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溥

(明朝中期名臣、內閣首輔)

鎖定
徐溥(1428年8月31日—1499年10月15日),字時用,號謙齋,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宜城街道溪隱村)人,祖籍南直隸鳳陽府臨淮縣(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明朝中期名臣、內閣首輔 [1] 
景泰五年(1454年),徐溥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成化年間,歷官左庶子、太常卿兼學士、禮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職。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預機務。弘治五年(1492年),繼劉吉為首輔,屢加少傅、太子太傅,進華蓋殿大學士。與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同心輔政,多所匡正,愛護人才。弘治十一年(1498年),以眼疾乞歸。弘治十二年(1499年),徐溥去世,終年七十二歲,特贈太師、特進、左柱國,賜諡號“文靖”。 [1] 
徐溥性情凝重,做事講究原則,為人寬宏大度,體恤下情,時稱“有古大臣風”。他深得人心,屬下官吏有過失,每每為其遮掩,從而不少人都無形中受到他的恩惠,也保護了不少正直之士,他“鎮以安靜,務守成法”的為政之道使弘治年間的政治較為開明。 [76] 
全    名
徐溥
別    名
徐閣老
時用
謙齋
諡    號
文靖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宜城街道溪隱村)
出生日期
1428年8月31日
逝世日期
1499年10月15日
前    任
劉吉
繼    任
劉健
主要成就
輔佐明孝宗開創“弘治中興”
主要作品
《謙齋文錄》
最高官職
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
追    贈
太師、特進、左柱國
祖    籍
南直隸鳳陽府臨淮縣(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

徐溥人物生平

徐溥求學科舉

徐溥像 徐溥像
宣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428年8月31日),徐溥出生於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洑溪老宅(今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宜城街道溪隱村)。 [1] 
宣德十年(1435年),徐溥入私塾讀書。 [1] 
景泰元年(1450年),徐溥參加應天鄉試,落榜而歸,志在科舉的他並沒有灰心氣餒,而是學習更加刻苦用功 [1] 

徐溥入仕翰林

徐溥用過的硯台 徐溥用過的硯台
景泰五年(1454年),徐溥以榜眼的成績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1]  [3]  [21] 
天順元年(1457年),徐溥任編修兼司經局校書,侍東宮講讀。 [1]  [22] 
天順四年(1460年),徐溥擔任會試同考官。 [1] 
天順八年二月十七日(1464年3月24日),升徐溥為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講。 [1]  [4]  [55]  [23]  六月十五日(7月19日),禮部尚書姚夔等進經筵儀注,奏請開經筵,徐溥被憲宗選為經筵官 [56] 
成化元年(1465年),徐溥參與纂修《明英宗實錄》。 [1]  [23] 
成化三年八月二十四日(1467年9月22日),《明英宗實錄》完成,明憲宗賜徐溥白金十兩、文綺一表裏。 [57]  同年,兼管武職誥。 [1]  [23] 
成化五年二月二十日(1469年3月3日),徐溥請求返鄉探望父母,明憲宗同意。 [58] 
成化七年八月七日(1471年8月22日),徐溥之父徐琳去世,徐溥回鄉守孝,明憲宗以徐溥侍東宮講讀的時間長,特賜葬其父徐琳。 [59] 
成化十年十月二十一日(1474年11月30日),守孝期滿,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講學士。 [4]  [24]  [60] 
成化十一年二月六日(1475年3月12日),徐溥和彭華被任命為會試考試官,主持科舉。 [61] 
成化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1477年9月3日),徐溥之母何氏去世,徐溥回鄉守孝。 [62] 

徐溥轉任六部

成化十五年(1479年),拜禮部右侍郎。 [1]  [5] 
成化十六年十月九日(1480年11月10日),升任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學士。 [63] 
成化十七年二月七日(1481年3月6日),徐溥和王獻被任命為會試考試官,主持科舉,並賜宴席於禮部供考生食用。 [64]  二月二十五日(3月24日),徐溥選取了考卷中平通者三百卷、文理頗通者五十卷,明憲宗命徐溥從中錄取三百人蔘加殿試。 [65]  二月二十六日(3月25日),轉升禮部左侍郎。 [1]  [5]  [24]  [66]  三月六日(4月4日),明憲宗命徐溥繼續擔任太子的講官。 [67] 
成化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1483年3月31日),太監楊信上奏盧溝橋竣工,禮部和太常寺用錯誤的方式去祭祀,周洪謨和徐溥自我彈劾,並彈劾司員外郎王傅等人。 [68]  九月十九日(10月20日),明憲宗命徐溥以禮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 [1]  [24]  [69] 
成化二十年六月十一日(1483年7月3日),徐溥乞求讓長子徐元概入國子監,明憲宗以徐溥侍奉太子的舊勞,特任命徐元概為中書舍人。 [70]  九月七日(9月26日),山西等地大旱,明憲宗命徐溥和耿裕前往災區,祭告西嶽、西鎮、西海並中鎮、大河之神。 [71] 
成化二十二年八月十四日(1486年9月11日),杜明、李隆彈劾徐溥等禮部官員。 [72]  十月十九日(11月14日),轉任吏部左侍郎,掌管大理寺。 [73] 
成化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487年6月17日),因禮部有公文沒蓋章,徐溥被停俸一個月。 [74]  九月十七日(10月3日),徐溥請求致仕,明孝宗不允許。 [35] 

