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璋

(高麗忠宣王)

鎖定
王璋(1275年—1325年),高麗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初名仲昂海印居士 [1]  ,蒙古名益智禮普化(意為小公牛)。父為高麗忠烈王王昛(王諶),母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魯揭裏迷失(追贈齊國大長公主,諡莊穆王后)。他是第一位與蒙古人混血的高麗國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寶塔實憐(追贈薊國大長公主)。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禪讓而即位,任內實行改革,七個月後因得罪權門勢族及宗主國元朝而被廢,滯留中國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改名為“”。大德十一年(1307年)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被元朝封為瀋陽王(後改稱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忠烈王去世後再次即位為高麗國王,他復位後主要通過在元傳旨來控制朝政。皇慶二年(1313年)禪位於兒子王燾高麗忠肅王),短暫回國後再次來華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又將沈王王位傳給侄兒王暠,自稱“太尉王”。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繼位後將他監禁起來,後以學佛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死後獲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於元大都,元朝賜諡號忠宣,葬於德陵,高麗恭愍王加諡宣孝
王璋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中國。在華期間,他與姚燧虞集閻復元明善趙孟頫朱德潤等元朝文人學士交遊,並築“萬卷堂”以切磋文藝,又沉迷於佛教活動,曾赴五台山、江浙等地上香,多次佈施經藏。他可以説是高麗王朝乃至朝鮮半島歷史上經歷最具傳奇色彩的君王之一。
(概述圖來源 [2] 
別    名
王謜(曾用名)
益智禮普化(蒙古名)
仲昂
海印居士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出生地
高麗開京
出生日期
1275年10月20日(至元十二年九月三十日)
逝世日期
1325年6月23日(泰定二年五月十三日)
主要成就
在高麗進行改革
元大都建萬卷堂,展開對華交流
協助元武宗登基
主要作品
《寄權漢功》
本    名
王璋
諡    號
忠宣宣孝大王
陵    墓
德陵
爵    位
高麗國王、瀋陽王、沈王、太尉王

王璋人物生平

王璋即位以前

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一月,高麗國王(忠烈王)王諶將他迎娶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忽都魯揭裏迷失接回高麗,冊為元成公主。至元十二年(1275年)九月三十日,元成公主在開京沙坂宮生下王子,取名為謜。在王謜出生之前,他已經有兩位兄長王滋(貞信府主所出)和王湑(宮人盤珠所出),但按照駙馬國體制,只有元朝公主所生之子,即流淌着黃金家族血脈的王謜才有資格成為王儲。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十二日,王謜正式被冊封為王世子,形成了“天妹理宮闈,帝孫作儲貳 [3]  的局面。忠烈王還以金方慶柳璥、金丘等名臣充當世子官屬,負責教育王謜。世子雖為蒙古人所生,卻不喜狩獵飲酒 [4-5]  ,堅持漢學,熟讀儒家經典 [6]  ,曾入國學講六經 [7]  ,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夏,忠烈王、元成公主和世子謜等親赴上都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朝覲,元世祖的察必皇后昭睿順聖皇后)對世子頗有好感,下賜酒卮和刀子,元成公主又抱着王謜謁見皇太子妃伯藍也怯赤(徽仁裕聖皇后),太子妃拍手招呼王謜過來,王謜爬着到太子妃膝下,太子妃大喜,賜蒙古名為“益智禮普化”(意為小公牛)。 [8-9]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王謜又隨父母入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行冠禮,並娶宗室西原侯王瑛之女為世子妃,隨後入元短暫宿衞而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乃顏之亂的餘黨哈丹入侵高麗,同年十一月王謜入朝,請求元世祖出兵鎮壓哈丹。 [10]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正式冊封王謜為“特進上柱國高麗國王世子”。 [11] 
從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以後到即位,王謜五赴元朝,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中國,充當元世祖忽必烈的怯薛,並曾參加忽必烈的葬禮。其中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回國時又納趙仁規之女為世子妃 [12]  ,元貞元年(1295年)回國時被忠烈王任命為判都僉議密直監察司事,開始參與國政。 [13]  而後元成宗應高麗的請求,賜侄女寶塔實憐(晉王甘麻剌之女)下嫁於王謜,於元貞二年(1296年)十一月舉行婚禮。 [14]  大德元年(1297年)五月,王謜之母安平公主(元成公主)去世,翌月王謜回國奔喪,他回高麗後就以將公主詛咒致死的罪名處死了忠烈王寵愛的宮女無比、宦官陶成器、崔世延等人,流放四十多人,其雷霆手段令整個高麗為之震懾。 [15]  同時,他還提拔印侯、金琿、洪奎鄭可臣等親信,樹立起自己的權威。 [16]  忠烈王無奈,只好向元朝請求禪位於王謜。大德元年(1297年)十月,王謜又赴元朝,同時高麗使臣趙仁規等帶來了忠烈王請求禪讓的上表。十一月,元成宗順水推舟,封王謜為高麗國王,忠烈王為逸壽王。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九日,王謜歸國,正月十六日,忠烈王下教書禪位於世子,王謜推辭,正月十九日正式禪讓,王謜即位於康安殿,是為忠宣王。 [17] 

王璋首次在位

影視劇中的忠宣王 影視劇中的忠宣王
忠宣王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在他九歲那年的春天,忠烈王出去打獵,忠宣王卻在宮中流淚,乳母詢問原因,他回答道:“如今百姓窮困,又是農作時節,父王怎麼能外出打獵呢?” [18]  有一次他即將入覲元朝,有位官員獻給他40斤銀子和20張虎皮作為川資,但他卻拒絕道:“這些東西都會剝削民眾、招來怨恨,不是我想要的。”命令將其全部退還原主。 [19]  在他即位前參與國政期間,曾遇到百姓們邀駕上書訟冤,以致他前往王宮的馬不能前進,他都耐心地受理了百姓們的請願。 [20]  忠宣王還非常聰明善斷,他十四歲時,內侍元奕對他説:“人主不應該太聰慧明察,殿下聰明得過分了,應該稍微寬容一下。”他馬上拉下臉呵斥道:“你們是想讓我變傻,然後就玩弄我於股掌之上,就像軟餅一樣嗎?” [21]  當時,高麗經歷了武臣政權和元朝干涉以後,田柴科制崩潰,社會經濟紊亂,土地兼併盛行。忠宣王即位後,“好立新法” [22]  ,力圖有一番作為,便開始實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方面強化了王權,另一方面維護了民生。然而,這卻觸動了權門勢族的既得利益,同時有“僭越”之嫌的措施也侵犯了宗主國元朝的權威。 [23] 
當時,忠宣王寵愛趙妃,卻冷落寶塔實憐公主,公主妒火中燒,便在大德二年(1298年)四月寫信給自己的祖母伯藍也怯赤太后,聲稱她被趙妃詛咒以致失寵於國王,派兩名隨從闊闊不花和闊闊歹帶去中國。忠宣王聽説後,派趙妃的妹夫樸瑄(樸景亮)去詢問書信內容,闊闊不花和闊闊歹反而把樸瑄痛打一頓。忠宣王急忙請太上王(逸壽王)忠烈王去安慰公主,又把罪臣的家產奴婢賜給闊闊不花等人以解其怒,但公主繼續派闊闊不花給元朝送信。不久後司宰注簿尹彥周又在宮門貼匿名書,揭發趙仁規之妻也在詛咒公主,讓王不愛公主而愛她的女兒趙妃。公主聽説後又把趙仁規夫婦投入監獄,囚禁了他們的兒女和女婿,派隨從徹裏去元朝控訴趙仁規之妻的詛咒。忠宣王苦苦哀求,元老金方慶等人也出面勸公主收手,公主一概不聽。不久後闊闊不花等以及太后的使者就來到高麗,奉元成宗聖旨囚禁趙妃,將趙仁規之妻屈打成招,又先後把趙仁規和趙妃押送到中國,為審理此案而來高麗的元朝使者達到100多名,後來趙仁規回國,但趙妃下落不明。 [24] 
趙妃等被捕後,元朝太后派了五個喇嘛和兩個道士來給公主祛除詛咒,又派洪君祥洪福源之子)宴請忠宣王,試圖説服忠宣王愛上公主,但收效甚微。 [25]  元朝也順便得知了高麗“僭越”的內幕,加緊了對高麗的干涉。大德二年(1298年)八月,元朝派遣使者孛魯兀來高麗,要求忠宣王和公主入朝,在八月十八日忠宣王和公主的餞別宴會上,孛魯兀趁眾人酒醉之際突然宣佈皇帝聖旨,收繳忠宣王的高麗國王之印,貶他為逸壽王。 [26]  翌日,孛魯兀在壽寧宮向忠烈王頒詔,稱忠宣王“蒞政以來,頗涉專擅,處決失宜,眾心疑懼,蓋以年未及壯,少所經練,故未能副朕親任之意,今遣使……召謜入侍闕庭,使之明習於事”。 [27]  於是忠烈王復位,忠宣王第一次在位不過七個月的時間。

