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文謙

(元初紫金山學派代表人物)

鎖定
張文謙(1216年—1283年) ,字仲謙,邢州沙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人,元代大臣,元初紫金山學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幼聰敏,善記誦,與太保劉秉忠同學。他在元初經濟恢復發展、制訂《授時歷》等方面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    名
張文謙
仲謙
所處時代
元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邢州沙河
出生日期
1216年
逝世日期
1283年
身    份
太師

張文謙人物簡介

縣誌張文謙傳 縣誌張文謙傳
張文謙(1216—1283),邢州沙河人,縣誌稱之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聰敏,曾與劉秉忠、張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習天文、曆法、算學等,稱邢州五傑。
元定宗二年(1247),經劉秉忠推薦,張文謙進入蒙古親王忽必烈幕府,併為重用,成為忽必烈潛邸幕府主要謀臣之一。忽必烈繼位後,歷任中書左丞、大司農卿、御史中丞、昭文館大學土領太史院事、樞密副使等職。累贈推誠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國公,諡忠宣。
在忽必烈統一中國過程中,張文謙多次隨軍南下。在軍中,張文謙曾與劉秉忠多次向向忽必烈進言:王者之師,有征無戰,當一視同仁,不可嗜殺。忽必烈聽從勸告,逐漸改變了本族掠地屠城的舊習,命令諸將進入宋境後不可隨意殺人,不可亂燒民房,要釋放全部俘虜。這些措施不僅對元軍取得勝利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征服地區的原有文明。
張文謙身居高位,剛明簡重,凡所陳於上前,莫非堯、舜仁義之道,在元朝初期穩定國家、建立綱紀、恢復經濟、制定曆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文謙為元初名臣,同時也是河北歷史名人,縣誌、府志、省志均有傳。

張文謙人物故事

張文謙主要事蹟

省志張文謙傳 省志張文謙傳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張文謙升任中書左丞,協助忽必烈建章立制。不久,張文謙以中書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撫司事,積極主張輕搖薄賦,與百姓休養生息,得到百姓的稱讚。在治理大名時,張文謙重用郭守敬,考察該地區水利,治理河道,發展生產。中統三年(1262),張文謙將聰明過人、精通天文曆法的郭守敬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使天賦才華的郭守敬有了一個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機。
至元元年(1264),張文謙以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今寧夏、甘肅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整頓吏治,興學重教,積極傳播漢地先進文化,使西夏落後、鄙野的羌俗為之一變。在西夏時,張文謙還支持郭守敬對唐徠、漢延等大小數十條渠道進行疏浚修復,萬餘頃土地得到灌溉,西夏再現“塞北江南”的景象。
至元七年(1270),元朝中央設司農司(後改稱大司農司),張文謙以參知政事兼任司農卿,下設四道巡行勸農司,掌管勸課農桑、水利、鄉學、義倉等事。這些農官巡行各地,勸保農桑,指導生產,不幾年,功效昭著,野無曠土,栽植之利遍天下,有力促進了元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滅南宋,統一天下後,張文謙以昭文館大學土身份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制定曆法的工作。王恂、 郭守敬等人在張文謙的支持、領導下,率南北日官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四海測驗,掌握了大量準確的天文數據,於至元十七年(1280)編訂完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授時歷》,將我國古代天文學推向了一個高峯。

張文謙遺聞軼事

張文謙讀書處 張文謙讀書處
張文謙祖居沙河蓋裏(今沙河市葛村),其父張英為避兵亂攜帶家南遷到鄧之南陽(今河南鄧縣),文謙即出生於南陽。三歲時隨父母返回老家,在家鄉又遇戰事,遂逃往西山避難。有次夜間突然追兵來到,同行者有棄嬰舍子倉皇逃命者,而文謙父母不顧危險抱着文謙終於逃脱。時局稍穩後,張英到州中謀到了一份管軍資庫的差事,文謙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為了早日幫父母養家渡日,文謙開始學習比較實用的文書簿冊之類。父親發現後讓其為了“遠大之業”而攻讀儒家著作。張文謙與“年相若、志相得”的劉秉忠等人就讀於邢州西部的紫金山。附儒家經典外,還研習天文地理及算籌之法。文謙十分聰敏,幾年間,學業大進。元太宗十年(1238),赴試大名府中選,被免去了家中的徭役之差。
張文謙後經劉秉忠推薦,入忽必烈幕府,深受忽必烈賞識,遂入仕,歷官至樞密副使。而張文謙也不忘向忽必烈推薦人才。其所推薦的郭守敬,不僅在興修水利頗有建樹,而且參與編訂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元世祖忽必烈取古語“敬授民時”之意,定名為《授時歷》。《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一歲,距近代觀測值365.2422僅差26秒,精度與現通用之公曆即《格列高裏歷》相當,但卻早了300多年。
張文謙卒後,葬於沙河葛村西邊之祖塋,有翰林待制、直學士李謙寫的神道碑。後葬其子張晏(官至御史中丞)時,將其墓遷到至邢台市西的董村,有奎章閣學士、翰林待制虞集撰寫的張氏新塋記。現兩處墓地均已不存。

