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柯劭忞

鎖定
柯劭忞[mín](1848年-1933年8月31日),字仲勉,又作鳳孫、鳳蓀、鳳笙、奉生等,晚號蓼園,室名歲寒閣 [1]  。山東省膠州市大同村人,中國近代史學家。 [8] 
柯劭忞出身書香門第,於清德宗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講等職。官至典禮院學士,還曾任資政院議員。宣統二年(1910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清朝滅亡、民國成立後,感念前朝恩澤,以遜清遺老自居。曾獨力撰著《新元史》,被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贈文學博士學位 [5]  。民國三年(1914年)後參與《清史稿》的編撰工作,在清史館館長趙爾巽死後擔任代館長、總纂,負責整理《清史稿》的《儒林傳》《文苑傳》《疇人傳》,並獨撰《天文志》,總成《清史稿》。民國十四年(1925年)任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委員長,參與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病逝於北京。 [7-8] 
柯劭忞博聞強記,治學廣博,於經史、詩文、金石、歷算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詣,後人譽為“錢大昕後第一人” [5]  。尤擅史學,於元史用力頗深,曾綜合前人研究成果撰成《新元史》,被認為集五百餘年各家研究之大成,北洋政府將該書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此外還著有《譯史補》《春秋穀梁傳注》《文獻通考注》等書。 [8] 
全    名
柯劭忞
別    名
柯鳳老
仲勉,又作鳳孫、鳳蓀、鳳笙、奉生等
蓼園
所處時代
近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膠州
出生日期
1848年
逝世日期
1933年8月31日
主要成就
獨力編著《新元史》
負責總成《清史稿》
主要作品
新元史
清史稿
春秋穀梁傳注
新元史考證

柯劭忞人物生平

柯劭忞家學淵源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柯劭忞生於今山東膠州市膠城鎮東關姜行街的一個書香門第。
祖籍浙江台州,其先世有名柯忠卿者,於明末“名在東林復社,為明大司馬夏卿從父兄弟”。明亡,柯夏卿參加南明魯王政權,魯王朱以海在舟山失敗後,柯家避難山東膠州,從此改籍膠州。 [6]  柯劭忞的祖父柯培元是清嘉慶、道光年間有名詩人,通曉天文、地理、兵書、陣法,有多種著述。其父柯蘅對史學、文學、音韻、文字等傳統學問多有見解,在詩歌創作方面也有所成就。其母李長霞在國學、詩作方面亦有造詣。在這種良好的家庭環境薰陶下,柯劭忞自幼就顯露出一定的文才,據説他四歲即會作詩,七歲就寫下了頗有意境的詩句“燕子不來春已晚,空庭落盡紫丁香”,在當地文人學子中傳頌。 [1] 
柯劭忞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培養也很重視,咸豐十一年(1861年),為避捻軍之亂,柯劭忞一家從原籍遷濰縣,在流離變亂中其父母仍“聽夕教子女以經史文章之學,無少間”,平日的教育可想而知。後其兄長為清光緒年間進士,兩個妹妹柯劭蕙和柯劭慧也皆為膠州有名的才女。 [1] 
柯劭忞自幼受家庭影響,勤奮好學,有一股痴迷精神。他讀書時精力集中,心不旁騖,一次他讀書時靠近爐火,袖子被點燃而毫不覺察,當父親發現書房傳出煙味,才得知是全神貫注於書本的兒子所為。為此父親常以“書呆”稱之,不無喜愛地勸導他。這一時期,他廣學經史和天文、算學等,為後來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大家,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功底。 [1] 

