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拉丁學名:Panax ginseng C. A. Mey.)是五加科、人蔘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達60釐米;根莖短,主根紡錘形;掌狀複葉3~6輪生莖頂,葉柄長3~8釐米,無毛;小葉3~5,膜質,中央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8~12釐米,側生小葉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4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具細密鋸齒,齒具刺尖,上面疏被刺毛,下面無毛,側脈5~6對;小葉柄長0.5~2.5釐米;傘形花序單生莖頂,具30~50花,花序梗長15~30釐米;花梗長0.8~1.5釐米;花淡黃綠色;萼具5小齒,無毛;花瓣5;花絲短;子房2室,花柱2,離生;果扁球形,鮮紅色,徑6~7毫米;種子腎形,乳白色。
[1]
人蔘植物學史
編輯- 物種進化
五加科人蔘屬植物起源於新生代第三紀,距今約六千萬年,當時非常興旺。後來由於第四紀冰川的到來,它們的分佈區域大大縮小,人蔘和人蔘屬的其他植物也成為古老的孑遺植物而倖存下來。現據考證,太行山系和長白山系是人蔘的發源地。這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有記載:“人蔘生上黨山谷及遼東”。該書同時敍述了人蔘的形態特徵和生態習性。上黨即今山西省長治縣和黎城縣的一部分,屬太行山系;遼東即今遼寧省南部。據《潞安府志》記載:紫團山“山頂常有紫氣,團園如蓋,舊產人蔘名紫團參”。長白山系人蔘的應用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距今1600多年。
[3]
- 命名史
人蔘是珍貴的藥用植物,中國曆代醫書載其別名有人銜、鬼蓋、地精、神草、血蔘、土精、人徼、玉精、黃參、海艘、雛石、百尺杆、金井玉蘭和孩兒參等,被譽為“百草之王”。其拉丁學名中的“Panax”是“Pan”(“總”的意思)和“Axos”(“醫藥”的意思)的結合語,是説人蔘對所有的病都有效。“Ginseng”是由漢語“人蔘”音譯的。
[4]
同義學名有Panax verus、Panax schin-seng、Aralia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um var.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um var. coreensis、Aralia quinquefolia var.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us var. ginseng、Panax quinquefolius var. coreensis。
[1]
- 栽培歷史
公元3~4世紀,居住東北的鮮卑族曾在遼河流域(今遼寧省遼陽一帶)建立前燕國,其國王慕容皝曾給晉朝的官吏顧和贈送過人蔘。唐宋以後,人蔘成為東北少數民族向封建帝王進貢的珍品。《契丹國志》《大金國志》等史書都有“地饒林山,田宜麻谷,土產人蔘”的記載。
[3]
漢元帝時期(公元前33~48年),黃門令史游著《急就章》載有的參名為中國,也是世界有據可查的最早文獻記錄。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列人蔘為上品。後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魏·華陀的《中藏經》、唐·孫思邈的《千金備急方》、唐·甄權的《藥性本草》、唐·蘇敬的《唐本草》、宋·時華子的《諸家本草》。元·李東垣的《用藥法象》、明·張介賓的《景嶽全書》、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清·陳士鐸的《本草新編》等醫書中,都載有人蔘的藥性和應用人蔘配伍的處方。《石勒別傳》記載:“初勒家園中生人蔘,葩茂甚盛”。石勒系西晉時後趙主,羯族(匈奴之別支)人,少時居上黨武鄉(今山西省襄垣縣西北),以行販為業。石勒為行販人蔘而將野生人蔘變為人工栽培。據此考證,可以認為中國人蔘栽培能追溯至西晉末年,距今1660年以上。清朝乾隆至同治年間,人蔘栽培發展迅速,規模逐漸擴大。
