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建

(高麗太祖)

鎖定
王建(877年1月31日—943年7月4日),即高麗太祖(고려 태조),字若天,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高麗王朝開國之君(918年—943年在位)。
王建是新羅松嶽郡(今朝鮮開城)人,生逢朝鮮半島“後三國”亂世,二十歲時投奔弓裔,率水陸軍隊攻城略地,成為弓裔麾下愛將,官至弓裔泰封政權的廣評侍中(首相)。政開五年(918年)受“四騎將”(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推戴,取代弓裔,登上王位,國號高麗,年號天授。天授十六年(933年)接受後唐冊封為“高麗國王”。清泰二年(935年)合併新羅,清泰三年(936年)滅後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清川江以南區域。
王建在位時期,對內採取籠絡豪族的策略,廣泛與豪族聯姻,建立豪族聯合政權;參酌泰封、新羅和中原王朝的制度,初步組建國家機構;定平壤為西京,積極北拓;文化上弘揚佛教;對外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對契丹則持敵對態度,並積極收留接納被契丹滅亡的渤海國遺民。
天福八年(943年),王建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臨終前傳位正胤(太子)王武,並留下《十訓要》作為高麗王朝家法。死後廟號太祖,諡號神聖,葬於顯陵
全    名
王建
若天
諡    號
神聖
廟    號
太祖
年    號
天授
所處時代
統一新羅時代、後三國、高麗
出生地
松嶽郡(今朝鮮開城)
出生日期
乾符四年正月十四日(877年1月31日)
逝世日期
天福八年五月二十九日(943年7月4日)
陵    墓
顯陵
在位時間
918年 至 943年
繼    任
高麗惠宗王武
主要成就
建立高麗,統一後三國
設立西京,北拓疆土
主要作品
《開泰寺華嚴法會疏》
《興法寺真空大師碑》

王建人物生平

王建投奔弓裔

乾符四年正月十四日(877年1月31日),王建降生於新羅漢州松嶽郡(今朝鮮開城特級市)的一個土豪家庭,父親王隆(追封高麗世祖),母親韓氏(追封威肅王后)。史載王建自幼聰慧,臉型方正,額頭寬大,具備“龍顏日角”的帝王之相。同時“氣度雄深,語音洪大,有濟世之量”。 [1] 
王建即位後自稱“出自側微”,可知他的家族在新羅骨品社會中處於邊緣地位。 [2]  王建成長之際,正值新羅衰落之時。文德二年(889年,龍紀元年),新羅沙伐州(尚州)爆發元宗、哀奴起義,揭開亂世的序幕。此後新羅各地豪族割據,呈現碎片化局面,最強的有兩大勢力,分別是割據百濟故地的甄萱和割據高句麗故地的弓裔,他們與在朝鮮半島東南苟延殘喘的新羅鼎峙,構成所謂“後三國”的局面。乾寧三年(896年),時任新羅松嶽郡沙粲的王隆歸順弓裔,被拜為金城郡(今朝鮮江原道金化郡)太守,並向弓裔建議:“大王如果想稱王於朝鮮、肅慎、卞韓之地,不如就在松嶽築城,讓我的兒子王建做城主。”弓裔聽從,於是王建奉命修築勃御塹城,並擔任城主。 [3]  翌年五月,王建之父王隆死於金城郡。 [4] 

王建戎馬倥傯

乾寧五年(898年,光化元年),弓裔從鐵圓(今朝鮮江原道鐵原郡)遷至松嶽,王建來拜見他,被弓裔封為精騎大監,討伐楊州(今韓國首爾特別市)、見州(今韓國京畿道楊州市)。 [5-6] 
光化三年(900年),王建又奉命攻取廣、忠、清三州及唐城、槐壤等郡縣,因功升為阿粲(第六等官階)。 [7] 
顯陵出土的王建銅像 顯陵出土的王建銅像
天覆三年(903年)三月,王建率水師沿西海岸而下,佔領了朝鮮半島西南角的錦城郡(今韓國全羅南道羅州市)等十餘郡縣,改為羅州,在後百濟後方開闢了一塊飛地。同年,良州(今韓國慶尚南道梁山市)城主金忍訓告急,王建被調去救援。回來後,弓裔詢問邊事,王建陳述安邊拓境的方策,得到弓裔及其他臣僚的讚賞,遂提拔王建為閼粲。 [8] 
其後弓裔定國號為摩震,建元武泰、聖冊,從松嶽遷回鐵圓。聖冊二年(906年),弓裔命令王建率精騎將軍黔式等領兵3000,攻打尚州沙火鎮,擊潰後百濟甄萱 [9] 
聖冊五年(909年),王建因弓裔日益暴虐,請求外調羅州,以避風頭。正好弓裔也擔心後百濟奪取羅州,便批准了王建的請求,並拜為韓粲、海軍大將軍。王建把羅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威惠並行,士卒畏愛”,對後百濟有很大震懾作用。王建曾於光州鹽海縣捕獲甄萱出使吳越國的船隻,得到弓裔嘉獎,又奉命修治戰船於貞州(今朝鮮開城特級市開豐郡),領兵2500人攻取後百濟之珍島及皋夷島,又在羅州浦口以火攻戰術大破甄萱所率水師,斬獲500餘級,其後計擒海盜能昌,從而確保了對羅州海域的制海權。其時將領金言等抱怨“功多無賞”,王建則説:“千萬不要懈怠,不要產生背叛之念,才能獲得福氣。如今主上暴虐,濫殺無辜,告密之風盛行,朝中人人自危,不如專心在外打仗,才能保全性命。”諸將贊同。 [10] 
水德萬歲元年(911年),弓裔改國號為泰封。水德萬歲三年(913年)召還王建,以其戰功卓著,拜為百官之首——廣評侍中,並晉階波珍粲(第四等官階)。王建為官謹慎,力爭人心,遇到有人被誣陷就極力搭救,贏得了很高的威望。王建擔心弓裔猜忌,又請求外放。 [11]  正好弓裔也認為統領水軍的金言出身卑賤,不足以震懾後百濟,便於翌年命王建再掌水師,號“百船將軍” [12]  ,在貞州浦口修治戰艦70餘艘,載水兵2000餘人,南下羅州,果然震懾了後百濟。王建回朝後彙報了情況,弓裔大喜説:“我的將領們還有誰比得了王建呢?”於是任命步將康瑄詰、黑湘、金材瑗為王建的副手,追加100餘艘小船和十多艘大船、3000水兵,載着糧餉,在王建的率領下再次前往羅州,並賑濟當地災民。 [13] 

王建建國高麗

後來,王建又回到鐵圓當侍中,其時弓裔愈發倒行逆施,不僅濫殺臣民,連自己的妻兒都殘忍殺害,人們都盼望王建能夠主政。政開五年(918年)六月十四日夜,騎將弘述(後被王建賜姓名為洪儒,以下三人同)、白玉衫(裴玄慶)、能山(申崇謙)、砂瑰(卜智謙)拜訪王建府邸,謀劃政變。他們看到王建的夫人柳氏(神惠王后),便説:“園中有新瓜嗎?有的話就摘來吧!”柳氏知曉其意,出來後又偷偷從北户潛入帳中。這時四騎將正向王建闡明推戴之意,説:“自從三韓分裂,羣雄割據,現在的主上振臂高呼,消滅草寇,三分遼東(此處為泛指)已有大半,建國定都二十餘年,如今卻濫殺無辜,生靈塗炭,大家對他恨之入骨,即使桀、紂也比不上他,廢昏立明是天下的大義,請王公實行殷、周的易姓革命之舉!”王建變了臉色,拒絕道:“我一向自居忠信,主上雖然暴虐,但我怎敢懷有二心?所謂革命就是以臣伐君,我實在沒有這個德行,怎麼敢效仿商湯周武王?只怕後世將會以此為口實!古人説‘一日為君,終身為主’,延陵季子也説‘當國君不是我的節操’,就去種田了。我的節操能高過延陵季子嗎?”四騎將繼續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來勸王建舉事,這時柳氏出來,對王建説:“舉義推翻暴政,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現在聽到諸將這麼説,連妾身都奮發起來了,何況大丈夫呢!”於是手提甲領,披在王建身上。四騎將便扶擁着王建走出來。 [14-15] 
六月十五日黎明,王建坐在谷堆上,四騎將對他行君臣之禮,然後向外傳出“王公已舉義旗矣”的消息,鐵圓官民奔走來投,並有萬餘人圍在宮外,等待王建入宮。弓裔自知眾叛親離,喬裝逃出北門,躲在峽谷中,後被斧壤百姓殺死。當天,王建在眾人簇擁下進宮,即位於佈政殿,宣佈改國號為“高麗”,建年號為“天授”。 [16]  十七年前,弓裔以據有高句麗故地而建號高麗 [17]  ,王建重拾這個國號,寓意“值金雞(新羅)自滅之期,乘丙鹿(高麗)再興之運”。 [18]  雖然此國號含有“興滅繼絕”之意,但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高氏高麗)性質迥然不同,沒有直接的繼承關係。 [152] 
即位不久,王建着手撥亂反正,廢除了弓裔的虐民政策,誅殺了弓裔的親信宗侃、犾鈇等,並先後粉碎了馬軍將軍桓宣吉伊昕巖、徇軍吏林春吉及清州豪族陳瑄等的叛亂陰謀,從而穩固了新生政權。 [157]  天授二年(919年)正月,王建遷都故鄉松嶽,改稱開州(後稱開京),創建宮闕及官署,設立市場和坊裏,分為五部,設置六衞。 [19-20] 

王建對決甄萱

王建建立高麗之際,北有渤海國,南有後百濟和新羅。王建以平壤為西京,修築城池,派堂弟王式廉鎮守,穩住北疆,同時與後百濟、新羅都修好通聘。天授三年(920年)十月,後百濟入侵新羅,新羅景明王派阿粲金律來高麗求救,王建出兵救援,甄萱退兵,但高麗與後百濟兩國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此形成。 [21] 
麗初後三國形勢圖 麗初後三國形勢圖
此後王建高舉“尊王”旗號,奉新羅為宗主,對抗後百濟甄萱。天授七年(924年)七月,甄萱派兒子須彌康(可能是甄神劍)、良劍攻打曹物郡(今韓國慶尚北道善山郡一帶),王建派將軍哀宣、王忠前去救援,哀宣戰死,但曹物人死守,後百濟未能攻下。 [22]  翌年,王建派徵西大將軍庾黔弼進攻後百濟燕山鎮,殺將軍吉奐,又攻任存郡,殺獲3000餘人 [23]  ,王建也親至曹物,被甄萱圍困,庾黔弼引兵來救,雙方遂議和結盟,甄萱送出外甥真虎、王建送出堂弟王信為人質。王建還稱甄萱為尚父,打算邀請他來營中議事,經過庾黔弼和新羅的勸阻,才打消此念,沒有過分與後百濟親近。 [24-25] 
天授九年(926年)四月,甄萱的人質真虎病死,甄萱認為是王建殺了他,便殺了王信,兩國關係再度破裂。甄萱陳兵熊津,進攻高麗,王建命諸城堅壁不出。新羅建議王建一舉消滅後百濟,王建説:“不是我害怕甄萱,而是要等他惡貫滿盈而自取滅亡。” [26]  翌年正月,王建聯合新羅奪取後百濟的龍州,三月打敗運州城主兢俊,取近品城,四月派海軍將軍英昌、能式等率水師攻打康州(今韓國慶尚南道晉州市),佔領突山等四鄉。王建又親征熊州(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市),但未能攻克。其後王建親自前往康州,城主興達及後百濟官吏都投降了高麗。 [27] 
天授十年(927年)九月,新羅國相金雄廉打算邀請王建來新羅都城金城(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強化對後百濟的圍堵,甄萱遂率兵進攻新羅,新羅景哀王遣使告急於高麗,王建派侍中公萱領兵10000人救援,途中得知金城被甄萱攻破、景哀王自殺的消息。王建大怒,親率精鋭騎兵5000人,在公山(今韓國大邱廣域市八公山)桐藪邀擊從金城凱旋的甄萱,反被甄萱擊潰,大將申崇謙、金樂為掩護王建而戰死,王建僅以身免。甄萱乘勝取大木郡、侵碧珍郡,燒燬田野積聚,這是王建一生中最慘痛的失敗。其後吳越國派班尚書來調停高麗和後百濟的衝突,王建和甄萱互相致書,指責對方背盟。 [28-30] 
天授十一年(928年)五月,甄萱襲取康州,殺三百餘人。七月,王建征討三年山城(今韓國忠清北道報恩郡),沒有攻下,便前往清州,遭百濟軍圍攻,庾黔弼率軍來救,擊退百濟軍,殺獲300餘人,經此勝利,王建才稍微心安。十一月,甄萱率精兵奪取烏於谷城,殺一千人,將軍楊志、明式等六人投降甄萱,王建令軍隊集中於毬庭,在全軍面前將六人的妻子棄市 [31-32]  天授十二年(929年),甄萱入侵義城府、順州等地,至十二月,甄萱又包圍古昌郡(今韓國慶尚北道安東市),王建率兵往救,於翌年正月在古昌郡瓶山大破甄萱,殺8000餘人,一舉扭轉了高麗被動的局勢。 [33] 

王建一統三韓

古昌大捷後,王建與新羅敬順王金傅通好,同時將新羅東部沿海從溟州(今韓國江原道江陵市)到興禮府(今韓國蔚山廣域市)110餘城納入版圖。 [34]  天授十四年(931年)三月,王建親至金城,會晤金傅,金傅送堂弟金裕廉為人質。 [35] 
天授十五年(932年),王建派王仲儒(王儒)出使後唐,請求冊封。天授十六年(933年)三月,後唐明宗所派使臣王瓊、楊昭業來到高麗,冊封王建為特進檢校太保使持節、玄菟州都督、上柱國、充大義軍使、高麗國王,封神惠王后柳氏為河東郡夫人。王建遂停用天授年號,改用後唐長興年號。 [36]  王建獲得中原王朝的冊封,其地位隨之大為鞏固,從而進一步邁向一統三韓的目標。是年夏,王建派徵南大將軍庾黔弼阻止百濟入侵新羅,在槎灘、子道等地大破甄神劍所率的百濟軍,保住了新羅。 [37] 
清泰元年(934年)九月,王建親征運州(今韓國忠清南道洪城郡),甄萱求和,庾黔弼主張“今日之勢,不容不戰”,便以數千騎兵大破後百濟5000甲士,斬獲3000餘級,熊津以北30餘城都歸降高麗。 [38] 
清泰二年(935年)三月,後百濟發生宮廷政變,甄萱之子甄神劍囚父自立。六月,甄萱逃到羅州,投降高麗。王建派庾黔弼等從海路將甄萱接到開京,尊為尚父,位在百官之上,賜楊州為其食邑。 [39]  受此影響,新羅王金傅也於十月納土歸降,十一月親自入朝開京,王建起初推辭,最終接受讓國,遂封金傅為政丞,位在太子之上,以金城(後改稱慶州)為食邑。 [40] 
清泰三年(936年)二月,甄萱的女婿樸英規秘密通款高麗,願為內應。 [41]  其後甄萱也請求王建出兵消滅逆子。王建經過權衡,於六月派正胤(太子)王武和將軍樸述熙領兵一萬前往天安府,預備征討後百濟。 [42]  其後王建親自率領三軍共87500餘人出征,九月八日在一利川(今韓國慶尚北道龜尾市洛東江支流)與神劍展開決戰。剛開戰便有百濟左將軍孝奉等倒戈投降,後百濟軍不堪一擊,迅速潰敗,被斬5700餘級。高麗軍乘勝追至馬城(今韓國全羅北道益山市彌勒山城),神劍等被迫投降,後百濟滅亡。隨即王建進入後百濟都城全州,一路“存問將士,量才任用,軍令嚴明,秋毫不犯”。其後凱旋開京,登威鳳樓,接受文武百官及百姓朝賀。至此,王建完成了一統三韓的大業。 [43] 

