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年11月4日
[1]
-1381年6月20日
[2]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啓、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3]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徵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
- 本 名
- 宋濂
- 別 名
-
宋太史
宋學士
宋文憲
宋潛溪
宋龍門 - 字
- 景濂
- 號
- 潛溪
宋濂人物生平
編輯宋濂英敏強記
宋濂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
[1]
(11月4日),因與其祖父同日生,故名為壽,後改名濂
[3]
。其祖先宋栢在南宋時年遷徙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至宋濂時才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
[6]
。
[3]
[7]
因其母懷孕僅滿七月而生宋濂,故宋濂幼時多病,“每風眩輒昏迷數日”,幸得祖母金氏和母親陳氏的悉心照顧,得以順利度過童年。
[3]
為人聰明、記憶力強,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精通《五經》。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因危素等舉薦,順帝召宋濂為翰林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
[3]
至正十年(1350年),入仙華山為道士,實則入山著書。
[7]
[3]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入小龍門山著書。
[3]
宋濂教授太子
宋濂主修元史
宋濂國初名儒
同年,甘露屢降,朱元璋問宋濂這樣的天象是什麼預兆,宋濂以《春秋故事》告訴朱元璋受命於人不於天,做事不必受天象的影響。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宋濂為朱文正求情,説可以將朱文正貶到邊遠地方,不宜治死罪。
[15]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張唯、王輝等數十人,將他們都任命為翰林編修,以宋濂為其師。
[17]
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仍兼贊善大夫。八月十六日,與詹同同任總裁,奉命修《大明日曆》,九月開館,至次年五月修成,
[3]
又輯其中五卷為《皇明寶訓》。同年九月,朱元璋為散官分階定俸,任命宋濂為中順大夫,命他參中書大政,宋濂婉辭。
[3]
[18]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還鄉,朱元璋親自餞行,並命宋濂之孫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頭叩地辭謝,並約定説:“臣沒死之前,請允許臣每年來宮內覲見陛下一次。”回鄉後,宋濂每年乘着帝慶節的機會如約進京陛見。
[20]
宋濂老而罹禍
宋濂卒於徙途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當時夔州的官員都前來贈賻哭祭。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於蓮花山下。
[2]
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葬華陽城東。
[22]
明憲宗成化(1465-1487年)年間,蜀王朱申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3]
明武宗正德年間(1491年-1521年),宋濂獲追諡為“文憲”。
[24]
宋濂主要成就
編輯宋濂思想
宋濂對於佛、道二氏,尤其對於佛教典籍,也曾潛心研究,並多所汲取。在天道自然觀方面,他借用醫家與早期道家所使用過的“氣母”即“氣者生之母”的説法,認為宇宙的升降運動和四季庶物的欣榮藏息,是“氣母”即“元氣”運行的緣故。這種“氣母”或“元氣”,“其出無根,其人無門”,無涯無際,人們雖不能覺察它,但它確實存在。宋濂認為,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絕對的,它通過元氣而致有萬物和運動。自然界所以充滿生機,就是因為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過元氣在起作用。他認為,求道問學,修養道德,就在於體認和獲得這個“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夠“衝然”、“淵然”、“渾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與天地並運,與日月並明,與四時並行,於是便實現了“君子之道”。而人所以能體認“天地之心”,則是因為“吾心”本具“太極”,它無大不包,無小不涵,因而能與天地之“太極”感應而“桴鼓”相應,所謂體認“天地之心”,原不過為發抒“吾心”本有的“天地之心”而已。六經的實質就是記錄“吾心”所具之理,故六經與“心”同樣具有絕對性,“心之為經,經之為心”,如形影不可分離。此種態度,反映了金華朱學重經史的傳統。