[3]
人蔘的加工炮製大約始於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據晉·張華的《博物志》引魏文帝所記:“薺尼亂人蔘”。薺尼系桔梗科沙蔘屬植物,其乾燥根與人蔘根酷似。由此推之,當時已有乾製人蔘,即生曬參的加工方法。南宋·徐競的《高麗圖經》記載:“高麗人蔘生熟二等,生者色白體虛,藥用味全,然經夏暑易蠹之。若經湯釜熟者則耐久貯之”。這即是加工“湯參”或“湯通參”的來源。明·高唬的《遵生八箋》載制人蔘法:“揀黃參選堅實者用蜜水潤軟,盛於絹袋貯幹酒米飯內,蒸三,四次,曬乾”,這是蒸制紅參的初級做法。從人蔘加工歷史的沿革看出,人蔘加工的發展是由簡到繁,從曬乾到水煮曬乾,又改為蒸熟後烘烤晾乾,以至發展為現代加工紅參的方法。
[3]
人蔘形態特徵
編輯多年生草本;根狀莖(蘆頭)短,直立或斜上,不增厚成塊狀。主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地上莖單生,高30~60釐米,有縱紋,無毛,基部有宿存鱗片。葉為掌狀複葉,3~6枚輪生莖頂,幼株的葉數較少;葉柄長3~8釐米,有縱紋,無毛,基部無托葉;小葉片3~5,幼株常為3,薄膜質,中央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8~12釐米,寬3~5釐米,最外一對側生小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2~4釐米,寬1.5~3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下延,邊緣有鋸齒,齒有刺尖,上面散生少數剛毛,剛毛長約1毫米,下面無毛,側脈5~6對,兩面明顯,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0.5~2.5釐米,側生者較短。
[2]
傘形花序單個頂生,直徑約1.5釐米,有花30~50朵,稀5~6朵;總花梗通常較葉長,長15~30釐米,有縱紋;花梗絲狀,長0.8~1.5釐米;花淡黃綠色;萼無毛,邊緣有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卵狀三角形;雄蕊5,花絲短;子房2室;花柱2,離生。果實扁球形,鮮紅色,長4~5毫米,寬6~7毫米。種子腎形,乳白色。
[2]
人蔘近種區別
編輯人蔘生長環境
編輯土壤:人蔘喜質地疏鬆、通氣性好、排水性好、養料肥沃的砂質壤土,最好土壤中磷、鉀肥和腐殖質充分,通常以富含腐殖質的森林土、花崗岩分化土和山地黃沙土為佳。土壤的pH值一般為5.5~6.5,pH值大於7的鹼性土壤、黏黃土及灰泡土不宜生長。
[5]
温度:當温度小於10℃或温度大於30℃時,人蔘將進入休眠的狀態。人蔘怕高温,可以耐受嚴寒天氣,即便是冬季-30℃的低温也可安全越冬。生長期間,最佳平均氣温範圍為15~25℃,當氣温小於-6℃時,人蔘莖停止生長。人蔘播種後,要求出苗期温度要大於10℃;1~2年生人蔘出苗時要求温度大於12℃。
[5]
人蔘分佈範圍
編輯人蔘繁殖方法
編輯人蔘疏花選種
人蔘的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選種時,一般選擇植株較為粗壯、結籽較多、抗逆性強、無病蟲害、長勢良好的五年生人蔘植株的種子。小於五年生人蔘種子不夠飽滿;大於五年生人蔘一般採收加工後出售,不留種子。五年生人蔘的花序有40~50朵花,種子因花從邊緣外側向內側依次開放而先後成熟。採種後可挑選成熟、飽滿的種子直接播種,但為使人蔘種子能又快又好、整齊地出苗,一般在人蔘花期時,人工去除花序內側和外側的花,只留中間生長較為整齊的25~30朵花做種,於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上旬參果變為深紅色時採收。採收後搓去果皮、果肉,即得人蔘籽,然後去除雜質,一般以粒大飽滿、色白、無病斑的做種。