王建晚年去世

王建顯陵 王建顯陵
一統三韓之後,王建面臨着兩大難題的考驗:對內如何鞏固高麗王朝的統治;對外如何應對新近崛起的強鄰——契丹。對於前者,王建總體來説採取無為而治的妥協方針,維持與功臣、豪族勢力共治高麗的局面,比如他想將淪為俘虜的奴婢釋放為良民,但考慮到會觸動功臣利益而沒有推行,此外他還試圖向地方派遣流官,以牽制半割據的豪族勢力,也沒有實現。 [44]  對於後者,王建則毫不留情地切斷與契丹的關係,並構想聯合後晉北伐契丹(詳見“為政舉措-外交”一節),亦因去世而落空。
天福八年(943年)四月,王建自知時日無多,便召大匡樸述熙於內殿,親授《十訓要》,令後世君主遵守。五月二十日,王建以漢文帝遺詔的精神告知宰相廉湘、王規、樸守文,表示自己“視死如歸”,要求他們與太子王武裁決內外機務後再上報。 [45]  五月二十九日(7月4日),王建病危,在神德殿命學士金嶽起草遺詔。起草完畢後,左右官員失聲痛哭,王建詢問其意,他們説:“聖上給臣民當父母,如今卻要拋棄臣民,臣等悲痛欲絕。”王建笑道:“浮生自古然矣!”説完後過了一會兒就溘然長逝了,享年六十七歲。死後廟號太祖,諡號神聖(後累朝加諡為“應運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聖大王”),葬於顯陵 [46] 

王建為政舉措

王建政治

  • 統合豪族
王建所締造的高麗國被稱為“豪族聯合政權”或“具有豪族聯合性質的政權”,基本特徵就是功臣、豪族勢力主導政局,王建相當於各地豪族的盟主(他本人也出身豪族),這是統一新羅時代末期及後三國時期統治秩序瓦解、各地豪族割據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是恢復中央集權體制的過渡形式。王建開國後,封洪儒等“四騎將”為一等功臣,堅權等7人為二等功臣,三等功臣多達2000多人。 [2]  此後在統一後三國的過程中,王建“分遣單使,重幣卑辭,以示惠和之意”,籠絡了大量地方豪族勢力(將軍、城主),保障他們的自治權。為了統合數量龐大的功臣、豪族,王建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1. 聯姻政策。王建與功臣、豪族廣泛聯姻,僅見於《高麗史》記載的夫人就有29人之多,絕大部分出身功臣、豪族家庭。此外,王建自己的子女中也有與功臣、豪族聯姻的,如正胤王武與林曦、王規、金兢律等豪族聯姻、樂浪公主與新羅王金傅聯姻等,也有的是近親結婚,如王昭大穆王后王旭宣義王后等;
  2. 賜姓政策。王建賜予不少來投奔他的人以王氏,結成“擬製家族”的關係,如王順式(本名金順式)、王儒(本名樸儒)、王景(本名官景)、王乂(本名金乂)、王繼(本名大光顯)等。除了賜姓王氏,他還賜其他姓氏給新羅時期被排除在骨品制度之外的無姓之人,比如擁立他的四騎將都是由王建賜姓,如今朝鮮半島的義城洪氏、平山申氏、慶州裴氏、洞州金氏、義城金氏、文化柳氏安東權氏、安東張氏、全義李氏、善山金氏等家族都出自王建給功臣、豪族賜姓,此舉同時推動了漢姓在朝鮮半島的普及;
  3. 事審官制度。新羅歸附高麗時,王建任命金傅為慶州事審官,副户長以下人員聽其調遣,此後又陸續任命功臣、豪族為其家鄉事審官。這個制度是變相的分封制,也是在高麗王權難以統治地方的情況下懷柔功臣、豪族的舉措;
  4. 其人制度。在保障地方豪族享有充分自治權的同時,王建還要求他們將子弟作為人質送到開京,稱為“其人”,以確保他們對自己的忠誠。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王建成功強化了功臣、豪族的凝聚力,確保他們都能效忠於自己,為消滅後百濟、統一後三國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另一方面,功臣、豪族勢力尾大不掉,成為牽制乃至威脅高麗王權的最大隱患。王建在統一之後,採取無為而治的妥協方針,維持與功臣、豪族共治高麗的局面,儘量不觸動他們的利益,將這個難題留給後代君王去解決。 [47] 
  • 整頓官制
王建建立高麗後,大體上沿襲泰封舊制,同時參酌新羅和中原王朝的制度,確立了高麗初期的國家機構。起初,高麗有六省(廣評省、內奉省、物藏省、珍閣省、白書省、元鳳省)、四部(徇軍部、兵部、倉部、內泉部)、一台(義刑台)、一司(都航司)、一軍(內軍),以廣評侍中為百官之首。王建在位中期,又參照中原王朝的中書省而增設“內議省”,參與機務,地位僅次於廣評省。 [48] 
在官階上,王建一度廢除泰封時期的大宰相、重副、台司訓等官階,恢復新羅的十七等官階,但不久就在摩震官階的基礎上改為三重大匡、重大匡、大匡、正匡、大丞、佐丞、大相、佐相、元甫、正甫、元尹、佐尹、正朝、正位、甫尹、軍尹、中尹的一套高麗初年特有的官階體系。 [49] 
王建認為“讓為禮宗,敬乃德本”,因此很重視官員隊伍的素質。王建即位不久後,割據尚州的豪族阿字蓋(即甄萱的父親阿慈個)遣使歸附高麗,在高麗君臣演習迎接儀式時,廣評郎中柳問律與直省官朱瑄劼爭列,王建毫不留情地將兩人流放邊疆。 [50]  統一後三國之後,王建於清泰三年(936年)撰寫並頒佈《政誡》一卷和《誡百寮書》八篇,以整頓吏治。 [51] 
  • 起用文士
王建不僅重用武將為他一統後三國,還起用文人儒士,包括泰封文士王儒(樸儒)、崔凝,新羅文士崔彥撝崔承老以及從吳越國來的酋彥規、樸巖等,並沿用泰封之制,以元鳳省為匯聚文士的機關。 [52] 
  • 鞏固疆土
王建即位三個月後,就在高句麗故都平壤設大都護府,遷徙鹽、白、黃、海、鳳諸州民來充實,命堂弟王式廉鎮守。 [53]  隨後定為“西京”,從天授五年(922年)起,花了六年時間修築西京“在城”(王城),天福三年(938年)又營建西京羅城(外城)。 [54]  相比之下,開京羅城的營建則遲至一百多年後的高麗顯宗時期。王建在位期間,至少十次巡幸西京,顯示出他對西京的格外重視,他甚至明確表示“平定三韓,將都於此” [55]  , 儘管到他去世為止都沒來得及遷都西京,但他去世前也在《十訓要》中強調“西京水德調順,為我國地脈之根本、大業萬代之地”。王建高度重視並積極經營西京,根本目的在於北拓。事實上,王建在位期間就不斷在西京以北修築城池,於天授十一年(928年)在今朝鮮平安南道安州市一帶築城,三年後在此設安北府,使高麗疆域從大同江擴張到清川江 [56] 
除了北拓之外,王建還在統一後三國後設東南道都部署使於慶州,設瀛州觀察使於古阜,設排岸使於臨海(今韓國慶尚南道金海市),以加強對新羅、百濟故地和東南沿海地帶的控制。 [57-58] 
天福五年(940年),王建改諸州、府、郡、縣名。 [59]  根據南唐使臣章僚的記載,當時的高麗有二京、六府、九節度(州)、百二十郡。 [60]  王建本欲向各州、府、郡、縣派遣流官,但未能如願。 [44]  直到四十年後他的孫子高麗成宗才全面落實。

王建經濟

  • 賦役政策
王建在即位當天就把弓裔批判一番,並宣佈將停止弓裔時期“徭煩賦重”的虐民政策。 [61]  隨後就廢除弓裔時期“一頃之田,租税六碩(石);管驛之户,賦絲三束”的重税,降至一頃二石,又宣佈蠲免三年賦役。 [62-63]  他在位時還設立“黑倉”,用來賑濟貧苦百姓。 [64]  後世評價王建的賦役政策是“取民有度”。 [65] 
  • 土地政策
王建在位前期,仍沿用新羅的祿邑制,將土地分封給貴族作為食邑。天福五年(940年),王建實行“役分田”制度,對於統一後三國的有功人員,不按官階,而按性行善惡、功勞大小來依次分配。 [66]  這項制度被認為是後來高麗的土地制度——田柴科制之淵源。 [67] 

王建文化

  • 創設學校
天授十三年(930年)十二月,王建巡幸西京,並在西京創建學校,任命秀才廷鶚為書學博士,又另外創立學院,聚集六部學生來教授。後來王建下賜彩帛以鼓勵興學,同時設置醫、卜二業,又下賜倉谷百石作為“學寶”(相當於獎助學金)。 [68] 
  • 崇尚佛教
王建確立佛教為高麗的國教,大力推行崇佛政策。他本人篤信佛教,認為自己能安邦定國全靠佛教。 [69]  平定後百濟之前,王建在開京建七層塔,在西京建九層塔,祈禱藉助佛力“合三韓為一家” [70]  ;平定後百濟後於天護山(今韓國忠清南道論山市連山面)新創開泰寺,舉行華嚴法會,親制疏文,感謝佛祖保佑他成就一統三韓的偉業,並對佛發誓“生生世世,終攀般若之慈航;子子孫孫,永作法門之檀越”。 [71] 
王建定都開州以後,就在城中建立法王、慈雲、王輪、內帝釋、舍那、天禪、新興、文殊、圓通、地藏十寺,並舍故居為廣明寺。據説到晚年修了3500餘所佛寺。 [72] 
王建行軍打仗時,以能兢等“四大法師”為軍事顧問,稱“行軍福田” [73]  ,並尊佛僧為王師和國師,頂禮膜拜,其中一位王師忠湛圓寂後,王建還親撰碑文。 [74]  他尤其尊重求法僧和印度僧。麗嚴、玄暉、兢讓、璨幽、慶猷、慶甫等入華求法僧回國後都得到王建的召見與禮遇,印度僧侶三藏法師摩㬋羅和弘梵大師㗌哩嚩日羅(室利縛羅、襪羅)東來高麗,王建也陳設盛大的儀仗來歡迎他們。 [75-76]  王建的一個兒子還出家為僧(證通國師),開啓高麗王子出家之先河。
王建開國後,還規定每年舉行佛教盛會——八關會,成為高麗特色的風俗。 [69] 

王建軍事

王建在位時期,模仿唐代府兵制,設六衞,下轄三十八領,每領1000人,以兵部和徇軍部為掌兵機關。 [77-78]  同時亦設內軍為君主宿衞機關,但人數不多。 [79] 

王建民族

  • 對女真
王建即位之初,女真人常常騷擾高麗北疆。王建即位後,先招降了勾結女真黑水蕃入侵邊境的鶻巖(今朝鮮江原道安邊郡西)城主尹瑄,又派庾黔弼去鶻巖城解決女真問題,恩威並施,招徠了1500餘名女真人,並找回3000餘名被女真俘虜的高麗人,保障了北疆的安寧。 [80-81]  天授六年(921年),王建又派堅權全殲了從登州(今朝鮮江原道安邊郡)入侵新羅的171名達姑狄。 [155] 
在平定後百濟的過程中,女真為高麗出了大力,王建向女真買來10000匹馬,同時由庾黔弼率領黑水、達姑、鐵勒諸蕃勁騎9500人蔘戰。 [43]  [82] 
不過,王建對女真人還是相當防範,認為他們“人面獸心,飢來飽去,見利忘恥”,即使歸順高麗,也不能放心,所以不准他們進城,要求所經州鎮在城外修建館舍來安置他們。 [83] 
  • 對渤海
天授九年(926年),高麗的北鄰渤海國被契丹所滅。在渤海亡國前一年九月,渤海禮部卿大和鈞、大均老,司政大元鈞、工部卿大福謨、左右衞將軍大審理等就率民一百户歸順高麗。渤海滅亡後,高麗更是迎來了渤海難民潮。 [84]  清泰元年(934年)七月,渤海國世子大光顯率數萬人投奔高麗,王建賜大光顯姓名為王繼,編入高麗王室,特授元甫官階,安置於白州(今朝鮮黃海南道白川郡),以便他能繼續祭祀祖先,並賜予其下屬官員爵位、軍人田地房屋。 [85] 

王建外交

  • 對後梁、後唐、後晉
王建在位時期,中國處於五代十國時代。王建對中原王朝採取事大政策,於天授六年(923年)派福府卿尹質出使後梁,得五百羅漢畫像。後唐建國後,王建又於天授八年(925年)派廣評侍郎韓申一、春部少卿樸巖出使後唐,但那時王建還不打算正式向中原稱臣,所以中國史書中沒有記錄他的名字。其後,王建又派張彬、林彥等出使後唐,獻方物,並在天授十一年(928年)正式以“權知高麗國諸軍事王建”的名義與後唐交往。天授十五年(932年)又派王儒(王仲儒)出使後唐,請求冊封,得到後唐明宗批准,翌年就被後唐冊封為特進、檢校太保、使持節、玄菟州都督、上柱國、充大義軍使、高麗國王,同時去天授年號,奉後唐正朔,正式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 [86] 
石敬瑭建立後晉以後,王建就派王規、邢順祝賀登極,送質子王仁翟到中原,並於天福三年(938年)開始使用後晉天福年號。後晉於天福六年(941年)加封王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的官位,並賜食邑一萬户,由國子博士謝攀前往冊封。其後王建又三次遣使朝貢後晉。 [86]  另一方面,王建正籌劃北伐契丹,遂以被後晉封為“弘梵大師”、後來東遊高麗的印度僧人㗌哩嚩日羅(室利縛羅、襪羅)為紐帶,讓他給石敬瑭捎話,説高麗和渤海是“親戚之國”,渤海被契丹所滅,所以高麗要為渤海報仇,並請後晉出兵,與高麗兩面夾擊契丹,但石敬瑭不予理睬。 [87] 
  • 對吳越國、吳國、南唐、閩國
十國之中,與高麗有往來的是吳越國吳國南唐閩國。弓裔時期就與這些國家交往,王建即位後仍然延續,其中與吳越國關係尤深。天授十年(927年),吳越曾派班尚書調停高麗和後百濟的紛爭,王建在答覆甄萱的書信中稱吳越國為“上國”。 [30]  其後王建接受後唐冊封,高麗與吳越的政治聯繫弱化,但佛教交流卻方興未艾。清泰二年(935年),吳越僧侶子麟到高麗、百濟、日本等國傳授天台宗教法,王建非常重視,派李仁旭送子麟回吳越。 [88]  清泰四年(937年),王建派張訓出使吳越國報聘。 [89] 
王建即位第二年,就派佐良尉金立奇出使吳國。 [90]  張訓出使吳越國期間,聽説了南唐取代吳國的消息,王建便於天福三年(938年)派廣評侍郎柳勳律出使南唐祝賀南唐烈祖李昪,所上文書稱“箋”,內容如表,但不稱臣。天福五年(940年),王建又派廣評侍郎柳兢質出使南唐,貢獻方物。 [91-92] 
王建亦同閩國保持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他曾派新羅僧人洪慶從閩國請來《大藏經》,親赴禮成江迎接,奉為至寶 [93-94]  ,也有高麗向閩國遣使獻寶劍、銅佛、石筍、小木塔的記載。 [95-96] 
  • 對契丹
王建在位時期,契丹勃興於中國北方。起初王建也與契丹有過友好往來。天授十一年(922年),契丹來高麗獻駱駝、馬及氈。 [97]  天授十四年及十五年,高麗亦遣使契丹。 [98]  天授十五年(926年),契丹滅渤海,王建聽説後為之震驚,認為契丹“無道”,深感契丹是一大威脅,於是開始對契丹採取敵對態度。 [99]  他稱契丹為“醜類” [71]  ,並企圖聯合後晉北伐契丹 [87]  ,與契丹發生劃界糾紛 [100]  ,甚至在天福七年(942年)十月將契丹所贈送的50匹駱駝餓死在開京萬夫橋下,並將契丹使臣30人流放海島。 [99]  臨終的《十訓要》中也稱契丹為“禽獸之國”,告誡子孫不得效仿契丹文化習俗。 [101] 
  • 對日本
王建統一後三國以後,於清泰四年(937年)遣使日本,遞交牒文,表達修好的願望(日本認為是“朝貢”)。 [102-103]  當時的日本平安朝廷不願與大陸往來,拒絕了王建的修好請求。天福四年(939年),攝政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命文章博士大江朝綱撰寫大宰府致廣評省的返牒,交給高麗使臣,令其打道回府。 [104-105]  天福五年(940年),王建又送去牒文,但未見日本平安朝廷答覆。 [106] 
  • 對耽羅、于山
天授八年(925年),位於今濟州島耽羅國遣使朝貢高麗。 [107]  高麗統一後三國以後,耽羅太子末老於天福三年(938年)入朝高麗,王建按前代慣例封耽羅國主為星主,副王為王子,從此耽羅成為高麗的屬國。 [108] 
天授十三年(930年),位於今鬱陵島于山國派白吉、士豆來高麗獻方物,王建封白吉為正位、土豆為正朝。 [109] 

