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麗國王

鎖定
高麗國王是指朝鮮半島古代高麗王朝的君主,姓王,出自開城統一新羅時代末年,弓裔建立後高句麗國,後改稱摩震、泰封,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後百濟國。918年泰封部將王建取代弓裔,自稱為王,建立高麗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基本統一朝鮮半島。首都開京(今開城),1392年被朝鮮王朝取代。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
中文名
高麗國王
又    稱
高麗王朝、王氏高麗
朝鮮語
고려국왕
創立時間
918年

目錄

高麗國王概況

高麗國王世系 高麗國王世系 [11]
公元918年,王建高麗太祖)推翻弓裔,即位為王,定國號為“高麗”。933年,王建被後唐冊封為高麗國王,此後大部分高麗國王均受中原王朝後唐後晉後周北宋遼朝金朝、元朝、明朝)冊封(定宗、德宗、順宗、獻宗、高宗、昌王、恭讓王則沒有接受冊封的記錄)。
高麗國王雖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卻長期採用中原王朝的皇室制度。高麗國王自稱”朕“,國王的命令稱為“”、“”、“聖旨”(高麗成宗時曾一度改詔為教);國王的繼承人被稱為“太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首都被稱為“皇城”、“皇都”,高麗國王被尊稱為“陛下”、“皇上”、“海東天子”等 [1-3]  ,配偶有時亦尊稱“皇后 [4-6] 高麗光宗等君主還有被直接稱為“皇帝”的記錄,甚至太祖和光宗曾自建年號。在儀制方面,高麗國王穿皇帝專用的柘黃袍 [7]  ,並築圜丘壇以祭祀昊天上帝 [8] 顯陵出土的高麗太祖王建銅像來看,其頭戴二十四梁通天冠,用的是唐代皇帝之制。高麗王朝中期的1140年高麗仁宗定禘禮祭服為九旒七章,高麗毅宗時定冕服為九旒十二玉。 [7]  其官制也“竊仿中朝”。 [9]  高麗仁宗時期的僧侶妙清屢次主張稱帝建元,均未被接受。
1275年高麗向蒙元稱臣後,高麗忠烈王從元大都返回開城即位,不再自稱“朕”而改稱“孤”或“寡人”,“陛下”改為“殿下”,“皇上“改為“主上”,“太子”改為“世子”,“聖旨”改為“宣旨”,“詔書”改為“教書”,“赦”改為“宥”;將中書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台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高麗的廟號制度從高麗元宗後廢止,祭天等活動也不再進行。元朝時期的高麗大臣崔瀣反映了這一情況:“陪臣私謂王曰聖上、曰皇上,上引堯舜,下譬漢唐,而王或自稱朕、予一人,命令曰詔、制,肆宥境內曰大赦天下,署置官屬皆仿天朝,若此等類,大涉僭逾,實駭觀聽。其在中國,固待以度外,何嫌之有也?逮附皇元,視同一家,如省、院、台、部等號早去,而俗安舊習,茲病尚在。大德間,朝廷遣平章闊裏吉思公釐正,然後渙然一革,無敢有蹈襲之者。” [10] 
元王朝曾在高麗徵東等處行中書省,後由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丞相。1298年,忠宣王王璋署徵東等處行中書省事。高麗宰樞及行省左右司官員謁見忠宣王時,“用元朝禮”。這樣,高麗朝廷便有兩種禮儀。平時宰樞臣僚處理本國一般事務謁見國王時,用的是高麗禮儀,而宰臣、行省官員處理行省事務謁見國王兼行省丞相時,則用“元朝禮”。所以在元朝時期,高麗國王實際是擁有雙重身份的國王,既是元朝的地方官,又是高麗國的國王。
公元1356年,高麗恭愍王擺脱元朝干涉,然而形式上仍是元朝的藩屬國。1370年恭愍王接受明太祖的冊封,但未與北元徹底斷交,到高麗禑王還一度接受北元冊封,行北元年號,隱然為兩屬之國。1388年北元朝廷被擊潰,同年高麗發生威化島回軍,此後就名存實亡。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對明朝稱權知高麗國事,翌年改國號為朝鮮,高麗國王之稱不復存在。傳34王,17世。