[5]
人蔘種子催芽
室外催芽人蔘種子時,以赤黴素920與室温水為1克:17.5千克的比例,浸泡12小時,或室温水浸泡36~48小時,撈取出人蔘種子與3倍左右的河沙細土混勻,澆適量水,保持10~15%的水分,裝入催芽的木槽中。木槽長度依種子多少而定,高30~40釐米,寬50~100釐米,四周最好有5釐米厚的清沙,便於催芽,減少種子腐爛。將木槽置於背風向陽地挖好的土坑中,木槽四周培土充分,保證木槽內温度和濕度可以保持在所需範圍。木槽蓋好土後,在上面蓋濕葦簾(草簾)或架設蔭棚,嚴防日光暴曬及強雨澆淋。保持温度在20~25℃。如果温度過低,可適時鋪上塑料膜;温度過高,可適當增加通風,防止爛種。催芽初期,每4~6天翻動一次,中後期可每10~15天翻動一次,具體翻動時間依據温濕度適時調整,期間可加入適當的水。3個月左右,種子逐漸裂口,裂口率達到90%以上時,即完成催芽,可進行播種。使用便於搬動和翻動的木箱,注意保持合適的温度和濕度。催芽過程也可於室內進行。
[5]
人蔘種子消毒
播種之前,人蔘種子需要進行消毒處理。按消毒時間長短,可用1%的福爾馬林液浸泡10分鐘;或用波爾多液浸泡15分鐘;或用多菌靈500倍液浸泡2小時;或用10%的蒜汁浸泡12小時。消毒後,用清水多次清洗乾淨即可。
[5]
人蔘播種時間
冬季寒冷,一般不播種,其餘三季均可播種。春播,4月中旬至6月上旬,選擇5釐米地温2℃時播種經過催芽的種子,半個月左右出苗;夏播,7~8月,播種當年採收或貯藏的種子,第2年春天出苗;秋播,9月至封凍前,5釐米地温下降至5℃時播種經過催芽的種子,半個月左右出苗。
[5]
人蔘播種方法
先耬平畦面,挖出大約深4釐米、槽邊5釐米的畦槽,隨後播種。一般有點播、撒播和條播三種方式。其中,撒播需要數量較多的種子,且出苗不均勻;條播佔地面積較大,出苗也不均勻;點播需要的種子數量較為節約、經濟,出苗均勻,參苗較大,產量又高,故一般採用點播的方式播種。
[5]
點播,也稱穴播,行株距為5釐米×5釐米、5釐米×10釐米或6釐米×6釐米,挖好穴後,每個穴中播1~2粒種子,覆土3~4釐米厚,每平方米播種15~20克。點播後,還應覆蓋稻草、青草或玉米秸稈,覆蓋一定量的土,保證温度和濕度。如果播後管理得當,5釐米×10釐米和6釐米×6釐米的穴肥料充足,那麼後期參苗會長勢較好,產量較高。
[5]
人蔘栽培技術
編輯人蔘選地整地
種植人蔘(5張)
人蔘移栽技術
移栽時間多選擇秋季(封凍前)。春季風大,不易保持土壤濕度,還時有降温,易造成凍苗;夏季温度高,易使參苗染病,死亡後還需補苗;秋季可避開高温和嚴寒,適合移栽。移栽人蔘一般採用二四制或三三制,即二年生移栽,六年生收穫;三年生移栽,六年生收穫。
[5]
移栽時,為避免參苗損傷,挖出時要小心。防止參苗受風、強光照射,可使用木箱裝放。選擇健康、完整的參苗,按大小不同分別移栽,避免混栽影響產量。移栽的當天還要將苗根消毒,可用1:120的波爾多液浸泡10分鐘、10%的蒜汁或50%的多菌靈500倍液浸泡15分鐘,切忌浸泡蘆頭。
[5]
林地移栽時從坡下往坡上栽種,畦上橫向開槽,平放參苗於槽內,參苗頭部朝下坡方向栽種,槽深度、寬度要以能擺下人蔘且不彎須為度,保證槽底部平整。行株距20~25釐米,10~15釐米。將參苗移栽、覆蓋好後,將畦面刮平,覆蓋6~10釐米厚土,鋪上有葉樹枝或無籽的雜草,再用適量的土壓住,以保持土壤温度和濕度。
[5]
田地移栽因沒有林地的自然坡度,故一般採用使參苗傾斜30~45°的方法斜栽。整體情況與林地移栽類似,覆土時可在參苗蘆頭處壓些細沙,以便出苗。還可依據土壤肥力,在參苗下面和上面分別施2/3和1/3的肥料,以保證養分的充足,切忌肥料與參苗直接接觸。
[5]
人蔘田間管理
- 搭設陰棚
- 除草
- 調節光照
