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齊賢

(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

鎖定
李齊賢(이제현/리제현,1288年1月28日—1367年8月24日) [3]  ,字仲思,號益齋、櫟翁,初名之公,高麗王朝後期大臣,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
李齊賢是高麗慶州人,少年時代登科入仕,因才華出眾而被高麗忠宣王召至元大都,在萬卷堂與姚燧閻復元明善趙孟頫張養浩朱德潤等元朝文人學士交遊,並曾至四川、江浙降香,又赴河州謁見被流放的忠宣王。他歷仕七朝,在官場幾經沉浮。高麗恭愍王即位後,他被拜為都僉議政丞(首相),此後數次出任首相,丁酉年(1357年)以門下侍中致仕,封爵雞林府院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去世,諡號文忠,後配享恭愍王廟庭。
李齊賢以擅長漢詩著稱於世,與崔致遠李奎報齊名為朝鮮半島古代的三大詩人。他還填詞數十闋,是朝鮮半島文學史上幾乎獨一無二的優秀詞人。在史學上,李齊賢也有較高造詣,他增修高麗國史《編年綱目》,並編纂忠烈、忠宣、忠肅三朝實錄及《史略》。遺著有《益齋亂稿》《櫟翁稗説》等,合編為《益齋集》。 [1] 
(概述圖為元代畫家陳鑑如所繪李齊賢像,現藏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2] 
本    名
李齊賢
別    名
李之公(曾用名)
仲思
益齋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民族族羣
高麗人
出生日期
1288年1月28日(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逝世日期
1367年8月24日(至正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
主要作品
益齋亂稿
櫟翁稗説
主要作品
益齋集
主要成就
擅長漢詩,與崔致遠李奎報齊名為朝鮮半島古代的三大詩人
大量填詞,是朝鮮半島文學史上幾乎獨一無二的優秀詞人
增修高麗國史《編年綱目》,編纂忠烈、忠宣、忠肅三朝實錄
官    職
門下侍中
爵    位
雞林府院君
諡    號
文忠

李齊賢人物生平

李齊賢少年得志

李齊賢出身新羅六姓中的慶州(雞林)李氏,祖先李金書被高麗太祖王建策為三韓功臣,新羅末代王金傅與王建之女樂浪公主所生之女就嫁給李金書,李齊賢就是其後裔。不過此後家世沒落,李齊賢的祖上中只有曾祖父李得堅做過尚衣直長這種小官。他的父親李瑱文科登第,並受到高麗忠宣王的寵信。李齊賢自幼老成,所作文章已有名家風範。大德五年(1301年)就在成均試中奪魁,同年在權溥、趙簡主持的科舉中登丙科。座主權溥對他很賞識,將女兒嫁給他。但李齊賢將登科視為“小技”,繼續鑽研各種經籍,學問日益淵博,李瑱大喜,將家族興旺寄託在李齊賢身上。 [3] 
大德七年(1303年),李齊賢獲任權務奉先庫判官,後遷延慶宮錄事。至大元年(1308年)選入藝文春秋館,後遷齊安府直講。至大二年(1309年)擢司憲糾正。至大三年(1310年)遷選部散郎。至大四年(1311年)再轉典校寺丞、三司判官。皇慶元年(1312年)任西海道按廉使,不久召還為成均樂正。同年冬提舉豐儲倉事,翌年任內府副令,仍掌管豐儲倉。他從容處理會計事務,時人認為他各方面能力都很強,稱之為“不器君子”。 [3] 

