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朝年號

鎖定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始,多為一帝一號。故自明朝時,便習慣以年號來稱呼皇帝。只有明英宗例外,擁有兩個年號正統、天順。本文列舉明朝自1368年建國至1644年滅亡期間的明朝皇帝年號(含南明)。
中文名
明朝年號
分    類
中國年號:明朝
代    表
洪武、永樂、嘉靖、萬曆、崇禎、永曆
相    關
永樂大典、隆慶開關、萬曆三大徵
歷史時期
1368年至1644年
特    點
一般一帝一號

明朝年號明朝年號表

明朝年號按時間順序依次為: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啓、崇禎 [1] ,凡十七朝 。
明代十七朝
皇帝
年號
時長
起止
干支
備註
太祖朱元璋
31年
1368——1398
戊申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開國
惠宗朱允炆
4年
1399——1402
己卯
建文四年成祖廢除建文年號,萬曆二十三年神宗下詔恢復
成祖朱棣
22年
1403——1424
癸巳
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沿用
仁宗朱高熾
1年
1425——1425
乙巳
元年六月,宣宗即位沿用
宣宗朱瞻基
10年
1426——1435
丙午
十年正月,英宗即位沿用
英宗朱祁鎮
14年
1436——1449
丙辰
十四年九月,代宗即位沿用
代宗朱祁鈺
8年
1450——1457
庚午
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復位改元天順
英宗朱祁鎮
8年
1457——1464
丁丑
八年正月,憲宗即位沿用
憲宗朱見深
23年
1465——1487
乙酉
二十三年九月,孝宗即位沿用
孝宗朱祐樘
18年
1488——1505
戊申
十八年五月,武宗即位沿用
武宗朱厚照
16年
1506——1521
丙寅
十六年四月,世宗即位沿用
世宗朱厚熜
45年
1522——1566
壬午
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世宗崩。
穆宗朱載坖
6年
1567——1572
丁卯
六年六月,神宗即位沿用
神宗朱翊鈞
48年
1573——1620
癸酉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即位,一月而崩
光宗朱常洛
1年
1620——1620
庚申
九月天啓帝即位,以是年八月至十二月為泰昌元年
熹宗朱由校
7年
1621——1627
辛酉
七年八月,思宗即位沿用
思宗朱由檢
17年
1628——1644
戊辰
十七年五月,福王朱由菘即位沿用
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後,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政權,並建年號。
南明年號
皇帝
年號
時長
起止
干支
備註
安宗朱由崧
1年
1645——1645
乙酉
隆武二年被殺於北京
紹宗朱聿鍵
2年
1645——1646
乙酉
閏六月改元
文宗朱聿鐭
——
——
丙戌
紹武年號並未正式使用
昭宗朱由榔
16年
1647——1683
丁亥
永曆十六年昭宗為吳三桂所殺,台灣鄭氏沿用該年號至三十七年
其他年號:
1、順德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時所用年號。
2、義興
崇禎帝太子朱慈烺之年號。吳三桂擁立為明帝時所建年號,不足一月。後下落不明。
3、東武
懷王朱常清之年號。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桂王朱由榔於1646年繼任帝位,但鄭成功卻在1648年春在南澳島擁立他為監國。後朱由榔的使節在至1649年到南澳,鄭成功奉朔,淮王取消監國及年號,同年去世。
4、定武
韓王朱本鉝之年號。此年號史書多不載,始見於查繼佐之《罪惟錄》。據孟森考證,應為朱亶塉,系太祖第十九子韓憲王之後。不過大多數史學家認為,朱本鉝本人及定武年號並不存在 [1] 

