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秉忠

鎖定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劉侃,法名子聰,仲晦,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1]  ,祖籍瑞州。大蒙古國至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51-52] 
劉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入都元帥府質子,十七歲為邢台節度府令史。之後一度棄官隱居,拜虛照禪師為師。後入大蒙古國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參預軍政要務,被稱為“聰書記”。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祿大夫太保,領中書省政事。至元八年(1271年),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 [2]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逝世,年五十九。累贈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常山王,諡號文正”,為元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唯一一人。 [19]  [36] 
劉秉忠兼備釋、道、儒之學 [20]  ,活躍於蒙元初期政壇,對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對元大都的規劃設計,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 [1]  。劉秉忠兼擅詩文詞曲,瀟散閒澹,與其為人相類。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經》等傳世。 [52] 
概述圖來源 [53] 
全    名
劉秉忠
別    名
劉侃
子聰
聰書記
劉文正
劉文貞
仲晦
藏春散人
諡    號
文貞→文正
所處時代
大蒙古國→元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邢州 [1] 
出生日期
1216年
逝世日期
1274年
主要成就
對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
規劃北京城
主要作品
藏春集
平沙玉尺經
最高官職
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
爵    位
趙國公(贈)→常山王(贈)

劉秉忠人物生平

劉秉忠早期經歷

劉秉忠,字仲晦,初名劉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他生於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 [49]  ,祖籍瑞州,世代為遼朝官宦大族。曾祖父(姓名不詳)曾任金朝邢州節度使,家居邢州,所以從他祖父劉澤算起,其家族成為邢州人。其父劉潤在大蒙古國太師國王木華黎攻取邢州後投靠其麾下為官。 [3] 
劉秉忠自幼聰穎,八歲入學就能日誦文數百言。十三歲在帥府做人質,十七歲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以便於就近奉養其親。劉秉忠為令史時常鬱鬱不樂,一日感嘆道:“我家世代為官,難道我寧願淪為書記小吏嗎?大丈夫生不逢時,只有隱退以待時而起。”便棄官隱居於武安山中。若干年後,他被天寧寺虛照禪師收為徒弟。後又云遊雲中,留居南堂寺。 [4] 