王璋父子傾軋

元朝召忠宣王與公主入朝,目的在於監視他的行動以及協調他與公主之間的關係。但是忠烈王和忠宣王父子長期不和,高麗朝廷分化為兩派,在忠烈王復位、忠宣王入元宿衞後逐漸浮上水面,而忠烈王一派剷除忠宣王的手段就是向元朝要求改嫁公主。大德五年(1301年)五月,忠烈王派遣閔萱出使元朝,上表請改嫁公主,閔萱不敢進此表而還。 [28]  大德七年(1303年)春,忠宣王在元帝行在香水園被“奸臣佞豎”謀害,因隨從搭救而化險為夷。 [29]  忠宣王派隨即展開反擊,在同年七月藉助元朝之力剷除了忠烈王派的骨幹石胄、石天補父子,同年八月忠宣王派的大臣洪子藩、元衝甲、金深等又發動政變,包圍王宮,逮捕了忠烈王派的另一骨幹吳祁,派人把他押送到元朝,並建議忠烈王向元朝請求忠宣王回國。 [30]  忠烈王派的宋邦英、宋璘等為了挽回局面,請求忠烈王利用入朝的機會親自向元朝提議將公主改嫁給瑞興侯王琠(忠宣王的妻舅),忠烈王走到西京時接到了元廷不許入朝的命令而未果。與此同時,宋邦英、宋璘還讓人用畏兀兒體蒙古文寫信給元朝誣陷忠宣王。後來元朝多次派人出使高麗,協調忠烈王父子矛盾,並且抓捕宋邦英、宋璘等到元朝。忠烈王也不得不向元朝請求忠宣王歸國,但當時元廷由卜魯罕皇后掌握實權,宋家與皇后寵愛的高麗出身宦官李福壽過從甚密,又與元成宗乳母聯姻,所以被捕的忠烈王派官員並未被深究,元廷也拒絕送還忠宣王。 [31-32]  而且,忠宣王在元朝的處境越來越困窘,甚至有過賣寶帶的念頭,後在隨從建議下借錢來維持生計。 [33] 
儘管元朝努力讓忠宣王和寶塔實憐公主產生感情,可是夫婦關係還是一如既往的冷淡,忠宣王甚至寧願出家為僧 [34]  ,而公主為了排遣寂寞,常常與內侍淫亂,忠宣王更加不屑公主 [35]  ,夫婦就此分居,公主住在祗候司。 [36]  大德十年(1306年),忠烈王親朝於元,下榻於忠宣王府邸,父子關係有和好跡象,乃至於傳出父子將一同回國的消息,這令忠烈王派大臣很不安,加緊挑撥離間。 [37]  當時忠烈王已年過七旬,在上廁所時不慎跌倒在地,摔掉了牙齒,幾天都無法進食。隨從王惟紹、宋邦英等趁機離間忠烈王父子,讓忠烈王搬到公主所在的祗候司。王惟紹等以為已經離間成功,就鼓動宦官李福壽和元成宗乳母向卜魯罕皇后進讒言,王惟紹等則向左丞相阿忽台等進讒言,試圖説服元朝統治者同意寶塔實憐公主改嫁給瑞興侯王琠,並迫使忠宣王剃髮出家,以此扶植瑞興侯成為王位繼承人,阿忽台等首肯了。 [38]  當時,瑞興侯作為禿魯花(人質)留在元朝,忠烈王讓瑞興侯穿着華麗服飾多次出現在公主面前,瑞興侯本來就相貌英俊,公主也不想守活寡,便有意改嫁給瑞興侯。 [39]  忠烈王一派還想偷竊忠宣王的受封詔冊,因忠宣王的隨從金怡提前藏起來而未遂。 [40] 
眼看改嫁之謀即將得逞,王惟紹等人卻在元朝右丞相哈剌哈孫答剌罕那裏碰壁;隨忠烈王一同入朝的洪子藩等人聽説王惟紹等離間忠烈王、忠宣王父子的陰謀後,立刻向元朝中書省揭發此事,中書省抓捕了王惟紹等,召來忠烈王、忠宣王父子對質,改嫁之謀便破產了。其後高麗隨從大臣打算奉忠烈王回國,以徹底了結此事,但忠烈王與忠宣王隔閡已深,害怕忠宣王在途中害死他,所以拒絕回國。公主聽説王惟紹等的改嫁之謀失敗後也是氣急敗壞,禁止參與控告王惟紹等的高麗隨從大臣見忠烈王,企圖繼續挾忠烈王為奇貨來實現改嫁。 [41] 

王璋奪權復辟

忠烈王與忠宣王父子的傾軋是與元廷內部的政治鬥爭掛鈎的。當時元成宗卧病已久,元朝統治集團分化為皇后卜魯罕、安西王阿難答與懷寧王海山及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兩派。忠烈王一派把賭注押在前者,而忠宣王在元宿衞期間,與海山兄弟的關係非同尋常,據説一度到了“同卧起、晝夜不相離”的程度。 [42]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元廷兩派鬥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忠宣王參與愛育黎拔力八達和右丞相哈剌哈孫的扳倒皇后、迎立海山的定策中,在三月發動政變,成功制服了卜魯罕皇后、安西王阿難答、左丞相阿忽台等人。 [43]  接着忠宣王也奉愛育黎拔力八達之旨,逮捕王惟紹、宋邦英、宋璘、韓慎、宋均、金忠義、崔涓等尚在大都的忠烈王派大臣,將忠烈王從公主府遷入慶壽寺 [44]  ,同時派人去高麗宣佈他的命令,肅清忠烈王一派,提拔崔有淹、柳庇、金深、印侯、趙仁規、崔衝紹等上百人。 [45]  四月,元朝將王惟紹、宋邦英、宋璘等七人和瑞興侯王琠斬首於大都文明門外,忠宣王想留下瑞興侯的性命,元朝丞相不同意。 [46]  至此忠烈王與忠宣王兩派的鬥爭以忠宣王獲勝告終,忠烈王雖仍然保留王位,但實權已掌握在忠宣王手中。 [47]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在中國滯留了一年半的忠烈王回國,忠宣王則在大都遙控朝政。元武宗海山以定策之功,授忠宣王“推忠揆義協謀佐運功臣”之號,又於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封為“瀋陽王”,授“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傅上柱國駙馬都尉”,並令其入元朝中書省參與國政,賞賜各種金銀珍寶無算。 [48]  同年七月十三日忠烈王薨,忠宣王回國奔喪,八月二十八日再次即位,十月獲元朝冊封為徵東行省右丞相高麗國王,兼任瀋陽王(兩年後升格為一字王“沈王”)。 [49] 
忠宣王雖然復位,治國熱情已大不如前,於是在至大元年(1308年)十一月,忠宣王再次長期赴元,命宗室齊安大君王淑權署徵東省事。 [50]  此後他主要通過傳旨來控制朝政,故被稱為“傳旨政治”,這一統治方式產生了很多弊端,比如每年要從高麗運來10萬匹布、400斛米以及不計其數的物資,對於高麗來説勞民傷財。同時在元朝扈從他的權漢功等官員濫用職權,也造成了高麗國政的紊亂。 [51]  [52]  可是忠宣王樂不思蜀,元朝皇室也待他甚厚,所以他在至大二年(1309年)拒絕了政丞崔有淹等的還國請求。 [53]  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忠宣王企圖傳位於世子王鑑,但被扈從諸臣所阻止,同年五月,他又在元朝殺了世子王鑑及其追隨者金重義等人。 [54]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後,要求忠宣王回國,在忠宣王的請求下允許延期。 [55]  皇慶二年(1313年)正月,高麗大臣李思温、金深見忠宣王毫無歸國之意,便通過答己太后的寵信宦官買撒和徽政院使失列門將忠宣王的寵臣權漢功、崔誠之、樸景亮三人投入元朝監獄,以迫使忠宣王歸國,忠宣王聞訊震怒,通過太后宮女也裏思班向太后控訴李思温和金深,太后乃下令釋放權漢功等三人,杖流李思温和金深。 [51]  不久後元仁宗召還李思温和金深,再次督促忠宣王回國,忠宣王沒有滯留下去的藉口,乾脆請求傳位於次子江陵大君王燾,得到了元仁宗的批准,是為高麗忠肅王,又立“愛如己子,養之宮中”的侄兒延安君王暠(忠宣王異母兄江陽公王滋之子)為高麗世子,這是皇慶二年(1313年)三月的事。 [56-57]  於是忠宣王僅保留沈王爵位。即便是退位,元朝仍然勒令忠宣王回國,因此忠宣王、忠肅王父子和已被封為韓國長公主的寶塔實憐於同年四月從元大都回國。 [58] 

王璋留元生活

剛回國三個月後,忠宣王就身體不適。 [59]  延祐元年(1314年)正月,忠宣王利用元朝來頒科舉詔的機會,又一次踏上前往中國的道路,獲准留居大都,從此以後再也沒返回故土。一年後韓國長公主也返回元朝,不久後去世,追贈薊國大長公主。延祐三年(1316年)三月,忠宣王將沈王王位傳給王暠,自稱“太尉王”(又稱老沈王)。 [60]  忠宣王繼續通過傳旨對高麗朝政保持影響力,史稱“忠宣雖內禪,而國政必與聞,故士大夫之升黜,多出於忠宣”。 [124] 
忠宣王在中國期間,喜歡結交元朝的文人鴻儒。在他還是世子的時候,就與元朝儒臣王惲結為忘年之交。 [61]  他第一次退位入元時,與尚在潛邸的元仁宗過從甚密,元仁宗以右文尊儒著稱,忠宣王因而結識了在元仁宗門下的許多文人學士,如姚燧虞集閻復元明善趙孟頫朱德潤張養浩程鉅夫等。第二次退位入元后,他以“書史自娛”,在元大都的府邸中建“萬卷堂”,招徠中國名士,與之研討詩文書畫。為了適應對華交流,忠宣王還專門召李齊賢等高麗詞臣來華。 [62]  趙孟頫曾贈詩於忠宣王,內容是:“珍重王門晚受知,一年長恨曳裾遲。分甌共酌人蔘飲,臨砌同看芍藥枝。華屋焚香凝燕寢,畫屏摘句寫烏絲。吳船此日江南去,採盡蘋花有所思。” [63]  從詩句中可以反映出忠宣王與中國文人的交流情形及他們之間結成的深厚情誼。
除了文藝上的交流外,忠宣王還熱衷於佛教活動,他在大都郊外購置土地,創建報恩光教寺 [64]  ,又與白蓮宗白蓮教的前身)的關係非同尋常,曾將白蓮宗信徒蕭覺貴引薦給還是皇太子的元仁宗。 [65]  其時元武宗下令禁止白蓮宗,元仁宗即位後恢復白蓮宗的合法地位,忠宣王便召集信徒在大都寓所的阿彌陀佛像前發願,並命令在高麗創建壽光寺白蓮堂,勸國人同修淨業。 [66]  忠宣王還與盤谷普慧佛智(沙羅巴)、中峯明本等元朝僧侶交往,尤其與天目山臨濟宗禪師中峯明本關係密切,忠宣王曾向其遣使致書,敍弟子禮。延祐六年(1319年)三月,忠宣王請求下江南為元仁宗降御香,獲得批准,在權漢功、李齊賢等人的扈從下南遊江浙。同年九月,忠宣王專程登上天目山,親自拜訪中峯禪師,中峯收忠宣王為弟子,賜法名“勝光”,別號“真際”,並向他開示佛法。 [67]  忠宣王在天目山留下了沈王峯、真際亭、活埋庵等地名,成為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忠宣王還去了他的祖先義天曾駐錫過、也是在忠宣王關照下重振香火的杭州慧因寺(慧因高麗寺),在那裏閲讀佛經 [68]  忠宣王一行一直遊覽到普陀山才返回大都。 [69] 

