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寬

(明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書法家)

鎖定
吳寬(1435年-1504年8月19日 [1]  ),字原博,號匏庵、玉亭主,世稱匏庵先生或匏翁。直隸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書法家 [43] 
吳寬為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狀元及第,授翰林修撰,曾侍奉太子朱祐樘(明孝宗)讀書九年,晉升為右春坊右諭德。孝宗即位,調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侍讀,參與編修《憲宗實錄》。弘治四年(1491年),進官詹事府少詹事翰林侍讀學士。弘治八年(1495年),晉吏部右侍郎。一度丁繼母憂而回鄉,回朝後以原職進入內閣,專典誥敕,侍奉太子朱厚照讀書。又充任《大明會典》《歷代通鑑纂要》副總裁。弘治十六年(1503年),升任禮部尚書,仍兼學士。吳寬雖是孝宗朝文學侍從之臣中聲望最高之人,但始終未能入閣。晚年屢請致仕,均未獲準。弘治十七年(1504年),吳寬去世,享年七十歲。 [21]  [42] 
吳寬自少好學,老而彌篤。他力攻《左傳》《漢書》,研習唐宋大家之詩文,最喜蘇軾。其文“不事追琢,獨嚴體裁,藴籍簡淡,理致悠長”;詩則“用事渾然天成,不見痕跡”,自成一家,是成化、弘治時期詩壇中,除李東陽外重要的領軍人物。又擅書法,作書姿潤中時出奇崛,雖規模於蘇,而多所自得。有詩文集《匏翁家藏集》傳世。 [42]  還著有《家藏集》。 [46] 
全    名
吳寬
別    名
吳文定
匏庵先生
匏翁
原博
匏庵、玉亭主
諡    號
文定
所處時代
明朝中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直隸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出生日期
1435年
逝世日期
1504年8月19日
主要成就
文學聞名一時,是成化、弘治時期詩壇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作品
《匏庵集》
最高官職
詹事府事、禮部尚書翰林學士太子太保(贈)

吳寬人物生平

吳寬蘇州狀元

吳寬生於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他少年時入郡學學習,時人多鑽研舉業,只有吳寬博覽羣書,練習古文詞,下筆已有老成風格。在多次參加應天府鄉試不利後,他以“歲資貢”身份進入太學,以文章及品行聞名於諸生之中,受東海人張汝弼、江陰人卞華伯、武功伯徐有貞的期許。 [47] 
吳寬因屢舉不利而心灰意冷,不再參與科舉考試。當時督學南畿的御史陳選以禮相送,這才使吳寬同意入試,結果一舉考得第三名。到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初,吳寬又在京參與會試殿試,均獲第一。三月十七日,憲宗親賜吳寬以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 [24]  ,兩日後又賜朝服冠帶 [25]  。由此,他成為明朝時期蘇州第二位狀元。二十四日,依例被授為翰林院修撰 [26]  [3]  [47] 

吳寬青宮舊學

吳寬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吳寬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14]
成化十一年(1475年)八月,吳寬請求歸家省親,憲宗允准 [27]  。後在家丁憂,直到成化十五年(1479年)服喪期滿方才回朝,復職翰林院修撰 [28] 
自成化十一年(1475年)起,吳寬長期侍奉皇太子朱祐樘讀書。九年秩滿後,於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官右春坊諭德 [3]  [2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與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尹直同任會試考試官 [30]  。九月,憲宗駕崩,朱祐樘即位,是為孝宗。十一月,吳寬以東宮舊僚身份,遷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讀學士 [31]  。參與修撰《憲宗實錄》。 [4] 