柯劭忞入仕清廷

柯劭忞半身照 柯劭忞半身照 [3]
柯劭忞16歲入縣學為生員,後應召入濟南尚志書院讀書,成為匡源的得意門生,中途輟學。 [1]  同治九年(1870年),二十三歲的柯劭忞得中鄉試舉人 [6]  中舉後曾數次參加會試,但是皆沒有考中。在後來的十餘年間,柯劭忞先後受聘於晉、粵、遼東等地的書院,擔任這些書院的主講一職。之後,他廣交各省學吏,曾先後應聘於晉、粵、遼東等地書院擔任主講。
光緒十二年(1886年),柯劭忞通過會試中進士,遂入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任翰林編修 [6]  由此開始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開始治《春秋穀梁傳》《尚書》等儒學經典,學術成果頗豐,併為其岳丈吳汝綸訂正了《尚書故》4冊。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柯劭忞提督湖南學政,任期四年。回京後,曾先後擔任國子監司業、貴胄學堂總教司和翰林院日講起居注官等職。 [6]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國後出任貴州提學使。兩年後調回京城,在學部先後任丞參、度署右參議、京師大學堂經科監督。 [6] 
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成立資政院,任議員。翌年(1911年)10月,柯劭忞受資政院委派,出任山東宣慰使兼督辦山東團練大臣。不久,他又被調回北京,任典禮院學士,並被賜與“紫禁城騎馬”這一殊榮,其主要職責是教4歲的末代皇帝溥儀讀書。 [6] 

柯劭忞民國遺老

清王朝覆滅後,柯劭忞堅決不剪辮,以前清遺老自居,雖名列參政、議員,但卻拒不赴任,唯以著述自娛,僅在短時期內擔任過溥儀的侍講。 [6]  [10] 
柯劭忞作《新元史》
柯劭忞作《新元史》(4張)
在學術上,柯劭忞傾心治學,無意於仕途,對斂財也無興趣,留下了包括經史、詞章、歷算、金石等諸學科研究的著述,成為眾人稱道的著名學者。民國三年(1914年)夏天,袁世凱成立清史館,循例組織學者編修前朝歷史。趙爾巽為館長,柯劭忞抱着“儒臣國亡無所自藎,修故國之史,即以恩故國其職也”的心情,欣然應聘為《清史稿》的總纂,參與《清史稿》之編撰工作,整理《儒林傳》《文苑傳》《疇人傳》,並獨撰《天文志》。全館參與者有一百餘人,民國九年(1920年)完成初稿,共五百二十九卷;民國十五年(1926年)又進行修訂工作。民國十七年(1928年),趙爾巽辭世,柯劭忞代理清史館館長職務。同年,《清史稿》刊印。 [6]  在此期間,柯劭忞以其深厚的天文曆法方面的知識,為天文台修撰了《時憲志稿》一書。 [10] 
與此同時,柯劭忞還致力於《元史》的重修。他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完成了257卷150多萬字的《新元史》。這部歷時30餘年完成的被譽為集元史研究之大成的史書,後來被列入“二十五史”之中。其時清亡已九年,但他在書中仍白署為“賜進士出身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國史館纂修膠州柯劭忞”,對清廷所授的官職仍念念不忘,引以為榮。書中的史論仍以清廷史臣自居,稱“史臣曰”,其遺老的心情躍然紙上。此時新的革命浪潮風起雲湧。柯劭忞對於新事物更是難以接受,把革命浪潮當作嚴重的禍患而予以敵視。柯劭忞八十三歲時,原《清史稿》的同事張爾田去拜訪他。柯劭忞對着老同事頻頻嘆息,“嘆息世變日亟,赭禍之不可免”,説到傷心處,竟然悲痛欲絕,可見他思想的頑固程度。 [6] 
民國十四年(1925年)5月,日本政府與段祺瑞政府在北京設“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柯劭忞出任委員長。委員會利用日本退還中國的庚子賠款作為經費,由日本人橋川時雄主辦,撰修《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柯劭態整理編撰經部易經類提要152則。 [7]  [9] 

柯劭忞晚年及去世

柯劭忞 柯劭忞
柯劭態晚年繼續研讀古籍,並以著述為職志。除民國十六年(1927年)出版的《春秋榖梁傳注》15卷外,柯劭忞還努力校注其他經史書籍,出版有《新元史考證》《譯史補》等,還有《爾雅注》《文獻通考校注》《文選補註》《後漢書注》《説經札記》《蓼園文集》等,均未刊印。1931年,他搜採經注善本刻石,附以自己所著的《十三經考證》,打算存於曲阜孔廟,但未及完成。 [7]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31日,柯劭忞於北平(今北京市)病逝。 [7] 

