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鏊

鎖定
王鏊[ào](1450年9月22日 [1]  -1524年4月14日 [2]  ),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其為震澤先生,漢族,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3] 明朝中期官員、文學家 [6] 
王鏊自幼隨父讀書,聰穎異常。他八歲能讀經史,十二歲能作詩。十六歲時,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為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明孝宗時歷侍講學士日講官吏部右侍郎等職。明武宗時任吏部左侍郎,與吏部尚書韓文等請武宗誅劉瑾等“八虎”,但事敗未成。旋即入閣,拜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次年,加少傅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王鏊在任上盡力保護受劉瑾迫害之人,並屢次勸諫劉瑾,終因無法挽救時局而辭官歸鄉。此後家居十六年,終不復出。嘉靖三年(1524年),王鏊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追贈太傅諡號“文恪”,世稱“王文恪”。 [6]  [27] 
王鏊博學有識鑑,經學通明,制行修謹,文章修潔。善書法,多藏書 [5]  。為弘治、正德間文體變革的先行者和楷模 [1]  。他黜浮崇古的文學觀和尚經術、去險詭的取士傾向,影響了一代文風。王守仁贊其為“完人” [4] 唐寅贈聯稱其“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王鏊著作頗豐,有《震澤編》《震澤集》《震澤長語》《震澤紀聞》《姑蘇志》等傳世。 [6] 
概述圖來源 [7] 
全    名
王鏊
別    名
王文恪
震澤先生
濟之
守溪、拙叟
諡    號
文恪
所處時代
明朝中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450年9月22日 [1] 
逝世日期
1524年4月14日 [2] 
主要成就
匡補時局,一變文風
主要作品
震澤編
震澤集
震澤長語
震澤紀聞
姑蘇志
最高官職
户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等→太傅(贈)

王鏊人物生平

王鏊早有才名

王鏊於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1450年9月22日 [1]  )在洞庭東山震澤鄉胥母界陸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舊第出生 [1]  ,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縣。王鏊自幼隨父讀書,聰穎異常,八歲能讀經史,十二歲能作詩 [1]  ,十六歲時隨父北上入京師,習業於國子監 [1]  寫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國子監諸生就爭相傳頌,侍郎葉盛、提學御史陳選感到驚奇,稱他為“天下士”。 [8] 
成化十年(1474年),王鏊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解元”。
成化十一年(1475年),在禮部會試又取得第一名“會元”,殿試一甲第三名,被授為翰林編修,一時盛名天下。 [9] 
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階文林郎。八月,上疏乞假還鄉。抵家三月後,母葉孺人逝世,王鏊便守制居家。 [1]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鏊仍守制在家,閉門讀書,遠避權貴 [1]  [10] 
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鏊還朝,復職翰林編修。 [1] 

王鏊規勸孝宗

弘治二年(1489年),王鏊參與編修《明憲宗實錄》。同年,升為侍講學士 [1] 
王鏊像 王鏊像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明憲宗實錄》修成,升任右春坊、右諭德侍講經筵官。 [1]  當時孝宗寵信宦官李廣,整日在李廣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覆勸諫,終使孝宗感動。日講完後,孝宗對李廣説:“講官指的是你們。”在選擇太子僚屬時,孝宗命他以原職兼任太子諭德,不久轉少詹事,因吏部尚書韓文薦,擢為吏部右侍郎 [1]  [11] 
弘治七年(1494年),進階奉直大夫、右春坊、右諭德。 [1] 
弘治八年(1495年)三月,改侍讀學士,充日講官 [1] 
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孝宗敕令修《大明會典》,由大學士徐溥任總裁,王鏊任副總裁。 [1] 
弘治十三年(1500年),進吏部右侍郎,仍兼日講官。 [1] 
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鏊父王琬去世,王鏊返鄉奔喪 [1]  [12] 
弘治十七年(1504年),撰《震澤集》成,同年八月,重修《姑蘇志》成。 [1] 