劉秉忠幕府書記

劉秉忠(中)與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等“紫金山五傑” 劉秉忠(中)與郭守敬、張文謙、張易、王恂等“紫金山五傑” [35]
乃馬真後元年(1242年),北方禪宗臨濟宗領袖海雲奉蒙古宗王忽必烈之詔前往和林。路過雲中時,海雲聽聞劉秉忠博學多才,遂邀他同行。劉秉忠拜見忽必烈後,講述佛法大意,忽必烈甚為稱讚,多次垂詢。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其深入研究《易經》及宋邵雍《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占卜無不精通,天下事瞭如指掌。忽必烈對劉秉忠甚是寵愛,海雲返回南方後,劉秉忠就留在忽必烈的府邸供職。 [5]  [38] 
貴由汗元年(1249年),劉秉忠因父親去世奔喪回家,忽必烈賜金百兩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喪期滿,便召還至和林。次年(1250年),劉秉忠至和林後,上書多達數十萬字。可大致分為十四條 [5]  [38] 
  1. 建議忽必烈效仿周公周武王事,輔佐蒙哥汗治理天下;
  2. 選派開國功臣的子孫到京府州縣去監督、考核舊官,根據考察結果進行獎懲;
  3. 按現在的户口確定差税,招攬被壓迫出逃的流民。規定百官爵祿,對其德行進行獎懲及約束;
  4. 對天下之民多施教化,不許下級官員隨意定罪,死罪須上報聽候斷決;
  5. 清查官府所欠債務,若原系正當借貸一本一利由官府歸還,若系非正當借貸,且無借據,以及息大於本者,一概豁免;
  6. 百姓納公糧以就近輸倉原則為準,確定“關市津樑正税”,禁止各處行商坐賈巧取橫奪,禁止奢華,規定上下服飾,減輕賦税,差遣勸農官督課農桑;
  7. 興辦學校,實行科舉制,引導開國功臣的子孫入學校,選用有才能者;
  8. 慎擇縣官,招撫招撫關西、河南流民,撫卹孤寡殘疾者,不許朝廷使臣在地方騷擾官民,應設館安置;
  9. 令各地立廟祭祀孔子,訪察當地名儒,舉行祀典;
  10. 請蒙哥汗頒行新曆,同時着手撰修《金史》;
  11. 國家撥出一部分經費贍養生活困難的名士學者,免除其中自有產業者的賦税差役,使其為國家盡其才能;
  12. 廣開言路,鼓勵直言。明君要分辨君子和小人,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3. 將國內人民必須之鹽場和礦冶交各路課税所管理,禁止好利之徒依恃官勢害民,使商賈與平民互不欺奪;
  14. 禁止私設牢獄,禁鞭背之刑。要正紀綱,行法度,使天下可不勞而治。注意拔擢廉潔能幹的官員。 [19] 
盧延光繪劉秉忠像 盧延光繪劉秉忠像 [39]
忽必烈對他的這番議論,甚為讚賞,均加採納。劉秉忠又建議:“邢州户口原有萬餘,自興兵以來都不滿數百,若派真定的張耕、洺水的劉肅這樣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復舊日盛況。”於是朝廷派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副使。不久流民復業,升邢州為順德府。 [6] 
元憲宗三年(1253年)、元憲宗四年(1254年)和元憲宗九年(1259年),劉秉忠隨忽必烈兩次征伐大理國和伐南宋。忽必烈採納了劉秉忠的“贊(輔)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殺”之言,命大將裂帛為旗,在旗幟上寫“止殺”二字,分頭號令各軍在攻入大理城後,不得妄殺。所以在此役中,蒙古軍每克一城,都沒有妄戮一人。徵南宋時,所到之處,人民全活者不可勝計。 [7]  [35]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稱帝,即元世祖。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下詔建元紀年,設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隱士都被錄用。 [8]  劉秉忠雖居於忽必烈左右,但仍着舊服,當時人稱他為“聰書記”。 [9] 

劉秉忠深得寵眷

《三才圖會》中的劉秉忠 《三才圖會》中的劉秉忠
至元元年(1264年),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奏言:“劉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參與軍國大事,有勞有功。今陛下即位,萬象更新,而劉秉忠仍着舊裝,我等於心不安。應正其衣冠,給以厚爵。” [10]  忽必烈採納,當天便下詔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政事,又將翰林侍讀學士竇默的女兒嫁給劉秉忠為妻,在奉先坊賜他宅第,“以少府宮籍監户給之”。 [11] 
劉秉忠受命後以天下為己任,凡國家大小事務,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得忽必烈寵信。所推薦和提拔的人,後大多成為名臣。 [12] 
劉秉忠侍從忽必烈三十多年,不管是遠征或兩都巡幸,他都隨行,受到特殊的信任。《元史·后妃傳》載,怯薛官曾奏請割京師外近地牧馬,已批准,察必皇后想諫止,先故意責備劉秉忠:“汝漢人聰明者,言則帝聽,汝何為不諫。”連皇后進諫都要借重於他,可見忽必烈對他確實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 [20] 

劉秉忠開元勳臣

元代大都城 元代大都城
早在蒙哥在位時,忽必烈便對中原都城的重要性開始重視,於是在撫州之東、灤水之北的龍崗命劉秉忠建開平,即位後升為上都。這實際上是將蒙古統治中心向燕京過渡的序幕,到至元年間,復改燕京為中部,實行兩京制度;而最終目的還是準備將都城內遷於燕。建立大都一大都規劃、建設的使命落到劉秉忠身上。 [34]  至元三年(1266年),劉秉忠在考察遼、金舊都後,在原燕京城的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即元大都(今北京市)。新城規模宏偉,工程浩大,在劉秉忠和張柔 [29] 段貞等主持下,進展很快。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大都宮闕建成。 [2]  除主持設計大都外,劉秉忠還參與了元陪都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的營建。 [2] 
至元六年(1269年),劉秉忠負責訂立朝儀,制定官制,朝見皇帝禮節、百官的服飾及俸祿等。 [13]  這些都成為元代的定製。 [38] 
至元八年(1271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採納,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來。 [2] 