明朝年號年號簡介

1、洪武,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年號,凡三十一年。洪武,即洪大的武功,意在彰顯武事之威。朱元璋掃滅羣雄,將中原、江南悉數佔領,建元洪武,豪傑之氣於茲可見。“洪”字也是第一次用於年號,意“盛大”。
2、建文,惠宗讓皇帝朱允炆之年號,凡四年。建文,即建立文治,與洪武朝嚴肅的政治氛圍相對應。建文四年成祖即位後廢除建文年號,稱洪武三十五年。明人稱建文朝的統治為“革除朝”。萬曆二十三年神宗從禮科給事中楊天民議,恢復建文年號。
3、永樂,成祖文皇帝朱棣之年號,凡二十二年。永樂,寓意國家永遠太平,百姓永享安樂。原為永清,後改為永樂。
4、洪熙,仁宗昭皇帝朱高熾之年號,凡一年。洪熙,寓意國家日益強大興盛。
5、宣德,宣宗章皇帝朱瞻基之年號,凡十年。宣德,寓意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2] 
6、正統,英宗睿皇帝朱祁鎮之年號,凡十四年。正統,此處應為大明朝系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中國的華夏王朝,朱氏皇族代代相承,永為中華統緒。
7、景泰,代宗景皇帝朱祁鈺之年號,凡八年。景泰,寓意國泰民安。景泰八年正月,帝不豫。正月十七日,英宗復位。二十一日,詔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二月初一,廢景泰帝仍為郕王,遷之西內。二月十九日,帝崩。時禮部右侍郎湯序請革除景泰年號,未允。
8、天順,英宗睿皇帝朱祁鎮復位之後所定年號,凡八年。天順,即奉天順意。
9、成化,憲宗純皇帝朱見深之年號,凡二十三年。成化,即成果理化。語出《文子·道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
10、弘治,孝宗敬皇帝朱祐樘之年號,凡十八年。“弘”者,有輝煌、光大之意,“治”者,指大治之世。大明朝經過成化朝後已是朝政紊亂,國力凋敝。建元弘治,表明當時君臣的治國願望。
10、正德,武宗毅皇帝朱厚照之年號,凡十六年。正德,寓意德堅意正。語出《尚書.大禹謨》:“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穎達:“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西夏崇宗李乾順也用過正德年號。
12、嘉靖,世宗肅皇帝朱厚熜之年號,凡四十五年。嘉靖,即嘉嘉靖靖,語出《書·無逸》:“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據《列朝年號辨誤》記載,朱厚熜繼位後,內閣擬定了三個年號:紹治、明良、嘉靖。紹治,紹弘治之政,即希望朱厚熜能繼承弘治中興,清除正德朝的所有弊政。但朱厚熜最終選擇了嘉靖作為年號而不是羣臣普遍看好的紹治,意在表明自己繼承帝位只不過是繼統不繼嗣而已,可以説大禮議之爭在此時已在朱厚熜心中醖釀。
13、隆慶,穆宗莊皇帝朱載坖之年號,凡六年。隆慶,有吉祥喜慶之意。
14、萬曆,神宗顯皇帝朱翊鈞之年號,凡四十八年。萬曆,寓意明朝與世長存,也有皇帝歷世長久、萬壽無疆之意。萬曆乃明朝使用的最久的年號。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繼位,一月亦崩。九月天啓帝繼位後,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為泰昌元年,次年為天啓元年。
15、泰昌,光宗貞皇帝朱常洛之年號,凡一月。泰昌,即國泰安昌。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繼位,一月亦崩。
16、天啓,熹宗悊皇帝朱由校之年號,凡七年。天啓,即奉天啓示。天啓七年八月,思宗繼位沿用。
17、崇禎,思宗烈皇帝朱由檢之年號,凡十七年。崇禎,即崇尚禎祥。《思陵典禮記》記載朱由檢繼位時內閣擬定了乾聖、興福、鹹嘉、崇貞四個年號。《烈皇小識》則記載內閣擬定的年號為永昌、紹慶、鹹嘉、崇貞。朱由檢説:“乾者為天,聖則安敢當?”因棄乾聖。又不能以中興之主自居,遂舍興福。鹹嘉之鹹為“戈”,今欲止干戈,不可。因崇貞諧音為重振而採用,並改“貞”為“禎”。
南明:
1、弘光,安宗簡皇帝朱由崧之年號,凡五月。弘光,即宏圖光復。
2、隆武,紹宗襄皇帝朱聿鍵之年號,前後跨度兩年。隆武,即盛大的武功,戡平戰亂,彰顯武事之威。
3、紹武,文宗朱聿鐭之年號。朱聿鐭在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被大學士蘇觀生及廣東布政使顧元鏡等在廣州擁立為帝,擬次年改元紹武。同年臘月十五,廣州失陷,朱聿鐭自縊而死(一説被殺),故年號並未正式使用。
4、永曆,昭宗朱由榔之年號,朱由榔是神宗之孫,於崇禎時封永明王,後繼承桂藩,再承大統,乃“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孫取‘歷’字”,定為年號。永曆十六年朱由榔為吳三桂所殺,割據台灣的鄭氏集團仍沿用永曆年號直到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