吳寬久任翰林

弘治四年(1491年),進升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一説仍為侍讀學士 [34]  )。 [4]  [32] 
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吳寬,取自《竹園壽集圖卷》 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吳寬,取自《竹園壽集圖卷》 [50]
弘治六年(1493年)三月,與內閣首輔徐溥等共同擔任殿試讀卷官 [33] 
弘治八年(1495年)八月,升任吏部右侍郎 [34]  ,次年(1496年)因繼母去世歸家服喪 [35]  。吏部缺員,孝宗命虛位待之,待吳寬守喪三年,讓其掌詹事府事,入直東閣,專典誥敕,並侍從皇太子朱厚照 [5] 
宦官大多不願讓太子接近儒臣,多次用他事中斷講讀。吳寬率領僚屬上疏説:“東宮講學,寒、暑及風雨天就停講,每月初一、十五和節日停講,講學一年不過數月,一月不過數日,一日不過數刻。是進講的時間少,停講的日子多,怎能容許又借其他事妨礙講學。古人八歲時就隨師學習,居宿於外,是想他遠離不好的環境親近君子。百姓尚且如此,況且是天下之本的太子呢?”孝宗讚許並接納了他的意見。 [6] 
弘治十五年(1502年)二月,與翰林院侍讀學士劉機同任會試考試官 [36]  。此時吳寬已年近古稀,曾稱病求退,被孝宗下旨挽留。到本年八月,他再度請求致仕,孝宗仍加以勉留 [37] 

吳寬執掌禮部

弘治十六年(1503年)吳寬(右)與同鄉李傑坐於羅漢牀上 弘治十六年(1503年)吳寬(右)與同鄉李傑坐於羅漢牀上 [2]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因《大明會典》纂修完成,吳寬作為副總裁,被升授為禮部尚書 [38]  ,仍掌詹事府事。他是當時文學侍從之臣中聲望最高的一位。另一位狀元謝遷進入內閣後,多次建議引吳寬入閣參與機務,但遭到首輔劉健的反對,劉健説:“待我去再用之(吳寬)。”一次,謝遷又提起此事,力爭不得,於是聲色俱厲道:“我難道是偏私於吳寬嗎?只是考慮到吳寬的科第、年歲、聲望都超過我,我超過他位居於此,心中着實慚愧,所以才陳説此事,而您始終不納其入閣,這是什麼原因?”劉健只是笑而不答。到謝遷因天變引退時,仍舉薦吳寬接替自己,其建議仍未被採用。朝內外都為吳寬惋惜,但他坦然道:“我一開始就沒有入閣的念頭。” [7]  [49] 
錢太后(參見詞條孝莊錢皇后)去世時,朝臣商議將來周太后(參見詞條孝肅周皇后)去世,與錢太后一同合葬到明英宗的裕陵中,將靈位纎享到太廟中英宗的廟室裏,享受原配待遇。弘治十七年(1504年),周太后去世,準備纎享太廟,孝宗卻認為將英宗周貴妃(周太后)與英宗錢皇后一同祔享太廟不合適,要求禮官重新討論。吳寬説《詩經·魯頌》中的《閟宮》篇以及《春秋》記載的仲子之宮都是另建一神廟,認為漢、唐也是依照此例。正好朝臣大多也主張周太后纎享別廟,孝宗允准。 [8] 

吳寬病逝任上

弘治十七年(1504年)閏四月至五月間,吳寬年屆七十,三次上疏請求致仕,都被孝宗慰留 [39]  。七月十日(8月19日),吳寬在禮部尚書任上病逝。孝宗聞訊後,派官治喪,加祭二壇;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定” [9]  [1]  葬於木瀆西花園山。孝宗還破格封贈了他的兩個兒子,授長子吳奭為中書舍人,補次子吳奐為國子生 [10] 

