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承休

(高麗王朝大臣)

鎖定
李承休(1224年—1300年),高麗王朝後期大臣、文學家。休休動安居士,京山府嘉利縣(今韓國慶尚北道星州郡)人。官至密直副使、監察大夫、詞林學士承旨,著有《動安居士集》、《帝王韻紀》等作品。
本    名
李承休
休休
動安居士
所處時代
高麗
出生地
京山府嘉利縣(今韓國慶尚北道星州郡
出生日期
甲申年(1224年,貞祐十二年)
逝世日期
大德四年(1300年)十月初二
主要作品
《動安居士集》
《帝王韻紀》
主要成就
出使元朝,輯《賓王錄》
撰《帝王韻紀

李承休人物生平

李承休九歲開始讀書,後來師從圓靜國師鏡智(高麗熙宗之子),並由名儒申諝傳授《左傳》與《周易》。十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他被從祖母元氏在撫養,在江都(江華島)過了一段放蕩的生活,後知遇於宰相崔滋,於高麗高宗壬子年(1252年)在崔滋主持的科舉考試中及第,其後為探望母親而赴東界三陟(真珠府)。 [1]  翌年蒙古元帥也窟大王入侵高麗,第五次高麗蒙古戰爭爆發,李承休曾參與守護蓼田山城。 [2]  由於連年戰亂,他無法返回江都,加上遭到強盜搶劫,只好留在三陟,躬耕於頭陀山龜洞龍溪,奉養母親十年之久。到高麗元宗中統四年(1263年)正月遭遇瘟疫,李承休母子及家中的很多奴婢都染上疾病,李承休親侍湯藥,二月有所好轉。 [1]  同年冬,兵部侍郎李深以安集使出鎮東界,與李承休會晤,勸他去江都做官,並贈送馬匹。李承休於次年正月到江都後,他的貳座主皇甫琦讓他做同文院修制,李承休嫌棄這是閒職,便給李藏用柳璥、崔允愷、韓就、俞千遇等宰相上干謁詩 [3]  其後李藏用等宰相向元宗推薦李承休,李承休便出任慶興都護府(今韓國江原道江陵市)判官兼書記,後還朝任都兵馬錄事。 [4-5] 
至元七年(1270年)五月,自蒙古歸來的元宗宣佈還都開京,引發三別抄之亂。李承休當時在江華島,一度被三別抄裹挾,不久後趁亂逃脱,謁見元宗,獻上平定三別抄之策,但未被採納。當時蒙元的徵索、修復開京的費用及徵日本所需軍費等諸多征斂被轉嫁到百姓頭上,整個高麗民不聊生,李承休上書極言其弊,後因事被罷官。李承休正要返鄉隱居時,順安公王悰被派到元朝,祝賀元廷冊封皇后與皇太子,宰樞兩府推薦李承休為使團的書狀官,李承休辭以年老,元宗説:“庚午年(1270年)就把你名字寫在硯匣上了,現在還在桌案上,你得努力啊!”仍然贈送他白金三斤派去元朝。李承休在元朝期間親撰表文,獲得侯友賢等元朝官員的交口稱讚,同行的高麗宰相宋松禮也對李承休説:“文章感中華國者,子之謂矣!” [6]  這是至元十年(1273年)的事。一年後元宗薨,世子王諶還在元朝做人質,李承休作為書狀官再次出使元朝告哀,並給世子傳達了遺命。當時世子作為元朝駙馬,已是辮髮胡服,李承休擔心世子回國後在元朝壓力下命高麗剃髮易服,便請世子向元世祖忽必烈上言本國衣冠典禮始末,於是元世祖同意世子不改高麗祖宗之法。 [7] 
世子即位,是為高麗忠烈王,李承休歷任閤門祗候監察御史、右正言,忠烈王曾詢問時政得失,李承休乃條陳十五事,累遷至右司諫。後出任楊廣、忠清兩道的按廉使,懲辦了七名貪官污吏,導致官場上對他的怨恨,於是被貶為東州副使。不久後又被拜為殿中侍御史。當時高麗因從元徵日而國步艱難,忠烈王卻沉溺於狩獵與宴遊,李承休條陳十事,又上疏極論利害,觸怒忠烈王,他對勸諫官員都加以懲處,李承休則遭到罷官歸鄉的處分,這是至元十七年(1280年)的事。 [8]  李承休回到了三陟龜洞的舊日隱居之處,又建了“容安堂”,終日閲讀佛經,並撰寫了《帝王韻記》、《內典錄》等書。 [9] 
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世子王謜受禪繼位,是為高麗忠宣王。忠宣王即位後就徵召李承休,拜為詞林侍讀、左諫議大夫,充史館修撰官、知制誥,尊稱他為“先生”,並虛心接納其諫言,接着又擢其為判秘書事、僉資政院事,李承休以舊制無年七十而拜顯官之例推辭,但忠宣王表示“先生非他人比”,李承休拖着老邁的身軀就職數十天,繼續上疏辭職,言辭非常懇切,忠宣王不得已批准,李承休遂以密直副使、監察大夫、詞林學士承旨致仕,時為大德二年(1298年)八月。兩年後的十月初二,李承休病卒,享年七十七歲。 [10] 