劉秉忠無疾而終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扈從忽必烈至上都,在南屏山的精舍清修。八月,劉秉忠忽然無病端坐而逝,享年五十九歲。忽必烈聞訊大為震驚,對羣臣説:“秉忠為朕盡忠三十餘年,小心謹慎,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學問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內府錢助喪,派禮部侍郎趙秉温護送靈柩,葬於大都,後移葬到劉秉忠的故鄉。 [14]  [35] 
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 [47]  ,忽必烈追贈劉秉忠為太傅、趙國公,諡號“文貞”。元成宗時,加贈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改諡“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爵位為常山王。 [15]  [41]  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僅有劉秉忠一人而已。 [36] 

劉秉忠主要影響

劉秉忠政治

  • 助行漢法
劉秉忠畫像 劉秉忠畫像 [35]
劉秉忠進入大蒙古國忽必烈幕府後,以布衣身份參預軍政要務。海迷失後二年(1250年),劉秉忠向忽必烈上萬言書,向其闡明瞭“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的主張,然後就户口逃亡、官員課税、刑法教令等問題充分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主張,為日後忽必烈施行漢法打下了基礎。 [31] 
忽必烈統治中原,需要大批漢族知識分子。為此,劉秉忠鼎力推薦了張文謙張易郭守敬王恂王文統、張耕、劉肅等“耆儒碩德,奇才異能之士”。忽必烈能“得中土心”,贏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擁護,與劉秉忠有極大關係。 [48] 
  • 建設禮樂
元朝建立初期,在設立中書省和宣撫司、選用官員等舉措中,劉秉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國家的禮樂典章制度也煥然一新。 [2]  [38] 
  • 規劃兩都
劉秉忠還是一個古代城市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專家,他於元憲宗六年(1256年)受命在漠南金蓮川草原上設計建造元上都城,歷時三年建成,忽必烈在此登基。又於至元三年(1266年)奉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規劃設計並開始建造一個規模宏偉、工程浩大的新都城,即元大都 [35]  劉秉忠為都城尋找水源,確定皇宮方位和建城的中軸線,連一個城隍廟的具體位置也是由他來確定的。至元十一年(1274年)初,元大都宮闕告成。 [48] 
元大都以其因地制宜,兼收幷蓄及富於創新等特色,成為古代都城建設的傑作。 [37]  而劉秉忠對元大都的規劃設計,也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 [1] 
  • 制定國號
至元八年(1271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大蒙古國更名為“大元”。 [2] 

劉秉忠經濟

忽必烈曾向劉秉忠詢問“錢幣之制”,劉秉忠回答:“‘錢用於陽,褚用於陰’。我國家龍興於朔漠之地,應該使用褚幣(紙幣),子孫世代繼承。如果用錢幣,天下將不安寧。”忽必烈同意他的看法。《新元史》據此認為,元代中後期元武宗、元惠宗鑄錢的措施,招致“天下亡於盜賊”,應驗了劉秉忠的話。 [40] 

劉秉忠文學

  • 詞曲
劉秉忠學問功底深厚,自號藏春散人,是一位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散曲家,每以吟詠自適。他的散曲多寫景物,風格蕭疏閒淡而雋永。 [30] 
劉秉忠的詞、曲在元代都稱名家。張文謙《劉公行狀》則稱其“詩章樂府,又皆膾炙人口”。人們談元詞,無例外地要舉出《藏春詞》,清人編《歷代詩餘》,選劉秉忠詞五首(兩首誤收,一首《沁園春》非劉秉忠所作,一首《幹荷葉》雖為劉秉忠作但屬曲而非詞)。清顧嗣立元詩選》小傳稱其“以佐命元臣,寄情吟詠,其風致殊可想也”。顧奎光元詩選》錄其詩三首,評價在耶律楚材上。清代詞人王鵬運《藏春樂府跋》“謂雄廓而不失之傖楚,醖藉而不流於側媚”二語,為劉秉忠詞風格評論定調。 [16]  今人論元詞,劉秉忠也居重要位置。 [16] 
劉秉忠詩的內容也頗為豐富,可以大致分為遣懷、吟興、詠志之作,記行記遊及軍旅之作,贈答之作,題畫之作,即事、寫景及詠物等題詠之作,還有詠史詩和論詩詩。其詩“蕭散閒淡,類其為人”,能於淡中寓奇,追求恬淡辭面下的深藴,故能淡而不枯。劉秉忠在元代不以詩文名世而以事功著稱,但還是以他的創作豐富了當時北方的詩壇。楊鐮的《元詩史》就用了相當篇幅評價其詩,認為“他是元初北方詩壇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16] 