王建歷史評價

王建史籍評價

  • 高麗史》:王規模宏遠,正朝廷,明賞罰,崇節儉,用賢良,重儒道。 [110] 
  • 高麗史節要》:太祖御下以寬,而賢智效力;待人以誠,而遠近響應。好生之仁出於天性,恤民之心發乎至情。甄萱父子相夷,則伐而取之;金傅君臣來附,則禮以待之。以契丹之強而侵滅與國,則絕之;以渤海之弱而失地無歸,則撫之。屢幸西京,以為根本之地也;親巡北鄙,以連獷悍之俗也。草創更始,雖未遑於禮樂,而其規模遠略、深仁厚澤,固已培養五百年之國脈矣。 [111] 
  • 東國通鑑》:太祖以神武英雄之資,懷濟世安民之略,天與人歸,遂即大位。攬結豪傑,開拓邊疆,威德廣被,遐邇歸心。賊萱屈膝而來朝,金傅束手而納土。平羅定濟,以一三韓,何功烈之盛也!雖干戈草創,未遑製作,而規模則弘遠矣。 [112] 

王建名人評價

  • 崔承老:我太祖神聖大王之御極也,時當百六、運協一千。當初翦亂夷兇,天生前主而假手,在後膺圖受命,人知聖德以歸心。於是值金雞自滅之期,乘丙鹿再興之運,不離鄉井,便作闕庭;定遼浿之驚波,得秦韓之舊地,十有九載,統一寰瀛。可謂功莫高矣、德莫大焉。……自成一統以來,勤政八年,事大以禮,交鄰以道,居安無逸,接下思恭。貴道德、崇節儉,卑宮室而期於粗庇風雨,惡衣服而取其但禦寒暑。好賢樂善,捨己從人,恭儉禮讓之心,發於天性。況生長民間,備嘗艱險,眾人情偽,無不具知,萬事安危,亦能先見。所以賞罰不失其時,邪正不同其路,知其勸懲之道、得帝王之體者,又如此也。加以知人不失其才,御下必得其力,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尊釋教、重儒術,為君之令德斯備,有國之嘉猷可遵。但以創業之初,致平日淺,宗廟社稷且未光崇,禮樂文物猶多闕乏。凡百官司之品式及諸內外之規儀,未及修定,忽遺弓劍。蓋國人之不幸,寔天道之難諶,深可惜也! [113] 
  • 高麗忠宣王:我太祖規模德量,生於中國,當不減宋太祖。宋太祖事周世宗,世宗賢主也,待宋太祖甚厚,宋太祖亦為之盡力,及恭帝幼衝,政出太后,迫於羣情,而受周禪,蓋出於不得已也。我太祖事弓裔猜暴之君,三韓之地,裔有其二,太祖之功也。以不世之功,處必疑之地,可謂危矣。而國人歸心,將士推戴,然猶固讓,欲徇延陵之節。吊伐之事,亦豈得已哉?其好生惡殺,而信賞必罰,推誠功臣,而不假以權,創業垂統,固宜一揆矣。至若宋祖,以江南李氏比之鼾睡卧榻,則石晉所賂契丹山後之十六州,蓋視為囊中物。既收北漢,將長驅以定秦漢之疆耳。我太祖即位之後,金傅未賓,甄萱未虜,而屢幸西都,親巡北鄙,其意亦以東明舊壤為吾家青氈,必席捲而有之,豈止操雞搏鴨而已哉?由是觀之,雖大小之勢不同,二祖規模德量,所謂易地皆然者也。 [114] 
  • 朝鮮英祖:①猗歟太祖,巍然功烈,統合三韓,能成創業。 [115]  ②麗祖立國仁厚,故雖外敵內奸交攻迭訌,而尚維持三十餘君。然惟其全無學問工夫,故至以崇佛訓子孫,此所以亂日常多也。 [116] 
  • 金日成:①王建是我國第一個建立統一國家的太祖王,所以要維護好他的陵墓。不維護好王建王陵,後人又會罵我們了。②王建不是像李成桂那樣篡奪上位的。 [117] 
  • 李丙燾:高麗太祖王建,雄才大略,度量寬宏,生逢亂離之世,初臣事弓裔,繼則集眾心於一身,由人臣得登人君之寶位。即位以後,即以“統一三韓”、“海內歸一”為其至上使命。在其孜孜經營十八、九年之久,得以和平合併新羅;最後,完成海內統一,使動盪不安的人民得以安居樂業,而達成所謂“濟世安民”的鴻業。 [118] 
  • 金庠基:高麗太祖王建在我國曆史上不僅以創業之主而聞名,而且他也度量弘大、經綸雄偉,具備卓越的智略。他起家平民、統一後三國之際,從容地接受部下推戴,與泰封弓裔一刀兩斷,在鞏固了國家的基礎之後,時而以武力壓制後百濟,時而懷柔新羅,最終完成了三國統一的大業。而且他的目標是收復高句麗舊疆、締造一個將前三國的疆土完全合為一體的大國。所以他剛即位,就設西京於平壤,使之成為北方經營的中心,他所懷抱的理想是未來遷都於此。對外方面,當時契丹如日方升,無緣無故滅掉我國東方的同族國家渤海,太祖把契丹稱為“無道之國”,斷絕了同契丹的邦交,接納並安置渤海太子大光顯為首的前來投奔的大量渤海遺民,這是出自太祖對所有同族的温情脈脈。 [119] 
  • 李基白:太祖成功地從後三國的混亂中恢復了秩序,並建立了一個新的統一王朝。他以高句麗繼承者自許,推行向北擴張政策,把邊界延伸到清川江,並同時打破了一直束縛新羅社會的骨品身份制鎖鏈。但是,另一方面,他仍打算保留新羅歷來固有的權力外殼。因此,他從新羅王室中選了一名女子為妻,他對待新羅最顯要的貴族敬順王金傅也極為慷慨。因此,許多新羅世系的人得以進入高麗的官僚集團。這與後百濟人所受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王建已不再是一個從邊遠地區突然發跡、默默無名的城主,而已成為繼承了長期歷史傳統的一代偉人。 [120] 

王建軼事典故

王建道詵點化

相傳王建出生前,入唐學習風水地理之學歸來的新羅高僧道詵登上白頭山,望見龍建家有王氣,龍建聽説後將道詵請至家中,一起登山望氣,探討風水,道詵對龍建説:“此地脈自壬方白頭山水母來,落馬頭明堂。你又是水命,應該遵從水之大數,修六六三十六個房屋,這樣符合天地之大數,明年必生聖子,名字就叫王建。”於是寫了封信,信封上寫着 “謹奉書百拜獻書於未來統合三韓之主大原君子足下”(大原即太原,為王氏郡望,代指王氏)。王建十七歲時,道詵又來,對王建説:“你生逢亂世,生於寶地,三季蒼生,等你救濟。”於是教給王建排兵佈陣、天時地利的方法和祭祀山川、感通保佑的道理。 [121]  因此,道詵備受王建及後代高麗君主的崇拜,後人稱“麗朝尊信道詵,甚於先王憲章”。 [122] 

王建巧對弓裔

王建在弓裔政權中做了最高職位——廣評侍中,但不能擺脱弓裔對他的猜忌。有一次弓裔召見王建,説他昨夜“聚眾謀叛”,王建堅稱無此事,弓裔便自稱有觀心之術,然後揹着手閉上眼,仰天很久,弓裔的文學侍從之臣崔凝故意墜筆,下庭拿筆時悄悄對王建説了“不服則危”,王建恍然大悟,連忙謝罪,才使弓裔放他一馬。 [123] 

王建古鏡讖言

王建開國早有徵兆,他在三十歲時,曾夢見九層金塔立於海中,自己登上去。最有名的徵兆是古鏡讖言。政開五年(918年)三月,中原客商王昌瑾在鬧市中看到一個頭戴古冠、穿居士服、相貌不凡的老人,左手拿着三個案板,右手拿着一面半徑一尺許的古鏡,要王昌瑾買他的鏡子。王昌瑾用二斗米買來,發現在日光照耀下,鏡子上有147個字,內容是:
“三水中,四維下,上帝降子於辰馬。先操雞,後搏鴨,此謂運滿一三甲。暗登天,明理地,遇子年中興大事。混蹤跡,沌名姓,混沌誰知真與聖?振法雷,揮神電,於巳年中二龍見,一則藏身青木中,一則現形黑金東。智者見,愚者盲,興雲注雨與人徵。或見盛,或視衰,盛衰為滅惡塵滓。此一龍,子三四,遞代相承六甲子。此四維,定滅醜,越海來降須待酉。此文若見於明王,國泰人安帝永昌。吾之記。”
王昌瑾感到驚奇,便將鏡子獻給弓裔。弓裔讓王昌瑾尋找賣鏡老人,找了一個月都沒找到,只是發現東州勃颯寺熾盛光如來像前有填星古像,跟老人當時的形象如出一轍。王昌瑾回來稟報弓裔,弓裔也為之驚歎,命文人宋含弘、白卓、許原三人破解鏡文。宋含弘等研究的結果是:“三水中,四維下,上帝降子於辰馬”一句中的“辰馬”指辰韓、馬韓,“於巳年中二龍見,一則藏身青木中,一則現形黑金東”中的“青木”就是松,指松嶽郡人,名字含“龍”的人的子孫可以做君主,説的就是王隆(龍建)之子王建;“黑金”是鐵,指泰封國的都城鐵圓,認為這是弓裔滅亡之意。“先操雞,後搏鴨”預示王建建立高麗後,先得新羅(雞林),其後北拓至鴨綠江。三人商量後認為弓裔猜忌嗜殺,如果如實告知,王建一定遇害,就換了套説法蒙過弓裔。不久,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麗,後來高麗疆域不僅涵蓋新羅,還達到鴨綠江,古鏡讖言果然得到應驗。 [124] 

王建智退宣吉

王建開國後,拜親信部下桓宣吉為馬軍將軍,經常將精鋭宿衞交給他統率,對他非常信任。不久,桓宣吉在妻子慫恿下,圖謀造反。另一馬軍將軍卜智謙得知桓宣吉的陰謀後,密告王建,王建不信。有一天,王建正與幾名學士討論國政,桓宣吉突然率50多名亂兵闖入內庭,企圖弒殺王建。王建面對這一突發事態,並未驚慌失措,而是策杖而立,厲聲呵斥道:“朕雖然是靠你們的力量才有了現在的地位,但難道不是天命嗎?天命已經確定了,你敢怎樣?”桓宣吉見王建辭色自若,懷疑有伏兵,便趕緊撤走,衞士追到毬庭,把他們斬盡殺絕。 [125] 

王建還馬甄萱

天授七年(924年)八月,後百濟國主甄萱遣使,送給王建一匹絕影島驄馬。一年多以後,甄萱聽説了“絕影名馬至,百濟亡”的讖語,便深感後悔,派人要王建還馬,王建“笑而許之”。 [126] 

王建人際關係

王建父母

  • 父親:王隆(追封高麗世祖
  • 母親:韓氏(追封威肅王后)

王建妻妾

王建妻妾見於史籍者29人(王太后3人、王后3人、大夫人1人、夫人4人、院夫人18人):
  1. 神惠王后柳氏(貞州豪族柳天弓之女,第1妃)
  2. 莊和王后吳氏(羅州人多憐君之女)
  3. 神明太后劉氏(忠州豪族劉兢達之女)
  4. 神靜太后皇甫氏(黃州豪族皇甫悌恭之女)
  5. 神成太后金氏(新羅王族金億廉之女)
  6. 貞德王后柳氏(貞州豪族柳德英之女)
  7. 獻穆大夫人平氏(慶州豪族平俊之女)
  8. 貞穆夫人王氏(溟州功臣王景【本名官景】之女)
  9. 東陽院夫人庾氏(平州豪族、功臣庾黔弼之女)
  10. 肅穆夫人(姓氏不詳,鎮州豪族名必之女)
  11. 天安府院夫人林氏(慶州豪族林彥之女)
  12. 興福院夫人洪氏(洪州豪族洪規之女)
  13. 後大良院夫人李氏(陝州豪族李元之女)
  14. 大溟州院夫人王氏(溟州豪族、功臣王乂【本名金乂,新羅武烈王金春秋後裔】之女)
  15. 廣州院夫人王氏(廣州豪族王規之女)
  16. 小廣州院夫人王氏(廣州豪族王規之女)
  17. 東山院夫人樸氏(升州豪族、後百濟降臣樸英規之女)
  18. 禮和夫人王氏(春州豪族王柔之女) [156] 
  19. 大西院夫人金氏(洞州豪族金行波之女)
  20. 小西院夫人金氏(洞州豪族金行波之女,姐妹在王建北巡時各侍一夜,後不復幸,雙雙出家為尼)
  21. 西殿院夫人(姓氏、出身不詳)
  22. 信州院夫人康氏(信州豪族康起珠之女)
  23. 月華院夫人(姓氏、籍貫不詳,大匡英章之女)
  24. 小黃州院夫人(姓氏、籍貫不詳,元甫順行之女)
  25. 聖茂夫人樸氏(平州豪族樸智胤之女)
  26. 義城府院夫人洪氏(義城豪族、功臣洪儒之女)
  27. 月鏡院夫人樸氏(平州豪族、功臣樸守文之女)
  28. 夢良院夫人樸氏(平州豪族、功臣樸守卿之女)
  29. 海良院夫人(姓氏不詳,海平豪族宣必之女)

王建子女

王建有25子(以下排序非長幼順序,按生母排序):
  1. 高麗惠宗王武莊和王后吳氏生)
  2. 太子王泰(神明順成王太后生)
  3. 高麗定宗王堯(神明順成王太后生)
  4. 高麗光宗王昭(神明順成王太后生,信州院夫人康氏撫養)
  5. 文元大王王貞(神明順成王太后生)
  6. 證通國師(神明順成王太后生)
  7. 高麗戴宗王旭(神靜王太后皇甫氏生)
  8. 高麗安宗王鬱(神成王太后金氏生)
  9. 王位君(貞德王后柳氏生)
  10. 仁愛君(貞德王后柳氏生)
  11. 元莊太子(貞德王后柳氏生)
  12. 助伊君(貞德王后柳氏生)
  13. 壽命太子(獻穆大夫人平氏生)
  14. 孝穆太子王義(東陽院夫人庾氏生)
  15. 孝隱太子王垣(東陽院夫人庾氏生)
  16. 元寧太子(肅穆夫人生)
  17. 孝成太子王珠琳(天安府院夫人生)
  18. 孝祗太子(天安府院夫人生)
  19. 太子王稷(興福院夫人洪氏生)
  20. 廣州院君(小廣州院夫人王氏生)
  21. 孝悌太子(聖茂夫人樸氏生)
  22. 孝明太子(聖茂夫人樸氏生)
  23. 法登君(聖茂夫人樸氏生)
  24. 資利君(聖茂夫人樸氏生)
  25. 義城府院大君(義城府院夫人洪氏生)
王建有9女:
  1. 安貞淑儀公主(又稱樂浪公主、神鸞宮夫人,神明順成王太后生,嫁新羅敬順王金傅
  2. 興芳宮主(神明順成王太后生,嫁元莊太子
  3. 大穆王后(神靜王太后皇甫氏生,嫁光宗王昭
  4. 文惠王后貞德王后柳氏生,嫁文元大王王貞)
  5. 宣義王后(貞德王后柳氏生,嫁戴宗王旭
  6. 義城府院大君夫人(貞德王后柳氏生,嫁義城府院大君)
  7. 順安王大妃(貞穆夫人王氏生)
  8. 王氏(興福院夫人洪氏生,嫁太子王泰
  9. 新羅敬順王妃王氏(聖茂夫人樸氏生,嫁新羅敬順王金傅)
(以上參考資料 [153-154] 