李齊賢宦海沉浮

李齊賢畫像
李齊賢畫像(3張)
其時,忠宣王久留元大都,築萬卷堂以招徠元朝各路文人學士,為此需要選高麗的名士來與之酬答,李齊賢被選中,於延祐元年(1314年)正月來到元大都,與姚燧閻復元明善趙孟頫張養浩朱德潤等元朝名儒交遊,其文才受到他們的稱讚。延祐二年(1315年)遷選部議郎,同年秋兼成均祭酒。 [3-4]  延祐三年(1316年)奉忠宣王旨意赴四川峨眉山進香,一路留下歌詠中國山川風物的大量詩詞。 [3]  [5]  後歸國,任判典禮寺事,延祐四年(1317年)拜選部典書。 [3]  九月,被派到元朝,祝賀忠宣王生日。 [6]  延祐五年(1319年),他隨忠宣王下江南普陀山降香,一路“樓台風物,遇興遣懷”,忠宣王對李齊賢非常滿意,説:“此間不可無李生也!” [3]  李齊賢回國後,於延祐六年(1320年)七月被拜為知密直司事 [7]  ,賜端誠翊贊功臣之號。同年,忠宣王奏請元朝,授李齊賢為高麗王府斷事官。 [3] 
至治元年(1321年)九月,李齊賢丁父憂。至治二年(1322年)冬赴元大都 [3]  ,翌年正月請求赦免被流放到吐蕃的忠宣王,元廷遂同意將忠宣王移配朵思麻(今甘肅臨夏)。 [8-9]  與此同時,高麗叛臣柳清臣、吳潛等請求元朝對高麗“立省比內地”,李齊賢上書反對,此議最終未能得逞。 [9]  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李齊賢離開大都,前往朵思麻謁見忠宣王。 [5]  [10]  同年八月,元英宗遇刺,新帝泰定帝大赦天下,忠宣王由此獲得赦免,李齊賢也回到國內。泰定元年(1324年)二月,李齊賢被擢為密直司使。 [11]  泰定二年(1325年)十一月,賜推誠亮節功臣號,拜政堂文學。 [12]  翌年,調任三司使 [3]  天曆三年(1330年)四月,被權知國事的忠惠王再次任命為政堂文學 [13]  ,不久罷免。此後李齊賢遊離政界,只在至元二年(1336年)被忠肅王封為金海君、領藝文館事。 [3] 
至元五年(1339年),忠惠王在沈王王暠一派的陷害下被拘北上,李齊賢説:“吾知吾君(忠肅王)之子而已!”不顧危險,跟着忠惠王去元大都。 [3]  翌年忠惠王獲得釋放,並回國即位,李齊賢於至正二年(1342年)六月被策為一等功臣,獲賜田100結、奴婢10口。 [14]  然而忠惠王荒淫無道,朝政紊亂,所以李齊賢在這段期間閉門不出,在家寫《櫟翁稗説》。 [3]  至正四年(1343年)冬,忠惠王被抓到元朝,李齊賢被請出山,起草請求元廷赦免忠惠王的上書,但因署名的人太少,所以沒能呈上。 [15]  忠惠王在被流放途中死於岳陽,其子王昕於至正四年(1344年)四月回到高麗襲位,是為忠穆王,李齊賢被任命為判三司事,侍講書筵。 [16-17]  同年冬,晉升金海府院君 [3]  至正六年(1346年),受命增修閔漬所撰國史《編年綱目》,又負責修忠烈、忠宣、忠肅三朝實錄。 [18]  至正八年(1348年),忠穆王早夭,李齊賢受攝政的王煦之託,出使元朝,請求在忠惠王之弟王祺和忠惠王庶子王㫝之間擇一冊立。 [19]  元順帝欽點了後者,是為忠定王。

李齊賢拜相輔政

李齊賢在忠定王時期再度被邊緣化,不過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廢忠定王,王祺被立為新王,是為恭愍王,李齊賢又重新活躍於政壇。在王祺回到高麗之前,任命李齊賢為攝政丞、權斷徵東省事,十一月二十九日又獲任都僉議政丞。李齊賢在國內無主期間,處置了裴佺、尹時遇等忠定王時期的寵臣,“措置得宜,人賴以安”。十二月,恭愍王回到高麗,“燕邸隨從功臣”之首趙日新自恃侍從之功,不滿李齊賢位居首相。李齊賢知道後,上表請辭,恭愍王不允,不久,他墜馬傷足,三次請辭,恭愍王起初不允,並加推誠亮節同德協義贊化功臣號,但最終拗不過李齊賢,還是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批准了他的辭職。半年後,趙日新發難,殺死自己忌恨的人,李齊賢因為已辭位而得以倖免。 [20] 
趙日新之亂平息後,恭愍王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十月初六日起用李齊賢為右政丞。翌年正月,李齊賢辭職。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再次起用為右政丞,翌年五月又辭職。當時,李齊賢與奇皇后家族聯姻,他的一個孫子娶奇皇后的侄女(奇轅之女),一個孫女嫁奇皇后的侄子(奇轍之子奇仁杰),但李齊賢“忌其盛滿”,與奇氏家族保持距離。奇轍被元朝拜為平章之時,恭愍王命詞臣賦詩祝賀,並讓李齊賢撰文記敍其事,被李齊賢推辭。至正十六年(1356年)五月,恭愍王誅殺奇轍為首的親元派,恢復元朝控制前的高麗官爵制度,李齊賢的爵位遂由金海府院君改稱金海侯,並於同年十一月被拜為門下侍中(首相)。丁酉年(1357年)五月,他以自己年過七十為由請求致仕,得到恭愍王批准。 [3] 