吳寬主要影響

吳寬文學

吳寬 吳寬
吳寬少壯時好學,於書無所不讀,尤喜《左傳》《漢書》以及唐宋大家的散文,最喜蘇軾文章。他學有根底,號稱“當時館閣巨手”,詩文風格平和恬雅,沉着質樸,“有鳴鸞佩玉之風”,與茶陵詩派的代表人物李東陽齊名。其七言古詩《賦黃樓送李貞伯》最能體現他的風格 [54]  。《明詩評》稱讚吳寬詩“力掃浮靡,一歸雅淡,詩如楊柳受風,煦然不冽;又如學究論天下事,亹亹竟日,本色自露”。 [41]  清末陳田明詩紀事》錄其詩31首,按雲:“匏翁詩體擅台閣之華,氣含川澤之秀,衝情逸緻,雅制清裁。是時西涯(李東陽)而外,當首屈一指。” [42] 
吳寬對吳中文風影響甚大。清初黃宗羲謂“成、弘之際,西涯(李東陽)雄長於北,匏翁、震澤(王鏊)發明於南,從之者多有師承 [55]  。後人評論道:“吳人數吳中往哲文章筆翰,必首瓠庵(吳寬)”,“吳中自吳寬、王鏊以文章領袖館閣,一時名士沈周、祝允明輩,與並馳騁,文風極盛”。 [54] 

吳寬書法

吳寬博學善書,擅長楷、行、草書,並喜用狂草體,能擺脱明代前期學仿趙體的局面。他對宋代蘇軾非常推崇,多師承蘇軾的筆意,“端莊淳樸,凝重厚實”,一反當時吳中盛行的纖巧妍美的書風。因此,書法家邢侗在《來禽館帖》中曾説:“匏翁吳中前輩,行誼擅絕,不直文翰之工爾也。書法法蘇學士,濃顏厚面,祛去吳習。”吳寬學習蘇書,心摹手追,神形兼善,更可貴的是其筆法能出新意。因此,王鏊説他“作書姿潤時出奇倔,雖規模於蘇而多自得。”這是他能高於同時代一般書法家之所在。 [51]  時代稍晚於吳寬的黃省曾説:“至今吳人善書,章草稱宋克,能品稱徐有貞李應禎、吳寬。” [15]  都穆説其“書翰之妙,識者以為不減大蘇(蘇軾)”。顧璘則説:“文定臨懷素《自敍帖》,用筆結體譎誑恍惚,幾不可為像矣。” [51]  吳寬的書法,影響了稍後步入書壇的書法家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在吳門書派形成的過程中,起到奠基作用。 [52] 
吳寬的傳世書跡較多,如《種竹詩卷》《題趙孟頫重江迭嶂圖詩》等都是精品。
吳寬書畫作品

吳寬藏書

吳寬還是一位有名的藏書家。《靜志居詩話》説:“是時吳中藏書家多以秘冊相尚,若朱性甫(朱存理)、吳原博(吳寬)、閻秀卿、都玄敬(都穆)輩皆手自鈔錄。匏庵遺書流傳者悉公(吳寬)手錄(親手抄錄),以私印記之,前輩風流,不可及也。”吳寬手鈔的卷帙,自署“吏部東廂書”字樣,都為其晚年手筆,非常珍貴。其鈔本用紅印格,版心有“叢書堂”三字。吳寬撰有《叢書堂書目》一卷,今存於北京圖書館。葉昌熾《藏書紀事詩》説:“吏部東廂(吳寬)晚年筆,後來一字一琅殲。縱橫深得髯蘇意,鬱律蛟螭澗底蟠”,稱讚他的書法絕似蘇軾,精采奕奕,故他的藏書彌足珍貴。藏書室名有“叢書堂”“匏庵”。藏書印有“古太史氏”“雙井村人”等。 [54] 