徐溥入閣輔政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十七月(1487年11月12日),明孝宗命令徐溥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預機務。 [36]  十一月一日(11月15日),徐溥推辭入閣的敕令,請求致仕,明孝宗不允許。 [38]  十一月二十日(12月4日),升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1]  [6]  [25]  [39]  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5日),徐溥與劉吉、劉健推辭任命,明孝宗不允許。 [40] 
弘治元年閏正月三日(1488年2月15日),徐溥與劉吉、劉健同時被任命為《明憲宗實錄》總裁官,參與實錄的修撰。 [42]  二月十三日(3月25日),明孝宗祭拜先農,命令徐溥與周壽陳桓等人行“五推”“九推”禮,賜農夫三十人。 [43]  二月二十七日(4月8日),與章懋、劉吉、劉健同知經筵事。 [44]  三月十三日(4月24日),與劉吉、程敏政等人每日為君主講授經史。 [45]  六月十二日(7月20日),方向、李鼎等人彈劾徐溥“巧圖升進”,孝宗袒護。 [46]  七月十三日(8月19日),曹璘以徐溥“年老無為”請求罷免徐溥。 [48] 
弘治二年八月二日(1489年8月27日),明孝宗派遣徐溥到曲阜祭孔子。 [49] 
弘治三年三月十五日(1490年4月4日),明孝宗命徐溥與劉吉、王恕等人擔任殿試讀卷官,對考生試卷進行閲卷。 [50] 
弘治四年七月二十日(1491年8月24日),皇子朱祐榰朱祐梈朱祐橓朱祐樞朱祐楷行冠禮,明孝宗命徐溥與張懋朱永等人前去宣祝。 [51]  八月十五日(9月18日),明孝宗冊封朱祐榰為壽王,朱祐梈為汝王,朱祐橓為涇王,朱祐樞為榮王,朱祐楷為申王,命徐溥與張懋、朱永等人擔任副使持節,前去冊封。 [52]  八月二十三日(9月26日),《明憲宗實錄》完成,明孝宗賜徐溥白金八十兩、文綺四表裏、羅衣一襲、鞍馬一副。 [53]  八月二十四日(9月27日),以修實錄功加太子太傅兼户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1]  [26]  [54] 

徐溥擔任首輔

弘治五年(1492年),劉吉被罷免官職,徐溥任首輔,累次加封為少傅、太子太傅。劉吉治政狂妄兇暴,徐溥接替劉吉以後,以安定平靜為宗旨,務守成規,與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同心協力輔助治理朝政,每當遇到不可行的事,總是一起商議。欽天監中被革職的監正李華為昌國公張巒選擇墓地,宮中降旨恢復他的官職。徐溥等上言道:“陛下登基以來,未曾有過宮中降旨事,恐怕權貴親倖之門一開,不良之徒無所顧忌,臣等不敢接受這一詔令。” [75] 
弘治七年(1494年),升為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階光祿大夫勳柱國。 [1]  [27] 
弘治八年(1495年),太皇太后召崇王進宮朝見,徐溥等與尚書倪嶽進行勸諫,明孝宗親自勸説太皇太后,此事才得以停止。占城奏報安南入境侵犯騷擾,孝宗準備派大臣前往調解,徐溥等説:“外國之間發生侵略現象,有關部門發道檄文告誡就行了,不需派遣使臣。萬一安南不聽使臣命令,則有損國威,再去興師問罪,後患越來越大。”就未派遣大臣。 [13]  十二月,孝宗下詔要撰三清樂章。徐溥等説:“天,至高無上,沒有誰能匹配。漢代祭祀五帝,儒者尚且認為不對。況且三清是道家荒謬之説。一天之上,豈得有三大帝。並且以周代柱下史李耳充其中一帝,將人鬼列為天神,荒誕至極。郊祀樂章都是太祖親自創作,現在以寫作的時俗詞曲祭祀神明,褻瀆更甚。臣等熟讀儒家書籍,對邪説俚曲向來不在意,不敢用旁門左道侍奉陛下。國家設置文淵閣,命令學士在此任職,的確是想讓學士為國家謀劃政事,講經論史,培養治政的根本,糾正過失,並非要其阿諛奉承,唯命是從。現在御前講席早已停止,講官入侍講讀很久沒有進行,異端邪説乘隙而入。這些都是因為臣等侍奉不當,不能夠啓發陛下之心,保持陛下初登位時治政的良好勢頭。我們萬分憂心與慚愧,無地自容。數月以來,對宮中降旨中處理政事不當的,我們將其封還宮中,並再三向皇上奏明我們的看法。希望陛下曲身聽從,使臣等竭盡拙笨之力稍稍有所幫助,不僅僅只指樂章一事。”奏章呈送孝宗,孝宗很讚賞,接納了他們的勸諫。 [14] 
弘治八年(1495年)後,孝宗上朝時間漸晚,徐溥等屢次上言勸諫。宦官李廣借煉丹、設齋壇得到皇帝寵幸。弘治十年(1497年)二月,徐溥等上疏深切地論述説:“舊制,內殿每日兩次奏事,事項多的可以隨時上奏,皇帝又常常召見儒臣,諮詢政事。現在奏事每天只有一次,除上朝之外,再見不到陛下。奏章、奏議與批答不準時斷決,有的滯留好幾個月,有的竟然不施行。事情大多堆集在一起,妨礙政體。御前講席每年只開幾天,疏遠正直人士,邪説得以流行。近來聽説有借齋壇煉丹之説得到重用的。宋徽宗崇尚道教,科條儀式符最盛行,以致顛沛流離於道路。金石之藥,性能多是酷烈的。唐憲宗相信柳泌以致殞命,此禍可作借鑑。現在龍虎山的上清宮、神樂觀、祖師殿以及內府番經廠都被焚燬,它們如有神靈,為什麼連自身也保不住?上天討厭這些污穢行為,已是很明白的了。陛下如果親近儒臣,懂得正道,施行仁政,那麼福兆祥瑞,以及許多值得慶賀的好事就會不招自來,何須藉助妖妄之説呢?自古以來奸人要蠱惑君王動心,必定先説太平無事。唐朝大臣李絳曾説過:‘憂心於事行之前,可以免除擔憂。事情幹完了再擔憂,於事無益。’現在太平日子很長,沉溺於安逸。就目前來看,雖然好像無事,然而工役頻繁興起,苛捐雜税百出,人馬疲憊不堪,民間窮困,人民愁苦的嘆息聲影響着上天的和順之氣以致造成火星失去常規,太陽無光,天鳴地震,草木成為妖孽,四方奏報這些情況的幾乎每月都有,將來的後患灼然使人擔憂。陛下高居深宮,言官都害怕引禍上身緘口沉默。臣等假如再不説,誰又肯為陛下説。”孝宗被徐溥的話所感動。 [15] 
三月二十七日(4月29日),孝宗在文華殿召見徐溥以及劉健、李東陽、謝遷,把各部門的奏疏交給他們説:“與先生輩商議。”徐溥等起草詔令呈上,孝宗就手批改。事端多的,劉健請求拿出去詳細閲讀,孝宗説:“何不就此地面議。”事完之後,賜徐溥等飲茶方退。自從成化年間,憲宗召彭時商輅對答以後,至此時才開始再次出現,舉朝誇耀為盛事。然而在徐溥整個任職期間,也只有這麼一次受到皇帝召見。 [16] 

