獻徵錄·卷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3]
  • 13.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健學問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清寧宮災,太監李廣有罪自殺。健與同列李東陽、謝遷疏言:“古帝王未有不遇災而懼者。向來奸佞熒惑聖聽,賄賂公行,賞罰失當,災異之積,正此之由。今幸元惡殄喪,聖心開悟,而餘慝未除,宿弊未革。伏願奮發勵精,進賢黜奸,明示賞罰。凡所當行,斷在不疑,毋更因循,以貽後悔。”帝方嘉納其言,而廣黨蔡昭等旋取旨予廣祭葬、祠額。健等力諫,僅寢祠額。南北言官指陳時政,頻有所論劾,一切皆不問。國子生江瑢劾健、東陽杜抑言路。帝慰留健、東陽,而下瑢於獄,二人力救得釋。
  • 14.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師戒嚴。兵部請甄別京營諸將,帝召健及東陽、遷至平台面議去留。乃去遂安伯陳韶等三人,而召鎮遠侯顧溥督團營。時帝視朝頗晏,健等以為言,頷之而已。
  • 1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十四年秋,帝以軍興缺餉,屢下廷議。健等言:“天下之財,其生有限。今光祿歲供增數十倍,諸方織作務為新巧,齋醮日費鉅萬。太倉所儲不足餉戰士,而內府取入動四五十萬。宗籓、貴戚之求土田奪鹽利者,亦數千萬計。土木日興,科斂不已。傳奉冗官之俸薪,內府工匠之餼廩,歲增月積,無有窮期,財安得不匱?今陝西、遼東邊患方殷,湖廣、貴州軍旅繼動,不知何以應之。望陛下絕無益之費,躬行節儉,為中外倡,而令羣臣得畢獻其誠,講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明年四月,以災異陳勤朝講、節財用、罷齋醮、公賞罰數事。及冬,南京、鳳陽大水,廷臣多上言時務,久之不下。健等因極陳怠政之失,請勤聽斷以振紀綱,帝皆嘉納。
  • 16.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大明會典》成,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與東陽、遷同賜蟒衣。閣臣賜蟒自健等始。
  • 17.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當是時,健等三人同心輔政,竭情盡慮,知無不言。初或有從有不從,既乃益見信,所奏請無不納,呼為“先生”而不名。每進見,帝輒屏左右。左右間從屏間竊聽,但聞帝數數稱善。諸進退文武大臣,釐飭屯田、鹽、馬諸政,健翊贊為多。
  • 18.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武宗嗣位,健等釐諸弊政,凡孝宗所欲興罷者,悉以遺詔行之。劉瑾者,東宮舊豎也,與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等八人俱用事,時謂之“八黨”。日導帝遊戲,詔條率沮格不舉。京師淫雨自六月至八月。健等乃上言:“陛下登極詔出,中外歡呼,想望太平。今兩月矣,未聞汰冗員幾何,省冗費幾何。詔書所載,徒為空文。此陰陽所以失調,雨暘所以不若也。如監局、倉庫、城門及四方守備內臣增置數倍,朝廷養軍匠費鉅萬計,僅足供其役使,寧可不汰?文武臣曠職僨事、虛糜廩祿者,寧可不黜?畫史、工匠濫授官職者多至數百人,寧可不罷?內承運庫累歲支銀數百餘萬,初無文簿,司鑰庫貯錢數百萬,未知有無,寧可不勾校?至如縱內苑珍禽奇獸,放遣先朝宮人,皆新政所當先,而陛下悉牽制不行,何以尉四海之望?”帝雖温詔答之,而左右宦豎日恣,增益且日眾。享祀郊廟,帶刀被甲擁駕後。內府諸監局僉書多者至百數十人,光祿日供驟益數倍。健等極陳其弊,請勤政、講學,報聞而已。
  • 19.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健等遂謀去“八黨”,連章請誅之。言官亦交論羣閹罪狀,健及遷、東陽持其章甚力。帝遣司禮詣閣曰:“朕且改矣,其為朕曲赦若曹。”健等言:“此皆得罪祖宗,非陛下所得赦。”覆上言曰:“人君之於小人,不知而誤用,天下尚望其知而去之。知而不去則小人愈肆。君子愈危,不至於亂亡不已。且邪正不併立,今舉朝欲決去此數人,陛下又知其罪而故留之左右,非特朝臣疑懼,此數人亦不自安。上下相猜,中外不協,禍亂之機始此矣。”不聽。健等以去就爭。瑾等八人窘甚,相對涕泣。而尚書韓文等疏復入,於是帝命司禮王嶽等詣閣議,一日三至,欲安置瑾等南京。遷欲遂誅之,健推案哭曰:“先帝臨崩,執老臣手,付以大事。今陵土未乾,使若輩敗壞至此,臣死何面目見先帝!”聲色俱厲。嶽素剛正疾邪,慨然曰:“閣議是。”其儕範亨、徐智等亦以為然。是夜,八人益急,環泣帝前。帝怒,立收嶽等下詔獄,而健等不知,方倚嶽內應。明日,韓文倡九卿伏闕固爭,健逆謂曰:“事且濟,公等第堅持。”頃之,事大變,八人皆宥不問,而瑾掌司禮。健、遷遂乞致仕,賜敕給驛歸,月廩、歲夫如故事。
  • 20.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健去,瑾憾不已。明年三月辛未詔列五十三人為奸黨,榜示朝堂,以健為首。
  • 21.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又二年削籍為民,追奪誥命。瑾誅,復官,致仕。後聞帝數巡遊,輒嘆息不食曰:“吾負先帝。”
  • 22.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世宗立,命行人齎敕存問,以司馬光、文彥博為比,賜賚有加。及年躋九十,詔撫臣就第致束帛、餼羊、上尊,官其孫成學中書舍人。
  • 23.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嘉靖五年卒,年九十四。遺表數千言,勸帝正身勤學,親賢遠佞。帝震悼,賜卹甚厚,贈太師,諡文靖。
  • 24.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健器局嚴整,正己率下。朝退,僚寀私謁,不交一言。許進輩七人慾推焦芳入吏部,健曰:“老夫不久歸田,此座即焦有,恐諸公俱受其害耳。”後七人果為芳所擠。東陽以詩文引後進,海內士皆抵掌談文學,健若不聞,獨教人治經窮理。其事業光明俊偉,明世輔臣鮮有比者。
  • 2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03]
  • 26.    《中華野史》編委會 編.中華野史 卷9 明朝卷 下(取自《皇明異典述·致仕守正大臣敕諭》):三秦出版社,2000-05:7453