王建主要作品

王建留下的主要作品有《開泰寺華嚴法會疏》 [71]  、《興法寺真空大師碑》 [74]  。此外還曾親撰《政誡》一卷和《誡百寮書》八篇,但已亡佚。

王建人物爭議

王建族屬爭議

王建祖先傳説中的世系 王建祖先傳説中的世系
王建的民族出身是一個謎團。他即位後,只追尊三代祖先——父親為世祖威武大王、祖父為懿祖景康大王、曾祖父為國祖元德大王,更早的祖先則語焉不詳。 [127]  12世紀中葉的高麗毅宗朝,有一個叫金寬毅的高麗史官寫了《編年通錄》一書,記載了關於王建祖先的傳説:有一個叫虎景的人,自稱聖骨將軍,自白頭山遊歷至扶蘇山左谷定居。虎景生子康忠,康忠生子寶育,天資慈惠,入智異山修道。寶育之女辰義邂逅“大唐貴姓”(微服東遊的唐肅宗),生作帝建,作帝建渡海赴唐尋父,因舟行不順而被舟中人選中拋進海里,卻意外知遇於西海龍王,娶其女翥旻義,上岸後定居松嶽,生龍建等四子。後來,新羅高僧道詵登上白頭山,望見龍建住宅,説這是“種之地”,龍建聽説後,與道詵交流風水之學,按照道詵的建議以王為姓(在當地方言中,穄的讀音類似“王”),取名王隆,並給未來的兒子取名王建。 [128]  王建祖先傳説也有其他版本,如高麗大臣李藏用在陪世子王諶(後來的高麗忠烈王)與蒙古官員筆談時,説王建的祖先是唐順宗十三子,逃難來到高麗,因為出身王爺而改姓王 [129] 閔漬則在《編年綱目》中將原來故事裏的唐肅宗置換為唐宣宗 [130]  ;《聖源錄》一書記載所謂“龍女”是平州人豆恩坫角幹之女。 [131]  總之,按照高麗後期的官方敍事,王建的曾祖父是唐朝某皇帝或皇族,而被尊為“國祖元德大王”的寶育則是王建的外高祖父。
王建是唐朝皇室後裔的傳説,在現代一般不被採信。朝鮮及韓國的學者則主張,王建是高句麗(高氏高麗)遺民後裔。其理由是:
  • 王建祖先傳説中透露了許多他是高句麗人後裔的蛛絲馬跡,如虎景來自白頭山,白頭山在高句麗境內,白山部“素附於高麗”,而作帝建乘新羅商船渡海入唐,船行不順,船中人占卜的結果是“宜去高麗人”,然後作帝建就被拋進海里,説明他是高句麗人後裔;
  • 王建曾對後晉高祖石敬瑭聲稱渤海國“本吾親戚之國”,而朝韓學者認為渤海王室也是高句麗遺民後裔,所以也可以證明王建同樣是高句麗遺民後裔;
  • 中原王朝一向承認他是高句麗人後裔。在後唐明宗冊封王建的詔書中,稱王建是“踵朱蒙啓土之禎,為彼君長”。歐陽修新五代史》和宋朝使臣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等亦稱王建出身“高麗大族”,取代高氏而稱王,這種“唐滅高句麗→唐末高氏復國→王氏取代”的模式是中國舊史書對高麗源流的普遍敍事。
因此,朝韓學者認為,王建就是流落新羅的高句麗遺民後裔(具體來説是白山部高句麗人),其建立高麗就是為了繼承和復興高句麗的國統,這也可以解釋他建國後格外重視平壤並計劃遷都平壤。並且朝韓學者都認為,王建家族依靠從事黃海上的貿易和軍事活動而發家,培養了自己的財力和私兵,所以王建後來在泰封時期發揮特長,統領水師,做了海軍大將軍。不過,關於王建祖先南下新羅的時間,朝韓學者則有分歧。朝鮮學者認為虎景在7世紀後期唐滅高句麗並鎮壓了高句麗復國運動後南下新羅,定居松嶽。韓國學者則認為王建的祖先在高句麗滅亡後被唐朝遷至營州,以王為姓,後來爆發安史之亂,高句麗遺民中的李正己集團南下山東,而另一部分高句麗遺民則回到新羅統治下的朝鮮半島,王建祖先正是後者中的一員,也就是在8世紀後期遷入新羅。後來王建祖先經營山東和新羅之間的海上貿易,可能與李正己集團有婚姻關係,因而推測王建祖先傳説中的“大唐貴姓”並非唐朝皇帝,而是李正己集團。 [132-133] 
中國學者則否認王建是高句麗遺民後裔,並提出了王建是漢人的觀點。孫進己、楊保隆等學者推測王建可能是漢晉時期樂浪郡大族——樂浪王氏的後裔。 [134-135]  署名“史長樂”的學者則作出了詳細論述,其依據主要有:
  • 後唐明宗冊封王建詔書中稱王建為“長淮茂族、漲海雄藩”,“長淮”專指中國江淮地區,故可推斷王建是出身江淮地區、移民朝鮮半島的漢人望族;
  • 後唐冊封王建王后柳氏的詔書中有“足顯鵲巢之美”一句,暗指王建鳩佔鵲巢,以漢人身份君臨朝鮮半島;
  • 高麗剛建國時,吳越國文士酋彥規、樸巖就來投奔王建,可能是因為與王建有同鄉之誼的緣故。 [136] 
有韓國學者對此作出迴應,認為“長淮”是用東夷中代表性的“淮夷”來借指東夷,意為王建出身東夷大族,並非實指江淮地區。 [137] 

王建姓名爭議

高麗王朝後期大臣、學者李齊賢針對王建祖先傳説中的疑點,認為王建家族一直以王為姓,不會在王建降生之際才使用王姓。同時對王建與其父龍建(王隆)、祖父作帝建三代聯名錶示質疑,認為“建”與“幹”、“粲”、“餐”等均屬同音異譯,是新羅時期對男子的尊稱後綴,連用於名字之後。碰巧王建以“建”字為名,好事者就加以附會為“三世一名,必王三韓”,也就是説李齊賢認為王建父親、祖父就叫王隆、王作帝,“龍建”、“作帝建”是將尊稱後綴譯為“建”而連用於其名字後的產物。 [138] 
現代韓國學者尹京鎮認為,王建的本名不是王建,而是中國史書及《三國史記》中所記載的新羅泉州節度使、知康州事王逢規。史載後唐初年,新羅泉州節度使(後為權知康州事)王逢規兩次遣使朝貢後唐,被後唐莊宗封為懷化大將軍,其中第二次所遣使臣的名字留下了記載,恰好就是《高麗史》中所載的王建派到後唐的使臣林彥。尹京鎮據此指出,王逢規和王建是同一人。他認為,王建的本名是逢規,在與中國交往時稱姓為王逢規,因為在高麗建國初年,對外還高舉“尊王”旗號,奉新羅為宗主,所以在對中原王朝的外交中也是以新羅地方官的身份向中原王朝派遣使臣,“泉州節度使”、“權知康州事”也可能是中原王朝封授的官位。天授十一年(928年),王逢規決定在對中原王朝的外交中不再依附新羅名下,以“權知高麗國諸軍事”的名義與後唐交往,與此同時改名“王建”。 [139] 

王建遺訓真偽

史書記載,王建臨終前口授《十訓要》,作為家法,傳之子孫。然而,日本學者今西龍指出了《十訓要》的許多漏洞,認為並非王建口授,而是後世高麗大臣崔沆(崔彥撝之孫)、崔齊顏崔承老之孫)偽託王建名義所作。高麗顯宗年間,高麗初年文獻檔案多被毀於高麗契丹戰爭,顯宗不得不在民間訪求高麗初年史料,以便重修史書。崔齊顏利用這個機會,將崔沆和他炮製的《十訓要》冒充王建遺訓獻給顯宗,得到認可,修入史書,故被後世當作王建遺訓。 [140]  不過,朝韓學者一般認為《十訓要》確係王建遺訓,多方撰文駁斥今西龍之説,但都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偽作説”。 [141] 

王建後世紀念

王建顯陵

顯陵的金日成親筆題字(1994年1月) 顯陵的金日成親筆題字(1994年1月)
王建的陵墓號稱“顯陵”,位於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開城特級市開豐郡。王建遺詔依漢文帝、魏文帝故事,陵園制度“悉從儉約”。 [46]  歷史上契丹、蒙古入侵高麗時,王建的梓宮都會從顯陵移出,安置在負兒山香林寺、開京奉恩寺或江華島泥板洞,戰亂結束後移回顯陵。朝鮮王朝時期繼續保護、維修顯陵。 [142]  日本近代著名學者內藤湖南曾在遊覽顯陵後有詩詠雲:“統一肇基功絕倫,裔孫猶自薦蘩蘋。滿山松檟護幽宅,刻石依稀十二神。” [143] 
主體81年(1992年)5月5日,朝鮮前領導人金日成視察顯陵,對王建給予很高評價,指示要好好維護顯陵。顯陵得到整修後,金日成以漢字親筆題寫“高麗太祖王建王陵改建碑”。顯陵(王建王陵)被指定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寶第179號,主體102年(2013年)作為開城歷史古蹟和遺址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44] 

王建銅像

高麗光宗光德三年(951年),鑄造太祖王建銅像,安放於開京奉恩寺(太祖願堂)真殿,供後世高麗國王膜拜。朝鮮王朝建國後,將銅像移到麻田縣(今韓國京畿道漣川郡麻田面)的高麗太祖祠堂(仰庵寺),朝鮮世宗宣德四年(1429年)以改定祭禮法為由,將銅像埋進顯陵。主體81年(1992年)10月重修顯陵時,銅像重見天日,不過朝鮮起初以為是青銅佛像,其後發現銅像頭戴帝王專用的通天冠,並結合相關史料,才確定這是王建的銅像。王建銅像高138.3釐米,頭戴二十四梁通天冠,反映出高麗初年所使用的皇帝制度。原銅像身穿絳紗袍、腰束玉帶,但出土時絳紗袍已腐爛,僅剩玉帶殘件,通天冠亦有磨損。王建銅像被收藏於朝鮮國立中央歷史博物館 [145] 
由於這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現存唯一一尊君主銅像,所以被朝鮮半島南北奉為至寶。主體95年(2006年),王建銅像曾被借給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展覽。主體107年(2018年),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舉行名為“大高麗 918-2018:輝煌的挑戰”的大型展覽,紀念高麗建國1100週年,並準備利用朝韓關係緩和的機會,向朝鮮交涉借王建銅像,同時計劃將海印寺的王建師父希朗大師造像放在王建銅像旁邊,實現師徒二人“1100年的重逢”。但朝鮮沒有答應,於是希朗造像旁邊的位置就一直空着,最終未能實現“1100年的重逢”。 [146] 

王建崇義殿

朝鮮王朝建國後,於洪武三十年(1397年)將王建及其餘七名高麗君主(高麗惠宗高麗成宗高麗顯宗高麗文宗高麗元宗、高麗忠烈王、高麗恭愍王)的牌位移至麻田縣仰庵寺供奉,後改為太祖、顯宗、文宗、元宗四王及十六功臣,景泰二年(1451年)改稱崇義殿,每年春秋遣官致祭。萬曆四年(1576年)將豐基龍泉寺所藏王建畫像移至崇義殿。朝鮮戰爭時期,崇義殿遭燒燬,1971年重建,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史蹟第223號。 [147] 

王建驅逐艦

韓國海軍KDX-2級驅逐艦(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中的第四號被命名為“王建”號。王建號驅逐艦於2005年5月在韓國蔚山現代重工業集團舉行了命名和下水儀式,隨後該艦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試航和移交評估。該艦命名為“王建”號是為了紀念和弘揚建立高麗國的太祖王建的進取精神,也是韓國海軍根據國產驅逐艦第二階段計劃建造的第四艘軍艦。
王建號驅逐艦艦長150米、艦寬17米,最大航速為30節,排水量4500噸,艦上裝有5英寸的主炮、反艦導彈、防空導彈魚雷等武器。該艦號稱為韓國海軍中最精鋭的國產驅逐艦,不僅具備向陸地進行艦炮火力支援能力,還具備全防禦戰鬥能力,可以遠離韓國本土執行海上作戰任務。 [148] 