徐溥晚年生涯

弘治十一年二月三十日(1498年3月22日),皇太子將要出閣,徐溥升為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 [32]  三月一日(3月23日),徐溥參加皇太子出閣儀式。 [33] 
七月二十一日(8月8日),徐溥上辭呈請求致仕,明孝宗説:“卿因為生病而上辭呈,但已有旨盡力留下,如果尚未痊癒,應當善加調理,來擔任重託,所辭不允許。” [34]  二十九日(8月16日),徐溥再次上辭呈,明孝宗允許徐溥致仕還鄉,並賜敕給驛遣官護送還鄉,命户部每月供給五石大米,並調撥八名工人供徐溥使用,任命其一子為中書舍人 [1]  [17]  [28]  [31] 
弘治十二年九月十一日(1499年10月15日),卒於家中,年七十二歲,孝宗輟朝一日。十二月,誥命特贈太師、特進、左柱國,賜諡號“文靖”。 [1]  [18]  [29] 

徐溥主要影響

徐溥變革鹽法

弘治五年(1492年),在徐溥的支持下,户部尚書葉淇主持變革鹽法。變革鹽法的核心有兩點,第一,中鹽方式由以前的納糧為主改為納銀為主;第二,上納地點由邊倉改為運司。改革的結果使得邊儲糧草供應不上,最終引起糧價上升,但是改革緩解了鹽商的守支問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1] 

徐溥改良庶制

弘治六年(1493年),給事中塗旦建議欲選新進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讀書,徐溥因此向孝宗上《奏為考選庶吉士事》,庶吉士制度的改良正式開始。歸納起來,徐溥的改良方案有如下四點:第一,年份上一次一開,一次選用;第二,選拔依據是詩文與禮部出的試題;第三,每科考選限二十人;第四,在散館上,只留三五人。 [1] 
徐溥的這次改良是明中期以徐溥為首的士大夫對明代典章制度所作的一次改善,是面對國家機制中出現的問題的一次努力改革,這場改良運動具有積極的意義不僅使得庶吉士制度成為定製,而且顯示出明代國家機制的自我修復。但是,徐溥的這次改良運動不夠全面徹底,對於庶吉士的選拔雖然比較完備,但是對於散館的想法不明確,對於庶吉士的培養方案也是模糊不清。儘管如此,徐溥的庶吉士改革依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1] 

徐溥歷史評價

劉健、謝遷等《明孝宗實錄》:溥立朝四十餘年,在內閣因事納約,登崇俊良,隨材器使。 [20] 
吳寬《家藏集》:①公之去可謂榮矣,近世大臣之去有如公之去者乎? [10]  ②公在位益高,不自驕盈。引進後輩,藹如父兄。道義之語,至今服膺。公之立朝,惟恃忠誠。魏巍黃閣,高不聞聲。百官盡職,萬姓安生。默相之力,天子仰成。寵任之重,不替而增。 [1] 
李東陽《懷麓堂集》:①公風采凝重,言動有則,而温然可親。 [11]  ②公博古多識,為詩清潤有思致。 [11] 
曹璘:如大學士劉吉、徐溥,尚書周洪謨,侍郎李嗣、何琮、呂雯、謝宇,皆年老無為。 [47] 
王鏊《震澤集》:①自昔君臣,信際會、風雲有數。看聖節、才過又值,生申初度。金鼎調元親手付,十年海內歸陶鑄。聽童謠、好個太平朝,賢宰輔。 [9]  ②公自吏部侍郎入內閣筦機務,彌縫輔相,十年間海內晏然。 [1] 
吳儼《吳文肅齋稿》:①學問純正,為文詞必根理道,恥雕琢。 [8]  ②公德性凝重,度量宏遠,自少負公輔之望。 [1]  ③公居家孝友,事親能養志。 [1] 
朱祐樘①卿學識老成,特茲簡用。 [37]  ②卿等學行老成,效勞有年。 [41]  ③卿宿望重臣,方隆倚任,而屢以疾辭,情甚懇切,特茲俞允。 [30] 
朱希周:文靖詩清潤和平,足以鳴國家之盛。 [8] 
雷禮《國朝列卿傳》:在位以寬大稱,但持守歉廉。 [1] 
張廷玉等《明史》:①溥承劉吉恣睢之後,鎮以安靜,務守成法。與同列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協心輔治,事有不可,輒共爭之。 [2]  ②溥性凝重有度,在內閣十二年,從容輔導。人有過誤,輒為掩覆,曰:“天生才甚難,不忍以微瑕棄也。”屢遇大獄及逮繫言官,委曲調劑。 [2] 
紀昀等《四庫全書》:溥於孝宗時在內閣十二年,與劉健、謝遷等協心輔治,不立異同,然於事有不可者,侃侃力爭,多所匡正。 [1] 

