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英

(清朝著名文人、大臣)

鎖定
張英(1637年-1708年),字敦復, [8]  又字夢敦, [9]  號樂圃,晚年更號圃翁。安徽桐城人。 [8]  名相張廷玉之父。 [14]  中國清代文學家、 [8]  大臣。 [10] 
張英於康熙二年(1663年)中舉,六年中進士,選庶吉士,以丁憂乞歸,期滿改授編修。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奉旨入直南書房,以備顧問,開清代詞臣賜居禁城之先。先後累遷翰林院學士、兵部侍郎攝刑部事、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會試正考官、文華殿大學士等職。 [8]  康熙四十年(1701年),張英以病情加重求罷,詔許致仕。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南巡,張英迎駕於淮安(今屬江蘇),並隨駕至江寧,賜御書榜額、白金千兩。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復南巡,張英又迎駕清江浦,仍隨駕至江寧,賜賚有加。張英壯年時即有田園之思,致仕後,伏遊林下,以務農力田自娛。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逝世。 [11] 
張英在康熙時即有“龍眠五才子”之目,在詩文方面亦有成就。論文重視學問,主張以六經為根底,提倡文章寫實,追求古樸、淡雅、自然之美。 [12]  張英所撰《聰訓齋語》《恆產瑣言》,是明清時期家訓的代表作,融讀書之道、修身之道、齊家之道及養身之道於一爐,在後世產生廣泛影響,堪稱中國傳統家風傳承的典範。 [8]  還著有《南巡扈從紀略》《文端集》《篤索堂詩文集》等作品。 [13] 
敦復,一字夢敦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
1638年1月30日
逝世日期
1708年10月30日
主要作品
《篤素堂詩集》、《聰訓齋語》
本    名
張英
諡    號
文端
官    職
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張英人物經歷

1638年1月30日(明崇禎十年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張英出生。
1646年(順治三年)母吳氏去世 [1]  (出自張廷玉《先考予告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諡文端敦復府君行述》)。
1654年(順治十一年)應童子試,時年18歲學使者山左藍公潤深加賞識,拔置府庠第四,補博士弟子員。
1657年(順治十四年)食餼,後“稟氣素弱,患疾歷三載不愈”,經其妻調治,至順治十七年始痊 [1]  (出自張廷玉《先考予告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諡文端敦復府君行述》)。
1663年(康熙二年)27歲的張英考中舉人,列第十二名。次年應會試,不第。
1667年(康熙六年,丁未年)中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大學士李霨見張英卷,“激賞不置,有國士之目”。改內弘文翰林院庶吉士,進入庶常館學習滿、漢課程,教習師公顏保範承謨。十一月,父張秉彝離世,離館回鄉喪居。
1670年(康熙九年)服闕入都,補原官。習清書,盡心研究,每遇館試,輒褎然居首。
1672年(康熙十一年)壬子秋散館,欽定第二,授翰林院編修 [1]  (出自張廷玉《先考予告光祿大夫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諡文端敦復府君行述》)。
1673年(康熙十二年)四月,聖祖幸南苑,英扈從,試河源考、南苑賦各一篇,大閲恭紀詩二十韻,名列第三 [1]  。聖祖令“選文學之臣醇謹通達者入侍左右,講論經史”,掌院學士傅達禮熊賜履推舉張英、李光地等四人,聖祖欽定張英。五月,充《孝經衍義》纂修官。七月,充任日講起居注官。每進講,常令英為之。十一月,命同學士熊賜履、編修葉方藹、修撰韓炎等各撰《太極圖論》一篇。聖祖每幸南苑,張英必從,久在左右,是以,聖祖深識其人 [2] 
1677年(康熙十六年)十月張英與高士奇入職南書房。在任職期間,張英還充任過皇太子胤礽的師傅。
張英書法 張英書法
1679年,張英升為侍讀學士。
1680年四月,康熙以張英“勤慎可嘉”,命吏部從優議敍。張英遂又得授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1681年,張英乞假回鄉重新安葬父親。回鄉安葬父親後,又在家鄉龍眠山構築房屋,居住數載。
1686年初,張英返朝。三月,翰林院掌院學士缺人,康熙認為,“張英為人厚重,不干預外事,補授此缺十分合適。”張英遂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職。閏四月,康熙諭示吏部:“張英和內閣學士徐乾學學問淹通,宜留在朝中辦理文章之事,嗣後不要將他們列為巡撫人選。”。九月,張英與侍讀學士德格勒撰寫起居注失誤,被吏部題革職降級,康熙帝從寬處理。數月後,康熙帝命內閣學士李光地接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張英改任兵部右侍郎。
1687年正月,張英和內閣學士韓菼奏進纂成《孝經衍義》。六月,張英調任禮部右侍郎。李光地此時離職回鄉省親,康熙又命張英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九月張英轉任禮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掌院學士銜,又兼管詹事府詹事事務。
1689年張英升任工部尚書,仍兼管詹事府。
1690年六月,張英奉旨兼管詹事府外再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七月,張英調任禮部尚書,仍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擔任禮部尚書三個月後,康熙帝斥楊瑄等人為一等公佟國綱所寫的祭文為“極為悖謬“ [7]  ,張英則因未能詳審祭文而被免去了禮部尚書職務。後來,張英因教習庶吉士不嚴有曾被連降三級。
1692年十月,康熙恢復了張英禮部尚書的職務,命其仍兼管翰林院、詹事府。康熙還先後讓張英充任纂修《國史》《一統志》《淵鑑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
1697年三月,張英受命充任了會試正考官。七月,張英以年老上疏辭去了兼管翰林院、詹事府事務。
1699年,康熙將張英提拔至相位,任命其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張英以衰病再次乞休致,被允准以原官致仕。
1708年10月30日(康熙四十七年農曆九月十七),張英在家中病逝,享年70歲。 [3] 