李齊賢晚年去世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二月,紅巾軍破開京,恭愍王逃亡福州(今韓國安東),李齊賢在途中的尚州謁見恭愍王,並曾揮淚嘆息道:“今日播遷,何異玄宗祿山之亂?”紅巾軍被擊退後,他又同洪彥博議論總結此役説:“古人稱:‘壯哉山河,此魏國之寶也。’初若設險守隘,制勝可必,恨不早圖也。賊若野戰,則我軍必敗,但因雨雪,乘賊不虞,故勝之,此賴宗社山河之佑也。” [20]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恭愍王再改官爵制度,基本恢復到元朝控制下的制度,李齊賢的爵位也改回府院君,封號改稱雞林。 [3]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恭愍王開始重用辛旽來改革朝政,李齊賢勸諫不要用他,並説他的骨相與古代的“人”相似,恭愍王不聽。辛旽聽説後多次對恭愍王詆譭李齊賢,但因李齊賢年高德劭,故未能得逞。 [21]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齊賢去世。諡號文忠。後配享恭愍王廟庭。 [21-22] 

李齊賢主要影響

李齊賢文學方面

  • 漢詩
李齊賢的漢文修養在高麗首屈一指,他的漢詩以七律最佳,他通過在萬卷堂與元朝文人學士的切磋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漢詩水平,在語言和技巧上與元代一流詩人無異。徐居正評論李齊賢“備述眾體,法度森嚴”,金澤榮則認為李齊賢“詩工妙、清俊,具備萬象”,並稱他為朝鮮三千年來漢詩第一大家。他的七律《題長安逆旅》寫道:“海上箕封禮義邦,曾修職貢荷龍光。河山萬世同盟國,雨露三朝異姓王。貝錦誰將委豹虎?干戈無奈到參商。扶持自有宗祧力,會見松都業更昌。”這是他在西迎忠宣王途中所寫,其時一些高麗叛臣慫恿元朝在高麗廢國立省。李齊賢在詩中一方面肯定了元麗宗藩關係,另一方面則表現出一定能克服困難局面、維持高麗國體的樂觀態度。他的代表性七絕《山中雪夜》寫道:“紙被生寒佛燈暗,沙彌一夜不鳴鐘。應嗔宿客開門早,要看庵前雪壓松。”時人崔瀣評論“益老半生詩法,盡在此詩”。 [30] 
  • 詞作
在朝鮮半島流傳並不廣,李齊賢之前只有高麗宣宗、林椿、李奎報等有零星的填詞,李齊賢則留下了53首詞,是朝鮮半島文學史最優秀的詞人。他尤其青睞宋代蘇軾的詞,多次模仿和化用。代表性的詞作《大江東去過華陰》就是其模仿東坡詞的代表作。而他為中國瀟湘八景和高麗松都八景所填的31首《巫山一段雲》,則被認為是他填詞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30] 
  • 翻譯高麗民歌
李齊賢以“小樂府”的形式,將11首高麗民歌翻譯成漢詩,由此成為高麗文學史上最重視民歌的人。 [30] 