明朝年號干支紀年對照

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元天曆元年(1328年)生。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身郭子興義軍,漸成義軍領袖。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劉福通擁立韓林兒亳州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宋,年號龍鳳,朱元璋用其年號號令軍中。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封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進吳王,仍以龍鳳紀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韓林兒死,朱元璋改次年為吳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十日,崩,廟號太祖,諡曰高皇帝。永樂元年,諡聖神文武欽明啓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3]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洪武元年
戊申年
洪武二年
1369年
己酉年
洪武三年
1370年
庚戌年
洪武四年
1371年
辛亥年
洪武五年
1372年
壬子年
洪武六年
1373年
癸丑年
洪武七年
1374年
甲寅年
洪武八年
1375年
乙卯年
洪武九年
1376年
丙辰年
洪武十年
1377年
丁巳年
洪武十一年
1378年
戊午年
洪武十二年
1379年
己未年
洪武十三年
1380年
庚申年
洪武十四年
1381年
辛酉年
洪武十五年
1382年
壬戌年
洪武十六年
1383年
癸亥年
洪武十七年
1384年
甲子年
洪武十八年
1385年
乙丑年
洪武十九年
1386年
丙寅年
洪武二十年
1387年
丁卯年
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
戊辰年
洪武二十二年
1389年
己巳年
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
庚午年
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辛未年
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
壬申年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癸酉年
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
甲戌年
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
乙亥年
洪武二十九年
1396年
丙子年
洪武三十年
1397年
丁丑年
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
戊寅年
惠宗朱允炆
明惠宗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洪武十年(1377年)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太祖崩,奉遺詔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同月,朱棣即皇帝位,廢除建文年號,稱洪武三十五年,詔改明年為永樂元年。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神宗從禮科給事中楊天民議,恢復建文年號。南明弘光時,上廟號惠宗,諡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4]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建文元年
1399年
己卯年
建文二年
1400年
庚辰年
建文三年
1401年
辛巳年
建文四年
1402年
壬午年
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至正二十年(1360年)生,明太祖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靖難。建文四年六月佔領南京,即皇帝位,改次年(1403年)為永樂元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逝北征歸途榆木川。九月,上尊諡曰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長陵。嘉靖十七年九月,改上尊諡曰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永樂元年
1403年
癸未年
永樂二年
1404年
甲申年
永樂三年
1405年
乙酉年
永樂四年
1406年
丙戌年
永樂五年
1407年
丁亥年
永樂六年
1408年
戊子年
永樂七年
1409年
己丑年
永樂八年
1410年
庚寅年
永樂九年
1411年
辛卯年
永樂十年
1412年
壬辰年
永樂十一年
1413年
癸巳年
永樂十二年
1414年
甲午年
永樂十三年
1415年
乙未年
永樂十四年
1416年
丙申年
永樂十五年
1417年
丁酉年
永樂十六年
1418年
戊戌年
永樂十七年
1419年
己亥年
永樂十八年
1420年
庚子年
永樂十九年
1421年
辛丑年
永樂二十年
1422年
壬寅年
永樂二十一年
1423年
癸卯年
永樂二十二年
1424年
甲辰年
明仁宗朱高熾(1378—1425),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即位,年號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崩,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洪熙元年
1425年
乙巳年
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仁宗長子,建文元年(1399年)生 [5]  ,永樂九年立為皇太孫,仁宗即位,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六月即皇帝位,年號宣德。宣德十年正月初三(1435年1月31日),崩 [6]  ,廟號宣宗,諡曰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宣德元年
丙午年
宣德二年
1427年
丁未年
宣德三年
1428年
戊申年
宣德四年
1429年
己酉年
宣德五年
1430年
庚戌年
宣德六年
1431年
辛亥年
宣德七年
1432年
壬子年
宣德八年
1433年
癸丑年
宣德九年
1434年
甲寅年
宣德十年
1435年