王鏊匡補時局

王鏊石刻像 王鏊石刻像 [13]
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王鏊被起用為吏部左侍郎,參與編修《明孝宗實錄》,任副總裁 [1]  。當時明武宗“好逸樂”,不問政事,太監劉瑾專權,吏治大壞。王鏊與吏部尚書韓文等人要求武宗誅劉瑾等“八虎”,但失敗未成。不久,劉瑾入司禮監,大學士劉健謝遷相繼離去,內閣只有李東陽一人。劉瑾想引焦芳入閣,但廷議只推薦王鏊。劉瑾迫於公論,命王鏊以原職兼學士,與焦芳一同入閣。一月後,升任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國史總裁、同知經筵事。 [1]  十二月,明景帝汪皇后去世,朝廷對以什麼規格舉行喪禮拿不定主意。王鏊説:“皇妃並非因罪被廢,應恢復原封號,按妃的規格安葬,按皇后的規格祭祀。”武宗便下令停朝,按皇后規格祭祀。 [14] 
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加少傅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仍任户部尚書。 [1]  [15] 
正德四年(1509年),明憲宗廢后吳氏(吳廢后)去世,劉瑾要按普通宮女的制度把她的遺體焚燒、草草安埋。王鏊認為不可,最終才得以妃禮下葬。 [16]  當時,尚寶卿崔璇等三人被迫害差點死去,王鏊對劉瑾説:“士可殺,不可辱。現在對崔璇侮辱並且又要殺之,我還有何臉面留在內閣。”李東陽也極力相救,崔璇等才得以免死遣送戍邊。劉瑾恨已致仕的韓文,一心要置他於死地,又想借故中傷劉健謝遷,王鏊與李東陽前後都極力相救,使劉瑾陰謀未得逞。有人在劉瑾面前誹謗楊一清,稱他築邊牆浪費軍需。王鏊爭辯道:“楊一清為國修邊,豈能以功為罪?”劉瑾對兵部尚書劉大夏發怒,將他逮至京城,要以激變罪名判其死刑。王鏊爭辯説:“岑猛不過是拖延沒去罷了,未叛變怎能説為激變?” [17] 

王鏊急流勇退

當時劉瑾權傾朝內外,王鏊起初開誠佈公的勸諫劉瑾,劉瑾有時接納。而焦芳專於阿諛奉承,劉瑾更為專橫,士大夫深受其害。王鏊無法挽救,就力求辭官返鄉。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他三次上疏請辭,才被批准。武宗賜他璽書、馬車,有關部門按舊例供應糧食、奴僕。 [1]  王鏊家居十六年,廷臣交相薦舉,終不肯復出。 [18-19] 

王鏊壽福康寧

王鏊像 王鏊像
正德五年(1510年),《明孝宗實錄》修成,王鏊因曾參與編修,獲賜白金五十兩。 [1] 
正德八年(1513年),王鏊撰成《震澤紀聞》。
正德十年(1515年),王鏊撰成《震澤長語》。 [1]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鏊撰成《震澤文集》。 [1]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王鏊與門下士祝允明等八人於怡老園之池亭飲宴,並賦詩唱和 [1]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派行人柯維熊慰問王鏊,並賜羊酒以示優眷。王鏊上疏致謝,並奏獻《講學篇》和《親政篇》,世宗優詔回報,特其一子為中書舍人 [1]  [20] 
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又命有關部門慰問王鏊。同年三月十一日(4月14日),王鏊於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五歲。世宗聞訊後,輟朝一日,賜麻布五十匹,賻米五十石,諭令九壇,詔命工部派人前往辦喪。 [1]  追贈太傅諡號文恪。 [1]  [21]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初一,葬於洞庭東山樑家山之原。 [1] 