王璋流放吐蕃

忠宣王流放地——薩迦 忠宣王流放地——薩迦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元仁宗駕崩,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同年四月,忠宣王預感時局將有變動,為了避禍,便再次請求南下降香,獲得批准。六月,他在鎮江金山寺降香時,突然元廷使者闖入,由騎士把他挾持到大都,九月抵達。元英宗本來要把他遣送回國,但忠宣王不願回去,元廷乃於十月將他下獄刑部,剃髮安置石佛寺(位於今北京市闢才衚衕,為元朝供奉先帝御容處)。十二月,元英宗下令發配忠宣王到吐蕃撒思吉(今中國西藏自治區薩迦縣)學習佛經關於其流放原因的不同觀點,參見“人物爭議”目錄)。 [70] 
忠宣王啓程去吐蕃時,隨從諸臣大多視為畏途,宰相崔誠之等人逃跑,只有直寶文閣樸仁幹、前大護軍張元祉等18人護送忠宣王到雪域高原,一路備嘗艱辛。 [71]  途中還發生了隨從人員不堪旅途勞苦、弒殺忠宣王未遂的事件。 [72]  由於高麗給忠宣王寄送盤纏加之李凌乾的幫助,所以忠宣王一行尚能維持生活。 [73-74] 
至治元年(1321年)十月六日,忠宣王抵達撒思吉,並寄書給崔有淹、權溥等高麗大臣,拜託他們向元英宗説好話以便自己能夠早點離開吐蕃。 [75]  他還給心腹權漢功寄詩吐露自己的痛苦:“瘴煙蕃地舊聞名,未識離都幾萬程。夢裏備嘗艱險了,思君況乃不勝情。” [76] 

王璋客死燕邸

高麗君臣及元朝丞相拜住不斷請求放還忠宣王,到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元英宗下令將忠宣王移配朵思麻(今甘肅臨夏)。 [77]  同年八月發生南坡之變,英宗遇弒,晉王也孫鐵木兒(忠宣王的妻舅)繼位,是為泰定帝,大赦天下,忠宣王遂獲赦,李齊賢等親赴臨洮迎接忠宣王。十一月十日,忠宣王抵達大都,朝見泰定帝,並與同時被扣押大都的忠肅王團聚。其時元朝內部出現將高麗廢國立省之議,忠宣王聽説後老淚縱橫,要求大臣金怡力請元廷撤銷此議,此議撤銷後忠宣王專門派人祭告父母忠烈王和齊國大長公主的陵墓。 [78-79] 
泰定二年(1325年),忠肅王返回高麗,忠宣王仍留大都。同年五月十三日,忠宣王薨於大都,享年五十一歲。七月,他的梓宮被運回高麗,葬於德陵。
出於某些原因,高麗對給忠宣王請諡一事態度消極,元朝也不賜諡號,在忠宣王養子王煦的奔走下,元朝才在至正四年(1344年)賜諡“忠宣”。 [80]  恭愍王加諡“宣孝”。

王璋為政舉措

王璋政治

忠宣王第一次即位後,就廢除了過去武臣政權設立來左右朝廷人事的政房,將人事權歸屬翰林院,從而強化了王權。他還縮小宰相人數,設立詞林院並分宰相之職,由樸全之、崔旵、吳漢卿、李瑱、權溥閔漬李承休科舉出身的“七學士”掌管詞林院。第二次即位時,他提升了式目都監作為議政機構的職能,削弱了忠烈王時作為“都堂”的都評議使司的權力。此外改密直司為光政院,改監察司為司憲府,改國學為成均監(後改成均館),新置資政院,改四司判書為六曹尚書,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改為大君、院君、君等。忠宣王還對越級超授及錄用“親朝行李”(隨從入元人員)的現象加以遏制、鼓勵舉薦世家子弟以外的德才之士、澄清吏治等等。這些改革舉措由於權門勢族的阻撓和元朝的干涉而大多流產。 [81] 

王璋經濟

忠宣王在社會經濟方面的舉措主要是為了強化國家財政、限制土地兼併,打擊權門勢族。他要求歸還被強佔的功臣子孫土地,要求寺院及權勢之家將冒受賜牌而非法強佔的土地或歸原主,或納國税,命有司核查被“壓良為賤”的奴婢。他尤其重視鹽税,第一次在位時就禁止“諸宮院寺社與勢要之家”私營鹽業,復位後頒佈“榷鹽法”,實行食鹽專賣,徵發鹽户,設立鹽倉,年收入鹽價4萬匹布。 [82]  忠宣王的土地改革由於權門勢族的反對而收效甚微,不過鹽法改革卻是最卓有成效的措施。
忠宣王認為“富國莫先於農”,因而命裴廷芝主持設立“典農司”和“有備倉” [122]  ,並頒佈了煙户米法,以賑濟百姓。 [83]  退位後,又命蔡洪哲丈量土地。 [123] 

王璋文化

忠宣王在位時的文化政策主要是崇尚佛教,他濫授僧職,施佛施僧,靡費無數。 [84]  史稱忠宣王“酷嗜浮圖法,捨本國舊宮為旻天寺,極土木之工,範銅作佛三千餘軀,泥金銀寫經二藏、黑本五十餘藏,邀蕃僧譯經受戒,歲無虛月,人或以為言,好之彌篤”。 [85] 
忠宣王還採取了振興文教的舉措。他以“我國古稱文物侔於中華”而自豪,又嘆息高麗“雕蟲篆刻之徒實繁,經明行修之士絕少”的局面。 [86]  所以他即位之初,便賜養賢庫銀五十斤,用來培養人才,並命令藝文館蒐羅高麗各地有高深學問的人士,任命他們為訓導。 [87]  第二次即位時,他在即位教書中專門提到“大成至聖文宣王百代之師,春秋釋奠,朔望祭享,諸儒聚會,宜加精潔”。 [42] 

王璋外交

忠宣王一生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元朝,所以他的外交基本是對元外交,而他對元外交的主要課題則是防止元朝在高麗設置直轄的行中書省。高麗自從稱臣於蒙元併成為駙馬國以後,元朝透過設立徵東行省來干涉高麗,並曾一度派駐闊裏吉思等流官來直接統治,在忠烈王的爭取下,闊裏吉思等被召還,僅由高麗國王充當行省丞相。大德十一年(1307年),忠宣王通過扶植元武宗登基而身價倍增,他請求元朝重新向徵東行省派駐官員,旨在監視父王。一年後忠烈王死去,他第二次即位,又請求元朝罷黜徵東行省,元武宗很不耐煩地批示道:“先請立者以卿言,今請罷亦以卿言,其準世祖舊制,速遣使往罷之。” [88]  至大二年(1309年),遼陽行省右丞洪重喜(洪福源之孫)向元朝中書省控訴忠宣王不奉法恣暴等事,並請置行省於高麗 [89]  ,後經高麗出身的元朝宦官方臣祐疏通答己太后,使洪重喜被流放潮州(《元史》記載為漳州),立省之議才作罷。 [90]  此後忠宣王向元朝苦口婆心地陳述“祖宗臣服之功”,終於在皇慶元年(1312年)獲取了元仁宗“毋置行省”於高麗的承諾。 [89] 
另一方面,忠宣王深化對元朝的事大之誠。他在忠烈王去世時拒絕高麗自議廟諡,而是請於元朝 [91]  ,元朝在至大三年(1310年)分別賜予高麗高宗高麗元宗及忠宣王的父王“忠憲”、“忠敬”、“忠烈”的諡號,這也是高麗請諡元朝之始。 [92] 

王璋歷史評價

  • 方臣祐(高麗出身的元朝宦官):王性剛,必不能堪其辱。 [109] 
  • 朱德潤(元朝文人):英姿杰特,出於人表;忠烈義勇,本乎天性。 [110] 
  • 高麗史》:忠宣為世子,入侍元朝,與姚燧趙孟頫諸公遊,閒或與聞朝政,其議論有足觀者。及其即位,避上國之制,改易官名,謹侯度也;正田賦,立鹽法,知所本也。第以人君之位,庶民所仰,萬機所萃,不可一日而曠也,王既受命復位,諂事婦寺,淹留燕京,至於五年,國人困苦供饋,從臣久勞思歸,至謀相陷,元亦厭之,再詔歸國,無以為辭,乃遜位於子燾,又以侄暠為世子,父子兄弟,卒構猜嫌,其禍至於數世而未弭。貽謀之不臧如此,吐蕃之竄,非不幸也。 [111] 
  • 東國通鑑》:性聰明剛果,興利祛弊,凡所施為,粗若可觀。然父子之間,慚德實多,而久居上國,自罹竄逐之辱。 [112] 
  • 朝鮮英祖(朝鮮王朝國王):忠烈、忠宣之事,元無足言,忠宣似稍勝,而末稍則尤無可言矣……與楊廣無異矣。 [113] 
  • 李丙燾(韓國曆史學家):忠宣王生長於大陸國家,頗有抱負與見識,是一少壯鋭氣的青年,富積極性與果斷性。即位以來,曾以大刀闊斧的作風,改革舊制,登用人材,並企圖追究以及禁遏民田兼併之風,清除蠹害國家謀利之徒,力行新政,致引起權家勢族的不滿。 [114] 

王璋軼事典故

王璋娶妻同姓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月,元成公主帶着還是王世子的忠宣王一起朝覲元世祖,同時命令隨從(忽赤)搜索高麗良家女子貢獻元廷,其中有宗室西原侯王瑛(高麗神宗曾孫,恭讓王高祖父,同時也是忠烈王原配貞和宮主的兄弟)之女。走到温泉地方時,忠宣王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隨從忽剌歹(印侯)詢問原因,忠宣王説:“我將要娶西原侯的女兒,可她在選入元朝的良家女中,所以不高興。”忽剌歹轉告公主,公主便放了此女。公主和忠宣王一行走到西京(東寧府),聽説元朝鹹平府發生暴亂,道路阻塞,不得已返回開京。 [93]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初二,忠宣王正式迎娶了西原侯王瑛之女。但後來忠宣王更寵愛趙妃,再加上元朝責備高麗繼續同姓結婚的行為,忠宣王在復位那年就規定王室只能納15個“宰相之宗”出身的女子為妃 [94]  ,西原侯之女便受冷落,直到至正五年(1345年)死後才得到“靜妃”的追贈。 [95] 