[25]
對於“吾身之心”,宋濂稱之為天下“至寶”,因而人“心中自有聖人”,不勞外慕,關鍵在於如何去“識心”、“明心”。而“識心”、“明心”的方法則為不斷克除“人偽”,做到“存心”。克除“人偽”之法又在於學,學的內容就是記錄聖人之心的六經。同時,宋濂也曾談到格物致知,但未論述其具體的方法、步驟,而更熱心於倡導佛教破二邊的不二法門,以佛教為“人道之門”。因而宋濂之學兼有朱學、陸學的特點,並受佛學的影響。其學説為元代開始的朱陸合流到明中期王學出現之間思想嬗變的環節之一。
[25]
宋濂文學
一代文宗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劉基贊其“當今文章第一”。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
宋濂因身居顯位,又逢明初開國盛世,其文風淳厚飄逸
[4]
,文章中較多頌揚封建統治、宣傳封建道德的內容。有些文章如《閲江樓記》,雖情景暢達,但頗為粉飾之辭所累。宋濂此類文章,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響,部分作品亦有消沉、感傷情緒。他的文名遠播國外,洪武(1368年-1398年)年間,朝鮮、日本、安南等國使節曾出雙倍價收購宋濂文集。
[26]
明代及明以後的文學家對其詩文也多有評論:
- 楊維禎:文浩博淵,深聲鏗蔚。如春江之濤,湠漫無涯涘。如平沙漫漫,鐵騎數萬,縱橫馳逐,不可控馽。如武庫一開,千珍萬寶,光采爛然。如尋河源,至於底柱,至於龍門,至於積石,至於崑崙,不得不止焉。 [27] (《宋學士文集·序》)
- 徐尊生:南都有博學士兩人,曾以舌為筆,宋以筆為舌,實相儷也。 [31] (《玉堂叢語》引)
- 王世貞:①文章之最達者,則無過宋文憲濂、楊文貞士奇、李文正東陽、王文成守仁。宋庀材甚博,持議頗當,第以敷腴朗暢為主,而乏裁剪之功,體流沿而不返,詞枝蔓而不修,此其短也。若乃機軸,則自出耳。 [32] (《藝苑卮言》引)②宋景濂如酒池肉林,直是豐饒,而寡芍藥之和。 [32] (《藝苑卮言》引)③二君名雄虎觀,價重雞林。黼黻皇猷,明昌治藻。一時文字之顯,未覩厥敵。初不以詩名,然亦嚴整妥切,文寔不太過之。宋有子珩,翰詞雋發。泛駕之才,汗血便隕。薦紳悲憫之矣。 [33] (《明詩評》)
宋濂史學
宋濂有史才,曾主持編纂《元史》二百一十卷,王禕將其與司馬遷相比
[30]
,四方學者稱其為太史公。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掩蓋了史學成就,據説他青年學習《春秋三傳》時,就擅長記憶歷史年代;成年後,也喜歡創作人物傳記、行狀墓誌。他在《洪武聖政記》中,改變之前“以古為鑑”來勸諫君主的方法,創造了“以今為鑑”的勸諫方法,他是“以今為鑑”的“資鑑派”,《洪武聖政記》及他的另一部著作《浦陽人物記》,對於有明一代的史學頗有影響。但宋濂的史學只是他藉以宣揚經學的工具,雖然從事歷史著述卻不想以此名世,宋濂的在《元史》中的創作也不能與其散文、寓言等作品相比。
[36]
宋濂個人作品
編輯宋濂著作有《孝經新説》、《周禮集説》、《諸子辯》、《龍門子凝道記》二十四篇、《潛溪內外集》三十卷、《鑾坡集》二十五卷、《蘿山吟稿》二卷、《浦陽人物記》二卷、《翰苑集》四十卷、《芝園集》四十五卷、《洪武聖政記》二卷、《朝京稿》五卷等。
[3]
還著有《篇海類編》二十卷,《洪武正韻》十六卷。他曾主編《元史》二百一十卷。除《洪武聖政記》一向單行及《元史》集體所撰外,其它作品後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亦稱《宋文憲公全集》或《宋學士文集》)七十五卷。其中《送東陽馬生序》收錄於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九年級下學期文言文單元。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宋濂人物評價
編輯楊維禎:入青蘿山中,不下書屋若干年。得鄭氏所蓄書數萬卷,無不盡閲,閲無不盡記,著書凡千萬言,文師性,性師道,道師先聖先王,未嘗以某代家數為吾文之宗,某人格律為吾文之體。
[27]
(《宋學士文集·序》)
朱元璋:①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
[37]
(《明史》引)②浙東人才,惟卿與王禕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禕;學部之博,禕不如卿。
[28-29]
(《藝苑卮言》引)③純臣哉爾濂!今四夷皆知卿名,卿自愛!