乙卯年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宣宗長子,宣德二年(1427年)生,立為皇太子。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次年改元正統。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親征瓦剌時被俘。九月,郕王即位,遙尊為太上皇帝,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釋還英宗,居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英宗復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順。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崩,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正統元年
丙辰年
正統二年
1437年
丁巳年
正統三年
1438年
戊午年
正統四年
1439年
己未年
正統五年
1440年
庚申年
正統六年
1441年
辛酉年
正統七年
1442年
壬戌年
正統八年
1443年
癸亥年
正統九年
1444年
甲子年
正統十年
1445年
乙丑年
正統十一年
1446年
丙寅年
正統十二年
1447年
丁卯年
正統十三年
1448年
戊辰年
正統十四年
1449年
己巳年
(1450——1456年朱祁鈺在位)
天順元年
丁丑年
天順二年
1458年
戊寅年
天順三年
1459年
己卯年
天順四年
1460年
庚辰年
天順五年
1461年
辛巳年
天順六年
1462年
壬午年
天順七年
1463年
癸未年
天順八年
1464年
甲申年
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宣宗次子,宣德三年(1428年)生。英宗即位,封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英宗兵敗被瓦剌俘虜。羣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尊英宗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復位,改元天順,廢帝仍為郕王。二月,病逝,諡曰戾王。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明憲宗下詔恢復朱祁鈺帝號,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 [7]  。南明弘光元年,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景泰元年
庚午年
景泰二年
1451年
辛未年
景泰三年
1452年
壬申年
景泰四年
1453年
癸酉年
景泰五年
1454年
甲戌年
景泰六年
1455年
乙亥年
景泰七年
1456年
丙子年
景泰八年
1457年
丁丑年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英宗長子,正統十二年(1447年)生。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其叔父朱祁鈺受命監國,朱見深被立為太子。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其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復辟,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天順八年正月英宗崩,即位,次年(1465年)改元成化。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崩,廟號憲宗,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成化元年
1465年
乙酉年
成化二年
1466年
丙戌年
成化三年
1467年
丁亥年
成化四年
1468年
戊子年
成化五年
1469年
己丑年
成化六年
1470年
庚寅年
成化七年
1471年
辛卯年
成化八年
1472年
壬辰年
成華九年
1473年
癸巳年
成化十年
1474年
甲午年
成化十一年
1475年
乙未年
成化十二年
1476年
丙申年
成化十三年
1477年
丁酉年
成化十四年
1478年
戊戌年
成化十五年
1479年
己亥年
成化十六年
1480年
庚子年
成化十七年
1481年
辛丑年
成化十八年
1482年
壬寅年
成化十九年
1483年
癸卯年
成化二十年
1484年
甲辰年
成化二十一年
1485年
乙巳年
成化二十二年
1486年
丙午年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
丁未年
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憲宗第三子,成化六年(1470年)生。成化十一年立為皇太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崩,廟號孝宗,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弘治元年
1488年
戊申年
弘治二年
1489年
己酉年
弘治三年
1490年
庚戌年
弘治四年
1491年
辛亥年
弘治五年
1492年
壬子年
弘治六年
1493年
癸丑年
弘治七年
1494年
甲寅年
弘治八年
1495年
乙卯年
弘治九年
1496年
丙辰年
弘治十年
1497年
丁巳年
弘治十一年
1498年
戊午年
弘治十二年
1499年
己未年
弘治十三年
1500年
庚申年
弘治十四年
1501年
辛酉年
弘治十五年
1502年
壬戌年
弘治十六年
1503年
癸亥年
弘治十七年
1504年
甲子年
弘治十八年
1505年
乙丑年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孝宗長子,弘治四年(1491年)生。弘治五年,立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五月辛卯,孝宗崩。壬寅,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正德元年(1506年)。正德十六年三月崩,廟號武宗,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正德元年
1506年
丙寅年
正德二年
1507年
丁卯年
正德三年
1508年
戊辰年
正德四年
1509年
己巳年
正德五年
1510年
庚午年
正德六年
1511年
辛未年
正德七年
1512年
壬申年
正德八年
1513年
癸酉年
正德九年
1514年
甲戌年
正德十年
1515年
乙亥年
正德十一年
1516年
丙子年
正德十二年
1517年
丁丑年
正德十三年
1518年
戊寅年
正德十四年
1519年
己卯年
正德十五年
1520年
庚辰年
正德十六年
1521年
辛巳年