王璋離別情人

後世流傳着忠宣王與他的中國情婦生離死別的故事。 [96]  據説忠宣王在元朝時,邂逅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女子,等到他返回高麗時,情人追過來,忠宣王送給她一朵蓮花留作紀念。途中忠宣王禁不住思念,派李齊賢去看望她。這名女子已經幾天不吃飯,甚至都不能開口説話,看到李齊賢后便硬撐着寫了首詩,託他送給忠宣王,詩的內容是:“贈送蓮花片,初來的的紅。辭枝今幾日,憔悴與人同。”李齊賢返回後卻稟報説這名女子去酒家和其他少年喝酒去了,根本找不着。忠宣王聽了後非常鬱悶,朝地上吐口水。等到忠宣王生日之際,李齊賢向忠宣王敬酒時突然退到庭下跪着,請治欺君之罪,忠宣王不解,李齊賢便呈上該女的詩,並將他謊報的真相和盤托出。忠宣王垂淚道:“那天如果看見了詩,我寧死也要到那裏去,卿愛我所以這麼謊報,真是忠懇啊!” [97] 

王璋斷袖之癖

據稱忠宣王也有同性戀的性取向,史書記載他“多愛男色”,有一位叫元忠的貴族美少年就在元大都和忠宣王“有龍陽之寵”,忠宣王賜他姓王,改名鑄,不斷給他加官進爵,到至大三年(1310年)時,忠宣王想任命他為代言(即承旨),元忠(王鑄)辭謝,忠宣王大怒,下令貶他為鐵州知事。三年後忠宣王回國,元忠親赴鴨綠江迎接,與忠宣王又和好如初。 [98-99] 

王璋中原留經

忠宣王崇尚佛教,他在大都生活時先後多次作為功德主刻印佛經、佈施寺廟。如大德九年(1305年)印經一藏施與大慶壽寺,元代學士程鉅夫撰《大慶壽寺大藏經碑》記述此事。 [100]  皇慶元年(1312年),忠宣王又派人在杭州印造大藏經五十藏,施諸四方梵剎。 [101]  20世紀80年代,北京智化寺如來殿中央主尊釋迦牟尼佛的內膛中發現有“沈王府”鈐印的《付法藏因緣經》一冊,卷首有忠宣王“金口親宣”的序文,為當時的一個重大考古發現。 [102] 

王璋辯護儒學

忠宣王對儒學也非常重視,他第二次退位後留居元朝期間,有一個“鮮卑僧”(即唐兀喇嘛,時人認為唐兀即西夏後裔系出鮮卑族的元魏)建議像孔子那樣在全國給忽必烈的帝師八思巴立廟。元仁宗命朝廷討論此事,國公楊安普(即楊暗普楊璉真迦之子)力主此議,忠宣王責難楊安普説:“帝師造字(指蒙古新字)確實有功於國家,應該按既有規矩來祭祀,何必把他和孔子相提並論?孔子是百王之師,天下都祭祀他是因為他的德而不是功。如果非要在全國給帝師立廟祭祀的話,恐怕後世會對此有不同意見。”雖然元朝最後還是在全國各地修了帝師殿,但當時人都佩服忠宣王的敢言。另外,據説延祐復科也是有忠宣王的出力。 [103] 

王璋愛好宋史

忠宣王非常聰明,記憶力強,過目不忘,喜歡和儒臣討論歷史,尤其是中國宋朝的歷史。他曾讓隨從官員給他讀《東都事略》,聽到王旦李沆富弼韓琦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這些名臣的事蹟時,必定會舉手加額,以示敬仰,聽到丁謂蔡京章惇這些奸臣的事蹟時,都會切齒痛恨,表現出他“好賢嫉惡”的個性。 [104]  他還將他的祖先王建比作宋太祖趙匡胤 [105] 

王璋人際關係

關係
封號
姓名
備註
父母
父親
高麗忠烈王
曾用名王諶、王賰
母親
元成公主
元世祖忽必烈之女,追贈齊國大長公主,諡莊穆王后
妻妾
王后
韓國長公主
元晉王(顯宗)甘麻剌之女,追贈薊國大長公主
嬪妃
懿妃
蒙古人,出身及生平不詳,1316年去世於元朝,追贈懿妃 [115] 
令妃
趙氏
趙仁規女,《高麗史》未載其封號,元朝稱其封號為令妃 [23] 
賢妃
洪氏
洪奎女,《高麗史》載其為順和院妃,另有記載封號為賢妃 [116] 
淑妃
金氏
金良鑑女,原為忠烈王淑昌院妃,後被忠宣王收繼,封淑妃 [117] 
許氏
許珙女,原為平陽公王昡之妻,忠宣王復位時納為順妃 [118] 
王氏
宗室西原侯王瑛女,生前未有封號,死後追贈靜妃 [95] 
子女
兒子
廣陵君
懿妃也速真所生,原為王世子,後被忠宣王所殺
懿妃也速真所生,封江陵大君
德興君
塔思帖木兒(漢名或為譓)
生母不詳,後來高麗稱他為忠宣王所棄宮人與大臣白文舉之子 [119] 
女兒
壽春翁主
王氏
生母不詳,嫁順妃許氏之侄定安府院君許琮,1345年去世 [120] 
養子
雞林府院大君
原名權載,被忠宣王收為養子,入籍宗室 [121] 

王璋主要作品

在詩歌方面,忠宣王有《寄權漢功》詩一首存世,此外在中國文獻中還可知他曾作過《題真際亭》,但只有中峯明本所和的兩首次韻詩流傳至今。不過,在其中一首被視為中峯和尚的次韻詩裏,從對天目山的溢美之詞來看似非出自中峯和尚之手,而可能是忠宣王本人所寫,內容是:“鳳舞龍飛甲眾山,振衣直上費高攀。層層石磴深雲鎖,隱隱禪林盡日閒。自古名流多駐蹕,昔年王氣亦相關。從前不涉高巔處,寧識東溟指顧間。” [106] 
忠宣王在天目山所建的真際亭 忠宣王在天目山所建的真際亭
在文章方面,忠宣王有《解節經序文》、《付法藏因緣經序文》、《高麗王開宗唸佛發願文》、《高麗國王勸國人唸佛疏》四篇佛教文章傳世。此外在《中峯和尚廣錄》裏收錄了他寄給中峯明本的一封書信,在《高麗史》裏收錄了他在流放吐蕃後寄給高麗臣僚的三封書信。

王璋人物爭議

忠宣王被流放吐蕃的原因,表面罪名是執迷於佛教,實際理由顯然不止於此。高麗方面歸咎於高麗出身的元朝宦官任伯顏禿古思因自己被忠宣王懲罰而誣陷其於新帝元英宗所致 [107]  ,現代學者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忠宣王屬於太后答己的勢力,他因英宗即位後着手鏟除太后黨而遭池魚之殃;也有可能是他的侄兒沈王暠陰謀除掉忠宣王、忠肅王父子的一個步驟;還有學者認為忠宣王被流放的真正原因在於元英宗欲對高麗實行“中土化”政策,改為直轄行省,忠宣王作為該政策的障礙,雖然不在其位,仍然首當其衝,故遭到了流放的厄運。 [108] 