高麗國王君主列表

  • 下表年號部分中粗體為高麗自建年號(峻豐存疑)、“—”為使用干支紀年,其餘為高麗所遵用的中國王朝年號。
  • 從元年開始使用的年號不標起止年,非元年開始使用的年號標註起止年。
  • 高麗對中國年號的使用方式跟中國略有出入,依高麗的使用方式為準。
廟號
諡號
姓名
別名
在位年代
年號
陵墓
國祖
元德大王
寶育
-
追封
-
-
懿祖
景康大王
作帝建
-
追封
-
温鞋陵
世祖
威武大王
龍建
追封
-
昌陵
太祖
應運光烈大定
睿德章孝威穆仁勇神聖大王
-
918─943
天授(16)
長興(4-5)
清泰(5)
天福(3-8)
顯陵
-
文元大王
王貞
-
追封
-
-
惠宗
(太宗)
仁德明孝
宣顯高平景憲義恭大王
-
943─945
天福(8-9)
開運(2)
順陵
定宗
至德章敬
正肅令仁簡敬莊元文明大王
-
945─949
開運(2-5)
乾祐(2)
安陵
光宗
弘道宣烈
平世肅憲懿孝康惠大成大王
-
949─975
光德(4)
廣順(2-4)
顯德(7)
峻豐(4)
乾德(10)
開寶(5-8)
憲陵
景宗
至仁成穆
明惠順熙靖孝恭懿獻和大王
-
975─981
開寶(9-10)
太平興國(2-6)
榮陵
戴宗
睿聖和簡
恭慎顯獻宣慶大王
-
追封
-
泰陵
成宗
康威章憲
光孝獻明襄定文懿大王
-
981─997
太平興國(6-10)
雍熙(2-5)
端拱(3)
淳化(5)
統和(12-15)
康陵
穆宗
(愍宗)
孝思威惠
克英靖恭宣讓大王(宣靈大王)
-
997─1009
統和(15-27)
義陵
安宗
憲景聖德孝懿大王
-
追封
-
武陵
顯宗
(世宗)
大孝德威達思元文大王
-
1010─1031
統和(27-31)
開泰(2-5)
大中祥符(9-11)
天禧(2-6)
太平(2-11)
宣陵
德宗
宣孝剛明光莊敬康大王
-
1031─1034
太平(11-14)
肅陵
靖宗
弘孝安懿
康獻英烈文敬容惠大王
-
1035─1046
太平(14-18)
重熙(7-15)
周陵
文宗
章聖剛正
明戴仁孝大王
王緒
1046─1083
重熙(15-24)
清寧(11)
鹹雍(11)
大康(9)
景陵
-
靖簡大王
王基
-
追封
-
-
順宗
英明靖憲
宣惠大王
王烋
1083
大康(9-9)
成陵
宣宗
安成寬仁
顯順思孝大王
王蒸
王祈
1083─1094
大康(9-11)
大安(10)
仁陵
獻宗
恭殤定比大王
-
1094─1095
大安(10-11)
壽昌(1)
隱陵
肅宗
文惠康正明孝大王
王熙
1095─1105
壽昌(7)
乾統(5)
英陵
睿宗
明烈齊順文孝大王
-
1105─1122
乾統(5-11)
天慶(6)
裕陵
仁宗
克安恭孝大王
王構
1123─1146
皇統(2-6)
長陵
毅宗
剛果莊孝大王
王昌
王徹
1146─1170
皇統(6-10)
天德(2-5)
貞元(4)
正豐(7)
大定(2-10)
禧陵
明宗
皇明光孝大王
王昕
1170─1197
大定(10-30)
明昌(8)
承安(2-2)
智陵
神宗
敬恭靖孝大王
王旼
1197─1204
承安(2-6)
泰和(4)
陽陵
熙宗
(貞宗)
仁穆誠孝大王
王淵
王惪
1204─1211
泰和(4-9)
大安(3)
碩陵
康宗
浚哲文烈
亶聰明憲貽謀穆清元孝大王
王璹
王貞
1211─1213
大安(3-4)
崇慶(2)
厚陵
高宗
忠憲安孝大王