徐溥軼事典故

徐溥儲豆律己

儲豆律己 儲豆律己
徐溥在求學時期,為了不斷檢點自己的言行,便別出心裁地想了一個妙法。他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每當自己做了一件壞事,説了一句壞話,想了一個壞念頭時,就在一個瓶子裏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個瓶裏放一粒黃豆。開始時,黑豆頗多,黃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過了一段,黑豆黃豆已各佔一半。他再接再厲,律己更嚴,久而久之,瓶中黃豆半滿,黑豆則屈指可數。徐溥憑着這種持久約束,不斷修煉自我,完善品德。 [12] 

徐溥經筵帝師

徐溥認為經筵對於君主的學習尤為重要,作為儒臣,為君主講授經史也是義不容辭地責任,天順八年(1464年)六月,禮部尚書姚夔等進經筵儀注,奏請開經筵,徐溥被憲宗選為經筵官,效仿三楊,每月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三次經筵進講。 [1] 

徐溥為官清廉

徐溥在朝為官多年,沒有在北京城裏建造府第,直到將要告老回鄉時,才由家人在故里建造一所住宅。弘治十一年(1498年),他因目疾嚴重,再次要求告老致仕。九月,徐溥以“四朝元老”的殊榮奉旨南歸。到家後,他不顧雙目失明,首先命兩僮攙扶着他在整個宅第轉了一遍,並用雙手撫摸着每座牆壁和每根楹柱。家人問:“相爺何必如此?”他説:“我是怕兒輩們把宅第造得太華麗啊!只要能住就可以了。”一日,徐溥由家人扶着在門外散步,忽然問道:“門外原是東南山鄉上城大路,怎麼聽不到車履之聲?”家人告訴他:“為了相爺能安靜休息,故把大路遷到河的對面去了。”徐溥聽了,勃然大怒,喝問:“這是誰的主意?怎能為我個人的安逸,而勞鄉親們繞道而行呢?”他即命恢復大路於相府門前。民眾無不讚嘆。 [12] 

徐溥主持科舉

成化十年(1474年),徐溥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於次年主考禮部會試,這是徐溥三次典會試中的第一次,他非常謹慎,日夜秉燭審閲應試之作,取三百人,勒成一巨編。他提出文章與氣化息息相關,主張從應試之文中考察應試之人是否明理,是否有才,可謂用意深遠。成化十七年(1481年),徐溥作為主考再典會試,深感科考取士責任重大,他力求為朝廷選拔真正的人才。弘治三年(1490年),徐溥第三次典會試,獲得了李東陽的大力讚揚。 [1] 

徐溥仁慈閣臣

徐溥在內閣十二年,從容輔助勸導。遇到有人犯有過失,總是為其掩蓋,他説:“天生人才很不容易,我不忍心人才因小過錯被拋棄。”屢次遇到大獄案,以及逮捕言官,他都要從中委婉調停。孝宗仁慈淳厚,對徐溥等所提的意見大都接受,史稱“天下陰受其福(庇護)”。徐溥曾説:“祖宗法度在恩惠百姓的事方面已經完備,所擔心的是不能守住。”因此,他對祖宗成法無所變更。 [19] 

徐溥修建宗祠

徐氏家譜中關於徐溥的記載 徐氏家譜中關於徐溥的記載
弘治三年七月十日(1490年7月26日),徐溥出資建造洑溪徐氏宗祠,於次年完工。洑溪徐氏宗祠的興建是一種政治文化權力的象徵。它不僅向當世以及後世表明徐氏是宜興當地的名門望族,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且祠堂能夠團結家族內部成員,符合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齊家的傳統思想,具有一定的家族凝聚力。徐氏祠堂還可以教化世人,促進人們的仁孝思想。 [1] 

徐溥樂善好施

徐溥對鄉里族人關懷備至,而自己生活則很儉樸。他仿效宋代范仲淹義田之舉,叫他二弟復齋到京城商量置辦義田,以贍養宗族。他決定將自有田產800畝作為義田,分給族裏村人耕種,如遇災荒,減租免徵,並開義倉賑濟,凡鄉里族人遇有婚喪之事或遭意外災難,均有補急救濟。還聘請塾師,興辦義學,凡徐氏子弟和村裏貧家子弟,一律免費入學。又在進城的洑溪河口設置渡船,僱人擺渡,方便行人,鄉人稱之為“徐氏義渡”。他十分愛惜故鄉文物,摹刻了蘇軾的《楚頌帖》,並將收藏的《清明上河圖》無償捐贈。他創議設立的徐氏義莊、義渡、義田等、惠及後世數百年。 [12] 