王建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太祖王建
1970
電視劇
1996-1998
金慶應
2000-2002
吳賢喆(幼年)
2002
李文洙 [149] 
2009
趙明男
2015
2016
參考資料
  • 1.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太祖應運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聖大王, 姓王氏, 諱建, 字若天. 松嶽郡人, 世祖長子, 母曰威肅王后韓氏.太祖應運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聖大王, 姓王氏, 諱建, 字若天. 松嶽郡人, 世祖長子, 母曰威肅王后韓氏. 唐乾符四年丁酉 正月 丙戌 生於松嶽南第, 神光紫氣, 耀室充庭, 竟日盤旋, 狀若蛟龍. 幼而聽明睿智, 龍顏日角, 方頣廣顙. 氣度雄深, 語音洪大, 有濟世之量。
  • 2.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又詔曰, “人臣運佐時之奇略, 樹蓋世之高勳者, 錫之以分茅胙土, 褒之以峻秩崇班, 是百代之常典, 千古之宏規也. 朕出自側微, 才識庸下, 誠資羣望, 克踐洪基, 當其廢暴主之時, 竭忠臣之節者, 宜行賞賚, 以獎勳勞. 其以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為第一等, 給金銀器·錦繡·綺被褥·綾羅·布帛有差. 堅權·能寔·權愼·廉湘·金樂·連珠·麻煖為第二等, 給金銀器·錦繡·綺被褥·綾帛有差. 其第三等二千餘人, 各給綾帛·穀米有差. 朕與公等, 欲救生民, 未能終守臣節, 以此為功, 豈無慚德? 然而有功不賞, 無以勸將來, 故有今日之賞, 公等明知朕意。”
  • 3.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時新羅政衰, 羣賊競起. 甄萱叛據南州, 稱後百濟, 弓裔據高句麗之地, 都鐵圓, 國號泰封. 世祖時為松嶽郡沙粲, 乾寧三年丙辰, 以郡歸於裔, 裔大喜, 以為金城太守. 世祖説之曰, “大王若欲王朝鮮·肅愼∙卞韓之地, 莫如先城松嶽, 以吾長子為其主.” 裔從之, 使太祖築勃御塹城, 仍為城主. 時太祖年二十。
  • 4.    《高麗史》卷一,《高麗世系》:乾寧四年五月, 世祖薨於金城郡, 葬永安城江邊石窟。
  • 5.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光化元年戊午 裔移都松嶽. 太祖來見, 授精騎大監。
  • 6.    《三國史記》卷五十,《弓裔傳》:以我太祖為精騎大監, 伐楊州·見州。
  • 7.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三年庚申 裔命太祖, 伐廣·忠·靑三州, 及唐城·槐壤等郡縣, 皆平之, 以功授阿粲。
  • 8.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天覆三年癸亥 三月 率舟師, 自西海抵光州界, 攻錦城郡拔之, 擊取十餘郡縣. 仍改錦城為羅州, 分軍戍之而還. 是歲, 良州帥金忍訓告急, 裔令太祖往救. 及還, 裔問邊事, 太祖陳安邊拓境之策. 左右皆屬目, 裔亦奇之, 進階為閼粲.
  • 9.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三年丙寅 裔命太祖, 率精騎將軍黔式等, 領兵三千, 攻尙州沙火鎭, 與甄萱累戰克之。
  • 10.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梁開平三年己巳 太祖見裔日以驕虐, 復有志於閫外. 適裔以羅州為憂, 遂令太祖往鎭之, 進階為韓粲海軍大將軍. 太祖推誠撫士, 威惠並行, 士卒畏愛, 鹹思奮勇, 敵境讋服. 以舟師, 次於光州塩海縣, 獲萱遣入吳越船而還, 裔喜甚, 優加褒獎. 又使太祖修戰艦於貞州, 以閼粲宗希·金言等副之, 領兵二千五百, 往擊光州珍島郡. 拔之, 進次皐夷島, 城中人望見軍容嚴整, 不戰而降. 及至羅州浦口, 萱親率兵列戰艦, 自木浦至德眞浦, 首尾相銜, 水陸縱橫, 兵勢甚盛. 諸將患之, 太祖曰, “勿憂也. 師克在和, 不在眾.” 乃進軍急擊, 敵船稍卻. 乘風縱火, 燒溺者大半, 斬獲五百餘級, 萱以小舸遁歸. 初羅州管內諸郡, 與我阻隔, 賊兵遮絕, 莫相應援, 頗懷虞疑, 至是, 挫萱鋭卒, 眾心悉定. 於是, 三韓之地, 裔有大半. 太祖復修戰艦備糧餉, 欲留戍羅州. 金言等自以功多無賞, 頗觧體, 太祖曰, “愼勿怠, 唯戮力無貳心, 庶可獲福. 今主上恣虐, 多殺不辜, 讒諛得志, 互相浸潤. 是以, 在內者, 人不自保, 莫如外事征伐, 殫力勤王, 以得全身之為愈也.” 諸將然之. 遂至光州西南界潘南縣浦口, 縱諜賊境. 時有壓海縣賊帥能昌起海島, 善水戰, 號曰水獺. 嘯聚亡命, 遂與葛草島小賊相結, 候太祖至, 欲邀害之. 太祖謂諸將曰, “能昌已知我至, 必與島賊謀變. 賊徒雖小, 若幷力合勢, 遏前絕後, 勝負未可知也. 使善水者十餘人, 擐甲持矛, 乘輕舫, 夜至葛草渡口, 擒往來計事者, 以沮其謀, 可也.” 諸將皆從之. 果獲一小舸, 乃能昌也. 執送於裔, 裔大喜, 乃唾昌面曰, “海賊皆推汝為雄, 今為俘虜, 豈非我神筭乎?” 乃示眾斬之。
  • 11.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乾化三年癸酉 以太祖屢著邊功, 累階為波珍粲兼侍中, 以召之. 水軍之務, 盡委副將金言等, 而征討之事, 必令稟太祖行之. 於是, 太祖位冠百僚, 然非素志, 且畏讒, 不樂居位. 每出入公門, 平章國計, 惟抑情謹愼, 務得眾心, 好賢嫉惡. 每見人被讒, 輒悉觧救. 有靑州人阿志泰, 本諂詐, 見裔喜讒, 乃譖同州人笠全·辛方·寬舒等. 有司推之, 數年未決, 太祖立別眞偽, 志泰伏辜, 眾情稱快. 由是, 轅門將校, 宗室勳賢, 智計儒雅之輩, 莫不風靡景從, 太祖懼禍及, 復求閫外。
  • 12.    《三國史記》卷五十,《弓裔傳》:以太祖為百舡將軍。
  • 13.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四年甲戌 裔又謂, “水軍帥賤, 不足以威敵.” 乃觧太祖侍中, 使復領水軍. 就貞州浦口, 理戰艦七十餘艘, 載兵士二千人, 往至羅州, 百濟與海上草竊知太祖復至, 皆懾伏莫敢動. 太祖還告舟楫之利, 應變之宜, 裔喜謂左右曰, “我諸將中, 誰可比擬乎?” 遂以步將康瑄詰·黑湘·金材瑗等副太祖, 增治舟舸百餘艘, 大船十數, 各方十六步, 上起樓櫓, 可以馳馬. 領軍三千餘人, 載糧餉, 往羅州. 是歲, 南方饑饉, 草竊蜂起. 戍卒皆食半菽, 太祖盡心救恤, 賴以全活。
  • 14.    《高麗史》卷九十二,《洪儒傳》:弓裔末年, 與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 同為騎將密謀, 夜詣太祖第, 言曰. “自三韓分裂, 羣盜競起, 今王奮臂大呼, 遂夷滅草寇, 三分遼左, 據有大半. 立國定都, 將二紀餘, 今不克終, 縱虐太甚, 淫刑以逞, 殺妻戮子, 誅夷臣僚. 民墜塗炭, 疾之如讎, 桀·紂之惡, 無以加也. 廢昏立明, 天下之大義, 請公行殷周之事.” 太祖作色, 拒之曰, “吾以忠義自許, 王雖暴亂, 安敢有二心? 以臣伐君, 斯謂革命, 予實不德, 敢效湯·武之事乎? 恐後世以為口實. 古人云, ‘一日為君, 終身為主.’ 況延陵季子曰, ‘有國非吾節也.’ 乃去而耕焉, 吾豈過季子之節乎?” 儒等曰, “時難遭而易失. 天與不取, 反受其咎. 國中民庶受毒痡者, 日夜思欲復之, 且權位重者, 並遭虐殺, 略無所遺. 今之德望, 未有居公右者, 眾情所以望於公也. 公若不從, 吾等死無日矣. 況王昌瑾鏡文如彼, 豈可違天, 死於獨夫之手乎?” 於是, 諸將扶擁而出, 黎明坐於積穀之上, 行君臣之禮. 令人馳且呼曰, “王公已擧義旗矣.” 裔聞之, 驚駭亡去。
  • 15.    《高麗史》卷八十八,《后妃傳·神惠王后柳氏》:弓裔末, 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 詣太祖第, 將議廢立, 不欲令後知之, 謂後曰, “園中豈有新瓜乎? 可摘來.” 後知其意出, 從北户潛入帳中. 於是諸將遂言推戴之意, 太祖作色, 拒之甚堅. 後遽從帳中出, 謂太祖曰, “擧義代虐, 自古而然. 今聞諸將議, 妾猶奮發, 況大丈夫乎?” 手提甲領以被之, 諸將扶擁而出, 遂卽位。
  • 16.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至六月 乙卯 騎將洪儒·裴玄慶·申崇謙·卜智謙等密謀, 夜詣太祖第, 共言推戴之意. 太祖固拒不許, 夫人柳氏手提甲領被太祖, 諸將扶擁而出. 令人馳且呼曰, “王公已擧義旗矣!” 於是, 奔走來赴者, 不可勝記, 先至宮門, 鼓譟以待者, 亦萬餘人. 裔聞之驚駭曰, “王公得之, 吾事已矣!” 乃不知所圖, 以微服, 出自北門亡去, 內人淸宮以迎. 裔遁於巖谷, 信宿飢甚, 偸截麥穗而食, 尋為斧壤民所害. 元年 夏六月 丙辰 卽位於佈政殿, 國號高麗, 改元天授。
  • 17.    一然:《三國遺事》卷一:辛酉(901年)稱高麗。
  • 18.    《高麗史》卷九十三,《崔承老傳》。所謂“金雞”取自金氏新羅的別稱“雞林”,而“丙鹿”則取自“高麗(繁體)”二字下半部的形近字,從而構成對句。
  • 19.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二年 春正月 定都於松嶽之陽, 創宮闕, 置三省·六尙書官·九寺. 立市廛, 辨坊裏, 分五部, 置六衞。
  • 20.    《高麗史》卷五十六,《地理志》:太祖二年, 定都於松嶽之陽, 為開州, 創宮闕。
  • 21.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冬十月 甄萱侵新羅, 取大良·仇史二郡, 至於進禮郡. 新羅遣阿粲金律來求援, 王遣兵救之, 萱聞之引退, 始與我有隙。
  • 22.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甲申 七年秋七月,甄萱遣子須彌康、良劒等來攻曹物郡,命將軍哀宣、王忠救之。哀宣戰死,郡人固守。須彌康等失利而歸。
  • 23.    《高麗史》卷九十二,《庾黔弼傳》:八年,為徵西大將軍,攻百濟燕山鎭,殺將軍吉奐,又攻任存郡,殺獲三千餘人。
  • 24.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乙亥 王自將, 及甄萱戰於曹物郡, 黔弼引兵來會. 萱懼乞和, 以外甥眞虎為質. 王亦以堂弟元尹王信交質, 以萱十年之長, 稱為尙父. 新羅王聞之, 遣使曰, “萱反覆多詐, 不可和親.” 王然之。
  • 25.    《高麗史》卷九十二,《庾黔弼傳》:太祖與甄萱, 戰於曹物郡, 萱兵鋭甚, 未決勝負. 太祖欲與相持, 以老其師, 黔弼引兵來會, 兵勢大振. 萱懼乞和, 太祖許之, 欲召萱至營論事. 黔弼諫曰, “人心難知, 豈可輕與敵相狎?” 太祖乃止。
  • 26.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九年 夏四月 庚辰 甄萱質子眞虎病死, 遣侍郞弋萱送其喪. 甄萱謂我殺之, 殺王信, 進軍熊津. 王命諸城, 堅壁不出. 新羅王遣使曰, “甄萱違盟擧兵, 天必不祐. 若大王奮一鼓之威, 萱必自敗.” 王謂使者曰, “吾非畏萱, 俟惡盈而自僵耳!”
  • 27.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十年 春正月 乙卯 親伐百濟龍州降之. 時甄萱違盟, 屢擧兵侵邊, 王含忍久之. 萱益稔惡, 頗欲強呑, 故王伐之, 新羅王出兵助之……三月……辛酉 王入運州, 敗其城主兢俊於城下. 甲子 攻下近品城. 夏四月 壬戌 遣海軍將軍英昌·能式等, 率舟師往擊康州, 下轉伊山·老浦·平西山·突山等四鄕, 虜人物而還. 乙丑 王攻熊州, 不克。
  • 28.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九月 甄萱攻燒近品城, 進襲新羅高鬱府, 逼至郊畿, 新羅王遣連式告急, 王謂侍中公萱, 大相孫幸, 正朝聯珠等曰, “新羅與我同好已久, 今有急, 不可不救.” 遣公萱等, 以兵一萬赴之. 未至, 萱猝入新羅都城. 時羅王與妃嬪宗戚, 出遊鮑石亭, 置酒娛樂, 忽聞兵至, 倉卒不知所為. 王與夫人, 走匿城南離宮, 從臣伶官宮女, 皆被陷沒. 萱縱兵大掠, 入處王宮, 令左右索王, 置軍中, 逼令自盡. 強辱王妃, 縱其下, 亂其嬪妾. 立王表弟金傅為王, 虜王弟孝廉, 宰臣英景等, 盡取子女百工兵仗珍寶以歸. 王聞之大怒, 遣使弔祭, 親帥精騎五千, 邀萱於公山桐藪, 大戰不利.萱兵圍王甚急, 大將申崇謙·金樂力戰死之, 諸軍破北, 王僅以身免. 萱乘勝, 取大木郡, 燒盡田野積聚. 冬十月 甄萱遣將, 侵碧珍郡, 芟大·小木二郡禾稼。
  • 29.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十二月 甄萱寄書於王曰, “昨者, 新羅國相金雄廉等, 將召足下入京, 有同鼈應黿聲, 是欲鷃披隼翼, 必使生靈塗炭, 社稷丘墟. 是用, 先著祖鞭, 獨揮韓鉞, 誓百僚如皎日, 諭六部以義風. 不意奸臣遁逃, 邦君薨變, 遂奉景明王之表弟, 憲康王之外孫, 勸卽尊位. 再造危邦, 喪君有君, 於是乎在. 足下不詳忠告, 徒聽流言, 百計窺覦, 多方侵擾. 尙不能見僕馬首, 拔僕牛毛. 冬初, 都頭索湘, 束手於星山陣下, 月內, 左相金樂, 曝骸於美利寺前. 殺獲居多, 追擒不少, 強羸若此, 勝負可知. 所期者, 掛弓於平壤之樓, 飮馬於浿江之水. 然以前月七日, 吳越國使班尙書至, 傳王詔旨, ‘知卿與高麗, 久通歡好, 共契隣盟. 比因質子之兩亡, 遂失和親之舊好, 互侵彊境, 不戢干戈. 今專發使臣, 赴卿本道, 又移文高麗, 宜相親比, 永孚於休.’ 僕義篤尊王, 情深事大, 及聞詔諭, 卽欲祗承. 但慮足下, 欲罷不能, 困而猶鬪. 今錄詔書寄呈, 請留心詳悉. 且㕙獹迭憊, 終必貽譏, 蚌鷸相持, 亦為所笑. 宜迷復之為戒, 無後悔之自貽。”