李承休個人作品

李承休的詩文被刊行為《動安居士集》,由雜著1部和行錄4卷構成,此外還有《帝王韻紀》、《內典錄》(已亡佚)等。在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賓王錄》和《帝王韻紀》,前者是朝鮮半島保存至今的第一部出使中國的記錄,被收入《燕行錄全集》之首;後者是記述中國和朝鮮半島歷史的長篇敍事詩,因詩中寫了檀君神話以及將渤海國列入東國曆史而備受矚目。

李承休家族成員

兒子:李林宗(官至讞部散郎)、李曇煜(出家為僧)、李衍宗(官至監察大夫)

李承休歷史評價

高麗史》:性正直,無求於世,酷好浮屠法。 [11] 

李承休影視形象

王在相愛》(2017年MBC月火劇),嚴孝燮
參考資料
  • 1.    李承休:《動安居士集》行錄卷一,〈病課詩並序〉:僕九歲始知讀書,後三年投熙廟第三子圓靜國師方丈,國師邀世所謂名儒申公諱諝授左傳周易。年甫十四,慈父雲徂,乃見養於從祖母大僕卿林公天敷之妃北原郡夫人元氏,教絕義方,業不加修,而徒事杯觴,自注夏課場時,僕與樸生恆樸生樞持公牒遊樂聖齋都會所燕尾樓,童冠歡然,綢繆慰送,因醉不覺行泣而還。……交遊日廣,因受知於崔文清公,而虛名乃著。至壬子春,擢第於公之門下,乃歸覲真珠府。其明年,胡兵梗路,綿年不退,由是未得還京,姑息桑鄉。而文清即世,元氏返真,輦下無攀援之勢,又為東蕃逆賊所掠,蕩盡家資,無以自振,因結茅於頭陀山麓龜洞龍溪之側而家焉,躬耕奉母。至癸亥陬月上旬,家染患,孀親在蟻牀之上,喘喘然難以冀朝夕,臧獲或有物故者,餘亦病不能興,無一使令,獨侍湯藥,夜以繼明,兼護臧獲。至如月中旬,病稍間。
  • 2.    李承休:《動安居士集》行錄卷一,〈望武陵島行並序〉:越癸丑秋,因避胡寇,一方會守真珠府蓼田山城。
  • 3.    李承休:《動安居士集》行錄卷一,〈求官詩並序〉:僕林棲澗飲,已分終身者十有二年矣。越癸亥冬月,兵部李侍郎深以安集使出鎮關東,素所不知,一言而善,謂曰:“今明君在上,賢相當前,擢用人材。虛老窮山,以負君臣之義,其亦可乎?”乃給僕馬,勸令入洛。其明年甲子正月,吾貳座主蓬庵皇甫相國上箚子,差同文院修制。喟然嘆曰:“且此閒官,已雲疏矣,況都目上有許多人每,何時得佩魚符子?其作詩呈文地諸相與夫竹堂諸學士求之可矣。”承命而退,因課成若干首詩一一奉獻者。
  • 4.    李承休:《動安居士集》行錄卷一,〈次韻安集使金中書題竹軒並序〉:李、柳、崔、韓四相國六月下旬同上箚子,而俞內相力奏天聰,以七月初八日判差慶興都護府判官兼掌書記,是月下旬出都,歸覲桑鄉,至八月上旬詣府。
  • 5.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李承休》:李藏用·柳璥薦補慶興府書記, 入為都兵馬錄事.
  • 6.    李承休:《動安居士集》行錄卷四,〈賓王錄並序〉。