徐溥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始祖
徐絅
鍾離人,南唐官員,始遷宜興。
高祖父
字宗直。生活於元末,斂跡隱身,自號江東逸民。
曾祖父
字伯祥,平生刻苦問學,贈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祖父
字子明,曾任瓊州知府,贈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父親
字廷璽,號漁隱先生,封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傅、户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母親
封宜人。
——
原配
杜氏
贈一品夫人。
繼室
李氏
贈一品夫人。
後輩
兒子
徐溥長子,字宏範,號雪崖。曾任浙江都指揮同知,封承德郎、尚寶司司丞。
徐溥次子,字宏敬,號夢萱。
徐溥三子,字宏弼,號雲古。官至承事郎,以子文燦秩累封奉直大夫、尚書少卿。
徐溥四子,字宏量。蔭授中書舍人。
女兒
嫁張邦祥。
參考資料: [1]  [7] 

徐溥主要作品

徐溥著有《謙齋文錄》,有多種版本。四卷本有《徐文靖公謙齋文錄》,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刻本;《謙齋文錄》,清光緒二年(1876年)世德堂活字印本。八卷本有《謙齋文錄》,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徐氏刻本。其中最常見的是《四庫全書》版本,該版本《謙齋文錄》列《四庫全書·集部六·別集類五》中,分為四卷,卷一為策、奏章、詩,卷二為序文、記,卷三為引、跋、説、贊、行狀、墓誌銘、墓表、傳、祭文,卷四為碑銘。 [1] 

徐溥後世紀念

  • 柱國太師坊
柱國太師坊 柱國太師坊
柱國太師坊位於江蘇省宜興城中蛟橋南堍,弘治十二年(1499年),徐溥去世,朝廷為表彰他的功德,特為他在徐氏宗祠對面建柱國太師坊,作為永久紀念。隨着年代的久遠,柱國太師坊毀於歷史中的戰亂,後於2016年重建。 [1] 
  • 徐義莊祠
徐義莊祠 徐義莊祠
徐義莊祠,又稱閣老廳、徐文靖祠等,坐落於江蘇省宜興市宜城街道茶東新村內。弘治八年(1495年)由徐溥出資興建,為徐溥告老還鄉後居住之地,故民間多稱此為“閣老廳”。1985年1月被宜興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 徐氏義渡紀念碑
徐溥致仕以後,於家鄉伏溪河畔置船以渡來往百姓,稱為義渡。宜興當地人民為紀念徐溥此種義舉,特立碑緬懷。 [1] 