王璋影視形象

王在相愛》(2017年MBC月火劇),任時完南多凜
參考資料
  • 1.    《西天目祖山志》卷三:沈王王璋,號海印居士,高麗駙馬太尉沈王也……
  • 2.    尹寬植.《歷史學者33人選定的人物所見之韓國史:忠宣王》:藍色兒童,2007年
  • 3.    李承休:《帝王韻紀》下卷。
  • 4.    李齊賢:《益齋亂稿》卷九,〈有元贈敦信明義保節貞亮濟美翊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丞相上柱國忠憲王世家〉:飲酒至多,平居不進一杯,廄中唯飼一馬,聲色之娛,鷹狗之玩,不萌於心。
  • 5.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甲辰 上王自記其德十餘條, 密下式目, 令上箋陳賀, 箋曰:……放鷹犬而絕遊畋, 禁先王之不可禁, 菲飮食而輟音樂, 行古聖之所難行……
  • 6.    《高麗史》卷一〇五,列傳第一八,《諸臣傳·鄭可臣》:十六年, 世子如元, 可臣及閔漬等從行. 一日, 帝引世子於便殿, 隱几而卧問, “爾讀何書?” 對曰, “有師儒鄭可臣·閔漬在此, 宿衞之暇, 時從質問孝經·論·孟.” 帝大悦……
  • 7.    《高麗史》卷三〇,世家第三〇,《忠烈王世家三》:壬辰 世子入國學, 講六經.
  • 8.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齊國大長公主》:四年……夏, 王及公主如元……後見世子愛之, 賜酒巵·刀子. 公主又抱世子見於太子妃, 妃名之曰益智禮普化……
  • 9.    李齊賢:《益齋亂稿》卷九,〈有元贈敦信明義保節貞亮濟美翊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丞相上柱國忠憲王世家〉:方在襁褓,公主入朝,抱以見徽仁裕聖皇后,後拍手呼之,便匍匐投諸膝下,後名之曰益智禮普化。
  • 10.    《高麗史》卷三〇,世家第三〇,《忠烈王世家三》:癸亥 世子謁帝, 請討哈丹. 帝命那蠻歹大王, 將兵一萬討之.
  • 11.    《高麗史》卷三〇,世家第三〇,《忠烈王世家三》:是月, 帝授世子 特進上柱國高麗國王世子, 賜金印, 制曰, “嗣有爾嫡, 親是我甥載, 嘉入告之勤, 式立於藩之副, 克供爾職, 思報國恩.” 仍賜水精杯·犀角·蓮葉盞·玉杯·珍味 以寵之.
  • 12.    《高麗史》卷三〇,世家第三〇,《忠烈王世家三》:戊辰 以趙仁規女為世子妃.
  • 13.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庚申 以世子判都僉議密直監察司事……甲申 世子署事于都僉議司, 遂詣壽寧宮, 王與公主, 登樓觀之.
  • 14.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世子以白馬納幣於帝, 尙晉王之女.是日宴, 皆用本國油蜜果. 諸王·公主及諸大臣, 皆侍宴. 至晩酒酣, 令本國樂官, 奏感皇恩之調. 旣罷, 王與公主詣隆福宮, 太后設氈帳置酒, 入夜乃罷.
  • 15.    《高麗史》卷一一二,列傳第三五,《宦者傳·崔世延》:世延從王在元, 日令衞士, 拾馬矢以備行廚爨柴, 人皆笑之. 宮人無比, 泰山郡人柴氏女, 選入宮. 王之往來都羅山, 必從之, 為留連之樂, 人號為都羅山. 寵幸方隆, 其附託者, 縱暴中外, 世子甚疾之. 自元來奔公主喪, 白王曰, “殿下知公主所以致疾乎? 必內寵妬媚者所為, 請鞫之.” 王曰, “且待服闋.” 世子使左右, 捕無比及其黨世延·成器, 將軍尹吉孫·李茂, 少尹柳琚, 指諭承時用·宋臣旦, 內僚金仁鏡·文玩·張祐, 中郞將金瑾, 閹人全淑·方宗氐, 宮人伯也眞, 囚之, 鞫無比巫蠱事. 巫女術僧皆服, 稍得呪詛狀. 斬成器·世延·淑·宗氐·瑾·無比·伯也眞, 流其黨四十餘人, 國人震懾.
  • 16.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辛丑 以印侯為都僉議侍郞贊成事判軍簿監察司事, 金琿為侍郞贊成事判版圖司事, 車信為贊成事世子貳師, 金賆副知密直司事, 薛景成為三司右使, 張碩為軍簿判書, 柳栯為典法判書.……冬十月 辛卯 以鄭可臣為僉議中贊判典理司事世子師, 洪奎判三司事, 李之氐為三司左使, 樸義知密直司事世子元賓, 柳庇同知密直司事監察大夫, 崔衝紹·許評竝副知密直司事, 崔旵為右常侍, 閔宗儒知申事.
  • 17.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癸卯 敎曰, “孤以涼德, 叨承丕構, 二十有五年.今且老矣, 加以去歲, 因喪配耦, 不覺過慟, 疾恙隨之, 倦於聽政. 惟爾世子, 英明智勇, 眾所共知, 當嗣藩職, 祗奉宗社. 孤亦退居後宮, 穩送餘齡. 惟忠惟孝, 在此一擧.” 世子上牋辭, 不允.……丙午 幸康安殿, 傳位於世子, 退居張舜龍第, 號為德慈宮. 世子卽位於康安殿, 是為忠宣.
  • 18.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九年 二月 忠烈將獵於忠淸道, 時, 王年九歲. 忽泣下, 乳母請其故, 答曰, “今玆百姓困窮, 又當東作之時, 父王何為遠獵?” 曹義珣以告, 忠烈曰, “小兒怪哉! 獵期已定, 不能聽.” 未幾, 公主得疾, 忠烈不果行.
  • 19.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十月 全羅道王旨別監權宜, 以銀四十斤, 虎皮二十領, 獻王, 以助行李之費, 王曰, “此物皆剝民斂怨, 非吾所欲.” 遣人, 悉還其主.
  • 20.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十一月 丁丑 世子朝於王, 士庶人遮道擁馬, 上書訟寃, 馬不得前. 世子皆受之, 蓋豪勢之家, 奪人田民, 有司不能聽斷故也.
  • 21.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時王年十四. 嘗踞內僚元奕膝上, 從容相語, 奕謂王曰, “人主不宜聰察. 殿下聰明大過, 宜小寬容.” 王作色曰, “汝輩使我痴暗, 持弄掌上, 如軟餠乎?” 奕懼.
  • 22.    《高麗史》卷一〇四,列傳第一七,《諸臣傳·羅益禧》。
  • 23.    《元史》卷二○八,列傳第九五,《外夷傳一·高麗傳》:丞相完澤等言:“世祖時,或言高麗僣設省、院、台,有旨罷之,其國遂改立僉議府、密直司、監察司。今謜加其臣趙仁規司徒、司空、侍中之職。又昛給仁規赦九死獎諭文書。又擅寫皇朝帝系,及自造歷,加其女為令妃。又立資政院,以崔衝紹為興祿大夫。又嘗奉太后旨,公主與謜兩位下怯薛合併為一。謜不奉旨。謜又擅殺千户金呂而以其金符給宦者術閤兒。又仁規進女侍謜,有巫蠱事。今乞將仁規、衝紹發付京兆、鞏昌兩路安置,不得他適。昛行事不法,謜年少妄殺無辜,乞降詔戒飭。”
  • 24.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薊國大長公主》:公主妬趙妃專寵, 作畏吾兒字書, 付隨從闊闊不花·闊闊歹二人如元, 達於皇太后. 畏吾兒古回鶻也, 元古無字, 八思巴始制蒙古字, 然往來書, 多用畏吾兒字. 其書雲, “趙妃詛呪公主, 使王不愛.” 王使樸景亮, 問二人書中事, 二人不應, 反歐之. 王懼白忠烈, 忠烈幸公主所, 慰安之. 又以所籍都成器·金繻·玄宗柱·張祐等家產人口, 賜闊闊不花·闊闊歹·章吉徹裏等. 又以繻妻賜闊闊不花, 欲解公主怒. 公主猶遣闊闊不花·闊闊歹, 與大將軍金精·吳挺圭等, 如元告之. 頃之, 有人貼匿名書於宮門雲, “趙仁規妻事神巫呪詛, 使王不愛公主而愛其女.” 公主下仁規及其妻於獄, 又囚仁規子瑞·璉·珝, 女壻樸義·盧穎秀等及妻. 又遣徹裏如元, 告貼榜事, 貼榜者乃司宰注簿尹彥周也. 上洛伯金方慶等, 諸致仕宰相, 詣公主, 乞留徹裏, 不從, 王又使人請之, 亦不聽. 闊闊不花等與太后使者還自元, 以帝命, 囚崔衝紹及將軍柳温於巡馬所, 又囚趙妃. 元又遣使來鞫仁規, 凡乘傳者百餘, 遂以仁規如元. 又鞫仁規妻極慘酷, 妻不勝苦, 誣服, 元又遣使, 執趙妃及宦者李温以歸.
  • 25.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薊國大長公主》:太后遣蕃僧五人·道士二人, 來祓公主呪詛. 又遣洪君祥享王, 欲使王與公主合懽. 人謂王自尙主以來, 有歉夫婦之道, 然嬪妾或進御有身故, 致妬忌之釁.
  • 26.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甲子 元遣孛魯兀等來, 趣王及公主入朝.……壬申 太上王餞於金郊, 酒酣, 使臣孛魯兀, 以帝命, 取國王印, 授逸壽王. 於是, 太上王復位.
  • 27.    《高麗史》卷三一,世家第三一,《忠烈王世家四》。
  • 28.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薊國大長公主》:二十七年, 忠烈遣都僉議司使閔萱, 表請改嫁公主. 萱不敢進而還
  • 29.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大德七年春, 奸臣佞豎, 至行在香水園, 謀為不利於孤, 評理樸景亮·劉福和·供詵·許有全·李連松·姜融·李珍·李萮·趙通等, 奮義忘生, 力沮奸謀, 忠勤特異. 樸景亮宜別錄敍用, 其親子及堂兄弟姉妹, 至於子孫, 一皆為良, 劉福和·供詵·許有全·李連松·姜融·李珍·李萮·趙通等, 尤加敍用, 延及子孫.
  • 30.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乙巳 洪子藩·元衝甲, 與諸宰相, 率三軍, 圍王宮, 執吳祁, 遣護軍崔淑千, 押送於元.
  • 31.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宋邦英》。
  • 32.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丙申,前中贊韓希愈、贊成事崔有渰、柳庇還自元。有渰、庇詣中書省,求奏請還前王表,未獲而還。