李齊賢史學方面

李齊賢在至正六年(1346年)受命增修閔漬所撰國史《編年綱目》,又負責修忠烈、忠宣、忠肅三朝實錄。 [18]  他在丁酉年(1357年)卸任後,又在家中修國史,又私撰紀傳體的《史略》。紅巾軍徵高麗時,該書內容殘缺,僅剩高麗太祖高麗肅宗的紀年。 [31]  後來朝鮮王朝修《高麗史》時,此書是重要參考資料。雖然該書未能保存至今,但其中對高麗太祖到高麗肅宗的論贊則被錄於《高麗史》和《高麗史節要》中。此外,他還有《忠憲王世家》《金公(金就礪)行軍記》等短篇史學作品被收錄進《益齋亂稿》中。 [32] 
李齊賢在治史方面主張“筆削大義,必法《春秋》”,因此強調正統論。 [3]  在敍述方式上,他為了尊崇元朝,將高麗王朝先代君主的廟號由宗改成王(除了太祖外),如成王、顯王、文王等。而且他按照《春秋》慣例,採取逾年稱元法,也就是國王即位第二年才稱元年,而不用當時高麗習慣的立年稱元法。這種習慣被朝鮮王朝沿襲,併成為修《高麗史》和《高麗史節要》的標準紀元法。此外,他還對史書記載進行辨析,摒棄了金寬毅等所記錄的高麗太祖的始祖傳説,並支持金富軾稱高麗顯宗的外祖母是來自新羅王室的神成太后金氏的説法,摒棄了金寬毅等所主張的顯宗外祖母是大良院夫人李氏的説法,同時引用元朝的《經世大典》來糾正高麗歷史記載的錯誤。他的這些做法為高麗史學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32] 

李齊賢政治方面

李齊賢在政治上“務遵舊法,不喜更張”。 [3]  但同時也主張改革忠肅、忠惠王時期的弊政,在忠穆王即位後上書都評議使司(都堂),主張提高君主品德修養、廢除擾亂人事權的政房、禁奢崇儉、加強對地方官的選拔與監察、廢除忠惠王的德寧、寶興等王室私庫及三食邑、蠲免逋欠貢賦、贖還被販賣的百姓等。 [25]  不過這些政策未被宰相蔡河中等採納。 [26] 
恭愍王時,李齊賢開始受到重用,其部分政治主張(如廢政房)得到落實。同時,他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知貢舉,錄取李穡等三十三人 [27]  ,通過這些門生逐漸在朝中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屬於李齊賢勢力的人倡導性理學,與世家大族對抗,形成高麗王朝後期的所謂“新興士大夫”集團。後來這個集團中的部分人為朝鮮王朝的開國作出了很大貢獻。 [28] 

李齊賢思想方面

李齊賢早年雖然也曾隨父出入國師無畏之門 [33]  ,但成人後對佛教態度冷淡。他奉命去峨眉山禮佛,但途中詩詞從未涉及佛教。同時,他還曾批評先王高麗定宗高麗文宗等的佞佛之舉。他還追隨白頤正學習中國的程朱理學,推動了理學在高麗的初步傳播。他視程朱理學為“實學”,主張經世致用之實用之學,強調“躬行心得”“求新民之理”。 [34]  但他對理學的鑽研並不深入,只是淺嘗輒止,因此有“無定力,空談孔孟,心術不端,作事未甚合理”的批評。 [21] 

李齊賢歷史評價

  • 李穡:公天資厚重,輔以學問,高明正大。故其發於議論、措諸事業者,燁然可觀也……平生未嘗疾言遽色有及於穢語,對客置酒,商確古今,亹亹不倦……公務遵舊法,不喜更張,嘗曰:“吾志豈不如古人?但吾才不及今人耳。”……公自少儕輩不敢斥名,必稱益齋,及為宰相,人無貴賤,皆稱益齋,其見重於世如此。 [3] 
  • 《高麗史》:(之前與李穡所評基本相同)……然不樂性理之學,無定力,空談孔孟,心術不端,作事未甚合理,為識者所短。 [21] 
  • 朝鮮世祖:益齋文章可謂卓然者矣。 [23] 
  • 柳成龍:古之所謂不朽者三事:德也,功也,言也。然有德者未必有功,有功者未必有言。高麗五百年間,名世者多矣,求其本末兼備、始終一致、巍然高出、無可議為者,惟先生有焉。 [24] 
  • 閔賢九:作為政治家的李齊賢承認了當時高麗是元朝駙馬國的現實,並在其框架下努力匡正國家的存續和社會矛盾。但他不樂於急劇變化,而是以穩健的態度面對現實。雖然出入元朝和高麗並處於複雜微妙的情況,但他從未惹禍上身或被流放。他在文學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詩歌被評為典雅雄渾,其特點是寫了許多詠史。在詞的體裁上也被稱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他使高麗的漢文學更加成熟、更上層樓,在韓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李齊賢還是一位傑出的儒學者,對性理學的吸收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不只專攻性理學,因此他日後被批評為不喜歡性理學。 [29] 