徐溥史料索引

劉健、謝遷等《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 [20] 
李東陽《懷麓堂集·卷八十四·徐文靖公墓誌銘》 [11] 
吳儼《吳文肅齋稿·卷四·徐文靖公行狀》 [1]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 [2] 
參考資料
  • 1.    何洪衞. 明代閣臣徐溥研究[D]. 信陽師範學院, 2020:第52-59頁、第81-83頁、第90-96頁、第106-111頁.
  • 2.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23]
  • 3.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溥,景泰五年進士及第。授編修。
  • 4.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憲宗初,擢左庶子,再遷太常卿兼學士。
  • 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成化十五年拜禮部右侍郎,尋轉左,久之改吏部。
  • 6.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孝宗嗣位,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旋進禮部尚書。
  • 7.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祖鑑,瓊州知府,有惠政。
  • 8.    劉延乾著,江蘇明代作家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12,第60頁
  • 9.    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 第1輯 第66冊,黃山書社,2013.03,第419頁
  • 10.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第413冊 集部 別集類,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海天出版社,2005.10,第388頁
  • 11.    (明)李東陽撰;周寅賓,錢振民校點,李東陽集 3,嶽麓書社,2008.12,第1244-1246頁
  • 12.    廉潔奉公的好首輔——徐溥  .徐州市紀委市監委網站.2017-04-28[引用日期2022-07-24]
  • 13.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八年,太皇太后召崇王來朝,溥等與尚書倪嶽諫,帝為請乃已。占城奏安南侵擾,帝欲遣大臣往解。溥等言:“外國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無勞遣使。萬一抗令,則虧損國體,問罪興師,後患滋大。”於是罷不遣。
  • 14.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是年十二月,詔撰三清樂章。溥等言:“天至尊無對。漢祀五帝,儒者猶非之,況三清乃道家妄説耳。一天之上,安得有三大帝?且以周柱下史李耳當其一,以人鬼列天神,矯誣甚矣。郊祀樂章皆太祖所親制,今使製為時俗詞曲以享神明,褻瀆尤甚。臣等誦讀儒書,邪説俚曲素所不習,不敢以非道事陛下。國家設文淵閣,命學士居之,誠欲其謨謀政事,講論經史,培養本原,匡弼闕失,非欲其阿諛順旨,惟言莫違也。今經筵早休,日講久曠,異端乘間而入。此皆臣等無狀,不足以啓聖心,保初政。憂愧之至,無以自容。數月以來,奉中旨處分未當者封還,執奏至再至三。願陛下曲賜聽從,俾臣等竭駑鈍,少有裨益,非但樂章一事而已。”奏入,帝嘉納之。
  • 1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帝自八年後,視朝漸晏,溥等屢以為言。中官李廣以燒煉齋醮寵。十年二月,溥等上疏極論曰:“舊制,內殿日再進奏,事重者不時上聞,又常面召儒臣,諮訪政事。今奏事日止一次,朝參之外,不得一望天顏。章奏批答不時斷決,或稽留數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滯,有妨政體。經筵進講,每歲不過數日,正士疏遠,邪説得行。近聞有以齋醮修煉之説進者。宋徽宗崇道教,科儀符籙最盛,卒至乘輿播遷。金石之藥,性多酷烈。唐憲宗信柳泌以殞身,其禍可鑑。今龍虎山上清宮、神樂觀、祖師殿及內府番經廠皆焚燬無餘,彼如有靈,何不自保?天厭其穢,亦已明甚。陛下若親近儒臣,明正道,行仁政,福祥善慶,不召自至,何假妖妄之説哉!自古奸人蠱惑君心者,必以太平無事為言。唐臣李絳有云:‘憂先於事,可以無憂。事至而憂,無益於事。’今承平日久,溺於晏安。目前視之,雖若無事,然工役繁興,科斂百出,士馬罷敝,閭閻困窮,愁嘆之聲上乾和氣,致熒惑失度,太陽無光,天鳴地震,草木興妖,四方奏報殆無虛月,將來之患灼然可憂。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皆畏罪緘默。臣等若復不言,誰肯為陛下言者。”帝感其言。
  • 16.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三月甲子,御文華殿,召見溥及劉健、李東陽、謝遷,授以諸司題奏曰:“與先生輩議。”溥等擬旨上,帝應手改定。事端多者,健請出外詳閲。帝曰:“盍就此面議。”既畢,賜茶而退。自成化間,憲宗召對彭時、商輅後,至此始再見,舉朝詡為盛事。然終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 17.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十一年,皇太子出閣,加少師兼太子太師,進華蓋殿大學士。以目疾乞歸。帝眷留,久之乃許,恩賚有加。
  • 18.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逾年卒,贈太師,諡文靖。
  • 19.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溥性凝重有度,在內閣十二年,從容輔導。人有過誤,輒為掩覆,曰:“天生才甚難,不忍以微瑕棄也。”屢遇大獄及逮繫言官,委曲調劑。孝宗仁厚,多納溥等所言,天下陰受其福。嘗曰:“祖宗法度所以惠元元者備矣,患不能守耳。”卒無所更置。
  • 20.    孝宗敬皇帝實錄 卷一百五十四 弘治十二年 九月 十一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7-24]
  • 21.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景泰五年進士第二人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 22.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英宗復辟,命兼司經局校書,侍東宮講讀。
  • 23.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憲廟登極,錄舊勞,遷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講,充經筵講官,纂修英廟實錄,管武職誥。
  • 24.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九年,秩滿,升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升太常寺卿兼學士,嚐遍掌翰林、詹事、左右春坊司經局事,歷禮部吏部左侍郎,皆兼學士。
  • 25.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上即位,首膺簡入內閣,參預機務,進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充憲廟實錄總裁官同知經筵事。
  • 26.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弘治四年,加太子太傅兼户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 27.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七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進階光祿大夫柱國。
  • 28.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十一年,今上出閣,進學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尚書如故,尋以目疾累乞歸,乃賜敕給驛遣官護送還鄉。
  • 29.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四》:踰年,卒年七十二,訃聞,輟朝一日,遣行人諭祭者九命有司營葬,贈特進左柱國太師,諡文靖。
  • 30.    孝宗敬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九 弘治十一年 七月 二十九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7-24]
  • 31.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三十九》:癸亥……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徐溥,復以老疾乞致仕,上曰:“卿宿望重臣,方隆倚任,而屢以疾辭,情甚懇切,特茲俞允。”仍賜敕給驛遣官一員送回,有司月給米五石歲,撥夫八名應用,復官其一子為中書舍人。