[38]
(《續焚書》引)
王禕:吾觀宋太史以文章擅名,今世其才氣殆前無古人,使其生(司馬)遷時,與之相頡頏,不知其孰先後矣。而其足跡未嘗逾鄉里,豈世之稱遷者不足信耶?遷生龍門,而景濂亦着書龍門山,其所着書與遷恊六經異傳,整齊百家襍語,以成一家之言何異?然遷謂自周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後至其身亦五百歲,自待太重,亦見其不知量矣。若景濂立言謙謙焉,未始以自高,此又其所異耶?
[30]
(《國朝獻徵錄》引)
方孝孺: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公之識可以鑑一世,而舉世不能知公之為人。道可以陶冶造化,而不獲終於正寢。德可以涵濡萬類,而不獲蓋其後昆。公之所能者,皆眾人之所難勉,而未嘗自以為足。其所遇者,皆眾人之所難處,則快然委命,而不置乎休慼。此公所以跨越前古,拔彚超倫,控宇宙而獨立,後天地而長存者乎?
[40]
(《殿閣詞林記》引)
彭韶:春日載陽,列宿繁張。江流湯湯,是為先生。德容之粹,文名之高。學問之長,禦敵輔夏。正我綱常,功在萬世。其曷敢忘?
[40]
(《殿閣詞林記》引)
馬俊: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著績。
[37]
(《明史》引)
李東陽:自高皇時,宋學士景濂諸公首任製作,而猶未得位。
[42]
(《倪文僖公集序》)
廖道南: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國家將興,必有禎祥。若景濂者,非天啓之以翊初運者乎?
[40]
(《殿閣詞林記》)
唐樞:少慕古人之學,研究經史,析理精微,而氾濫於百家言,悉得其旨要。乃發而為文,雄麗温雅,浩然不息。元末避亂龍門山,太祖徵至,甚眷之。命司製作一代典章文物,承旨揮次,皆傅。後大紀述,天下無賢愚,識不識企之。日本得《潛溪集》,刻板國中。高麗、安南使購公文,不啻拱壁。公坦重任真,不忤物,為人紿亦不較。
[43]
(《國琛集》)
王世貞:①文名家者,無過宋學士景濂、王待制子充。景濂致仕後,以孫慎詿誤,一子一孫大辟,流竄蜀道而死。子充出使雲南,為元孽所殺,歸骨無地。嗚呼!士生於斯,亦不幸哉!
[29]
(《藝苑卮言》引)②皇天厭元運,英主革其物。蕩雪萬象昏,被之以黼黻。宋公始膺聘,遂爾叅宻勿。一草十製成,頓迴天顏恱。逺増雞林織,近補龍袞闕。青宮重師資,抗表久始決。金侈疏傅賜,詩榮賀監發。覆水忽不收,君恩長斷絕。
[44]
(《詠諸功臣像·故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宋文憲公濓》)③宋文憲以宿儒佐英主,司禮樂製作之柄,其高文大冊徧海內,即近而九重,遠而四夷,亡能捨公筆弗請者……文憲於書無所不讀,於文體裁無所不曉,顧其槩以典,寔易宏麗,以詳明易遒簡,發之而欲意之必罄,言之而欲人之必曉,以故不能預執後人之權而時時見奪。
[45]
(《王弇州崇論》)
李贄:餘觀上之曲宴公,嘗嘆曰:“純臣哉爾濂!今四夷皆知卿名,卿自愛!”嗚呼,危哉斯嘆!芒刺真若在背,而公又尚不知,何也?已告老而歸,仍請歲歲入朝,欲以醉學士而奉魚水,此其意不過為子孫宗族世世光寵計耳,愛子孫之念太殷也。孫慎估勢作威,坐法自累,則公實累之矣;且並累公,則亦公之自累,非孫慎能累公也。使既歸而即杜門作浦江叟,不令一人隸於仕籍,孫輩亦何由而犯法乎?蓋公徒知温室之樹不可對,而不知殺身之禍固隱於魚水而不在於温樹也。俗儒亦知止足之戒,徒守古語以為法程,七十餘歲,死葬夔峽,哀哉!
[38]
(《續焚書》)
項篤壽:宋公隱居龍川,究天人之藴,遡濂洛之宗。博綜丘墳,考盤飲泌,終其身不悔矣。一旦當締構之運,遭龍虎之期,乃始敷闡大猷,贊襄休治,優遊禁近,非堯舜之道不陳,非湯武之事不道。諷不失正語,必施行,卒之潤色鴻業,使禮樂文章炳與三代同風,焯乎稱偉烈矣!跡其褒許隆重,寵冠羣臣,不為不遇,而知幾秉哲,勇退急流,即大雅君子何可得過?乃竟罹詿誤,擯死遐陬,生鮮剖符之榮,死歉首丘之願,天之未定,顧不信耶?