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正德二年(1507年)生於湖北安陸興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崩,無嗣,其生母張太后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皇室朱厚熜繼承皇位。四月,朱厚熜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崩,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嘉靖元年
1522年
壬午年
嘉靖二年
1523年
癸未年
嘉靖三年
1524年
甲申年
嘉靖四年
1525年
乙酉年
嘉靖五年
1526年
丙戌年
嘉靖六年
1527年
丁亥年
嘉靖七年
1528年
戊子年
嘉靖八年
1529年
己丑年
嘉靖九年
1530年
庚寅年
嘉靖十年
1531年
辛卯年
嘉靖十一年
1532年
壬辰年
嘉靖十二年
1533年
癸巳年
嘉靖十三年
1534年
甲午年
嘉靖十四年
1535年
乙未年
嘉靖十五年
1536年
丙申年
嘉靖十六年
1537年
丁酉年
嘉靖十七年
1538年
戊戌年
嘉靖十八年
1539年
己亥年
嘉靖十九年
1540年
庚子年
嘉靖二十年
1541年
辛丑年
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
壬寅年
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
癸卯年
嘉靖二十三年
1544年
甲辰年
嘉靖二十四年
1545年
乙巳年
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
丙午年
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
丁未年
嘉靖二十七年
1548年
戊申年
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
己酉年
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
庚戌年
嘉靖三十年
1551年
辛亥年
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
壬子年
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
癸丑年
嘉靖三十三年
1554年
甲寅年
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乙卯年
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
丙辰年
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
丁巳年
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
戊午年
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
己未年
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
庚申年
嘉靖四十年
1561年
辛酉年
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
壬戌年
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
癸亥年
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
甲子年
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
乙丑年
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丙寅年
穆宗朱載坖
明穆宗朱載坖(1537—1572),世宗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生。嘉靖十八年受封裕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世宗崩。二十六日,即皇帝位,以明年為隆慶元年。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崩,廟號穆宗,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隆慶元年
1567年
丁卯年
隆慶二年
1568年
戊辰年
隆慶三年
1569年
己巳年
隆慶四年
1570年
庚午年
隆慶五年
1571年
辛未年
隆慶六年
1572年
壬申年
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穆宗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六月即皇帝位,次年(1573年)改元萬曆。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崩,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萬曆元年
1573年
癸酉年
萬曆二年
1574年
甲戌年
萬曆三年
1575年
乙亥年
萬曆四年
1576年
丙子年
萬曆五年
1577年
丁丑年
萬曆六年
1578年
戊寅年
萬曆七年
1579年
己卯年
萬曆八年
1580年
庚辰年
萬曆九年
1581年
辛巳年
萬曆十年
1582年
壬午年
萬曆十一年
癸未年
萬曆十二年
1584年
甲申年
萬曆十三年
1585年
乙酉年
萬曆十四年
1586年
丙戌年
丁亥年
萬曆十六年
1588年
戊子年
萬曆十七年
1589年
己丑年
萬曆十八年
1590年
庚寅年
萬曆十九年
1591年
辛卯年
萬曆二十年
壬辰年
萬曆二十一年
癸巳年
萬曆二十二年
1594年
甲午年
萬曆二十三年
1595年
乙未年
萬曆二十四年
1596年
丙申年
萬曆二十五年
1597年
丁酉年
萬曆二十六年
1598年
戊戌年
萬曆二十七年
1599年
己亥年
萬曆二十八年
1600年
庚子年
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
辛丑年
萬曆三十年
壬寅年
萬曆三十一年
1603年
癸卯年
萬曆三十二年
1604年
甲辰年
萬曆三十三年
1605年
乙巳年
萬曆三十四年
1606年
丙午年
萬曆三十五年
1607年
丁未年
萬曆三十六年
戊申年
萬曆三十七年
己酉年
萬曆三十八年
庚戌年
萬曆三十九年
辛亥年
萬曆四十年
壬子年
萬曆四十一年
癸丑年
萬曆四十二年
甲寅年
萬曆四十三年
乙卯年
萬曆四十四年
丙辰年
萬曆四十五年
丁巳年
萬曆四十六年
戊午年
萬曆四十七年
己未年
萬曆四十八年