  • 30.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是月, 王答甄萱書曰, “伏奉吳越國通和使班尙書所傳詔書一道, 兼蒙足下辱示長書敍事者. 伏以, 華軺膚使, 爰致制書, 尺素好音, 兼承敎誨. 捧芝檢而雖增感激, 闢華牋而難遣嫌疑, 今託回軒, 輒敷危衽. 僕仰承天假, 俯迫人推, 過叨將帥之權, 獲赴經綸之會. 頃以三韓厄會, 九土凶荒, 黔黎多屬於黃巾, 田野無非於赤土, 庶幾弭風塵之警, 有以救邦國之災. 爰自善隣, 於焉結好, 果見數千裏農桑樂業, 七八年士卒閒眠. 及至酉年, 維時陽月, 忽焉生事, 至於交兵. 足下始輕敵以直前, 若螗蜋之拒轍, 終知難而勇退, 如蚊子之負山. 拱手陳辭, 指天作誓, ‘今日之後, 永世歡和, 苟或渝盟, 神其殛矣.’ 僕亦尙止戈之武, 期不殺之仁, 遂解重圍, 以休疲卒, 不辭質子, 但欲安民. 此則我有大德於南人也, 豈謂歃血未乾, 兇威復作, 蜂蠆之毐, 侵害於生靈, 狼虎之狂, 為梗於畿甸, 金城窘迫, 黃屋震驚? 仗義尊周, 誰似桓文之覇? 乘間謀漢, 唯看莽·卓之奸, 致使王之至尊, 枉稱子於足下, 尊卑失序, 上下同憂. 以謂非有元輔之忠純, 豈得再安於社稷? 以僕心無匿惡, 志切尊王, 將援置於朝廷, 使扶危於邦國. 足下見毫釐之小利, 忘天地之厚恩, 斬戮君王, 焚燒宮闕, 葅醢卿士, 虔劉士民. 㜯姜則取以同車, 珍寶則奪之稛載, 元惡浮於桀紂, 不仁甚於獍梟. 僕怨極崩天, 誠深卻日. 庶效鷹鸇之逐, 以申犬馬之勤, 再擧干戈, 兩更槐柳. 陸戰則雷馳電擊, 水攻則虎搏龍騰, 動必成功, 擧無虛發. 逐尹邠於海岸, 積甲如山, 擒鄒祖於邊城, 伏屍蔽野. 燕山郡畔, 斬吉奐於軍前, 馬利城邊, 戮隨晤於纛下. 拔任存之日, 邢積等數百人捐軀, 破靑州之時, 直心等四五輩授首. 桐藪望旗而潰散, 京山含璧以投降, 康州則自南而來歸, 羅府則自西而移屬. 侵攻若此, 收復寧遙? 必期汦水營中, 雪張耳千般之恨, 烏江亭上, 成漢王一捷之功, 竟息風波, 永淸寰海. 天之所助, 命將何歸? 況承吳越王殿下, 德洽包荒, 仁深字小, 特出綸於丹禁, 諭戢難於靑丘. 旣奉訓謨, 敢不尊奉? 若足下祗承睿旨, 悉戢兇機, 不惟副上國之仁恩, 抑亦紹東海之絕緖. 若不過而能改, 其如悔不可追。”
  • 31.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五月 庚申 康州元甫珍景等運糧於古子郡, 甄萱潛師, 襲康州. 珍景等還戰敗, 死者三百餘人, 將軍有文降於萱.……秋七月……丙辰 自將擊三年山城不克, 遂幸靑州……冬十一月 甄萱選勁卒, 攻拔烏於谷城, 殺戍卒一千, 將軍楊志·明式等六人出降. 王命集諸軍於毬庭, 以六人妻子, 徇諸軍棄市。
  • 32.    《高麗史》卷九十二,《庾黔弼傳》:十一年, 以王命, 城湯井郡, 時百濟將金萱·哀式·漢丈等, 領三千餘眾, 來侵靑州. 一日, 黔弼登郡南山, 坐睡, 夢一大人言, “明日, 西原必有變, 宜速往.” 黔弼驚覺, 徑趣靑州, 與戰敗之, 追至禿歧鎭, 殺獲三百餘人. 馳詣中原府, 見太祖, 具奏戰狀. 太祖曰, “桐藪之戰, 崇謙·金樂二名將死, 深為國家憂, 今聞卿言, 朕意稍安。”
  • 33.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十二月 甄萱圍古昌郡, 王自將救之. 十三年 春正月……丙戌 王自將軍古昌郡甁山, 甄萱軍石山, 相去五百步許. 遂與戰, 至暮萱敗走, 獲侍郞金渥, 死者八千餘人. 是日, 古昌郡奏, “萱遣將, 攻陷順州, 掠人户而去.” 王卽幸順州, 修其城, 罪將軍元奉。
  • 34.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二月 乙未 遣使新羅, 告古昌之捷, 羅王遣使報聘, 致書請相見. 是時, 新羅以東, 沿海州郡部落, 皆來降, 自溟州至興禮府, 㹅百十餘城。
  • 35.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辛亥, 王如新羅, 以五十餘騎, 至畿內, 先遣將軍善弼, 問起居. 羅王命百官迎於郊, 堂弟相國金裕廉等, 迎於城門外, 羅王出應門外迎拜. 王答拜, 羅王由左, 王由右, 揖讓升殿. 命扈從諸臣, 拜羅王, 情禮備至. 宴臨海殿, 酒酣, 羅王曰 “小國不天, 為甄萱椓喪, 何痛如之” 泫然泣下. 左右莫不鳴咽, 王亦流涕慰藉之……癸未, 王還, 羅王送至穴城, 以裕廉為質而從. 都人士女, 感泣相慶曰, “昔甄氏之來, 如逢豺虎, 今王公之來, 如見父母!”
  • 36.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二》:是歲, 遣大相王仲儒如唐……十六年 春三月 辛巳 唐遣王瓊·楊昭業來冊王, 詔曰 “王者法天而育兆庶, 體地而安八紘, 允執大中, 式彰無外. 斗極正而眾星鹹拱, 溟渤廣而百穀皆宗. 所以居戴履之倫, 窮照臨之境, 弘道修德, 恭己虛懷. 歸心者, 睠為王人, 向化者, 被以風敎. 由是, 擧封崇之命, 稽旌賞之文, 垂於古先, 罔敢失墜. 其有地, 稱平壤, 師擅兼材. 統五族之強宗, 控三韓之奧壤, 務權鎭靜, 志奉聲明, 爰協彛章, 是加寵數. 諮! 爾權知高麗國王事建! 身資雄勇, 智達機鈴, 冠邊城以挺生, 負壯圖而閒出. 山河有授, 基址克豊. 踵朱蒙啓土之禎, 為彼君長, 履箕子作蕃之跡, 宣乃惠和. 俗厚知書, 故能導之以禮義, 風驍尙武, 故能肅之以威嚴. 提封於是謐寧, 生聚以之完輯. 而復行及唇齒, 分篤皮毛. 忿黠虜之挻祅, 恤隣邦而救患. 矧以披肝效順, 秉節納忠, 慕仁壽以康時, 識文思之撫運. 航深梯險, 輸贐貢琛, 繼陳述職之儀, 茂著勤王之業. 夫推至誠而享豊報, 道之常也, 奠眞封而顯列國, 禮之大也. 勞有所至, 朕無愛焉. 今遣使太僕卿王瓊, 使副大府少卿兼通事舍人楊昭業等, 持節備禮, 冊命爾為高麗國王. 於戱! 作善, 天降之祥, 守正, 神祚之福. 干戈, 愼於危事, 文軌, 資於遠謀, 永為唐臣, 世服王爵. 往踐厥位, 汝惟欽哉.” 又詔曰, “卿珠樹分煇, 金鈎協兆, 領日邊之分野, 冠海外之英雄. 士心, 同感於撫循, 民意鹹歌於惠養. 而又誠堅事大, 志在恤隣, 秣馬利兵, 挫甄萱之黨, 分衣減食, 濟忽汗之人. 繼航海以拜章, 每充庭而致貢. 金石之誠明貫日, 風雲之梗槩凌空, 名播一時, 美流四裔. 忠規若此, 賞典寧忘? 特議䟽封, 仍升峻秩. 剪桐圭而錫命, 目極蓬山, 睠桃野以傾思, 心隨濟水. 勉祗異禮, 永保崇勳. 今授卿特進檢校太保使持節玄菟州都督上柱國充大義軍使, 仍封高麗國王. 今差使太僕卿王瓊, 使副大府少卿楊昭業等往彼, 備禮冊命, 兼賜國信銀器匹段等, 具如別錄, 至當領也.” 又詔曰 “卿長淮茂族, 漲海雄蕃, 以文武之才, 控玆土宇, 以忠孝之節, 來稟化風. 貞規旣篆於旗常, 寵數是覃於簡冊. 如綸如綍, 已成虎穴之榮, 宜室宜家, 足顯鵲巢之美. 俾頒湯沐, 以慶絲蘿, 永光輔佐之功, 式協優隆之命. 諒卿誠素, 知我渥恩. 卿妻柳氏, 今封河東郡夫人.”……又賜歷日, 自是, 除天授年號, 行後唐年號。
  • 37.    《高麗史》卷九十二,《庾黔弼傳》:又明年, 為徵南大將軍, 守義城府, 太祖使人謂曰, “予慮新羅為百濟所侵, 嘗遣大匡能丈·英周·烈弓·悤希等鎭之. 今聞百濟兵已至槥山城·阿弗鎭等處, 劫掠人物, 恐侵及新羅國都, 卿宜往救.” 黔弼選壯士八十人, 赴之, 至槎灘, 謂士卒曰, “若遇賊於此, 吾必不得生還. 但慮汝等同罹鋒刃, 其各善自為計.” 士卒曰, “吾輩盡死則已, 豈可使將軍獨不生還乎?” 因相與誓同心, 擊賊. 旣涉灘, 遇百濟統軍神劒等, 黔弼欲與戰, 百濟軍見黔弼部伍精鋭, 不戰自潰而走. 黔弼至新羅, 老幼出城, 迎拜垂泣言曰, “不圖今日得見大匡, 微大匡, 吾其為魚肉乎!” 黔弼留七日而還, 遇神劒等於子道, 與戰大克. 擒其將今達·奐弓等七人, 殺獲甚多. 捷至, 太祖驚喜曰, “非我將軍, 孰能如是?” 及還, 太祖下殿迎之, 執其手曰, “如卿之功, 古亦罕有. 銘在朕心, 勿謂忘之.” 黔弼謝曰, “臨難忘私, 見危授命, 臣職耳. 聖上何至如斯?” 太祖益重之。
  • 38.    《高麗史》卷九十二,《庾黔弼傳》:十七年, 太祖自將徵運州, 黔弼為右將軍. 甄萱聞之, 簡甲士五千至曰, “兩軍相鬪, 勢不俱全, 恐無知之卒, 多被殺傷. 宜結和親, 各保封境.” 太祖會諸將議之, 黔弼曰, “今日之勢, 不容不戰. 願上觀臣等破敵, 勿憂也.” 遂乘萱未陣, 以勁騎數千, 突擊之, 斬獲三千餘級, 擒術士宗訓, 醫師訓謙, 勇將尙達·崔弼. 熊津以北三十餘城, 聞風自降。
  • 39.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夏六月 甄萱與季男能乂, 女哀福, 嬖妾姑比等奔羅州, 請入朝. 遣將軍庾黔弼, 大匡萬歲, 元甫香乂·吳淡·能宣·忠質等, 領軍船四十餘艘, 由海路迎之. 及至, 複稱萱為尙父, 授館南宮. 位百官上, 賜楊州為食邑, 兼賜金帛·奴婢各四十口·廐馬十匹, 以先降人信康為衙官。
  • 40.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壬申 御天德殿, 會百僚曰, “朕與新羅, 歃血同盟, 庶幾兩國永好, 各保社稷. 今羅王固請稱臣, 卿等亦以為可, 朕心雖愧, 眾意難違.” 乃受羅王庭見之禮, 羣臣稱賀, 聲動宮掖. 於是, 拜金傅為政丞, 位太子上, 歲給祿千碩, 創神鸞宮賜之. 其從者並收錄, 優賜田祿. 除新羅國為慶州, 仍賜為食邑。
  • 41.    《高麗史》卷九十二,《樸英規傳》:樸英規, 昇州人, 娶甄萱女, 為萱將軍. 及神劒為逆, 萱來投, 英規密語其妻曰, “大王勤勞四十餘年, 功業垂成, 一旦以家人之禍, 失地, 投於高麗. 夫貞女不事二夫, 忠臣不事二主. 若舍吾君, 以事賊子, 則何顏以見天下之義士乎? 況聞高麗王公, 仁厚勤儉, 以得民心, 殆天啓也. 必為三韓之主, 盍致書以安慰我王, 兼致慇懃於王公, 以圖將來之福乎?” 其妻曰, “子之言, 是吾意也.” 太祖十九年二月, 英規遂遣人歸款, 且曰, “若擧義兵, 請為內應, 以迎王師.” 太祖大喜, 厚賜其使, 令歸報英規曰, “若蒙君惠, 道路無梗, 則先謁將軍, 升堂拜夫人, 兄事而姉尊之, 必終有以厚報之, 天地鬼神, 悉聞此言!”
  • 42.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夏六月 甄萱請曰, “老臣遠涉滄波, 來投聖化, 願仗威靈, 以誅賊子耳.” 王初欲待時而動, 憐其固請, 乃從之. 先遣正胤武, 將軍述希, 領步騎一萬, 趣天安府。
  • 43.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秋九月 王率三軍, 至天安府合兵, 進次一善郡, 神劒以兵逆之. 甲午 隔一利川而陣, 王與甄萱觀兵. 以萱及大相堅權·述希·皇甫金山, 元尹康柔英等, 領馬軍一萬, 支天軍大將軍元尹能達·奇言·韓順明·昕嶽, 正朝英直·廣世等, 領步軍一萬為左綱. 大相金鐵·洪儒·樸守卿, 元甫連珠·元尹萱良等, 領馬軍一萬, 補天軍大將軍元尹三順·俊良, 正朝英儒·吉康忠·昕繼等, 領步軍一萬, 為右綱. 溟州大匡王順式·大相兢俊·王廉·王乂, 元甫仁一等, 領馬軍二萬, 大相庾黔弼, 元尹官茂·官憲等, 領黑水·達姑·鐵勒諸蕃勁騎九千五百, 祐天軍大將軍元尹貞順, 正朝哀珍等, 領步軍一千, 天武軍大將軍元尹宗熙, 正朝見萱等, 領步軍一千, 杆天軍大將軍金克宗, 元甫助杆等, 領步軍一千, 為中軍. 又以大將軍大相公萱, 元尹能弼, 將軍王含允等, 領騎兵三百, 諸城軍一萬四千七百, 為三軍援兵. 鼓行而前, 忽有白雲, 狀如劒戟, 起我師上, 向賊陣行. 百濟左將軍孝奉·德述·哀述·明吉等四人, 見兵勢大盛, 免冑投戈, 降於甄萱馬前, 於是, 賊兵喪氣不敢動. 王勞孝奉等, 問神劒所在, 孝奉等曰 “在中軍, 左右夾擊, 破之必矣.” 王命大將軍公萱, 直擣中軍, 三軍齊進奮擊, 賊兵大潰. 虜將軍昕康·見達·殷述·今式·又奉等三千二百人, 斬五千七百餘級. 賊倒戈相攻. 我師追至黃山郡, 逾炭嶺, 駐營馬城. 神劒與其弟菁州城主良劒, 光州城主龍劒, 及文武官僚來降. 王大悦勞慰之, 命攸司虜獲百濟將士三千二百人, 並還本土, 唯昕康·富達·又奉·見達等四十人幷妻子, 送至京師. 面責能奐曰 “始與良劒等, 謀囚君父, 立其子者汝也. 為臣之義, 當如是乎?” 能奐俛首不能言. 遂命誅之, 流良劒·龍劒於眞州, 尋殺之. 以神劒僭位為人所脅, 罪輕二弟, 又且歸命, 特免死賜官. 於是, 甄萱憂懣發疽, 數日卒於黃山佛舍. 王入百濟都城, 令曰 “渠魁旣已納款, 無犯我赤子.” 存問將士, 量才任用 軍令嚴明, 秋毫不犯, 州縣按堵, 老幼皆呼萬歲相慶曰 “後來其蘇.” 是月, 王至自百濟, 御威鳳樓, 受文武百官及百姓朝賀。
  • 44.    《高麗史》卷九十三,《崔承老傳》:我聖祖統合之後, 欲置外官, 蓋因草創, 事煩未遑.…… 我聖祖創業之初, 其羣臣除本有奴婢者外, 其他本無者, 或從軍得俘, 或貨買奴之. 聖祖嘗欲放俘為良, 而慮動功臣之意, 許從便宜。
  • 45.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丁酉 宰臣廉相·王規·樸守文等侍坐, 王曰, “漢文遺詔曰, ‘天下萬物之萌生, 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 物之自然, 奚可甚哀?’ 前古哲王, 秉心如此. 予遘疾已歷二旬, 視死如歸, 有何憂也? 漢文之言, 卽予意也. 內外機務, 久不決者, 卿等並與太子武, 裁決而後聞。”
  • 46.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丙午 疾大漸, 御神德殿, 命學士金嶽草遺詔. 文成, 王不復語, 左右失聲大哭, 王問, “此何聲也?” 對曰, “聖上作民父母, 今日欲棄羣臣, 臣等痛不自勝耳.” 王笑曰, “浮生自古然矣.” 言訖, 有頃而薨. 在位二十六年, 壽六十七.遺命內外庶僚, 並聽東宮處分, 喪葬園陵制度, 依漢魏二文故事, 悉從儉約. ……葬於松嶽西麓, 陵曰顯陵。
  • 47.    國史編纂委員會.《新編韓國史》卷12,:國史編纂委員會,2002年:第41—45頁
  • 48.    國史編纂委員會.《新編韓國史》卷13:國史編纂委員會,2002年:第9—12頁
  • 49.    張東翼:《對高麗初期官階的新探》,《歷史教育論集》第49輯,2012年2月,第191—195頁。
  • 50.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甲午 尙州賊帥阿字蓋, 遣使來附. 王命備儀迎之, 習儀於毬庭, 文武官俱就班, 廣評郞中柳問律, 與直省官朱瑄劼爭列. 王曰, “讓為禮宗, 敬乃德本. 今接賓以禮, 將觀厥成, 而問律·瑄劼爭列, 豈敬愼者乎? 宜並徙邊, 以彰其罪.” 以徇軍郞中景訓, 代問律, 為廣評郞中。
  • 51.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王旣定三韓, 欲使為人臣子者, 明於禮節, 遂自制政誡一卷, 誡百寮書八篇, 頒諸中外。
  • 52.    金庠基.《新編高麗時代史》:首爾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34、37頁
  • 53.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元年九月)丙申 諭羣臣曰, “平壤古都, 荒廢雖久, 基址尙存. 而荊棘滋茂, 蕃人遊獵於其間, 因而侵掠邊邑, 為害大矣. 宜徙民實之, 以固藩屛, 為百世之利.” 遂為大都護, 遣堂弟式廉, 廣評侍郞列評守之。