柯劭忞主要影響

柯劭忞史學

  • 元史研究
柯劭忞利用明清時期有關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資料和書籍,如法國人多桑著的《蒙古史》等書,對元史進行系統的研究。明代宋濂等人編纂的《元史》,由於倉促成書,錯誤疏漏頗多。明、清兩代六百年間,試圖重修元史者不乏其人,有關的書也出過多種,但均未能令人滿意。在此基礎上,柯劭忞廣泛收集元代的史料,積三十餘年之力,從《永樂大典》、金石文字和外籍、秘集中廣搜博採,細心研究,又吸取了邵遠平元史類編》、魏源元史新編》、洪鈞元史譯文證補》等成果,“熔裁鈎貫,校異訂訛”,對宋濂等人的《元史》進行了大量的修訂充實,終於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完成了257卷、150多萬字的《新元史》 [2]  [7] 
《新元史》的體例沿用舊史,但本紀前加一“序紀”,記敍成吉思汗以前的史事,在本紀的最後又增加一篇記敍元順帝之子的事蹟的“昭宗本紀”。 [10] 
較之《元史》,《新元史》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它補充了元世祖以前的諸多蒙古史事,這得益於柯劭忞對《元朝秘史》以及洪鈞《元史譯文證補》、屠寄蒙兀兒史記》、多桑《蒙古史》等重要史學著作的充分利用。在此基礎上,柯劭態在《新元史》中補充被《元史》疏略了的世祖以前的史事;而即使是對直至蒙哥時期成吉思汗經營西域的有關內容的記敍,以及對四大汗國盛衰興亡的相關情況的記敍,《新元史》也要比《元史》詳細得多。此外,《新元史》還補充了元惠帝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後的北元時期的部分歷史,其記敍年代一直延長至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 [10] 
在列傳方面,《新元史》增補了許多在元初不肯降元的志士的傳記;而元末農民軍的領袖人物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人的傳記的增補,則更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元史》還對宋元之交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增補了傳記,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夏貴傳”的增補。夏貴是南宋大將,他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縣降元,最終導致了南宋軍隊的全線潰敗;入元后,又靠出賣民族利益換取參知政事一職。《宋史》以此為由而不肯為其立傳,而《元史》則又因其入元僅三年即亡故因而事蹟不多,也不肯為之立傳。《新元史》則考慮其人在宋元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而增補了他的傳記。 [10] 
在勘正《元史》失誤方面,柯劭態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元史》在列傳的編排上就存在錯誤,如在元末泰不華等人的列傳之後,又接上元初耶律楚材等人的列傳。《新元史》則按照時代的先後順序對其做了適當的調整。此外,《元史》中一人二傳的情況亦自不少,如速不台與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與完者拔都也是一人,而石抹也先與石抹阿辛亦是一人,但在《元史》中,這些人物都有兩個傳記,顯然是失於檢點。《新元史》則在充分考據的基礎上一一糾正了這些錯誤。 [10] 
總的來説,柯劭忞以一人之力,成此鉅製,增補史實達三千餘條,其功自不可沒。 [10]  民國八年(1919年)十二月,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民國十一年(1922年)刊行於世。這樣,原來中央政府承認的官修史書“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 [5] 
《新元史》成書以後,受到不少學者的好評,一時被認為集元史研究之大成,為柯劭忞贏得了很高的學術聲譽。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因此書授予柯劭忞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中外學術界對此書作了很高評價,認為此書集500多年各家研究之大成,補充了許多新內容,糾正了不少錯誤,“學識賅搏,精力絕倫”。近代學者章太炎盛讚《新元史》説:“柯書繁富,視舊史為優,列入正史可無愧色。”近人李思純在《元史學》一書中甚至説:“其書兼具全部改造與詳備博贍之二種長處。” [5]  [10] 
不過,《新元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同其他重修元史諸家一樣,柯劭忞不通外語,也缺乏足夠的語言學修養,使用的域外史料,有不少錯誤,很難讓人完全憑信。而且,以一人之力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總不免顧此失彼,譯名混亂、考訂不精、相互矛盾之處,隨處可見,有些地方甚至還把舊史改錯了。更為嚴重的是,《新元史》對舊史的增刪改動,沒有註明任何出處與依據。這一點,遭致了學者們的普遍批評。柯劭忞在考證方面的確花了很大工夫,但因體例上的缺陷,他的這些成果全都淹沒於字裏行間,使人有茫然無所適從之感,而這勢必影響到該書的使用價值。 [12] 
  • 參與編篡《清史稿》
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大總統袁世凱開設清史館,趙爾巽為館長,柯劭忞等為總纂。柯劭忞參與編修《清史稿》十四年,負責總閲全稿,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寫天文、時憲災異三志和部分傳稿,又總纂紀稿;趙爾巽去世後,柯劭忞兼代館長,主持館務。他與一百多人蔘加編寫的《清史稿》,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體完成,翌年印行,共536卷。該書內容文字均有錯誤,但它比較系統地彙集了清史素材,為後人研究清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7] 