庚申年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神宗長子,萬曆十年(1582年)生。萬曆二十九年立為皇太子。萬曆四十八年(14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崩。八月一日,即皇帝位,擬改明年為泰昌元年。九月初一日,崩,在位一月。熹宗即位,從廷臣議,改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後為泰昌元年 [8]  。十月,上尊諡曰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廟號光宗,葬慶陵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泰昌元年
公元1620年
庚申年
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光宗長子,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生。萬曆四十八年九月,光宗崩,熹宗即位,詔改明年為天啓元年(1621年),以是年八月以後稱泰昌元年(1620年)。天啓七年(1627年)八月崩,諡曰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廟號熹宗。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天啓元年
1621年
辛酉年
天啓二年
1622年
壬戌年
天啓三年
1623年
癸亥年
天啓四年
1624年
甲子年
天啓五年
1625年
乙丑年
天啓六年
1626年
丙寅年
天啓七年
1627年
丁卯年
思宗朱由檢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光宗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萬曆三十八年生。天啓七年八月即皇帝位,年號崇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師,朱由檢自縊殉國。弘光帝即位後,追上尊諡曰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崇禎元年
戊辰年
崇禎二年
1629年
己巳年
崇禎三年
1630年
庚午年
崇禎四年
1631年
辛未年
崇禎五年
1632年
壬申年
崇禎六年
1633年
癸酉年
崇禎七年
1634年
甲戌年
崇禎八年
1635年
乙亥年
崇禎九年
1636年
丙子年
崇禎十年
1637年
丁丑年
崇禎十一年
1638年
戊寅年
崇禎十二年
1639年
己卯年
崇禎十三年
1640年
庚辰年
崇禎十四年
1641年
辛巳年
崇禎十五年
1642年
壬午年
崇禎十六年
1643年
癸未年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甲申年
南明及明鄭時期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同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年號弘光。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朱由菘為清軍所俘,次年被殺於北京。
弘光帝被俘後,朱聿鍵於弘光元年閏六月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朱聿鍵於汀州被俘,旋即絕食殉國。
隆武二年十一月五日,隆武帝之弟朱聿鐭兄終弟及的原則,在廣州即位稱帝,擬以明年為紹武元年。同年臘月十五,廣州失陷,朱聿鐭自縊而死(一説被殺),故紹武年號並未正式使用。
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皇帝位,年號永曆,與紹武政權相爭。永曆十六年(1662年)四月十五朱由榔於昆明被吳三桂所殺,台灣鄭氏繼續使用永曆年號直到三十七年(1683年)鄭克塽降清為止。
在位皇帝
年號紀年
公元紀年
干支紀年
安宗朱由菘
弘光元年
1645年
乙酉年
紹宗朱聿鍵
隆武元年
1645年
乙酉年(閏六月改元)
紹宗朱聿鍵
隆武二年
1646年
丙戌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元年
1647年
丁亥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二年
1648年
戊子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三年
1649年
己丑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四年
1650年
庚寅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五年
1651年
辛卯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六年
1652年
壬辰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七年
1653年
癸巳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八年
1654年
甲午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九年
1655年
乙未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十年
1656年
丙申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十一年
1657年
丁酉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十二年
1658年
戊戌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十三年
1659年
己亥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十四年
1660年
庚子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十五年
1661年
辛丑年
昭宗朱由榔
永曆十六年
壬寅年
明鄭
永曆十七年
癸卯年
(明鄭)
永曆十八年
1664年
甲辰年
(明鄭)
永曆十九年
1665年
乙巳年
(明鄭)
永曆二十年
1666年
丙午年
(明鄭)
永曆二十一年
1667年
丁未年
(明鄭)
永曆二十二年
1668年
戊申年
(明鄭)
永曆二十三年
1669年
己酉年
(明鄭)
永曆二十四年
1670年
庚戌年
(明鄭)
永曆二十五年
1671年
辛亥年
(明鄭)
永曆二十六年
1672年
壬子年
(明鄭)
永曆二十七年
1673年
癸丑年
(明鄭)
永曆二十八年
1674年
甲寅年
(明鄭)
永曆二十九年
1675年
乙卯年
(明鄭)
永曆三十年
1676年
丙辰年
(明鄭)
永曆三十一年
1677年
丁巳年
(明鄭)
永曆三十二年
1678年
戊午年
(明鄭)
永曆三十三年
1679年
己未年
(明鄭)
永曆三十四年
1680年
庚申年
(明鄭)
永曆三十五年
1681年
辛酉年
(明鄭)
永曆三十六年
1682年
壬戌年
(明鄭)
永曆三十七年
癸亥年

