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君祥

鎖定
洪君祥 [1]  ,小字雙叔,瀋陽侯洪福源第五子也。
本    名
洪君祥
所處時代
元朝
性    別
父    親
瀋陽侯洪福源

洪君祥人物生平

年十四,隨兄茶丘見世祖於上京,帝悦,命劉秉忠相之,秉忠曰:“是兒目視不凡,後必以功名顯,但當致力於學耳。”令選師儒誨之。至元三年,籍高麗民三百人為兵,令君祥統之。從禿花禿烈、伯顏等軍,築萬壽山,復從開通州運河。帝親諭之曰:“爾守志忠勤,朕所知也。”帝嘗坐便殿,閲江南、海東輿地圖,欲召知者詢其險易,左丞相伯顏、樞密副使合達以君祥應旨,奏對詳明,帝悦,酌以巨觥,顧謂伯顏曰:“是兒,遠大器也。”
六年,林衍叛,從頭輦哥徵之。八年,戍河南。九年,掠淮西,破其大凹城。十年,從元帥孛魯罕襲淮東之射陽湖,俘其男女牛馬。十一年,入朝。帝命伯顏伐宋,朝議以宋之兵力多聚兩淮,聞我欲渡江,彼必移師拒守,遂命右衞指揮使禿滿歹率輕鋭二萬攻淮安,以牽制之,君祥以蒙古漢軍都鎮撫從行。後伯顏既渡江,帝命禿滿歹還軍蕭縣。時君祥奉使伯顏軍中,宋黃州制置使陳奕降,其子知漣水軍,伯顏遣三十騎往招之,因令君祥入奏,帝曰:“卿可急還,陳知府降,即偕來也。”及與俱入朝,宴勞甚厚。

洪君祥重要事件

從元帥孛魯罕清河,拔之。海州安撫丁順約降,孛魯罕令君祥以聞,時伯顏方朝上京,見君祥,甚喜,遂從南伐。伯顏克淮安,至揚州,分兵攻淮西。宋制置夏貴遣牛都統以書抵伯顏曰:“諺雲:殺人一萬,自損三千。願勿廢國力,攻奪邊城。若行在歸附,邊城焉往。”伯顏遣君祥以牛都統入見,留三日,還軍中。仍傳旨諭伯顏曰:“事難遙度,宜臨機審圖之。”伯顏師次鎮江,諜報有宋洪都統者,為都督府將,伯顏謂君祥曰:“汝同姓,可往招致也。”洪都統即欣然來見,君祥因厚遇之。師進,次臨平山,距臨安五十里,洪都統來報曰:“宋丞相陳宜中、殿帥張世傑皆已逃去,惟三宮未行,宜早定計,以活生民。”伯顏遂令洪都統護宋三宮,令君祥隨之。宋降,升武略將軍、中衞親軍千户。十五年,命僉江南民兵。還,升明威將軍、中衞親軍副都指揮使。十七年,進昭勇大將軍。十九年,授樞密院判官。二十三年,轉昭武大將軍、同僉樞密院事。
二十四年,乃顏叛,從世祖親征。每駐蹕,君祥輒以兵車外環為營衞,佈置嚴密,帝嘉之。凱還,加輔國上將軍。類次車駕起居,為《東征錄》。二十八年,授遼陽行省右丞,用樞密院留,復居舊職。俄加集賢大學士,依舊同僉樞密院事。議者欲自東南海口辛橋開河合灤河,運糧至上都,奉旨與中書右丞阿里相其利害,還,極言不便,罷之。復奉使高麗,還,改僉書樞密院事。
成宗即位,詔裁減久任官,知樞密院暗伯等奏:“君祥在樞密十六年,最為久者。”帝曰:“君祥始終一心,可勿遷也。”大德二年,詔使高麗,台臣劾君祥以他事,中道追回,已而事罷。三年,奉使江浙,問民間疾苦。使還,退居昌平之皇華山,絕口不論時事者五年。大德九年,擢司農,俄拜中書右丞。十年春,改江浙行省右丞。秋,改遼陽右丞,請於朝:宜新省治,增巡兵,設儒學提舉官、都鎮撫等員,以興文化,修武備。事未成,會武宗即位,徵為同知樞密院事,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事,改遼陽行省平章政事,俄改商議行省事。至大二年卒。子邁,奉訓大夫、同知開元總管府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