  • 33.    《高麗史》卷一〇八,列傳第二一,《諸臣傳·金怡》:忠宣受禪, 尋遞位以前王, 在元, 見譖於王, 資用不繼, 欲賣寶帶, 怡曰, “世寶不可輕鬻.” 遂貸錢以供頓.
  • 34.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王惟紹》:曩前王願為僧, 省官不許……
  • 35.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薊國大長公主》:公主素不謹, 每與內僚諸人亂, 王益不屑……
  • 36.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王惟紹》:時寶塔公主失愛於前王, 徙居祗候司.
  • 37.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王惟紹》:初王復位, 忠宣以前王在元, 至是, 王如元, 惟紹及高世·金文衍·宋邦英·宋璘·韓愼·李伯超·吳演·秦良弼等從行. 明年, 王寓前王邸, 左右聲言, “王欲與前王, 俱東還.” 惟紹·邦英·愼·璘, 使其黨宋均·金忠義白王曰, “前王不自安, 而怨殿下者, 有年, 殿下雖慈愛, 適足賈禍耳, 且殿下獨不念, 丁酉年事乎?”
  • 38.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王惟紹》:一日王欲更衣出, 仆地折齒, 數日不能食. 惟紹等, 因勸王移寓公主所, 自謂得計, 託乳媪及宦者李福壽, 譖前王於皇后. 又譖於左丞相阿忽台, 平章八都馬辛曰. “前王素失子道, 又不與公主諧, 故我王疾之, 欲以禿魯花瑞興侯琠, 為後者非一日. 前王誠宜悔過, 自新以供子職, 昨我王舍於其邸 不謹奉侍, 至使折齒, 我王欲勿怒得乎? 曩前王願為僧, 省官不許, 今聽其祝髮, 令琠繼尙公主, 可副我王之志.” 阿忽台·八馬辛許之.
  • 39.    《高麗史》卷九一,列傳第四,《宗室傳·瑞興侯琠》:琠, 封瑞興君, 忠烈朝, 以禿魯花在元, 王惟紹·宋邦英, 譖於王, 欲廢忠宣, 令琠繼尙寶荅實憐公主以為後. 琠貌美, 王使之衣袨服數往來, 以觀公主. 公主素不謹行, 遂屬意於琠.
  • 40.    《高麗史》卷一〇八,列傳第二一,《諸臣傳·金怡》:後王與忠宣俱在元, 王聽羣小譖, 欲廢忠宣, 以瑞興侯琠為子, 又以忠宣公主改嫁琠. 兩王之臣, 角立相傾. 怡懼禍將起, 密取忠宣受封詔冊, 潛帶腰閒, 以他紙納空宣匣中, 緘封如故. 居數日, 宣匣果為人所竊, 忠宣大驚, 怡密言曰, “臣恐不虞之變, 嘗取匣中書藏之, 請勿驚.” 月餘, 羣小計垂成, 怡出所佩冊命以驗之, 事遂寢.
  • 41.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王惟紹》:惟紹等見右丞相答刺罕, 以王言譖前王. 答刺罕曰, “益知禮普化王, 世祖之甥, 寶塔公主亦宗室女也. 廢嫡改嫁, 於理安乎?” 惟紹復譖, 如告阿忽台. 答刺罕曰, “瑞興侯亦王之子耶?” 曰, “否” 曰, “誰出?” 惟紹不能對退, 問崔有渰, 有渰曰, “子亦宗姓, 宜自知之.” 惟紹等謀旣洩, 洪子藩等五人, 詣中書言, “惟紹等離閒王父子, 逆理亂常, 罪莫甚焉.” 省官召王父子面詰, 已執囚惟紹等四人. 未幾, 世·文衍·良弼, 白王曰, “臣等負絏從之, 為日已久, 無所報効. 但願奉殿下, 東出齊化門.” 王曰, “我聞, 前王遣人涯頭驛, 要我度河而沈之. 吾雖老, 獨不畏死耶?” 世等乃與從臣七十人, 上書中書省, 極論惟紹等罪, 且請奉王還. 省官奏, 於是, 設宴餞王, 又累進驛騎趣行. 王無以為計, 乃飮藥發痢, 自夏至秋, 不起. 潛遣人詣行在, 請與公主俱還. 阿忽台以奏, 皇后曰, “翁與婦, 偕行可乎? 如不得已, 我且還都, 備儀以送, 亦未晩也.” 公主聞惟紹等被囚, 怒甚, 召文衍杖之. 又使人守門, 禁出入王所告狀者, 諸從臣皆離散.
  • 42.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
  • 43.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忠烈王三十三年 皇侄愛育黎拔力八達太子, 及右丞相答刺罕·院使別不花, 與王定策, 迎立懷寧王海山. 左丞相阿忽台, 平章八都馬辛等, 謀奉安西王阿難達為亂, 太子知其謀, 先一日, 執阿忽台等, 使大王都刺, 院使別不花及王, 按誅之. 五月 皇侄懷寧王, 卽皇帝位, 是謂武宗.
  • 44.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前王奉太子旨, 捕王惟紹·宋邦英·宋璘·韓愼·宋均·金忠義·崔涓及其黨惡者, 囚之於邸, 遷王於慶壽寺.
  • 45.    《高麗史》卷三二,世家第三二,《忠烈王世家五》:辛卯 前王遣同知密直司事金文衍·上護軍金儒來, 夜入巡軍府, 宣批判. 以崔有渰為都僉議中贊判典理監察司事, 柳庇為都僉議贊成事判軍簿司事, 李混為都僉議贊成事判版圖司事, 金深為都僉議叅理判三司事, 許評判密直司事, 金延壽·金台鉉知密直司事, 金文衍同知密直司事, 尹珤·吳漢卿為密直副使, 樸承功·羅允材為三司左右使, 趙仁規諮議都僉議司事平壤君, 印侯諮議都僉議司事平陽君, 金忻諮議都僉議司事贊成事, 高世諮議密直司事都僉議叅理, 金元祥諮議密直司事密直副使, 秦良弼諮議密直司事同知密直, 崔衝紹為版圖判書權授贊成事, 洪詵為上護軍權授叅理, 閔宗儒為典法判書權授判密直司事, 樸全之判秘書寺事權授密直副使, 許有全為監察大夫權授同知密直司事, 鄭之衍為左常侍權授同知密直司事, 趙簡為右常侍權授密直副使, 李連松判禮賓寺事權授密直副使, 樸瑄為軍簿判書權授密直副使, 李㦃判司宰寺事權授密直副使, 李瑱判衞尉寺事權授密直副使, 趙瑞·金興為左右承旨, 夜先旦·洪承緖為左右副承旨, 其餘除授者八十餘人.
  • 46.    《高麗史》卷九一,列傳第四,《宗室傳·瑞興侯琠》:及惟紹等伏誅, 忠宣欲宥琠, 丞相不可, 使刑部幷斬於文明門外.
  • 47.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自是王拱手, 而國政歸於前王.
  • 48.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三十四年 五月 戊寅 元以定策功, 封瀋陽王, 制曰, “諮! 爾推忠揆義協謀佐運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徵東行中書省左丞相駙馬王璋, 世祖外孫, 先朝貴壻, 方朕纘承之始, 寔參翊贊之功. 以賞善罰惡之至公, 保孝父忠君之大節, 可特授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傅上柱國駙馬都尉. 進封瀋陽王.” 又令入中書省, 參議政事, 賜金虎符·王帶·七寶帶·碧鈿金帶, 及黃金五百兩, 銀五千兩. 皇后·皇太子亦寵待, 所賜珍寶錦綺, 未可勝計.
  • 49.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辛亥 元遣使來, 詔曰, “緊爾東藩, 世守臣職, 子承父爵, 典制具存. 近, 高麗王王琚遺奏, 以其子王璋襲爵. 朕惟王璋, 親惟聖祖之甥, 懿乃宗姬之壻, 嘉謀偉績, 俱有可稱. 久侍闕庭, 備殫忠力, 特授徵東行中書省右丞相高麗國王, 依前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上柱國駙馬都尉瀋陽王. 自今以始, 益謹畏天之戒, 勉修事上之誠. 羣工庶職, 各守常規, 士庶緇黃, 無失其業.”
  • 50.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壬申 王如元, 命齊安大君淑權署徵東省事.
  • 51.    《高麗史》卷一〇四,列傳第一七,《諸臣傳·金深》:王在元, 深與密直使李思温議曰, “帝及太后, 屢詔王之國, 王無意於行. 令本國歲輸布十萬匹, 米四百斛, 他物不可勝紀, 國人漕轉之弊益甚. 諸從臣皆羇旅思歸. 而權漢功·崔誠之同掌選法, 利其賂遺, 樸景亮, 為王腹心, 累蒙賞賜, 營置產業. 王之不歸, 實由三人. 盍除之, 奉王以還?” 乃因太后幸宦買撒, 言於徽政院使失列門, 失列門許之. 於是, 深等具三人罪狀, 令大護軍李揆·護軍金彥·金賞·崔之甫·申彥卿等數百人署名, 呈徽政院. 失列門矯太后旨, 下漢功等三人獄. 王怒甚, 因太后侍婢也裏思班, 白太后曰, “從臣愛我者, 莫如三人, 深等不告我, 輒訴徽政院, 其意不止三人. 惟陛下憐察.” 漢功等, 亦以賄求免, 太后卽命釋三人, 杖流深·思温於臨洮. 國人聞之, 莫不憤嘆. 揆·彥·賞·之甫·彥卿, 皆亡匿, 王命囚彥卿父良, 揆外祖金貞於巡軍, 皆籍其家. 帝尋召還深.
  • 52.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權漢功》:初忠宣在元, 凡國家事, 遙傳旨以行. 漢功與誠之·李光逢等, 扈從京邸, 招權納賄, 親戚故舊, 濫授朱紫.
  • 53.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政丞崔有渰等, 仍上箋於王, 請還國, 曰, “命重徵朝, 嘗赴雲龍之會, 職拘居守, 阻成魚水之歡, 未獲追陪, 徒增延竚. 竊以君臣之重, 今古所同, 觀其勢則, 雖堂陛之高卑, 比諸身則, 猶股肱之左右. 必相資於休慼, 固難曠於斯須, 恭惟國王殿下, 仁德克寬, 神謀果斷, 侍天十載, 始終一節之勤王, 撲地羣黎, 旦暮同心之徯我. 適逢盛際, 確立元功, 承往諧之綸言, 慰來蘇之輿意, 邪佞化為忠正, 舊染鹹新, 呻吟變作謳歌, 爾生有望. 坐未暇於暖席, 詔忽催於還轅, 而臣等託付匪輕, 論思無狀. 事非一二, 詎諳蔡仲之彌縫, 路隔四千, 靡扞晉臣之牧圉. 略無毗於彼此, 祗自愧於尋常. 矧今支應之悉繁, 而又稟承之無所, 謹率蒼生而瞻企, 有如皎日之照臨. 伏望國王殿下, 知君位以不可虛, 諒民情急於何戴, 遄回行色, 俾償曷月之戀懷. 益荷睿恩, 永保先朝之賜履.” 時帝及皇后·皇太子待王甚寵, 故王不納.