劉秉忠歷史評價

察必:汝漢人聰明者,言則帝聽,汝何為不諫? [18] 
王鶚:秉忠久侍籓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 [19] 
忽必烈:①氣剛以直,學富而文。雖晦跡於空門,每潛心於聖道。朕居藩邸,卿實賓僚。側聞高誼,餘二十年。出從遐方,幾數萬裏。迨予嗣服,須汝計安。不先正名,何以壓眾。 [47]  《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制》)②秉忠事朕三十餘年,小心慎密,不避險艱,事有可否,言無隱情。又其陰陽術數之精,佔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不得與聞也。 [20]  ③學窺天人,識貫今古。邃衝而有守,安靜而無華。昔侍潛藩,稔聞高論。適當三接之,際懇上萬言之書。蓋將舉天下而措諸安,以戒為人主者果於殺。朕嗣服而伊始,卿盡力以居多。蓋得卿寔契於朕心,而獨朕悉知於卿意。事皆有驗,人匪他求。周旋三十年,不避其難。剴切數百奏,各中其理。 [47] 
李槃:故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劉秉忠,學窺天人,識貫今古。邃衝而有守,安靜而無華。昔侍潛藩,稔聞高論。適當三接之際,懇上萬言之書。蓋將舉天下而措諸安,以戒為人主者果於毅。朕嗣服而伊始,卿盡力以居多。蓋得卿實契於朕心,而獨朕悉知於卿意。事皆有驗,人匪他求。周旋三十年,不避其難;剴切數百奏,各中其理。 [28] 《太保劉秉忠贈諡制》
王磐:輔佐聖天子開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光守成之業者,實惟太傅劉公為稱首。 [20] 
閻復:當雲霾草昧之世,天開地闢,贊成文明之治……至於裁雲鏤月之章,陽春白雪之曲,在公乃為餘事。 [21]  《藏春集序》
劉秉忠半身像 劉秉忠半身像 [17]
宋濂:①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其詩蕭散閒淡,類其為人。 [19]  ②賢者在世,視時詘信。掛瓢武安,絕世離羣。扇然而起,拏風躍雲。乃壘乃城,乃闕乃庭。乃建灤京,灤京之封。龍岡欝衝,王氣所鍾。伊劉公是,庸作皇邑。土中敷文,教萬邦馳。車書來同,維公之功。 [22] 
姚廣孝:良驥色同羣,至人跡混俗;知己苟不遇,終身不怨讟。……一朝風雲會,君臣自心腹;大計業已成,勳名照簡牘。 [43] 
孫承恩:脱跡空門,致身台鉉。大計密謀,忠勤不倦。灤京崇崇,王氣所鍾。定鼎宅中,召公之功。 [23] 
朱軾:秉忠當出處之際,蹤跡甚奇。方其棲心方外、放浪山澤間,寧自知遭時遇主,出素藴以綱維一世、垂之無窮哉?昔范蠡泛舟,觀兵強吳;李泌衡山之逸客,再定兩京,光復唐室。秉忠豈其流亞耶? [24] 
愛新覺羅·昭槤:卻特氏起自沙漠,一時所用將相,如耶律文正、楊中令惟中之相業,許文正、竇學士默、姚文憲樞之文學,劉太保秉中之謀畫,商孟陽挺、郝伯常經之剛直,廉中書弟兄之忠梗,史丞相天澤、伯右相顏之戰功,張都統宏範、李統制恆、阿太尉術之勇略,率皆拔出一時者。 [27] 
柯劭忞:劉秉忠、張文謙、竇默、姚樞,皆世祖潛邸賓僚,贊帷幄之謀,以成大業。 [25] 
查洪德:劉秉忠詩文詞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説,在元代詩史和詞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視的,並且具有他自己的個性特色。他的散曲還不具備元散曲的典型風格,但寫得也不錯,所以才贏得後人的注目。在元好問、耶律楚材之後,郝經姚燧盧摯劉因之前,因為有劉秉忠的創作,北方文壇便不寂寥。 [16] 