[46]
(《今獻備遺》)
屠隆:羅修撰倫、羅文恭洪先、吳處士與弼、陳徵君憲章明德範俗,隱操軼塵,峨眉姑射,翛然清遠。至宋龍門濂博洽菀、高太史啓雄渾清蒼、王義烏褘華贍高朗、解學士縉峭厲迅快蔚。
[47]
(《明倫彙編交誼典品題部》引)
焦竑:①濂在朝久,若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祀典,朝享、宴慶、禮樂、律歷、衣冠之制,四夷朝貢賞賚之儀,及勳臣名卿焯德耀功之文,承上旨意,論次紀述,鹹可傳於後也。
[41]
(《玉堂叢語》)②高帝以宋濂為翰林學士,令總修元史。時編摩之士,皆山林布衣,發凡舉例,一仰於濂。濂通練故事,筆其綱領及傳紀之大者,同列斂手而已。逾年書成,濂之功居多。
[48]
(《玉堂叢語》)
何喬遠:一時翰墨知遇之臣,無過宋濂學士,濂遠沿元季靡縟之遺習,近承聖主不棘不艱之明,旨蔚然而森列浩乎,其平夷不亦宜乎。
[49]
(《名山藏》)
王夫之:宋濂中華之士,與聞君子之教,佐興王以復中華者也,非有崔浩族誅之恐。而修蒙古之史,隱其惡,揚其美,其興也,若列之漢、唐、宋開國之君而有餘休;其亡也,則若無罪於天下而不幸以亡也。濓史成,而天下之直道永絕於人心矣。濂其能無媿於浩乎?浩以赤族而不恤,濂以曲徇虞集、危素而為蒙古掩其腥穢,使后王無所懲以厚其防,後人無所魏以潔其身。人之度量相越,有如此哉!後之作者,雖欲正之,無徵而正之,濂之罪,延於終古矣。
[50]
(《讀通鑑論》)
張廷玉:①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
[37]
(《明史》)②濂狀貌豐偉,美鬚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勳巨卿碑記刻石之辭,鹹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
[37]
(《明史》)③太祖既下集慶,所至收攬豪雋,徵聘名賢,一時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若四先生者,尤為傑出。基、濂學術醇深,文章古茂,同為一代宗工。而基則運籌帷幄,濂則從容輔導,於開國之初,敷陳王道,忠誠恪慎,卓哉佐命臣也!
[37]
(《明史》)
宋濂軼事典故
編輯宋濂宋和尚
宋濂精於佛學,而僧人宗泐精於儒學,朱元璋每每稱道:“泐秀才,宋和尚。”
[52]
宋濂還向朱元璋推薦《楞伽經》等,述説釋之“明心見性”與儒之“存心養性”在根本究竟義上相通,使朱元璋對儒釋在治心方面的異曲同工之妙頗以為然。
[65]
宋濂少年神童
宋濂六歲時入小學,一日便讀完唐人李瀚編著的《蒙求》,其後日記兩千言。九歲能作詩,人稱“神童”。十五歲時,六里人張繼之聽説宋濂善記,邀請他到自己家中,問多少日可通背四書經傳,宋濂説只需一週。張繼之不信,隨機抽取雜書、稗記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誦,宋濂一字不漏地背下來。張繼之大為驚異,對宋濂的父親説:“這個孩子天分非凡,應當讓他隨名師學習。”
[53]
宋濂性格慎密
宋景濂性格慎密,在宮中問對的話,絕對不會告訴別人。應制的作品,也將其草稿刪毀。曾在居室的牆壁上寫“温樹”二字,有人向他問及宮內之事,他指二字來給他們看。
[54]
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陳説事情,質樸無隱,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問,他也一一回答。曾經説:“人君就像父親、像天一樣,難道可以欺騙他嗎?”宋濂曾與客人飲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宋濂都以實回答。朱元璋笑着説:“確實如此,你沒有欺騙我。”朱元璋因此越來越相信他的誠實。宋濂常常告誡子孫説:“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樣,要怎樣回報呢?只有做到誠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貢獻出萬分之一罷了。”
[55-56]
主事茹太素曾上奏章一萬多字。朱元璋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説:“這裏不敬,這裏的批評不合法制。”朱元璋詢問宋濂的意見,他回答説:“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不久,朱元璋查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説:“如果沒有景濂,朕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59]
宋濂清廉高風
宋濂面對財物非常廉潔,曾經在門上寫了大字:“寧願忍受飢餓而死,不能貪利而活着。”君子把這句話當成名言。權貴如果是宋濂不喜歡的那個人,即使拿一滿袋子黃金,只要談論中有一點矛盾,即使把錢送給宋濂,他也不接受。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兩黃金送給他,宋濂推辭而不接受。朱元璋問他這件事,宋濂回答説:“天朝的侍臣卻接受蠻夷小國的金錢,不是維護國體的做法。”
[60]
宋濂米上書字
宋濂別號
宋濂親屬成員
編輯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祖父 | 宋守富 | |
祖母 | 金妙園 | 贈淑人。 | |
父親 | 宋文昭 | ||
母親 | 陳賢時 | 金華潛溪人。贈淑人。 | |
平輩 | 兄長 | 宋淵 | 字景淵,官至義烏醫學教諭。 |
妹妹 | —— | 嫁義烏人賈明善。 | |
配偶 | 妻子 | 賈專 | 字主敬,義烏人賈思逵之女,賢而有德。 |
子輩 | 長子 | 宋瓚 | 字種珪,鄉里稱其為善士,後卒於夔州。 |
次子 | |||
長女 | 宋氏 | 嫁金華人賈林。 | |
次女 | 宋珥 | 嫁浦江人鄭杕。 | |
孫輩 | 孫子 | 字子畏,官至殿廷儀禮序班,後因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殺。 |
宋濂史料記載
編輯《殿閣詞林記·卷四》
[40]
《國琛集·上卷》
[43]
《今獻備遺·卷二》
[46]
《名山藏·卷五十八》
[27]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
[37]
宋濂後世紀念
編輯墓葬
據《明史》及《夔州府志》記載,宋濂先被葬於蓮花山下,後又遷到華陽城東。
[37]