吳寬歷史評價

張汝弼:“天下亦有如此貢生也哉!” [47] 
徐有貞:“館閣器也。” [47] 
李東陽:“場屋中有此人不可不收。” [12] 
謝遷:“吳公科第、年齒、聞望皆先於遷,遷實自愧,豈有私於吳公耶。” [21] 
  • 卿學行端謹,譽望素著。 [39] 
  • 卿學行聞望,輿論攸歸。 [39] 
王鏊:
  • 四海文章伯,三朝侍從臣。世方遲至理,天遽奪斯人。衝漠高難問,煩冤臆少伸。道從元末獻,文向國初純。東里淵源近,天全授受真。正音驚鸑鷟,恢網漏麒麟。累躓名逾起,先登氣益振。聲華當翰苑,德義重儒紳。格律維衝澹,言詞自雅馴。時流皆自鄶,古制或先秦。書法顏公逼,詩篇杜老鄰。綸音騰渙汗,碑版照嶙峋。講向東朝切,規從後殿諄。從容天仄聽,仁義日前陳。內外同瞻嶽,賢愚但飲醇。汪洋從混濁,堅白謝緇磷。自不驚榮辱,何緣睹笑嗔。吳山從此重,燕谷鎮長春。在古無蘓子,於今有伯淳。閒情多落莫,要路每逡廵。見説年頻引,俄嗟歲在辰。九重恩絕等,八座望殊倫。尚未酬公議,寧須秉國鈞。公身今可贖,我分昔尤親。先後官曹接,卑高契誼勻。上陵行並馬,待漏坐聯茵。倡和辭盈帙,招邀醉洽旬。看花常入夜,玩月或侵晨。送我清風埭,期公震澤濱。疏聞心獨苦,書至澤猶新。豈謂終天別,空含兩地辛。玉亭盟已散,板屋跡俱陳。盛德難為繪,高風不可冺。儒林誰作傳,誰刻隴頭珉。 [53] 
  • 寬素有古學,及入翰林,凡有作輒傳播中外,位益高,望益重,學者稱為匏庵先生而不敢字。每東朝進講,閒雅詳明,意存諷諫。至理亂邪正之際,未嘗不反覆為上誦之。 [47] 
  • 吳文定為文,不事雕琢,體裁具存,外若簡淡,而意味雋永。紓徐則有歐之態,老成則有韓之格。為詩用事,渾然天成,不見痕跡;沉着高壯,一洗近世纖新之習。作書,姿潤中時出奇倔,雖規模似蘇,而多所自得者。 [44] 
  • 成化、弘治間,翰林聲望最重者,吳寬、謝遷,二人皆狀元及第,儀幹修整。寬温粹含弘;遷明暢亮直。寬詩文俱有古意;遷亦次之。故一時並有公輔之望。 [48] 
吳寬石刻像 吳寬石刻像 [40]
劉健:“寬行履高潔,志操純正。權勢榮利,所在退避若懦夫。然於書無所不讀,為文醇古有法,詩渾厚沉著,尤嚴體裁。書規模蘇文忠公。平生重倫理,篤恩義,所行多有足範俗敦化者。位雖通顯,而未究其用。卒之日,士大夫無不齎諮嘆惋雲。” [13] 
唐樞:“行履端潔,識趣高邁。居官務簡慎,不欲涉。據要津,雖優召屢留,而引退不置。不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有不可卒未嘗碌碌苟隨,言詞雅淳,文翰精妙。嘗上疏勸東宮出講,及議葬祀慈懿禮,侃侃便殿之對,其事才益不乏也。” [16] 
項篤壽:“吳文定忠信端厚,得之天性。及讀其文,紆徐雅馴,出入歐蘇間,成一家言。信有德有言者矣。” [17] 
  • 吳匏庵詩如學究出身人,雖復閒雅,不脱酸習。 [44] 
  • 文定力掃浮靡,一歸雅淡,詩如楊柳受風,煦然不冽;又如學究論天下事,亹亹競日,本色自露。 [44] 
屠隆:“商文毅輅(商輅)、彭文憲時(彭時)、劉文靖健(劉健)、謝文正遷(謝遷)、楊文懿守陳(楊守陳)、王文恪鏊(王鏊)、吳文定寬風骨峻整,德器淵涵,才不露鋒穎,功不計歲月,外示凝然,中懷凜然。招之不來,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風焉。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 [18] 
  • 吳文定篤厚倫誼。 [23] 
  • 吳公為人靜重醇實,自少至老,人不見其過舉,不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遇有不可,卒未嘗碌碌苟隨。言詞雅淳,文翰清妙,無愧士人。成、弘間,以文章德行負天下之望者三十年。 [23] 
  • 吳文定好古力學,至老不倦。於權勢榮利,則退避如畏。在翰林時,於所居之東,治園亭,蒔花木,退朝執一卷。日哦其中。每良辰佳節,為具召客,分題聯句為樂,若不知有官者。 [45] 
郭良翰:“勤學好問,純行不爽。” [44] 
何喬遠:“謝鐸、吳寬、儲巏黃孔昭羅玘,皆敦行之儒,文章亦着。” [19] 
錢謙益:“先生經明行修,頎然長德,學有根柢,言無枝葉。最好蘇學,字亦酷似長公。而其詩深厚濃郁,自成一家。少壯好學,老而彌篤。所藏書多手鈔,有自署吏部東廂書者,蓋六十以後筆也。服官禁近三十餘年,前後奉諱家居,不滿六載。風流弘長,沾丐閭里,迄於今未艾。吳人屈指先哲名賢,縉紳首稱匏翁,布衣首推白石翁,其他或少次矣。” [44] 
林時對:“夫以劉伯温之瑰奇、宋景濂之温醇、解大紳之豪爽、曾子棨之英邁、高季迪啓之超脱、李賓之東陽之浩瀚、王守溪鏊之簡嚴、王敬夫九思之高邁、崔仲鳧銑之修潔、吳匏庵寬之純粹、丘仲深浚之博雅、程篁墩敏政之典核、楊用修慎之奧衍、王槐野維楨之簡練、康德涵海之雄駿、廖鳴吾道南之富有,此權自在,要之化境尚隔一間耳。” [20] 
張廷玉:“周洪謨(及吳寬)等以詞臣歷卿貳。或職事拳拳,或侃侃建白,進講以啓沃為心,守官以獻替自效。於文學侍從之選,均無愧諸。” [21] 
顧沅:“讀書明道,引經定禮。出言有章,之綱之紀。” [14] 