張英家族成員

曾祖:張淳
祖父:張士維
父親:張秉彝
母親:吳氏,麻溪吳應耀之女
妻子:姚氏,同裏文儒姚孫森幼女,著有《含章閣詩》
側室:劉氏,徐氏
子:張廷瓚張廷玉張廷璐,張廷王綦,五子早夭,張廷瑑(小名阿同,姚氏出),張廷瓘(劉氏出)
女:長女,次女名不詳,三女張令儀,四女不詳

張英個人著作

《篤素堂詩集》《篤素堂文集》《篤素堂雜著》《存誠堂詩集》《南巡扈從紀略》《易經衷論》《書經衷論》《四庫著錄》《聰訓齋語》《恆產瑣言》 [1]  等。

張英文學形象

大清首輔張廷玉》提及張英從政齊家的故事。

張英軼事典故

張英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4]  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5] 

張英節儉濟貧

張英60歲大壽時,他的夫人計劃專門僱一個戲班子唱一場”堂會“,並設宴款待那些前來賀壽的親朋好友。張英得知後,堅決不同意他勸説夫人放棄這一計劃,並用這筆錢做成了100件絲綿衣褲,施捨給行走在路上的窮人們。 [6] 
參考資料
  • 1.    張英、江小角.張英全書: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 2.    馬子木.清代大學士傳稿: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187頁
  • 3.    車吉心 主編.中國宰相全傳: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0:195
  • 4.    劉建平.子規猶啼:中國古代廉詩點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95
  • 5.    王岐山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 “做官先做人”獲倡導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2-16]
  • 6.    象山局創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並與象山縣紀委合編.歷代廉吏剪影:寧波出版社,2014:184
  • 7.    張英 -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0-01]
  • 8.    張英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榮縣委員會編;鍾學惠主編;唐聖勇副主編.詩鄉翰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12.第85頁
  • 10.    肖建雲著.中國傳統教育名言精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11.第147頁
  • 11.    張英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5-31]
  • 12.    張英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13.    陳基餘,趙培根主編;《安徽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安徽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09.第628頁
  • 14.    父子宰相張氏家風的六個向度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司法部紀檢監察組[引用日期2023-06-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