王鏊主要影響

王鏊政治

  • 籌邊計熟
王鏊面對明自正統以來的邊患頻繁、國勢漸弱的現實,呈《上邊議八事》,提出自己的治邊八策(定廟算、重主將、嚴法令、恤邊民、廣召募、用間、分兵、出奇 [1]  ),而多被採納。對武宗的“嬖倖亂政,功罪不明,委任不專,法令不行,邊圉空虛”深感憂慮,並希望武宗“大奮幹剛”。 [22] 
  • 對抗權宦
明人繪《王鏊像冊頁》故宮博物院藏
明人繪《王鏊像冊頁》故宮博物院藏(4張)
面對武宗寵幸宦官、荒淫冶遊,特別是劉瑾等“八虎”的倒行逆施,王鏊與韓文等敢於發奸。但這件事終因“八虎”向武宗“乞命”而發生逆轉,結果是劉瑾掌司禮監,大學士劉健謝遷被迫致仕,劉、謝、韓等五十三人還被誣結黨,後韓文被逮下錦衣獄,劉、謝被削籍,其後又奪誥敕。而在這場鬥爭中,王鏊卻入閣,雖然正德四年四月,他又不得不致仕,卻得到了善終。嘉靖初,他在《謝存問疏》中曾説:“適值逆瑾盜政,播弄威福,臣力既不能沮抑,性又不善詭,隨不得已乞身而退。”他在《我生》一詩中寫道:“委順齊寵辱,冥懷無醜好。得之亦不驚,失之曾不懊。”由此可見,王鏊立朝,有執政才能,不乏正義感,但明哲自守的處世哲學依然很明顯。 [23] 
  • 深睹民苦
王鏊歸鄉後,目睹吳中重賦之苦,作《吳中賦税書與巡撫李司空》 [24]  ,精闢剖析了吳中重賦之形成、發展、現狀及對策,成為不朽的名作,為學者研究明代吳中重賦的權威依據。 [1] 

王鏊文學

  • 一變文風
王鏊畫像 王鏊畫像
王鏊博學善於識別人才,文章雅正,言談議論明晰流暢。晚年著《性善論》一篇,王守仁看後説:“王公的文章達到精深的境界,世上的人也很難達到。”他在弘治正德時期,以高第探花、台閣重臣的身份,對台閣、鄉邦文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弘治、正德間,文體變革的先行者和楷模。 [1]  他的黜浮崇古的文學觀和尚經術、去險詭的取士傾向,影響了一代文風。他承接了吳寬的老一批吳中交遊圈,又發展了新一批吳中及淮左文人,交遊較密切的如文徵明(文壁)、唐寅都穆蔡羽邵寶楊一清靳貴及“婁東三鳳”等。繼吳寬之後,他對吳中詩派,尤其是其中堅力量如“吳中四才子”等,產生了更為直接的影響。 [23]  [25] 
  • 文章大家
王鏊著作《震澤長語》 王鏊著作《震澤長語》
王鏊的文學觀點是復古的,但他顯得比較開通一些。一是在復古範圍上,他不專於唐,亦不專以宋,而是比較辯證地看待前代詩歌:“予嘗評古今詩,唐以格高,宋以學勝,至元乃出入二者之間,其實似宋,其韻似唐,而世變之,高下則不可強也。”二是在復古方法上,他主張“師其意,不師其詞”、“為文必師古,使人讀之不知所師,善師古者也……所謂師其意,不師其詞,此最為文之妙訣。” [23] 
他崇尚韓愈王安石的文章,認為韓文“變化不可端倪”,皇甫湜得其奇,李翱張籍得其正,而李翱又兼得其態,“合三子一之”才是完整的。因此,王鏊又強調,如要師其意,就需要博學,需要精思,需要領悟。朱彝尊説王鏊“以經義重,詩非所長。”今觀其集,古體詩中傑作不多,惟歌行體中偶有力作。但王鏊寫得最好的是七言近體。王鏊集中還有一組集中寫武宗荒淫逸遊的《十三絕句》,温雅之中深含諷刺,十分難得,朱彝尊極為欣賞,稱其“甚得諷諫之體。” [23] 
王鏊“時文工而古文亦工”,為一代文章大家。他黜浮崇古,湛深經術,所以其文章舂容醇厚、淵深博贍,頗有唐宋遺風。其“墓誌銘”類文章,寫人紀事,重視節操,聯繫時運,舂容有度,不華不飾,質樸典重,也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如為顧佐倪嶽趙寬沈周等人寫的墓誌銘等。見於他的“雜傳”中的一些經學、史學類的文章,則更顯示出他的湛深學識和純雅而明暢的文風。 [23] 

