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謙

(元代文士)

鎖定
李謙(1234~1312年),字受益,號野齋,東平路東阿縣(今山東平陰縣)人。元代政治家、文學家。
少年時,就學於東平學府,與徐琰孟祺閻復齊名,號稱“東平四傑”,李謙居首。朝廷重臣、東平學派前輩王磐召入翰林為官,入朝工作期間,為國設憲、制定綱紀,為元朝四代皇帝治國決策所倚重,官至集賢殿大學士、榮祿大夫。
皇慶元年,卒於家,時年79歲,著有《野齋集》。
中文名
李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234年
逝世日期
1312年
職    業
政治家,文學家
出生地
山東省東阿縣東阿鎮
代表作品
《野齋集》
朝    代
元代

李謙生平經歷

李謙東平教學

李謙自幼穎悟聰敏,日學不懈,博聞強記,為文下筆立就數千言。青年時期,首在東平路官府設館教學。他教學認真督促,生徒多有成就。因他不收學費,投其名下攻讀者如潮湧,學生家長認為老師嘔心瀝血教育子弟,不能無有報酬,“春秋”時期孔子教書還得收學生的“束脩”,便自動拿銀兩交學費,當“束脩”錢送到學裏,李謙婉言推辭。

李謙教授太子

翰林學士王磐素聞李謙之名,召其為應奉翰林文字,當時制誥,多出其手。 [1] 
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待制,護駕至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上都就在今蒙古正蘭旗東閃電河北岸,與大都並稱兩都,都是元朝皇帝軍政最高級指揮中樞,元世祖命李謙扈駕同去上都,受賜銀壺、藤枕等。 [2] 
至元十八年(1281),升直學士,為太子左諭德。李謙在東宮與元世祖當時立的皇太子真金住宿在一起,形影不離。在此期間與夾谷之奇向元世祖及太子具體提出治國十條: [3] 
第一:治國為民要心正,國內各民族要一視同仁
第二:加強提倡各民族間的團結。
第三:提倡勤儉精神。
第四:提倡下級要敢於給上級提意見。
第五:要提撥德才兼備的人坐官吏。
第六:要收歛武力,減少軍費開支。
第七:創辦學校,提倡文化教育。
第八:根據國情制定法律,不能反覆無常。
第九:官吏名稱要明確。
第十:革除有弊病的政策法令。
李謙提出的治國十條,元世祖看到後,大加讚賞逐一頒佈施行。
李謙教的第一個太子(真金太子),身得重病沒有臨朝執政接班而崩,裕宗去世,李謙非常悲痛,原因是李謙每時每刻教育裕宗要當個寬宏大量、不欺視漢人,各族共和的好皇帝,裕宗聽到老師的教導虛心接受,所以裕宗遭到不幸,李謙一時心情難以平靜。
元世祖又立太子即後來的成宗皇帝,李謙仍在東宮教授他,對他講漢人的風俗習慣,講漢人歷朝治國得失。元世祖和太子,不但沒有反感,且更加賞賜李謙,隨之,升侍讀學士。賜賞李謙銀壺和藤枕。在上都的皇宮裏,元世祖招羣臣商討國事之餘,賜宴大臣。在宴席上,元世祖特別照顧李謙,説道:“我知您不善飲酒,吾賜您一鍾比較平和的葡萄酒,這種酒也好使人醉,您飲後,可以去休息,便令近侍三人扶腋送李謙,到卧室休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李謙因足疾辭歸。 [4] 

李謙辭歸鄉里

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成宗繼位,把召回到大都,參與輔政。元貞元年(1295),因體有疾病,乞請歸家。元成宗同意,臨行賜金銀並貴重衣物。
大德六年(1302)又詔旨李謙回朝,賜封翰林承旨,李謙在朝一段時間,認為自己年世已高,上疏乞仕,這年七十一歲。
大德九年(1305),又被召回朝裏,皇帝仍要求李謙在朝治理輔政。元武宗至大元(1308),李謙仍因身體欠佳不適,辭歸鄉里,雖然辭歸不盡大臣職,仍發給他在朝裏工作時奉祿的一半。仁宗被立皇太子時,徵李謙為太子少傅,回朝教太子,李謙身體不佳力辭。 [5] 

李謙再上國策

至大四年三月(1311),元仁宗即位,詔旨李謙,程鵬飛、董士選、章律、陳天祥等十六位老臣回朝,在朝堂,叫十六位老臣各抒已見獻策治國綱領,李謙首先上疏言九事: [6] 
第一、皇帝先正心術,以正百官。
第二、表揚孝廉以化風俗。
第三、叫有德性又有才能的人居宰相位置。
第四、廣開言路,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通上下之情。
第五、撫卹貧窮為治國之本。
第六、發展農業、桑蠶付業、農民足食。
第七、興建學堂,大辦教育,儲備國家人才。
第八、制定安民政策,使之安居樂業。
第九、農閒練兵,以時檢查宮吏為政素質,先派官吏尤當選素著清望深明治體,不事刻細者。 [7] 
對李謙提出的九條,皇帝“嘉納”。隨將李謙詔遷集賢殿大學士,榮祿大夫,待李謙歸辭,賜銀一百五十兩,金織幣及帛各三匹,卒於家,年七十九歲。 [8] 