-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應控制好兩方面,一是地上部參葉層,即參棚的管理,首先避免參棚漏雨,也要防止潲風雨,澆水時儘量避免澆到參葉上。二是參根生長環境的土壤水分管理,牀面應始終保持濕潤狀態,若缺水應及時澆透水,保持牀面覆蓋。另外,雨季還要注意排水暢通,以免雨水漫灌到畦牀或衝打畦牀。
[7]
- 施肥管理
人蔘施肥主要採取根側追肥和根外追肥,對於育苗牀人蔘及2年生以下的西洋參不用採取根側追肥。3年以上生西洋參進行根側追肥時,可於5月末前開溝施入0.05千克/平方米左右人蔘復混肥。根外追肥可結合打藥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
[7]
- 越冬防寒管理
農田參地一般地勢比較平緩,降水不易排出,水分滲透到參牀易造成凍害和病害。因此,必須做好人蔘越冬防寒工作,在10月中下旬,氣温達到0℃時,鋪上一層5~8釐米的稻草、玉米秸稈、落葉等,在上凍前上面用舊膜覆蓋,膜上再用遮陽網或參簾壓上。第二年可根據天氣撤掉防寒物,一般在4月上中旬撤掉。
[7]
人蔘採收加工
加工:收穫的參根要及時加工,堆放時間過長影響商品質量,加工的品種常見有紅參、糖參和生曬參。
具體:
人蔘病蟲防治
編輯人蔘病害
人蔘立枯病、人蔘斑點病、人蔘疫病和人蔘菌核病是人蔘最常見的病害。人蔘立枯病主要為害幼苗,會導致幼苗折斷死亡,可以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01~0.015公斤拌入3~5釐米深的土層內消毒預防,一旦發病立即拔除,防治蔓延。人蔘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會導致葉片脱落,展葉初期可以噴灑多抗黴素,後期改用波爾多液、撲海因或者咪唑黴交替使用。人蔘疫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根部,一旦發現病株應當立即拔除,並用70%的敵克松500倍液做消毒處理,及時排水,發病初期可以用58%甲霜靈錳鋅1000倍液噴灑植株(最好在大雨後)。人蔘菌核病主要為害根部,受害後根部會腐爛,可以用速克靈或者撲海因濕性粉劑拌種,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用生石灰消毒。
[6]
人蔘蟲害
人蔘主要價值
編輯人蔘藥用
人蔘經濟
人蔘的莖、葉、花,果以及加工副產品都是輕工業的原料,加工出諸如含有人蔘成分的煙、酒、茶、晶、膏等商品,都比較受消費者的歡迎。人蔘栽培是農民多種經營的重要項目,能給國家提供大量的税金和利潤。例如,生產邊條參的中國吉林省集安縣,人蔘税收利潤佔全縣總收入的50%(1986年)。出口人蔘還可換取大量外匯,1980年中國出口人蔘換外匯約2250萬美元。
[4]
人蔘保護現狀
編輯-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注:僅俄羅斯種羣;其他種羣都未被列入附錄)。
[8]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二級保護。
[9]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Ⅰ級。
[10]
人蔘主要品種
編輯人蔘根據是否裁培可分為野山參、移山參、園參。野山參又名山參,是山野林海中自然生長的人蔘。其以支大、漿足、紋細、蘆長、碗密、有圓蘆及珍珠點者為佳。移山參指將幼小的野山參移植于田間或將幼小的園參移植于山野而生長的人蔘。其主根下部較肥大,紋粗而淺常延續至中部,鬚根的珍珠點卻較少。園參即人工種植而成,以身長、支大、蘆長者為佳。支瘦小、蘆短、糖重者為次。
[11]
人蔘根據產地可分為吉林參、遼參、高麗蔘、日本人蔘等。吉林參即產于吉林省的人蔘。吉林是中國人蔘的主要產區,因其地理環境獨特,有陰涼濕潤的氣候條件,肥沃的腐殖質土層及散射的陽光。遼參是產於遼寧省的人蔘,其中產于丹東市的寬甸柱參和石柱參(分別以地區命名)為佳。而石柱參的特點是體長皮老、紋深,有珍珠點,其有效成分要高於園參。朝鮮人蔘又稱為高麗蔘、別直參。依加工方法的不同,商品參又有朝鮮紅參與朝鮮白參之不同,而以紅者為佳。日本人蔘又叫東洋蔘,是用中國東北原產地的人蔘種子在日本裁培而成的人蔘。因其加工方法不同,有白參、紅參之分。