  • 7.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李承休》:三別抄之叛, 陷賊中, 脱走王所, 元宗大悦. 承休因獻策曰, “待賊半過窄梁, 遣精鋭橫斷賊船, 堅守江都, 則前者勢孤, 後者失據, 前後不相應, 賊可以破.” 王令兩府議, 依違不行. 時軍須不給, 內外橫歛, 營繕大興, 民甚苦之, 承休上書, 極言其弊. 後以非罪見罷, 將歸老於鄕. 會王遣順安公悰如元, 賀冊皇后·太子, 兩府薦承休為書狀官. 辭以老, 王曰, “歲庚午, 書汝姓名於硯匣, 今猶在案上, 汝其勉哉!” 仍賜白金三斤遣之. 帝旣受賀, 仍錫宴賜衣, 承休進表謝, 詞語偉麗. 日與館伴翰林學士侯友賢唱和, 友賢五歲通五經, 帝徵為學士, 稱神童, 見承休詩表, 心服輒誦之. 及還, 王大喜, 賜米三十石, 徵覽所著詩文, 嘉嘆之. 王薨, 又以書狀如元告哀, 傳遺命於世子. 承休以為, “世子為駙馬, 戎服將事已久, 其服禮章, 勢難自斷.” 遂諷世子, 上言本國衣冠典禮始末. 帝命丞相勑曰, “卿旣襲爵為王, 往就國, 凡爾祖宗定製, 毋或墜失, 依舊行之.”
  • 8.    《高麗史》卷二九,世家第二九,《忠烈王世家二》:乙卯 監察司上言, 論時事, 王大怒, 鞫侍史沈諹於崇文館. 流雜端陳倜, 侍史文應於海島, 罷殿中侍史李承休.
  • 9.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李承休》:還拜閤門祗候, 歷監察御史·右正言. 王問時政得失, 承休條上十五事. 累遷右司諫, 出按楊廣·忠淸二道, 劾贓吏七人, 籍其家. 由是, 怨讟頗興, 尋貶東州副使, 自號動安居士. 頃之, 徵拜殿中侍史, 條陳十事, 又上䟽極論利害, 忤旨罷歸龜洞舊隱. 別構容安堂, 看佛書, 著帝王韻記·內典錄.
  • 10.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李承休》:居十年, 忠宣受禪, 下書曰, “孤聞, 人主勤於求賢, 逸於得人. 是以, 凡有一能一藝者, 必欲致之, 矧如卿者乎? 非止文才吏用當時罕比, 忠誠勁節, 能格君心之非. 遭時不遇, 脱跡台閣, 虛老巖谷, 予嘗憫之. 今以涼德, 叨承內遜, 思與舊人, 共理萬幾. 令按察副使庾自㥥敦諭, 爾其體予側席之意, 勿以年老為辭.” 又命其子權知校書郞林宗, 扶侍赴京. 承休上章, 辭以老病, 王復下書雲, “寡人素聞卿名, 思欲共治, 今授卿詞林侍讀·左諫議大夫, 充史館修撰官·知制誥, 幸為蒼生一起.” 承休至, 王與語大悦, 因問民閒利害時政得失, 從容聽納. 後數日, 承休進言, “殿下所以召老臣者, 非謂出奇計立大功, 但以直言無隱耳. 臣豈惜殘生, 孤負上恩?” 適元使來詰, 王謂曰, “徵先生而會有此事, 如何?” 對曰, “因亂致理, 自古而然. 天其或者, 將使殿下修省, 永享太平, 無甚憂勞.” 俄判秘書事·僉資政院事, 上言, “本朝之制, 未有年過七十而拜顯官者. 因微臣, 改先王之制, 臣罪大矣. 請收恩命.” 王笑曰, “先生非他人比.” 仍趣上, 承休強就職. 才十數日, 覆上書, 乞退甚切. 不得已從之, 以密直副使·監察大夫·詞林學士承旨致仕. 二十六年卒, 年七十七.
  • 11.    《高麗史》卷一〇六,列傳第一九,《諸臣傳·李承休》。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