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續藏書

鎖定
《續藏書》是李贄撰寫的歷史人物傳記,表現出了對下層民眾與達官貴人一視同仁的平等態度。
作品名稱
續藏書
作    者
李贄
創作年代
明代
文學體裁
傳記

續藏書作品介紹

《續藏書》繼續發揚了李贄“不以孔子是非為是非”的理性覺醒。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把孔子學説神話化為萬古不變的教條,更把宋明道學家的四書五經註釋尊奉為“行賞罰”的“定本”,只准信仰,不準懷疑。而李贄卻以自己的見解來評定歷史人物,從而對孔子學説提出了質疑。孔子説:“夫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此常理也。”李贄則説:“然世間固有謀其政而不在其位,則常理所未有,從古之所未有,而於靜誠陳公僅見矣。”陳靜誠為皇上出謀劃策,深得皇上恩寵,但他三番五次辭官不做,被王贊為“有志節者不以功名關懷”。

續藏書作者生平

李贄(1527~1602)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温陵居士。李贄一生曾用過的名號眾多,還有篤吾、百泉居士、宏父、思齋、龍湖叟、禿翁等。 李贄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創始人是中國明代學者王艮,屬陽明學派的分支,被稱為“左派王學”。李贄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續藏書書目分類

書中人物分成兩大類:功臣和名臣。其下又分門別類:
功臣有開國功臣、靖難功臣;
名臣有開國名臣、遜國名臣、靖難名臣、內閣輔臣、勳封名臣、經濟名臣、清正名臣、理學名臣、忠節名臣、孝義名臣、文學名臣、郡縣名臣等十六類。

續藏書內容簡介

《續藏書》書中不僅輯錄了王侯將相的事蹟,還有學士庶人、方外緇黃、庸僕妾妓等。對王侯將相併不一味褒揚,對下層民眾則有讚美之意。卷七《遜國名醫》和卷二十五《孝義名臣》卷中則收錄了典史、舉人、衞卒、戍族、和尚、傭人、補鍋匠、樵夫、義倡、義僕等人物。在卷七《山西清遠戍卒》末評中,李贄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讚賞之意“:此衞卒見識,勝於方正學(方孝孺)十倍”。在卷二《開國名臣·李公》末評中,他評議漢高祖“百戰以取天下,年年遠征,乃令■侯獨守關中。數千裏給餉增兵不絕,厥功大矣。且日夜惶惶,恐一言不合,一舉措不慎,卒無以當上心,保首領,最後■■為民請上林空地。片語稍拂上意,然亦有何罪?而遂至械擊,略不念故人勳舊之情也。誰謂漢祖寬仁大度者哉?”李贄的褒和貶,體現了“庶人可言貴,侯王可言賤”的平等。
《續藏書》在對人物秉權衡,破拘束,顯微闡幽,標新領異方面與《藏書》大致相同,但唯一不同的是:揚善不刺惡,“獨存其美者”。對此楊維禎説:“予謂退可以修身而畜德,則進可以尊主而庇民,謀王斷國之大端,班班具在。”李贄把明太祖和漢祖比較,認為明祖更稱得上寬仁大度。因為他不像漢祖那樣“君逸臣勞”,而是勤勞勤政,“不敢自暇逸”。(卷二《開國名臣·李公》)但李贄也指出太祖能識人,但不會用人,且刑罰苛酷。在《靖難名臣·方孝孺》篇裏指出,太祖能賞識方孝孺,“太祖豈但具有天眼,蓋有法眼矣。”然而,太祖之時沒有用孝孺,留之於建文,便使一個“好良臣遂成一忠臣求死耳”,實在可悲啊。
李贄指出“才者材也。材於春夏則長養,材於霜雪則摧殘。人但知摧殘之易,而不知長養之亦易也”。他批評太祖“以神武定天下,非不時時招賢納士,而一不當則斥,一得罪則誅,蓋霜雪之用多,而摧殘之意亦甚不少。”等到建文“專一煦以陽春”,孝孺“是以四年之內,成仗義死節之臣耳。”不過,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僅靠盡忠死節之人是不行的,“然在建文但可謂能長養死難之人材,而不可謂能長養輔弼之人材也。使建文果能長養輔弼之人材,則何難可死乎?我成祖又安能成一統之大業乎?”
對“忠”這種觀念,李贄有獨到的看法。卷七《遜國名臣·程公·高公》篇裏,記載了編修程公和御史高公不同的效忠法。程公在“靖難”後,對建文帝説“天數已定,唯有出走免難耳”,並找來僧人為帝落髮,喬裝出逃。程公伴隨建文左右,每當遇險時,就以智術使其脱險。一直跟隨了數十年。而高公在“靖難”後,穿着喪服,大哭着去見燕王,出言不遜,觸怒皇帝,於是全家抄斬,沒收家產,親戚全部發戍邊疆。最慘的是他的祖墳被挖開,祖先的骨骸被混在犬、馬骨頭中一起焚燒揚飛。對此,李贄評價説,高公以死為貴,程公以智免為貴,兩種忠好像不同。其實,高公死忠是忠,程公跟隨皇帝逃難幾十年,忘家忘親忘身之忠也是忠,而程公之忠才是“人臣之大忠也”。李贄的看法“是何心之最忠?慮之最遠,所全最大也。”
李贄還闡述了對“孝”的看法,認為“若欲盡孝,自不宜出仕。既出仕,籍君養親,又持終喪之説以買名,皆無廉恥之甚者。苟在朝不受奉,不與慶賀,不穿吉服,日間入公門理政事,早晚焚香苦臨,何曾失了孝道?況忠以事君,敬以禮國,委身以報應,忘私忘家又忘身,正孝之大者。”盡孝不在形式,“而必以區區廬墓哭泣,乃為孝邪?”李贄也推崇“忠”、“孝”,二者之間取捨,盡忠乃至孝;而忠與不忠,不在追求死忠的名節,如果苟活之,能為所忠之人或事謀取更大利益才是真正的忠。

續藏書真假續藏書

李贄死後,遺書盛行,真偽摻雜。焦弱侯收集他的遺篇,由南京王維儼印行,得《續藏書》。初刻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續藏書》六十七卷沒有《世紀》,只有《列傳》,載錄了自明興至萬曆年間四百多個人物,都是當代之人。李維楨在序中説:“先生出入三朝,勤學好問,博古通今,所師友正人君子,故其甄別去取,若奇而亡,若嚴而恕,若疏而覆,若樸而藻,可謂良史。”

續藏書評價

《續藏書》因為是寫當代人、事,難以縱橫議論,措辭較委婉,且多益美之辭,與《藏書》有明顯差別。
《續藏書》與《藏書》等同時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