明朝年號年號相關

明朝年號歷史事件

明朝年號文獻典籍

洪武正韻、洪武禮制、洪武南藏洪武京城圖志洪武寶訓永樂大典、永樂南藏、永樂北藏、正統御制大藏經、皇明成化二十三年條例、皇明弘治六年條例、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正德瓊台志、嘉靖貴州通志、嘉靖浙江通志、嘉靖事例、嘉靖新例、嘉隆新例、萬曆御製新刊續入藏經、萬曆御製聖母印施佛藏經、萬曆會計錄萬曆野獲編啓禎兩朝剝復錄崇禎曆書崇禎實錄崇禎長編弘光實錄鈔永曆實錄等。

明朝年號影視

明朝年號人物

弘治十才子、吳門四才子、嘉靖八才子

明朝年號文物

明朝年號地方勢力年號

本文列舉1368年至1644年間地方勢力可考年號,表中年號使用時長為所跨的年數,如未特別説明,未滿一年皆以一年計 [1]  [9-10] 北元和清有專門條目,不列入。
國號
稱號
君主
年號
起止
時長
對應明朝紀年
-
漢明帝
田九成
龍鳳
1397
1年
洪武三十年
太平
-
陳鑑胡
泰定
1448——1449
2年
正統十三年——十四年
-
順天王
東陽
1449——1450
2年
正統十四年——景泰元年
-
-
李珍
天順
1456
1年
景泰七年
極樂
-
王斌
天繡
1457
1年
天順元年
-
-
武烈
1460
1年
天順四年
-
德勝
1465——1466
2年
成化元年——二年
-
-
段鋹
大順平定
1520
1年
正德十五年
-
-
天淵
1546
1年
嘉靖二十五年
-
大寶
1565——1566
2年
嘉靖四十四年——四十五年
-
-
李新
洪武
1619
1年
萬曆四十七年
-
瑞應
1621——1623
3年
天啓元年——三年
-
-
玄靜
1622
1年
天啓二年
-
中興福烈帝
大乘興勝
1622
1年
天啓二年
-
-
永興
1628
1年
崇禎元年
-
-
天運
1638
1年
崇禎十一年
大順
-
永昌
1644——1645
2年
崇禎十七年——隆武元年
大西
-
1644——1647
3年
崇禎十七年——隆武二年
注:張獻忠死於隆武二年年底,摺合公曆已是1647年1月。
參考資料
  • 1.    李崇智.中國曆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1:211—220
  • 2.    萬曆野獲編 卷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7-11]
  • 3.    卷三·本紀第三·太祖三  .詩詞名句網[引用日期2020-11-17]
  • 4.    明史 卷四·本紀第四·恭閔帝  .詩詞名句網[引用日期2020-11-18]
  • 5.    一説生於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
  • 6.    按《明史》載,享年三十八。《明史 宣宗本紀》: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視朝,命羣臣謁皇太子於文華殿。甲戌,大漸。罷買、營造諸使。乙亥,崩於乾清宮,年三十有八。遺詔國家重務白皇太后。丁酉,上尊諡,廟號宣宗,葬景陵。(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摺合公曆為1435年1月31日)
  • 7.    明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景帝  .詩詞名句網[引用日期2020-11-18]
  • 8.    按《明史》記載:(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丙午朔,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泰昌元年。……九月乙亥朔,崩於乾清宮,在位一月,年三十有九。熹宗即位,從廷臣議,改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後為泰昌元年。冬十月,上尊諡,廟號光宗,葬慶陵。
  • 9.    明朝  .年號[引用日期2015-04-24]
  • 10.    清朝  .年號[引用日期2015-04-24]