張文謙藏書之家

碑稱他“為人謙恭篤實,慈祥樂易,自奉若寒士”,無他嗜好,《元史·隱逸列傳》記載其“唯聚書數萬卷而已。”過世時,家無餘財,有書數櫃,傳之子孫。 [1] 

張文謙史料記載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有張文謙傳,其全文如下:
縣誌張文謙傳 縣誌張文謙傳
張文謙,字仲卿,邢州沙河人。幼聰敏,善記誦,與太保劉秉忠同學。世祖居潛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薦文謙可用。歲丁未,召見,應對稱旨,命掌王府書記,日見信任。邢州當要衝,初分二千户為勳臣食邑,歲遣人監領,皆不知撫治,徵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訴於王府。文謙與秉忠言於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為甚。盍擇人往治之,責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則天下均受賜矣。”於是乃選近侍脱兀脱、尚書劉肅、侍郎李簡往。三人至邢,協心為治,洗滌蠹敝,革去貪暴,流亡復歸,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謙發之。
歲辛亥,憲宗即位。文謙與秉忠數以時務所當先者言於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徵大理,國主高祥拒命,殺信使遁去。世祖怒,將屠其城。文謙與秉忠、姚樞諫曰:“殺使拒命者高祥爾,非民之罪,請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賴以全活。己未,世祖帥師伐宋,文謙與秉忠言:“王者之師,有征無戰,當一視同仁,不可嗜殺。”世祖曰:“期與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諸將毋妄殺,毋焚人室廬,所獲生口悉縱之。
中統元年,世祖即位,立中書省,首命王文統平章政事,文謙為左丞。建立綱紀,講明利病,以安國便民為務。詔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統素忌克,謨謀之際,屢相可否,積不能平,文謙遽求出,詔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撫司事。臨發,語文統曰:“民困日久,況當大旱,不量減税賦,何以慰來蘇之望?”
文統曰:“上新即位,國家經費止仰税賦,苟復減損,何以供給?”文謙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俟時和歲豐,取之未晚也。”於是蠲常賦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二年春,來朝,復留居政府。始立左右部,講行庶務,鉅細畢舉,文謙之力為多。三年,阿合馬領左右部,總司財用,欲專奏請,不關白中書,詔廷臣議之,文謙曰:“分制財用,古有是理,中書不預,無是理也。若中書弗問,天子將親蒞之乎?”帝曰:“仲謙言是也。”
府志張文謙傳 府志張文謙傳
至元元年,詔文謙以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中興等路。羌俗素鄙野,事無統紀,文謙得蜀士陷於俘虜者五六人,理而出之,使習吏事,旬月間簿書有品式,子弟亦知讀書,俗為一變。浚唐來、漢延二渠,溉田十數萬頃,人蒙其利。三年,還朝。諸勢家言有户數千,當役屬為私奴者,議久不決。文謙謂以乙未歲户帳為斷,
奴之未佔籍者,歸之勢家可也,其餘良民無為奴之理。議遂定,守以為法。五年,淄州妖人胡王惑眾,事覺,逮捕百餘人。丞相安童以文謙言奏曰:“愚民無知,為所誑誘,誅其首惡足矣。”詔即命文謙往決其獄,惟三人坐棄市,餘皆釋之。
七年,拜大司農卿,奏立諸道勸農司,巡行勸課,請開籍田,行祭先農先蠶等禮。復與竇默請立國子學。詔以許衡為國子祭酒,選貴胄子弟教育之。時阿合馬議拘民間鐵,官鑄農器,高其價以配民,創立行户部於東平、大名以造鈔,及諸路轉運司,干政害民,文謙悉於帝前極論罷之。
十三年,遷御史中丞。阿合馬慮憲台發其奸,乃奏罷諸道按察司以撼之,文謙奏復其舊。然自知為奸臣所忌,力求去。會世祖以《大明曆》歲久浸差,命許衡等造新曆,乃授文謙昭文館大學士,領太史院,以總其事。十九年,拜樞密副使。歲餘,以疾薨於位,年六十八。
文謙早從劉秉忠,洞究術數;晚交許衡,尤粹於義理之學。為人剛明簡重,凡所陳於上前,莫非堯、舜仁義之道。數忤權幸,而是非得失,一不以經意。家惟藏書數萬卷。尤以引薦人材為己任,時論益以是多之。累贈推誠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國公,諡忠宣。
長子晏,仕至御史中丞,贈陝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國公,諡文靖。
參考資料
  •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