吳寬軼事典故

吳寬操行高潔

吳寬操行高潔,不受外界的評價所幹擾,對自身嚴格要求。他對於書籍涉獵廣泛,善詩能書。他有幾頃田,曾用以救濟親友中的貧困者。友人賀恩患病後,吳寬將他接到家裏照顧,日夜探視。賀恩病逝後,吳寬為他服喪達一月之久。 [11] 

吳寬竹園壽集

弘治十二年(1499年),吏部尚書屠滽、户部尚書周經、御史佀鍾三人同值六十壽辰,吳寬與閔珪、屠滽、周經、王繼、佀鍾、秦民悦許進李孟暘顧佐諸僚共聚周經宅院置酒慶賀,由畫家呂紀呂文英二人繪《竹園壽集圖》以記其事。 [50] 
《竹園壽集圖》中的秦民悦、閔珪、王繼、吳寬(左起) 《竹園壽集圖》中的秦民悦、閔珪、王繼、吳寬(左起) [50]

吳寬五同會

弘治十六年(1503年),吳寬與禮部侍郎李傑、南京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陳璚、吏部侍郎王鏊及太僕寺卿吳洪共五位蘇州籍高官在北京進行雅集活動,親自撰寫了《五同會序》。“五同”指其“同時也,同鄉也,同朝也,而又同志也,同道也,因名之曰五同會,亦曰同會者五人耳”。由丁姓畫師為五人繪像,稱《五同會圖》。畫面中,吳寬年紀最長,與李傑坐於羅漢牀上,合手而坐,弓背,鬢髮斑白。這是吳寬等五人的最後一次聚會,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吳寬便病逝了。 [2] 
《五同會圖》卷中的吳寬(右一) 《五同會圖》卷中的吳寬(右一) [2]

