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慶壽寺

(北京市西長安街慶壽寺)

鎖定
慶壽寺原址在北京西長安街上28號,即電報大樓西。該寺創建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內有雙塔,故又稱雙塔寺。九級海雲塔,建於蒙古國憲宗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七級可庵塔,建於蒙古國憲宗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雙塔都是八角密檐磚塔,東西比肩排列。九層塔為海雲大師靈塔,低者為曾主持慶壽寺的海雲得法大弟子可庵之靈塔。
中文名
慶壽寺
外文名
QingShou Temple
別    名
雙塔寺
大興隆寺
別    名
慈恩寺
所屬國家
中國北京
地    點
北京市西長安街上28號
始建於
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
歷史地位
曾為金朝慶壽宮及元朝太子功德院

慶壽寺簡介

雙塔在慶壽寺的西側,八角形九級一座,額曰“天光普照佛日圓明海雲佑聖國師之塔”;八角形七級一座,額約“佛日圓明大禪師可庵之靈塔”。在海雲禪師塔前原有《大蒙古國燕京大慶壽寺西堂海雲大禪師碑記》一座,為王萬慶撰。此碑現存於宣武區法源寺內。
慶壽寺雙塔遠景 慶壽寺雙塔遠景
金朝定都中都後,對宗教進行抑制和控制,並納入國家管理。寺院多為朝廷支持或依“詔令”開辦的,且為皇帝直接過問和允許。慶壽寺是金朝官辦寺院之一,舊址約在今西長安街北側電報大樓前。寺內西側有元時建的兩座八角形密檐式磚塔,一座是九級,塔名為“海雲大師塔”,額曰:“特贈光天普照佛日圓明海雲佑聖國師之塔”。 海雲,慶壽寺住持,名印簡俗姓宋氏,山西寧遠人。因他在戰亂時竭力救民疾苦,金宣宗賜海雲通元廣慧大師稱號,圓寂後建此塔。另一座是七級,塔名為“可庵大師靈塔”,額曰:“佛日圓照大禪師可庵之靈塔”,是為紀念慶壽寺住持可庵大師而建。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上命役軍民萬人重修,費至鉅萬。即成,壯麗甲於京都諸寺。”修後之寺“完整雄壯,為京師之冠。”元代著名書畫大師趙孟洮曾留詩云:“白雨映青松,蕭颯灑朱閣。稍覺暑氣銷,微涼度疏箔……”。據説昔日慶壽寺精藍丈室之前,松樹繁茂,樹陰密佈,景色十分美麗,有流水橫貫東西。後來水乾橋廢之後,留有兩個石碑,是金章宗親筆所書的“飛渡橋”、“飛虹橋”六個大字,筆力強健有力,有王者之範。
慶壽寺雙塔 慶壽寺雙塔
慶壽寺不僅建築綺麗,而且在歷史上還佔有重要的地位。明初,燕王朱棣的心腹謀士姚廣孝曾經在慶壽寺居住長達20年之久。姚廣孝(1335-1418年),字斯道,江蘇長洲(今吳縣)人,是明初著名的高僧,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史學家和詩人。他14歲時在南京妙智庵出家,法名道衍。明洪武三年(1370年),姚廣孝跟隨朱元璋第四子朱棣 ,從此步入了輔佐朝廷的政治生涯。洪武十三年,他與朱棣一同前往北平鎮守,並居住在王府西南方的金元名剎慶壽寺中。姚廣孝每日往返於府、寺之間,與朱棣共商大事。在他的勸導下,燕王朱棣藉着惠王削藩之機,打着“清君側”的旗號,攻下建康(南京),取得了政權,被明成祖授予“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的高爵。姚廣孝拒絕了明成祖為他修建府第的美意,繼續住在慶壽寺中,並且相繼參與了《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的編修工作,從而成為明成祖年間的一代勳臣。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以84歲的高齡在慶壽寺“跌坐而逝”。為紀念他,在慶壽寺中設立了少師影堂,供奉其畫像和遺物。
慶壽寺雙塔模擬圖 慶壽寺雙塔模擬圖
慶壽寺自建成起,一直受到當朝執政者的重視,曾作為金朝的慶壽宮及元朝太子的功德院,輝煌一時。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重修後更名為“大興隆寺”,又稱“慈恩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一場大火將該寺毀於一旦,僅存兩座磚塔。經歷此次劫難,慶壽寺元氣大傷,風光不再。嘉靖十五年(1536年)慶壽寺又被改為“講武堂”、“演象所”,只是再也沒有了昔日的規模。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在早晨太陽似出似不出的時刻,站在西單牌樓東南角老長安戲院門外朝東看,就會看到那兩座塔一在路南,一在路北。由西向東走,臨近塔的時候再看,兩座塔原來都在路北的慶壽寺裏,而且捱得挺近,彷彿長幼相依。這個因早晨的光學作用所造成的景象便是“燕京十景”之一的“長安分塔”。
慶壽寺
慶壽寺(5張)
1954年在拓寬西長安街時拆掉了雙塔。當時,我國傑出的建築學家梁思成曾勸説:“像西長安街上金代的慶壽寺雙塔,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拆掉?為什麼不能把它保留下來,作為一個街心小綠地看一看。”以其精美的建築構造和重要的歷史地位矗立於百年風雨之中的慶壽寺及雙塔,經歷了由輝煌到衰敗的歷史過程,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慶壽寺相關詩詞

慶壽寺 其一
[元]王冕
寶剎都城內,今朝曠野中。
浮圖瞻寶誌,書記憶劉聰。
清末出版的明信片 清末出版的明信片
畫屋煙花繞,青松雨露濃。
徘徊增感慨,歷落問英雄。
慶壽寺 其二
[元]王冕
書記去已久,令人動慨慷。
但能成事業,不解制綱常。
花落重城晚,雲沉大野荒。
盧溝三尺土,春雨樹蒼蒼。

慶壽寺工藝珍品

慶壽寺 慶壽寺
慶壽寺發現元代繡花龍袱
元代刺繡珍品。北京慶壽寺雙塔發現。繡袱為綢質赭黃色地,中間繡有黃龍和彩雲,四角繡有連荷、牡丹芍藥菊花,四周還繡有牽牛野菊和串枝雜花。繡工精細,構圖嚴謹,針法多變,為元繡優秀之作。
雙塔慶壽寺出土的緙絲紫湯鵝戲蓮片
緙絲紫湯鵝戲蓮片 緙絲紫湯鵝戲蓮片
緙絲,又名“刻絲”、“尅絲”,意思是“用刀刻過的絲綢”,有文人讚譽是“雕刻了的絲綢”。它是中國獨有的絲織工藝品,據考古證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羣中出土的公元7世紀舞俑腰帶,用的就是緙絲;而更早的樓蘭漢代遺址中曾經出土採用“緙”法織成的毛織物,可見這種工藝歷史之悠久。
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
此次出土的緙絲為元代作品,以紫色為地,上施以黃綠相間的水波紋和卧蓮圖案,卧蓮之間有鵝嬉戲,故被稱為“紫湯鵝戲蓮”。此件絲織品構圖自然,用色簡單,織造手法粗獷,工藝以平緙為主。
慶壽寺原址在北京西長安街上28號,即電報大樓西。該寺創建於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內有雙塔,故又稱雙塔寺。九級海雲塔,建於蒙古國憲宗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七級可庵塔,建於蒙古國憲宗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雙塔都是八角密檐磚塔,東西比肩排列。九層塔為海雲大師靈塔,低者為曾主持慶壽寺的海雲得法大弟子可庵之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