王鏊書法

王鏊有書名,書法清勁爽健,結字縱長嚴謹,得峭拔風神。不足處似清健有餘,沉穩不足,筆畫略見乾澀,此或與硬毫書有關耳。

王鏊藏書

王鏊書法 王鏊書法
王鏊家居時,“不治生產,惟看書著作為娛,旁無所好,興致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築“顏樂堂”“宜晚軒”,富藏書。與吳寬、唐寅、文徵明等藏書家互相唱和。曾自稱:家世藏書,分散於數處,以防散佚、水火之虞。清人姜紹書論他為明一代藏書家之一。藏書印有“濟之”“御題文學侍從”“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王濟之圖書”“大學士章”“三槐之裔大宗伯章”“震澤世家”等。刊刻圖書有《孫可之集》《古尚方》等。 [5] 

王鏊歷史評價

  • 王公者,當於古人中求之,今世鮮其匹也。 [1] 
  • 王公,真宰輔器也。 [1] 
  • 王公深造,世未能盡也。 [27] 
  • 世所謂完人,若震澤先生王公者,非邪?內裕倫常,無俯仰之憾;外際明良,極祿位聲光之顯。自為童子至於耆耋,自廟朝下逮閭巷至於偏隅,或師其文學,或慕其節行,或仰其德業;隨所見異其稱,莫或有瑕疵之者。所謂壽福康寧,攸好德而考終命,公殆無愧爾矣!無錫邵尚書國賢與公婿徐學士子容,皆文名冠一時,其稱公之文規模昌黎(韓愈),以及秦漢,純而不流於弱,奇而不涉於怪,雄偉俊潔,體裁截然,振起一代之衰,得法於《孟子》;論辯多古人未發;詩蕭散情逸,有王、岑(王昌齡岑參)風格;書法情勁自成,得晉、唐筆意;天下皆以為知言。陽明子曰:“王公所深造,世或未之能盡也,然而言之亦難矣。著其‘性善之説’,以微見其概,使後世之求公者以是觀之。” [4] 
王鏊便服像 王鏊便服像
唐寅: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
  • 好學專精,不為事奪。少工舉子文,既連捷魁選,文名一日傳天下,程文四出,士爭傳錄以為式。 [28] 
  • 議者謂公於經術為深,故粹然一出於正,晩益精詣,鑄詞發藻必先秦兩漢為法,在唐亦惟二三名家耳,宋以下若所不屑其見,諸論撰莫不典則雅馴,麗質兼備,至所得意,不知於古人何如也,惟公之學,本欲見之行事,屬以記載為職,周旋於文詞翰墨之間者三十年,未嘗有兵民錢穀之寄時,或因事一見,而其高才卓識亦自有不可得而揜者治末,火蒒寇邊,上備邊八議,正德初,論時政四事,(闕)去國不果上,今上登極,復進《講學》《親政》二篇,其他所著,如國猷、如食貨、如儗辠言,如教太子,皆卓然經世遠圖,惜乎不究厥用,晩雖邂逅一奮,而適丁時艱,正言危行,幾以身殉葢,方救過之不暇,又奚能有為哉?及今聖天子圖治方切,求賢如不及,而公則既老而逝矣,嗚呼,豈天不欲斯道之行邪抑人事之罪耶?方正德之初,故老相繼去國,天下事未有所付,而公又以正去,於已則得矣,其如天下何?故有隱忍以就功名者,君子與之然,自今日觀之,果孰多少哉,嗚呼,人臣之義要當出於正也。 [28] 