吳寬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吳壽宗
贈吏部右侍郎。
父親
吳孟融
贈吏部右侍郎。
繼母
王氏(?-1496)
死後獲賜祭葬
長子
吳奭
吳寬逝世後被授為中書舍人
次子
吳奐
吳寬逝世後被授為國子生
以上內容來源 [10]  [35]  [47] 

吳寬主要作品

吳寬曾參與編修《明憲宗實錄》,並充任《大明會典》《歷代通鑑纂要》副總裁。 [47] 
吳寬詩文本集稱《匏翁家藏集》,原為70卷(詩30卷1400餘首,文40卷700餘篇),均為吳寬親手編訂 [44]  ,由李東陽作序。現存正德三年(1508年)長洲吳氏家刊本《匏翁家藏集》77卷附錄1卷,後7卷及附錄所錄其記、序、碑文6篇及徐源後序則為其子吳奭增益。其稿本《吳文定公詩稿》不分卷,亦存世。文淵閣《四庫全書》據正德刊本收錄《匏翁家藏集》77卷。《明別集版本志》另有《吳文定公詩稿》不分卷,稿本,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另外,明抄《國朝典故》等收錄吳寬《皇明平吳錄》3卷。清朱彝尊《明詩綜》錄其詩13首。清末陳田《明詩紀事》錄其詩31首。 [42] 

吳寬後世紀念

吳寬故居

吳寬故居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區樂橋西尚書裏,其巷因吳寬得名。後園亭廢壞,又遭兵燹。清同治年間浙江寧紹台道顧文彬購得其址,築為怡園。吳寬做禮部尚書時,曾為父親吳孟融在蘇州葑門內天賜莊建築一座東莊,面積甚大,有“振衣台”“折桂橋”“竹田”“續古堂”“拙修庵”“耕息軒”“知樂亭”諸勝,還有稻畦、桑園、果園與菜圃(今蘇州大學南半部一帶)。吳寬好友、著名畫家沈周曾寫真畫《東莊圖冊》以記其景。 [54] 
蘇州天賜莊折桂橋東有“吳文定公祠”,內有十景之勝,廣袤六十畝。清人彭定求等重修,咸豐年間毀於兵燹。蘇州魚行橋北有為他立的“狀元坊”;魚行橋尚書裏口有他的“尚書坊”。 [54] 

吳寬墓葬

吳寬墓位於吳縣木瀆花園山栲栳灣山麓(今屬浙江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父親墓旁,父子分兩處葬,坐東南,向西北。建有“學士”“清峻”兩牌坊。墓前有小河,俗稱“狀元浜”。吳中區橫涇堯峯山景賢祠(舊資慶寺)祀吳寬,祠中堂繪有吳寬畫像;配祀其學生文徵明。大學士申時行撰有《景賢祠記》。 [54] 