柯劭忞經學

柯劭忞治《春秋穀梁傳》
柯劭忞治《春秋穀梁傳》(5張)
柯劭忞的學識淵博,涉獵頗多,除了治史外,還註釋國學典籍,吟詩作文等等。他晚年希望用“春秋大義”針砭動亂的社會現實,精心纂注《榖梁傳》,著有《春秋榖梁傳注》15卷(1927年出版),曾被人讚揚“足與左傳杜注、公羊何解方駕矣”,是後人研究儒家學説的重要參考文獻。柯劭忞的其它著述還有《爾雅注》《文獻通考校注》《文選補註》《説經札記》等整理經籍的相關著作。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柯劭忞又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提要》等。 [7] 

柯劭忞文學

柯劭忞晚年以詩文自娛。他的文章得到楊紹和傳授,師法梅曾亮,行文簡潔流暢。詩以律詩為佳,其中的一部分詩稿被編入《蓼園詩鈔》而傳世。 [6]  近代著名學者和詩論家王國維對柯劭忞的詩評價很高,認為“今世之詩,當推柯鳳老(對柯劭忞的尊稱)為第一,以其為正宗,且所造詣甚高也。”

柯劭忞歷史評價

李思純:“中國元史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歸流以成大海,集眾土之積累以成高峯。” [10] 

柯劭忞人際關係

柯劭忞親屬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清嘉慶、道光年間詩人,有多種著述。
父親
著有《漢書七表校補》《舊雨草堂詩集》等。
母親
字德霄,掖縣李圖之女,晚清北方文壇“冠絕一世”的女詩人兼學者。
妻子
吳氏
吳汝綸之女。
兄長
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
長子
字燕舲,號謐齋,著有《後漢書校注》《謐齋印譜》《魯學齋金石記》《傳習錄注》《三國志集釋》《山左訪碑錄校補》《朔方芻議》《瓦當文錄》。

柯劭忞師生

  • 老師
吳汝綸 [11] 
楊紹和 [11] 
  • 學生

柯劭忞主要作品

除參與編撰《清史稿》,獨自編修《新元史》外,柯劭忞還纂注《穀梁傳》,並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出版了《春秋穀梁傳注》十五卷。此外,還出版有《新元史考證》《譯史補》等,未刊印的文稿有《蓋喀圖傳補註》《爾雅注》《文獻通考校注》《文選補註》《説經札記》《後漢書注》《蓼園詩抄》《續詩抄》《蓼園文集》等。 [6]  [7]  [10] 

柯劭忞後世紀念

2018年10月1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舉辦整理本《新元史》座談會,邀請了復旦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本書的整理者等眾多學者一起圍繞柯劭忞和《新元史》進行了討論。 [4] 
參考資料
  • 1.    王桂雲、著.青島清季官宦軼聞 .北京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 - 10:1-300
  • 2.    潘榮勝主編.明清進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3:797
  • 3.    名人圖像(檢索“柯劭忞”可查得該圖)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10-23]
  • 4.    新舊紛爭之外:重新思考柯劭忞與“二十五史”之《新元史》  .澎湃新聞.2018-10-14[引用日期2021-10-23]
  • 5.    牟小東.記近代史學家柯劭忞[J].史學史研究,1993(01):12-16.
  • 6.    林增平,郭漢民 主編.清代人物傳稿 下編 第6卷(“柯劭忞”條目編者為朱仲玉):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01:367-371
  • 7.    李新 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著.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三卷(“柯劭忞”條目作者為婁獻閣):中華書局,2011:1593-1595
  • 8.    夏徵農 主編.辭海 中國古代史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585
  • 9.    安學勇 著.餘嘉錫學術思想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12:12-15
  • 10.    王志民 主編.山東重要歷史人物 第4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9:273-276
  • 11.    徐成志,王思豪 主編.桐城派文集敍錄: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05:136-317
  • 12.    劉曉 著.元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01:20-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