劉秉忠軼事典故

劉秉忠學際天人

當代畫作《元世祖與劉秉忠》 當代畫作《元世祖與劉秉忠》
劉秉忠兼備釋、道、儒之學,“通曉音律,精算數,仰觀占候六壬遁甲、《易經象數、邵氏《皇極》之書靡不周知”,《元史·李俊民傳》稱“時之知數(術數)者,無出劉秉忠”。元世祖忽必烈也稱讚劉秉忠“其陰陽術數,佔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與闖也”。蒙古崇拜長生天,“事必稱天”,以占卜辨吉凶。精於術數、占卜,又深明治國之術,兩者相輔而行,這正是劉秉忠比當時的其他僧侶和儒士更受蒙古皇帝親信的重要原因。他與忽必烈的關係是“情好日密,話必夜闌,如魚得水,如虎在山”,被元代學者姚樞比為三國的諸葛亮,西晉的道安,南朝宋的“黑衣宰相”慧琳,北宋象數祖師邵雍(據説能預言禍福)。元人還盛傳他通秘術、行師用兵之際,役使鬼神、多著奇效。 [20] 

劉秉忠簡樸淡然

劉秉忠雖身居忽必烈身邊,但始終保持了簡樸淡然的生活習慣,終日素衣簡居、粗茶淡飯。他以“臣山野鄙人,金無所用”的淡泊心境來對待忽必烈的賞賜,推辭不過,才將所賜的白金千兩,都散發給了急需用錢的人。 [35] 

劉秉忠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劉澤
原籍瑞州,其父任金朝邢州節度使,家居邢州,自此為邢州人。
父親
劉潤
木華黎立都元帥府時任都統,後改署州錄事,又歷任鉅鹿、內丘兩縣提領。
兄弟
同父異母弟,官至平陽路總管。
妻子
竇氏
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
過繼子
劉蘭璋
劉秉恕之子,因劉秉忠無子而過繼於他。
女兒
劉氏
——
孫子
劉虎
劉蘭璋之子。
劉彪
劉蘭璋之子。
表格參考資料 [3]  [11]  [19] 

劉秉忠主要作品

劉秉忠一生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或名《藏春散人集》《藏春詩集》)6卷 [21]  ,《藏春詞》1卷,《詩集》22卷,《文集》10卷 [26]  ,《平沙玉尺》4卷,《玉尺新鏡》2卷等。其中《藏春集》所收詩詞,詩計七律239首,七絕151首。《永樂大典》殘卷中尚有一部分劉秉忠詩。其部分詩詞如下:
劉秉忠部分詩詞作品
《溪上》《城西遊
《南呂·幹荷葉(兩首)》《雙調蟾宮曲》
表格參考資料 [32-33] 
劉秉忠的詞及散曲,大致可依《藏春集》卷5與《全金元詞》所收,今知有小令《幹荷葉》1組8首和《蟾宮曲》1組4首,分別載《陽春白雪》前集卷1和《陽春白雪》後集卷1,《全元散曲》收錄。其中《幹荷葉》第5至第8首可以斷定非劉秉忠作,則實存散曲2組8首。 [16]  [30]  他一生寫作有大量文章,但多已佚失,今僅有《全元文》卷115收錄其文3篇。