吳寬史料索引

震澤集》卷22《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贈太子太保諡文定吳公神道碑》 [47] 
明實錄》憲宗、孝宗朝部分 [13] 
國琛集·下卷》 [16] 
今獻備遺》卷27 [17] 
國朝獻徵錄》卷18 [22] 
名山藏》卷69 [19] 
堯山堂外紀》卷88 [12] 
明史》卷184 [21] 
參考資料
  • 1.    《震澤集》卷22《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贈太子太保諡文定吳公神道碑》:閲月卒,弘治甲子七月十日也。訃聞,先帝震悼,命有司治葬,諭祭者四,給驛舟,遣官護送。特贈太子太保。
  • 2.    丁姓畫師五同會圖卷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2-18]
  • 3.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吳寬,字原博,長洲人。以文行有聲諸生間。成化八年,會試、廷試皆第一,授修撰。侍孝宗東宮,秩滿進右諭德。
  • 4.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孝宗即位,以舊學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
  • 5.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弘治八年擢吏部右侍郎。丁繼母憂,吏部員缺,命虛位待之。服滿還任,轉左,改掌詹事府,入東閣,專典誥敕,仍侍武宗東宮。
  • 6.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宦豎多不欲太子近儒臣,數移事間講讀。寬率其僚上疏曰:“東宮講學,寒暑風雨則止,朔望令節則止,一年不過數月,一月不過數日,一日不過數刻。是進講之時少,輟講之日多,豈容復以他事妨誦讀。古人八歲就傅,即居宿於外,欲離近習,親正人耳。庶民且然,矧太子天下本哉?”帝嘉納之。
  • 7.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十六年進禮部尚書,餘如故。……時詞臣望重者,寬為最,謝遷次之。遷既入閣,嘗為劉健言,欲引寬共政,健固不從。他日又曰:“吳公科第、年齒、聞望皆先於遷,遷實自愧,豈有私於吳公耶。”及遷引退,舉寬自代,亦不果用。中外皆為之惜,而寬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
  • 8.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先是,孝莊錢太后崩,廷議孝肅周太后萬歲後,並葬裕陵,祔睿廟,禮皆如適。至是,孝肅崩,將祔廟,帝終以並祔為疑,下禮官集議。寬言《魯頌·閟宮》、《春秋》考仲子之宮皆別廟,漢、唐亦然。會大臣亦多主別廟,帝乃從之。
  • 9.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214:至是卒,遣官治葬如例,而加祭二壇,贈太子太保,諡文定。
  • 10.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年七十,數引疾,輒慰留,竟卒於官。贈太子太保,諡文定。授長子奭中書舍人,補次子奐國子生,異數也。
  • 11.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寬行履高潔,不為激矯,而自守以正。於書無不讀,詩文有典則,兼工書法。有田數頃,嘗以周親故之貧者。友人賀恩疾,遷至邸,旦夕視之。恩死,為衣素一月。
  • 12.    《堯山堂外紀·卷八十八·國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20]
  • 13.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之二百十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2-11]
  • 14.    郭磬,瘳東 編.中國曆代人物像傳 3:齊魯書社,2002-06:1983-1984
  • 15.    王稼句 編.蘇州文獻叢抄初編(引文取自《吳風錄》):古吳軒出版社,2005-01:318
  • 16.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1]
  • 17.    《今獻備遺·卷二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1]
  • 18.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品題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1]
  • 19.    《名山藏·卷六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1]
  • 20.    《荷牐叢談·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11]
  • 21.    《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傳第七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20]
  • 22.    《國朝獻徵錄·卷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20]
  • 23.    《玉堂叢語·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18]
  • 2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02:(成化八年三月十七日)上親閲舉人所對策,賜吳寬等二百五十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 2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02:(成化八年三月)乙卯(十九日),賜狀元吳寬朝服冠帶,諸進士鈔各五錠。
  • 2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02:(成化八年三月)庚申(二十四日),授第一甲進士吳寬為翰林院修撰。
  • 2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44:(成化十一年八月)己卯(三日),翰林院修撰吳寬乞歸省親,許之。
  • 2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90:(成化十五年五月九日)翰林院修撰吳寬服闋,復任。
  • 2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257:(成化二十年十月)庚辰(二十六日),升翰林院修撰吳寬為右春坊右諭德。以九年秩滿也。
  • 30.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287(成化二十三年二月七日)命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尹直、右春坊右諭德吳寬為會試考試官。
  • 31.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7:(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右諭德謝遷、吳寬俱左庶子兼侍讀,仍加俸一級……錄青宮舊勞也。