[11]
人蔘根據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紅參、邊條紅參、白糖參、生曬參、白乾參、掐皮參、大力參等。紅參是由園參剪去支根及鬚根,洗刷乾淨,蒸2~3小時,至參根呈黃色,皮呈半透明狀再烘乾或曬乾而成。邊條紅參也是紅參的一種,一般以身長徑圓根莖和支根較長為特點。白糖參也叫糖參,顧名思義即用糖汁浸透的人蔘。其原料大多以漿不足、體形欠佳的鮮參為主。生曬參即用新鮮人蔘洗刷乾淨後曬一天,再用硫磺熏製烘乾而成。由於其加工方法不同,有全鬚生曬參和去鬚生曬參之異。白乾參是用新鮮的人蔘主根通過洗刷、刮皮的處理後乾燥而成的。上端可看見淺縱紋及支根的痕跡。掐皮參指用鮮參的整個根部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後,去除粗皮,在其周圍紮上小孔,將其浸泡於糖液中,再撈出晾曬至幹,用手在表皮掐出皺紋,再晾曬乾燥而成。大力參是鮮參的主根經過洗刷後,置於沸水中浸煮片刻,取出曬乾或烘乾而成。
[11]
- 參考資料
-
- 1. 人蔘(rén shēn)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9-06]
- 2. 人蔘(rén shēn) .植物智.2014-01-16[引用日期2019-12-19]
- 3. 逄煥誠編著.人蔘.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6.09:3-6
- 4. 逄煥誠編著.人蔘.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6.09:1-4
- 5. 孫寶良, 孫希. 人蔘栽培技術[J]. 林業勘查設計, 2017, (1):66-68.
- 6. 錢少東. 林下人蔘栽培技術[J]. 吉林農業, 2017, (11):86.
- 7. 葛茂苑, 王嬌, 張國權. 非林地人蔘栽培技術[J]. 農業科技通訊, 2019, (9):304-305,311.
- 8. 2019年CITES附錄中文版----國家瀕科委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引用日期2020-09-07]
- 9. 馬清温,孫震曉,王青編著.中國60種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資源與利用.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12:7
- 10. 周繇編著.東北珍稀瀕危植物彩色圖志 下: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6.07:1396
- 11. 王正芳,王豔編著.人蔘.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01:7-9
- 12. 人蔘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系統[引用日期2021-06-15]
- 13. 人蔘 Panax ginseng|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2]
- 14. 人蔘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3]
- 15.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引用日期2023-03-13]
- 16. 人蔘 Panax ginseng|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