  • 32.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三十四》:丙申……敕吏部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徐溥,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尚書如故。
  • 33.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三十五》:弘治十一年三月丁酉朔,大學士徐溥等上: “皇太子出閣,講學儀注一。”是日早,內侍設書案於文華殿內東,禮部、鴻臚寺、執事官於後殿,行四拜禮畢。鴻臚寺官,請皇太子升文華殿導,引至殿,升座三師三少,並宮僚以次序于丹,陛上行四拜禮,從殿左右門入,分班東西,立通事舍人以書案進,內侍展書,侍讀官進讀,讀畢,侍講官進講,講畢,通事舍人撤案,各官扣頭退一,每日講讀常儀。
  • 34.    《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三十九》:乙卯……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徐溥以疾乞致仕,上曰:“卿引疾求退,已有旨勉留,若尚未愈,宜善加調理,以副重託,所辭不允。”
  • 35.    《明孝宗實錄·卷三》:癸丑,吏部尚書李裕,侍郎徐溥、劉宣,户部尚書李敏侍郎王亻與李嗣,禮部尚書周洪謨,侍郎黃景、倪嶽,兵部尚書餘子俊,侍郎何琮、呂雯,刑部尚書杜銘,侍郎何喬新、程宗,工部尚書賈俊,侍郎陳政、潘禮,都察院右都御史劉敷,左副都御史邊鏞,大理寺卿馮貫,國子監掌監事禮部侍郎丘浚,大常寺掌寺事禮部尚書劉岌,侍郎丁永中,鴻臚寺掌寺事禮部侍郎賈斌,各奏乞致仕,上俱答曰:“朕初嗣位,方用人分理庶務,不允所辭。”
  • 36.    《明孝宗實錄·卷五》:癸巳,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徐溥入內閣參預機務。
  • 37.    孝宗敬皇帝實錄 卷六 成化二十三年 十一月上 一日 2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7-24]
  • 38.    《明孝宗實錄·卷六》: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丙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徐溥辭內閣之命,且乞致仕 ,上曰:“卿學識老成,特茲簡用,所辭不允。”
  • 39.    《明孝宗實錄·卷七》:乙卯,敕吏部少保劉吉升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加俸一級大學士如故,侍郎徐溥升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 40.    《明孝宗實錄·卷七》:大學士劉吉、徐溥、學士劉健上疏辭免新命,上曰:“卿等學行老成,效勞有年,特茲升任,所辭不允。”
  • 41.    孝宗敬皇帝實錄 卷七 成化二十三年 十一月下 二十一日 2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7-24]
  • 42.    《明孝宗實錄·卷十》:戊辰,敕諭禮部臣,曰:“朕惟自古帝王功德之實,皆有紀述,以垂示後世,堯舜湯武之績見於書,漢唐宋歷代之事備諸史,我 皇考憲宗純皇帝,聰明神聖,孝敬寬仁,繼體守成,二十四載,洪謨偉烈,照布萬方,自非載諸簡冊,用彰盛美,則天下後世何所仰至德,而被休光爾禮部宜循。祖宗舊典通行中外,採輯事實,送翰林院編纂實錄,其以太傅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為監修,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太學士劉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劉健為總裁,詹事府掌府事禮部尚書丘浚、吏部右侍郎楊守陳、詹事府少詹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汪諧為副總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等官、程敏政等為纂修官,凡合行事,宜悉照例,舉行欽哉,故諭。”
  • 43.    《明孝宗實錄·卷十一》:丁未,上祭先農之神,遂躬耕耤田,命太保慶雲侯周壽、泰寧侯陳桓、鎮遠侯顧溥、瑞安伯王源、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吉、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恕、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餘子俊、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周洪謨、掌詹事府事禮部尚書丘浚工部尚書賈俊、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馬文升等行五推九推禮,悉如儀,賜農夫三十人,人布一疋。
  • 44.    《明孝宗實錄·卷十一》:辛酉……命太傅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吉、知經筵事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劉健同知經筵事。
  • 45.    《明孝宗實錄·卷十二》:丁丑,始命儒臣日講,是日早朝畢,上御:“文華殿大學士劉吉等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程敏政等講讀經書。”敏政與太常寺少卿兼侍讀陸釴、周經,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讀謝遷輪日進講,吉與大學士徐溥、學士劉健侍班,日為常。
  • 46.    《明孝宗實錄·卷十五》:甲辰,南京户科給事中方向等以雷震南京洪武門,脊左吻獸及孝陵道傍柏樹,因劾內閣大學士劉吉依阿固寵,徐溥巧圖升進,南京守備太監陳祖生、鄭強陰險貪恣,成國公朱儀、南寧伯毛文柔懦不立,尚書耿裕紀綱弗嚴,周洪謨逢迎為悦,侍郎倪嶽有玷名教,呂雯庸劣黷貨,都御史邊鏞、太常寺卿翟瑛、右通政陳琬躐取通顯,太僕寺卿李温、少卿林鳳狡猾躁競,太常寺卿掌祭酒事徐瓊學識膚淺,通政使張苖不識政體,鴻臚寺卿周暠老懦無為,少卿牛綸久病廢職,乞並黜之,以消天變,南京廣西等道監察御史李鼎等,亦以為言。上曰:“朝廷用人,自有公道,所言未必盡實,張苗、周暠、牛綸可令致仕,餘仍舊供職。”
  • 47.    孝宗敬皇帝實錄 卷十六 弘治元年 七月 十三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7-24]
  • 48.    《明孝宗實錄·卷十六》:甲戌……監察御史曹璘言……如大學士劉吉、徐溥,尚書周洪謨,侍郎李嗣、何琮、呂雯、謝宇,皆年老無為,乞罷去,以消災異……上曰:“講學持孝聽言,與郭鏞用事,朕自有處置大臣進退。”
  • 49.    《明孝宗實錄·卷二十九》:丁亥,釋奠先師孔子,遣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行禮。
  • 50.    《明孝宗實錄·卷三十六》:丁卯……命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吉、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恕、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户部尚書李敏、詹事府掌府事禮部尚書丘浚、兵部尚書馬文升、刑部尚書何喬新、工部尚書賈俊、都察院右都御史屠滽、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劉健、通政使司掌司事工部右侍郎謝宇、大理寺卿馮貫、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充殿試讀卷官。
  • 51.    《明孝宗實錄·卷五十三》:甲午,以壽王、汝王、涇王、榮王、申王行冠禮,命太傅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太傅兼太子太師保國公朱永、太保兼太子太傅新寧伯譚祐、遂安伯陳韶平、江伯陳鋭、持節掌冠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吉、宣敕戒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劉健宣祝。
  • 52.    《明孝宗實錄·卷五十四》:己未,上御,奉天殿傳制,遣太傅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太傅兼太子太師保國公朱永、太保兼太子太傅新寧伯譚祐、遂安伯陳韶、平江伯陳鋭、充冊封正使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吉、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恕、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禮部尚書耿裕、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劉健為副使持節,冊封皇第九弟祐榰為壽王,第十弟祐梈為汝王,第十一弟祐木□舞為涇王,第十二弟祐樞為榮王,第十三弟祐楷為申王。