  • 54.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是月, 王欲傳位世子, 密令人撰表於楊學士, 尋為從臣所沮, 乃止.……乙巳 王殺世子鑑及其從者金重義等.
  • 55.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四年 春正月 丁酉朔 王在元. 帝與太后詔王歸國, 王不欲行, 使樸景亮, 言於用事大臣曰, “今方農月, 請待秋成.” 制可.
  • 56.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甲寅 以長子江陵大君燾, 見於帝, 請傳位, 帝乃策燾為王. 是時, 朝廷欲王歸國, 王無以為辭, 乃遜其位. 又以侄延安君暠為世子. 王嘗封瀋王故, 時稱瀋王.
  • 57.    《元史》卷二○八,列傳第九五,《外夷傳一·高麗傳》:燾受遜位,以仁宗皇慶二年四月封高麗國王。是年,其弟暠立為世子,以其父瀋陽王請於朝故也。
  • 58.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肅王世家一》:丙戌 王侍上王及公主, 發燕京. 上王遜位欲留, 朝廷不聽, 故不得己而遂行.
  • 59.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肅王世家一》:甲子 上王不豫.
  • 60.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三年 三月 辛亥 王奏於帝, 傳瀋王位於世子暠, 自稱太尉王.
  • 61.    王惲:《秋澗集》卷二二,〈呈高麗世子〉、〈高麗國王謝事詔世子嗣位東還詩以送之〉。
  • 62.    《高麗史》卷一一〇,列傳第二三,《諸臣傳·李齊賢》:忠宣佐仁宗定內亂, 迎立武宗, 寵遇無對. 遂請傳國於忠肅, 以太尉留燕邸, 構萬卷堂, 書史自娛. 因曰, “京師文學之士, 皆天下之選, 吾府中未有其人, 是吾羞也.” 召齊賢至都. 時姚燧·閻復·元明善·趙孟頫等, 鹹遊王門, 齊賢相從, 學益進, 燧等稱歎不置.
  • 63.    趙孟頫:《松雪齋文集》卷五,〈留別沈王〉。
  • 64.    李谷:《稼亭集》卷二,〈京師報恩光教寺記〉。
  • 65.    《元典章》卷三三:……沈王益知禮布花將引蕭覺貴,皇帝潛邸時分獻來……
  • 66.    《廬山復教集》卷下,〈高麗王開宗唸佛發願文〉、〈高麗國王勸國人唸佛疏〉。
  • 67.    祖順:〈元故天目山佛慈圓照廣慧禪師中峯和尚行錄〉,《中峯和尚廣錄》附錄:先是駙馬太尉沈王王璋遣參軍洪錀齎書幣敍弟子禮,期請上命,南來參叩。己未秋九月,王奉御香,入山謁師草廬,諮決心要,請師升座為眾普説,師激揚提唱萬餘言。王復求法名別號,師名王以勝光,號日真際。王因建亭師子巖下,以記其事。
  • 68.    夏時正:《(成化)杭州府志》卷五一:惠(慧)因教寺,在南山……元(延)祐四年,太尉高麗沈王奉詔入山降香,翻閲藏經。
  • 69.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六年 三月 請於帝, 降御香, 南遊江浙, 至寶陁山而還. 權漢功·李齊賢等從之, 命從臣, 記所歷山川勝景, 為行錄一卷.
  • 70.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七年 四月 復請於帝, 降香江南, 蓋知時事將變, 冀以避患也. 六月 王行至金山寺, 帝遣使急召, 令騎士擁逼以行, 侍從臣僚, 皆奔竄. 九月 王還至大都, 帝命中書省, 護送本國安置. 王遲留顧望, 不卽發. 十月 帝下王於刑部, 旣而祝髮, 置之石佛寺. 十二月 戊申 帝流王於吐蕃撒思吉之地.
  • 71.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肅王世家一》:十二月 戊申 帝以學佛經為名, 流上王於吐蕃撒思結之地. 去京師萬五千裏, 隨從宰相崔誠之等皆逃匿不見, 唯直寶文閣樸仁幹·前大護軍張元祉等, 從至流所.
  • 72.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肅王世家一》:乙卯 上王械送伍尉方連, 宦者方元, 囚於巡軍, 上王之在吐蕃也, 連·元兄弟苦其久從艱險, 欲弒之而逃還, 中夜火行幄, 事覺.
  • 73.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肅王世家一》:庚戌 遣張沆·尹莘系獻盤纏於上王.……五月 己丑 遣前僉議評理金怡如元, 獻盤纏於上王……丁酉 遣僉議評理趙雲卿, 獻盤纏於上王.
  • 74.    《高麗史》卷一一〇,列傳第二三,《諸臣傳·李凌幹》:及王竄吐蕃, 凌幹懷金, 潛附驛吏獻王, 王及從臣, 賴以不乏.
  • 75.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肅王世家一》:上王寄書崔有渰·權溥·裵挺·李瑱·許有全·金䝻·趙簡等曰, “予以十月六日到吐蕃撒思結. 似聞帝許予還國, 其言若實, 公等無以為念. 不然, 與柳淸臣·吳潛議, 以高王之於聖武, 元王之於世皇, 率先歸附, 佐運樹功, 先考忠烈王得尙公主, 予於帝室亦有微勞之意, 表請於帝, 奏記丞相, 俾予無久於此.
  • 76.    《高麗史》卷一二五,列傳第三八,《奸臣傳·權漢功》
  • 77.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肅王世家一》:壬子 驪興君閔漬, 駕洛君許有全, 興寧君金䝻如元, 請召還上王, 崔誠之·李齊賢在元, 獻書元郞中, 及丞相拜住, 請召還上王 二月 戊子 帝命量移上王於朶思麻之地.
  • 78.    《高麗史》卷一〇八,列傳第二一,《諸臣傳·金怡》:時柳淸臣·吳潛等, 謀立瀋王暠, 會英宗崩, 泰定帝登極, 淸臣等未遂其謀. 又請立行省罷國號, 帝然之, 遣平章政事闊兒察, 中書怯烈等於本國. 忠宣還自吐蕃聞之, 對怡嘆曰, “我祖統三為一, 立高麗號, 於今四百有餘年. 我忠憲王首先歸順, 忠敬王親朝釣魚山, 又謁世祖皇帝於汴梁, 蒙賜玉帶. 父忠烈王為駙馬, 世承帝眷, 為天下諸國榮觀. 何不幸及我, 以二三奸臣之謀, 遂墜我祖業乎? 祖宗何辜, 不復血食?” 因泣下謂怡曰, “復高麗號, 卿有之. 昔皇慶初, 叛臣之裔洪重喜等訴於帝, 立行省削國號, 卿歷奏祖宗臣服之功, 奉帝旨, 遂罷行省. 今又宜盡力圖之.” 怡乃與崔誠之·李齊賢等, 上書都堂, 為陳利害, 都堂從之.
  • 79.    《高麗史》卷三五,世家第三五,《忠肅王世家二》:庚申 上王以朝廷寢立省之議, 遣人祭告高·慶二陵.
  • 80.    《高麗史》卷一一〇,列傳第二三,《諸臣傳·王煦》:自忠宣薨, 垂二十年未有諡, 煦如元請諡, 幷請忠肅諡. 柄國者莫助, 煦自以為己責, 所費無算, 卒得請.
  • 81.    《高麗史》卷七六,志第三〇,《百官志一》。
  • 82.    《高麗史》卷七九,志第三三,《食貨志二》。
  • 83.    《高麗史》卷八〇,志第三四,《食貨志三》。
  • 84.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肅王世家一》:丙子 上王飯僧二千, 燃燈二千於延慶宮五日, 施佛銀甁一百. 手擎香爐, 使伶官奏樂, 邀禪僧衝坦·敎僧孝楨説法, 各施白金一斤. 餘僧二千, 施白金二十斤. 上王嘗願飯百八萬僧·點百八萬燈. 至是日, 飯二千僧, 點二千燈, 五日, 可滿僧一萬, 燈一萬, 期以畢願. 謂之萬僧會, 其費不可勝紀.
  • 85.    李齊賢:《益齋亂稿》卷九,〈有元贈敦信明義保節貞亮濟美翊順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丞相上柱國忠憲王世家〉。
  • 86.    李齊賢:《櫟翁稗説》前集一。
  • 87.    《高麗史》卷七四,志第二八,《選舉志二》:忠宣王卽位 賜養賢庫銀五十斤, 令藝文館, 召致郡縣有茂才者, 給牒, 任以訓導.
  • 88.    《元史》卷二二,本紀第二二,《武宗紀一》。
  • 89.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戊辰 元降制, 令高麗毋置行省. 初洪重喜訴於中書, 欲立行省, 王以祖宗臣服之功奏之, 故帝有是命.
  • 90.    《高麗史》卷一二二,列傳第三五,《宦者傳·方臣祐》:忠宣時, 遼陽行省右丞洪重喜誣訴王不奉法恣暴等事於中書省, 請與廷辨. 中書省以秦, 王甚憂之, 臣祐白壽元皇太后曰, “重喜高麗逋民也, 敢肆誣妄, 謀覆宗國, 罪已可誅. 顧令與王對辨耶?” 皇太后悟言於帝, 勑中書, 毋令對辨, 杖重喜, 長流潮州.
  • 91.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丙申 有司議上大行王諡, 王不可曰, “有上國在, 我且請之. 竹冊·玉冊, 亦合於禮乎?” 於是但上號曰純誠守正上昇大王.
  • 92.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初國家雖用宋·遼·金正朔, 然歷代之諡, 皆稱為宗. 及事元以來, 名分益嚴, 而昔漢之諸侯, 皆從漢得諡故, 王表請上昇王尊號, 又請追諡高·元二王, 詔從之.
  • 93.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齊國大長公主》:十三年, 公主將入覲, 命選良家子女. 使忽赤搜索人家, 雖無女者亦驚擾, 怨泣聲徧閭巷. 遂選西原侯瑛·大將軍金之瑞·侍郞郭蕃·別將李德守女. 又遣中郞將鄭允耆於江華, 搜奪民家所藏白金五十斤. 乃與世子如元, 次温泉, 世子有不豫色. 忽刺歹問其故, 曰, “吾將娉西原侯女, 今在選中, 以故不悦.” 忽刺歹以告公主, 卽遣其女. 公主至西京, 聞賊起鹹平府道梗, 遂還.