  • 54.    《高麗史》卷八十二,《兵志》:五年 始筑西京在城【在者, 方言畎也】, 凡六年而畢……筑西京羅城。
  • 55.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十五年 夏五月 甲申 諭羣臣曰 “頃完葺西京, 徙民實之, 冀憑地力, 平定三韓, 將都於此. 今者, 民家雌雞化為雄, 大風官舍頹壞, 夫何災變至此? 昔晉有邪臣, 潛畜異謀, 其家雌雞化為雄. 卜雲, ‘人懷非分, 天垂警戒.’ 不悛其惡, 竟取誅滅. 吳王劉濞之時, 大風壞門拔木. 其卜亦同, 濞不知戒, 亦底覆亡. 且祥瑞志雲, ‘行役不平, 貢賦煩重, 下民怨上, 有此之應.’ 以古驗今, 豈無所召? 今四方, 勞役不息, 供費旣多, 貢賦未省. 竊恐緣此, 以致天譴, 夙夜憂懼, 不敢遑寧. 軍國貢賦, 難以蠲免. 尙慮羣臣不行公道, 使民怨諮, 或懷非分之心, 致此變異. 各宜悛心, 毋及於禍。”
  • 56.    《高麗史》卷八十二,《兵志》:十一年二月 遣大相廉卿·能康等, 城安北府, 以元尹樸權為鎭頭, 領開定軍七百人, 戍之. 十三年 城安北府九百一十閒, 門十二, 城頭二十, 水口七, 遮城五。
  • 57.    《高麗史》卷五十七,《地理志》:古阜郡,本百濟古沙夫裏郡,新羅景德王改今名,太祖十九年稱瀛州觀察使……太祖並新羅、百濟,置東南道都部署使,置司慶州。
  • 58.    一然:《三國遺事》卷二:屬我太祖統合之後,代代為臨海縣,置排岸使,四十八年也。
  • 59.    《高麗史》卷五十六,《地理志》:高麗太祖興於高句麗之地, 降羅滅濟, 定都開京, 三韓之地, 歸於一統. 然東方初定, 未遑經理, 至二十三年, 始改諸州府郡縣名。
  • 60.    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二十八 :章僚雅善著述,後主時充如京使,奉使高麗,具得其國山川、事蹟、物產,撰《海外使程廣記》三卷,史虛白為之序,大抵言高麗有二京、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郡……
  • 61.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丁巳 詔曰, “前主當四郡土崩之時, 剷除寇賊, 漸拓封疆. 未及兼幷海內, 俄以酷暴御眾, 以奸回為至道, 以威侮為要術. 徭煩賦重, 人耗土虛. 而猶宮室宏壯, 不遵制度, 勞役不止, 怨讟遂興. 於是, 竊號稱尊, 殺妻戮子, 天地不容, 神人共怨, 荒墜厥緖, 可不戒乎? 朕資羣公推戴之心, 登九五統臨之極, 移風易俗, 鹹與惟新. 宜遵改轍之規, 深鑑伐柯之則. 君臣諧魚水之歡, 河海協晏淸之慶, 內外羣庶, 宜悉朕懷.” 羣臣拜謝曰, “臣等値前主之世, 毒害良善, 淫虐無辜, 老稚嗷嗷, 莫不含寃. 幸今得保首領, 遭遇聖明, 敢不竭力, 以圖報效.”
  • 62.    《高麗史》卷七十八,《食貨志》:太祖元年七月 謂有司曰, “泰封主以民從欲, 惟事聚歛, 不遵舊制. 一頃之田, 租税六碩, 管驛之户, 賦絲三束, 遂使百姓, 輟耕廢織, 流亡相繼. 自今, 租税徵賦, 宜用舊法.”
  • 63.    《高麗史》卷八十,《食貨志》:太祖元年八月 詔曰, “朕聞, 昔漢高祖, 收項氏之亂後, 令民保山澤者, 各歸田裏, 減徵賦之數, 審户口之虛耗. 又周武王, 黜殷紂之虐, 乃發鉅橋之粟, 散鹿台之財, 以給貧民者. 蓋為亂政日久, 人不樂其生故也. 朕深慚寡德, 獲統丕基, 雖資天助之威, 亦賴民推之力. 冀使黎元按堵, 比屋可封. 然承前主之圮運, 苟不蠲租税·勸農桑, 何以臻家給人足乎? 其免民三年租役, 流離四方者, 令歸田裏.” 仍大赦, 與之休息.
  • 64.    《高麗史》卷八十,《食貨志》:肆我太祖, 爰置黑倉, 賑貸窮民, 著為常式.
  • 65.    《高麗史》卷七十八,《食貨志》:三國末, 經界不正, 賦斂無藝. 高麗太祖卽位, 首正田制, 取民有度, 而惓惓於農桑, 可謂知所本矣.
  • 66.    《高麗史》卷七十八,《食貨志》:太祖二十三年 初定役分田, 統合時朝臣軍士, 勿論官階, 視人性行善惡, 功勞大小, 給之有差.
  • 67.    金庠基.《新編高麗時代史》:首爾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36頁
  • 68.    《高麗史》卷七十四,《選舉志》:太祖十三年 幸西京, 創置學校, 命秀才廷鶚為書學博士. 別創學院, 聚六部生徒敎授, 後太祖聞其興學, 賜彩帛勸之. 兼置醫·卜二業, 又賜倉谷百石, 為學寶.
  • 69.    《高麗史節要》卷一:十一月. 設八關會. 有司言, “前王每歲仲冬, 大設八關齋, 以祈福, 乞遵其制.” 王曰, “朕以不德, 獲守大業, 蓋依佛教, 安輯邦家.” 遂於毬庭, 置輪燈一所, 香燈旁列, 滿地光明徹夜. 又結綵棚兩所, 各高五丈餘, 狀若蓮台, 望之縹緲. 呈百戲歌舞於前, 其四仙樂部龍鳳象馬車船皆新羅故事. 百官袍笏行禮, 觀者傾都, 晝夜樂焉. 王御威鳳樓觀之, 名為供佛樂神之會. 自後歲以為常.
  • 70.    《高麗史》卷九十二,《崔凝傳》:他日, 太祖謂凝曰, “昔新羅造九層塔, 遂成一統之業. 今欲開京建七層塔, 西京建九層塔, 冀借玄功, 除羣醜, 合三韓為一家, 卿為我作發願䟽.” 凝遂制進.
  • 71.    《神聖王親制開泰寺華嚴法會疏》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7-04]
  • 72.    《白雲山內院寺事蹟》:太祖敕諸州,建叢林,設禪院,造佛造塔,幾至三千五百餘所。
  • 73.    閔漬:《國清寺金堂主佛記略》:故在我太祖創業之時, 行軍福田四大法師能兢等上書雲, “聞大唐國有會三歸一妙法華經及天台智者一心三觀禪法. 與聖君合三韓成一國, 風土相合, 若求是法流行, 則後嗣龍孫壽命延長, 王業不絕, 常為一家矣.”
  • 74.    興法寺真空大師碑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7-04]
  • 75.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癸丑 天竺國三藏法師摩㬋羅來, 王備儀迎之, 明年死於龜山寺。
  • 76.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二十一年 春三月 西天竺僧弘梵大師㗌哩嚩日羅來, 本摩竭陁國大法輪菩提寺沙門也. 王大備兩街威儀法駕迎之。
  • 77.    《高麗史》卷七十六,《百官志》:太祖元年, 置兵部令·卿·郞中. 後稱兵官, 有御事·侍郞·郞中·員外郞, 其屬有庫曹【太祖元年, 有徇軍部令·郞中, 十六年, 有兵禁官·郞中·史. 光宗十一年, 改徇軍部為軍部, 其職掌未詳, 疑皆是掌兵之官, 後並廢之】。
  • 78.    《高麗史》卷八十一,《兵志》:高麗太祖統一三韓, 始置六衞, 衞有三十八領, 領各千人. 上下相維, 體統相屬, 庶幾乎唐府衞之制矣。
  • 79.    《高麗史》卷九十三,《崔承老傳》:我朝侍衞軍卒, 在太祖時, 但充宿衞宮城, 其數不多。
  • 80.    《高麗史》卷九十二,《尹瑄傳》:尹瑄, 塩州人. 為人沉勇, 善韜鈐. 初以弓裔誅殺無厭, 慮禍及己, 遂率其黨, 走北邊. 聚眾至二千餘人, 居鶻巖城, 召黑水蕃眾, 久為邊郡害. 及太祖卽位, 率眾來附, 北邊以安.
  • 81.    《高麗史》卷九十二,《庾黔弼傳》:庾黔弼, 平州人. 事太祖, 為馬軍將軍, 累轉大匡. 太祖以北界鶻巖鎭, 數為北狄所侵, 會諸將議曰, “今南兇未滅, 北狄可憂, 朕寤寐憂懼. 欲遣黔弼, 鎭之如何?” 僉曰, “可.” 乃命之, 黔弼卽日, 率開定軍三千以行. 至鶻巖, 於東山, 築大城以居, 招集北蕃酋長三百餘人, 盛設酒食, 饗之, 乘其醉, 脅以威, 酋長皆服. 遂遣使諸部曰, “旣得爾酋長, 爾等亦宜來服.” 於是, 諸部相率來附者千五百人, 又歸被虜三千餘人. 由是, 北方晏然, 太祖特加褒獎.  
  • 82.    程大昌:《演繁露》卷一引章僚《海外使程廣記》:僚之使也,會女其獻馬於麗。其人僅百餘輩,在市商物價不相中,輒引弓擬人,人莫敢向,則其強悍有素,麗不能誰何矣,麗主王建嘗資其馬萬匹以平百濟……
  • 83.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是歲(天授十四年), 詔有司曰 “北蕃之人, 人面獸心, 飢來飽去, 見利忘恥. 今雖服事, 向背無常, 宜令所過州鎭, 築館城外待之。”
  • 84.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九年九月)庚子 渤海禮部卿大和鈞·均老, 司政大元鈞·工部卿大福謨·左右衞將軍大審理等, 率民一百户來附. 渤海本粟末靺鞨也, 唐武后時, 高句麗人大祚榮走保遼東, 睿宗封為渤海郡王. 因自稱渤海國, 幷有扶餘·肅愼等十餘國. 有文字禮樂官府制度, 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地方五千餘裏, 眾數十萬, 隣於我境, 而與契丹世讎. 至是, 契丹主謂左右曰 “世讎未雪, 豈宜安處?” 乃大擧, 攻渤海大諲撰, 圍忽汗城. 大諲撰戰敗乞降, 遂滅渤海. 於是, 其國人來奔者相繼。
  • 85.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秋七月 渤海國世子大光顯率眾數萬來投, 賜姓名王繼, 附之宗籍. 特授元甫, 守白州, 以奉其祀. 賜僚佐爵、軍士田宅有差。
  • 86.    許仁旭:《高麗太祖代對中外交研究》,《韓國中世史研究》第49輯,2017年,第41—68頁。
  • 87.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五:初,高麗王建用兵吞滅鄰國,頗強大,因胡僧襪囉言於高祖曰:“勃海,我婚姻也,其王為契丹所虜,請與朝廷共擊取之。”高祖不報。及帝與契丹為仇,襪囉復言之。帝欲使高麗擾契丹東邊以分其兵勢。會建卒,子武自稱權知國事,上表告喪。十一月戊戌,以武為大義軍使、高麗王,遣通事舍人郭仁遇使其國,諭指使擊契丹。仁遇至其國,見其兵極弱,曏者襪囉之言,特建為夸誕耳,實不敢與契丹為敵。仁遇還,武更以他故為解。【胡三省注引宋白《續通典》:晉天福中,有西域僧襪羅來朝,善火卜。俄辭高祖,請遊高麗,王建甚禮之。時契丹並勃海之地有年矣,建因從容謂襪羅曰:‘勃海本吾親戚之國,其王為契丹所虜,吾欲為朝廷攻而取之,且欲平其舊怨。師回,為言於天子,當定期兩襲之。’襪羅還,具奏,高祖不報。出帝與契丹交兵,襪羅復奏之,帝遣郭仁遇飛詔諭建,深攻其地以牽脅之。會建已卒,武知國事,與其父之大臣不葉,自相魚肉,內難稍平,兵威未振,且夷人怯懦,襪羅之言,皆建虛誕耳。】
  • 88.    《寶慶四明志》卷十一:唐清泰二年,僧子麟襌師往高麗、日本、百濟諸國,傳持天台教法,高麗國王遣使李仁旭輩送還明州。
  • 89.    《十國春秋》卷七十九:(天福二年)高麗遣使張訓來聘。
  • 9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貞明五年七月)初,唐滅高麗,天祐初,高麗石窟寺眇僧躬乂,聚眾據開州稱王,號大封國,至是,遣佐良尉金立奇入貢於吳。
  • 91.    陸游:《南唐書》卷一:是月(昇元二年六月),髙麗使正朝廣評侍郎柳勳律來朝貢……(昇元四年十月)己未,髙麗使廣評侍郎柳兢質來貢方物。
  • 92.    陸游:《南唐書》卷十八:昇元二年,遣使來貢方物,所上書稱箋,大略雲:“今年六月內,當國中原府入吳越國使張訓等回,伏聞大吳皇帝,已行禪禮,中外推戴,即登大寶者,伏皇帝陛下,道契三無,思涵九有,堯知天命已去,即禪瑤圓,舜年曆數在躬,遂傳玉璽,逮夙惟庸陋,獲託生成,所恨沃日波遙,浮天浪關,幸遇龍飛之旦,阻申燕賀之儀,無任歸仁戴聖,鼓舞激切之至。”儀式如表而不稱臣,烈祖御武功殿,設細仗,見其使,自言代主朝覲,拜舞甚恭,宴於崇英殿出龜茲樂作番戲,召學士承旨孫忌侍宴,三年,又遣其廣評侍郎柳勳律來貢方物。
  • 93.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新羅僧洪慶自唐閩府,航載大藏經一部,至禮成江,王親迎之,置於帝釋院。
  • 94.    《鳳巖寺靜真大師圓悟塔碑》:太祖……乃從容相謂曰:“自玄奘法師往遊西域,復歸鹹京,譯出金言,秘在寶藏,降及貞元已來,新本經論多故,近歲遣使閩甌,贖大藏真本,常令轉讀弘宣……”
  • 95.    《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閩世家》:新羅(其時新羅已亡,應為高麗)遣使聘閩以寶劍,昶舉以示倓曰:“此將何為?”倓曰:“不忠不孝者,斬之。”曦居旁色變。曦既立,而新羅復獻劍,曦思倓前言,而倓已死,命發冢戮其屍,倓面如生,血流被體。
  • 96.    《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三: 懷安慶成寺,州東,本王延羲之第。既即偽位,天福七年乃施為永隆金身羅漢禪寺。……高麗銅像(銅佛三,一為人所攘,後木刻代之;胡僧入,狀膜者羅漢十八侍立;胡奴及僧各一。石碑徑二尺,高丈餘,上刻無量壽、文殊、普賢像及樓閣之狀。東小殿深沙神一,旁立僧一童一)、石筍(高五尺,東西植於庭,西廊有板記)、小木塔(藏於西殿。皆閩王時高麗所獻)。
  • 97.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五年 春二月 契丹來遺槖駝馬及氈。
  • 98.    《遼史》卷二,《太祖本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7-04]
  • 99.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二十五年 冬十月 契丹遣使, 來遣槖駝五十匹. 王以契丹嘗與渤海, 連和, 忽生疑貳, 背盟殄滅, 此甚無道, 不足遠結為隣. 遂絕交聘, 流其使三十人於海島, 系槖駝萬夫橋下, 皆餓死。
  • 100.    《高麗史》卷九十三,《崔承老傳》:夫以馬歇灘為界, 太祖之志也, 鴨江邊石城為界, 大朝之所定也。
  • 101.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契丹是禽獸之國,風俗不同,言語亦異,衣冠制度,慎勿效焉。
  • 102.    《日本紀略》後篇:(承平七年)八月五日乙酉,左、右大臣以下着左仗,開見高麗國牒等。
  • 103.    《帥記》:(承歷四年)閏八月甲子……天慶年中,高麗國使下神秋連陳狀,彼國王愁忽(怨)被停朝貢之事,以件方物,可準朝貢者。
  • 104.    《貞信公記抄》:(天慶二年)二月十五日,高麗牒付朝綱。
  • 105.    《日本紀略》後篇:(天慶二年)三月十一日癸丑,大宰府牒高麗廣評省,卻歸使人。
  • 106.    《貞信公記抄》:(天慶三年)六月廿一日,左大辦高麗牒、大宰解文等將來。……廿三日,左中辦來……便付朝綱、維時等勘文,高麗牒令户部問兩儒。廿四日,左中辦來雲,昨兩江博士勘文,共署可進事申。