  • 27.    陳柱 著.中國史略叢刊 第2輯 中國散文史: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08:300
  • 28.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4]
  • 29.    《今獻備遺·卷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4]
  • 30.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品題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4]
  • 31.    《荷牐叢談·卷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19]
  • 32.    《皇明經世文編·卷三百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5]
  • 33.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3]
  • 34.    《玉堂叢語·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1]
  • 35.    《劉練江先生集·卷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4]
  • 36.    《宋論·卷三·真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02]
  • 37.    《香祖筆記·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7]
  • 38.    明史演義:第四十四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3]
  • 39.    《皇明經世文編·卷五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27]
  • 40.    《名山藏·卷七十一》:世言楊公以故相再行邊,道洛陽,謁故少師劉健,健出揖曰:“君不能甘澹泊,為時所餌令,異日王上輕吾輩,自君始。”咄咄入第,使其子弟延款之,此自劉洛陽前輩風第。
  • 41.    《懷麓堂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4-16]
  • 42.    [美]富路特,房兆楹 原主編.明代名人傳 哥倫比亞大學 4: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04:1275-1279
  • 43.    李贄 著.焚書 續焚書:嶽麓書社,1990-08:368-369
  • 44.    《弇山堂別集·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4]
  • 45.    車吉心 主編.中國宰相全傳 第26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05:6662-6665
  • 46.    《宋論·卷五·英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1-14]
  • 47.    《中州人物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1-14]
  • 48.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未幾,帝疾大漸,召健等入乾清宮。帝力疾起坐,自敍即位始末甚詳,令近侍書之。已,執健手曰:“先生輩輔導良苦。東宮聰明,但年尚幼,好逸樂。先生輩常勸之讀書,輔為賢主。”健等欷歔,頓首受命而出。翌日帝崩。
  • 49.    《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李廣,孝宗時太監也。……十一年,廣勸帝建毓秀亭於萬歲山。亭成,幼公主殤,未幾,清寧宮災。日者言廣建亭犯歲忌,太皇太后恚曰:“今日李廣,明日李廣,果然禍及矣。”廣懼自殺。帝疑廣有異書,使使即其家索之,得賂籍以進,多文武大臣名,饋黃白米各千百石。帝驚曰:“廣食幾何,乃受米如許。”左右曰:“隱語耳,黃者金,白者銀也。”帝怒,下法司究治。諸交結廣者,走壽寧侯張鶴齡求解,乃寢勿治。廣初死時,司設監太監為請祠額葬祭,及是以大學士劉健等言,罷給祠額,猶賜祭。
  • 50.    懷麓堂集 4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4]
  • 51.    翟愛玲.明代名臣劉健生卒年考辨[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75-78.
  • 52.    《皇明文徵·卷七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19]
  • 53.    翟愛玲.明代名臣劉健生卒年及為官經歷考論.第十五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戚繼光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533-541.
  • 54.    《殿閣詞林記·巻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19]
  • 55.    《名山藏·卷七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19]
  • 56.    紀海龍.《明弘治正德時期首輔劉健研究》介評[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9(01):96.
  • 57.    翟愛玲.理學名臣劉健與“弘治中興”[J].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6(10):17-22.
  • 58.    劉俊虎.中興名臣,一代儒相——劉健生平事蹟述評[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21-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