但墓址今已不存。
故居
宋濂故居遺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上柳家與禪定寺中間,潛溪南岸,面積約400多平方米,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
橫溪宋宅村宋濂祠堂離浙江省蘭溪市區37公里,蘭溪市政府於2005年11月3日公佈宋濂祠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濂影視形象
編輯年代 | 影視類型 | 劇名 | 飾演者 |
---|---|---|---|
1993年 | 電視劇 | 《朱元璋》 | |
2003年 | 電視劇 | 《朱元璋》 |
- 參考資料
-
- 1. 《宋濂行狀》:先生生於至大庚戌十月十二日。
- 2. 《宋濂行狀》: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先生以疾卒於夔府。臨歿,端坐斂手而逝。當是時,夔之府守官吏皆來賻贈哭奠,葬先生於夔府之西蓮華池山下。
- 3. 徐永明.《宋濂年譜》: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11
- 4.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為文醇深演迤,與古作者並。
- 5. 宋濂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5-02-11]
- 6. 《學士承旨潛溪宋公行狀》:又七世,至宋嘉定初,有諱栢者,復遷金華,其地曰潛溪,又五世,乃至先生,始遷浦江仁義裏之青蘿山,仍以潛溪扁其所居,示不忘本也,於是四方學子鹹以潛溪先生稱之。
- 7.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宋濂,字景濂,其先金華之潛溪人,至濂乃遷浦江。幼英敏強記,就學於聞人夢吉,通《五經》,復往從吳萊學。已,遊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
- 8.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逾十餘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時已改甯越府,命知府王顯宗開郡學,因以濂及葉儀為《五經》師。
- 9.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明年三月,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並徵至應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
- 10.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士。
- 11.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明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採故元元統以後事蹟還朝,仍命濂等續修,六越月再成,賜金帛。
- 12.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是月,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國子司業,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知縣……
- 13.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旋召為禮部主事。
- 14.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明年遷贊善大夫。
- 15.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屢降,帝問災祥之故。對曰:“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皇從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當死,陛下體親親之誼,置諸遠地則善矣。”
- 16.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
- 17.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是時,帝留意文治,徵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十人,擇其年少俊異者,皆擢編修,令入禁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之師。
- 18.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六年七月遷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贊善大夫。命與詹同、樂韶鳳修日曆,又與吳伯宗等修寶訓。九月定散官資階,給濂中順大夫,欲任以政事。
- 19.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八年九月,從太子及秦、晉、楚、靖江四王講武中都。
- 20. 《剪勝野聞》:洪武十年,宋學士濂,乞老歸,帝親餞之,敕其孫慎輔行。濂頓首辭,且要曰:“臣性命未畢蓬土,請歲覲陛階。”既歸,每就帝慶節稱賀如約,帝念舊,戀戀多深情。
- 21.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 22.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復移塋華陽城東。
- 23.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黻多功,輔導著績。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恤錄。”下禮部議,復其官,春秋祭葬所。
- 24.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正德中,追諡文憲。