  • 107.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十一月 己丑 耽羅貢方物。
  • 108.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冬十二月 耽羅國太子末老來朝, 賜星主王子爵。
  • 109.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丙午 芋陵島遣白吉·土豆, 貢方物, 拜白吉為正位, 土豆為正朝。
  • 110.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7-03]
  • 111.    《高麗史節要》卷一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7-03]
  • 112.    徐居正.《東國通鑑》卷五十六:朝鮮光文會,1913年:第34頁
  • 113.    《高麗史》卷九十三,《崔承老傳》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7-03]
  • 114.    《高麗史》卷二,《太祖世家》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7-03]
  • 115.    《英宗大王御製》卷一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0-07-03]
  • 116.    《承政院日記》,英祖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條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7-03]
  • 117.    金日成.《金日成選集》第92卷:朝鮮勞動黨出版社,2010年:第258、426頁
  • 118.    李丙燾著,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正中書局,1979年:第152頁
  • 119.    金庠基.《新編高麗時代史》:首爾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19頁
  • 120.    李基白著,厲以平譯.《韓國史新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109頁
  • 121.    《高麗史》卷一,《高麗世系》:時桐裏山祖師道詵入唐, 得一行地理法而還. 登白頭山, 至鵠嶺, 見世祖新構第曰, ‘種穄之地, 何種麻耶?’ 言訖而去. 夫人聞而以告, 世祖倒屣追之, 及見, 如舊識. 遂與登鵠嶺, 究山水之脈, 上觀天文, 下察時數曰, ‘此地脈, 自壬方白頭山水母木幹來, 落馬頭明堂. 君又水命, 宜從水之大數, 作宇六六, 為三十六區, 則符應天地之大數, 明年必生聖子, 宜名曰王建.’ 因作實封, 題其外雲, ‘謹奉書, 百拜獻書於未來統合三韓之主大原君子足下.’ 時唐僖宗乾符三年四月也. 世祖從其言, 築室以居, 是月, 威肅有娠, 生太祖……太祖年十七, 道詵復至請見曰, 「足下應百六之運, 生於天府名墟, 三季蒼生, 待君弘濟.」 因告以出師置陣, 地利天時之法, 望秩山川, 感通保佑之理。
  • 122.    姜再恆:《立齋遺稿》卷九,《東史評證》,第157頁。
  • 123.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時裔誣構叛罪, 日殺百數, 將相遇害者, 十有八九. 常自雲, “我得彌勒觀心法, 能知婦人陰私. 若有幹我觀心者, 便行峻法.” 遂鍜造三尺鐵杵, 有欲殺者, 輒熱之, 以撞其陰, 煙出口鼻死, 由是, 士女股慄, 怨憤日甚. 一日急召太祖入內, 裔方檢點誅殺人, 籍沒金銀寶器牀帳之具, 怒目熟視太祖曰, “卿昨夜, 聚眾謀叛, 何耶?” 太祖顏色自若, 輾然而笑曰, “烏有是哉?” 裔曰, “卿莫紿我. 我能觀心, 所以知也. 我將入定以觀, 了説其事.” 乃閤眼負手, 仰天良久. 時掌奏崔凝在側, 佯墜筆, 下庭取之, 因趨過太祖, 微語曰, “不服則危.” 太祖乃悟曰, “臣實謀叛, 罪當死.” 裔大笑曰, “卿可謂直也!” 卽以金銀粧鞍轡賜之曰, “卿勿復誑我!”
  • 124.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初太祖年三十, 夢見九層金塔立海中, 自登其上. 貞明四年 三月 唐商客王昌瑾, 忽於市中, 見一人, 狀貌瓌偉, 鬚髮皓白, 頭戴古冠, 被居士服, 左手持三隻梡, 右手擎一面古鏡方一尺許. 謂昌瑾曰, “能買我鏡乎?” 昌瑾以二斗米買之. 鏡主將米沿路散與乞兒而去, 疾如旋風. 昌瑾懸其鏡於市壁, 日光斜映, 隱隱有細字可讀. 其文曰, “三水中四維下, 上帝降子於辰馬, 先操雞後搏鴨, 此謂運滿一三甲. 暗登天, 明理地, 遇子年中興大事, 混蹤跡沌名姓, 混沌誰知眞與聖? 振法雷揮神電, 於巳年中二龍見, 一則藏身靑木中, 一則現形黑金東. 智者見愚者盲, 興雲注雨與人徵, 或見盛或視衰, 盛衰為滅惡塵滓. 此一龍子三四, 遞代相承六甲子. 此四維定滅醜, 越海來降須待酉. 此文若見於明王, 國泰人安帝永昌. 吾之記, 凡一百四十七字.” 昌瑾初不知有文, 及見之, 謂非常, 獻於裔. 裔令昌瑾物色求其人, 彌月竟不能得. 唯東州勃颯寺熾盛光如來像前, 有塡星古像, 如其狀, 左右亦持梡鏡. 昌瑾喜, 具以狀白, 裔嘆異之, 令文人宋含弘·白卓·許原等, 觧之. 含弘等曰, “‘三水中四維下, 上宰降子於辰馬’者, 辰韓馬韓也. ‘巳年中二龍見, 一則藏身靑木中, 一則現形黑金東’者, 靑木松也, 謂松嶽郡人, 以龍為名者之子孫, 可以為君主也. 王侍中, 有王侯之相, 豈謂是歟? 黑金鐵也, 今所都鐵圓之謂也. 今主初盛於此, 殆終滅於此乎! 先操雞, 後搏鴨者, 王侍中御國之後, 先得雞林, 後收鴨綠之意也.” 三人相謂曰, “王猜忌嗜殺, 若告以實, 王侍中必遇害, 吾輩亦且不免矣.” 乃詭辭告之。
  • 125.    《高麗史》卷一百二十七,《叛逆傳·桓宣吉》:桓宣吉, 與其弟香寔, 俱事太祖, 有翊戴功. 太祖拜宣吉馬軍將軍, 委以腹心, 常令率精鋭宿衞. 其妻謂曰, “子才力過人, 士卒服從, 又有大功, 而政柄在人, 可不懊乎?” 宣吉心然之, 遂陰結兵士, 欲伺隙為變. 馬軍將卜智謙知之密告, 太祖以跡未形不納. 一日, 太祖坐殿, 與學士數人, 商略國政, 宣吉與其徒五十餘人持兵, 自東廂突入內庭, 直欲犯之. 太祖策杖立, 厲聲叱之曰, “朕雖以汝輩之力至此, 豈非天乎? 天命已定, 汝敢爾耶?” 宣吉見太祖辭色自若, 疑有伏甲, 與眾走出, 衞士追及毬庭, 盡擒殺之. 香寔後至, 知事敗亦亡, 追兵殺之。
  • 126.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天授七年)八月,甄萱遣使來獻絕影島驄馬一匹……九年 夏四月……萱聞讖雲, ‘絕影名馬至, 百濟亡.’ 至是悔之, 使人請還其馬, 王笑而許之。
  • 127.    《高麗史》卷一,《高麗世系》:高麗之先, 史闕未詳. 太祖實錄, “卽位二年, 追王三代祖考, 冊上始祖尊諡曰元德大王, 妣為貞和王后, 懿祖為景康大王, 妣為元昌王后, 世祖為威武大王, 妣為威肅王后.”
  • 128.    金寬毅《編年通錄》已經失傳,相關傳説錄於《高麗史》卷一,《高麗世系》中。
  • 129.    王惲:《中堂事記》下:左丞張公(張文謙)問日:“汝國王世系,説是世臣胤裔?”(李藏用)日:“非也。其來是唐順宗第十三子,逃難而立於此,以王家後,易姓為王。”
  • 130.    《高麗史》卷一,《高麗世系》:閔漬編年綱目, 引碧巖等禪錄雲, “宣宗年十三, 當穆宗朝, 戱登御牀, 作揖羣臣勢, 穆宗子武宗心忌. 及武宗卽位, 宣宗遇害於宮中, 絕而後蘇, 潛出遠遁, 周遊天下, 備嘗險阻. 塩官安禪師黙識龍顏, 待遇特厚, 留塩官最久. 又宣宗嘗為光王, 光卽楊州屬郡, 塩官杭州屬縣, 皆接東海, 為商船往來之地方. 當懼禍, 猶恐藏之不深, 故以遊覽山水為名, 隨商船渡海. 時唐史未撰, 於唐室之事, 無由得詳. 但聞肅宗宣皇帝時, 有祿山之亂, 未聞宣宗遭亂出奔之事, 誤以宣宗皇帝, 為肅宗宣皇帝雲.” 又世傳, “忠宣王在元, 有翰林學士從王遊者. 謂王曰, ‘嘗聞王之先出於唐肅宗, 何所據耶? 肅宗自幼未嘗出閤, 祿山之亂, 卽位靈武, 何時東遊, 至有子乎?’ 王大慚不能對, 閔漬從旁對曰, ‘此我國史誤書耳. 非肅宗, 乃宣宗也.’ 學士曰, ‘若宣宗, 久勞於外, 庶或然也。’"
  • 131.    《高麗史》卷一,《高麗世系》:聖源錄雲, ‘昕康大王【卽懿祖】之妻龍女者, 平州人豆恩坫角幹之女子也.’ 則與寬毅所記者異矣。
  • 132.    《朝鮮斷代史 高麗史1》第1編第1章第1節  .我們民族之間[引用日期2020-07-04]
  • 133.    申瀅植:《統一新羅的高句麗遺民的動向》,《高麗史的諸問題》,1988年,第10—18頁。
  • 134.    孫進己.《東北民族史研究(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92頁
  • 135.    楊保隆:《論高句驪與王氏高麗無前後相承關係》,《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1期,第159—160頁。
  • 136.    史長樂:《唐明宗披露了高麗太祖王建的族籍》,《東北史地》2007年第3期,第12-15頁。
  • 137.    金甲童:《對王建“中國出身説”的批判性檢證》,《東北亞歷史論叢》第19輯,2008年3月,第153—187頁。
  • 138.    《高麗史》卷一,《高麗世系》:金寬毅雲, ‘道詵見世祖松嶽南第曰, 「種穄之田而種麻也.」 穄之與王, 方言相類. 故太祖因姓王氏.’ 父在而子改其姓, 天下豈有是理乎? 嗚呼! 其謂我太祖為之乎? 且太祖逮世祖, 仕弓裔. 裔之多疑忌, 太祖無故, 獨以王為姓, 豈非取禍之道乎? 謹按王氏宗族記, 國祖姓王氏. 然則非至太祖, 始姓王也, 種穄之説, 不亦誣哉? 又云, ‘懿祖·世祖諱下字, 與太祖諱並同.’ 金寬毅以開國之前, 俗尙淳樸, 意其或然, 故書之. 王代歷, 懿祖通六藝, 書與射, 妙絕一時, 世祖少藴器局, 有雄據三韓之志. 豈不知祖考之名為不可犯, 而自以為名, 且以名其子乎? 況太祖創業垂統, 動法先王, 寧有不得已, 而恬於非禮之名乎? 竊謂新羅之時, 其君稱麻立幹, 其臣稱阿幹·大阿幹, 至於鄕裏之民, 例以幹, 連其名而呼之, 蓋相尊之辭也. 阿幹或作阿粲閼餐, 以幹粲餐三字, 其聲相近也. 懿祖·世祖諱下字, 亦與幹粲餐之聲為相近, 乃所謂相尊之辭, 連其名而呼之者之轉也, 非其名也. 太祖適以此字為名, 好事者遂附會, 而為之説曰, ‘三世一名, 必王三韓.’ 蓋不足信也。
  • 139.    尹京鎮:《知康州事王逢規和高麗太祖王建》,《歷史與實學》第66輯,2018年8月,第153—194頁。
  • 140.    今西龍:《關於高麗太祖訓要十條》,《東洋學報》8-3(1918),第419—427頁。
  • 141.    李在範:《對高麗太祖的訓要十條的再檢討—以第8條為中心—》,《成大史林》12、13合輯,1997年11月,第83—84頁。
  • 142.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顯陵》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0-07-06]
  • 143.    內藤湖南.《內藤湖南漢詩文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2頁
  • 144.    維護好第一個統一國家的始祖陵——王建王陵  .金日成綜合大學[引用日期2020-07-06]
  • 145.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王建銅像》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0-07-06]
  • 146.    輝煌的高麗遺物,與等待旁邊空位王建的希朗師父  .京鄉新聞[引用日期2020-07-06]
  • 147.    《朝鮮王朝實錄事典·仰庵寺》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引用日期2020-07-06]
  • 148.    韓國海軍新型驅逐艦“王建”號服役  .中國日報[引用日期2020-07-09]
  • 149.    王建後續《帝國的早晨》,定宗、光宗代的故事  .朝鮮日報[引用日期2020-07-05]
  • 150.    《輝煌或瘋狂》:李德華向南慶邑的忠誠約定  .MBN新聞[引用日期2020-07-05]
  • 151.    《步步驚心:麗》第九集收視率再下滑 伯賢成親李準基強吻IU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7-05]
  • 152.    楊春吉、秦昇陽主編.《高句麗歷史知識問答》: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2—63頁
  • 153.    《高麗史》卷九十,列傳第三,《宗室傳》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3-17]
  • 154.    《高麗史》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公主傳》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1-03-17]
  • 155.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六年二月)壬申,達姑狄百七十一人侵新羅,道由登州,將軍堅權邀擊大敗之,匹馬無還者.命賜有功者,穀人五十石,新羅王聞之,喜遣使來謝.
  • 156.    《高麗史》卷八十六,列傳第一,《后妃傳·禮和夫人王氏》  .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08-24]
  • 157.    《高麗史》卷一,《太祖世家》:(六月)庚申,馬軍將軍桓宣吉,謀逆伏誅……壬戌,以韓粲樸質榮為侍中.以蘇判宗侃,少為僧,務行奸詐,內軍將軍犾鈇,幼為髡鉗.巧言取容,皆得幸弓裔,好行浸潤,多陷良善,誅之……己巳,馬軍大將軍伊昕巖,謀叛棄市……(八月)辛亥,詔曰,“前主視民如草芥,而惟欲之從.乃信讖緯,遽棄松嶽,還居斧壤,營立宮室,百姓困於土功,三時失於農業.加以饑饉薦臻,疾疫仍起,室家棄背,道殣相望.一匹細布,直米五升,至使齊民,賣身鬻子,為人奴婢,朕甚悶焉.其令所在,具錄以聞.”於是,得一千餘口,以內庫布帛,贖還之.……九月乙酉,徇軍吏林春吉等謀叛,伏誅……(十月)辛酉,情州帥波珍粲陳瑄與其弟宣長謀叛,伏誅.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