李謙主要成就

李謙政治成就

李謙力薦漢人居官治理國家。例如李謙初期在東平教書時的徒弟李之詔(今山東平陰)被李謙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推薦到朝裏,從事《纂修世祖實錄》,後升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

李謙個人作品

李謙在山東地區的威望相當高,現存的元代山東地方儒學的學記裏,由他執筆的最多。如《重修高唐廟學記》、《重修成武廟學記》、《冠州廟學記》、《重修濟州廟學記》、《重修泰安州廟學碑記》等等近20篇。 [9] 
李謙身體有病辭朝期間,周邊縣份建築工程竣工求其撰文作記者,李謙欣然而應。
至元二十年(1283)應肥城縣之請,撰寫《肇修廟學記》,載“肥城縣誌”藝文。
至元二十八年(1291)應平陰縣之請撰寫《新建兩院記》,
至大四年(1311)給東阿縣南天宮撰寫《雲翠山天觀記碑》,載“東阿縣誌”藝文。
另有《過徐君墓詩》載“東阿縣誌”,另堂子村,周氏墓林門題詞。 [10] 
他的大量詩文,皆存《野齋集》。其著作還有《授時歷議》3卷、《古今歷參校》等。

李謙人物評價

以文章著名於世,為文醇厚古樸,不尚浮華,為學士所宗。

李謙史籍記載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有傳。
閻復在《鄉賢祠祀》中列出了康曄的9個著名學生:“自復齋徐公接武始,國子祭酒、集賢學士周砥翰林學士承旨李謙,江西行省參政翰林學士承旨徐琰、翰林供奉淮東提刑按察使孟淇,禮部尚書、集賢大學士張孔孫,集賢學士劉,國子司業楊桓,吏部尚書、翰林直學士夾谷之奇,揚歷館陶者十餘人,司風憲、握郡符及不求聞達者尚眾。”(《全元文》卷二九五) [9] 

李謙家族成員

祖父名叫李元,父親名叫李唐佐,是東平地區有名望的人物,不喜仕進居官。 [11] 
兒子李偘,官至大明路總管,他遵李謙的教誨,居官清廉,為民行惠留下好的名聲。 [10] 

李謙墓地

葬堂子村,墓碑文曰:“元翰林承旨集賢殿大學士李謙之墓,皇慶元年(1312)立。可惜墓碑於“文革”時被紅衞兵砸碎。
按“東阿縣誌”古蹟載:“翰林李謙墓在城西南三十里堂子社”。又據“學校”篇記載:“在舊縣尚德鄉居仁裏,即今堂子社,元翰林承旨李謙故居,謙卒,諡文正。詔之書院,設山長,以掌其祀”。康熙四年(1665)東阿進士李居易在“遊六工山建福寺”中寫道:“遊工峯絕頂而入枵,山前有程國公祖墓,後則堂子村元學士李野齋故里也,墓在山隈”。 [10] 

李謙個人影響

權臣阿合馬被殺之後,皇太子真金在政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眾選名儒,出任宮臣之職。夾谷之奇與楊恭懿劉因、宋道、李謙、耶律有尚等,日與皇太子真金講論治國安民之道,古今成敗得失,對真金參預中書省政務,選用儒臣以管理國政,影響極大。 [12] 
在元朝,知識分子和漢人是最受壓迫的時期,李謙卻召入朝輔政,他如果沒有絕頂的政治才能,是不會被元世祖推崇到這樣高的地位,在元初漢族某些方面少受蒙人欺壓及殺弒與李謙大有關係,這是令人曲指贊嘖李謙的地方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翰林學士王磐以謙名聞,召為應奉翰林文字,一時制誥,多出其手。
  • 2.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至元十五年,升待制,扈駕至上都,賜以銀壺、藤枕。
  • 3.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十八年,升直學士,為太子左諭德,侍裕宗於東宮。陳十事:曰正心,曰睦親,曰崇儉,曰幾諫,曰戢兵,曰親賢,曰尚文,曰定律,曰正名,曰革弊。
  • 4.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世祖深加器重,嘗賜坐便殿,飲羣臣酒,世祖曰:“聞卿不飲,然能為朕強飲乎?”因賜蒲萄酒一鍾,曰:“此極醉人,恐汝不勝。”即令三近侍扶掖使出。二十六年,以足疾辭歸。
  • 5.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九年,又召。至大元年,給半俸。仁宗為皇太子,徵為太子少傅,謙皆力辭。
  • 6.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仁宗即位,召十六人,謙居其首。乃力疾見帝於行在,疏言九事
  • 7.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其略曰:“正心術以正百官,崇孝治以先天下,選賢能以居輔相之位,廣視聽以通上下之情,恤貧乏以重邦家之本,課農桑以豐衣食之源,興學校以廣人材之路,頒律令使民不犯,練士卒居安慮危。至於振肅紀綱、糾察內外,台憲之官尤當選素著清望、深明治體、不事苛細者為之。”
  • 8.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帝嘉納焉。遷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致仕,加賜銀一百五十兩,金織幣及帛各三匹。歸,卒於家,年七十九。
  • 9.    東平府學的興衰  .山東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3-10-02]
  • 10.    元朝翰林集賢大學士李謙   .班鳩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3-10-02]
  • 11.    《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祖元,以醫著名。父唐佐,性恬退,不喜仕進。
  • 12.    第061卷 元代政治史  .掃花網[引用日期2013-10-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