劉秉忠後世紀念

劉秉忠墓地

關於劉秉忠墓的記載,史書中有不同的説法。
盧溝橋墓
明萬曆年間人蔣一葵長安客話》載:“元太保劉秉忠墓在盧溝橋北,墓前石獸尚在。”按其所記,劉秉忠墓應位於今北京市石景山區盧溝橋北、永定河東。但其墓至今已無遺蹟可尋。 [42]  [48] 
邢台墓
邢台劉秉忠墓址 邢台劉秉忠墓址
現存的劉秉忠墓位於河北省邢台市橋西區賈村西約1公里處,被稱為“劉太保墓”。據明末朱國禎湧幢小品》記述: “劉太保秉忠,祖康懿公,弟秉恕墓,俱在邢台縣治西南先賢村”。墓原本完好,規模宏大,是邢台三大古墓之一,後多次被挖盜,今已被破壞殆盡,只餘一個殘碑。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4-45] 

劉秉忠三文貞公祠

“三文貞公祠”建於元代,在順德府城內(今河北邢台橋東區)。祠原名太保劉文正公廟,明代時改為三文貞公祠,祭祀籍貫邢州、諡號都為“文貞”的三位名相魏徵宋璟和劉秉忠。祭詞:“世間明賢,同產此邦,文章德業,先後相望,歷時愈遠,聲則彌光”。此祠解放後被拆毀。 [46] 

劉秉忠影視形象

2013年電視劇《建元風雲》(《忽必烈傳奇》):馬浚偉飾演劉秉忠。 [50] 