邵寶:濟之詩蕭散清逸,有王、岑風致。 [29] 
屠隆:商文毅輅、彭文憲時、劉文靖健、謝文正遷、楊文懿守陳、王文恪鏊、吳文定寬風骨峻,整德器淵,涵才不露,鋒穎功不計歲月,外示凝然,中懷凜然。招之不來,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風焉。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30] 
王世貞:孝廟時,最多名臣……侍從則楊文懿公守陳、吳文定公寬、王文恪公鏊。 [31] 
何喬遠:王鏊、劉忠皆賢相也,鏊通雅不失其正,忠稜稜嶽嶽有不可搖撼之象,《傳》曰:“不有君子,其何能國乎?” [32] 
谷應泰:當是時,冰鑑則有王恕彭韶;練達則有馬文升劉大夏;老成則有劉健謝遷;文章則有王鏊、丘濬;刑憲則有閔珪戴珊 [33] 
  • 詩不專法唐,於北宋似梅聖俞(梅堯臣),於南宋似範致能(范成大),峭直疏放,於先正格律之外,自成一家。 [34] 
  • 文章以修潔為工,規摹韓、王(韓愈、王安石),頗有矩法。
  • 正德改元,逆瑾竊柄,洛陽、姚江相繼去國,惟茶陵獨留;猶幸引用正人王文恪、楊文忠、梁文康、楊文襄,或參帷幄,或任戎行,雖穆滿之駿日馳,而兇璫伏法,宸濠置鐇就擒,黃扉運籌之力也。 [35] 
  • 夫以劉伯温之瑰奇、宋景濂之温醇、解大紳之豪爽、曾子棨之英邁、高季迪啓之超脱、李賓之東陽之浩瀚、王守溪鏊之簡嚴、王敬夫九思之高邁、崔仲鳧銑之修潔、吳匏庵寬之純粹、丘仲深浚之博雅、程篁墩敏政之典核、楊用修慎之奧衍、王槐野維楨之簡練、康德涵海之雄駿、廖鳴吾道南之富有,此權自在,要之化境尚隔一間耳。 [35] 
王夫之劉瑾一導淫之小豎耳,非有熒惑宮闈、動搖神器之危機也。韓文倡之,李夢陽成之,九卿隨聲而和之,劉、謝居中而應之;李東陽、王鏊俯仰其閒,亦非素結瑾以徼榮者;而參差互持,竟以空朝廷而長宵人之氣。 [36] 
張廷玉:王鏊、劉忠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誠明去就之節,烏能委蛇俯仰以為容悦哉。 [27] 
石藴玉:籌邊計熟,立朝行危。急流勇退,弗事委蛇。
陳田:文恪以文章名一世,集中七言律絕格調風致,竟而不凡。 [37] 

王鏊軼事典故

王鏊不附顯貴

壽寧侯張巒曾與王鏊有姻親關係,等到張巒顯貴後,王鏊便與他斷絕來往。張巒年中派人慰勞饋贈,都被王鏊趕走。有人認為王鏊不對,他説:“當初萬安攀附萬貴妃,我曾以之為恥,難道現在能去依從壽寧侯(張巒)嗎?” [38-39] 