  • 32.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54:(弘治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升纂修……左庶子兼侍讀謝遷、吳寬,右庶子兼侍讀陸簡,俱少詹事兼侍講學士。
  • 33.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73:(弘治六年三月十五日)命太子太傅户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徐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丘浚、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劉健、户部尚書葉淇、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馬文升、刑部尚書彭韶、太子少保工部尚書賈俊、吏部左侍郎張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翟瑄、掌通政司事工部右侍郎謝宇、大理寺左少卿屠勳、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董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吳寬充殿試讀卷官。
  • 34.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79:(弘治六年八月)丙寅(四日),升都察院右都御史白昂為刑部尚書,吏部右侍郎周經為本部左侍郎,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閣本“讀”作“講”)學士吳寬為吏部右侍郎。
  • 35.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95:(弘治七年十二月)己卯(二十四日),賜吏部右侍郎吳寬繼母王氏祭葬如例。
  • 36.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84:(弘治十五年二月)己酉(六日),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吳寬、翰林院侍讀學士劉機為會試考試官。
  • 37.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90:(弘治十五年八月)丁卯(二十八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吳寬再乞致仕,上曰:儲宮輔導,正須得人。卿引疾求退,已有旨勉留。宜盡心供職,以副委任,毋再固辭。
  • 38.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96:(弘治十六年二月)乙丑(二十八日),以纂修大明會典成,敕吏部:……副總裁、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吳寬為禮部尚書……健等及寬俱上疏辭,不允。
  • 39.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211:“(弘治十七年閏四月)壬申(十二日)掌詹事府事、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吳寬乞致仕,上曰:卿學行端謹,譽望素著,委任方隆,豈宜引年遽求休致。所辭不允。”同卷“閏四月二十八日”條:“掌詹事府事、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吳寬復乞致仕,上曰:卿學行聞望,輿論攸歸,方切委任。有疾宜善加調理,豈可固求休致。所辭不允。”卷212:“(弘治十七年五月)丁未(十八日),掌詹事府事、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吳寬以災異乞致仕。上曰:災異示戒,正宜同加修省,卿屢引疾乞休,已有旨不允,其勉起供職,不必固辭。”
  • 40.    吳寬蘇州石刻像,刻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清孔繼堯繪,石藴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 41.    馬興榮等 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0:157
  • 42.    吳寬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1]
  • 43.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文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2-01:144
  • 44.    郭皓政,甘宏偉 編著.明代狀元史料彙編 上: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12:551-552
  • 45.    《玉堂叢語·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1]
  • 46.    周嘯天主編.元明清詩歌鑑賞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06.第399頁
  • 47.    郭皓政,甘宏偉 編著.明代狀元史料彙編 上: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12:529-530
  • 48.    震澤紀聞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9-10]
  • 49.    《震澤紀聞》(不分卷):成化、弘治間,翰林聲望最重者,吳寬、謝遷,二人皆狀元及第,儀幹修整。寬温粹含弘;遷明暢亮直。寬詩文俱有古意;遷亦次之。故一時並有公輔之望。及丘文莊卒,寬適以憂去,遷服將闋,遂用遷入閣。十餘年間,號稱賢相。寬遂逗遛,終不獲入閣。人頗為不平。而寬處之裕如也。時劉健為首相,遷數言寬當入閣。健曰:「待我去用之。」他日又言,健答如故。遷爭之不得,至聲色俱厲,曰:「吾豈私於寬耶?顧寬之科等先於予,年齒先於予,聞望先於予,越次在此,吾心慚焉,故言之,而公終不入,何耶?」健但笑而已。其後天變,師保皆上章求退。遷上疏求去,不得。覆上疏舉寬及鏊自代,健不悦,宣言於內,以遷為立黨也。
  • 50.    呂紀、呂文英合繪竹園壽集圖卷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11-22]
  • 51.    董友知 著.書法理論與書法百家:團結出版社,1993-02:568
  • 52.    葛鴻楨 著.吳門書派 明代書壇中堅:蘇州大學出版社,2016-07:38
  • 53.    《震澤集·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2-11]
  • 54.    李嘉球 著.蘇州狀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02:45-47
  • 55.    任繼愈 主編;吳翌鳳 編.中華傳世文選 清朝文徵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29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