劉秉忠史料索引

元朝名臣事略》卷7《太保劉文正公》 [20]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 [19] 
史傳三編》卷41《名臣傳三十三》 [24] 
新元史》卷157《劉秉忠傳》 [25] 
參考資料
  • 1.    加快開發利用邢台歷史名人資源的思考  .河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1-01]
  • 2.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初,帝命秉忠相地於桓州東灤水北,建城郭於龍岡,三年而畢,名曰開平。繼升為上都,而以燕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築中都城,始建宗廟宮室。八年,奏建國號曰大元,而以中都為大都。
  • 3.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其先瑞州人也,世仕遼,為官族。曾大父仕金,為邢州節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澤而下,遂為邢人。庚辰歲,木華黎取邢州,立都元帥府,以其父潤為都統。事定,改署州錄事,歷鉅鹿、內丘兩縣提領,所至皆有惠愛。
  • 4.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劉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從釋氏,又名子聰,拜官後始更今名。……庚辰歲,木華黎取邢州,立都元帥府,以其父潤為都統。事定,改署州錄事,歷鉅鹿、內丘兩縣提領,所至皆有惠愛。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年十三,為質子于帥府。十七,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以養其親。居常鬱鬱不樂,一日,投筆嘆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沒為刀筆吏乎!丈夫不遇於世,當隱居以求志耳。”即棄去,隱武安山中。久之,天寧虛照禪師遣徒招致為僧,以其能文詞,使掌書記。後遊雲中,留居南堂寺。
  • 5.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世祖在潛邸,海雲禪師被召,過雲中,聞其博學多材藝,邀與俱行。既入見,應對稱旨,屢承顧問。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世祖大愛之,海雲南還,秉忠遂留籓邸。後數歲,奔父喪,賜金百兩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覆被召,奉旨還和林。上書數千百言,其略曰:
  • 6.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世祖嘉納焉。又言:“邢州舊萬餘户,兵興以來不滿數百,凋壞日甚,得良牧守如真定張耕、洺水劉肅者治之,猶可完復。”朝廷即以耕為邢州安撫使,肅為副使。由是流民復業,升邢為順德府。
  • 7.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癸丑,從世祖徵大理。明年,徵雲南。每贊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殺,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從伐宋,復以雲南所言力贊於上,所至全活不可勝計。
  • 8.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中統元年,世祖即位,問以治天下之大經、養民之良法,秉忠採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鹹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
  • 9.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時人稱之為聰書記。
  • 10.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至元元年,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聖明御極,萬物惟新,而秉忠猶仍其野服散號,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顯秩。”
  • 11.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帝覽奏,即日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詔以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妻之,賜第奉先坊,且以少府宮籍監户給之。
  • 12.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於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燕閒顧問,輒推薦人物可備器使者,凡所甄拔,後悉為名臣。
  • 13.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他如頒章服,舉朝儀,給俸祿,定官制,皆自秉忠發之,為一代成憲。
  • 14.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十一年,扈從至上都,其地有南屏山,嘗築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聞驚悼,謂羣臣曰:“秉忠事朕三十餘年,小心慎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佔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聞也。”出內府錢具棺斂,遣禮部侍郎趙秉温護其喪還葬大都。
  • 15.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 16.    查洪德.劉秉忠文學成就綜論.文學遺產,2006.04:100-107
  • 17.    劉秉忠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18.    《元史·卷一百一十四·列傳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11-25]
  • 19.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25]
  • 20.    白壽彝 總主編;陳得芝 主編.中國通史 14 第8卷 中古時代 元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997-998
  • 21.    楊福泉 主編;杜娟,李吉星 副主編.,2012中國西南文化研究 元代滇詩輯注:雲南科技出版社,2013-03:16
  • 22.    (明)宋濂 著.宋濂全集 第1冊 蘿山集 潛溪集 新編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06:122
  • 23.    古像贊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九十六 劉文正公(秉忠)  .搜韻[引用日期2021-07-26]
  • 24.    (清)朱軾 編.歷代名臣傳:嶽麓書社,1993-03:542-544
  • 25.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25]
  • 26.    《元史》卷157《劉秉忠傳》: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其詩蕭散閒淡,類其為人。有文集十卷。
  • 27.    《嘯亭續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5-09]
  • 28.    中國元史研究會 編.元史論叢 第14輯: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01:324
  • 29.    《元史》卷147《張柔傳》:至元三年,加榮祿大夫,判行工部事,城大都。
  • 30.    黃天驥 著.黃天驥文集 3 讀元曲明詞隨筆: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05:7
  • 31.    張國動 主編.中國曆代諷刺詩選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01:305
  • 32.    張景星,姚培謙,王永祺 編.元詩別裁集: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7-10:144
  • 33.    徐中玉 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元明清詩詞文: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03:229
  • 34.    曹子西 主編.北京歷史人物傳 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02:247-248
  • 35.    孛兒只斤·蘇和,孛兒只斤·蘇日娜,包·巴雅爾,牧人.蒙古歷史一百名人: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01:213-218
  • 36.    中共邢台市委黨史研究室 編.邢襄之子: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12:21
  • 37.    齊康 主編.中國土木建築百科辭典 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05:210
  • 38.    龔書鐸 主編.精編白話二十四史 第9卷 遼史 金史 元史 彩圖版:巴蜀書社,2016-10:216-217
  • 39.    盧延光 繪.盧延光白描精品集: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03:85
  • 40.    《新元史》卷157《劉秉忠傳》:帝嘗以錢幣之制問秉忠,對曰:“錢用於陽,褚用於陰。國家龍興朔漠,宜用褚幣,子孫世守之。若用錢,天下將不靖。”帝從之。後武宗鑄錢,旋廢不用。惠宗再鑄錢,而天下亡於盜賊。果如秉忠之言。
  • 41.    《新元史》卷157《劉秉忠傳》: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成宗時,贈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諡文正。仁宗時,又追封常山王。
  • 42.    《北京百科全書 石景山卷》編輯委員會 編.北京百科全書 石景山卷:奧林匹克出版社,2001-09:184
  • 43.    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 編.北京名勝古蹟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9:383
  • 44.    《中國政區大典》編委會 編著.中國政區大典 1: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08:232
  • 45.    邢台市橋西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邢台市橋西區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07:314-315
  • 46.    徐韶光主編;張家華等 編輯.邢台文物名勝: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02:122
  • 47.    楊福泉 主編;杜娟,李吉星 副主編.2012中國西南文化研究 元代滇詩輯注:雲南科技出版社,2013-03:37-38
  • 48.    北京市石景山區地方誌辦公室 編.繽紛史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07:25-27
  • 49.    王德毅 編.中國曆代名人年譜總目:華世出版社,1979-01:86
  • 50.    資料:電視劇《建元風雲》主創人員  .新浪娛樂.2011-12-30[引用日期2022-05-06]
  • 51.    劉秉忠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7]
  • 52.    夏徵農 主編.大辭海:中國文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2-01:118
  • 53.    河北美術出版社選 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0:5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