王鏊鍾情山水

王鏊對宜興的風景名勝饒有興趣,尤其對善卷靈蹟推崇備至,曾為善卷洞賦詩、撰序,著《善卷洞》《善權寺古今錄序》。他同宜興人亦交往甚密,感情十分融洽。官員邵賢自山東提學副憲告老還鄉後,在周孝侯祠崇邱建造了“東邱娛晚堂”,作為宴飲和欣賞良辰美景諸老聚會的地方。多位老人或登邱、或弔古、或棋奕、或垂釣、或吟詠,各得其所,百無禁忌。正德三年,王鏊來宜興,在此會見了宜興掛冠而老者十二人。分別為前九江推官萬盛、黃州府經何釗、平樂知府李廷芝、湖廣佈政司參議翁信封、翰林學士吳經、工部侍郎沈暉、宜春知縣楊琛、通政王玉、福建布政司李雲、山東按察司副使邵賢、歸州知州胡璉、撫州知府胡孝。王鏊興致勃勃地撰寫了《東丘娛晚記》碑文。該碑現保存在周王廟內。
明·唐寅《王公出山圖》故宮博物院藏 明·唐寅《王公出山圖》故宮博物院藏

王鏊天下窮閣老

王鏊居官清廉,全無積蓄,被人稱為“天下窮閣老”。唐寅深知其為人,贈他一副楹聯。上聯為“海內文章第一”,下聯是“朝中宰相無雙”。 [1] 

王鏊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王彥祥
字伯英,元末經商於淮西,後贈一品職。
祖父
王逵
字惟道,寬厚好學。曾為明初糧長,頗有盛名。後贈一品職。
父親
王琬
字朝用,號靜樂。官至光化知縣。後加封中憲大夫、詹事府少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
母親
葉氏
孺人,後贈恭人
正妻
吳氏
生一女王儀。
張氏
生子王延喆。
李氏
生二女。
胡宜人
生二子(王延素、王延陵)、二女。
側室
萬氏
生子王延昭。
長子
王延喆
字子貞,因恩蔭大理寺右寺副。
次子
王延素
字子永,官至南京中軍都督府都事
三子
王延陵
郡學生。
四子
王延昭
長女
——
嫁徐縉。
次女
——
嫁都事朱希召。
三女
——
生員卲鑾。
四女
——
嫁中書舍人靳仁。
五女
——
嫁生員嚴濡。
長孫
王有壬
字克長,號文峯,官至太常寺少卿,掌尚寶司事。
重孫
王禹聲
字遵考,號聞溪,歷官湖廣承天府知府。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1]  [4]  [40]  [27-28] 

王鏊主要作品

王鏊半身像 王鏊半身像 [26]
王鏊著述頗豐,著有《震澤編》《震澤集》《震澤長語》《震澤紀聞》《姑蘇志》等。《皇明經世文編》輯有《王文恪公文集》。 [24]  王鏊還曾參與編修《明憲宗實錄》《明孝宗實錄》,任《孝宗實錄》副總裁。並與徐溥等共修《大明會典》,任副總裁。 [1]  其所撰《姑蘇志》共六十卷,分沿革、疆域、山水、風俗、户口、城池、寺觀、古蹟、紀事、雜事等,共三十一門。該志採用綱目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該志“繁簡得中,考核精當”。 [1] 

王鏊後世紀念

王鏊墓葬

王鏊去世後,歸葬故里蘇州府吳縣東山鎮陸巷梁家山麓,邵實、皇甫汸撰寫墓誌銘。墓背山面湖,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墓前原有翁仲、石獸、牌坊與碑亭,亭內有明世宗御祭碑刻。 [42] 