王(日真)
王晊
1213─1259
貞祐(12)
洪陵
元宗
忠敬順孝大王
王倎
王釗
1260─1269
1269─1274
中統(5)
至元(11)
韶陵
英宗
-
王淐
王侃
1269
至元(6-6)
-
-
忠烈景孝大王
忠烈王
王諶
王賰
1274─1298
1298─1308
至元(11-31)
元貞(3)
大德(12)
至大(1)
慶陵
-
忠宣憲孝大王
忠宣王
王謜
益知禮普花
1298
1308─1313
大德(2-2)
至大(4)
皇慶(2)
德陵
-
忠肅懿孝大王
王卍
阿剌訥忒失裏
1313─1330
1332─1339
皇慶(2-3)
延祐(7)
至治(3)
泰定(5)
致和(1)
天曆(2)
至順(1,3-4)
元統(3)
至元(5)
毅陵
-
忠惠獻孝大王
忠惠王
普塔失裏
1330─1332
1340─1343
至順(3)
至元(6-7)
至正(3)
永陵
-
忠穆顯孝大王
忠穆王
八思麻朵兒只
1344─1348
至正(4-8)
明陵
-
忠定王
迷思監朵兒只
1349─1351
至正(9-11)
聰陵
-
恭愍仁文義武勇智明烈敬孝大王
恭愍王
王祺
伯顏帖木兒
1351─1374
至正(11-16)
至正(17-29)
洪武(3-7)
玄陵
-
-
辛禑
牟尼奴
1374─1388
洪武(7-10)
宣光(7-8)
洪武(11-21)
-
-
-
辛昌
1388─1389
洪武(21-22)
-
-
-
1389─1392
洪武(22-25)
高陵
參考資料
  • 1.    高麗《開天寺青石塔記銘》、《七長寺慧炤國師碑》、《浮石寺圓融國師碑》、《寧國寺圓覺國師碑》等碑銘均稱高麗君主為“皇上”。
  • 2.    《高麗史》卷七一,志第二五,《樂志二》:海東天子當今帝佛,補天助敷化來。理世恩深,遐邇古今稀,外國躬趍盡歸依,四境寧清罷槍旗,盛德堯湯難比。
  • 3.    《朝鮮王朝實錄·世宗實錄》卷88,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條:上謂承政院曰:……高麗之時,僭稱海東天子……
  • 4.    一然:《三國遺事》卷二:太祖之孫景宗伷聘政承公之女為妃,是為憲承皇后……
  • 5.    《高麗史》卷一二七,列傳第四〇,《叛逆傳·李資謙》:資謙與其妻拍手拊地大哭曰, “自皇后入宮, 願生太子, 及聖人誕生, 祈天永命, 無所不至. 天地鬼神, 鑑吾至誠, 不圖今日反信賊臣欲害骨肉.”
  • 6.    《崔繼芳墓誌銘》:聖考肅宗▨受即位,公以皇后之戚,尤蒙寵眷,凡諸供進膳食,特命公監之。上謂左右曰:“朕知某之忠,故使監朕之所食。”皇后自內召公曰:“上之所公命,公其慎之,吾亦恃公之忠▨。”
  • 7.    《高麗史》卷七二,志第二六,《輿服志一》。
  • 8.    《高麗史》卷五九,志第一三,《禮志第一》。
  • 9.    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七。
  • 10.    崔瀣:《東人之文四六》序。
  • 11.    李基白著,厲帆譯.《韓國史新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411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