- 25.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宋濂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1]
- 26. 《藝苑卮言·卷八》:洪武中,日本安南俱上章,以金幣乞宋景濂碑文。
- 27. 《名山藏·卷五十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6-23]
- 28. 《玉堂叢語·卷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1]
- 29. 《藝苑卮言·卷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11]
- 30.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1]
- 31. 《玉堂叢語·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1]
- 32. 《藝苑卮言·卷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11]
- 33. 明·王世貞·《明詩評》
- 34. 明·林時對·《荷牐叢談·卷二》
- 3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1-18]
- 36. 朱仲玉.宋濂和王禕的史學成就[J]:史學史研究,1983(04)
- 37.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19]
- 38. 明·李贄·《續焚書·卷三·讀史匯》
- 39. 《玉堂叢語·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1]
- 40. 《殿閣詞林記·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6-23]
- 41. 《玉堂叢語·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1]
- 42. 《懷麓堂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1-16]
- 43.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6-23]
- 44. 《弇州續稿》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9]
- 45. 《王郭兩先生崇論·王弇州崇論·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03-15]
- 46. 《今獻備遺·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6-23]
- 47.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品題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02-11]
- 48. 《玉堂叢語·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1]
- 49. 《名山藏·卷八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6-23]
- 50. 《讀通鑑論·卷十五·文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1]
- 51. 《宋景濂先生未刻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02-11]
- 52. 《玉堂叢語·卷六》:國初,宋學士景濂精於釋,釋宗泐季潭精於儒,太祖每稱之曰:“泐秀才,宋和尚。”
- 53. 鄭濤·《宋潛溪先生小傳》
- 54. 《玉堂叢語·卷五》:宋景濂性慎密,禁中問對語,絕不以告人。應制之作,亦削其藁。署“温樹”二字於居室之壁,有問及內事者,指以示之。
- 55. 《玉堂叢語·卷五》:宋景濂在上前所陳説,不為文飾隱蔽,雖家事,苟有問,亦一一道之。嘗曰:“君猶父也,天也,其可欺耶?”上嘗問:“昨日飲酒否?座客為誰?饌為何物?”悉以其人及膳饈品對。上笑曰:“卿飲時,朕令人視之,果如卿言,卿信不欺我。”故上久而益信其誠。先生常戒子孫曰:“上德猶天地也,將何以為報?獨有誠敬忠勤,略可自效萬一耳。”
- 56.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
- 57. 《玉堂叢語·卷一》:太祖嘗召宋文憲,問廷臣臧否,第言善者。復問否者為誰,對曰:“其善者與臣交,臣故知之。若否者縱有之,臣不知也。”卒無所毀。
- 58.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間召問羣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59.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主事茹太素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採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
- 60. 《玉堂叢語·卷五》:宋潛溪臨財廉,嘗大書於門曰:“寧可忍餓而死,不可苟利而生。”君子以為名言。權要非其人,雖置金滿橐,一字不肯,縱與之,亦不受饋。日本使奉敕請文,以百金為獻,先生卻不受。上以問先生,先生對曰:“天朝侍從之臣而受小夷金,非所以崇國體也。”
- 61. 《堯山堂外紀·卷七十八·國朝》:目力甚明,能於粒米上書“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字。
- 62. 歐陽玄·《石刻宋氏世系記》
- 63. 《潛溪前集》卷九《先夫人木像記》:先夫人姓陳氏,諱賢時,金華潛溪人。
- 64. 《明名臣琬琰錄·卷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6-15]
- 65. 試論明太祖的佛教政策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4-1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