  • 94.    《高麗史》卷三三,世家第三三,《忠宣王世家一》:先於至元十二年, 欽蒙世祖皇帝遣阿禿因來傳聖旨, 又於至元二十八年, 予與鄭可臣·柳淸臣等, 詣紫檀殿裏, 親奉世祖皇帝聖旨雲, ‘同姓不得通婚, 天下之通理. 況爾國識會文字, 行夫子之道, 不應要同姓.’ 時有李守丘, 傳説柳淸臣, 又傳譯鄭可臣, 本國因循, 未還遽革耳. 自今, 若宗親娶同姓者, 以違背聖旨論, 宜娶累世宰相之女為室, 宰相之男, 可聽娶宗世之女. 若家世卑微, 不在此限. 新羅王孫金琿一家, 亦為順敬太后叔伯之宗, 彥陽金氏一宗, 定安任太后一宗, 慶源李太后·安山金太后·鐵原崔氏·海州崔氏·孔巖許氏·平康蔡氏·淸州李氏·唐城洪氏·黃驪閔氏·橫川趙氏·坡平尹氏·平壤趙氏並累代功臣宰相之宗, 可世為婚媾, 男尙宗女, 女為宗妃. 文武兩班之家, 不得娶同姓, 外家四寸, 亦聽求婚.
  • 95.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忠宣王靜妃》:靜妃, 宗室西原侯瑛之女. 忠穆元年薨, 追贈靜妃.
  • 96.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卷114,世宗二十八年十月十三日條:上(朝鮮世宗)曰:“……昔漢元帝欲以定陶王為太子,史丹護太子家,乃以詭言解帝意,輔助有力,得不廢。李齊賢傳忠宣王入朝,忠宣惑於唐女。及還途中,令齊賢復往候之,齊賢還即詭曰:‘女已與他人相悦矣。’史丹、齊賢之言,雖涉罔上,然為愛君計也。 ……”
  • 97.    成俔:《慵齋叢話》卷三:忠宣王久留元,有所鍾情者,及東還,情人追來,王折蓮花一朵,贈之以為別。日夕王不勝眷戀,令益齋更往見之,益齋往,則女在樓中,不食已數日,言語不能辨,強操筆書一絕雲:“贈送蓮花片,初來的的紅。辭枝今幾日,憔悴與人同。”益齋回啓雲:“女入酒家,與年少飲之,尋之不得耳。”王大懊唾地。翌年慶壽節,益齋進爵,退伏庭下言死罪。王問之,益齋呈其詩、道其事,王垂淚曰:“當日若見詩,竭死力還往矣。卿愛我,故變言之,真忠懇也!”
  • 98.    《高麗史節要》卷二三:王多愛男色, 忠有龍陽之寵, 王欲拜為代言, 忠辭曰, “年少無知, 驟登華要, 取譏多矣. 願更擇人.” 王怒貶之. 忠時年未二十.
  • 99.    《高麗史》卷一〇七,列傳第二〇,《諸臣傳·元忠》:忠, 字正甫. 八歲蔭補東面都監判官, 十八被召, 事忠宣於燕邸, 授禮賓內給事. 有龍陽之寵, 賜姓王氏, 改名鑄. 累轉右司尹, 王欲拜代言, 忠辭曰, “年少無知, 驟登三品, 取譏多矣. 喉舌之任, 願更擇人.” 王怒下旨曰, “忠不體予意, 多所違忤, 宜追削所賜姓名.” 貶知鐵州事. 後王自元還, 忠迎謁鴨江, 睠遇如初. 遂拜代言, 歷密直使·僉議評理. 忠肅留元, 侍從大臣皆攜貳, 忠獨終始一節. 忠肅復位還國, 陞授贊成事, 賜推誠佐理功臣號. 忠宣謂忠肅曰, “元忠世家舊臣, 盡忠輔翊, 且連外戚, 非他臣比.” 又謂忠曰, “永肩乃心, 輔爾主.” 然自後漸見踈外, 閒居五年. 忠惠初, 復為贊成, 尋如元賀正. 忠肅復位, 忠落職因留元, 受帝命帶虎符, 為武德將軍兼提調徵東都鎭撫司事. 後五年, 東還卒. 性端愨無城府, 雖不學, 善處事.
  • 100.    程鉅夫:《雪樓集》卷一八,〈大慶壽寺大藏經碑〉。
  • 101.    《武林掌故從編》卷六,〈慧因寺志·大功德主沈王請疏〉。
  • 102.    許惠利:《北京智化寺發現元代藏經》,《文物》1987年第8期。
  • 103.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時有鮮卑僧, 上言, “帝師八思巴, 制蒙古字, 以利國家, 乞令天下立祠, 比孔子.” 有詔公卿耆老會議, 國公楊安普, 力主其議, 王謂安普曰, “師制字有功於國, 祀之自應古典. 何必比之孔氏? 孔氏百王之師, 其得通祀, 以德不以功. 後世恐有異論.” 言雖不納, 聞者韙之. 科擧之設, 王嘗以姚燧之言, 白於帝, 許之, 及李孟為平章事, 奏行焉, 其原蓋自王發也.
  • 104.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性好賢嫉惡, 聰明強記, 凡事一經耳目, 終身不忘. 每引儒士, 商確前古興亡, 君臣得失, 亹亹不倦. 尤喜大宋故事, 嘗使僚佐, 讀東都事略, 聽至王旦·李沆·富·韓·範·歐陽·司馬諸名臣傳, 必擧手加額, 以致景慕, 至丁謂·蔡京·章惇等奸臣傳, 未嘗不切齒憤惋.
  • 105.    《高麗史》卷二,世家第二,《太祖世家二》:忠宣王嘗言, ‘我太祖, 規模德量, 生於中國, 當不減宋太祖. 宋太祖事周世宗, 世宗賢主也, 待宋太祖甚厚, 宋太祖, 亦為之盡力. 及恭帝幼衝, 政出太后, 迫於羣情, 而受周禪, 蓋出於不得已也. 我太祖事弓裔, 猜暴之君, 三韓之地, 裔有其二, 太祖之功也. 以不世之功, 處必疑之地, 可謂危矣. 而國人歸心, 將士推戴, 然猶固讓, 欲徇延陵之節. 吊伐之事, 亦豈得已哉.? 其好生惡殺, 而信賞必罰, 推誠功臣, 而不假以權. 創業垂統, 固宜一揆矣. 至若宋祖, 以江南李氏, 比之鼾睡卧榻, 則石晉所賂契丹, 山後之十六州, 蓋視為槖中物, 旣收北漢, 將長驅, 以定秦漢之彊耳. 我太祖卽位之後, 金傅未賓, 甄萱未虜, 而屢幸西都, 親巡北鄙. 其意, 亦以東明舊壤為吾家靑氈, 必席捲而有之, 豈止操雞搏鴨而已哉? 由是觀之, 雖大小之勢不同, 二祖規模德量, 所謂易地皆然者也.’
  • 106.    《西天目祖山志》卷五,〈釋中峯次韻沈王題真際亭〉。
  • 107.    《高麗史》卷一一二,列傳第三五,《宦者傳·任伯顏禿古思》:任伯顏禿古思, 尙書朱冕家奴也, 自宮為閹. 忠宣時, 封庇仁君. 夤緣, 事元仁宗於藩邸, 佞險多不法, 忠宣深嫉之. 伯顏禿古思知之, 思有以中傷, 以仁宗及皇太后待之厚, 不得發. 嘗無禮於忠宣, 忠宣請皇太后杖之. 又以皇太后命, 刷其所奪人土田·臧獲, 歸其主, 怨恨益深. 及仁宗崩, 皇太后亦退居別宮, 伯顏禿古思益無所畏, 厚啗八思吉, 百計誣譖之. 英宗遣使, 復給田民, 竄王於吐蕃. 伯顏禿古思讒訴不已, 禍幾不測, 賴丞相拜住營救, 得免.
  • 108.    王頲:高麗忠宣王西謫吐蕃事件再析   .歐亞學研究
  • 109.    李齊賢:《益齋亂稿》卷七,〈光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洛府院君方公祠堂碑〉。
  • 110.    朱德潤:《存復齋集》卷七,〈祭太尉沈王文〉。
  • 111.    《高麗史》卷三四,世家第三四,《忠宣王世家二》。
  • 112.    《東國通鑑》卷四二。
  • 113.    《承政院日記》,英祖七年正月二十五日條。
  • 114.    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正中書局,1979年:第233頁
  • 115.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忠宣王懿妃》:懿妃也速真,蒙古女,生世子鑑、忠肅王。忠肅三年薨於元,還葬於國,追贈懿妃。
  • 116.    洪奎妻金氏墓誌銘  .韓國金石文綜合影像情報系統
  • 117.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忠烈王淑昌院妃》:淑昌院妃金氏, 尉衞尹致仕良鑑之女, 有姿色. 嘗嫁進士崔文, 早寡. 齊國公主薨, 忠宣為世子, 疾幸姬無比專寵, 斬之, 欲慰解忠烈意, 以金氏納之, 後封淑昌院妃. 忠烈薨, 忠宣祭殯殿, 遂幸妃兄金文衍家, 與妃相對移時, 人始訝之. 後十餘日, 移御文衍家, 蒸焉, 未幾進封淑妃. 妃日夜百態妖媚, 王惑之, 不親聽政, 遂命停八關會. 元皇太后, 遣使賜妃姑姑. 姑姑蒙古婦人冠名, 時王有寵於皇太后故, 請之. 妃戴姑姑, 宴元使, 宰樞以下, 用幣賀妃. 嘗以四月八日, 張燈後園設火山, 具弦管以自娛, 其黃簾繡幕, 皆供御之物. 觀者如市, 三日乃罷. 妃嘗居母憂, 邀宴宰樞. 又如銀字院設法會, 宰樞亦與焉. 時王在元, 妃或宴元使, 或遊樸淵, 或如寺院飯僧. 出入無度, 車服衣仗, 與公主無異.
  • 118.    《高麗史》卷八九,列傳第二,《后妃傳·忠宣王順妃》:順妃許氏, 孔巖縣人, 中贊珙之女. 嘗嫁平陽公昡, 生三男四女. 昡死, 忠烈王三十四年, 忠宣納之, 及卽位, 冊為順妃. 後淑妃得幸, 順妃之女, 入侍皇太子. 謀辱淑妃, 白太子, 令淑妃赴都. 中郞將尹吉甫, 以擊毬得出入東宮, 故請於太子止之. 後元遣使, 賜妃姑姑, 百僚宴妃第, 用幣以賀. 妃與淑妃不平, 至是, 王令淑妃往賀, 終宴之閒, 二妃五出更衣, 以服飾相高. 忠肅後四年卒, 元遣完者來會葬.
  • 119.    《高麗史》卷四〇,世家第四〇,《恭愍王世家三》:德興君塔思帖木兒, 是忠宣王出宮人, 嫁白文擧所產者也
  • 120.    《高麗史》卷一〇五,列傳第一八,《諸臣傳·許悰》:悰, 忠烈養之宮中, 及長, 尙忠宣女壽春翁主……時忠宣自北還燕都, 握悰手泣曰, “吾唯一女, 卿同居二十七年, 無閒言, 此寡人所以鍾情也.” 因厚遺之. 忠肅還國, 加封定安府院君.……忠穆元年, 翁主卒, 哀過遘疾卒.
  • 121.    《高麗史》卷一一〇,列傳第二三,《諸臣傳·王煦》:王煦, 初姓名權載, 蒙古名脱歡, 政丞溥子也. 其兄準, 受知忠宣王, 王問其兄弟, 聞載名則喜, 未及見授郞將, 俄遷三司判官. 王在元召之, 一見遂以為子, 賜姓名王煦, 系屬籍. 王還國, 出入常同車, 由司僕副正, 轉司憲執義. 忠肅元年, 陞為三重大匡·雞林府院君, 三年, 加府院大君, 時稱王弟. 年二十餘,
  • 122.    《高麗史》卷一百八,列傳第二十一,《諸臣傳·裴廷芝》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8-19]
  • 123.    李谷:《稼亭集》卷十一,《有元奉議大夫、太常禮儀院判官、驍騎尉、大興縣子、高麗純誠輔翊贊化功臣、三重大匡、右文館大提學、領藝文館事、順天君蔡公墓誌銘》:延祐甲寅,使正經界,公專其任,乃相四方三壤之宜,酌其古制,徵其定墾,務適於時,公私以便,德陵(忠宣王)益器之……
  • 124.    崔宰墓誌銘  .韓國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引用日期2022-11-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