王鏊祠堂

主詞條:王鏊祠
王鏊祠 王鏊祠
王鏊祠原名王文恪公祠,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景德路274號,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祠堂為其子中書舍人王延哲於嘉靖十一年(1532年)奏建,其地本景德寺廢基。歷經清康熙、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多次修繕。
建築坐北朝南,分頭門、過廳、享堂三進,彼此以庭院過渡,兩側連以廊廡,佔地約1000平方米。頭門面闊五間,進深五界,硬山頂,明間立砷石,設抱框,置金剛腿,做斷砌門,額枋挑門簪一對。過廳面闊五間,進深七界,硬山頂,明間前後設長窗,次間及稍間砌半牆,置短窗。礎石均為青石素覆盆式,明間和次間廊柱、金柱、脊柱皆承以木。
享堂面闊三間15.02米,進深11界13.84米,高7.66米,硬山造。前設軒廊,檐枋下飾掛落,次間和梢間檐柱間安欄杆,廊東西兩端粉牆闢磚細貢式門洞。前廊柱間裝落地長窗,明間八扇,次間各六扇。各柱均承以覆盆式連磉青石礎,明間金柱又於礎上加置合盆式石。石礎雕飾不統一,有纏枝花卉、蓮荷嬰戲、萱草雙鶴、牡丹蓮荷嬰戲等,雕飾工細。樑架扁作。廊枋上置鬥三升隔架科承。脊桁坐鬥,綴山霧雲,飾抱梁雲,雕刻精細。後檐柱間,明間設長窗八扇,次間砌半牆,各置短窗六扇。
王鏊祠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築,頭門雖已改為清式,過廳和享堂仍為明代遺構。1980年曾全面整修,現為蘇繡藝術博物館址。 [41] 

王鏊故居

惠和堂王鏊故居 惠和堂王鏊故居
王鏊故居惠和堂在東山鎮陸巷古村,宅前原有登俊、解元、會元、探花、閣老等牌坊,解元、會元、探花牌坊現已修復。蘇州學士街“怡老園後樓”“嘉壽堂陸宅”(均為市控保建築)前身都是王鏊故居,學士街因他而得名;景德路黃鸝坊橋東原有王文恪公祠(現為蘇州刺繡博物館)。 [42] 