李齊賢軼事典故

李齊賢杭州畫像

延祐五年(1319年),李齊賢隨忠宣王下江南,途經杭州時,忠宣王請元朝著名畫家陳鑑如為李齊賢畫了一幅肖像(見概述圖),並由文士湯炳龍題贊。到了大都後,這幅畫被別人借閲,而李齊賢也匆忙回國。至正九年(1349年),李齊賢出使元朝時,竟然重新得到這幅畫,為之感慨萬千。此後帶回國內,世代相傳,並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國寶第110號,成為中國和朝鮮半島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 [2]  [35-36] 

李齊賢巧諫忠宣

傳説忠宣王在元朝時,邂逅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女子,等到他返回高麗時,情人追過來,忠宣王送給她一朵蓮花留作紀念。途中忠宣王禁不住思念,派李齊賢去看望她。這名女子已經幾天不吃飯,甚至都不能開口説話,看到李齊賢后便硬撐着寫了首詩,託他送給忠宣王,詩的內容是:“贈送蓮花片,初來的的紅。辭枝今幾日,憔悴與人同。”李齊賢返回後卻稟報説這名女子去酒家和其他少年喝酒去了,根本找不着。忠宣王聽了後非常鬱悶,朝地上吐口水。等到忠宣王生日之際,李齊賢向忠宣王敬酒時突然退到庭下跪着,請治欺君之罪,忠宣王不解,李齊賢便呈上該女的詩,並將他謊報的真相和盤托出。忠宣王垂淚道:“那天如果看見了詩,我寧死也要到那裏去,卿愛我所以這麼謊報,真是忠懇啊!” [37]  不過李齊賢第一次入元(1314年)就是忠宣王最後一次入元期間,此後忠宣王再也沒回過高麗,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存疑。

李齊賢人際關係

  • 父親:李瑱(官至檢校僉議政丞)
  • 母親:樸氏(戴陵直樸仁育之女,封辰韓國大夫人)
  • 兄弟:李綰(哥哥)、李之正(弟弟)
  • 妻子
    • 原配:權氏(永嘉府院君權溥之女,封吉昌國夫人)
    • 繼配:樸氏(司僕正樸居實之女,封壽春國夫人)
    • 繼配:徐氏(知瑞州事徐仲麟之女,封瑞原國夫人)
  • 兒子
    • 長子:李瑞種(權氏生,官至宗簿副令)
    • 次子:李達尊(權氏生,官至典理總郎)
    • 三子:李彰路(樸氏生,官至開城尹)
  • 女兒
    • 長女:李氏(權氏生,嫁任德壽)
    • 次女:李氏(權氏生,嫁李系孫)
    • 三女:李氏(權氏生,嫁金希祖,封義和宅主)
    • 四女:李氏(樸氏生,嫁樸東生)
    • 五女:李氏(樸氏生,嫁宋懋)
    • 六女:李氏(樸氏生,被恭愍王納為惠妃)
    • 七女:李氏(徐氏生,嫁金南雨)
    • 八女:李氏(徐氏生,嫁李有芳)
    • 庶女:李氏(嫁林富陽)
    • 庶女:李氏(情況不明)
以上內容來源 [3] 

李齊賢主要作品

李齊賢存世遺著有《益齋亂稿》10卷和《櫟翁稗説》2卷,被合編為《益齋集》。 [29]  此外,羅振玉編《百爵齋藏曆代名人法書》中收錄的《元十二家投贈朱澤民詩文》中保存了李齊賢寫給元朝文人朱德潤的三首漢詩。 [38] 
李齊賢還有畫作《狩獵圖》傳世。 [39] 
狩獵圖 狩獵圖

李齊賢後世紀念

  • 書院
朝鮮王朝時期,慶尚道慶州和龜岡書院和黃海道金川的道山書院祭享李齊賢。 [29] 
  • 墓葬
李齊賢死後葬於牛峯桃李村(今朝鮮黃海北道長豐郡十灘裏書院洞)的祖墳中。2008年,李齊賢墓被朝鮮考古學者發掘,墓誌亦出土。該墓誌由其門生李穡撰寫,共有2745字,早已被收錄進李穡的文集《牧隱文稿》以及徐居正編纂的《東文選》中。該墓誌現藏於朝鮮開城高麗博物館 [40] 

李齊賢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多情佛心
1967
徐月影 [41] 
電視劇
開國
1983
2005
20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