  • 53.    《明孝宗實錄·卷五十四》:是日,賜兼修官太傅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總裁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吉、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劉健各白金八十兩、文綺四表裏、羅衣一襲、鞍馬一副。
  • 54.    《明孝宗實錄·卷五十四》:戊辰,敕吏部:“皇考實錄修完,念各官勤勞監修張懋升太師,仍兼太子太師總裁,劉吉升少師華蓋殿大學士,餘兼如故,徐溥升太子太傅户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劉健升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副總裁丘浚升太子太保仍兼禮部尚書,汪諧升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如敕奉行,命户部運太倉銀十二萬於遼東以備邊儲。”
  • 55.    《明憲宗實錄·卷二》:庚子……賜敕升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翰院學士李賢為少保兼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陳文、吏部左侍郎太常寺少卿兼學士彭時右侍郎俱兼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司馬恂兼國子監祭酒。孔公恂改大理寺左少卿,學士林文、劉定之俱太常寺少卿,兼侍讀學士尚寶司卿兼修撰柯潛、侍講萬安俱翰林院學士,中允孫賢、劉珝、贊善牛綸俱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侍講王<亻與>、編修兼校書徐溥俱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講,以上在東宮賢等嘗侍講讀也。
  • 56.    《明憲宗實錄·卷六》:丁酉,禮部尚書姚夔等進經筵儀注先是言者奏請開經筵……太保會昌侯孫繼宗與少保吏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李賢知經筵事,吏部左待郎兼翰林院學士陳文、右待郎兼翰林院學士彭時同知經筵事,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學士劉定之、詹事府少詹事兼國子監祭酒司馬恂、大理寺左少卿孔公恂、翰林院學士柯潛、萬安、侍講學士李泰、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孫賢、劉珝、牛綸、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王亻與徐溥兼經筵官。
  • 57.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五》:丁巳,上御奉天殿,監修官太保會昌侯孫繼宗,總裁官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文等率纂修等官行禮進《英宗睿皇帝實錄》,上起立受之……纂修庶子王亻與徐溥,侍讀李本,並謄錄中書舍人劉珙,署丞潘致中,序班梁俊人,白金十兩文綺一表裏。
  • 58.    《明憲宗實錄·卷六十三》:乙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徐溥乞還鄉省,親許之。
  • 59.    《明憲宗實錄·卷九十四》:丁未……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徐溥,聞父喪去任,上以“溥侍講讀年深”,特賜其父琳以祭,不為例。
  • 60.    《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三十四》:癸卯,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徐溥服闋,至京,詔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
  • 61.    《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三十八》:乙酉,命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徐溥、翰林院侍讀學士彭華為會試考試官。
  • 62.    《明憲宗實錄·卷一百六十八》:辛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徐溥,以母喪去任。
  • 63.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八》:乙卯,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徐溥為太常寺卿兼學士,仍舊視事。
  • 64.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十二》:辛亥,命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學士徐溥、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王獻為會試考試官,賜宴於禮部。
  • 65.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十二》:己巳,禮部奏考試官徐溥等考得試卷文理平通者三百卷,文理頗通者五十卷,上命正榜取三百人。
  • 66.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十二》:庚午,改户部尚書陳鉞於兵部,命總督糧儲户部尚書翁世資掌部事,升户部左侍郎殷謙、禮部左侍郎周洪謨俱為本部尚書,謙代世資總督糧儲,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學士徐溥為禮部左侍郎。
  • 67.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十三》:庚辰,命户部尚書翁世資、禮部尚書周洪謨經筵侍班,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徐溥仍為講官。
  • 68.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三十七》:丙戌,太監楊信奏修築盧溝橋堤岸,興工有日,禮部及太常寺失行祭祀,禮部尚書周洪謨、侍郎徐溥自劾,並劾祠祭司員外郎王傅等及太常寺官,命堂上官姑宥之該司官吏,錦衣衞逮治太常寺官,其勿問。
  • 69.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二十四》:己酉,命禮部左侍郎徐溥兼翰林學士,仍理部事。
  • 70.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五十三》:丙寅……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徐溥奏乞以其子元概循例入監,念溥侍從春宮舊勞,特官元概為中書舍人。
  • 71.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五十六》:辛卯……以久旱,遣吏部左侍郎耿裕、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徐溥,祭告西嶽、西鎮、西海並中鎮、大河之神。
  • 72.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一》:丙戌……禮科給事中杜明、監察御史李隆等劾奏:欽天監掌監事禮部右侍郎康永韶,曩因罪惡而改調,尋幸轉遷,繼託疾病而乞歸,復謀起取冒膺三品之榮,躐與六卿之佐,居官廢事,行己不臧,況歷日,乃朝廷正朔。上以“敬天時,下以授人事,所繫甚重,豈容不謹,以致差訛,乞寘憲典用彰天討。”又言:禮部尚書周洪謨、左右侍郎徐溥、謝一夔事涉統屬,視為泛常,本監監副李華吳、昊主簿、方溥亦不合失於磨對。
  • 73.    《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三》:庚寅,調吏部尚書耿裕於南京禮部,改工部尚書李裕、禮部左侍郎徐溥於吏部,溥仍兼學士,升掌大理寺事,工部尚書杜銘為刑部尚書,禮部右侍郎謝一夔、工部尚書左通政黃景、禮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何琮、本部左侍郎南京太常寺卿劉宣、吏部翰林院學士倪嶽、禮部巡撫延綏右僉都御史呂雯兵部俱右侍郎,右僉都御史邊鏞、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馮貫改大理寺卿。
  • 74.    《明憲宗實錄·二百九十》:乙丑,禮部於報訃精微批文失用印押字,命停尚書周洪謨俸兩月,時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徐溥,已轉吏部,亦停俸一月。
  • 75.    《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傳第六十九》:弘治五年,劉吉罷,溥為首輔,屢加少傅、太子太傅。溥承劉吉恣睢之後,鎮以安靜,務守成法。與同列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協心輔治,事有不可,輒共爭之。欽天監革職監正李華為昌國公張巒擇葬地,中旨復官。溥等言:“即位以來,未嘗有內降。幸門一開,未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詔。”
  • 76.    車吉心主編.中國宰相全傳,第二十六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