王鏊史料索引

文壁《太傅王文恪公傳》 [28] 
王守仁《太傅王文恪公傳》 [4] 
邵寶《文恪王公墓誌銘》
明官修《明實錄》孝宗、武宗、世宗朝部分
何喬遠《名山藏·卷六十九》
張廷玉《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 [27] 
參考資料
  • 1.    張海瀛·《王鏊年譜》
  • 2.    王守仁·《太傅王文恪公鏊傳》:時嘉靖三年三月十一日,壽七十五矣,贈太傅,諡文恪,祭葬有加禮。
  • 3.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王鏊,字濟之,吳人。
  • 4.    王陽明 著.王陽明全集 第8卷 全譯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06:1410
  • 5.    李嘉球 著.蘇州狀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02:264-265
  • 6.    王鏊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0-04]
  • 7.    柯繼承.江蘇省十三五重點圖書 大明蘇州 仇英《清明上河圖》中的社會風情:古吳軒出版社,2018-05:82
  • 8.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父琬,光化知縣。鏊年十六,隨父讀書,國子監諸生爭傳誦其文。侍郎葉盛、提學御史陳選奇之,稱為天下士。
  • 9.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成化十年鄉試,明年會試,俱第一。廷試第三,授編修。
  • 10.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杜門讀書,避遠權勢。
  • 11.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弘治初,遷侍講學士,充講官。中貴李廣導帝遊西苑,鏊講文王不敢盤於遊田,反覆規切,帝為動容。講罷,謂廣曰:“講官指若曹耳。...東宮出閣,大臣請選正人為宮僚,鏊以本官兼諭德。尋轉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
  • 12.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尋以父憂歸。
  • 13.    王鏊蘇州石刻像刻於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繼堯繪,石藴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 14.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正德元年四月起左侍郎,與韓文諸大臣請誅劉瑾等“八黨”。俄瑾入司禮,大學士劉健、謝遷相繼去,內閣止李東陽一人。瑾欲引焦芳,廷議獨推鏊。瑾迫公論,命以本官兼學士與芳同入內閣。逾月,進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景帝汪後薨,疑其禮。鏊曰:“妃廢不以罪,宜復故號,葬以妃,祭以後。”乃命輟朝,致祭如制。
  • 1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明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 16.    《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列傳第一·后妃一》:正德四年薨。劉瑾欲焚之。大學士王鏊持不可,乃以妃禮葬。
  • 17.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憲宗廢后吳氏之喪,瑾議欲焚之以滅跡,曰“不可以成服”。鏊曰:“服可以不成,葬不可薄也。”從之。尚寶卿崔璿等三人荷校幾死。鏊謂瑾曰:“士可殺,不可辱。今辱且殺之,吾尚何顏居此。”李東陽亦力救,璿等得遣戍。瑾銜尚書韓文,必欲殺之,又欲以他事中健、遷,鏊前後力救得免。或惡楊一清於瑾,謂築邊牆糜費。鏊爭曰:“一清為國修邊,安得以功為罪。”瑾怒劉大夏,逮至京,欲坐以激變罪死。鏊爭曰:“岑猛但遷延不行耳,未叛何名激變?”
  • 18.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時中外大權悉歸瑾,鏊初開誠與言,間聽納。而芳專媕阿,瑾橫彌甚,禍流縉神。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疏三上,許之。賜璽書、乘傳、有司給廩隸,鹹如故事。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薦不起。
  • 19.    文壁·《太傅王文恪公傳》:於是公閒居十有六年,年七十有五矣。
  • 20.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世宗即位,遣行人存問。鏊疏謝,因上講學、親政二篇。帝優詔報聞,官一子中書舍人。
  • 21.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嘉靖三年復詔有司存問。未幾卒,年七十五。贈太傅,諡文恪。
  • 22.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嘗奏陳邊計,略言:“昨火篩入寇大同,陛下宵旰不寧,而緣邊諸將皆嬰城守,無一人敢當其鋒者,此臣所不解也。臣竊謂今日火篩、小王子不足畏,而嬖倖亂政,功罪不明,委任不專,法令不行,邊圉空虛,深可畏也。比年邊將失律,往往令戴罪殺賊。副總兵姚信擁兵不進,亦得逃罪。此人心所以日懈,士氣所以不振也。望陛下大奮乾剛,時召大臣,諮詢邊將勇怯。有罪必罰,有功必賞,專主將之權。起致仕尚書秦紘為總制,節制諸邊,提督右都御史史琳坐鎮京營,遙為聲援。厚恤沿邊死事之家,招募邊方驍勇之士,用間以攜其部曲。分兵掩擊,出奇制勝,寇必不敢長驅深入。”從之。
  • 23.    鬱步升,上海師範大學,《明代揚州府作家研究》
  • 24.    《皇明經世文編·卷一百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3-07]
  • 2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鏊博學有識鑑,文章爾雅,議論明暢。晚著《性善論》一篇,王守仁見之曰:“王公深造,世未能盡也。”少善制舉義,後數典鄉試,程文魁一代。取士尚經術,險詭者一切屏去。弘、正間,文體為一變。
  • 26.    王鏊半身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 27.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08]
  • 28.    《甫田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0-05]
  • 29.    明·邵寶·《容春堂續集·卷十六·文恪王公墓誌銘》
  • 30.    《古今圖書集成》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3-07]
  • 31.    明·王世貞·《弇州續稿·卷八十七》
  • 32.    《名山藏·卷六十九》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3-07]
  • 33.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3-07]
  • 34.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丙集》
  • 35.    清·林時對·《荷牐叢談·卷二》
  • 36.    《宋論·卷五·英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3-07]
  • 37.    清·陳田·《明詩紀事·丙籤·卷七》
  • 38.    《玉堂叢語·卷五·方正》:王文恪與壽寧侯有連,絕不與通,歲時問遺,輒斥去。或以為過,公曰:“昔萬循吉攀附昭德,吾嘗恥之,乃今自附壽寧耶?”
  • 39.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壽寧侯張巒故與鏊有連,及巒貴,鏊絕不與通。
  • 40.    劉俊偉.王鏊年譜.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282
  • 41.    王鏊祠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3-14]
  • 42.    李嘉球 著.姑蘇宰相: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09:1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